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軍工廠製造了哪些武器

中國軍工廠製造了哪些武器

發布時間:2022-05-31 23:26:54

Ⅰ 二戰時中國武器有哪些

首先,先明確一件事,就是二戰時的中國(中華民國)是一個農業國,軍工生產能力不強,因此從外國購買武器,由於各地軍閥喜好,條件不同,導致了武器種類繁多,中國也被冠以「萬國武器博物館」之稱。那麼我不一定說得全,盡量做到全面,從海陸空軍各軍種給你說一下中國的裝備。
首先是步兵的標配步槍,這里最主要的兩款步槍都是國產步槍,即漢陽1888式步槍(主要是列裝川軍,黔軍等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地方軍閥)和中正式步槍(主要供給中央軍,晉綏軍,桂軍,粵軍等部隊),此外,也有一些軍閥列裝一些其它步槍,比如中央軍精銳部隊(德械師)在列裝中正式時也有一部分德國毛瑟1924式步槍,滇軍用的是比利時FN1935式步槍,東北軍用的是日本三八式步槍以及東北兵工廠生產的遼13式步槍,此外還有一些軍閥用著義大利卡爾卡諾式步槍(粵軍)和法國勒貝爾1886式步槍(滇軍),數量比較少,且這兩款步槍在當時已經過時。故影響力有限。在抗戰中期,由於蘇聯援助,中國獲得了一批蘇聯莫辛納甘式步槍,主要配給了中央軍,湘軍,粵軍等身處一線,比較受重慶政府「照顧」的部隊,戰爭後期,在印度的駐印軍(新1軍和新6軍)以及雲南的遠征軍(不是第一次遠征軍!主要是71軍,8軍,54軍,5軍)列裝了美國的M1加蘭德自動步槍(不知道有沒有列裝春田步槍)和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這里中國軍隊主要是中正式步槍最為經典(雖然沒有漢陽式普遍),中正式步槍是民國仿製德國毛瑟1924式的成果,口徑為7.92mm,相比之下日軍的制式步槍三八式步槍口徑為6.5mm,因此中正式的威力要大於三八式,而且工藝簡單,適合中國大規模量產,可靠性還是還不錯的,缺點還是有的,比如射程,不如三八式步槍,其次是精度,不如三八式,然後是後坐力大,中正式仿造的毛瑟步槍是一款西方步槍,它是以西方士兵的體格設計的,西方士兵普遍比亞洲士兵更魁梧,高大,使得中國士兵由於營養不良無法承受強大的後坐力導致疲憊不堪,最後是長度,中正式加裝刺刀的總長度不如三八式加刺刀長度,這會使中國士兵在肉搏戰中吃虧。總之,中正式與三八式各有優劣,三八式只要不是打到要害都不至於死,中正式只要命中非死即傷。後期隨著加蘭德自動步槍的進入,中國軍隊的輕武器對日本形成了碾壓狀態,主要得益於中國軍隊自動火器多的優勢。
第二是手槍,手槍方面,中國的德械師官兵配備了毛瑟軍用手槍(俗稱盒子炮),軍官則配備了比利時的勃朗寧手槍(高級將領)和美國的M1911(沒錯,就是這個軍用手槍之王,一般給了駐印軍將領)。相比之下日本的南部十四式手槍(日本士兵不用手槍,將領才有),穿透力極弱,連木板都不一定打得穿。手槍方面中國也是優於日本。
沖鋒槍方面,中國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首次使用了沖鋒槍,型號是德國的MP18「伯格曼」沖鋒槍(俗稱花機關),也就是一戰末期德國「暴風突擊隊」的制式武器。後來被各路軍閥列裝,其中中央軍與東北軍最多,淞滬會戰時國軍德械師中也大量列裝了MP18沖鋒槍(主要是高級將領衛隊和經驗豐富的老兵),經常將這些士兵集中起來組成花機關突擊隊使用。後期中國從美國引進了M3沖鋒槍(就是那個黃油槍)和湯姆森沖鋒槍以及英國的司登式沖鋒槍,逐漸對日本形成了火力覆蓋,而日本由於對白刃戰的迷信以及認為「百發百中(步槍射擊)優於百發一中(沖鋒槍射擊)」的觀念一直沒有考慮列裝沖鋒槍,直到戰爭末期在太平洋被美軍以及中國戰場被中國軍隊用沖鋒槍打得抬不起頭時 才弄出來一款百式沖鋒槍,不過數量不多且性能平平,因此沖鋒槍方面中國完勝。
機槍方面,分為輕重機槍,輕機槍,中國最多的輕機槍莫過於捷克ZB26式輕機槍,此外,抗戰前,中國軍隊還列裝有瑞士啟拉利式輕機槍(主要集中亮相於「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的十九路軍)和丹麥麥德森輕機槍,德國MG13輕機槍(主要是中國從德國進口的坦克,裝甲車上攜帶的),法國哈奇開斯M1922式(滇軍,中央軍裝備,號稱「後勤噩夢」),芬蘭拉蒂M26式輕機槍,比利時FN1930式輕機槍(滇軍)。抗戰中期蘇聯援助了中國一部分捷格加廖夫輕機槍(DP機槍),後期中國軍隊則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英國的布倫式輕機槍(其實戰爭前中國從英國購買的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上面就是布倫式輕機槍),加拿大的勃然式輕機槍,美國M1918式輕機槍。相比之下,日本最有名的輕機槍莫過於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由於編制統一,後勤比中國輕松的多,但缺點也多,比如可靠性極差,經常卡殼故障,且獨特的漏斗式供彈方式要求射手訓練有素,所以一旦射手戰死,其它士兵不會上彈,很可能造成火力中斷。因此中國除了後勤方面之外,輕機槍(主要是捷克式)性能是優於歪把子的。
重機槍方面,中國列裝最多的就是仿製德國MG08重機槍的國產24式重機槍,當然,國內還是有相當一部分MG08重機槍的,除此之外,位於雲南的「法械師」滇軍擁有法國哈奇開斯M1914式重機槍(這裝備中央軍都眼饞)。抗戰後期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利器——美國M2重機槍(俗稱老乾媽)。日本的九二式重機槍性能也算不錯,至少可靠性方面比二四式重機槍好,但是適用環境不如二四式重機槍,射速也不如二四式,總之,重機槍方面,雙方持平,如果這中國多一點哈奇開斯和老乾媽,就是絕對的碾壓了。
接下來就是輔助類支援武器,比如高射機槍,機關炮,迫擊炮,擲彈筒方面了。首先是高射機槍與機關炮,機關炮的定義一般是20mm及其以上的小型速射火炮,同時部分機關炮是高平兩用的,放高打飛機放平打裝甲。高射機槍一般指大於重機槍口徑低於20mm口徑的大型機槍。在當時,中國軍隊擁有的高射機槍很少,我所知道的似乎只有一款——法國哈奇開斯M1930式高射機槍(列裝滇軍),而且數量不多且彈葯補給困難。似乎出現在禹王山戰役,60軍用它打爆了幾輛日軍裝甲車,修滇緬公路時,也用它來防空過。日軍方面的高射機槍我不清楚。不過機關炮方面,中國還是比較多的,估計抗戰前有個三四百門。型號也是五花八門的,最多的應該是瑞士的蘇羅通20mm機關炮和厄利孔20mm機關炮,其次是丹麥麥德森20mm機關炮,義大利布雷達20mm機關炮,最少的是法國哈奇開斯25mm機關炮(滇軍有4門)。其中性能最好的,最受歡迎的是瑞士厄利孔機關炮,相比之下日本的九七式機關炮在供彈方面,射速射程方面均不及厄利孔機關炮,但日軍裝備較多,厄利孔在中國最多不過一百多門,影響力有限。
迫擊炮擲彈筒方面,說白了,擲彈筒就是「超輕型迫擊炮」優點是便於攜帶,隨停隨射,缺點是沒有瞄準裝置,精度不如迫擊炮。擲彈筒方面,中國主要是繳獲日軍的擲彈筒加以仿製(外國人不用擲彈筒這個裝備)。迫擊炮方面,中國軍隊的迫擊炮來源有四種,一是戰場繳獲(日本89式迫擊炮),二是國外購買,三是國外購買後仿製,四是自己生產(貌似只有東北兵工廠做到了),國外購買的迫擊炮主要是法國的布朗德81mm迫擊炮(滇軍)和德國的GRW50mm迫擊炮(中央軍),後期通過租界法案獲得了美國M1型81mm迫擊炮。國內仿製的迫擊炮主要是三一式60mm迫擊炮(上世紀80年代才退役),性能上優於日本大正十式擲彈筒和八九式迫擊炮。國內自產的迫擊炮主要是東北兵工廠出產的120mm重型迫擊炮。最後說一下,日軍沒有配備火焰噴射器和火箭筒,反坦克步槍,中國則通過租借法案獲得了美製火焰噴射器和巴祖卡火箭筒。日軍有92式步兵炮,性能優異,中國軍隊也多繳獲裝備。
火炮方面,火炮我這里分成了反坦克炮,山炮,榴彈炮,高射炮4種,反坦克炮方面,德國在抗戰前向中國竭力推薦他們的PAK37mm反坦克炮(也就是後來被德軍稱為「敲門磚」的火炮),中國總共購入500多門,主要列裝中央軍精銳德械師。雖然37mm火炮在歐洲火力貧弱,但面對日軍的薄皮坦克,37mm火炮可以輕松擊穿其裝甲。中期的蘇聯援助中獲得了蘇聯45mm反坦克炮,後期通過租界法案獲得了美國M3式37mm反坦克炮,列裝美械師。日軍的反坦克炮與(九四式37mm反坦克炮)中國實力相當,都是37mm。但中國卻有一種火炮實力優於37mm反坦克炮,它就是奧地利百祿47mm反坦克炮(也可以成為步兵炮),重量輕於PAK37反坦克炮,威力也大於它,只可惜數量沒有PAK37多,中國軍隊當時僅有100門。
山炮方面,中國軍隊當時列裝最多的火炮是瑞典博福斯M1930式75mm山炮(中央軍),其次是晉造17式75mm山炮(晉綏軍,仿造日本41式山炮,將射程提高至7km),遼十四式75mm山炮(東北軍),法國M1897式75mm山炮(赫赫有名的「義大利炮」),法國施耐德1928式輕山炮(約52門),法國施耐德M1919式75mm山炮(40門)以及滇軍少量的施耐德M1906式65mm山炮(滇軍裝備)。與之相對應的日本九四式山炮性能遠遠不及博福斯與施耐德山炮,一體現在射速上,博福斯M1930式和法國M1897式山炮極限射速達到了恐怖的每分鍾30發(兩秒一發的逆天射速)是九四式(10發/分)遠遠不及的,二是射程上,九四式山炮射程為8.3km而施耐德M1897式為8.7km,博福斯M1930更是達到的9.1km。所以質量上中國山炮優於日本,但數量少也是個硬傷。後期通過蘇援和租借法案獲得了蘇聯76mm山炮和美國M1式75mm山炮。
榴彈炮方面,抗戰前中國向德國購買了48門sFH18式150mm重型榴彈炮,這批火炮在淞滬會戰時給日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雖然德國貨不錯,但是問題還是有的,關鍵就在於太重了,中國的公路與橋梁承受不住,行動不便。其次,日軍的89式150mm重榴炮射程超過了sFH18式,不過好在日軍的89式榴彈炮數量比sFH18還少,不成氣候。後期通過租界法案獲得了美國的M1式105mm榴彈炮,成為了中國軍隊後期的主要重火力。此外,滇軍手上有2門法國施耐德M1917式105mm榴彈炮,後期美國向中國提供了他們自己仿製的法國施耐德M1918式155mm重型榴彈炮。此外,在抗戰前,東北兵工廠生產出了240mm的重炮,不過月產只有2門,九一八事變中也被日軍全部繳獲。
高射炮方面,中國進口的是德國88mm高射炮(好像是固定的要塞防空炮,功能有限)和瑞典博福斯的40mm高射炮,數量也不太多,不過博福斯40mm高射炮性能的確不錯,戰績也不錯。
接下來是坦克及裝甲車輛,中國最早的坦克應該是張作霖向法國購買的雷諾FT-17坦克(世界上第一款旋轉炮塔的坦克)和義大利的菲亞特3000型坦克,英國NC27型輕型坦克,美國M1917式輕型坦克,這批坦克在九一八事變中也被日軍繳獲,除了張學良此前送給南京的2輛FT-17坦克。中央軍也在戰前購買過一批菲亞特3000不過數量未知。除此之外,中國軍隊由於在長城抗戰中被日軍裝甲車打得抬不起頭,所以以徐庭瑤(中國裝甲兵之父,國軍名將杜聿明,關麟征等的老上司,長城抗戰是為17軍軍長)為代表的軍官主張發展中國的裝甲部隊,南京政府隨即開始向西方國家購買坦克裝甲車,具體型號有英國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53輛),英國維克斯MKE/F式輕型坦克(20輛),維克斯M1931式兩棲坦克(29輛),義大利CV33超輕型坦克(94輛),德國1號輕型坦克(17輛),222型裝甲車(10輛),德國豪須式(221型)裝甲車(約13輛),德國223型裝甲車(4輛),法國AMR35坦克(中央軍12輛,滇軍4輛)。抗戰爆發後這些裝甲車輛也損失殆盡,昆侖關戰役後,中國向波蘭購買了45輛仿製的雷諾坦克以加入第五軍,蘇聯也援助了中國88輛T-26輕型坦克和4輛BT-5快速坦克以及一部分裝甲車(30多輛),這些裝備和那45輛雷諾,16輛AMR35坦克,20多輛德國裝甲車以及94輛CV33超輕型坦克共同構成了中國第一支機械化軍。戰爭後期,通過租界法案,中國獲得了美國的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M2A4史都華中型坦克,M3裝甲運兵車和M4謝爾曼中型坦克,英國的「環球載具」裝甲運兵車。相比之下,日本的九五式坦克和八九式坦克名義上是「中型坦克」實際上連輕型坦克都算不上,無法在500m外擊穿這些美製或蘇制坦克裝甲,而這些外援坦克上的37,45,76mm火炮可以輕松擊穿日軍坦克裝甲(日軍坦克裝甲薄到中國重機槍都可以打穿)。所以當後期美援到時,中國在裝甲力量上就超越了日本。
陸軍完結,空軍方面,我們分成戰斗機與轟炸機兩種。首先要先明確抗日戰爭中制空權歸屬問題,首先是全面抗戰最初,即淞滬會戰剛剛爆發之時,由於日軍陸航海航(日本當時沒有獨立的空軍)沒有做好准備,且中國空軍戰機,機場多集中與華東地區,所以制空權在中國手中,這一時間,中國空軍轟炸機不斷轟炸日軍陣地與艦船,給日軍造成了不小殺傷,隨著日軍登陸,制空權開始進入爭奪狀態,雙方互有勝負,中國由於飛機少,依賴進口,處於下風,但制空權也沒有完全落入日軍手中,隨著蘇聯援助,中國空軍恢復了元氣,開始逐漸占據上風,直到日軍的零式戰機出現,壁山空戰使中國空軍損失慘重,日軍徹底獲得了制空權,這種現象持續到了1944年飛虎隊來華,中國才駕駛著美國飛機再度與日軍爭雄,1945年,中國空軍完全奪取了制空權(比如湘西會戰)。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飛機的質量,數量,飛行員素質決定了制空權的歸屬。在戰爭開始之前,中國空軍號稱600架飛機,實際上能起飛作戰的只有373架,一碼歸一碼,數量少,質量卻不差,中國空軍當時的當家主力戰斗機是美製霍克-3戰斗機(74架),其次是美國P-26「玩具槍」戰斗機(10架),霍克-2戰斗機(3架),V65C「可塞」偵察機(41架),英國「格鬥士」戰斗機(40架),義大利菲亞特CR32戰斗機(6架,最好的雙翼戰斗機),布雷達Ba27戰斗機(11架),法國第瓦汀510C戰斗機(56架)。轟炸機主要是美國A12「雪萊克」攻擊機(20架),諾斯羅普2EC輕型轟炸機(45架),B-18「道格拉斯」中型轟炸機(58架),B-10「馬丁」重型轟炸機(6架,「轟炸」日本的就是她),德國亨舍爾He-111型重型轟炸機(6架)。同一時期日軍的九二式戰斗機,九六式戰斗機性能不如這些外援貨,但勝在了數量眾多,日軍在開戰前擁有2700多架飛機是中國的近8倍。中期蘇聯援助的伊-15(347架)和伊-16(13架),斯勃3轟炸機進入中國成功抵消了日軍九七式戰斗機的威脅,與日軍不分伯仲,隨著蘇援的終止與日本零式戰機(零式機動性很好,但缺點是防護性極差)的加入,中國空軍所有型號戰機顯得十分落後,制空權喪失,直到後期美援P-38「飛蛇」,P-40「戰斧」(飛虎隊標配),P-51「野馬」(二戰最好的戰斗機之一)戰斗機和B-25中型轟炸機的加入,中國奪回了制空權。
海軍方面,中國海軍在抗戰前的總噸位是7.6萬噸,日軍則是中國的30倍有餘,中國海軍最大噸位的軍艦是「華甲」號水上飛機母艦(8600噸,滿載10000噸以上,可搭載7架飛機),最大的火炮戰艦是「海圻」號輕巡洋艦(4300噸,清朝老爺艦),最先進的軍艦是采購自日本的「寧海」號輕巡洋艦和根據「寧海」號仿製的「平海」號輕巡洋艦(2958噸),此外,中國海軍其它比較有實力的軍艦是:「鎮海」號水上飛機母艦(2908噸,中國最早的准航母),「德勝」級水上飛機母艦2艘(932噸,「德勝」,「威勝」),「逸仙」號輕巡洋艦(1500噸),肇和級輕巡洋艦2艘(2600噸,「肇和」,「應瑞」),海容級輕巡洋艦3艘(2900噸,「海容」,「海籌」,「海琛」),以及很有名的「中山」號護衛艦(780噸)。其它軍艦多是炮艦,噸位不大,也不出名(比如「咸寧」,「永綏」,「醒獅」,「楚同」等),此外海軍還有15艘購自英國,德國,義大利的魚雷快艇,編成了「岳飛」,「文天祥」,「史可法」,「顏杲卿」四個大隊。海軍也在江陰海戰和虎門海戰中全軍覆沒,直到抗戰結束也沒恢復,直到戰後日本賠償戰艦以及美國英國贈送軍艦,中國海軍才開始恢復。

Ⅱ 現代武器的資料,不要網址,只要資料

新中國成立時,我軍(主要是陸軍)的武器裝備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開國大典大閱兵時,我軍展示了75毫米野戰炮、105毫米榴彈炮、37和57毫米高炮等,以及P—15型殲擊機、蚊式轟炸機、PT—19型教練機、L—5型通信觀察機。

然而,由於有些武器是在戰爭中從敵人手中奪過來的,因此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步兵武器裝備多,海、空軍和陸軍特種兵的武器裝備少,陳舊落後。尤其是飛機、軍艦少得可憐,坦克、大炮也為數不多。60架作戰飛機多達10個機種,有的已破舊不堪,有的缺少配件。

國慶大典之後,為了改善武器裝備,中共中央確定進口蘇式武器裝備。194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訪蘇時,於27日向斯大林、華西列夫斯基和布爾加寧等提出了向蘇聯購買飛機裝備等問題。經雙方商定,當年10月15日蘇聯飛機第一批進口。至年底,共進口各型飛機185架。朝鮮戰爭爆發後,我國加速了從蘇聯進口武器裝備的步伐。1950年和1951年,共接收了12個蘇軍航空兵師的裝備,進口了36艘蘇聯魚雷快艇。1953年6月4日,我國又和蘇聯簽訂了進口(含轉讓製造)81艘艦艇的協定。1951年至1954年間,還從蘇聯進口了60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和36個步兵師的輕武器。空軍從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組建了多個航空兵師,擁有各型飛機3000多架,形成了包括殲擊、強擊、轟炸、偵察、運輸航空兵的空中力量。1954年和1955年,蘇聯軍隊從安東(今丹東)、沈陽和旅大地區撤回國內時,我軍有償接收了蘇軍1個潛艇基地、5個殲擊機師、1個轟炸機師、2個步兵師、1個機械化師、3個地面炮兵師、3個高射炮兵師等部隊的大部分武器裝備。

到1955年底,我國共進口和接收蘇式各種槍80餘萬支(挺),火炮1.1萬多門,坦克裝甲車輛3000多輛,飛機約5000架,艦艇約200艘(含轉讓製造部分),雷達和探照燈1400多部,無線電和有線電通信機1.2萬多部,舟橋15套,主要工程機械500多部,防化專用車輛100多輛,以及各種彈葯和配套裝備。

自從1956年7月19日,在東北沈陽,我國仿製生產的第一架殲擊機即殲—5型,首飛藍天成功。中國人民由此步入航空工業從仿製到自行研製、從弱到強的奮斗歷程。1956年以後,還進口了不少飛機、艦艇和其它個別裝備的仿製樣機。在進口蘇式武器裝備的同時,我軍先後成立了炮兵、坦克、空軍、海軍、工兵等學校。我國抓緊了軍工建設和武器裝備的生產。

1951年初,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為主任,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重工業部部長李富春為副主任的中央兵工委員會,根據朝鮮戰爭的需要,提出了提早進行兵工建設的方針,並於同年6月20日作出了《關於兵工建設問題的決定》。按照這個決定,1952年以前,軍工企業自製了一些輕武器和彈葯,修復了一部分舊雜式武器備裝備。從1953年起,逐步開始仿製蘇式武器裝備,先後新建和擴建了79個規模較大的軍事工廠,武器裝備的仿製和試制投入了生產。到1955年底,我軍利用進口和國產的武器裝備,換裝和新裝備了陸海空三軍師級單位。

至此,海軍和空軍的裝備已初具規模,陸軍特種兵的裝備也迅速發展起來,步兵的舊雜式武器裝備絕大部分被淘汰,基本上實現了武器裝備的制式化、全軍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比新中國成立時大大提高了一步。1959年,我國又自行研製了「59」式中型坦克,從而宣告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結束。此時,我國航空工業短短建國十年內,自己研製出了超音速噴氣戰斗機和轟炸機。

二、第二次飛躍:武器裝備從摩托化向機械化的轉變,諸軍兵種武器裝備尤其是空軍、海軍、二炮部隊的武器裝突飛猛進,基本實現了由進口化、引進化、仿製化到國產化、自製化、改進化的飛躍

武器裝備國產化,是從仿製蘇式武器裝備開始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大量仿製的武器裝備相繼裝備部隊。其中以軍械火炮、通信、工程、防化等武器裝備進展最快,到1962年底,所需品種和數量基本上可由國內生產解決。飛機的仿製速度也比較快,繼1954年仿製成功雅克—18初級教練機之後,1956年和1959年又先後仿製成功殲5型和殲6型飛機。殲7型飛機和輕型、中型轟炸機,都是60年代先後仿製定型和裝備部隊的。

50年代海軍創建之初,裝備的只是從國民黨軍隊繳獲來的有限幾艘艦艇。建國10周年的時候,我國才有了第一艘自己研製的艦艇。到80年代,海軍專用裝備完成了蘇聯提供的魚雷快艇、魚雷潛艇、護衛艦、獵潛艇、掃雷艦等艦艇的轉讓製造和半成品裝配,並仿製了其中部分艦艇,裝備了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導彈快艇、登陸艇、獵潛艇、魚雷艇、掃雷艇、常規艦艇與特種艦艇。並多次實施海上作戰演練和從近海到太平洋的遠航訓練,展示出具有多種作戰能力。60年代,又依照蘇聯的技術資料,先後仿製了魚雷潛艇、水翼魚雷快艇和兩型導彈快艇。

而各種戰術導彈的仿製工作卻起步較晚,1960年才仿製成功近程地地戰術導彈。空空、地空、岸艦、艦艦導彈,先後於60年代中後期仿製成功,裝備部隊。

從50年代中期開始,在進口和仿製蘇式武器裝備的同時,即著手武器裝備的研製和改造工作。到60年代中期,研製出一批新武器、新裝備。據統計,從1958年至1963年4月,經國務院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定型的武器裝備及其配套的設備共268項,其中仿製的158項,佔59%;自行研製的102項,佔38%;改進設計的8項,佔3%。1963年,中國自行研製的輕武器、火炮、坦克、裝甲車等陸軍裝備相繼定型並裝備部隊。1964年全年被批準定型的武器裝備共95項,其中自行設計的52項,佔55%;仿製的43項,佔45%。自行研製的武器裝備的比重逐年增加。

「文化大革命」中,全軍武器裝備的發展受到了嚴重挫折和破壞。生產的武器裝備質量差,不配套,遺留的質量問題和關鍵性技術問題較多。1969年至1971年,空軍接收的700多架殲6型飛機,有50%缺敵我識別器、火箭發射器和護尾器。在武器裝備國產化的過程中,各類裝備進展不一。陸軍裝備除坦克、裝甲車輛外進展都比較快,到60年代中期,已先後實現了國產化。而海、空軍的專用裝備直至70年代中期才基本實現國產化。據統計,到1975年底,全軍武器裝備中,國產坦克佔71%,飛機佔75%,戰斗艦艇佔89%,工程機械佔96%,火炮佔97%;槍械、通信、防化裝備和舟橋渡河器材,全部實現了國產化。

三、第三次飛躍:武器裝備研製開始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挖掘自身國防科技潛力,實現了由機械化向電子化、信息化、通用化、自動化方向轉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走出一條中國式的武器裝備現代化發展之路

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是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為了走出一條中國式的武器裝備現代化的路子,粉碎「四人幫」以後,解放軍通過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武器裝備體制和長遠發展規劃,加強論證工作,縮短戰線,突出重點,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等措施,不斷提高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

到1987年,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好轉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批新研製成功的武器裝備相繼服役,使解放軍的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1978年,一些科研、生產單位通力合作,於1981年完成了步槍與班用輕機槍成族的設計定型工作。1985年開始成批生產並裝備部隊,實現了武器裝備的通用化、自動化。1977年,77式7.62毫米手槍研製成功。該槍小巧、美觀、輕便,比54式手槍減輕36%,突出特點是能單手裝填。

從80年代初開始,這種槍即批生產和裝備部隊。1982年在67—1式輕重兩用機槍的基礎上,67—2式重機槍研製成功。1985年在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的基礎上,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研製成功,基本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977年12月,77式5個型號的木柄手榴彈的設計定型,是中國手榴彈製造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979年,77—1式木柄手榴彈在實戰中開始試用,受到了部隊的稱贊。1982年以後,82—1式拉發火無柄手榴彈和82—2式、82—3式針刺發火無柄手榴彈相繼設計定型。1979年,紅箭—73反坦克導彈研製成功,並開始成批裝備部隊。

1980年至1983年期間,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105毫米無坐力炮和新研製成功的78式82毫米無坐力炮陸續裝備部隊。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配用的大比重鎢合金穿甲彈,具有較遠的直射距離和較大的穿甲威力,在1000米射擊距離上穿甲厚度比鋼質彈提高35%。78式82毫米無坐力炮的直射距離和破甲威力均比65式82毫米無坐力炮大。

1981年以來,70年代定型的74式雙管37毫米高射炮系統、瞄式新型炮瞄雷達,57毫米高射炮—1式指揮儀和80年代定型的警—17丁、582乙、572甲等目標指示雷達陸續裝備炮兵部隊。1987年,新型雙管25毫米高射炮又研製成功,並開始投產。新型自行小高炮也在加速研製。到1987年,其軍、軍師兩級裝備的高射炮數比70年代分別增加了1. 43倍和3倍,一個陸軍師編制內的高射炮掩護面積增加了2.8倍。

1977年12月以後,先後研製、仿製和改進成功一批性能較好的壓制火炮和儀器,並陸續裝備部隊。此外,還研製成功了新152毫米加農炮、273毫米火箭炮和新82毫米迫擊炮,改進成功107毫米自行火箭炮。這些火炮的威力和機動性比過去仿前蘇聯的同類火炮均有顯著提高,形成了新一代的壓制火炮系列,使解放軍的壓制火炮進入全面更新的階段,提高了炮兵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到1984年,69式坦克、59式坦克的改造型和79式坦克先後裝備部隊。其中以79式中型坦克的性能最為完善。其主要戰術技術性能比69式坦克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種坦克採用了許多新技術和新部件。1980年,又開始進行了第二代主戰坦克的研製工作,1983年進入設計定型試驗。為了便於步兵、坦克協同作戰,步兵戰車也在加緊研製中。

艦艇的發展比較快,有多種新型艦艇陸續裝備部隊,並基本齊裝。艦艇的綜合作戰能力與過去相比有了顯著的提高。中國自行研究製造的某型導彈驅逐艦,裝有高參數大功率蒸汽動力裝置、導彈武器系統、自動艦炮、艦用雷達、搜索攻擊聲納以及電子式指揮儀等新設備,海上作戰火力強。

1974年製造出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同年8月交付海軍使用。1983年,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開始在海軍服役。核潛艇成批裝備部隊,標志著中國海軍的綜合作戰能力有了質的飛躍。中國水面戰斗艦艇中第一個採用全封閉、全空調的某型導彈護衛艦已在1986年裝備部隊。該艦的作戰能力、現代化水平和自動化程度,較之先前的導彈護衛艦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使海軍艦艇攻防綜合作戰的能力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此期間,海軍先後研製改進型導彈快艇、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海軍導彈、海軍殲擊/轟炸機、強擊機、反潛巡邏機等,並完成了重大科學研究試驗。1982年10月,常規動力潛艇首次下水發射動載火箭成功。1983年10月至1984年4月,人民海軍派遠洋救生船3艘次遠航太平洋完成對發射試驗通信衛星的跟蹤測量任務。1988年9月,又成功地進行核潛艇水下發射動載火箭試驗……。

空軍武器裝備方面,1985年,殲7型飛機先後在原機型基礎上,增裝了航炮,加掛了技術先進的空中格鬥導彈,增強了火力和空中格鬥能力。新仿製的殲7某型飛機,是一種超音速、全天候殲擊機,不僅能截擊敵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和偵察機,還兼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殲8型飛機於1981年開始裝備部隊。1984年對該機的雷達、火控和發動機系統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進,定名為殲8I型飛機。專門為海軍航空兵研製的水上轟炸機也試飛成功,並裝備了部隊。1978年至1979年,空軍自行改裝成功轟6型照相偵察機。1981年,航空兵偵察部隊裝備了國產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1982年至1985年,海軍航空兵的國產運8型飛機加裝通信、導航、偵察設備,改裝成海上巡邏機,解決了海上偵察巡邏的急需。航空兵偵察部隊,從1985年開始裝備國產高空、高速殲擊機改裝的殲偵8型飛機。

此外,1959年,前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專家,新中國的建設面臨困境。就是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中國人民開始了國防尖端技術的攻堅戰。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從此被徹底打破。1966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成立,中國從此有了自己的核反擊部隊。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中國從此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導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這是中國核武器發展的一次飛躍,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

與此同時,中程和遠程導彈的研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970年4月24日,中國用遠程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東方紅》衛星。1971年,戰略導彈部隊開始裝備中程導彈核武器。80年代初,洲際導彈開始在戰略導彈部隊中服役。至此,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導彈部隊已擁有一定數量、多種型號的中程、遠程和洲際導彈。這些戰略導彈,既可以從固定的地面陣地和地下井發射,也可以進行機動發射。

1996年,人民解放軍在東南沿海成功地舉行了一系列諸軍兵種協同演習。它標志著人民解放軍的整體防衛能力已經有了進一步加強,完全能夠承擔黨和人民賦予的捍衛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的任務。1997年7月1日,一個歷史性的日子到來了。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以威武的姿態、嚴整的軍容踏上香港的土地。

我軍又裝備了一批新型的國產5.8毫米班用自動步槍、班用機槍和77式與85式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在減輕武器的重量、提高部隊的勤務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礎上QJZ89式12.7毫米重機槍系統又進一步在減輕重量、提高機動性上做出努力,並採用了許多創新設計,使該武器系統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又研製裝備了QLZ87式3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是由我國軍工企業組成的科研聯合體自行設計、製造的,它填補了我軍新型步兵自動武器系統的空白,武器、光學瞄準具及彈葯全部為新研製。

四、第四次飛躍:以科技強軍戰略思想為指導,依靠自身科技、借鑒國外技術研製高技術武器裝備「殺手鐧」,集陸海空三軍和二炮高精尖新武器於一體的配套武器裝備系統,使現有武器裝備成為維持和平的堅強盾牌—陸地猛虎、大海膠龍、監天之鷹、長空利箭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以科技強軍戰略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國防科技工業的潛力,軍民一體,聯合攻關,使我軍武器裝備又發生了質的飛躍。

海軍武器裝備建設已由初期的空(通用飛機)潛(魚雷潛艇)快(魚雷快艇)為主,走向以核潛艇與常規潛艇和海上專用飛機為主;作戰武器由火炮為主發展到以魚雷、導彈為主。五大兵種形成了遍及海陸空潛、岸基海基相結合、兼顧常規作戰、多兵種合成的海上綜合防衛作戰體系。為增加常規潛艇的攻擊作戰能力,我海軍潛艇逐步裝備了反艦導彈,並且出現了裝載戰略導彈的常規潛艇。隨著我國戰略導彈的研製成功,中國海軍又研製和建造出了自已的戰略導彈常規潛艇。

1997年2月,中國海軍兩支艦艇編隊同時走出國門,走向遠洋,先後出訪美洲四國和東南亞三國,總航程3萬多海里,兩支遠航艦艇編隊的「領頭雁」,就是素有「中華第一艦」美稱的新型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號(112)及其姐妹艦「青島」號(113)。1998年,我海軍艦艇編隊橫渡太平洋抵達美國本土和南美大陸,標志著海上機動編隊保障實現了長足的跨越。2002年6月,由「青島」號導彈驅逐艦和「太倉」號綜合補給艦組成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於6月4日結束對希臘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

空軍隨著一批批新型作戰飛機和防空導彈裝備部隊,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檔搭配,殲擊、對地攻擊、運輸和多種支援保障飛機相配套的體制系列,構成了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相結合的防空火力配系和覆蓋全國的對空情報雷達網,使防空作戰、空中作戰和空降作戰手段有了顯著提高,形成了以一種大航程、大載彈量、速度快、兼有戰斗機及轟炸機功能、技術先進的戰斗轟炸機為主強大的空軍力量,如「飛豹」FBC-1殲擊轟炸機、殲8新型戰斗機等。一種新型的非殺傷性武器即高功率微波武器已研製成功,並可以隨時投入戰場使用。

中國陸軍野戰防空部隊和空軍防空兵的導彈部隊,共裝備有多個型號的地空導彈,已經具有覆蓋高、中、低、遠、近全空域的能力,而其中又以中低空防禦系統較為先進。90-II主戰坦克是北方公司為滿足現代作戰要求而開發的一種全新式坦克。該坦克集中了許多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的主要優點,大量採用了高新技術和先進的生產工藝,因而其使用性能優越,設計新穎,操作和維修簡單。

我軍戰略導彈部隊已初步形成核導彈與常規導彈兼有、近中遠程和洲際導彈齊備的武器系列,能夠獨立或協同其他軍兵種對敵實施自衛核反擊和縱深常規打擊。

國防科技研究特別是尖端技術科學技術有了重大突破。原子彈、氫彈的試驗與潛射導彈、機動戰略導彈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軍有了克敵制勝的「殺手鐧」,百億次銀河計算機的問世,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行了57次衛星發射,衛星測控技術等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些成果無不令世人為之驚嘆。

中國新型返回式偵察衛星,重3000多千克,其中可回收部分有效載荷的重量和容積,分別增加了53%和15%,密封艙容積增加了20.3%。從1992年到1996年,中國已連續成功地發射和回收了3顆。與第一代中國偵察衛星相比,中國第二代衛星的軌道壽命、衛星照片的解析度、膠片的裝片量,以及膠片的有效利用率都有大幅度增加。中國的恆星相機攝星能力,從最初4等星可測提高到7等星可測,可測星的數量從10顆左右提高到近200顆,這是大的進步,它從一個側面證明中國航天照相機技術達到了一個高水平,顯示中國已經能夠極精確地測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中國空軍空中加油機、預警機也已裝備部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Ⅲ 中國有哪些世界級軍工科技

中國,乃軍工大國也

1- 殲20,全球第二種配備EODAS的第5代戰斗機


Ⅳ 中國大型軍工廠都有哪些

中國新十大軍工企業名單及簡稱:
一、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核集團。
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航天科技。
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航天科工。
四、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航空工業。
五、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發。
六、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船舶。
七、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工。
八、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裝。
九、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科。
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
【拓展資料】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政府中幾個部門核工業部、航天工業部、兵器工業部等,也曾經叫過五機部、七機部等,這就是中國十大軍工集團公司的前身。後來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為了轉變政府職能,把這些部門改為公司,1999年為了引入內部競爭機制,這五大軍工集團均一分為二,形成了軍工十大集團公司。
1998年,國防科技工業是全國虧損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成立十大軍工集團公司後,各集團公司改革脫困工作邁出堅實步伐。
截至2002年,國防科技工業全行業實現持平並略有盈餘,扭轉了連續八年全行業虧損的困難局面。
2003年底,各集團公司實現利潤36.59億元。十大軍工集團還積極推進企業重組和產權多元化改革,累計有39戶軍工企業股票上市。中航二集團整體重組上市,在十個軍工集團中率先完成主營業務股份制改造。
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取得重要突破,高技術武器裝備研製生產能力實現重要跨越。十大軍工集團公司全力以赴,奮力攻堅,一大批技術含量高、質量性能好的武器裝備已交付部隊使用。
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加快,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各軍工集團公司認真貫徹軍民結合、寓軍於民方針,大力推進民用產業發展,取得豐碩成果。

Ⅳ 中國軍工都仿製過什麼

1、直接接收圖紙,按許可證方式仿製,如建國初期的大量仿製蘇式武器,以及現在的殲11,仿法國SA365「海豚」的直九。

2、根據采購的產品仿製,如仿SA321「超黃鋒」的直八。

3、作戰繳獲,如仿波蘭9毫米PM63式微型沖鋒槍的國產82式沖鋒槍,仿蘇122mm火箭炮就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繳獲的。越南戰爭中繳獲未爆炸的美軍「響尾蛇」導彈參考設計霹靂5空空導彈。

4、第三方轉手,如從埃及陸軍得到蘇聯生產的BMP-1戰車仿製的86式步兵戰車,從埃及獲得的米格23用於參考設計殲八、殲九。仿製美國M16的CQ自動步槍。

Ⅵ 中國軍工能自主研發的先進武器有哪些哪些是外購哪些是山寨加強版

只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是自己完全弄的,主要是沒人賣給你,導彈的初期型號是從前蘇聯學的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發展已經形成自己的獨特譜系已經跟蘇式武器沒什麼關系了,核潛艇從研製之初就是從零開始參考資料只有一個從美國買回來的玩具。航天里運載火箭是在火箭基礎上還能保證完全的自主研發,在載人航天上也從俄羅斯學了不少。常規潛艇宋級是最典型的山寨加強基洛級,戰斗機的光電和發動機都需要進口而且模仿的痕跡很重殲11b就是SU30的翻版,離完全自主設計生產還是要一段時間的。飛騰2000是S300的仿造型,預警機雷達技術是和以色列合作的,直9是法國的海豚仿造,直8是俄羅斯的米171仿造,反艦導彈和艦載防空導彈也是有蘇聯的原型的
總體來說中國的軍工實力還是比較弱的,如果不走引進仿造升級的道路很多武器可能一生產就落後浪費資源,這幾年軍事裝備的大發展實際上是消化吸收前蘇聯解體時弄到的技術和專家的結果有些就是蘇聯的東西本土化或者加強型。相比美俄法德這些國家中國的軍工是大大不如,而且由於封鎖缺乏技術的引進還要保持武器系統的相對完整在單項上與烏克蘭、英國、日本以及一些西歐國家比耶不佔上風。
補充:中國目前產的最先進戰機太行發動機維護時間為3000小時僅是俄羅斯出口給我們的10000小時的1/3,而且推重比也不行,中國的軍事發動機已經嚴重影響了整體戰鬥力,海軍方面沒有方法生產大型艦艇需要的燃汽輪機新型中華盾驅逐艦一直無法量產,空軍的J10裝備量一直是跟進口發動機數量聯動的,到現在裝備量不到200,不是我們沒錢沒產能就是被俄羅斯卡住口子了,連梟龍這種出口戰機都是買的俄羅斯的發動機,陸軍的99坦克也爆出動力不足不如西方的現役主戰坦克凸顯中國生產不了大動力柴油機。
中國目前被歐盟和美國武器禁運,他們的武器都買不到。俄羅斯自然是最先進留給自己,最好的外銷型賣給印度,中國買到的都至少落後他們最好的一代。比如SU30戰機,賣給印度的是MKII,中國的是MKI而他們自己有SU35,這也是中國不得不研究J11B這種仿SU27的原因,要不就完全被壓制了。

Ⅶ 中國在49前能生產哪些武器

不能造重武器,只能造步手槍、機關槍、迫擊炮,以及子彈、手榴彈、炮彈等,口徑稍大一點的大炮就造不了,更別說飛機、坦克、軍艦了。

總之,舊中國的武器生產能力比阿富汗塔利班強不了多少。
——————————————————————————————————
1939年至1948年,民國第二飛機製造廠除製造了若干架「中運一、二、三型」運輸機外,還製造了20多架「忠28甲式」教練機、50架「狄克生」初級滑翔機、3架仿伊驅逐機。

但實際上這些飛機連圖紙都沒有,只是拿各種新舊部件組裝起來,連仿製都算不上,是一般的飛機修理廠就能做的事。

Ⅷ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都製造些什麼兵器

面向陸、海、空、天以及各軍兵種研發生產精確打擊、兩棲突擊、遠程壓制、 防空反導、信息夜視、高效毀傷等高新技術武器裝備。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的主營業務包括:國有資產投資及經營管理;坦克裝甲車輛、火炮、火箭炮、火箭彈、導彈、炮彈、槍彈、炸彈、航空炸彈、深水炸彈、引信、火工品、火炸葯、推進劑、戰斗部、火控指揮設備、單兵武器、夜視器材、光學產品、電子與光電子產品、工程爆破與防化器材及模擬訓練器材、民用槍支彈葯、機械、車輛、儀器儀表、消防器材、環保設備、工程與建築機械、信息與通訊設備、化工材料、醫療設備、金屬與非金屬材料及其製品、工程建築材料的開發、設計、製造、銷售、設備維修;石油化工、礦產資源開發;民用爆破器材企業的投資管理;貨物倉儲、貨物陸路運輸;工程勘察設計、施工、承包、監理;設備安裝等。

Ⅸ 解放戰爭中解放軍裝備的來源和制式都是什麼

裝備的來源和制式

1、解放軍進入東北後,東北軍區後勤部專門成立了軍事工業部,主要負責從蘇軍手裡接收沈陽地區大東區兵工總廠、文官屯坦克修理廠和孤家子火葯廠等多家重要的兵工廠。

2、後蘇軍又將這些工廠要了回去,但允許軍工部拉走了30多部機器和200多噸物資,中共也先後將撫順、本溪、延邊等地的兵工廠、化學工廠數百台機器和上千噸各種原料運走。

3、中共1946年6月向北滿撤退時,僅各種軍工機器和原料就運了300多車皮。正是有了這些工業基礎,中共後來才能在北滿的軍工生產基地生產戰爭所需的大量彈葯。

4、據統計,軍工部後來在琿春建立起子彈廠、手榴彈廠等6個兵工廠,1946年9月一個月就生產子彈13萬發,手榴彈35000個。與此同時,軍工部在牡丹江、哈爾濱、佳木斯、齊齊哈爾等地也建立了不同規模的軍工廠。

5、到1947年,東北軍工的年生產能力達到手榴彈300萬個、子彈2000萬發、各種炮彈150萬發 。

(9)中國軍工廠製造了哪些武器擴展閱讀

1、1945年蘇軍佔領東北時,抗聯也隨蘇軍直接進駐東北,幾乎在同一時刻,毛澤東命令關內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冀熱遼軍區中共部隊迅速奔赴東北進行接收。

東北解放軍大約獲得了槍支30萬,輕重機槍2萬挺,擲彈筒1000個,各種口徑的迫擊炮、山炮、野炮約為1500門。

2、而關內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來自抗日戰爭時繳獲的日軍武器。

3、沒有海空軍,全軍裝備馬步槍44.7萬支,短槍4.4萬支,沖鋒槍2678支,輕機槍4.6萬挺,重機槍1699挺,槍榴彈1428具,擲彈筒5050具,迫擊炮1559門,步兵炮124門,山炮58門,坦克8輛。

4、以裝備最好的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為例,裝備長短槍13991支,其中沖鋒槍等自動武器92支,火炮四十六門,其中最大口徑是日制75mm山炮十二門。

5、軍工生產方面,各解放區共有兵工廠六十五家,月產步槍一千支,機槍十五挺,迫擊炮兩門,手榴彈二十七萬枚,槍彈三十萬發,翻造槍彈七十四萬發,迫擊炮彈四千七百發,地雷七千六百五十枚。

Ⅹ 中國軍火武器製造企業有哪些

1、哈爾濱第一機械製造集團有限公司。

經營范圍:武器彈葯研發、製造及售後服務;專用設備、交通運輸設備研發、製造及售後服務;礦產品、建材、化工產品、機械設備、五金交電及電子產品的批發和進出口;機電設備安裝,裝卸搬運,房屋租賃;企業管理咨詢。

2、中國兵器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617廠)。

經營范圍:許可經營項目:氮氣製品、氬氣製品、二氧化碳製品生產、銷售(以上三項憑資質證經營);一般經營項目:坦克裝甲車輛及輪式裝甲車輛設計、研發、製造、銷售及售後服務;機械製造,汽車和專用汽車整車及零配件設計、研發、製造。

3、中國北方工業公司。

主要北方工業面向市場,不斷開發高新技術防務產品,在精確打擊、兩棲突擊、遠程壓制、防空反導、信息夜視、高效毀傷、反恐防暴、輕武器等方面,顯示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雄厚實力,並以一流的產品和服務贏得了各國用戶的信賴。

4、中國兵工物資集團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經營范圍包括:汽油、煤油、柴油批發(兵工系統內);經營危險化學品;批發定型包裝食品、副食品;金屬材料、重油、機電產品、成套設備、建築材料、化工產品(危險化學品除外)、汽車的銷售;進出口業務;與上述業務相關的技術咨詢、信息服務。

5、北方特種能源集團有限公司。

經營范圍:火工品、熱電池、航空拋放彈的研究、生產、銷售;民爆物品、爆破工程、礦山工程、土石方工程、鋰電池、電池材料、成組電池及工程應用、汽車安全系統的項目投資和管理(投資僅限公司自有資產)。

閱讀全文

與中國軍工廠製造了哪些武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阿茲蒙什麼水平 瀏覽:316
1998年伊朗怎麼進世界盃的 瀏覽:238
印度人怎麼上網 瀏覽:758
印尼小金剛是什麼 瀏覽:740
印度火腿怎麼炒好吃 瀏覽:760
英國粽多少錢 瀏覽:156
體檢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764
中國水準零點景區在哪裡 瀏覽:645
印度怎麼剝椰子皮 瀏覽:971
英國航班到成都多少小時 瀏覽:425
伊朗高原在地圖的什麼地方 瀏覽:624
日本為什麼暫停進口伊朗原油 瀏覽:156
義大利哪個品牌下架 瀏覽:868
無人機怎麼殺死伊朗將軍 瀏覽:850
中國可以購買多少伊朗石油 瀏覽:492
英國地圖上有多少個國家 瀏覽:119
印度奶牛哪裡有賣 瀏覽:722
中國有哪些國家的車標 瀏覽:538
印度邊境沖突怎麼賠償 瀏覽:848
義大利位於什麼緯度地區 瀏覽: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