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除了剪紙,中國還有哪些民間藝術
1、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
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用以裝飾環境,含有祝福吉祥喜慶之意,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
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用以裝飾環境,含有祝福吉祥喜慶之意,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3、瓷文化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是一種工藝美術,也是民俗文化。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時代,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
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都是通過陶瓷製作來體現的,並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徵。
4、儺戲
儺戲,中國戲曲劇種,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由於受到民間歌舞、戲劇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願的儺戲。
5、玉雕
玉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形式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仰紹文化和龍山文化就有了玉雕的魚和龍。商代的殷墟文化中發現了綠松石和瑪瑙等飾品。可見中國的玉石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
玉因其原料珍貴,雕琢技術要求高而被視為具有重要的儀式功能的禮器。四川金沙遺址就出土了具有4000年歷史的精美絕倫的玉琮。商代至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用於祭祀神靈的各類玉質的禮器和飾品,皆造型生動,雕刻精美,玉質上乘。
Ⅱ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形式及其特點有哪些
書法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一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中國的歷史文明是一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裡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中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具有悠久歷史與鮮明民族特色的繪畫。中國畫以線條為造型的主要手段,講究用筆,用墨,使線、墨、色交相輝映,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特色之二,為"托物喻情,畫中有詩",特色之三為詩,情、畫、印融為一體。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徵。
中國畫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從東晉顧愷之的《洛神》到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從明代唐伯虎的《秋風紈扇圖》到清代鄭板橋的《梅竹》;
從近代吳昌碩的《花鳥》到張大千的《山水》,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袁振西.中國畫
《馬》,等等。
歷代畫家創造了無數的畫卷,故宮博物院收藏了成千上萬的名畫,而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的《中國繪畫總合目錄》中著錄的我國流散在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的名畫竟有3900件。
剪紙剪紙,又叫刻紙,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它的歷史可追朔到公元6世紀。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抑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窗紙或明亮的玻璃窗上、牆上、門上、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 剪紙的內容很多,寓意很廣。祥和的圖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蘆、蓮花等圖案象徵多子,中國農民認為多子便會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魚蟲等因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剪紙表現的重要內容。作為民間藝術的剪紙,具有很強的地域特點:陝西窗花風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紙秀美艷麗;宜興剪紙華麗工整;南通剪紙秀麗玲瓏。剪紙雖然製作簡便,造型單純,由於其能夠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內涵,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國農村眾多民間美術形式的濃縮與誇張。從對剪紙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國民間美術的其它方面。 中國的民間剪紙手工藝術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國剪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3世紀),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我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是在1967年我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盆地的高昌遺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發現的兩張團花剪紙,他們採用的是麻料紙,都是折疊型祭祀剪紙,他們的發現為我國的剪紙形成提供了實物佐證。 木板年畫各地的木板年畫工藝大同小異,基本採用堅硬,紋理細膩的梨木,棗木板雕刻後,刷上水墨,印在容易吸水的宣紙上,也用水性的彩色顏料,分多版多次印成彩色年畫,通常可用五版,最多的如朱仙鎮年畫,有用九版印製的;而桃花塢木版年畫只用紅黃綠藍黑五種色彩。楊柳青年畫則採用雕版印出輪廓線條,再以人工填色暈染;四川綿竹木版年畫先印線條,人工填彩完成後再套一次金線版;而晉南的木版年畫喜歡以畫上配詩,字畫,也自有特色,很多木版年畫還很注重反映當地的風俗民情,如桃花塢年畫,傳統題材還包括「姑蘇萬年橋」 梁平木板年畫,「玄妙觀廟會」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備受群眾喜愛。 傳統的木版年畫線條單純,色彩鮮明,多用大紅大綠大黃,且以原色為主,少用復色,表現的場面熱鬧。內容上可以為喜慶吉祥,避邪厭勝二大類。由於木版年畫印製方便,價格低廉,題材是民間喜聞樂見的。所以廣為中國老百姓歡迎,直至成為中國民間逢年過節,辦理婚慶喜事必不可少的內容,其廣泛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是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主要分布在開封、朱仙鎮及其周邊地區,另外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等地年畫都受其影響。它用色講究、色彩渾厚鮮艷、久不褪色、對比強烈、古拙粗獷、飽滿緊湊、概括性強等特徵。以傳統技法構圖,畫面有主有次,對象明顯,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現出勻實對稱的美感。中國年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早在漢代,在門上畫門畫已形成風俗,含有「御凶」的意思,特別是在舊時農歷新年,既說貼上一對門神,可以祈求平安吉祥,同時,也有裝飾門板的作用。最早門神畫的是「神荼」和「郁壘」,這是兩個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的人物,傳說他們會用葦縈抓鬼,捉到的鬼用桃弓射死喂虎,因此古代為了辟邪,就把「神荼」、「郁壘」和老虎畫在大小門上。傳說唐貞觀間,李世民夢中以為宮中鬧鬼,夜不能寢,大將秦款寶、尉遲恭就自願鎮守在宮門前,以防邪困擾亂,且為其壯膽,宮中果然得以安靜。後來李世民為免其用守宮的辛勞,就命大畫家吳道子為二人造像,張貼於宮門,這個習俗便沿用了下來。 在敦煌石窟中已經有發現木刻《金剛經》,其中有木版印製的佛像,這是最早的木版畫,《五代會要·經籍》記載「後唐長興三年,中書門下奏,請依石經文字,刻九經印版」。這可能就標志著雕版印刷術被廣泛使用了,在當時,雕版印刷確有許多好處,《朱子語類》 論語寫道:「我只是一個印版印將去,千部萬部雖多,只是一個印版。」雕版印刷術的出現,主要也只用來印刷佛經和少量的書藉,被民間利用得最好的就是印製年畫之類的民俗用品了。所以,到北宋年間,就出現了彩版年畫。《東京夢華錄》載:「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東京夢華錄》記載這種事,說明這是一種新生事物。
Ⅲ 中國民間傳統藝術有哪些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2、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也是目前咸陽盤子女人坊點拍率最高的主題之一。
3、皮影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還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民間剪紙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5、泥塑藝術
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就有多處發現。中國泥塑藝術最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敦煌石窟彩塑等。如今,泥塑藝術是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具體寫照。
6、編織工藝(中國結)
編織工藝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已有了精美的編織生活用品。以後更是遍及生活的各個領域,其編織用材多種多樣,有柳條編、藤條編、高粱桿編、草編、竹編、繩編、金屬編等。
其實,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先民的結繩記事,是一種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
Ⅳ 我國民間傳統工藝有哪些
1、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間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
在中國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徵,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年畫已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
木版年畫有大大小小幾十個產地,發源於河南朱仙鎮,其中著名的有:重慶梁平、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等地。其中以河南朱仙鎮的木版年畫最為著名。清末民初年間,年畫的使用地區覆蓋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包括台灣在內。
2、撲灰年畫
撲灰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山東高密地區漢族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於清代。
從現有的資料看,現在中國只有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主要集中在高密北鄉姜庄、夏庄一帶三十多個村莊。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復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後在重點部位塗上明油即成。
3、紙馬
紙馬俗稱 ,中國民間祭祀財神、月神、灶神、壽星等神祗時所使用的物品。古人祭祀用牲幣,秦俗牲用馬,唐代玄宗以後始以紙馬祀鬼神。
紙馬的形式實質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畫,因為它只存在於民間,為區別其它的書籍插圖版畫、佛、道經版畫等,我們稱它為民間版畫。
雲南有關民間美術研究的人士多稱其為"甲馬紙",這是根據最初收集這種民間版畫的保山、騰沖、大理等部分滇西地區的民間稱呼而來,於是沿襲成俗。
4、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里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
5、皮影戲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Ⅳ 中國民間傳統藝術表達形式有哪些
由於現代化的突飛猛進,大機器生產的大步跨進,我國古代很多傳統手藝都即將被取代。縱觀歷史長河,我們便會發現,雖然他們當時沒有現在的冰箱空調電視機,沒有手機電腦無線網,但是他們卻能夠穿花衣傳文明,由此可見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都是十分豐富的。古人們創造的很多東西在當時的生產生活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令後輩們甚是敬佩。
在農業發達的古代社會,人們平日里會利用雜草和一些農作物的根莖製作生活物品,例如草鞋、蓑帽、凳子墊都可以用雜草編制。由於現在社會物資比較豐富,雜草編製品也比較費時費力,人們都已不再使用草編製品。
古代的每一項傳統藝術都是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雖然放到現在可能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但是這仍然需要我們去繼承去發展,去保留幾千年來的文化文明。
Ⅵ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的簡單介紹
中國民間藝術有: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Ⅶ 中國有哪些傳統藝術
中國的傳統藝術:
1、繪畫。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
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2、書法。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3、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4、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
5、園林。
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就稱為園林。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築。
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受到傳統「禮樂」文化影響很深。通過地形、山水、建築群、花木等作為載體襯托出人類主體的精神文化。
Ⅷ 中國的傳統藝術有哪些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2、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3、皮影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
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
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還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5、泥塑藝術
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我國泥塑藝術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處發現。
中國泥塑藝術最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泥人、敦煌石窟彩塑等。如今,泥塑藝術是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具體寫照。
Ⅸ 有哪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1、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豎排線裝書、剪紙。
2、風箏、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彩陶、紫砂壺、蠟染。
3、中國瓷器、青銅器鼎、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石獅、飛天、太極、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4、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黑頭發黃皮膚、丹鳳眼、紅旗、天安門、五角星、紅領巾、長江、黃河、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泥人麵塑。
5、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
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6、漢字、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7、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另外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拓展資料:
1.中國皮影,北方以灤州皮影代表,影人結構分七大部分:頭、上身、上臂(兩件)及下臂(兩件)、手(兩件)、下身、腿(腳與腿相連,兩件),共11個組件。
2.中心控制是脖條。以桿子操縱。生旦臉部鏤空,凈丑則塗色,臉形稜角分明,尖下巴,平額頭。形體較小,一般25.4厘米至30.4厘米左右,最高40.6厘米。多以驢皮雕鏤。以黃牛皮雕鏤的陜西皮影亦分11個組件。
3.南系以成都燈影戲為代表,影偶分大、中、小型,大燈影身高60-80厘米,個別高達1米,中燈影40-60厘米,小燈影24-30厘米。成都燈影全身共分14關節:
4.帽、頭、胸、腹、下肢二、上臂二、前臂二、手掌二。頭子可插進脖項上用細鐵絲纏繞的皮圈內。其餘關節用細麻繩連結。一個穿戴整齊的影人分三段:帽作一段,頭作一段,統稱「帽子」(北方稱「頭荏」),衣履共作一段,統稱「把子」(北方稱「戳子」)。
5.中國皮影關節靈活,在優秀藝人操縱下,行坐顧盼,端帶撩袍,舞刀揮劍,駕霧騰雲,打鬥馳馬,出神入化,令人叫絕,扮演種種傳奇故事,塑造了生、旦、凈、丑、神、佛、靈、怪、獸種種難以想像的影窗形象,成為馭物為靈的藝術。
Ⅹ 中國的民間藝術形式有哪些
由於現代化的突飛猛進,大機器生產的大步跨進,我國古代很多傳統手藝都即將被取代。縱觀歷史長河,我們便會發現,雖然他們當時沒有現在的冰箱空調電視機,沒有手機電腦無線網,但是他們卻能夠穿花衣傳文明,由此可見他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都是十分豐富的。古人們創造的很多東西在當時的生產生活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令後輩們甚是敬佩。
在農業發達的古代社會,人們平日里會利用雜草和一些農作物的根莖製作生活物品,例如草鞋、蓑帽、凳子墊都可以用雜草編制。由於現在社會物資比較豐富,雜草編製品也比較費時費力,人們都已不再使用草編製品。
古代的每一項傳統藝術都是老祖宗們的智慧結晶,雖然放到現在可能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但是這仍然需要我們去繼承去發展,去保留幾千年來的文化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