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蝗災的發生
蝗災是一種危害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在中國,自古以來很多地方多次發生過蝗災,給當地的糧食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威脅。一旦某塊區域被蝗蟲侵襲,大量的蝗蟲會吞食農作物,使農產品瞬間遭到破壞,會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當地老百姓也會因為糧食短缺而產生飢荒。所以,有效控制蝗災刻不容緩,控制蝗災的辦法分為環境保護、葯物防治和天敵防治這三個方面。
一、實行環境保護蝗災的發生和自然環境有很重要的關系。蝗蟲一般都會選擇在植被覆蓋率比較低的土地上產卵。如果一個地方山清水秀,沒有裸露的土地,蝗蟲就無法繁衍。所以,實行環境保護才是治理蝗災的根本核心,比如加大地區的植被覆蓋率,慢慢整治自然環境,減少環境污染,慢慢還給地球一片綠水青山。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了解了嗎?
B. 蝗災在國內很少見,中國在治蝗方面有哪些經驗
成立專門的治蝗領導機構,建立責任制。根據中央政府的要求,各蝗區成立了專門的蝗蟲防治指揮部,並建立了責任制。中央人民政府農業部植保司提出:“治蝗是一場具有戰斗性的群眾運動,必須有堅強的領導和嚴格的組織。”為及時動員和組織力量與蝗蟲作斗爭,區縣人民政府必須在夏蝗發生前成立治蝗指揮部,由黨政領導幹部親自主持,並在區、鄉、村組建大隊、中隊、中隊等一系列治蝗機構“。2001年,在河北草原,牧民選育在固定雞舍飼養60天的雛雞進行草原馴化,經過90天左右的訓練後,用牧雞殺蝗蟲。哨子是用來指揮團隊吃蝗蟲的。治蝗期間,將放牧雞變身為“流動治蝗雞”,5天就能完成1000畝的活動任務。面對日益嚴重的蝗災,農業農村部正密切跟蹤境外蝗災動態,同時安排雲南、西藏等省區加強邊境蝗災監測,嚴防遷入危害。
C. 中國歷史上蝗災爆發如此頻繁,那麼古人們是如何應對的呢
古代蟲災種類比較多,其中蝗災是蟲災中佔主要位置的災害。早在殷商的時候,就出現了蝗災,對農業生產造成危害。為了治理蝗災,人們起初採取占卜、祭祀等方式。但伴隨蝗災帶來的巨大災難,亦開始深入地探究治理蝗災的方法和對策。 陳家祥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用英文發表《中國文獻中關於蝗災之記載》一文。該文統計,從公元前707年到1935年的二千六百四十二年中,我國發生蝗災的年份共有七百九十六年。每次蝗災後,百姓苦不堪言。蝗蟲屬於暴食性的害蟲,歐陽修形容其為「口含鋒刃疾風雨,毒腸不滿疑常飢」。民間亦有歌謠:「蝗蟲發生連四鄰,飛在空中似黑雲。落地吃光青稞物,啃平房檐咬活人。」 蝗災危害如此之大,必然給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帶來巨大影響。一是造成大量農作物受損。公元1163年8月,「飛蝗過都,蔽天日。徽、宣、湖三州及浙東郡縣,害稼。京東大蝗,襄、隨尤甚,民為乏食」。公元1436年,「直隸河間府靜海縣四月蝗蝻遍野,田禾被傷,民拾草子充食」。二是破壞當地生態環境。蝗災危害農作物,導致樹木枯死,土地荒蕪,人口驟降。明代徐光啟認為,蝗災之害甚於水災、旱災:「凶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澤有偏被,水、旱為災,尚多倖免之處,惟旱極而蝗,數千里間草木皆盡,或牛馬毛,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也。」三是引發社會動盪。王莽主政的時候,「枯旱霜蝗,飢饉薦臻,百姓睏乏,流離道路」,最後引發農民起義。 蝗災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與氣溫有關。蝗蟲的卵孵化成幼蟲需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二是與地理環境有關。從我國歷史來看,蝗災形成與黃河中下游松軟的黃土有關。這些黃土具有松軟性、透氣性、直立性,比較適合蝗蟲產卵孵化和幼蟲的出土。三是與水旱災害有關。水旱災害致使沿河、濱海、內澇地區出現大面積荒地、荒灘,為蝗災發生提供了適宜的自然條件。 在治理蝗災方面,古人在觀察分析、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辦法,如挖掘蟲卵,消滅蝗災於未成之時。公元1443年4月,「巡按山東監察御史鄭觀奏:山東濟南等府,長清、歷城等縣蝗蝻生發,已委官督捕,所掘蟲子少有一二百石,多至一二千石」。 有的通過開溝陷殺法來治理蝗災。徐光啟在《農政全書》中記載:「已成蝻子跳躍行動,便須開溝捕打,其法視蝻將到處,預掘長溝,深廣各二尺,溝中相去丈許即作一坑,以便掩埋。多集人眾,不論老弱,悉要趨赴沿溝排列,或持帚,或持撲打器具,或持鍬_。每五十人用一人鳴鑼其後,蝻聞金聲,努力跳躍,或作或立,漸令進溝,即大擊不止。蝻蟲驚入溝中,勢如注水,眾各致力,掃者自掃,撲者自撲,埋者自埋,至溝坑俱滿而止。前村如此,後村復然,一邑如此,他邑復然,當凈盡矣。」 清人張集馨在《道咸宦海見聞錄》中指出:「捕蝗之法,如行軍然,以十人為一隊,二人持鍬挖長壕丈余長,三四尺深,浮土堆在對面,四人在後,二人在旁,齊用長帚轟入溝中,二人在六人之後,用長柄皮掌,將轟不盡凈撲斃。一員官,領二百人,作二十隊,每日可得數十擔。蝗入溝中,即將所堆浮土掀入捶實,何慮不死?」張集馨在書中所作記載,就是通過開溝陷殺法來捕殺蝗蟲。 有的則利用聲音和蝗蟲的趨光性特徵來捕蝗滅蝗。五代時期,「值天下飛蝗為害,在禮使比戶張幡幟,鳴顰鼓,蝗皆越境而去,人亦服其智焉」。《_唐書》記載唐代名臣姚崇運用蝗蟲趨光這一特性有效捕打飛蝗:「蝗既解飛,夜必赴火,夜中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瘞,除之可盡。」公元1763年,德州、濟南一帶發生蝗災。時任山東巡撫阿爾泰組織民眾「一面撲打,一面張網兜捕,俾無漏逸。又於隙地刨溝,夜間燃火,螞蚱見火奔趨群集溝內,加草焚燒,用土埋壓。並於黎明露重之時,上緊撲捕」。 還有的利用物種之間相剋來治理蝗災。在唐代,出現了飛鳥食蝗的記載:「開元二十五年貝州蝗,有白鳥數千萬,群飛食之,一夕而盡,禾稼不傷。」在宋代,公元982年3月,「北陽縣蝗,飛鳥數萬食之盡」;公元1076年5月,「金州生黑蟲食苗,黃雀來,食之皆盡」。明代的陳世元撰寫《治蝗傳習錄》,介紹養鴨、放鴨治蝗的成功經驗。 面對蝗災帶來的巨大災害,古代各朝統治者都重視以官促民予以應對,甚至給予適當獎勵。漢平帝元始二年(2),青州等地大旱,蝗蟲肆虐,朝廷「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詣吏,以石、斗受錢」。元代有「災有大小,而蝗旱為最」的說法。一旦某地發生蝗災,當地官員要切實負起責任來,否則就會受到懲罰。《憲台通紀》中有「蝗蝻生發,官司不即打捕,及申驗災傷不實者,糾察」的記載。張養浩在《為政忠告》中也強調:「蝗生境內,必馳聞於上,少淹頃刻,所坐不輕。」重視捕蝗滅蝗的機制逼著官員去重視蟲害治理。《紫山大全·捕蝗行》中記載,公元1269年,某地發生蝗災,官員動員組織民眾進行蝗災治理:「老農蹙額相告語,不憚捕蝗受辛苦。但恐妖蟲入田中,綠雲秋禾一掃空。」 清代,康熙帝極為重視治理蝗災。他多次下詔滅蝗,還親赴蝗區進行考察調研,且在總結前人捕蝗經驗基礎上,撰成《捕蝗說》一書,對蝗蟲生長規律和捕蝗方法進行較為詳細的論述。為了治理蝗災,康熙帝建立起皇帝——總督巡撫負責制。地方一旦發生蝗災,總督、巡撫第一時間要向皇帝奏報,康熙帝根據奏報,及時發出「上諭」,指導捕蝗工作。同時,為了推進捕蝗工作,康熙帝設計了責任制,對蝗災預防不力和發現蝗災後隱匿不報、申報不詳、稟報不實、捕打不及時等釀成嚴重後果的各級官員,一旦發現,便治其重罪。《大清會典事例》中記載康熙四十八年(1709)作出規定:「州、縣、衛所官員,遇蝗蝻生發,不親身力行撲捕,借口鄰境飛來,希圖卸罪者,革職拿問;該管道、府不速催撲捕者,降三級留任;布政使不行查訪,速催撲捕者,降二級留任;督、撫不行查訪,嚴飭催捕者,降一級留任;協捕官不實力協捕,以致養成羽翼,為害禾稼者,將所委協捕各官革職。 來源:書屋 2020年09期
D. 中國曾是世界上遭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中國治蝗都有哪些絕招
新疆發生蝗災時,我國曾特意用飛機從浙江運了一大堆鴨子到新疆,專門派鴨子去吃蝗蟲,一隻鴨子一天能吃掉一百多個蝗蟲,滅蝗能力強,又不會破壞環境。
E. 如果蝗蟲真的入侵中國,我們該如何應對
引言:如果蝗蟲真的入侵國內想要應對蝗蟲危機的話,一定要提前做好防護措施,在一些沿海地區尤其是蝗蟲生長的地區,可以採取種植香槐花,棉花等蝗蟲不喜歡吃的植物,改造蝗蟲的滋生地,壓縮蝗蟲發生的面積。對於一些容易有蝗蟲生長的地區,應該根據地區結合水位調節,採取上果下魚等模式改造生態環境,制止蝗蟲的發生,對於蝗蟲發生泛濫的地區,可以實施溝渠路林網化改善生產條件,開展飼草種植和畜牧養殖,減少蝗蟲爆發的頻率。像一些川藏地區常年發生黃材重災區,可以通過坑荒種植,減少荒地面積等措施迫害蝗蟲產卵適應的環境,減少蝗蟲發展的基數,避免蝗蟲發生大爆發。所以在面對蝗災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化學防治和提前預防。
最後目前在國家嚴格控制的情況下,蝗蟲是很難進入到中國地區的,即使有小部分概率會入侵,但是也會得到很快的控制,不會給人類的生活還有糧食生產造成太大的影響。
F. 面對蝗災,中國古時候採取了什麼滅蝗政策呢
旱災、蝗災、飢荒……似乎已經是距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從此以後,我們遠離了飢餓,彷彿也遠離了這些曾經讓百姓們談之色變的天災。
皇帝對於治理蝗災的決心還體現在逐漸完善完善的巡撫、總督負責制之上,各地如果發生了蝗災,必須及時向上級匯報。巡撫、總督可以直接向皇帝奏報,蝗災嚴重之時一天上數道奏摺。對於在蝗災之中沒有親力追捕,推卸責任,不行查訪的官員,輕則降職,重則革職查辦。
在糧食遠遠不能保證全國溫飽的古代,自然災害一直困擾著我們的祖先,蝗災對於農作物的毀滅性是極其強大的,百姓無法生存,嚴重時還會造成社會動盪。為此,古代統治階級總結了歷朝歷代眾多寶貴經驗,從愚昧地祭拜,到後來積極發動百姓和蝗災作斗爭,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蝗災帶來的危害。
G. 蝗災為什麼會發生我們應該如何更好的應對
《除蝗疏》中記載道:“國家……凶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惟旱極而蝗,數千里間草木皆盡,或牛馬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者也。”自古以來在中國,蝗災的出現都是一件危害國家的大事,尤其是中國古代。
蝗蟲,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螞蚱,是一種非常有名的農業害蟲。它不僅生命力非常頑強,而且繁殖能力也非常強悍。只要條件合適,它們的數量便會在短時間內出現激增的情況。一旦蝗蟲的數量變多,就容易導致蝗災的出現。因為這些蝗蟲要生存,就只能不斷啃食農作物和侵佔人類和其他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可以說破壞力是十分強大的。
關於蝗災的事情,我們今天就先給大家介紹這么多。若是大家想到了什麼消滅蝗災的好方法的話,也可以積極發表評論以便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蝗災能夠盡快得到控制,不要再讓更多的地區遭受它的摧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再過一個多月,雨季就要到了。即便在這之前那些蝗蟲們能逍遙快活上一段時間,等一進入雨季,它們的末日估計也就到來了。只是若能在此之前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還是希望蝗災被消滅的那一天能夠更快點來臨
H. 古人都有什麼辦法,能解決三大自然災害之一的蝗災
自2019年12月以來,東非經歷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災害,現在蝗災已經蔓延至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場大規模蝗災的爆發,已經嚴重威脅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作物生產和糧食安全,成為了2020年世界上重大的自然災害之一。多個國家因為蝗蟲的入侵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蝗災不但是現如今令人頭疼的問題,在我國古代,蝗災就位列農業社會三大災害之一(水災、旱災、蝗災)。
③:利用蝗蟲天敵進行滅蝗
宋朝時期頒布過許多“禁捕蛙令”這樣的禁令,目的就是為了要保護蝗蟲在自然界里的剋星,防止蝗災的發生。
公元1016年,北宋大中祥符9年,發生了一場蝗災,大臣李士衡在上朝時上奏說:“河北螟蟲多不入田畝,村野間有蟻食之。又蝗飛空中,有身首斷而殞者,有自潰其腹,有小蟲食之者。”——《續資治通鑒長編》
蝗蟲主要天敵非常的多,例如:鳥類、鴝鵒、蛙類、蟋蟀、蟻、蛾、雞、鴨等都能成為“食蝗”大軍中的一員。這些蝗蟲天敵雖然不可能讓蝗蟲絕跡,但卻可以讓蝗蟲繁殖速度減慢,達到預防蝗災發生的效果。
④:種植預防蝗蟲的植物
蝗蟲除了害怕天敵之外,還不喜歡接近麻類以及各種豆類植物。賈思魏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86個粟的品種中有14個是“免蟲”品種。董渭的《救荒活民書》中提到蝗蟲不食豆苗的特性,讓民眾廣范種植豌豆,以避蝗害。
公元1016年蝗災爆發後,宋真宗與宰相王旦討論蝗災的情況。當時他對王旦說:“諸路使臣言,飛蝗多不食豆苗。”王旦回答:“前月蝗飛度河北,鄉民方備焚撲,連夕西北勁風,由是不及遠自澶以北少害稼者。今麻、豆堅實,不復為慮矣。”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就有意識地多種這類作物以對付蝗蟲。
I. 中國古代多次發生蝗災,都有哪些治理蝗災的辦法呢
當非洲蝗蟲以3600億只的恐怖規模襲來時,我國古人總結的除蝗蟲五招,又將重出江湖。
只是不知蝗蟲界的高手,知道這個消息後,是龜縮不敢來,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以身涉險?
絕招五、殺蟲卵
《捕蝗》一詩中,有這樣的話語:雖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
這句詩說明,古人早早便知曉,蝗蟲最大的威脅在於繁殖能力。
所以,古人便會刻意去尋找蝗蟲產卵的地方,然後倒入葯草汁殺死蟲卵。
以上,便是古人常用的驅除蝗蟲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