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幅精彩對聯賞析
月照紗窗 個個孔明諸葛亮
掌勺老翁 碗碗周瑜周公瑾
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由我來評說對聯。在說這對聯之前呢,我還是想跟大家介紹介紹這對聯的基本常識。對聯呢,始於我國秦代,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呢,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對聯呢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集句對等,其內容也是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凡能看見的,想到的,那是張口就來。對聯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大家都知道,在古時候,凡是文人志士,聚在一起就會喝點酒,高談闊論,然後心情好呢,就會吟詩作對,所以說在古代,一個人對對聯功夫的深淺,往往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當然在文學創作方面,許多大文豪在自己的詩歌中也運用了對聯的形式,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就是屬於正對,又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便屬於反對,再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典型的流水對,由此可見,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但是到了近代,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們對這精神文明彷彿漸漸淡忘,沒有哪些人會在高興之餘與有人吟詩作對,就算有,恐怕也會被人誤解成為瘋子,而在國外,很多老外卻是對中國的對聯藝術相當有研究,記得2008年奧運會期間,以為來自英國的外國朋友,參加中國的一起綜藝節目,在節目中展示的才藝便是對對子,滿場的中國觀眾那是沒有人能接招,就連專家評委也自嘆不如。這是我們新一代青年的悲哀啊,所以我在這里要呼籲在做的同學們,作為一名中國人,特別是一位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有所了解,當你打開電腦時請不要沉迷網路游戲,多看看,有關方面的信息,這是一個中國青年應該做也必須做的。今天我就是拋磚引玉,希望後面的同學能更精彩。
話不多說,請大家看我今天選的這幅對聯,邊看邊聽我介紹,這副對聯呢相傳是清朝時期,著名的大學士紀曉嵐的夫人所創,因為在紀曉嵐畢生酷愛對對子,自稱是「世上未有不可對之對」,於是有一天晚上,他和家人一起在院子里賞月,只見明月當空,月光皎潔,這時候呢,紀曉嵐的夫人望著這良辰美景,便出了此對。紀曉嵐一聽便犯了難,自己是吹了牛的,現在怎麼也得對上來啊,就在這焦急的時刻啊,紀曉嵐的妹妹靈機一動,便對了一副下聯,算是為哥哥解圍,但是大家可以看出來啊,這幅下聯對的並不工整,周瑜,子,公瑾。諸葛亮,字,孔明,可下聯卻還把姓和字連用,確實有欠妥當。所以後來紀曉嵐是日思夜想,可就是怎麼也想不出來,直到死的時候還念念不忘,他夫人就後悔啊,哭著對紀曉嵐說「既知此,即早不為君之所操而」就是說,早知道這樣,就不出這對子讓夫君你為難了,可是有什麼辦法呢,紀曉嵐最後是帶著這個遺恨,鬱郁而終……好,那同學們,我們知道啊,一副好的對聯,它能夠經久不衰,主要是看它結構形式的突出,和所表帶某種情感的手法的獨特,那現在我們就來看下這幅紀大學士都難對出的對子到底有什麼奇特呢。
首先,光看整個對子,一目瞭然,講的是月光照在紗窗上,每一個孔的輪廓的變得清晰,每一個閣樓都被照亮。這一看便知道是寫景的,這有什麼難對的呢?再讓我們細細看來
1,諸葛亮,字孔明。因此,此聯的後三字必須是復姓人名,而且與孔明相對的位置為必須同一人的字或者號。因此,此聯的最大難處首先必須找一個復姓並且有字或號的人名。而現代即使是復姓,也不取字。所以得從前人的名字中找。
2,首字的明與孔明的明同字,明與亮同義。
3,紗與葛同為絲,按束數的不同區別之。紗窗有孔,月照後個個「孔」明。紗與葛可通稱,因此諸葛又是諸紗的意思。所以,不僅孔字要扣紗窗,而葛字也必須扣紗字。諸為數詞,也就是個個的意思。而大部人都不知道諸葛兩字中蘊藏的天機。
再來一個!
上聯:書童磨墨墨抹書童一脈墨
下聯: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
賞析:這一副對聯的來源於一個故事。中國明代的時候,無論在民間還是在宮廷都流行做對子。特別是對於那些文人雅士來說,正是彰顯才華的好時機。那時候,一位平民百姓家裡出了一個九歲神童,做對子特別厲害,就連當地的秀才也自嘆不如。每逢年過節,或哪家有大事都請這位神童來做對子。
這神童的威名是越傳越大,竟傳到了紫禁城裡去了。在朝廷有一位宰相,聽說了這事就派人把神童請到了自己家裡來,想親自看看這神童究竟有多厲害。神童來了後,宰相就命令他的書童去添紙磨硯。書童磨硯的時候,宰相注意到書童的袖子上被蘸了墨汁,一團黑。這時宰相靈光一閃,就做出了上聯:「書童磨墨墨抹書童一脈墨」。神童一聽,呀,這上聯出得真好,可是該怎麼對呢?神童也急了,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無聊的這看看,那玩玩。見爐子的火沒了,就叫一個叫梅香丫環去添煤,這梅香也粗心,不知道哪個小孩往煤里扔了個炮竹,煤一倒進去,嘣的炸開了,炸得梅香一臉的煤黑。這一下全府上下的人都笑了。神童一個靈感,緩緩道出了下聯:「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丞相一聽,拍手稱好。也趕緊臭罵了梅香一頓,為什麼偏偏是她添煤。
此聯人物對人物,名詞對名詞,動作對動作,對仗極為工整,而且也十分講究平仄起伏,可謂絕對。對子都出自於生活中的小事,只要仔細觀察,用心觀察。「絕對」就在其中。
2. 外國人貼對聯嗎
外國人不貼對聯,貼對聯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貼對聯,中國傳統年俗。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門神,中國民間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萘郁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 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萘郁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
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萘、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萘,右郁壟,俗謂門神。」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卻不是神萘、郁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 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3. 外國人想了解對聯 (很急!)
上聯:細雨肩頭滴
仄仄平平仄
下聯:青雲足下生
平平仄仄平
以這聯為例子吧,上聯:細雨肩頭滴;下聯:青雲足下生;上下聯各五個字,這就是字數相等。再看上下聯的字詞意思,細雨/青雲;也就是細雨對青雲,肩頭/足下,也是如此,還有滴/生。這就是所謂的「對」,也就是字詞相對,可以理解成對偶、相對、對稱;再看詞性,按漢語的分類,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以此類推就清楚了;(句法一直)或許是句法一致吧,說實話什麼叫「句法」我也不清楚,似乎第一次見到,說實話對聯屬於古典文學范疇,如果刻意的用現代漢語中的語法知識來套,恐怕很難解釋清楚的;至於平仄協調,我把這聯的平仄已經給你標出來,你自己體會一下吧(滴;古韻為仄音),也就是平仄相對是基本規律;所謂的意義相似,其實說的是,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應該相反或相近,比較忌諱的是上下聯沒有形成一個共同的主題,沒有任何關聯,沒有關聯就不能稱之為「聯」(當然,無情對除外),這一聯的主題表現的就是一種向上的意境和積極的心態,這就是合成整體的對聯;就對聯來說,除特殊格式,基本上韻腳(上下聯最後的字詞)是上聯仄,下聯平。
4. 外國人眼中中國人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管是雅是俗,總能激起那些對中國文化有深刻感情的外國人深深的好奇心。
在中國文化氣息濃厚得地方,經常能夠看到外國遊客的身影。在京劇劇場,很多外國人像本地人一樣,圍著四方桌悠閑地泡杯龍井,合著鼓點輕輕地敲著桌沿,看到精彩之處時不時地叫聲好。
「我知道中國有京劇、崑曲,甚至知道粵劇、河北梆子,還有臉上的油彩可以變來變去的川劇。」,稱「中國通」的丹尼斯滔滔不絕的說,「還喜歡中國的五糧液,口感比我自己家窖藏15年的威士忌還棒,我要帶他回愛爾蘭給我的老父親嘗嘗。」
張藝謀的一部《千里走單騎》讓我們看到了外國人多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的眷戀和感動。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國人,他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對中國的文化,中國人的衣食住行,有了自己獨特的認知,並著書成冊,將中國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能反映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它同時也是外國人和中國溝通的橋梁。」在中國大學任教多年的美國人巴賽爾對中國文化如數家珍,「老子的道家思想很詩意;韓非的法家思想很革新,五行是中國人認識世界普遍的觀點。」閑暇的休息時巴賽爾也學會了眾人的消遣方式:閑適地走在穿梭不息的人流中,偶爾又走進道旁的茶館,細細品一口蓋碗茶。
早在1911年,美國威士康星大學就有一位名為King的農業學家,來到中國調查中國人的飲食文化,King著有一本《五十個世紀的農民》。他是從土地為基礎描寫中國文化。他認為中國人像是整個生態平衡里的一環。這個循環就是人和「土」的循環。人從土裡出生,食物取之於土,瀉物還之於土,一生結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復始。靠著這個自然循環,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為這個循環的一部分。中國的農業不是和土地對立的農業,而是和諧的農業。介於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認識,他親切的稱這種文化為「五穀文化」。
「五穀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縮影。而「五穀」之說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論語�6�1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但解釋卻有不同,我們在宜賓五糧液酒廠找到了答案,五糧配方是: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也稱紅糧,所以有說紅糧、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穀」說之所以盛行,顯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響所致。因此,籠統地說來,五穀指的就是幾種主要的糧食作物。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食又有五穀雜糧做為底蘊,而五糧液取之於五穀,注重酒文化的濃香、甘醇、色澤,講究酒文化內在的品質,注重飲用後的綿長回味,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所體現的中庸和諧的文化精神不謀而合。
5. 外國人寫的對聯知多少
外國人想了解對聯 )
Hi,有沒有人能幫我了解一些對聯.我是外國人,對我來說很難.我要分析這些對聯用對聯的規則:字數相等,字詞相對,詞性相同,句法一直,平仄協調,意義相似,合成整體,
要有一定的關連而又不至重復:
1.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2.細雨肩頭滴
青雲足下生
誰謂犬能欺得虎
焉知魚不化為龍
3.有木便為橋,無木也念橋,去木添個女,添女便為嬌,阿嬌你猜誰,我最愛阿喬
有米便為糧,無米仍讀良,去米添個女,添女便為娘,老娘雖愛了,子不敬老娘
4.開關早,關關遲,放過客過關
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
5.千里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
一人為大,大邦大國,大明君
6.船載石頭,石重船輕,輕載重
丈量地面,地長丈短,短量長
元宵不見月,點幾盞燈為河山生色;
驚蟄未聞雷,擊數聲鼓代天地宣威.
7.寺名多寶,有許多多寶如來;
國號大明,更無大大明皇帝
小酒店三杯五盞沒有東西;
大明君一統萬方不分南北
明王明不明
賢後賢非賢
8.舊歲飢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幸,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張三李司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
麻煩你們...
我最需要的是句法 (例:主語+..)和對聯的意思(上句跟下句的關)
6. 怎麼向外國人解釋對聯 請用英語表達 謝謝
在中國傳統節日,人們習慣用對聯表達美好的祝福和希望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people used to paste a pair of couplets at the door panels expressing good wishes and expectations.
Couplets -- two lines of words highlighting Chinese calligraphy with black characters on red paper. People used to paste a pair of couplets at the door panels expressing good wishes and expectations in traditional festivals or marriage activities. The content of the couplets varies from house owners'wishes for a bright future or a good luck.
7. 中國對聯在國外受歡迎嗎
除了在孔子學院,又有幾個外國人能聽懂漢語,看懂漢字呢,更何況對聯這種高難度的,你想多了
8. 外國人對中國對聯的看法
對聯,僅僅是中國才有,很多外國人根本就沒見過,怎麼會有什麼看法?連許多的國人都難以理解對聯的深刻文學含義,連是否「對仗」、「押韻」、「工整」等都還搞不清楚,若要問外國人?那沒有任何意義的。
9. 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在逐漸顯現。中國春聯翻譯成外文,非常受外國人歡迎。你覺得春聯走紅好嗎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它擁有許多令人陶醉的人文風俗。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它之所以能留傳至今,是因為它擁有許多國家所沒有的獨特魅力。 而春節時貼春聯更是我國獨有的民俗,它起於宋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起源於桃符。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而我國第一副春聯是出現在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漳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漳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可以看出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既是根據我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文體,又是借鑒了我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它與古代的駢體文和詩歌不同,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盡管律詩或駢文中的對仗句,往往就是絕妙的對聯,但只有在它們脫離律詩或駢文而獨立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它的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兩聯彼此相「對」,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系。一副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聯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出現了很多附屬的品類。根據使用的場所,可分為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幾種。「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春聯;「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就是春聯的橫披;「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的單幅文字,如在過年時在庭院里貼上「抬頭見喜」、「出入平安」、「恭喜發財」之類的文字;「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單扇門或影壁上,春節時大家喜歡倒貼的「福」字,就屬於這種「斗斤」。 我國特有的民俗——春聯,真是讓人陶醉啊
10. 向外國介紹中國對聯的文化說明文600
有關中國對聯文化的資料如下,請你參考:
一、簡介:
對聯又稱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語、儷辭、聯語、門對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開始於明代。 它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它與書法的美妙結合,又成為中華民族絢爛多彩的藝術獨創。
對聯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部分對聯才需要押韻)。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二、歷史淵源:
楹聯習俗源於中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4]婚慶對聯源文件__PSD分層
西晉時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標志。在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鑒,歷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發展時期,形式日益多樣,文化積淀逐漸豐厚。
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現代所見的春聯。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
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21世紀初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三,分類:
1、春聯:新年專用之門聯 。如:楊柳吐翠九州綠;桃杏爭春五月紅。
2、賀聯:壽誕、婚嫁、喬遷、生子、開業等喜慶時用。如:一對紅心向四化;兩雙巧手繪新圖。(喜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聯)[6]
3、輓聯: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驚世界;精神昭百世,再來造福人群。
4、贈聯:頌揚或勸勉他人用。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5、自勉聯:自我勉勵之用。如: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為。
6、行業聯:不同行業貼於大門或店內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須讀五車書。(書店)雖是毫發生意;卻是頂上功夫。(理發店)歡迎春夏秋冬客;款待東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聯:道出志向之用。如:寧作趙氏鬼;不為他邦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