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去世的中國影視明星有哪些
2012年10月19台灣原可米小子成員申東靖因病去世
陳強6月26去世,張瑞芳6月28日去世,羅慧娟6月29日去世,黃宗洛6月30日去世。
2012年2月28日演員白靜被丈夫刺殺身亡。
2012年2月21日演員柏寒上周日晚9時57分病逝,享年56歲
25日演員吳媚媚中午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
2011年2月19日,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逝世,享年89歲
2011年3月16日下午13:55,台灣流行音樂大師陳志遠先生因病在醫院去世,享年62歲
2011年3月29日,中國香港著名演員,製片人及導演鄧光榮,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65歲。
2011年6月23日,肝癌末期的音樂人劉偉仁病逝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2011年7月4日鄧育昆在上海墜樓身亡,享年65歲。
2011年9月12日,曾獲得過金雞獎,飛天獎最佳導演的戚健因患胃癌,在北京人民醫院病逝,年僅53歲。
2011年11月8日,香港著名影星許冠英因心臟病去世,享年65歲。
2011年11月13日中午,曾在《杜拉拉升職記》中與王珞丹演繹情侶的青年演員尚於博跳樓自殺。
2011年11月28下午《海島七號》中老郵差茂伯的扮演者林宗仁突然昏倒在家中,被發現時已無心跳,享壽66歲。
2011年12月6日晚18時30分,前TVB演員王偉的女兒王從希在自己的新浪微博透露,父親已於日前去世。
2011年12月6日上午9時,台灣藝人徐華鳳因胃癌復發,導致器官衰竭,不幸病逝世,享年41歲。
2010年去世的明星:
2010年1月13日方盈,64歲,香港女演員,美術指導,死於胰臟癌。
2010年2月14日張亞林,28歲,中國足球運動員,效力於大連實德,因淋巴腺癌逝世。
2010年2月16日尹志強,53歲,香港足球運動員及演員,有「亞洲第一中鋒」之稱號,因鼻咽癌逝世。
2010年2月24日宮粉紅,98歲,香港粵劇名伶,演員陳寶珠之養母,觀看陳寶珠粵劇演出時突然暈倒不治。
2010年2月24日洪一峰,82歲,台灣台語歌手,因胰臟癌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
2010年3月11日馮琳,85歲,香港電影息影左派女演員。
2010年3月18日肖南,80歲,中國長春電影製片廠著名譯製片演員,導演。
2010年3月31日狄娜,65歲,原名梁幗馨,香港昔日艷星,商人,有「奇女子」之稱。逝於子宮頸癌導致身體衰竭。
2010年11月15日上午,2005年成都超女20強王貝走進了武漢某整形醫院,接受面部磨骨手術,結果簡單的手術卻出現了意外事故,血液通過王貝喉部進入氣管,經轉院搶救無效死亡。
2009年去世的明星:
「大傻」成奎安於2009年8月27日23時45分,因鼻咽癌擴散,在香港浸會醫院病逝。
10月31日,憑借一首《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而成名的歌手陳琳,在北京跳樓自殺身亡,終年39歲。
2009年6月5日是個最令人悲痛的日子之一,《新聞聯播》主持人羅京因病在北京逝世,年僅48歲。
台灣歌手阿桑2009年4月6日早上8點半因乳癌病逝,年僅34歲。
年僅33歲,瓊瑤劇《情深深雨濛濛》中的「方瑜」的扮演者李鈺(原名李郁)因患淋巴癌醫治無效,於2009年3月14日22時48分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
2009年4月27日,韓國新人女演員於承妍突然去世,年僅24歲。
2009年6月3日下午4時,香港知名演員石堅在香港伊麗莎白醫院因腎衰竭導致心臟停頓,與世長辭,享年96歲。
7月29日15時26分,著名表演藝術家李丁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2歲。
2009年4月12日上午,央視版《西遊記》中沙僧扮演者閆懷禮因肺部感染在北京去世,享年73歲。
8月26日,浙江衛視女主播梁薇因公出差期間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病逝,年僅28歲。
2008年2月19日早上8時38分,在香港瑪麗醫院,被大家稱為肥肥的著名藝人沈殿霞去世,享年60歲。沈殿霞長期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2006年,她
因膽管手術後出現並發症住院治療,後證實患有肝癌。其後又接受肝腫瘤切除手術。兩年時間內,沈殿霞多次出入醫院,數度轉進深切治療部,但又奇跡般轉危為安。但這一次她沒能挺過來。
龍方病逝時間:08,11,14
王群病逝時間:2008,1,3
2008年2月25日著名表演藝術家石羽逝世,享年93歲。石羽的主要話劇作品有《日出》《阿Q正傳》《雷雨》《上海屋檐下》等,
2008年1月4日,舊版《紅樓夢》中板兒的扮演者李玥因醉酒駕車發生交通意外身亡,年僅29歲。
008年1月23日晚9點,曾經執導了《阿Q正傳》和越劇電影《紅樓夢》的我國著名導演岑范在上海徐匯區中心醫院逝世,享年82歲。
1989年4月23日
中國早期電影明星胡蝶在加拿大逝世
93年10月25日陳百強去世,時年35歲。
1993年6月30日黃家駒(香港歌星)死因:在日本綵排時從高處失足摔死
1993年4月,李國豪(李小龍之子)在一場槍戰戲時中槍死亡,終年二十八歲
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台灣歌星)死因:哮喘病突發猝死
1997年11月12日張雨生(台灣著名歌星)死因:車禍
1999年2月14日上午,年僅27歲的青年歌手謝津於日前在天津市她的家中,從23層高樓中墜樓身亡。
2000年1月30日劉丹(影視紅星)死因:車禍
曾在電視劇《還珠格格》中扮演「香妃」深受觀眾喜愛的青年演員劉丹,2000年1月30日凌晨6時在廣深高速公路深圳機場路段遭遇車禍不治身亡,年僅26歲。
2000年7月17日趙麗蓉(著名演員)死因:肝癌
2000年9月10日筠子(內地歌星)死因:在家上吊身亡
2002年7月31日陳寶蓮(香港艷星)死因:跳樓自殺
2002年8月20日沈旭華(央視女主持):墜樓意外身亡
2002年9月19日高楓(內地歌星)死因:PCP肺炎
2002年10月18日羅文(香港歌星)死因:肝癌
2002年10月20日李媛媛(演員)死因:癌症。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香港歌星)死因:跳樓自殺身亡
2003年4月1日晚間6時41分傳出在香港中環文華酒店墜樓身亡,身上留有一封遺書,由於今天是「愚人節」,相關人員在查證後經香港警方證實可能是厭世自殺。
2003年12月30日凌晨2點50分,香港著名演員梅艷芳在香港養和醫院因為癌症引起的肺功能失調而不幸病逝。
,2003年12月9日柯受良(香港藝人)
9日上午10時56分,上海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接到120急救中心人員現場報警,稱虹橋路中山廣場某寓所有一男子死亡並已送往醫院。
2005年8月18日,高秀敏逝世。「
2005年8月30日9時35分,演員傅彪,因患肝癌,經搶救無效在北京武警總醫院去世。
2005年12月31日晚金馬獎最佳電影音樂獎得主黃建福先生不幸逝世。
2006年4月3日晚間,台灣老牌演員葉雯(本名葉淑雯)被人發現在中國台北石門鄉山溪村海邊投海自殺身亡,享年63歲。
2007年11月27日零點10分,著名青年歌手葉凡因乳腺癌引起的糜爛性轉移,經搶救,最後肝宮衰竭伴隨大面積出血,醫治無效逝世
2007年5月13日18時57分,中國著名女星陳曉旭因患乳腺癌在深圳去世。這個當年讓無數國人喜愛和憐愛的「林妹妹」玉隕香消……
2007年1月26日晚,許瑋倫在台中遭遇重大車禍,年僅28歲的她在經過2天昏迷後,於1月28日19點37分宣布不治。
,2007年6月23日,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突發心臟病猝死,享年59歲
【熱點話題】網約車頻出事故,你還有哪些保護自己的好方法?
張國榮,跳樓;梅艷芳,病逝;翁美玲,車禍;鄧麗君。。。。。。。不說了,都很可惜。。。
拓展資料
【熱點話題】網約車頻出事故,你還有哪些保護自己的好方法?
李小龍,成龍,李連傑,釋小龍,梁小龍,鞏俐,章子怡,吳君如,張曼玉,周潤發,梁家輝,周星馳,吳孟達,張衛健!像劉德華這樣的不能算電影明星,只能算歌星!
❷ SARS病毒來之何處
SARS就是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簡稱SARS,是一種因感染SARS相關冠狀病毒而導致的以發熱、乾咳、胸悶為主要症狀,嚴重者出現快速進展的呼吸系統衰竭,是一種新的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病情進展快速。
一、傳染源
目前的研究顯示非典型肺炎患者、隱性感染者是非典型肺炎明確的傳染源。傳染性可能在發熱出現後較強,潛伏期以及恢復期是否有傳染性還未見准確結論。2003年5月13日,日本沖繩生物資源學院的科學家發現,導致嚴重性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的作用因子是一種鳥類病毒的變異形式。但動物是否是傳染源,目前來說仍有爭議。
二、傳播方式
SARS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人與人的近距離接觸,近距離的空氣飛沫傳播、接觸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和密切接觸等。另一種可能性是SARS可以透過空氣或目前不知道的其他方式被更廣泛的傳播。
三、易感人群
因為SARS病毒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以往未曾在人體發現。所以不分年齡、性別,人群對該病毒普遍易感。發病概率的大小取決於接觸病毒或暴露的機會多少。高危人群是接觸病人的醫護人員、病人的家屬和到過疫區的人。
編輯本段SARS如何導致非典型肺炎
病毒的生命力要比原先預測的要強
導致非典型肺炎的冠狀病毒的生命力要比原先預測的要強: 它在人體外一般存活數小時,但在人類排泄物中存活長達4天,在零攝氏度時 時代雜志封面
甚至可以無限期存活。 根據世界各地一些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非典"病毒可以在室溫情況下在一個塑料表面存活至少24小時,在低溫環境中可以存活更長時間。該病毒在零攝氏度時甚至可以無限期存活,不過它們在36.9攝氏度時就會死亡。 嚴重急性呼吸道癥候群(英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種。在病症的病原體被確定後,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病症的特點而定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在未查明病因前,被叫做「非典型性肺炎」。
非典型性肺炎
非典型性肺炎 (Atypical pneumonias)是指由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立克次體、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鏈球菌等常見細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 患者為重要的傳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此時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里病毒含量十分高,並有明顯症狀,如打噴嚏等易播散病毒。SARS冠狀病毒主要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接觸患者的分泌物及密切接觸傳播,是一種新出現的病毒,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 此病死亡率接近11%,主要是冬春季發病。其發病機制與機體免疫系統受損有關。病毒在侵入機體後,進行復制,可引起機體的異常免疫反應,由於機體免疫系統受破壞,導致患者的免疫缺陷。同時SARS病毒可以直接損傷免疫系統特別是淋巴細胞。 其實在醫學界,人們對2003年發生的這場傳染病的名稱存在爭議,因為已經查明,這種病其實並不是醫學上通常所說的「非典型肺 病毒在侵入人體的過程
炎」,而是「傳染性冠狀病毒肺炎」。 對於這種型傳染病,人們的認識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概念也漸趨正確。起初人們認為,致病原因是衣原體病毒,直到2003年3月份才弄清其病原體是「冠狀病毒」。我國廣東醫生在與病魔的搏鬥中,根據其臨床上有發燒、咳嗽、肺部有陰影等肺炎共性症狀,但與由肺炎鏈球菌等細菌引起的肺炎相比,症狀不夠典型,病原體尚未完全明確,而且有傳染性強、使用抗菌葯物治療無效等特徵,於1月22日首次使用「非典型肺炎」來命名它,世界衛生組織也確認了其醫學名稱Atypical pneumonia,簡稱ATP。2月底,世界衛生組織的義大利籍傳染病專家卡洛·厄巴尼(Carlo Urbani)大夫根據當時已經掌握的情況將其命名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簡稱SARS),3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以此取代了ATP。 病毒原型
事實上,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這一命名也沒有充分反映該病症的本質特徵,早有人建議應該將其命名為「傳染性冠狀病毒肺炎」(果真如此,可縮略為「冠肺」)。這種建議雖然尚未被社會和醫學界接受,但足以佐證了SARS和非典一樣,都是反映人們一定階段對事物區別性特徵的認識。 目前已經找到治療方法,中國和歐盟科學家聯手,成功找到了15種能有效殺滅非典病毒的化合物,為合成非典治療葯物提供了新方法。中歐科學家2005年6月9日在杭州結束的「中國—歐盟非典診斷及病毒研究」項目學術年會上公布了這一成果。 香港大學的新近研究表明,蝙蝠可能是SARS病毒野生宿主 計算機漢字輸入專家周鋼曾於2003年建議「非典型性肺炎」可以稱為「肺痶」。 不過,仍然建議應該按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命名原則,在醫學界稱之為SARS(音「薩斯」)。香港醫學界在第一時間與WHO一樣,改稱為SARS,中國大陸地區,因為民間一直以簡稱「非典」來稱之,故在詞條本身,不建議更改。
編輯本段非典型肺炎的來源和治療
傳統醫學上的非典型肺炎是相對典型肺炎而言的,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球菌等常見細菌引起的。症狀比較典型,如發燒、胸痛、咳嗽、咳痰等,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增高,抗菌素治療有效。非典型肺炎本身不是新發現的疾病,它多由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等病原引起,症狀、肺部體征、驗血結果沒有典型肺炎感染那麼明顯,一些病毒性肺炎抗菌素無效。 非典型肺炎是指一組由上述非典型病原體引起的疾病,而不是一個明確的診斷。其臨床特點為隱匿性起病,多為乾性咳嗽,偶見咯血,肺部聽診較少陽性體征;X線胸片主要表現為間質性浸潤;其疾病過程通常較輕,患者很少因此而死亡。 非典型肺炎的名稱起源於1930年末,與典型肺炎相對應,後者主要為由細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20世紀60年代,將當時發現的肺炎支原體作為非典型肺炎的主要病原體,但隨後又發現了其他病原體,尤其是肺炎衣原體。目前認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主要包括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軍團菌和立克次體(引起Q熱肺炎),尤以前兩者多見,幾乎占每年成年人社區獲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1/3。這些病原體大多為細胞內寄生,沒有細胞壁,因此可滲入細胞內的廣譜抗生素(主要是大環內酯類和四環素類抗生素)對其治療有效,而β內醯胺類抗生素無效。而對於由病毒引起的非典型肺炎,抗生素是無效的。 --------------------------------------------------------------------------------------------- 黃杏初,中國首例報告SARS病人(即中國大陸地區俗稱的「非典病人」),也是全球首例。 ------------------------------------------------------------------------------------------------------------ 傳統醫學與西醫學相結合對本病療效相對於兩種方法單獨使用,療效更好。
編輯本段SARS症狀及體征臨床診斷
流行病學史
1.1 發病前2周曾密切接觸過同類病人或者有明確的傳染給他人的證據 1.2 生活在流行區或發病前2周到過SARS正在流行的地區 2.症狀與體征 發熱(>38℃)和咳嗽、呼吸加速,氣促,或呼吸窘迫綜合征,肺部羅音或有肺實變體征之一以上。 3.實驗室檢查 早期血WBC計數不升高,或降低。 4.肺部影像學檢查 5.抗菌葯物治療無明顯效果。 SARS的臨床診斷 根據病例的流行病學資料、症狀與體征、實驗室檢驗、肺部影像學檢查綜合判斷進行臨床診斷,一旦病原確定,檢測方法特異,即建立確診病例的定義。 疑似病例:1.1+2+3或1.2+2+3+4 臨床診斷病例:1.1+2+3+4或1.2+2+3+4+5
SARS重症病例診斷標准
SARS病例符合下列標準的其中1條可診斷為SARS的重症病例: 1.多葉病變或X線胸片48小時內病灶進展>50% 2.呼吸困難,呼吸頻率>30次/分; 3.低氧血症,吸氧3-5升/分條件下,SaO2< 93%,或氧合指數<300mmHg。 4.出現休克、ARDS或MOD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 顯而易見的是,由於SARS是由於病毒引起,所以,針對細菌有效的任何抗生素類葯物,均對此疾病無明顯療效。 傳統意義的「非典型肺炎」,可能是由於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等病原體引起,或由罕見細菌引起,則可能會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有敏感性,即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即紅黴素類)可以作為特效葯物治療。 但若傳統意義上的「非典型肺炎」也是由於病毒引起,則抗生素也無效。此時,若運用抗生素,實為抗生素的濫用。 ----------------------------------------------------------------------------------------------------------------
編輯本段非典的預防
——公共場所、學校和托幼機構應首選自然通風,盡可能打開門窗通風換氣。 ——應保證空調系統的供風安全,保證充足的新風輸入。所有排風要直接排到室外。未使用空調時應關閉回風通道。 ——對地面、牆壁、電梯等表面定期消毒。消毒時應按照先上後下、先左後右的方法,依次進行噴霧消毒。噴霧消毒可用0.1%~0.2%過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為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為500mg/L~10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用葯量:泥土牆吸液量為150 mg/m2~300 ml/m2,水泥牆、木板牆、石灰牆為100 ml/m2。地面消毒噴葯量為200ml/m2~300ml/m2,由內向外進行噴霧消毒,作用時間應不少於60分鍾。 ——對經常使用或觸摸的物品、食飲具定期消毒。對人體接觸較多的櫃台、桌椅、門把手、水龍頭等可用0.2%~0.5%過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為1000mg/L~2000mg/L的含氯消毒劑進行噴灑或擦拭消毒作用15~30分鍾。食飲具可用流通蒸汽消毒20min(溫度為100℃);煮沸消毒15~30分鍾;使用遠紅外線消毒碗櫃,溫度達到125℃,維持15分鍾,消毒後溫度應降至40℃以下方可使用。對不具備熱力消毒的單位或不能使用熱力消毒的食飲具可採用化學消毒法。如,用有效氯含量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有效溴為250-500mg/L的二溴海因溶液、200mg/L二氧化氯的溶液浸泡、0.5%過氧乙酸溶液浸泡30 min。消毒後清水沖洗、空干保存備用。 抗擊非典
——勤洗、勤曬衣服和被褥等,亦可用除菌消毒洗衣粉和洗滌劑清洗衣物。 ——衛生間、廚房和居住的房間要經常打掃,衛生潔具可用有效氯含量為500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擦拭作用30分鍾。 發現疑似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時的終末消毒措施指引: ——對於體積較小的房屋進行空氣消毒和物體表面消毒時,每立方米用15%過氧乙酸溶液7 ml(即每立方米用過氧乙酸1克),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底部用裝有適量酒精的酒精燈加熱蒸發,密閉熏蒸2小時,再開門窗通風。熏蒸消毒時要注意防火,還要注意過氧乙酸有較強的腐蝕性。 ——體積較大的房屋,密閉後應用0.3%~0.5%過氧乙酸溶液或3%的過氧化氫溶液,按每立方米20ml的量進行氣溶膠噴霧消毒,作用1小時後即可開門窗通風。 ——調系統應停止使用,整個供風設備和送風管路用有效氯為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進行浸泡或擦拭消毒。 宣傳畫
——對地面、牆壁、電梯表面等進行消毒時,應按照先上後下、先左後右的方法,依次進行噴霧消毒。噴霧消毒可用0.3%~0.5%過氧乙酸溶液為500mg/L~10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為1000mg/L~20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噴霧。泥土牆吸液量為150 mg/m2~300 ml/m2,水泥牆、木板牆、石灰牆為100 ml/m2。對上述各種牆壁的噴灑消毒劑溶液不宜超過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內噴霧一次,噴葯量為200ml/m2~300ml/m2,待室內消毒完畢後,再由內向外重復噴霧一次。以上消毒處理,作用時間應不少於60分鍾。 ——病人用過的餐(飲)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時,可在疫點進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作浸泡消毒時,必須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可用0.5%過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溴為250mg/L~500mg/L二溴海因溶液或有效氯為250mg/L~5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分鍾後,再用清水洗凈。對污染重、經濟價值不大的物品和廢棄物,在徵得病家同意後焚燒。 ——必要時對廁所、垃圾、下水道口、自來水龍頭、缸水和生活污水等進行消毒。
已經找到治療非典的方法
目前已經找到治療【非典】的方法,中國和歐盟科學家聯手,成功找到了15種能有效殺滅【非典】病毒的化合物,為合成【非典】療葯物提供了新方法。中歐科學家2005年6月9日在杭州結束的【中國--歐盟、非典,診斷及病毒研究】項目學術年會上公布了這一成果。
SARS病毒
目前所知,造成全球非典災難的病毒為冠狀病毒,該類病毒感染脊椎動物,與人和動物的許多疾病有關,具有胃腸道、呼吸道和神經系統的嗜性。代表株為禽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 還有人冠狀病毒、鼠肝炎病毒、豬血凝性腦脊髓炎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初生犢腹瀉冠狀病毒、大鼠冠狀病毒、火雞藍冠病毒、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等。 人冠狀病毒是引起人類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常引起成人的普通感冒。兒童的冠狀病毒感染並不常見。但是,5-9歲兒童有50%可檢出中和抗體,成人中70%中和抗體陽性。冠狀病毒感染分布在全世界各個地區,我國以及英國、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芬蘭、印度等國均已發現本病毒的存在。在美國華盛頓D.C.地區,連續4年的血清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冠狀病毒占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的10%-24%。在美國密執安州的一次家庭檢查中,證明冠狀病毒可以感染各個年齡組,0-4歲佔29.2%,40歲以上佔22%,在15-19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這與其它上呼吸道病毒的流行情況不盡相同,例如呼吸道合胞病毒,大多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發病率降低。冠狀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氣管炎患者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原。 據科學家研究,此次引發非典蔓延的(SARS)病毒屬於一種新的冠狀病毒 , 一種RNA病毒,它與現在已有的冠狀病毒比較結果顯示,其核苷酸水平的相似性極差。當RNA病毒(比如HIV病毒和流行性感冒病毒)在活細胞內迅速增殖(基因組復制和病毒體裝配)時,它們可以在短期內較容易地在不同組織中改變其遺傳結構,變異性極強
編輯本段疫苗研究新進展
臨床疫苗
1. 應用粘膜疫苗和抑制性抗體進行免疫預防(基於對猴子所做的動物實驗模型)。 2. 對SARS疫苗的免疫可誘導產生針對冠狀病毒的抑制性抗體,表明粘膜免疫可引發系統免疫反應。動物實驗中,給予冠狀病毒後,對照組動物均有病毒傳播,而在接種過SARS疫苗的猴子中無一發病。 3. 研究者用抑制性人類單克隆抗體治療被SARS病毒感染的雪貂,顯著減少了病毒在肺部的復制,阻止肺部發展到典型病理階段,未見病毒在咽部分泌傳播。 4. 研究顯示動物模型中呼吸道粘膜免疫及免疫接種能有效預防SARS。 來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建設公共衛生管理培訓講義(美國南加州大學供稿)
編輯本段新含義
中國大陸漫畫家劉颯的作品愛好者及其追隨者的總稱,也可作其形容詞性衍生詞使用。
編輯本段SARS的並發症
SARS死亡率 sars可能引起休克、心率紊亂或心功能不全、腎功能損害、肝功能損害、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敗血症、消化道出血等。[1]SARS死亡率 衛生部門公布目前SARS累計病例達2781例,死亡111例。全球范圍內可能SARS病例的死亡率為4%。 大多數SARS發生在青壯年。這種疾病傳染模式反映了醫護人員、他們的家人和有社會關系的接觸者以及國際間旅行者多處於該年齡段。基於目前的數據,兒童較之成人更少受到SARS的傳染威脅。
防範SARS要做到四勤三好
勤洗手。這是預防病毒傳染的第一道防線。要時常保持雙手潔凈,洗手時手心、手背、手腕、指尖、指甲縫都要清洗,肥皂或洗滌液要在手上來回搓10—15秒,整個搓揉時間不應少於30秒,最後用流動水沖洗干凈。有條件的,應照此辦法重復兩到三遍。觸摸過傳染物品的手,至少應搓沖五六遍。 勤洗臉。臉部容易寄居病毒。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主要是通過鼻、咽和眼侵入人體的。洗臉可把病毒清洗掉,使鼻、口腔和眼等病菌容易侵入的部位保持潔凈,大大減少感染的機會。 勤飲水。春季氣候多風乾燥,空氣中粉塵含量高,鼻粘膜容易受損,勤飲水可以使粘膜保持濕潤,增強抵抗力。同時,勤飲水還便於及時排泄體內的廢物,有利於加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勤通風。室內經常通風換氣,可稀釋減少致病的因子。非典型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近距離空氣飛沫傳播。空氣流通後,病原菌的濃度稀釋了,感染的可能性就很小。使用空調的房間更要注意定時開窗通風。 口罩戴得好。戴口罩猶如給呼吸道設置了一道「過濾屏障」,使病毒和細菌不能進入人體。但口罩沒必要出門就戴,在進入醫院看病、探視病人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建議戴上12層以上的棉紗口罩。口罩最好「四小時一更換、一用一消毒」,家庭可用微波爐消毒或用蒸汽熨斗熨燙。 心態調整好。對非典型肺炎我們應正視它的存在,不必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它的傳染性極強,對生命健康會帶來一定威脅。只有以健康的、科學的良好心態生活著,我們的免疫系統才會免遭侵襲。 身體鍛煉好。眼下正值春天,人體的各個器官、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開始旺盛起來,正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大家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外出旅遊,多到戶外、郊外呼吸新鮮空氣,但要注意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合理安排運動量。
❸ 關於世界歷史上幾次大流感的問題
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傳染病,在1918~1919年曾經造成全世界約10億人感染,2千5百萬到4千萬人死亡(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約為2.5%-5%,和一般流感的0.1%比較起來較為致命。其名字的由來並不是因為此流感從西班牙爆發;而是因為當時西班牙有約8百萬人感染了此病,甚至連西班牙國王也感染了此病,所以被稱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至於在西班牙則稱此為法國型流行性感冒。
歷史
流感期間 Camp Funston 的緊急軍事醫院。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簡單分為三波,第一波發生於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第二波發生於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第三波發生於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於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間。第一波有記錄的流感發生於1918年3月4日一處位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Camp Funston, Kansas),但當時的症狀只有頭痛、高燒、肌肉酸痛和食慾不振而已。然而在當時的說法則指出,這波流感是源於中國南部,由1917年中國支援歐戰的勞工所傳播,但並無相關證據。4月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法國也傳出流感,3月中國、5月西班牙、6月英國,也相繼發生病情,但都不嚴重。
西雅圖的電車服務員拒絕沒有口罩的乘客搭乘。1918年8月剛離開西非國家獅子山的英國船上發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該船抵達英國之前,75%的船員被感染,7%的船員死亡,另外多艘船隻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另一說第二波的源頭是當時蘇聯的阿什哈巴德(1918年8月初波斯的麥什德(Meshed)便發生了高死亡率的流感,據說是由阿什哈巴德所傳出,但因俄國內戰而無法確認[1])。8月27日,流感傳入美國,並在波士頓的碼頭工人間傳播,而法國的布萊斯特(Brest)也在幾乎同一時間爆發了流感;9月開始在歐洲和美國普遍傳播,並在數星期內傳到世界各地。第二波流感和過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歲的青壯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別高,其症狀除了高燒、頭痛之外,還有臉色發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發並發症而導致死亡,以肺炎最多。許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場所,電影院、舞廳、運動場所等都被關閉長達超過一年。同年10月是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月,20萬美國人在這個月死去,1918年美國的平均壽命因此比平常減少了12年。
戴口罩的西雅圖警察,1918年12月第三波流感在大約1919年冬季開始在許多地方出現,至1920年春季起便逐漸神秘地消失。在澳大利亞,流感延續到了1919年8月 (南半球的冬季);至於在夏威夷,則是延續到了1920年3月。此流感漫延全球,從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薩摩亞島,無一倖免;許多愛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絕,在薩摩亞死亡率更高達25%。亞馬遜河口的馬拉若島是當時世界上唯一沒有感染報告的人類聚集地。
這一波的大流感也傳入台灣,在當時造成約4萬餘人的死亡。第一波流感於1918年6月初在基隆開始出現,然後蔓延全島,至9月下旬消失,沒有特別顯著的死亡率。10月下旬,第二波流感又開始從基隆出現,並順著縱貫鐵路往南擴散至新竹、台中、台南、打狗、阿緱等地,並藉由海運傳入花蓮港和澎湖,至12月中旬結束,造成約77萬人感染,25,394人死亡。1919年12月,第三波流感又從基隆開始出現,1920年2月底結束,造成約14餘萬人感染,19,244人死亡[2]。日本人社群最先爆發疫情,再傳給台灣人;先在城鎮發生,再往鄉村擴散。當時台灣醫療資源缺乏,在台灣367萬人中,只有732名受過4年醫學教育的西醫師。日本人患者受到較好的醫療照顧,因此死亡率較低,死亡率為1.1%;台灣漢人為3.3%、台灣原住民則為3.5%[2]。
麻薩諸塞州的 Emery Hill,放屍體的帳篷,1919年5月29日西班牙流感奪去2千5百萬到4千萬(一說7千萬或一億)條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多,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提早結束的原因之一,因為各國都已經沒有額外的兵力作戰。
至於在青壯年死亡率較高,有兩種假說:一是老年人口已經經歷過流感,因此已有抗體,所以對流感比較有抵抗力。二是青壯年免疫系統較好,在消滅外來病毒的過程中,其所產生的發燒、發炎現象也較嚴重;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可能會導致細胞激素風暴 (Cytokine storm),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受損;如果發生在肺部,則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難而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個月內便完全神袐消失,而其病株從來都沒有被真正的辨認。
[編輯] 最近研究
重建的西班牙流感病毒。在當時,人們還不清楚流行性感冒是由什麼病原體造成。直到1933年,英國科學家 Wilson Smith 、 Christopher Andrewes 及 Patrick Laidlaw 才分離出第一個人類流感病毒,並命名為H1N1,從此人們才知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造成。由於人們是到後來才知道致病原因,以及當時絕大多數的死者遺體為防傳染都已經焚毀,加上重新合成病毒的危險性,此後數十年,人們對於該流感病毒所知一直很有限。
在1997年,美國科學家傑弗里·陶貝格爾(J. Taubenberger)在《科學》周刊上發表了他與同事利用遺傳學技術得出的研究成果,認為1918年的流感病毒與豬流感病毒十分相似,是一種與甲型(A型)流感病毒(H1N1)密切相關的病毒。至今,仍然可以在某些國家[來源請求]的豬體內發現這種病毒。
1998年2月,美國國防病理中心(AFIP)轄下所屬的分子病理部門在阿拉斯加的 Brevig Mission附近發現了一具被完整冰封近80年的愛斯基摩女子的屍體。Brevig Mission 在1918年11月由於流感失去了85%的人口。4件樣本的其中之一含有一些1918病毒的基因物質。這個樣本給予科學家第一手資料來研究這個病毒。
據2001年10月英國媒體報道,英國科學家正力圖根據10名死於1918年大流感的倫敦人的遺體,找到引起這場流感的病毒樣本或碎片,分析其基因組特徵,研究它為什麼具有這么強的殺傷力和傳染性。
2002年10月,美國國防病理中心與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微生物學家合作,開始嘗試重建病毒。在一個實驗中,他們成功製造了一個有兩個1918病毒基因的病毒。而這個病毒和其他流感病毒比較起來,對老鼠較致命。
2004年2月6日,《科學》雜志報道了兩支隊伍,英國國家醫學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和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院(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重建了1918流感的紅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HA 糖蛋白),並從中了解該蛋白分子如何改變形狀來允許其從鳥類移到人類身上。
2005年10月5日,研究人員宣布1918病毒的基因序列已經被重組。2005年在亞洲發生的H5N1病毒與1918病毒有些地方類似,但是目前很難變成人傳人。
[編輯] 死亡人數
目前的死亡人數尚無定論,最保守估計是2000餘萬人。由於當時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爭剛結束時期,因此大部份的國家都沒有詳細的統計資料。
國家及地區 時間 死亡人數 死亡率
(每10萬人) 備注
北美洲
美國 1918年10月–1919年7月 548,452 527 [3]
加拿大 1918年10月–1919年7月 約43,500 約500
墨西哥 1918年10月–1919年7月 約300,000 約2,300
瓜地馬拉 1918年 43,733 約2,200 [4]
其他北美國家 – 約140,000 約1,000
南美洲
阿根廷 流行期間 約10,200 約120
烏拉圭 流行期間 約2,050 約140
巴西 流行期間 約180,000 約600
智利 流行期間 約35,000 約1,100
其他南美國家 流行期間 約100,000 約500
歐洲
英格蘭和威爾士 1918年6月23日–1919年5月10日 198,000 640 [5]
愛爾蘭 1918年–1919年4月 18,367 404 [6]
蘇格蘭 1918年7月–1919年4月 16,917 416 [7]
丹麥
冰島 1918年7月–1919年4月 約12,374 約350
瑞典 1918年7月–1919年4月 約24,780 約420
瑞士 1918年7月–1919年4月 23,277 600
德國 1918年 約225,330 約370
奧地利 1918年7月1日–1919年7月1日 20,458 300
法國 1918年5月–1919年4月 約166,000 424
西班牙 1918年5月–1919年5月 約170,000 約830
義大利 1918年 約375,000 約1,060
俄羅斯 1918年–1919年 約450,000 約500
其他歐洲國家 – 約462,800 約400
亞洲
日本 1918年8月–1919年7月 257,363 425 [8]
日治台灣 (日本) 1918年末–1920年2月 44,700 約1,200 [9]
英屬印度 (英國) 1918年–1919年 約12,500,000 約4,000
海峽殖民地 (英國) 流行期間 約3,500 420 [10]
其他亞洲國家 1918年–1919年 約3,000,000 約600
大洋洲
澳大利亞 1918年9月–1919年9月 13,320 266
紐西蘭 1918年 (歐洲人)5,550
(毛利人)1,130 500
2,260
夏威夷 (美國) 1918年–1919年 1,559 600 [11]
菲律賓 (美國) 1918年11、12月 936,686 890
荷屬東印度 (荷蘭) 流行期間 約800,000 約1,600
南太平洋群島 – 約50,000 –
非洲
南非 1918年8–11月 139,471 2,280 [12]
馬達加斯加 (法國) 流行期間 113,957 3,500 [13]
其他非洲國家 1918年 約1,100,000 約1,000
--------------------------------------------------------------------------------
紐約、倫敦、巴黎和柏林在1918年6月至1919年3月的死亡率。單位:每千人。洲 死亡人數[14]
北美洲 107.6萬
南美洲 32.7萬
歐洲 216.3萬
亞洲 1575.7萬
大洋洲 96.5萬
非洲 135.3萬
全世界 2164.2萬
資料來源:Epidemic Influenza- A survey, p.228 &229, Edwin O. Jordan, 1927
[編輯] 參見
瘟疫
傳染病
禽流感
感冒
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毒
2009年豬流感爆發
[編輯] 參考書目
Niall Johnson: Britain and the 1918-19 Influenza Pandemic: A Dark Epilogue. Routledge, London and New York 2006. ISBN 0-415-365600
Jordan, E.O., 1927. Epidemic influenza: a survey. Chicago: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❹ 非典中的英雄事件
有陳洪光、鄧練賢、葉欣、衛保周、丁秀蘭等。
1、陳洪光
陳洪光(1964年~2003年) 男,祖籍廣東東莞人,生前是廣州市胸科醫院二內科主任兼重症監護室主任。
2003年2月9日廣州市胸科醫院接到第一例「非典」病人開始,陳洪光同志100多天幾乎沒有離開過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將自己的生命、健康置之度外,堅守崗位救治「非典」病人。
2003年4月16日,陳洪光同志被確診感染了「非典」,停止工作進行隔離治療。
2003年4月31日到5月3日轉入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5月4日轉入廣醫一院呼研所,5月5日病情突然惡化,顱內腫脹,骨髓抑制,呼吸困難,搶救無效,沉睡60小時後於5月7日清晨6時光榮殉職,終年39歲。
2、鄧練賢
鄧練賢(1949年12月9日-2003年4月21日),漢族,台山市人,中共黨員,生前任中山三院黨委委員,傳染病科黨支部書記,傳染病教研室副主任,傳染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2003年4月21日,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光榮殉職。在廣東抗非典戰斗中第一位因公殉職的醫生,身後被廣東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被中組部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5、丁秀蘭
丁秀蘭(1954年-2003年5月13日),女,1970年參加工作,1979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生前擔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黨支部書記。
2003年4月22日,為搶救非典患者不幸感染,丁秀蘭被轉到北京地壇醫院,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關注丁秀蘭的治療搶救工作,有關領導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丁秀蘭。
入院第3天,地壇醫院組織了院內專家會診,對她患重型SARS進行了確診,決定給予抗病毒、抗感染、提高機體免疫的治療。
2003年5月13日清晨4點15分,丁秀蘭終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被宣布臨床死亡,不幸以身殉職,永遠離開了她熱愛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