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的阮氏金雲是做什麼的

越南的阮氏金雲是做什麼的

發布時間:2025-08-28 15:56:56

㈠ 越南武俠電影石獅復活是什麼電影

《天命英雄》 (2012)

導演:武國越
編劇:武國越/Hong Phuc/Nam Doan Nhat
主演:黃東 Huynh Dong/鄧氏美蓉/雲庄/Minh Thuan/金賢
類型:動作/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越南
語言:越南語
上映日期:2012-1-20

劇情簡介······

本片號稱越南第一部武俠大片。故事講的是15世紀中期,諒山王兵變殺死異母王弟黎仁宗與宣慈太後阮氏,奪位後倒行逆施,殘暴無比,激起忠臣義士及武林豪傑的反抗,終將其推翻。
Nguyen Vu家族被越南王所滅,Nguyen Vu是唯一的活口。Nguyen Vu調查發現他們家族被陷害參與與他們無關的陰謀和罪惡。他決意恢復正義,洗刷家族的榮譽。

㈡ 簡述從先秦到近代人們對傣族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稱謂

傣族歷史

傣族是紅河州10個世居民族之一,也是紅河州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紅河州傣族共有98164人,佔全州總人口的2?郾37%。居住區域呈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彌勒、元陽、紅河、石屏、建水、瀘西、個舊、河口、綠春等市縣,蒙自、開遠、屏邊等市縣也少量分布。傣族歷史悠久,自稱和他稱較為復雜,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居住區域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

一、歷史源流

傣族歷史悠久,與屬壯侗語族的壯族同祖,與水族、布依族、黎族、毛難仡佬族等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關系,一同來源於古代「百越」族群,以「文身斷發」為共同習俗,而且相互雜處,「各有種姓」,秦漢時期傣族先民就已經繁衍、生息在紅河地區。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開發西南夷地區,建立政權,設置益州郡,其西南邊疆一線正是傣族居住地區。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漢朝在哀牢山設置永昌郡,並同時期在「滇越」或更廣大的區域里已經存在傣族先民的政治組織「撣國」。公元一、二世紀傣族先民被稱為「撣」人,而「撣」人與永昌郡的「鳩僚」有著共同的族源關系。「撣」人有一部分是居住在今越南廣治省及寮國和泰國北部一帶,也是當年曾向東漢王朝「貢獻」,並與東漢王朝建立了隸屬關系。
唐代時期稱「金齒」、「銀齒」、「黑齒」等。「白衣沒命軍」參加南詔軍隊進伐安南都護府,為今紅河州境內傣族的一部分。據《新唐書·南蠻傳》說:「大中時(公元847~860),李琢為安南經略使,苛墨自私,以斗鹽易一牛,夷人不堪,結南詔將段酋遷陷安南都護府,號白衣沒命軍。」這里的「白衣沒命軍」是指「白衣」組成的軍隊,他們因不堪忍受安南都經略使李琢的苛刻剝削,於是結南詔段酋遷陷安南都護府,不再與安南都護府往來。他們就是漢晉以來興古郡內居住的「鳩僚」,分布在安南都護府北部和南詔的東南部即今越南北部與文山州和紅河州南部接壤地帶,與滇西永昌郡一帶的「金齒」、「茫蠻」等是同一民族。南詔國之後的大理國時期,聚居在滇西和滇南地區的傣族被稱為「金齒」、「銀齒」、「黑齒」、「茫蠻」等。居住在紅河流域一帶的傣族被稱為「白衣」。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說:「安南國……西有陸路通白衣蠻。」趙汝適《諸蕃志·交趾圖》說:「西通白衣通」。此時「白衣」分布在大理國東南部和南部地帶。《元史·本紀》記載至元十五年夏四月丁丑招降臨安白衣城寨;二十五年四月「……自發中慶,經羅羅,白衣入交趾,往返三十八城」。從文獻中可以看出在今文山州、紅河州至越南北部一直有傣族居住,同時也有「和蠻」(哈尼)等民族交錯相居。
有文獻說,此時期傣族地區已跨入了比較成熟的階級社會,經濟生產有了明顯發展,為其壯大政治力量奠定了物質基礎,所以南詔後期「金齒」等貴族勢力崛起,傣族部落不斷擴大發展。《元史·地理志》「金齒」等處宣撫司說:「……及段氏時,白夷諸蠻漸復故地,是後金齒諸蠻浸盛。」「威遠州……其後金齒、白白夷蠻酋阿只步等其地。」紅河地區的傣族在宋代向新平、墨江、蒙自、建水等地遷居。這時傣族的分布區域擴展到紅河、元江及盤江一帶,成為雲南少數民族中較為強大的一個民族。
元代稱「金齒」、「白夷」。李京《雲南志略》說「西南之夷,白蠻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風俗大抵相同。」「黑水以外,瀾滄江以東,紅河以北百夷最盛。」即今西藏與印、緬交界處往東南到越南南北部地帶都有傣族居住。民國《瀘西縣志》第二卷記載:「……元初內與齊民雜處,男女青年裹頭,花飾五色線,編竹絲帽……。」又據《元史·世祖本紀》載:「至元十五年(1278)夏四月丁丑,雲南行招降臨安路白衣、和尼分地城寨一百九所。」可見,今紅河兩岸傣族與其他民族交錯而居的狀況,公元十三世紀以前即初步形成。
明、清兩代沿稱「百夷」。清代對雲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在沿襲明代行政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繼續和發展「改土歸流」政策。具體地說,於清雍正四年開始,清王朝在西南地區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改土歸流」運動,並具體實施「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內宜流不宜土」方案。於是紅河傣族地區同紅河其他民族地區一樣,江內傣族土司制度徹底「改土歸流」,甚至瓦解。而江外傣族土司雖保留了土司制度,並仍實行封建土司制度,但也是「改土」「設流」進行統治。這個時期,紅河傣族居住環境已基本定局,很少有遷徙和流遷現象。據清《臨安府志·土司志》卷十八載,明洪武十五年(1382)西南設大小土司委管,其任職世襲,其中就有虧容司、阿邦司(包括曼車)。清代後稱「擺夷「,解放後統稱為傣族,按居住地和服飾分別稱為「水傣」(白傣)、「旱傣」(包括花腰傣)。
另外,有傣族歷史文獻記載,傣族歷史分為三個時期,並以傣族歷史記錄劃分年代。第一時期他們稱為「滇喇薩哈」。又稱「橄欖時期」。根據傣歷對照的公歷推算,大約在公元前540年左右,這個時期是傣族社會無官、無佛寺、無剝削的時代。第二時期叫「摩喇薩哈」,又稱「食米時期」,大約從公元前540年~公元700年之間,這個時期已有官、有佛寺,但沒有剝削。第三時期叫「彌喇薩哈」,大約從公元700年~1950年,這個時期傣族社會是有官、有佛寺、有剝削的時代。雖然這一傳說的年代並非准確,但也概括了傣族遠古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

二、族稱

(一)歷代傣族稱謂
傣族自定居紅河起,到今自稱和他稱,因居住區域和風俗習慣以及遷徙線路的不同而復雜紛紜。在漢文史籍中記載的傣族稱謂有:「僚族」、「鳩僚」、「白衣」、「百夷」、「金齒」、、「銀齒」、「黑齒」、「綉面」、「茫蠻」、「棠魔」、「傣」、「大傣」、「小傣」、「大百夷」、「小百夷」、「擺衣」、「大擺夷」、「小擺夷」、「旱擺夷」、「水擺夷」、「旱傣」、「水傣」等。
1、「僚」。即「僚族」,是從「百越」族群部落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據《後漢書·西南夷·夜郎傳》記載:「夷僚咸以竹王(夜郎王)非血氣所生,甚重之,求為立後。」可見,夜郎王統治區域以「夷僚」即僚族為主。當時的郡十七縣,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其地區包括今貴州的黃平縣以西地帶、雲南的曲靖地區、紅河州北部和東南部、文山州及廣西的百色縣以西地帶,在這個廣闊的區域范圍內,普遍有夜郎王的轄民「僚人」部落。可見,作為傣族先民的「僚族」,西漢時期就分布在紅河境內了。
2、「鳩僚」。「鳩僚」是從「僚族」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華陽國志·南中志》記載:「興古郡,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置,屬縣十一,……多鳩僚、濮……。」蜀漢初年設置的興古郡在今文山州、紅河州南部一帶,並與「濮人」等雜居於此地。也就是說,東漢時期從「僚族」中分化出來的一部分,稱為「鳩僚」。尤中在《雲南民族史》說:「新出現的『鳩僚』顯然是從僚族中出來的。所以名稱上仍然帶有『僚』。這部分『鳩僚』只能是文山州、紅河州境內傣族人的先民。」
3、「白衣」。張九齡在《敕安南首領爨仁哲書》中記有「僚子首領阿迪」。阿迪所轄的僚族,居住在接近安南都護府的地方,即今文山州、紅河州南部一帶,屬於漢晉時期興古郡內的僚族。但到唐朝中期及其以後,鳩僚出現在原地,被稱為「白衣」。
4、「金齒」、「銀齒」、「漆齒」、「綉面」、「茫蠻」。據《雲南民族史》記載,漢晉時期興古郡內的僚和鳩僚的分布區,是東部的僚和鳩僚。南北朝及其以後,西部的永昌郡,當地的鳩僚閉關自守,當時的漢族對傣族知之甚少,故不見記載。南詔把原來的永昌郡再統一之後,其內部的鳩僚即被稱之為「金齒」、「銀齒」、「漆齒」、「綉面」、「茫蠻」等。當時,這些族群一部分就已居住在紅河境內了。
5、「棠魔」。《蠻書》卷四里有「棠魔」分布在「去安南管內林西原十二日程」處。林西原即今越南老街省。則去「林西原十二日程」的「棠魔蠻」即在金平縣至越南萊州省一帶。有人說,「棠魔」乃「僚勐」的對譯。「僚勐」是傣族中的一部分,因傣族大多自稱「傣族」。
6、「傣」。據《雲南民族史》說:「傣族則自唐朝以來就自稱為『傣』。元朝時期亦然。『金齒』、『百夷』,仍然是漢族對傣族的稱呼。」今居住在河口縣的傣族和元陽縣部分傣族自稱「傣」。
7、「大傣」、「旱擺夷」、「小傣」、「水擺夷」。此稱乃近代以來對德宏州境內居住的「傣德」為「大傣」或「旱擺夷」,對西雙版納州境內居住的「傣泐」為「旱擺夷」或「水傣」,或者「水擺夷」。今紅河境內的傣族中也有稱「旱擺夷」和「水擺夷」。
從以上傣族的稱謂看,各地傣族自稱「傣」,而其他稱謂都是某些史學家就傣族文化生活中的某些表面現象對傣族的稱呼。
(二)現代傣族稱謂及其人口分布
現在紅河境內的傣族自稱和他稱復雜紛繁。有「傣」、「傣尤」、「傣拉」、「傣朗」、「傣卡」、「傣尤倮」、「傣倮」、「魯傣魯南」、「傣婁」、「傣洛」、「傣端」、「布莽」、「傣雅」、「擺夷」、「擺依」、「把依頗」、「阿簇啪」、「阿簇」、「依」、「比玉」、「朴丹」、「黑傣」、「白傣」、「普洱傣」、「水傣」、「旱傣」、「水擺夷」、「旱擺夷」等20多種自稱和他稱。
1、「傣」。自稱「傣」,紅河各地傣族先民的自稱。居住在河口縣橋頭鄉傣族和元陽縣部分傣族,至今仍自稱「傣」。自稱「傣」的傣族,共有14個自然村,人口約1400人。
2、「傣卡」。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傣族稱漢族為「卡」,「傣卡」為漢族融合而來的傣族。居住在石屏縣異龍鎮五朗溝河流域、新城鄉花龍河流域和綠春縣騎馬壩鄉渣嗎河流域的傣族,至今自稱「傣卡」。自稱「傣卡」的傣族,共有51個自然村,其中漢、彝、哈尼等族雜居的有14個自然村,人口近萬人。
3、「傣拉」。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傣拉」是「傣朗」的別譯。居住在紅河縣勐龍傣族鄉勐甸村委會、大羊街鄉新村村委會的傣族,至今仍稱「傣拉」,共有5個自然村,1200多人。
4、「傣尤」。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紅河縣勐龍傣族鄉的勐龍、勐甸、大黑公、元陽縣的烏灣、丫多、者那、麻栗寨、大瓦遮、馬龍、楊系、芒鐵、芒鞏、逢村嶺等傣族,至今仍稱「傣尤」,共有64個自然村,1300多人。
5、「傣尤倮」。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元陽縣馬街鄉的牛街和中寨傣族,至今仍稱「傣尤倮」,約700人。據調查,他們與居住在石屏縣五郎溝河的傣族,其語言、服飾、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基本相同。
6、「傣倮」。是「傣婁」、「傣洛」、「傣羅」的別譯。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紅河流域和藤條江流域的傣族,至今大多自稱「傣倮」,並與自稱「傣尤」的傣族交錯定居。共有30多個自然村,人口約1700人。
7、「傣泐」。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金平縣勐拉鄉新勐村委會的普洱上寨、普洱中寨、普洱下寨等三個自然村傣族,至今自稱「傣泐」,人口約1140人。
8、「魯傣魯南」。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為水的兒女。居住在金平縣的金水河鎮、勐拉鄉、者米鄉、老勐鄉等大多數傣族,至今仍稱「魯傣魯南」,共有34個自然村,人口約1440人。
9、「擺依」。是「擺夷」的別譯。原本是他稱,現已成自稱。居住在建水縣的曲江鎮、甸尾鄉、南庄鎮、陳官鎮、個舊市的倘甸鎮、雞街鎮、乍甸鎮、彌勒縣的彌陽鎮、巡檢司鎮、朋普、,瀘西縣的午街鋪鎮等傣族,至今仍稱「擺依」,共有111個自然村,其中:與彝、漢、壯、苗等族雜居的有76個自然村,人口38800餘人。
10、其他。「把依頗」是紅河縣彝族尼蘇頗支系對當地傣族的稱呼,意為「生活在河水邊的人」。「阿簇」是紅河縣哈尼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阿簇啪」是元陽縣哈尼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依」是河口縣橋頭鄉苗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比玉」是河口縣橋頭鄉瑤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朴丹」是河口縣橋頭鄉壯族對當地傣族的稱呼,含義不詳。「黑傣」和「白傣」是金平縣當地漢族對傣族的稱呼,以服飾著裝稱呼。「普洱傣」是金平縣漢族對當地部分傣族的稱呼,意思是他們來自西雙版納。「水傣」和「水擺夷」是金平縣漢族對當地自稱「魯傣魯南」、「白傣」、「傣泐」、「普洱傣」和紅河縣漢族對「傣拉」等3個傣族支系的稱呼,因他們大多生活在河水邊,故名。「旱傣」和「旱擺夷」是石屏、紅河、建水、個舊、金平、元陽等縣漢族對當地自稱「傣尤」、「傣倮」、「傣卡」及個舊、彌勒、瀘西自稱「擺夷」的傣族的稱呼,因他們大多生活在離河水稍遠的地方,故名。
以上20多種自稱和他稱、其他稱帶有大民族主義的民族歧視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黨的民族政策,不僅廢除了大民族主義歧視性的他稱,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而且「名從主人」的原則,依據廣大傣族人民的意願,決定統稱為傣族。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紅河州成立了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州縣,也成立了紅河縣勐龍傣族鄉和元陽縣南沙傣族鄉(現已撤鄉設鎮)。同時,傣族人民同其他兄弟民族團結一致,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迎來安定、團結、平等、繁榮的生活。

三、流遷狀況

紅河境內的傣族因居住區域不同,又自稱和他稱有異。居住在南盤江上游的建水、個舊、彌勒、瀘西等市縣自稱「擺夷」的傣族,明末清初就和漢族雜居在一起了。清乾隆《彌勒州志》記載:「擺夷性溫良,依水而居,平地而耕。通漢語,風習亦近似。」可見,這一帶的傣族文化,被漢文化逐漸同化。據《瀘西縣志》記載:「瀘西傣族系南詔、大理國時期由永昌西南遷入定居,至今已有600餘年。」
居住在紅河縣勐龍傣族鄉壩罕村自稱「傣拉」的傣族陶氏家族老人說,他的祖先是南詔、大理國時期,從大理遷入石屏縣牛街鎮蝦洞(紅河流域北岸),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有一部分從壩罕遷往罕龍和元江縣境內。
居住在紅河縣勐龍傣族鄉刺通寨、曼版、舊寨等地自稱「傣尤」的傣族阮氏家族和刀氏部分家族,據傳,他們的祖先是從越南老街省遷入個舊市蠻耗鎮,經元陽縣南沙,順猛龍河而上,在勐甸定居至今。
居住在元陽縣傣族據《元陽縣志》記載,「多為公元1278年前後,自西雙版納一帶遷入」。可從當今傣族地名中的「勐」和傳說中的「大象」、「孔雀」等得到證實。
居住在石屏縣異龍鎮五郎溝河自稱「傣卡」的傣族,據他們家譜記載,從廣西太平府江州縣湘州所分支,經浙江金華府浦江縣,又經江蘇松江府金山縣、山東雲府文山縣、陝西甘泉縣、陝西阻谷縣、安徽廬江縣、雲南臨安府曲江鎮、峨山縣、石屏城東,最後定居在此地。而范氏家族,清嘉慶十八年,一部分留居在此地,一部分從此地遷往本縣者那新寨,還有一部分從此地遷往今綠春縣騎馬壩鄉定居。據《石屏縣志》載:「1957年刀志過老人說,刀姓是明代從(元江縣)因遠壩遷來的。最先是刀姓的插播、渴愛兩兄弟遷出,途中,一個死於(元江縣)三馬頭。兩范姓則是從建水遷入,最後遷入的是柏姓。又據上了年紀的石屏縣文人說:石屏異龍湖畔有鞍擺夷(傣族)居住,據康熙《石屏州志》所載村名有「百夷龍井」、「百夷寨」、「百夷沖」,這些村寨,疑先前即為傣族居住的地方。
居住在金平勐拉鄉普洱上、中、下三個自然村的傣族,據考證,他們從西雙版納一帶遷徙而來。居住在金水河、曼棚、南窩等傣族村寨,是從越南萊州省孟來縣和清河縣遷徙來的。總之,紅河境內的傣族來自於四個地方,如自稱「傣尤」的傣族來自保山地區和越南老街省;自稱「傣卡」的來自廣西太平府;自稱「傣泐」的傣族來自西雙版納;自稱「魯傣魯南」的傣族來自越南萊州省孟來縣和清河縣。

㈢ 越南阮朝為何能存在這么多年

廣南國(越南語:Quảng Nam Quốc)1558年至1777年統治越南南部,是越南最後一個朝代阮朝(越南語:Nhà Nguyễn )的前身,1777年一度被西山朝滅亡。後廣南阮王後裔阮福映(Nguyễn Phúc ánh)滅亡西山,重建政權並統一全國。
1527年,越南黎朝權臣莫登庸玩弄中國式篡位的把戲,強迫黎恭皇禪位、建立莫朝。然而人心對黎朝太祖、聖宗二帝的偉業依然念念不忘,許多士大夫對莫登庸朝廷極為抗拒,他們有的當面痛斥莫登庸篡位的罪惡,有的掛印離職隱居山林,有人甚至面朝太祖黎利當年起兵的藍山自盡殉死,黎朝對人心的號召力之大由此可見
有志於恢復黎朝的遺臣,在外竭力訪尋黎朝宗室試圖另立朝廷。當時任職黎朝右衛殿前將軍的阮淦,在莫登庸篡位後率族人逃入哀牢,招兵買馬圖謀復興黎朝,數次擊退莫朝軍的圍剿。之後,阮淦在哀牢尋獲昭宗的幼子並擁立為帝,是為庄宗。阮淦受封「尚父太師興國 廣南國 公」,執掌流亡朝廷內外政事。阮淦在哀牢的復國力量遠近聞名,許多黎朝遺臣慕名來訪。其中一位名叫鄭檢的奇男子最令阮淦刮目相看。阮淦倚重鄭檢的才能,以女兒玉寶許配,並表封他為將領。鄭檢果然不負所望,帶兵攻城略地連戰皆捷,很快就成為阮淦陣營中的實力人士。
1545年,阮淦在行營中被莫軍降將投毒害死,此後,黎朝朝廷的實權落入阮淦的女婿鄭檢手中,凡事均可便宜裁決然後上奏。鄭檢奉庄宗進入清化,而莫朝屢次出兵清化,都無功而返。於是,黎朝以清化據點,與莫朝南北對峙半個世紀(1527-1592),形成越南歷史上的第一個「南北朝時代」。
鄭檢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義上是黎朝的右相諒國公,黎朝朝廷實際上卻是鄭家的囊中物。阮淦的兩個兒子阮汪、阮潢也頗有武功,遭受鄭檢忌恨。阮汪官居左相,備受鄭檢的打壓排斥,最後還被殺死。阮潢惶惶不可終日,決計稱病退隱以消除鄭檢的戒心,同時遣人問計於名士阮秉謙,阮秉謙一言,預示了日後南北分治的態勢。「橫山一帶,萬代容身。」阮潢對此深以為然,心中浮現未來割據南部的構圖。
橫山以南的順化、廣南地區,是當年越南人國境的最南端,但也僅及於今日越南國土的中部。當地森林茂密,長山貫穿全境,河流與山谷縱橫交錯,山脈與海洋之間是沃野平原。四季潮濕炎熱的特殊風土,孕育了印度文化與馬來文化交融的占婆文明。越南歷代王朝為擴充生存空間,都傾盡全力向南侵略占城。越占的疆界不斷南移,到了15世紀,越南人對占婆的土地掠奪接近極限,黎聖宗在石畢山的海角立下界碑,上書十八大字:「占婆人過此,兵敗國滅;安南人過此,兵死將亡。這些新開拓的領土,成為越南歷朝流放囚犯的邊遠地區,也是政治流亡人士的避風港。
阮潢意欲脫離鄭檢的鉗制,視橫山以南為立足的新天地。阮潢透過姐姐玉寶向姐夫鄭檢請求,允許自己出鎮順化。當時,順化、廣南一帶剛剛經歷戰火,形勢並不明朗,鄭檢的勢力鞭長莫及,許多當地人甚至越海北奔莫朝。此時,正好將這一燙手山芋拋給阮潢。鄭檢向黎帝英宗進言:順化非得由良將鎮守不可,宜用阮潢鎮守順化,與廣南互為犄角。英宗允其所請。
1558年,阮潢出鎮順化,駐屯於愛子社(今廣治省登昌縣)。1567年,鄭檢召回廣南總兵,命阮潢兼領廣南,每年上繳銀400斤、帛500匹作為貢賦。鄭檢放虎歸山,使阮潢得以遠離南北朝戰亂的最前線。阮潢依靠北方移民及犯人開發廣南、順化,短短十數年間,順廣一帶就成為「市無二價,人不為盜,諸國商舶湊集」之地。
雖然北朝莫氏曾於1571年攻擊順化,而且順廣各地也不時有匪寇出沒,但是阮潢都將敵手成功擊敗,使南部地區成為相對安定的大後方。而反觀北方,瘟疫與戰爭不斷,北方的難民不斷湧入南方,阮潢獨立割據的資本正在不斷充實。
鄭檢死後,兒子鄭檜、鄭松爭權內訌,最後鄭檜出奔北朝,鄭松掌握南朝實權。
1592年,鄭松誓師出兵進攻升龍(今河內),莫軍潰不成軍,莫朝皇帝莫茂洽出逃,旋即被生擒、帶回升龍斬首。1600年,雖然莫氏殘黨一度奪回升龍,但是旋即被鄭松收復。北朝莫氏歷經太祖莫登庸、太宗莫登瀛、憲宗莫福海、宣宗莫福源、莫茂洽五代,最後被黎朝滅亡。消滅北朝後,鄭松迎奉黎帝世宗進入升龍,黎朝得以中興。世宗遣使赴明,請求明廷恢復過往「安南國王」的冊封,但是明廷以局勢未定為由,暫時授予「安南都統使」頭銜。這個頭銜一直沿襲至明末,南明諸帝才恢復了黎朝皇帝「安南國王」的冊封。此外,明朝還讓黎朝辟出高平讓與莫氏子孫。黎朝君臣縱然萬般不情願,也只好允許莫氏子孫割據高平之地。此後莫氏一族五代統治高平,直至1677年鄭氏發兵占據高平為止。鄭松以中興黎朝的再造功臣自居,驕橫跋扈更甚於以往,1599年,自封都元帥總國政尚父平安王。1623年,不可一世的鄭松病死,他死後由兒子鄭?amp;#91;繼承權位,稱元帥統國政清都王。鄭松生前曾廢立幾代皇帝,首創了黎朝一帝又復一主的二元體制。到第四代鄭王鄭柞時,這種「不奪國亦如奪國、不稱帝勝似稱帝」的體制被進一步深化,鄭王直接在御座左側與黎帝並排而坐,甚至連入朝趨拜、上奏具名等臣下禮節都一並豁免。
阮潢在鄭氏收復升龍後也出兵幫助平定各地的莫氏余黨。1600年戰事緩和,飽受鄭松排擠的阮潢黯然離開北方,他將女兒嫁與鄭?amp;#91;為妻,此後在順廣一帶積蓄力量,再也不肯北上。鄭氏明知阮潢存心割據南方,但是也奈何不得。1613年,阮潢病死。臨終之前,阮潢將親族郎黨召至榻前諄諄囑咐:「順廣北有橫山靈江之險,南有海雲碑山之固,山產金鐵,海出魚鹽,實英雄用武之地。若能馴民厲兵與鄭氏抗衡,足建萬世之業。」
阮潢死後,其子阮福源繼位。根據阮朝國史《大南實錄》《Đại Nam thực lục》前編卷二《熙宗孝文皇帝實錄》的記載:「始稱國姓,為阮福氏」。因此,廣南國的國姓應該是復姓阮福。阮福源繼位不久就著手進行行政改革,將原黎朝的政事機構改革為直接聽命於阮主的機關,切斷與北方朝廷的隸屬關系。阮主所在地的正營,設置了舍差司(掌訴訟)、將臣吏司(掌錢糧)、令史司(掌祭祀及支給正營軍餉)三司,各地府縣則任命知府、知縣管理民政。所有官僚任免及政務均拒絕北方朝廷插手。
1627年,第一次鄭阮之戰爆發,鄭?amp;#91;挾神宗親征,兩軍投入兵船、戰象、大炮混戰,南阮謀士阮有鎰虛報留守北方的鄭軍叛亂,迫使鄭王撤軍。1633年第二次鄭阮之戰爆發,鄭王約阮福源第三子阮福渶為內應,豈料,阮福源對阮福渶起疑,不許他鎮守邊境廣平。鄭軍南下苦等十餘日,卻不見任何動靜,只好怏怏而退,途中還遭到阮軍的追擊。事後,阮福渶遭到清算,被判罪處死。1643年,鄭?#91;又挾神宗南征。時值夏季,北兵在炎暑之下紛紛病倒,南阮的城壘屢攻不下,鄭?#91;第三次南征無功而還。1648年,鄭王挑起第四次南侵。阮福瀾遣世子阮福瀕率軍御敵。兩軍對陣當日,阮福瀕驅使大象百頭直奔敵陣,繼而步卒沖鋒,鄭軍不敵後撤,又遭到阮軍水師的攔截。此戰鄭軍損失慘重,但是被生俘的士兵就達3000餘人。不過阮福瀾也病死陣中。1655年,鄭王唆使邊將騷擾南阮,阮主阮福瀕大怒,決定主動北征。南阮軍大規模侵入北境,開始一路勢如破竹,一舉連下鄭軍據守的蘭江以南七座縣城。戰事曠日持久,雙方以蘭江一線來回搏戰。1660年,形勢向鄭軍傾斜,鄭王宗室鄭根帶兵作戰,連敗阮軍,阮軍不支決定後撤,途中遭到鄭根追殺傷亡甚眾。蘭江七縣又重新落入鄭軍手中,南北態勢又回復到戰前,所以在這場為時五年的持久戰中雙方都可謂勞而無功。這場五年戰爭中,對南阮屢戰屢敗的鄭?amp;#91;逝世,其子鄭柞繼位執政,號大元帥西王。1661年,西王鄭柞挾神宗親征,渡過靈江與南阮守將阮有鎰對陣,鄭軍與阮軍對峙到翌年,戰事毫無進展,鄭柞只好與神宗北返。不久就1672年,鄭氏在討平高平莫氏之後出兵十萬南侵。鄭軍猛攻南阮邊境城壘,但是南阮守將奮力死守,鄭軍力攻不克無計可施,被迫北撤。1627年,第一次鄭阮之戰爆發,到此為止,鄭阮交戰45年,其中鄭氏主動進攻六次,每次都不得要領。自此,鄭阮雙方以靈江為界,至西山起義為止,南阮北鄭之間沒有大規模沖突。此後,阮主在南方割據,權位世代相傳。形成越南歷史上的第二個「南北朝時代」。
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南北惡斗中,北鄭動員兵力最高達10萬,而地廣人稀的南阮常備兵力則只有2萬人左右。南阮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在七次鄭阮戰爭中自保有餘甚至能主動北伐,這與歷代阮主不遺餘力地對越南南部進行深入的開發建設是分不開的。
歷代阮主因時勢所迫,不遺餘力地在南方邊陲尋求生存空間,逐漸形成了現代越南疆域狹長蜿蜒的S型輪廓。這片不同種族文化交匯的三角洲,水土豐茂、適宜農耕,經過新移民與原住民的墾殖,當地從原來人煙稀少的荒原,建設成為良田萬頃、市鎮繁榮之地。時至今日,南部各省仍然是越南的經濟發達地區。阮主在開發土地的同時,積極與西方、日本、中國通商,各國商船紛至沓來。南阮在這時候開始從葡萄牙人手中購買歐洲的先進大炮,同時學習歐洲船舶的設計方法,這些在後來的鄭阮紛爭中給了阮氏以巨大的幫助。隨著時光流逝,會安港成為了西南太平洋的一個重要貿易港口,為了與外國人貿易,阮氏積極發展種糖業。而此時因為明、清朝廷的海禁政策,許多日本商人來到越南,為了獲得急需的中國絲綢和陶製品,也到會安港進行貿易,南部漸漸形成國際性商業都會,進而富甲全越。海外貿易為物力短缺的南阮提供了維持政權的物質支持,使南阮不僅能夠抗衡北鄭,甚至能騰出餘力向南拓展新領土。
由於南北雙方相安無事,南阮不斷將發展重心向南移動,加快了新開拓領土的開發建設。
早在黎朝聖宗時代,越南與占城之間邊境沖突不斷,聖宗親征攻陷了占城國都闍盤,將占城分裂為華英、南蟠、占城三個朝貢小國。受到中華思想影響,越南歷朝都將占城、真臘(柬埔寨)等民族視為蠻夷,不斷施加壓力迫使其臣服,以歸王化。從阮潢入鎮順廣開始,南阮也秉承黎朝的國策,不斷蠶食占城國家的土地。1611年,阮潢南征華英國,在佔領地建立富安府。年,占城人攻擊富安府,反為南阮軍擊敗,南阮又開辟了泰寧府。至此,占城人的土地已經所剩無幾。在1693年,南阮阮福淍又借故挑釁,發兵將占城國王、大臣擄走,在占城的極南國境設置順府,將占城古國徹底消滅。占城這一緩沖地帶消失,南阮與真臘直接接壤,真臘成為暹羅、南阮爭雄的舞台。1658年,南阮阮福瀕曾發兵3000干涉真臘王位的爭奪,迫使真臘臣服。此後,圍繞王位,真臘國發生多次奪嫡之爭,每逢真臘內亂,南阮與暹羅總是不失時機地介入其中,出兵幫助其中一方登上王位。1674年,真臘再次爆發王位之爭,阮福瀕出兵制服真臘,立匿螉秋為王、匿螉嫩為副王,將真臘一分為二。1700年,南阮發兵驅逐匿螉秋,佔領柴棍及湄公河附近的土地。1732年,南阮佔領嘉定西部。以後,南阮還利用干涉王位繼承的機會,接受真臘國王的獻地酬謝。
在出兵攻掠之餘,南阮還利用中國移民幫助蠶食真臘土地。1671年,明朝遺民莫玖率眾南來,他在水真臘地區開墾荒地、建立城鎮,此地被稱為河仙。1708年,莫玖迫於南阮的壓力,向南阮稱臣,阮主阮福淍封他為河仙總鎮,允許河仙自治。莫氏披荊斬棘開發的河仙,當時已有海上樂土之稱,南阮就此不勞而獲地將之納為屬地。1679年,明朝遺臣楊彥迪及陳上川帶兵3000南逃,請求阮福瀕的庇護。阮福瀕指示二人前往真臘地界,迫使真臘將東浦分給他們。經過明朝遺臣的經營,東浦日漸繁榮。1698年,南阮直接控制東浦,委任大臣阮有鏡在該地設置嘉定府,同時招徠流民到本地開墾,又將當地明朝遺民編為「明鄉社」、清朝人編為「清河社」。這樣,南阮借明朝遺民之手控制了嘉定。
作為當時東南亞的重要經濟貿易實體,南阮並無正式國號。阮主治下的廣南有著名的貿易港口會安,是南阮對日、華及西方諸國的貿易樞紐,因而東西各國都不約而同地以「廣南國」稱呼南阮政權。
阮潢入鎮順化,最早將行營設在愛子社,1626年,阮福源轉移到承天的福安,1687年,阮福溱轉移到富春,在日後順化城的左側立下主府。1702年,阮福淍曾遣使清朝請求冊封,但遭拒絕,阮福淍求封不成,就鑄印「大越國阮主永鎮之寶」,自稱「國主」。1744年,阮福闊進一步稱「王」,同時一改境內行政區劃分,分全境為正營富春、舊營愛子、廣平、武舍、布政、廣南、富安、平康、平順、鎮邊、藩鎮、龍湖十二營,歸仁、廣義兩府,以及相當於特別行政區的河仙鎮。1757年,好大喜功的阮福闊又在富春大興土木,修築金華殿、光華殿、朝陽閣等宮室,設立官廳軍營,將富春建設成「都城」。
18世紀以後,南阮加快了向南擴張的步伐。作為南進的橋頭堡,歸仁一方面向南阮的心臟富春轉送南部湄公河三角洲的開發成果,一方面又為南阮政權繼續南進提供各種資源。南阮頻繁向南用兵的結果,使歸仁、廣南一帶的賦稅在18世紀後期增至55%—75%,當地民眾苦不堪言。南阮政權的集體腐化,更為南方的危情火上加油。南阮的俸祿制度,很大程度上使官員迅速墮入腐敗深淵。與黎朝朝廷不同,南阮官員的俸祿直接來源於人民。阮主將若乾的民戶分封某一官員,這部分民戶專門向該官員提供收入。換言之,即有相當部分的南阮居民並非直接向阮主納稅,而是接受官員的按需索取。到後來,阮主幹脆也讓官員向他納稅,如此一來,同時供養著兩個主人的民戶負擔更為沉重。不但如此,南阮賣官鬻爵的風氣堪稱驚人。官員上任之前,需花費大筆金錢購買委任狀、官印,及進貢上級、阮主。而用金錢買得官位的下級官吏,受封的民戶收入可能還不及自己必須繳納的稅金。因而在南阮體制中為官,兩袖清風近乎不可能。
18世紀中葉,南阮政權的貪腐最為登峰造極,出了一對昏君弄臣阮福闊、張福巒。阮王阮福闊大興宮室、終日與醇酒美人為伴,這個好色之徒還自稱「佛主」,在各地講經念佛。阮福闊死後,遺命王子阮福輪繼位,不過權臣張福巒卻與太監篡改了先君遺囑,改立只得12歲的童昏小兒阮福淳。阮福淳繼位,張福巒成為國傅執掌戶部,同時,他還壟斷了阮氏領內多處城鎮的稅金收入。張福巒是一無賴,對外收受賄賂甚至賴帳不還,對內巧取豪奪無惡不作,人人斥之為「張秦檜」。
自阮主到各級官吏,都公開地將人民視為任意剝削對象,當人民的承受限度接近臨界點,就意味著阮氏政權大限將至。
1771年,因不堪阮王暴政,西山阮岳、阮侶、阮惠三兄弟揭竿而起,西山軍打著劫富濟貧的旗號,隊伍日益壯大,令南阮各地守將疲於奔命。同年,西山義軍用計攻陷歸仁府,過程頗具戲劇性。起初,阮岳命人將自己五花大綁投入牢籠,抬入歸仁城獻與巡撫阮克宣。阮克宣大喜過望、信以為真,將阮岳一幹人等納入城中。豈料,當天半夜,阮岳破牢而出,與城外西山軍內應外合,占據了歸仁城。阮克宣本人也被擒獲。西山軍佔領了歸仁府之後聲勢大振,南方各地的響應者不斷起兵,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毀阮氏在地方的統治。
正當西山義軍攻城略地之際,北鄭也來趁火打劫。1774年,鄭王鄭森眼看阮氏政權有即將倒台的徵兆,也聲稱幫助南河清除奸臣張福巒,命令大將黃五福率兵3萬南侵。大敵當前,早已天怒人怨的張福巒被南阮將官執送鄭軍陣營。別有用心的鄭軍自然不會就此卻步,宣稱將出兵富春,幫助阮主討伐西山叛軍。
1775年,阮軍在前線被鄭軍擊潰,鄭軍進據富春城,阮主阮福淳狼狽出逃,留下侄子東宮阮福暘留守廣南之後,帶著侄子阮福映繼續逃向嘉定。當時鄭軍勢力強大,西山軍兩面受敵。為了使阮軍投鼠忌器,阮岳聲稱擁立東宮阮福暘復興南阮,將阮福暘扣留在軍中,另一面卻向鄭軍表示願意臣服。西山與北鄭一拍即合,鄭王封阮岳為西山校長、壯烈將軍,示意他繼續攻略南阮。
1776年,西山軍進攻阮福淳避難的嘉定,迫使阮福淳逃往邊和。同年,阮岳在占城故都闍盤自稱西山王。泰寶郡公阮福暠的獨子東宮阮福暘趁機乘船逃出,在嘉定被華人李才擁立為「新政王」,阮福淳退位為太上王。1777年,阮岳被鄭王允許鎮守廣南,已無後顧之憂的阮岳全力攻打嘉定,一舉擒殺了阮福淳及阮福暘,唯獨阮福映僥幸逃出,九死一生逃往龍川,在當地招納阮氏舊臣起兵。
公元1780年,阮福映在嘉定稱王,誓言恢復阮氏祖業,開始了其艱辛跌宕的復國歷程。不過,此時的阮氏政權已經喪失絕大部分領地,局促於嘉定一隅朝夕難保。阮福映亦無人君之樂,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前半生,一度窮途末路,淪落到只能採食野菜果腹的絕境。阮福映單憑一己之力無法撼動西山軍,這時他意圖尋求外援。阮福映首先想到了擁有近代化軍備的法國,他全權委託傳教士百多祿攜帶國書及年僅4歲的王子阮福景,乘船前往法國請求軍事援助。可是,從越南前往法國的水路交通頗費時日。遠水不能救近火,阮福映心急如焚,只好向鄰近的暹羅求助。他甚至親自前往曼谷,請求暹羅國王出兵。先前阮軍在真臘與暹羅軍對峙之時,阮軍曾答應停火,使得暹羅大將質知得以回國奪得王位,所以暹羅十分願意兵援阮福映以作報答。百多祿在法國見法國政府不願出兵,只好自行募兵購械,並連同法國教官20人回到越南。姑且不論動機如何,百多祿終究不負所託,歷盡波折帶回了外援。這個洋人終身為阮福映服務,最後在從征途中病死,被阮福映追贈為太子太傅悲柔郡公(越南語:(Thái tử Thái phó Bi-nhu Quận công),謚號忠毅(Trung Y)。阮福映任用西洋士官訓練軍隊、建造艦艇、鑄造槍炮,經過整頓,戰鬥力大增。
西山兄弟同室操戈,越南政局動盪,阮福映看到卷土重來的一線轉機。
1789年,阮福映控制了嘉定全境。阮軍憑借嘉定之地屯田練兵休養生息。1793年水陸並進,連克延慶、平康、富安、平順四府,面對火力強大的阮軍,西山軍節節敗退。1799年,阮福映料定西山軍有瓦解之勢,出兵再攻歸仁,1801年五月初三,阮軍攻擊富春。1802年,歸仁已經再難堅守,西山軍不得不放棄城池,經由哀牢北撤。此時,形勢又回復到南北分治狀態,阮福映基本收復了往時南阮的舊疆。
公元1802年五月,阮福映在富春築壇祭天稱帝,因嘉定永隆兩地在復國戰爭中出力最多,立年號為嘉隆(越南語:Gia Long )。然後遣鄭懷德和吳仁靜前往清廷求封。同時,又決定御駕北征,大軍渡過靈江,水師沿水路北上,沿途並未遭到西山軍的有力抵抗,因而僅一個月後就抵達升龍。西山朝景盛帝與群臣出逃,後來被山野村夫擒獲,械送升龍。嘉隆元年(1802)十一月,阮福映一統南北、大告武成。獻俘太廟後,景盛帝及其子弟宗室被凌遲處死、五象分屍。如此仍不能消解阮福映內心郁積多年的仇恨,以阮岳、阮惠為首,西山阮氏一族男女的頭顱被永久囚禁於牢獄,骸骨則統統被搗碎揚灰。縱橫南北25年的西山阮朝,隨之煙消雲散
公元1802年阮朝建立,阮福映不僅實現了復國的夢想,還完成了統一全國的時代使命。這時,離他17歲起兵龍川,已經整整過了24年。
阮福映在位18年,廟號世祖(越南語:Thế Tổ ),謚號開天弘道立紀垂統神文聖武俊德隆功至仁大孝高皇帝(越南語:Khai Thiên Hoằng Đạo Lập Kỷ Thùy Thống Thần Văn Thánh Vũ Tuấn Đức Long Công Chí Nhan Đại Hiếu Cao Hoàng Đế),葬千壽陵(Thiên Thọ Lăng)請在此輸入您的回答,每一次專業解答都將打造您的權威形象

閱讀全文

與越南的阮氏金雲是做什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空運雙清多少錢 瀏覽:739
義大利瓷磚有什麼優勢 瀏覽:358
伊朗為什麼不美元化 瀏覽:500
德國在伊朗投資了多少錢 瀏覽:8
越南豬肉有什麼好處 瀏覽:744
如何保護中國華人 瀏覽:736
大連飛越南需要多少時間 瀏覽:83
印度獲東京奧運首金共多少獎牌 瀏覽:628
在越南修電腦多少錢 瀏覽:104
英國怎麼用blued 瀏覽:450
伊朗原來地址是什麼 瀏覽:700
義大利語化妝品套裝怎麼說 瀏覽:973
英國買威士忌什麼價格 瀏覽:78
美元對伊朗迪爾的匯率是多少 瀏覽:654
伊朗怎麼戰勝美國 瀏覽:532
義大利雲南是什麼菜 瀏覽:886
怎麼用紙做一個義大利炮模型 瀏覽:310
義大利瑞士旅遊買什麼 瀏覽:487
義大利有什麼商品兔品種 瀏覽:686
印尼這國家安不安全為什麼要准備槍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