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越南高層中,有五位跟中國友好的將軍,最後都是什麼結局
近代以來,中國與越南的關系其實是很深的,不少越南方面的重要人物都曾來中國學習過,就連越南靈魂人物胡志明也曾在中國進行革命活動,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
但是這一切都被黎筍集團破壞了,自他掌權後,就開始慢慢倒向蘇聯,對中國實行不友好政策,以至於最終兩國兵戎相見。那麼在越軍之中與中國關系很深的幾位重要人物的處境如何呢?
越軍的領袖人物是 武元甲 ,他是越南軍隊的主要創建人,他在1924年前後進入雲南講武堂學習深造。越南獨立道路上的重大戰役比如邊界戰役、奠邊府戰役、胡志明戰役,他都是主要指揮員,1945年開始就任越南解放軍總司令。
然而在1969年胡志明逝世後,武元甲在政治上就沒有了倚靠,後來又因為1972年復活節攻勢而被解除了軍權,自此算是開始閑置了。
等到了1978年,中越兩國的邊境摩擦日益增多,一向與這個交好的武元甲提出要 「和中國同志緩和矛盾」 ,結果被憤怒的黎筍解除一切職務,還踢出了政治局。
一個戰功赫赫的將軍就因為內部的齷齪而隱於政壇,直到黎筍去世才重新出山,一直在為中越關系的復原而努力,1990年,武元甲作為越南政府代表出戲了在北京舉辦的亞運會。
他於2013年去世,享年102歲,非常高壽。
越南沒有元帥軍銜,大將就是最高,而武元甲就是第一位大將。
阮志清 是越軍中僅次於武元甲的人物,與武元甲共同指揮了奠邊府戰役。不過後來他與武元甲關系並不是很融洽,因為兩人對局勢的看法完全不同。
武元甲在參觀過蘇聯機械化部隊後,認為越南也應該搞一支這樣的軍隊。但是阮志清更現實,他知道以越南的國力當時是無法支持的,他更推崇中國的游擊戰,非常崇拜毛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策略,覺得中國與越南很多地方相通,有些經驗是可以借鑒的。
並且他在軍中還經常組織部隊觀看歌劇《白毛女》,推廣學習「毛澤東軍事思想」,他的做法也傳到了毛主席耳里。後來毛主席與胡志明交流時,還特別說過阮志清人才難得。
1960年阮志清被任命為南方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帶著四萬人深入南越發展,一到任後他就推廣游擊戰,效果顯著,任美軍如何清剿都沒法組織越共在南方的發展。
當時武元甲想要搞正規戰役,但是阮志清反對,不管是武元甲還是黎筍下令,他都沒聽,南方還是以游擊戰為主。
然而這么一位腳踏實地的將軍卻在1967年去世了,關於他的死因到現在都還沒弄清楚,有說是心臟病,有說是美軍空襲,還有的說是黎筍故意泄露了他的行蹤,被南越的特工暗殺。
總之比較蹊蹺,在他死後毛主席親自為其發去唁電,在越南人中有此待遇的只有兩人,另一個是胡志明。
阮志清是越南的第二位大將。
黃文泰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與武元甲協作,相當於武元甲的政治盟友。1941年9月被越黨派到中國黃埔軍校柳州分校學習,直到1944年10月才奉命回國,回國後就與武元甲一起創建了越南解放軍宣傳隊。
他在越軍中也是重量級人物,曾先後擔任過越南人民軍總參謀長、南部第5軍區司令兼政委、南方解放軍指揮部司令等要職。
越南統一後又出任了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軍委常委。他也是因為主張與中國交好而靠邊站,不過即便這樣還是主動跟黎筍提出去與中國「談談」,因此被黎筍大罵。
黃文泰1980年12月晉升為大將,越南的第四位大將,1986年因病去世。
朱文晉本姓周,祖籍中國廣西龍州,壯族,7歲時才舉家移居越南,是越南軍隊早期領導人之一。在越南只有4個戰略區時,朱文晉就是一個戰略區的司令兼政委。1945年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時,朱文晉是首任國防部長,這些官職都可見其地位之高。
但是因為他的祖籍問題,被黎筍嚴重排斥,1976年越共四大期間,65歲的朱文晉被告知年紀大了必須退休,於是被迫離開軍政界,從此成了一名普通百姓。
1983年,朱文晉帶著不甘離開了人世,最高被授予上將軍銜。
洪水算是世界軍史上都少有的人物,他本名武元博,與胡志明是結拜兄弟,來到中國參加紅軍後才改名為洪水。經歷過完整的長征,被三次開除黨籍,是紅軍大學第一科的學員,與林彪、羅榮桓、羅瑞卿、劉亞樓、張愛萍等人的同學。
抗日戰爭結束後,洪水回到越南,改名阮山開始繼續在越南戰斗,先後擔任過越南南方抗戰委員會主席,兼任第五、第六兩個戰區的司令員兼政委等職。
194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當年這個軍銜是越南軍中最高的了,朱文晉、文進勇、黃文泰、阮志清等人都是少將。
但因為他的中國背景,導致其他人的另眼看待,胡志明不得已在1950年將他再次送來中國。
1955年,洪水被新中國授予少將軍銜,他也是中國唯一一個雙料將軍。可惜1956年他就被查出胃癌,此後歸國,1956年10月21日病逝,年僅48歲。
五人之中,三名大將一位上將還有一個是雙料少將,其實按照兩國之間的淵源,關系完全可以更好,當初中國甚至把鎮南關改成了友誼關,就是為了紀念越南獨立道路上,兩國之間的友誼。
偏偏黎筍集團要一意孤行。唯一好在黎筍死後,繼任者就已經開始修復與中國之間的關系了。
㈡ 五位中外探險家的探險故事(要求:真人真事 每個100~200字左右) 或寫出五個以上的探險家人名
1.麥哲倫的故事
麥哲倫1519年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後來情形開始惡化。船隊中有一艘船遇風暴失事。接著幾名船長密謀反對他。有一艘船調頭返航。麥哲倫將謀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另外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後,又揚帆啟航。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地居民向他們發起了攻擊。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中,麥哲倫陣亡。由於他的陣亡,使麥哲倫失去了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球航行探險家的機遇。
2.阿蒙森的故事
阿蒙森在探險史上獲得了兩個「第一」:第一個航行於西北航道;第一個到達南極。
1903年6月,阿蒙森的探險隊開始遠航尋找西北航道。整隊人馬在深入北極圈的威廉王島上安營紮寨,度過了兩個冬季,並在馬更些島上又度過了一個冬季。他們於1906年9月完成了到達太平洋的航行。
1910年11月,阿蒙森乘坐另一位探險家弗里喬夫·南森的「弗拉姆號」船離開挪威,前往南極。1911年10月20日,他趕在他的英國競爭對手斯科特船長前,從羅斯冰架東端的基地出發,於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
羅阿爾德·阿蒙森是最早飛越北極的兩位探險家之一。1926年,他和義大利探險家烏姆伯托·諾畢爾乘飛艇繞行北極兩圈。在兩年後另一次北極上空的飛行中,諾畢爾的飛艇與另一飛行物相撞失事,阿蒙森則在尋找諾畢爾的過程中失蹤。
3.張騫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地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張騫回來後,使大漢皇帝第一次聽到了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
張騫是第一位橫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國人,後來的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4.玄奘的故事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主要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險峻的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5.徐霞客的故事
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
6.劉雨田的故事
劉雨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1942年2月26日生於河南省長葛縣,原是新疆烏魯木齊鐵路局機關的一名幹部。
面對外國人的挑戰,1984年5月,他毅然舍棄一切,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走完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侖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珠穆朗瑪,三次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特等中國五大沙漠。
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項目。足跡遍及祖國大陸的山山水水,港台及世界數百家報刊、雜志、電視台報道了他探險事跡,人稱他為「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風風雨雨!近十年來,他隻身闖大漠,走戈壁,攀險山,涉大河,用自己的血水、淚水和汗水為祖國填補了一個以一個的探險空白。
生生死死!他用自己的雙手拍攝了一萬多張黑白彩色照片,寫下了兩百多萬字的探險日記,內容涉及政治、歷史、地理、文學、哲學、藝術和考古等多種領域。他的幾部作品已陸續發表,曾多次獲得全國大獎,有的還作為愛國主義教材選進初中課本,待出的書目是《長城漫記》《絲路紀行》《神秘的羅布泊》《穿越死亡之海》《世界第三極探險記》《探險生涯》等
㈢ 中國陸軍綜合實力世界排名
目前我們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陸軍 100多萬的部隊 數量是世界第一
但我們機械化程度還不夠強
坦克僅有7000輛左右 大部分都是59式/59改 先進的96 99式只裝備少數王牌部隊 步兵戰車也是63式 92式裝備的特別少 但火箭炮比較先進
我們目前也是不斷的更新裝備 裁減剩餘人員
可是這么說 我們目前陸軍的實力任何國家想說打就打那是做夢 不能說是世界第一但世界前三是沒問題
㈣ 中越海戰電影有哪些
20世紀70年代,越南戰爭全面停止,美軍從南越撤出後,越南實現國家統一,
統一後的越南竟將中國視為敵人,主動挑起事端,不斷武裝侵犯我國領土。
1979年2月17日,在中央軍委的命令下,解放軍發動了為期近一個月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中國軍隊在短時間內攻佔了越南北部20餘個城鎮,又快速撤出越南。
這場戰爭打消了越南人的囂張氣焰,使其在往後的40年間不敢再招惹中國,保護了邊境人民的財產安全,雙方也於90年代劃定了陸地邊界。
從70年代末開始,我們內地便出現很多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題材的戰爭片。
其中不乏題材新穎、觀眾口碑很好的作品,今天皮哥為大家推薦7部豆瓣評分最高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電影,看看有沒有你看過的佳作。
以下電影排序,依據豆瓣評分,由低至高——
7、《鐵甲008》(1980) 豆瓣6.3分
電影《鐵甲008》由華純、任鵬遠執導,是80年代第一部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坦克部隊的電影,電影改編自作家金敬邁的同名文學作品。
由於受到新思潮的影響,金敬邁在創作故事時,拋開了戰爭電影一貫喜歡塑造高大全英雄形象的條條框框,要將英雄塑造得更立體。
因此,金敬邁在故事中讓一對青年男女農虎南和田靜,在008坦克里談起了戀愛,這種腦洞大開的操作,當時破了先例。
電影講述對越作戰在即,解放軍副軍長農奕戈響應國家號召,將自己的兒子農虎南送上前線,而農虎南的戀人田靜也成了軍中醫務兵。
農虎南和田靜意外都上了008坦克,兩人在戰爭中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後來農虎南為了殲滅敵人光榮犧牲了。
電影在戰爭故事中加入了愛情戲,這在80年代既新穎又大膽,但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因此上映後受到一些觀眾的批評,甚至有人在報紙上用漫畫來加以諷刺。
但片中反響的解放軍高官送兒女上戰爭的情節,卻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而戰爭情節也拍得很不錯。所以忽略那些爭議的點,《鐵甲008》仍是值得一看的好電影。
6、《年輕的朋友》(1981) 豆瓣6.4分
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的青春片並不多見,而《年輕的朋友》是其中比較優秀的一部。汽車運輸排長鄭冰和醫生趙麗麗、衛生兵趙真真兩姐妹的情感糾葛是這部電影的主線,由此穿插了愛唱歌的劉小佳、夢想為家裡蓋房子的何建武等鮮活的人物。
電影使用了大量對比和反襯的手法,以年輕人在面對戰爭時所做的人生選擇,呈現了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帶給觀眾很大的反思空間。
人活著總不應該只是為了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怎樣的行為才是值得肯定的,電影都給出了顯而易見的回答。
主演周里京、張鐵林、王薇、方舒都是當時一線青年演員,他們身上的青春氣息極具感染力。
正是這些鮮明的藝術形象,激勵著那一代年輕人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有觀眾看了這部電影,打消了要去考軍校的打算,後來成了同樣能做出貢獻的大學教師。
《年輕的朋友》立足於青春題材,其主題也偏向於反戰,因此這部電影才得到當時那些少男少女的喜愛,至今仍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5、《長排山之戰》(1981) 豆瓣6.9分
長排山是越南領土,與我國的炮台山相鄰,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這里曾是兵家必爭之地。
當時負責進攻任務的是解放軍41軍122師365團4連,戰士們經過浴血奮戰,最終取得了勝利。在1981年,這段歷史被拍攝成軍事教育片《長排山之戰》。
與以往的軍教片如《地道戰》、《地雷戰》不同的是,本片著重長排山戰役的過程。其中主要人物如宋連長、金指導員、賈副連長、張排長等,其角色塑造都比較單一,沒能塑造出令觀眾印象較深的人物形象,這也是因為帶著一定的時代局限性。
有趣的是片中的反派越軍指揮官和士兵,卻都塑造得頗為生動。其中有越軍上尉和中尉,一個是頭腦簡單、脾氣暴躁的粗人;一個是睿智精明、陰險狡猾的精細鬼。那些越軍士兵也是形象各異,有英勇和寧死不屈的;也有膽小如鼠的,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表現戰爭的殘酷方面,電影也盡量做到了真實。片中的某部四連雖成功佔領了長排山陣地,卻犧牲了大量兵力,看著一個個鮮活的軍人在眼前倒下,多少觀眾為之落淚。
「寓教於樂」,這部電影也是當時不可多得的戰爭好片。
4、《蛇谷奇兵》(1989)豆瓣7.2分
80年代後期的內地電影,已經發展到頗具娛樂性,就連較為嚴肅的戰爭電影,也加入了很多娛樂的元素,《蛇谷奇兵》就是當時具有探索意義的一部作品。
電影改編自對越自衛反擊期間,發生在雲南的某坦克營搭載步兵營在蛇谷穿插作戰的一個真實案例。
由於是八一廠出品,其中的戰術細節都經過深入考究,讓軍事迷也挑不出毛病。而真實戰爭場景的打造也是一點不含糊,在那個時候,拍電影想搞一些坦克車、機械、大炮之類的道具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當時的戰爭電影,那些作戰場景普遍都拍得很還原。
不過電影中出現的一些虛構情節,很有意思。
比如有打扮成女人的越南殺手、有越南勞軍文工團的出現、還有越南的間諜特工,其中一些特寫鏡頭讓人印象深刻。
因此,《蛇谷奇兵》的定位就是一部帶著娛樂色彩的戰爭片,而且其中的情節設定也是奔著動作片的方向去的。
由此可見在當時,我們的內地電影就已經在探索商業路線了,比較可惜的是,這條路後來沒能堅持走下去,但《蛇谷奇兵》的藝術成就還是值得肯定的。
3、《雷場相思樹》(1986) 豆瓣7.6分
1984年4月,昆明軍區部隊在老山、者陰山兩個軍事要地與越軍發生激烈交火,到5月中旬,這兩處要地都被我軍收復,歷史上稱之為老山之戰。
電影《雷場相思樹》講述的就是在老山前線上,五名大學畢業生在戰爭中經歷生死考驗的故事。
君默濤、邱原、季剛、劉國政、叢培民五人來自全國各地,他們被分配到邊防部隊某團。
在戰斗開始後,他們都上了前沿陣地,在戰火中劉國政因排雷被炸而犧牲;君默濤也因觸發地雷被炸死;叢培民則失去了一條腿,他們都為祖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和青春。
電影改編自江奇濤的同名中篇小說,這部小說曾獲得解放軍文藝大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為了更好的還原歷史,導演韋廉不滿足於根據小說改編,而是深入部隊采訪曾參戰的大學生,以獲得老山前線作戰的一手資料。
因此,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部具有真實感的戰爭電影。
其中五位主角人物性格鮮明,觀眾們很容易辨認出他們的形象,因此能夠受到這些藝術形象的鼓舞。
在那個年代,這種充滿藝術感染力的電影作品非常難得,豆瓣上的評分也相對比較高。
2、《閃電行動》(1987) 豆瓣8.0分
在《蛇谷奇兵》之前的1987年,八一廠其實還拍過一部質量更好的電影,就是公認最好的坦克戰大片《閃電行動》。
為何《閃電行動》比《蛇谷奇兵》更早推出,卻更優秀呢?這是因為《閃電行動》是由八一廠和香港銀都機構合作拍攝的電影。
我們都知道香港電影發展比我們內地早,他們的製作班底比我們當時的內地電影公司要專業很多。而銀都機構就是拍出《少林寺》、《少林小子》、《黃河大俠》的公司,其在內地推出的佳作很多,也都是內地觀眾熟悉的電影。
美國大片《第一滴血》曾在80年代引進,讓當時的年輕人感受到肌肉猛男的強大魅力。《閃電行動》也有意向《第一滴血》取經,借鑒其對猛男型軍人的塑造。
電影講述發生在我國雲南省猛康縣猛江,一支偵察小分隊深入敵後展開代號「閃電」的行動的故事。
這支偵察小分隊的設定也有點像80年代風靡全國的《加里森敢死隊》中那支盟軍小隊。其中有破雷尖兵林小亮、炮位觀測專家方永平、軍師姜元、李久鳴、高天虎等性格各異,特點鮮明的人物,故事又講得精彩緊湊,因此受到全國觀眾的一致肯定。
1、《高山下的花環》(1984) 豆瓣9.4分
對越自衛反擊戰題材戰爭片中公認的王炸,是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環》。這是一部唐國強主演的電影,片中還有呂曉禾、何偉、倪大紅,當時個個還都是小鮮肉。
本片是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導演是內地導演界教父級別的大導演謝晉,這就保證了電影的質量。
電影講述對越戰爭打響後,某部九連開赴前線參戰的故事。
以戰爭為背景,在人物刻畫上,電影是下足了功夫。唐國強飾演的趙蒙生是高乾子弟,他一心想要調回城裡,部隊接到命令時,趙蒙生也同時接到回城的調令,但是經歷思想斗爭之後,他最終還是選擇留下。
通過對趙蒙生這個人物的深入刻畫,電影詮釋了犧牲小我,為國獻身的宏大主題。
而為了參戰放棄回家探親的休假,最後在戰場上犧牲的連長梁三喜;戰斗時總是沖在最前面的排長靳開來,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也同樣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山下的花環》的突出優點在於,它擯棄了以後只塑造高大全軍人形象的單一模式,塑造了趙蒙生這個思想上一度動搖的角色,由此讓觀眾看到了更多的個性。畢竟面對生死大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置生死於度外,趙蒙生的身上正帶著普通人的私心。
在戰爭場面的打造上,謝晉導演也是做足了功夫,其服化道都盡可能還原歷史,戰術細節和武器裝備也非常符合實際。
因此這部電影在上映後引起了很強烈的反響,同時在內地金雞、百花兩大獎的角逐中,也拿下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等總共八項大獎,至今堪稱國產戰爭片的天花板。
我國與越南的邊境沖突其實經歷了很久,從70年代到80年代,除了1979年的大規模作戰之外,局部的大小沖突從不間斷。因此80年代有很多表現中越沖突的電影,但在90年代陸地邊界最終劃定之後,這種題材的電影也就越來越少了。
2017年出現的電影《芳華》,似乎又把我們帶回到那個年代。片中涉及戰爭的情節雖然不多,卻表現得甚為慘烈,也令觀眾感受到戰爭的可怕。不是萬不得已,沒有人會想要戰爭,我們必須看到那些英雄們的犧牲,是為了我們的國家能夠迎來和平與安寧。
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安全、和平、健康的社會環境顯得更加重要。
當面對來自外部的威脅時,相信我們的軍人還是會像1979年對越作戰的那些英雄們那樣,為了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甘願犧牲,正是他們在用肩膀撐起我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