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79越戰中國死多少人
1979越戰中國一共傷亡人數約2.7萬人。
對越自衛反擊戰發生在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我軍一共傷亡人數約2.7萬人,我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稱取得勝利。對越自衛反擊戰避免了中國被蘇越夾擊,還保證了中國改革開放有了地緣政治穩定的基礎。
據總後勤部衛生部《中越邊境自衛反擊作戰衛生工作統計資料》記載,參戰部隊陣亡7814人、失蹤955人、傷員23586人,戰斗減員合計32355人。
28天的戰斗損失三萬二千餘人,確實是傷亡較大。具體統計下來,傷亡主要發生在戰役第一階段、特別是開戰後的頭幾天。(比如37師頭兩天的傷亡占總傷亡的46.5%,163師第一階段的傷亡占總傷亡的60%)究其原因,要從我軍、敵軍、地形三個方面考察。
對越自衛反擊戰簡介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戰,我軍東西全線推進越南北部境內縱深30-50公里,最遠達100公里。收復了被越軍侵佔的中國領土浦念嶺和庭毫山地區。攻佔越南北部高平、諒山、黃連山、萊州等,殲滅性打擊了越軍第3、345、346師,重創316A師另7個團、25個營,部分殲滅了越軍325B、327、337、338師另12個團。
拔除了35個公安屯,共殲敵57152人,繳獲各種火炮916門、各種槍支和火箭筒及40榴彈發射器16062支、汽車236輛、蘇制反坦克導彈817枚、導彈22枚。擊毀坦克和裝甲車54輛、火炮781門、汽車594輛,炸毀導彈基地3個、機場3個、導彈發射架2個,同時摧毀了越北的大量軍事、政治、經濟設施。
2. 70年代中越戰爭情況有哪些
中越戰爭是於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國方面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戰。在短暫侵入越南北部之後,中國軍隊在一個月之內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戰勝的勝利。這場戰爭使中、越兩國關系惡化,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逃亡。
起因:中-蘇分裂
在與法國開戰的越南戰爭初期,共產主義的中國也和越南有著很緊密的關系。雙方都對越南的統治者法國不信任。在戰爭期間,中國和蘇聯都為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殖民主義敵人。
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關系依然緊張,而中美關系則開始正常化。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實施「地區霸權主義」,建立「印度支那聯邦」。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侵略了與中國的盟友之一柬埔寨,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同時在越南國內進行大規模的「排華」;對中國的領海、領土提出主權要求,宣布把屬於中國領海范圍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並出兵佔領南沙群島的部分島嶼;在中越邊境集結大量軍隊,製造邊境沖突,侵犯中國領土。中國當局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但當時的國際上多數國家卻認為是中國入侵越南,當時的聯合國人權組織還對這場戰爭進行了指責。
戰爭過程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當時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分別為: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約20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在約500公里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攻擊。戰爭中一度攻佔了越南約20多個城鎮和軍事據點。越軍以6個步兵師(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師),十六個地方團及四個炮兵團,總兵力約十五萬人應戰。由於當時的解放軍戰斗素質、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與越軍相差甚遠。雖然基層指戰員驍勇善戰,但參戰部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才完成各個階段的作戰任務。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擊退了入侵中國雲南、廣西兩省邊境的越南軍隊;殲滅了以越南境內的高平、老街兩地區為據點的越南侵略軍預備隊。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攻克了越南境內的軍事要塞諒山市;殲滅了沙巴地區的越南軍隊。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政府稱:該階段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軍隊撤回中國境內。
據戰後中國軍方發表的統計:中國軍隊死6954人,傷14800多人;殲滅、擊潰越南人民軍的第3師、345師、356師,越軍死傷約52000人。越南官方沒有正式發表傷亡人數,只在官方的人民報上羅列了中國軍隊在撤退時對攻佔過的城鎮做出的大規模破壞項目。包括基建設施、廠礦等。而當時負責該項破壞任務的中國軍人透露,被中國軍方破壞的設施多數是中國在抗美援越期間為越南援助和修建的。
戰爭評述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由於邊境糾紛而引發的局部戰爭。但從其發動背景來看,應該是一場中國對內凝聚民族向心力以鞏固其政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政治決心的戰爭。
對內: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新一屆領導集體開始執政。由於文化大革命對國內人民造成的對統治階層的信任危機,中國的領導人有必要發動一場「打擊侵略者」的戰爭,以重新凝聚其國民的民族向心力。
對外:由於當時還處在冷戰時期,中國在世界上代表第三世界弱小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觀點與美國、蘇聯兩超級大國在多個領域多有不同。同時美、蘇對中國周邊國家的軍事支援形成了在戰略上合圍的態勢。為了顯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對軍隊的指揮能力;中國不對外國勢力低頭的一貫強硬態度。當時越南的「後台老闆」蘇聯發動了入侵阿富汗戰爭,暫時無暇對中國施加壓力。而美國由於剛剛與中國改善緩和了關系,也樂於袖手旁觀讓中國教訓一下蘇聯的「小嘍羅」越南,以報其侵越戰爭被打敗的「一箭之仇」。中國抓住了這個時機發動了戰爭。
按照戰後綜合各方發布的戰爭評述:「中國軍隊在戰爭發動後僅用了不到兩小時,就將越軍逐回國內」來看。越南確實是占據了中國的部分領土,只不過占據是象徵性和少量的。不然以當時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沒可能在120分鍾後就能將越軍逐出國境。而且中國在「教訓越南」的目的達到後,在越南國內沒有「占據一寸土地,留下一兵一卒」,雙方都退回到實際控制線內,不存在「侵略佔領越南領土」的情形。但是該次戰爭並沒有使中越邊境恢復到和平態勢。中國軍隊在撤軍後,越南軍隊重新回到邊界線上,中越邊境的沖突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期間兩國還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邊境戰斗(如1984年4月28日的老山戰役)。戰後中國軍方總結了戰爭帶來的經驗教訓,開始了大規模的軍隊現代化建設。
這場戰爭為中國西南地區創造了比較穩定的周邊環境。
後果
戰爭的後果仍在持續,特別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世界上最大的陸軍之一,其中的一些原因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恐懼。1980年代,在雙方的邊界上仍有小的沖突,並造成一千多人死亡。中越的雙方關系直到1990年代早期才得到改善。
這場戰爭還造成在越的華裔受到歧視並被迫移民。他們從新在一些唐人街定居,或移居到澳大利亞、歐洲或北美的其他亞裔社區。
3. 中國和越南的戰爭是怎樣開始的,又是怎樣結束的!
你說的應該是對越自衛反擊戰。
狹義上講: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這段時間對越自衛戰爭
廣義上講:在1979~1989年的中越邊境戰爭,總共十年。
起因:東南亞地區,越南則走上了擴張的道路,打敗美國,並有蘇聯支持,裝備有蘇式、美式、中式武器的越南開始自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越南共產黨的前身就是印度支那共產黨,在1951年印支共產黨二大上,印支共改稱為越南勞動黨,原黨內的寮國和柬埔寨支部也獨立出來,分別成立了各自國家的共產主義政黨。但是這時,越南提出了一統三國的設想,「要在尊重三國人民意願的基礎上,最終建立一個獨立、自由、強大、繁榮的越南、寮國、柬埔寨聯邦。」在寮國革命成功,政府親越的情況下,1978年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打著解放被紅色高棉奴役的柬埔寨人旗號,向柬埔寨發動了入侵,並迅速佔領了柬埔寨全境同時越南在國內大規模排華;越南方面對中越邊境的陸地、海洋提出主權要求,宣布將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出兵繼承了越南共和國(南越)對南沙群島部分島嶼的佔領,並與中國發生了邊境沖突,而此前越南(北越時期)則明確表示南海諸島為中國領土。
結果: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布勝利,撤出了越南。
影響:通過十年邊境戰爭,中國打擊了越南自越戰勝利後膨脹的信心,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同時促進了東南亞的和平局面,並為柬埔寨問題的最終解決打開了道路。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國力遭到了長期消耗和破壞,最終不得不改弦更張。
4. 誰能告訴我1992年中越海戰的事啊
越南戰爭 (1961----1975) 這個長達14年,美軍死亡5萬6千人,受傷30萬人,耗資4000億美元,給美國帶來無限創傷的戰爭,距今已經整整三十年.三十年前的歷史經過無數個電影機構與作者的不斷演繹,展現給無數的觀眾與讀者太多的遐想空間.這場戰爭的純粹內幕至今未能充分解密,或許,有關戰爭與政治的真實內情,永遠也不可能道盡清楚......
1945年9月2日,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河內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 法國扶持的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越南控制權,越共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戰爭. 1954年10月10日,首都河內宣告解放. 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的決議,南北越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 在美國支持下成立西貢新政府.1961年5月,為防止吳庭艷政權垮台,肯尼迪派遣了一支代號"綠色貝雷帽"的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1962年2月8日,美國在西貢設立了由保羅·哈金斯將軍指揮的軍事司令部,標志著美國開始直接介入越南戰爭.
從1962年到1964年,越南南方游擊隊針對美國 "戰略村掃盪計劃" 的反掃盪斗爭進行了40餘次,美軍傷亡達2000餘人.越南南方游擊隊解放了南方2/3以上的土地和700萬人口,美國軍事介入嚴重受挫. 美國政府趁機出台「逐步升級戰略」.
1963年11月1日,美國在南越策動軍事政變,殺了吳庭艷,換上了新的傀儡楊文明,並積極尋找擴大戰爭的借口.1964年8月4日,美國政府宣稱,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和「滕納·喬埃」號在東京灣(即北部灣)公海上進行巡邏遭到北越魚雷艇的襲擊, 隨即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復, 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與此同時,美國還不斷增兵,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 到1967年,在越南的美軍超過50萬人. 美軍和南越軍隊對革命的絞殺激起了更多的反抗, 在南越許多作戰區,每家每戶都組成戰斗單位, 投入到前線與美軍作戰.
1965年4月3日和4日,美軍在清化戰役中遭受重創. 這次戰役後,美國的轟炸行動陷入窘境. 1965年6月,南越軍人阮文紹發動政變上台,成立戰時內閣,任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
1967年9月,阮文紹當選越南共和國總統.
從1964到1965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軍和游擊隊機動作戰,南方軍民共殲滅美軍近6000人,超過1961年到1964年12月底所殲滅的美軍總數的一倍.1967年7月底,南越政府將武裝力量增加6.5萬人,總數超過100萬,美國總統約翰遜也公開宣布,把美軍在越南的布防人數增加到4.5萬到5萬人,到1968年,美軍各兵種將達到52.5萬人.
1968年,越南南方人民武裝發起「新春攻勢」.經過45天激戰,殲滅美軍15萬餘人,沉重打擊了美國的「逐步升級」戰略. 由於南方人民武裝的堅決抵抗和越南軍民團結一致,美國在越南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卻沒有取得預想效果,遭致國內外一致反對,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一浪高過一浪.1969年1月,尼克松迫於國內外的強大壓力,找到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希望他能幫助美國走出越戰泥潭.於是基辛格開始積極奔走斡旋, 與越南政府及蘇聯進行了接洽,蘇聯態度冷淡,此後美國多方進行談判,進展依然緩慢.
1969年5月31日,美軍司令部宣布:自從1961年美國參加越南戰爭以來,美軍官兵死亡已達3.5萬人,損失飛機5400架.尼克松政府上任4個多月,侵越美軍又有4000多人喪命,平均每月大約被打死1000多人. 於是,1969年6月8日,尼克松總統在中途島宣布:在當年8月底以前,從越南撤出美軍2.5萬人.這是尼克松政府從越南的第一次撤軍,但美國仍希望奇跡能夠出現,1969年11月3日,尼克松在白宮向全國發表了一篇電視演說,主張「邊戰、邊談、邊化(越南化)、邊撤」,遭到群眾反對.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北越軍事力量,發動了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復活節攻勢", 尼克松下令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進行全面轟炸, 北越的復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損失超過10萬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職,由文進勇接任. 復活節攻勢的失敗,美國B-52戰略轟炸的威力,以及急於同美國改善關系的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迫使北越回到談判桌前. 1973年1月27日,美國經過長期談判,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在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協定》上簽字,宣告美國在越南軍事行動的失敗. 美軍撤出後,在南越留下了2萬多名軍事顧問,並保留相當規模的海空部隊,支援110萬南越軍隊作戰.1974, 游擊戰依舊在進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鄉村. 1975年1月,北越從復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1975年春,越南北方軍隊和南方人民武裝發動了著名的春季攻勢,經過西原、順化—峴港、西貢三大戰役,擊潰了南越軍隊.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成了美國捲入越戰的結束的標志. 同日西貢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國駐西貢大使館和南越總統府,南越政權覆滅.越南戰爭以越共的全面勝利告終.
越戰期間,美國向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葯,遠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場投彈量的總和,造成越南160多萬人死亡和整個印度支那1000多萬難民流離失所;美國自己也損失慘重,5.6萬餘人喪生,30多萬人受傷,耗資4000多億美元,時間拖延最長,前後14年,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國外戰爭,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心靈創傷。
在戰爭中失去雙腿的倫道夫·巴克憤怒地控訴道:「政府要我們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戰斗,而戰爭卻使我永遠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了一種什麼樣的理想和自由去戰斗,每年我除了與那些悲慘的戰友們淚流滿面地團聚外,似乎痛苦與孤獨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說:「越南戰爭也許是一場悲劇,美國本來是根本不應該闖進去的.」資深參議員喬治·麥戈文說:「我認為,印度支那戰爭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和道義的錯誤.」
越戰之後,卸任了近30年的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於1995年發表了《回顧:越南的悲劇與教訓》一書.麥克納馬拉認為:美國政府決策人沒有意識到,無論是我們的人民,還是我們的領袖,都不是萬能的.在不涉及我們自身存亡的事務中,要判斷什麼是另一個國家和人民的最大利益,應由國際社會進行公開辯論來決定.我們並不擁有天賦的權力,來用我們自己的理想或選擇去塑造任何其他國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上許多地方,我們仍然在重復著類似的錯誤......
1976年1月2日南北越統一,組成了新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被改名胡志明市.數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處決,更多人被捕, 越共取得政權並統治至今.
傷亡統計:
北越正規軍和被認為是越共游擊隊的人員:110萬人死亡,60萬人受傷,33萬人失蹤.
美軍: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死亡5.8萬人,受傷30.4萬人,2000多人失蹤.
南越政府軍:死亡13萬人,受傷50萬人.
韓國軍隊:死亡4500人.
澳大利亞軍隊:死亡500人,2400人受傷.
泰國軍隊:死亡350人.
紐西蘭軍隊:死亡83人.
5. 越戰後中國實際得到多少領土
對越戰爭?就面積來說沒有多少,無法是之前中越兩國沒有仔細劃清過邊境,當時要劃定詳細的邊界線的時候雙方就劃界原則有爭議,中國要求按山脈走向和河流分水嶺來劃,而越南要求按經緯度劃直線,兩種畫法面積差異極小,也就幾平方公里而已,區別主要在於邊界制高點歸屬不同,當然現在基本按照中國的劃界要求劃了,因為十幾年戰爭打下來中國控制了所有的邊界騎線點。
6. 越南與我國現在有什麼領海領地問題
與越南的領海島嶼爭端。南沙群島28個島礁,北部灣領海及白龍尾島
1975年以後我南沙、西沙群島也被越方侵略挑釁,佔領我島嶼十多個,1975年9月,面對越軍的挑釁,中國在西沙擊沉南越軍艦"怒濤"號(650T)。一舉收復西沙島嶼,
70年代初,當時南越政權就以維護主權名義出兵佔領了我國南沙群島中的南威島等6個島礁,1975年南越政權垮台後,越南不僅迅速接管了南越政權控制的南沙島礁,還變本加厲地擴大軍事佔領,此前,越南曾多次聲明承認中國對南沙的主權,後來竟出爾反爾,引經據典地論證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是越南領土的一部分,1974,人民解放軍收復了西沙群島,1988年越南在赤瓜礁挑起武裝沖突,我軍被迫自衛還擊,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但目前越南仍佔有我南沙群島中的28個島礁(我國僅控制8個),是我國海洋鄰國中侵佔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越南還是唯一一個聲稱對我國整個南沙群島擁有主權的國家。在大陸架方面,越南採用自然延伸原則和200海里寬度來劃定其大陸架范圍,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侵入了我國傳統的海疆范圍,1980年,越南與原蘇聯簽訂了合作開發所謂「越南南方大陸架」的協議,在我國南沙海域開採油氣資源,在1986年以前,越南是石油進口國,石油產量只有6萬噸。自從80年代開始大量掠奪南海石油以來,91年石油產量超過450萬噸,目前石油產量已達700萬噸,使越南成為石油輸出國,石油工業已成為越南經濟支柱產業。今年又不顧我國政府的強烈反對,推出了南沙旅遊項目,公然侵犯我國的主權。
20世紀30年代,在越南的殖民當局曾偷偷侵佔南沙7個島礁,遭到中國政府的抗議。二次大戰結束後,當中國派兵收復日本佔領的南沙島嶼後,法國人一直沒提任何抗議,更沒有提及他們的主權要求。況且,法國人離開越南時,在所有兩國之間所達成的條約和協議中,均沒有任何文字說明法國將南沙移交越南(南越)。值得提起的是,當南越在50年代開始對南沙提出要求時,法國公開宣布,法國從未將南沙移交給越南,更何況法國只是在30年代曾一度佔領7個小島礁,而現在越南卻要「承襲」整個南沙近300個島礁和沙洲。至於北越,在50年代和60年代,北越政府官員在不同場合多次承認中國對南沙諸島享有領土主權。1956年6月15日,北越外交部副部長雍文謙在會見中國駐越南大使臨時代辦李志民時表示:「根據越南方面的資料,從歷史上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應屬中國領土。」當時在座的越南外交部亞洲司代司長藜祿也指出:「從歷史上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早在宋朝就已經屬於中國了。」1958年9月14日,北越總理範文同照會中國總理周恩來,表示:越南民主共和國承認和贊同中華人民共和國1958年9月4日重申享有南沙和西沙領土主權的聲明。越南教科書直到1974年仍承認中國擁有西沙、南沙群島主權。越南只是在1975年統一後才改變政策,宣稱其對西沙和南沙擁有主權。從國際法來看,北越推翻南越(北越至今沒承認南越政權的合法性)而統一越南,北越以前的文件在今天仍具法律效力。
2000年12月25日,中越兩國代表在北京正式簽署了《中越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劃界協定》,《中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在北緯20度以北,中方劃部分海域歸越南;在北緯20度以南,越方讓一片海域給中國。按越南外長阮頤年提供的材料,最終中越各得北部灣面積的46.77%和53.23%。
白龍尾島是中國和越南之間的爭議海域北部灣上的一個小島。在越戰期間,中共把這個小島借給越南海軍所用。之後兩國簽訂協議,以這個島作為兩國的邊界。但根據兩國最新簽訂的協議,兩國邊界會東移往東經108度03分,而這個島亦會正式成為越南的領土。白龍尾島孤懸於北部灣中心,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北部灣上有兩個白龍尾,其中一個『租借』給越南的白龍尾(京族三島)在廣西,在自衛反擊戰後收回。(北部灣上的白龍尾島在)1955年時有200多人,其中只有3人身份不明,其餘全是當時海南的儋縣人……中間有個廟,廟里的鍾上鑄著漢字『同治三年』(1877年)。我們駐軍後越南表示理解……後中國從該島撤軍。1988年4月25日,越南外交部公布題為「黃沙、長沙群島和國際法」的文件為這段歷史作了注腳,「越南請中國幫助管理北部灣的白龍尾島,並於1957年收回」。有意思的是,島上廟宇奉祀的是天妃娘娘(即媽祖)和伏波將軍。伏波將軍恰是我國東漢出兵交趾(今越南北部)的馬援。中國外交部法律司海洋處相關官員明確指出:「白龍尾島確實屬於越南。」 在7月1日中越《漁業合作協定》生效儀式時,中方漁船一律禁止進入距白龍尾島15海里范圍內的水域。中國海南省政府指示要各地做好棄船上岸的15000漁民的安置工作,因為他們失去了傳統的捕魚區,為什麼不是越南漁民棄船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