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女人為什麼喜歡騎馬

越南女人為什麼喜歡騎馬

發布時間:2025-08-16 05:34:18

Ⅰ 50年陳賡大將臨行前,越南幹部:像他這樣的將領,中國還有幾位

1950年11月,在越南待了近100天,成功幫助越南實現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反攻後,陳賡准備率領工作組回國,臨行前,前來送行的越南幹部問出了上面這一番話。

時間拉回到1950年7月7日,這一天,陳賡被正式任命為中共中央代表赴越南協助指揮作戰,26日,經過近20天的奔波勞累後,陳賡率領代表團終於抵達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住處,與他見面。一見面,陳賡便向胡志明了解當前越南戰場的情況,之後,陳賡又對越法兩軍的戰斗能力和所處的環境進行了詳細調查和分析,作出了攻打東溪的作戰計劃。這一計劃剛一提出,就遭到了越南方面指揮官的反對,陳賡只能一邊開展說服工作,一邊將制定出的作戰計劃上報中央。

不久,陳賡便收到了以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央軍委的指示電令:

緊接著,陳賡再次收到毛主席的電報:

僅6個字的電報內容,言簡意賅卻又豪情萬丈,既能看出毛主席對陳賡作戰指揮能力的信任,又增強了在異國指揮作戰的陳賡的底氣和自信。

隨後,陳賡迅速帶著毛主席發來的電報前往越軍前線總指揮部,對著現場的越軍指揮官們肯定地說道:

這些都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 歷史 事件,是中國軍人在參加抗法援越的戰爭中的真實經歷。

1884年,法國出動堅船利炮,讓越南淪為了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切斷進入中國境內的國際援助,在1940年入侵越南,取代了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在越南5年時間里,日本侵略者大肆搜刮越南的糧食,橫征暴斂,一度導致越南爆發飢荒,先後有200多萬越南人民死於這場人為造成的飢荒中。

隨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在以胡志明為首的領導下,越南共產黨在全國發動起義,贏得了八月革命的勝利,9月2日,胡志明主席宣讀《獨立宣言》,向世界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並宣布取消法國在越南的一切特權。

然而,來之不易的和平並沒能持續多久,法國殖民者不甘心就這樣失去統治多年的殖民地,決定再次撲向越南,重新在越南建立殖民統治。

1945年8月24日,出於國際格局的發展變化,美國向法國做出承諾,稱「 不反對法國重返印度支那,並保證今後不給法國在印度支那的事務製造障礙。」 於是,得到了美國承諾的法國,在美英提供海運的幫助下,將軍隊開到印度支那,美英軍隊也進入了印度支那南部,9月13日,超過一萬英軍率先進入西貢,在西貢,英軍聯合剛剛解救下的法軍戰俘共同組成先遣隊,重新恢復法國殖民的統治機構,為法國遠征軍入侵越南創造條件。21日,第一批法國遠征軍登陸西貢,兩天後,法軍在當地發起突襲,南部抗法戰爭爆發。1946年12月19日,期間經過越法雙方多次舉行談判、順利簽訂協議、法國撕毀協議等過程, 法國最終做出炮擊河內的決定,正式發動了對越南的全面武裝進攻 。20日,胡志明發出《號召全國抗戰》的告人民書:

22日,越南方面指出, 抗法戰爭將是一場「全民、全面、長期」的戰爭,自此,越南人民拉開了抗法戰爭的序幕。

開戰初期,法國在越南戰場上投入的兵力達到10萬,涉及海陸空,而越軍作戰主力是8.5萬人,且作戰裝備落後。當時,不少人認為越南抗擊法國侵略者的戰爭是 「螞蟻踢大象」 ,就連胡志明都說: 「我們只能用棍棒對抗敵人的飛機、大炮。」

盡管雙方作戰實力懸殊,但法國的全面侵略行動遭到了越南人民的頑強抵抗,開戰一年期間,法軍傷亡人數超過2萬人,佔到了法國遠征軍總兵力的1/5,而越軍不斷壯大,由此前的8.5萬人發展到了12.5萬人。

1949年底,法國再次向越南戰場增兵,對越南軍隊展開瘋狂剿殺,胡志明率領的越南人民軍被迫退守山嶺、叢林,苦苦支撐繼續同法國軍隊展開戰斗,但越南民主共和國已經陷入了幾乎崩潰的境地。

1950年1月,為救亡圖存,已經60多歲的胡志明在越北的原始森林中連續徒步了17個晝夜,到達中國,並趕往北京,而此時的毛主席剛剛離開北京,前往莫斯科。於是,胡志明在北京稍作休整便再次啟程前往蘇聯,在莫斯科與斯大林、毛主席見面,請求商談援越事宜。

在莫斯科,胡志明毫無保留地介紹了越南目前的困難形勢,尤其在法國軍隊增援,開始大規模拉開攻勢後,越南人民軍的建制幾乎遭到摧毀,只能化整為零分散在山林、原始叢林中,與法國軍隊開展游擊戰,藉此消耗法軍的有生力量,但持續作戰已經讓越軍可用的槍支彈葯消耗殆盡,就連游擊戰都很難開展下去,更不用提要組織大規模的會戰了。

他向毛主席請求中國政府的全面支持和援助,包括軍事物資援助和直接派兵入越南境內作戰。

就這樣,經過三國元首的商定,最終就援助越南達成了一致, 蘇聯向中國和越南提供軍事武器、彈葯以及各種物資 ,中國則堅持 在軍隊不入境直接參與作戰的原則下,幫助訓練越南軍隊,提升作戰水平 ,同時 籌建中國軍事顧問團,秘密進入越南前線作戰總指揮部 ,協助越南人民軍隊開展軍事行動。

1950年3月,回到北京後,毛主席開始研究起了支援越南的相關事情,毛主席指出, 目前,越南極度缺乏正規軍,部隊的軍事裝備和人員作戰水平也亟待提高,更致命的一點是,越南軍紀渙散,缺乏實戰經驗。

於是,毛主席提出建議: 將成建制的越南部隊拉到中國參加軍事訓練 ,一切訓練科目聽從中方安排。第一批赴中國境內參加培訓的越南軍隊在經過4個月的時間後,戰鬥力得到極大提升,在回國後為越南的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中方派羅貴波率先進入越南,了解越南境內實際情況並擔任起中越兩國聯系的聯絡員。

除了幫助訓練越南軍隊,另一個需要中央軍委解決的難題便是: 究竟由誰擔任中國軍事顧問團的首長呢?

毛主席首先看向朱德,問道: 「朱老總,你看派誰去合適呢?」

「是不是派林彪去呢?」 朱德也有些不確定地回應道。

果然,毛主席微微搖頭,盡管林彪指揮作戰的能力出神入化的,但在解放戰爭時期,他的身體已經遭到了重創,如果派他進入越南,身體情況恐怕是不允許的。

隨後,劉少奇又提出一個人選: 「鄧小平呢?他怎麼樣?」

鄧小平確實也是合適的人選,但當時他主要負責我國西南地區的事務,盡管當地已經解放,但那裡的反動勢力蠢蠢欲動,仍然需要鄧小平親自坐鎮,不能讓他拋下西南地區的事務去越南。

最後,周總理建議: 「讓雲南軍區的司令員陳賡去吧。」

稍加思考後,毛主席等人一致表示贊同。

實際上,選擇陳賡擔任中國軍事顧問團的首長,是毛主席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看,陳賡駐扎雲南,靠近越南,熟悉該地區的情況,不至於兩眼一抹黑,要從頭了解情況。

其次,陳賡與胡志明交情匪淺,胡志明擔任蘇聯駐廣州代表米·馬·鮑羅廷的秘書時,還在黃埔軍校的陳賡多次接待他,尤其是越南人民軍隊的多個部隊曾在雲南陳賡的部隊接受過軍事訓練,他們一直將人民解放軍第十四集團軍當做自己的老師。 派陳賡前往越南,能夠更快速推進中國軍事顧問團和越南方面的溝通交流。

最後,陳賡有著出色的作戰指揮才能,他的能力早在中國戰爭時期就得到了充分驗證,此外,陳賡的 政治思想和作風也十分過硬 ,能夠一人挑起軍政大事,而他本人幽默風趣、和善親切,讓這樣一個情商、智商雙高的人去越南,無疑是最佳選擇。

更何況, 陳賡是毛澤東軍事思想最好的學生和實踐者之一 ,他一定能不負中央軍委所託,出色完成任務。

1950年7月7日,陳賡作為中共中央代表率領工作組啟程前往越南,7月26日,經過20多天風雨兼程,終於順利到達越南的胡志明指揮處。談及此次去越南的經歷,陳賡曾在自己的日記本中寫道: 「那次去越南,真的是要比長征時期還苦百倍。」

長征時期,陳賡起碼還能騎馬作為代步工具,但是,越南的環境卻不允許,幾乎只能依靠兩條腿走路,而當時陳賡的身體情況也不太好,加之兩條腿都受過傷,但他在前往越南的途中,從沒有過一句抱怨,一直咬著牙堅持到了越南境內的胡志明指揮處。

剛一到達指揮部,陳賡便開始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沒過多久,陳賡便發現了越南軍隊中存在的問題,他首先指出 越軍指戰員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 ,這些指戰員深受西方系統作戰理念的影響,十分重視軍官的「學歷」,而忽略了工農群眾的力量,這些軍官以攻城掠地作為戰爭的出發點,不去思考消滅法軍的有生力量,奪取戰略主動權,反而一門心思想要佔領城鎮,這讓陳賡意識到越南人民軍隊的建設和作戰思想都存在問題。

但同時,陳賡也看到了越南軍隊吃苦耐勞、敢於戰斗、不怕犧牲的精神,只是缺乏開展大規模運動戰和攻堅戰的實戰經驗,缺少協同作戰的經驗,才導致越軍遲遲敗退。

找到問題後,陳賡便開始對症下葯。

當時,為了切斷越南和新中國的聯系, 法國在兩國邊境處修築了一條綿延的防線封鎖越南軍隊 ,從高平延伸至諒山,法軍始終維持著這條防線並不斷增加新的工事,形成 一字長蛇陣

當時把守這條防線的法國軍人曾吹噓, 這條路一個人一生只有一次機會能夠活著穿過 ,雖說有些誇張,但足以窺探到當時的嚴峻形勢。法軍的目的很直接,除了切斷與中國的聯系外,還要 把越南軍隊憋死在深山老林中 ,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活生生餓死越軍,很顯然,在一定程度上,法國已經達到了部分目的,在中國的大規模援助未抵達前,胡志明曾提倡大家節約糧食: 「每粒糧食都像一滴血那樣珍貴。」

陳賡在與胡志明開展的軍事會議上,兩人都一致認為, 當務之急,是要將越南和中國之間的這條通道打通 ,將這條「長蛇陣」切斷,使得在日後的戰爭中能與中國有更積極的互動。

陳賡邊沉思邊問胡志明: 「你想先從哪裡動手?」

「高平。」 胡志明語氣堅定地回答道。

聽完答案,陳賡皺緊眉頭,目光一直盯在地圖上,沉默了許久後,說道: 「胡主席,打高平恐怕不行,我看還不如打向南45公里處的東溪。」

原本,胡志明和越南人民軍總司令武元甲等將領早已做好了攻打高平的准備, 解放高平無疑就打通了邊界封鎖,為何還要多此一舉,先打東溪呢?

陳賡向越軍的指戰員解釋道,高平是法軍的一個重要據點,有重兵把守,易守難攻,而越軍不擅長打攻堅戰,加之法軍先進的武器裝備、充足的彈葯供應,還有高度機動的傘兵隨時增援,攻打高平必將付出極大的代價。

反觀東溪,只有300多名法軍駐守,如果越南軍隊雷霆出擊,能打法軍一個措手不及,以極小的代價便能拿下東溪。佔領東溪後,駐守高平的法軍便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這時,駐扎在其他地方的法軍一定會立刻趕去援助,而越軍只需要埋伏起來消滅前來增援的法軍即可,這樣,越軍便能以最小的代價消耗法軍的有生力量。

佔領東溪的目的就是為了盡可能多地消滅敵軍,削弱敵人的力量,讓敵人不得不龜縮起來或者四處逃竄,這樣,不只是高平,越來越多的土地將會回到越軍的手中。

這一作戰計劃也正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體現: 「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不計較一城一池的丟失。」 殲滅掉敵人,土地也就自動到了自己的手中。

陳賡不厭其煩地講解,讓越軍指戰員們意識到了此前一味攻打大城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武元甲對陳賡贊嘆道: 「你的作戰計劃讓我受教頗多,說實話,越南從游擊戰轉向運動戰的速度太快,指戰員們都難以適應,就連我自己的水平,恐怕也只能當個團長,希望你能留在越南幫助我們取得勝利。」

9月18日,越南人民軍全殲駐守在東溪的300多名法軍,繳獲大批物資和彈葯,邊界戰役首戰告捷,極大地鼓舞了越軍的士氣,一字長蛇陣被攔腰截斷,並逐漸開始土崩瓦解,此後,在陳賡的協助指揮下,越南的抗戰形勢發生了巨大逆轉,10月, 越南軍隊的抗法戰爭已經由戰略相持階段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戰後,武元甲興奮地說道: 「不得不佩服毛澤東軍事思想,這一思想理論也適用於越南。」

1950年11月,陳賡在參加完總結邊界戰役的大會後,率領工作組回國,臨行前,越南幹部終於忍不住問道: 「像陳賡這樣的將領,中國還有幾個?」

胡志明也指出, 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同樣適合越南的環境和武裝斗 爭,邊界戰役中的 長途奔襲、運動迂迴、分割包圍、拔點打援和先打弱敵、分散之敵、孤立之敵 等戰術,均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Ⅱ 我國端午節的習俗和資料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Ⅲ 元朝為什麼滅不了越南

第一:戰略縱深太長。這個問題每一個朝代都遇到過,畢竟中國國土廣闊,對越南長期作戰需要調兵遣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運送物資轉移,而這方面,元朝明顯准備不足。
第二:熱帶地區氣候環境太艱苦。軍隊難以適應,數不清的瘴氣、沼澤、蚊蟲毒物、各種陷阱以及酷熱的天氣,讓長期適應北方地區氣候與環境的元朝軍隊無法忍受,「死者十之七八」。這情況在征服印度和緬甸的時候同樣出現了。
第三:不得不承認越南陳朝還是很猛的。統治者比較得人心,民間口碑也不錯,元朝軍隊陷入了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越南軍隊還喜歡打游擊,環境還熟悉,元朝軍隊在這方面根本干不過。
最後一點,元朝政府自己的認識和准備也是嚴重不足。每一次都失敗,也不長長記性,當時有大臣建議「盡用南方之人」類似於以夷制夷,分化聯合的策略,被忽必烈完全無視,長者的經驗不聽取,就知道猛沖猛打,「悶聲發大財」的道理也沒學到,你不失敗誰失敗?

Ⅳ 棄醫從商的越南咖啡大王鄧黎原羽的創業故事

棄醫從商的越南咖啡大王鄧黎原羽的創業故事

提起越南,多數人不會想到咖啡。但這個東南亞國家早在2012年就成功超越巴西,成為羅布斯塔咖啡(較便宜,主要做即溶咖啡)最大出口國,咖啡總出口量近年來也一直保持在世界前三名。把鄧黎原羽(DangLeNguyenVu)譽為越南這個咖啡大國的代言人,一點不為過。

把鄧黎原羽(DangLeNguyenVu)譽為越南這個咖啡大國的代言人,一點不為過。他創辦的中原咖啡集團(TrungNguyenCorp.)是越南最大的咖啡零售商,集團業務已拓展到中國及東南亞市場。按照鄧黎原羽的計劃,未來幾年,集團業務還將快速增長,到2016年底集團銷售將達10億美元。

A.財富歷程

“棄醫賣咖啡,母親大哭了一場”

中原咖啡總部位於胡志明市最繁華的第一街區,轉角不遠處就有一間中原連鎖店。在越南大大小小的城市,到處是這位咖啡之王的“領地”,直營店40多家,還有1000多家特許加盟店。和星巴克等美式咖啡店一樣,中原咖啡所有的連鎖店都是相同的風格:亞熱帶的悔帆綠色植被隨處可見,咖啡桌椅則是深棕色的。

越南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對於財富一向諱莫如深。但中原咖啡的老闆鄧黎原羽行事卻張揚不羈。這位越南排名前五位的富豪,40歲開外,光頭,喜歡賽車、騎馬,在辦公室內擺放著一台考究的咖啡機,牆上貼著格瓦拉的頭像,屋子裡還有一輛哈雷摩托車。他在自己的咖啡庄園里養了120多匹名駒,做派和歐美富豪毫無二致。他喜歡在瑞士雪山腳下觀察星巴克的.連鎖模式,在以色列農庄內研究灌溉技術。他還去麻省理工學院演講,並多次主持國際會議。

鄧黎原羽出身農村,全家只能供養一個孩子上大學。於是,姐姐主動輟學,他則考進了西原大學,攻讀醫學。讀大學時,鄧黎原羽和同學都很喜歡喝咖啡。越南的咖啡文化源自19世紀法國殖民時期,咖啡早已成了當地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愛喝上一杯冰咖啡。

1996年,25歲的鄧黎原羽看中了咖啡將是越南最有潛力的產業,“就想棄醫從商”。母親聽說後,大哭了一場。

在鄧黎原羽看來,母親對他影響最大,“她在瓦磚廠做工,從小我沒事也會去那裡幫忙制磚”。此時,鄧黎原羽的醫科已經讀到了大四,全家對他的決定甚為不解。他承認創辦中原咖啡集團整個過程中,“就數這一段時光,最為艱難”。最終,父母還是同意了鄧黎原羽的選擇。“親情能戰勝一切。”

“我從包裝和分碧則雹銷上,都和別人不同”

1986年,越南啟動經濟改革,經過十年變革,1996年鄧黎原羽創辦公司時,“到處充滿了活力,只要你敢想敢幹”。他之所以選擇在越南大叻省的邦美蜀創業,是因為越南中部的高原地區天生就是咖啡沃土,盛產阿拉比卡(Arabica)和羅布斯塔(Robusta)兩種咖啡豆。這里是全球十大最佳咖啡產地之一。

一開始,鄧黎原羽用200美元買來一台咖啡烘焙機,在同學的幫助下租了一個小房間,並將招牌做成TrungNguyen(意為“中原”,當地少數民族的名稱)。他想靠賣咖啡來改變當地的貧困。

手上沒有資金,鄧黎原羽就採用“借雞生蛋”的方法,挨家挨戶去游說咖啡種植戶提供咖啡豆,等盯改他賣出咖啡後再分成。免費原料集齊後,他一個人接電話、烘焙咖啡、騎著自行車去交貨。當時,也有許多人跟他一同起步。“別人笑話我,怎麼給公司起了如此宏大的名字?”

但僅僅6個月,他的中原咖啡就超過了別家的銷量,送貨的自行車也變成了摩托車。主要是他觀察到,當時越南咖啡壓根沒有品牌一說。“而我從包裝和分銷上,都和別人不同。”比如,中原咖啡不用真空包裝,因為真空會影響咖啡的香氣。

鄧黎原羽還是越南“特許經營”的先鋒,他給中原咖啡設立了統一的品牌、質量標准,並大力推廣。如今,中原咖啡公司已擁有3000名員工、以及卡車車隊,還是越南加盟店最多的公司,並已登陸海外市場。

在鄧黎原羽的計劃中,通過在紐約、波士頓等美國大城市開設咖啡店,“要將中原咖啡70%供應國內、30%出口的比率倒過來。”他還計劃在美國尋找合作者,把公司15%的股權出售給投資方。“未來,這一比例可以達到30%。”

B.財富理念

打造最頂級咖啡叫板跨國公司

中原咖啡中的頂級品種Legendee,來源於“野鼬咖啡”,是鄧黎原羽的得意之作。據說,早年越南的野鼬喜歡在田野摘吃咖啡豆,但又無法消化,只能通過分泌某種特殊的消化酶加以排出。第二天,咖啡工人便會從野鼬糞便里尋找完整的咖啡豆,洗凈曬干後佐以奶油烘焙,最後生產出類似巧克力風味的咖啡。由於工藝特殊、產量稀少,因此越南野鼬咖啡價格昂貴,和印尼的麝香貓咖啡一同被視為世界頂級咖啡。

鄧黎原羽生性愛動腦子。他後來專門請來德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以特殊的配方模擬出野鼬體內的消化酶,開發出咖啡因含量較低的Legendee,讓人們不必再經過野鼬的糞便,也能炮製出全世界最棒的冰咖啡。

談到2013年2月首次在越南開店的星巴克,鄧黎原羽不以為然,“它最厲害的是講了一個深入人心的故事。”他說,“但是他們賣的不是咖啡,那隻是一杯加了咖啡味的糖水而已。它難以改變越南傳統的咖啡文化。那些去星巴克的人只是想顯示他們的時尚品味,但如果你想品嘗真正的越式咖啡,就得到我們這里來。”

不過,和許多生產咖啡、可可、蔗糖的國家一樣,越南賺的錢只有咖啡產業的零頭。鄧黎原羽算了一筆賬,“通常,全球咖啡產業每創造20美元產值,咖啡豆種植國只能分到1美元。而大多數利潤,都落入了雀巢和星巴克之類的跨國公司。”他決心“打爛”舊秩序。他預計,今後15年內,如果提高咖啡豆生產力,在咖啡豆的烘焙和包裝上提高附加價值,越南應該可以從咖啡生產中獲利200億美元。

以生態種植推廣“新咖啡主義”

鄧黎原羽每天都要喝10杯咖啡。幾年前,他到德國買下全球最大咖啡博物館,將其全盤移植到越南邦美蜀,規模則擴大了5倍。“我要把這里打造成全球咖啡信徒的聖地。”鄧黎原羽說,“全球可是有2億人每天都要喝咖啡。”

在邦美蜀,鄧黎原羽還擁有一家佔地面積達500公頃的模範咖啡種植園。偌大的庄園中,人們可以觀看製作咖啡的全過程——從咖啡豆種植、培育、收獲到加工。

鄧黎原羽花了大價錢興建這個種植園,連肥料都從芬蘭進口。幾年前,他去以色列考察,發現當地的滴灌系統不僅節水省力,而且十分高效,當即引進。現在,他還開始免費給當地的咖啡種植戶安裝這套系統。“以前我們的咖啡每公頃產量為800多公斤,安裝這種系統後的第二年,我們的產量提高到1200多公斤。去年我們全年的產量更是飆升至2040公斤。”種植戶馬宗說。

不只是咖啡,鄧黎原羽還把這種生態庄園的模式推廣到了Dalat紅酒、PhuQuoc魚露、BinhThuan火龍果、CanTho皇家五號柚等越南農產品,哈佛大學教授彼得·提莫將這些做法定義為“新咖啡主義”。

未來,鄧黎原羽有意在亞洲和非洲等落後地區推廣這種綠色農業模式。顯然,鄧黎原羽把咖啡當作了越南的“軟實力”,“如果基於咖啡的綠色農業生態模式經過研發之後在全球推廣,越南就能在全球經貿領域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彼得·提莫對此深有同感,並指出綠色農業模式應該成為越南經濟轉型的重點。

彼得·提莫評價鄧黎原羽,“看起來他就像一個越南經濟大使”。

;

Ⅳ 越南旅遊文化特色

越南旅遊文化特色鮮明,融合多元元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多元文化交融:建築上呈現中法越融合特色,如胡志明市紅教堂是法式紅磚建築,中央郵局有復古穹頂設計;順化皇城仿故宮格局又融合東南亞風格;大叻瘋屋子是超現實樹屋建築。歷史遺跡方面,會安古城保留中式會館、日本廊橋,美山聖地是占婆文明遺址,展現本土與外來文化碰撞。
  2. 自然與人文共生:下龍灣有「海上桂林」之稱,是喀斯特島嶼群,2025年還會新增夜宿遊船、星空派對;峴港佛手橋造型獨特,搭配法式小鎮與纜車。此外,迦南島水椰林可進行簸箕船漂流,山茶半島能雨林騎行觀猴,沙巴梯田4月灌水期有鏡面景觀。
  3. 市井生活與美食:范五老街是背包客夜市,有河粉、法棍、滴濾咖啡等街頭小吃;河內36行街充滿傳統手工藝品與市井煙火。還能體驗會安奧黛定製、燈籠製作工坊,美奈沙丘滑沙與吉普車沖沙,大叻情人谷騎馬賞花。
  4. 宗教與民俗:宗教地標眾多,像靈應寺觀音像、獨柱寺,紅教堂與中央郵局相鄰,體現宗教包容。節慶活動受中國文化影響,春節貼春聯、吃粽子,中秋節兒童提燈遊行,氛圍濃厚。
  5. 性價比與便捷性:物價約為國內三線水平,消費友好,如河粉10元/碗,3星酒店100元/晚,適合「特種兵式」旅遊。交通便利,南北狹長地形適合城市串聯游,境內有「最美火車線」、長途巴士及短途航班覆蓋主要景點。
閱讀全文

與越南女人為什麼喜歡騎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哪個女人最值得娶 瀏覽:774
印度高中有哪些 瀏覽:311
怎麼加入伊朗國籍 瀏覽:440
什麼地方能買到印尼水牛 瀏覽:17
越南機場用什麼語言 瀏覽:272
越南哪裡的房價最便宜 瀏覽:943
乾隆把英國欺負成什麼樣子 瀏覽:144
中國如何成為聯合國導游 瀏覽:789
越南新款怎麼說 瀏覽:175
緬甸人多久能來中國 瀏覽:720
中國送了什麼給伊朗 瀏覽:249
越南女人為什麼喜歡騎馬 瀏覽:921
中國銀行損失多少 瀏覽:943
怎麼到印尼巴淡島旅遊 瀏覽:788
香港本地人在哪裡買印度葯 瀏覽:169
為什麼說印度是白人種 瀏覽:579
印度版阿普斯特叫什麼名字 瀏覽:187
伊朗古名叫什麼意思 瀏覽:946
印度哪裡地區人口多 瀏覽:244
中國有什麼發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