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僑鄉
廣東、福建及海南島有很多縣歷史上旅居海外的華僑較多被稱為三大僑鄉 。
僑鄉,主要是指國內某些華僑較多而僑眷較集中的地方。一般沒有以省級地區來劃「僑鄉」的。
著名華僑陳嘉庚先生,曾經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廣東:
廣東,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簡稱「粵」,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
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2個副省級城市),119個縣級行政區(6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2、福建:
福建,簡稱「閩」,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面、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面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南北最長為530千米,東西最寬為480千米。
福建省現轄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岩、三明、南平、寧德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縣)。省會為福州。
3、海南島:
海南島是中國南方的熱帶島嶼,面積3.54萬平方公里,人口925萬,島上熱帶雨林茂密,海水清澈蔚藍,一年中分有旱季和雨季兩個季節。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1)廣東鶴山離越南有多少公里擴展閱讀
按華僑華人的祖籍劃分,廣東籍佔54%,福建籍佔25%,海南籍佔6%,其他省、市、自治區共佔15%(其中以台灣、廣西、山東、新疆、雲南為主)。
在東南亞,粵籍、閩籍和其他省市之比為5:3:2;而在亞洲以外,粵籍占絕大多數。若以方言劃分,使用閩南(泉州)、廣府(廣州)、潮州、閩東(福州)、客家五種方言的人。
占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80%左右。使用前三種方言的,每一種都超過500萬人,後兩種則約300萬人。
根據廣東省政府網數據,廣東籍的華人華僑有2000多萬,廣府籍800多萬,潮汕籍700多萬,客家籍500多萬。另有福建數據,福州籍華人華僑有300多萬,閩籍客家華僑近200萬。故各省客家華僑共約700萬左右。
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有: 閩南籍的陳嘉庚、李清泉、鄭周敏、黃奕住、李光前等,廣府籍的駱家輝、容閎、陳宜禧、陳啟沅、陳芳等;
福州籍的黃乃裳、林文鏡、曹德旺,陳清泉等,客家籍的胡文虎、張弼士、葉亞來、李光耀、羅芳伯等,潮汕籍的陳慈黌等;
廣西籍封奕敏等。他們都是華人華僑中的傑出代表。體現了海外華人華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愛國的精神。
❷ 京族三島的概況
京族三島是民族風光旅遊點,萬尾13公里長的金灘和巫頭的原始森林,萬鶴山是旅遊勝地。京族的服飾樸素美觀,獨具風格。京族的主要節日有「唱哈節」,每到節日,男女老少穿著盛裝,雲集哈亭,彈起獨弦琴,跳起竹杠舞等,舉行「唱哈」活動,祈保生產豐收,人畜興旺。 在美麗的南海北部灣上,有一塊「冬季草不枯,非春也開花,季季魚泛鱗,果實滿枝丫」的寶地,這就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京族三島」──巫頭、尾、山心。
京族三島面臨南海的北部灣,背倚十萬大山,與越南僅一水之隔。其中巫頭、尾二島與越南近在咫尺,雞犬相聞,涉水可渡。尾、巫頭、山心三島,是由海水沖積而成的沙島。由尾北望山心,西望巫頭,頗似一個「品」字形。尾處於江平半島的最南端,地勢平坦,地形狹長似帶;巫頭中間凸出,兩頭下垂,地形呈紡錘狀;山心地勢周圍高,中間低,呈盆地狀。現在山心、巫頭、萬尾三島,因為圍海造田和築堤引水,已與大陸相連,海島變成了半島。 京族原為越人,歷史上稱為京人,1995年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是越南的大民族,京族三島的京族系15世紀末16世紀初從越南塗山遷徙來的,至今約500年歷史。在京族的敘事歌中,對其祖先的遷徙也有反映:京族祖先幾個人,因為打魚春過春;跟蹤魚群來巫島,孤島沙灘不見人。巫頭海上魚蝦多,打魚生產有門路;落腳定居過生活,找到這處好海埠。京族祖先在海邊,獨居沙島水四面;前繼後接幾十代,綜計閱歷數百年。
過去,京族人的生產方式比較單一,生活比較貧困,1964年填海造田,把萬尾、巫頭和山心三個小島通過攔海大提與大陸連接起來,使農田面積成倍增加。改革開放的春風,給京族三島帶來了勃勃生機,特別是中越邊貿恢復以來,國家又給予優惠政策,增強了京族人民盡快致富的信心,他們更新對商品經濟淡薄的觀念,利用本地資源,在捕魚和種田之餘,積極參與邊境貿易,收入明顯增加,京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從前的茅草屋,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漂亮的小別墅式的房屋,現代化的家用電器已進入普通京族人的家庭,京族人真正過上了富裕生活。京族人民生活水平已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