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工廠」轉移東南亞多國同時發力,工廠生產快速恢復!中國製造業現狀如何呢
近年來,「東南亞國家是否將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這一話題熱度不減。疊加該地區國家經濟持續向好的因素,加之歐洲製造業強國——德國深受能源困擾,工廠紛紛轉移至東南亞等地區。那麼中國製造業現狀如何呢?
東南亞多國同時發力。據Research and Markets最新數據顯示,越南已超過中國成為歐盟鞋類出口的最大國。截至2021年底,越南約有2200家鞋類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胡志明市周邊地區。耐克(nike)和阿迪達斯(adidas)等運動服飾巨頭都選擇越南作為其主要生產基地。其中,耐克在越南有100多家供應商,阿迪達斯98%的自有品牌鞋類產品也是在其最大的采購地區越南生產的,佔2021年鞋類總產量的約40%。
伴隨著越南北部疫情狀況好轉,今年3月之後,代工廠生產得到了快速恢復。越南出口外貿抓住了全球疫情之下的空白,發力承接產業鏈,從而成就了其脫穎而出的優勢條件。
另外,其他東南亞國家也積極布局。孟服裝製造商和出口商協會主席表示,隨著全球對合成材料服裝的需求不斷上升,孟正在尋求利用人造纖維服裝出口的潛力。他表示,孟成衣行業大力關注成衣產品種類的多樣化,尤其是非棉和高價值商品。
印度擁有龐大的紡織業,具有相當大的人造纖維和混紡紡織品供應能力。同時,印度也是孟成衣出口的重要目的地,這種商業形勢為孟印創造了推動兩國成衣和紡織業發展的機會。
印尼最新數據顯示,8月印尼實現出口279.1億美元,同比增長30%;1-8月累計出口1946億美元,同比增長35%。
德國工業製造業正遭遇破產風暴。德國哈雷經濟研究所(IWH)數據顯示,由於能源成本上升和供應鏈瓶頸,德國8月的破產申請增加了26%。該研究所還警告稱,秋季將出現更多的破產申請。
此前,德國知名衛生紙生產商Hackle、老牌鞋類製造商Ludwig Grtz和德國汽車內飾產品領導者Dr.Schneider都已經提交了破產申請。百年汽車零部件供應商Bgra也表示,如果能源價格依舊居高不下,它將搬離德國。
據Bgra董事總經理Tobias Linser稱,能源價格將從10月起上漲五倍,這意味著接下來三周內需要安排停產。他還補充稱,由於公司簽訂了長期供應合同,價格不可以調整,這使得Bgra很難將成本轉移給客戶。而德國財政部對能源密集型企業的補貼幾乎落不到他們手裡,Linser稱沒有收到一分錢。
德國BDI行業協會在8月中旬至9月初對593家公司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8%的公司稱正面臨重大挑戰,34%的公司擔心存續問題,25%的企業打算遷移部分業務。這份調查還指出,已經有十分之一的公司減少甚至中斷了生產。
德國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家Klaus-Heiner Rhl認為,這一次的破產浪潮可能比新冠帶來的打擊更大。疫情時期大型服務業者被重創,但這一次中小型工業公司成為靶子,而這些公司通常擁有數百甚至一千多名員工,一旦出現問題,將使整個德國經濟陷入泥淖。
中國製造業正加速自動化。有美媒報道稱,中國製造業加速推進自動化。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仍是世界工廠,約佔全球製造業的29%。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的數據顯示,中國每工作小時產出大約相當於七國集團平均值的四分之一。
但是,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近年來呈現放緩趨勢。而這恰恰推動了中國製造業自動化的進程。據悉,中國工廠安裝的新機器人數量幾乎是美洲和歐洲工廠總和的兩倍,是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國工廠去年安裝的機器人數量幾乎相當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總和,該國正加快推進其實現自動化並鞏固製造業主導地位的行動。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新數據表明,2021年面向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發貨量比前一年增長約45%,達到24.3萬余台。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既然難以依靠不斷增加的勞動力來推動經濟增長,自動化就代表著提高工人生產率的最可靠途徑,而提高生產率是中國脫離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所必不可少的。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秘書長蘇珊·比勒也表示,勞動力市場的壓力意味著機器人對實現該目標至關重要。她說:「不實現自動化,就難以做到這一點。」
❷ 富士康在越南有幾個工廠
3個工廠。早在2007年就進入越南的富士康,已經在越南建了3個工廠,但規模不大,引發的關注度不高,主要生產和組裝電腦、汽車零件等。富士康(Foxconn),全稱富士康科技集團,是一家3C產品研發製造企業,由郭台銘於1974年在中國台灣創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