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量越南人定居在廣西,那麼當地人是如何看待的
當地人覺得越南人還是很熱情的,也特別勤奮,他們也會說一些中文。
⑵ 對越作戰一等功臣:受重傷後9天8夜爬行回國,後來怎麼樣了
在對越反擊戰中,炊事員肖家喜雖然並未直接參與戰斗,但他在戰火中的表現同樣令人敬佩。在撤回國內的過程中,他受重傷後9天8夜爬行回國,展現了驚人的毅力和對祖國的忠誠。
《解放軍報》大力報道了他的事跡,軍中授予他「鋼鐵戰士」的榮譽稱號,國家副主席王震親自到醫院看望他。盡管已經過去幾十年,他的英雄事跡仍被人們銘記,每次讀來都讓人忍不住落淚。
肖家喜所在的50軍150師448團較晚進入戰場,前期的大規模進攻階段,他們只是在國內等待上級的進軍命令。這些熱血青年,除了熱血還是熱血,他們迫切需要在戰場上一展身手。
作為150師448團2營的一名炊事員,肖家喜有著和其他戰士一樣的熱血,但炊事工作讓他有一種無地用武的落寞。他始終保留著一顆殺敵報國的心,每當想到參軍離家時爺爺和父親充滿期望的眼神,他就默默保留著這份決心。
1979年3月,我軍在對越反擊戰中持續了近半個多月的進攻接近尾聲,肖家喜所在的448團完成掩護大部隊的任務後,也開始准備向國內撤退。然而,他們在越南高平一帶遭遇了敵軍的伏擊。
在這次戰斗中,肖家喜展現了真正的勇氣和決心。他不僅學會了在戰場上生存,還在戰友們奮勇殺敵時,他選擇了保護炊具和自己的生命。然而,命運卻讓他遇到了一次意外的機會。
在448團遭遇敵軍伏擊時,肖家喜不幸被敵軍發現,他為了掩護戰友,不顧一切地沖向叢林,最終成功吸引了敵人的注意力。盡管他臀部又挨了一槍,但他依然堅持向前,最終成功躲進了山洞。
在極端的環境下,肖家喜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他用自己的意志和希望,讓自己像機器一樣向前爬行。經過九天八夜的爬行,他終於看到了一塊寫著「封山育林」的牌子,他到家了。
後來,巡邏的解放軍戰士發現了他,確認身份後立即將他送到部隊救治。在昆明軍區總醫院里,醫生為他進行了創口清理手術和植皮手術,兩個多月之後他終於痊癒歸隊。
盡管在越南戰場上沒有殺死一個敵人,但肖家喜以視死如歸的精神掩護了幾名戰友的撤離,並以極大的毅力回到國內,其精神受到了國人的高度贊揚。他的事跡被刊登在《解放軍報》上,當時的國家副主席王震親自看望了他,並授予他「鋼鐵戰士」榮譽稱號。
後來,肖家喜繼續在部隊中效力,並成為了一名上校副旅長。五十歲時光榮轉業到地方政府任職,如今已經子孫滿堂,且時常出現在各個部隊和高校,為大家講述其事跡。從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知道「軍人」兩個簡單的字中所蘊含的並不簡單的榮譽、風險與責任。
⑶ 越南盾幣上的人是誰
越南盾幣上的人是胡志明 。
胡志明(1890.5.19-1969.9.2),1890年5月19日生於越南乂安省,他早年當過教師、海員和雜役,1920年在法國加入共產黨,1923年到蘇聯學習,1924年參加共產國際五大,同年底至1927年在中國進行革命活動。1930年2月,他領導成立印度支那共產黨。1941年發起建立越南獨立同盟,領導反對法國殖民者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胡志明於1945年9月2日在河內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他出任臨時政府主席。1946年3月當選為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總理。1951年2月當選為越南勞動黨主席;1945年至1954年間,他領導了抗法戰爭;20世紀60年代又進行了抗美救國戰爭;1969年9月在河內逝世。
⑷ 胡志明在越南的地位
越南街頭隨處可見到胡志明的形像
http://gb.cri.cn/14404/2007/04/29/[email protected]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安曉宇):胡志明的形象總是一縷長髯,仙風道骨,在我的心目中,那是一位清癯的長者,但在越南人看來,那是一個神!
以我的想像,胡志明已經是上世紀的英雄,僅存在於紀念館中,革新開放後的越南,胡志明的印記只會作為理論,體現在作為越南共產黨思想基礎的「胡志明思想」中,而胡志明這個人的形象,會在生活中越來越淡的。但是幾天的行程走下來,我發現我低估了一位偉人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影響力。
「中國東盟合作之旅」采訪車隊進入越南以來,每天都能看到胡志明主席的影像,既有庄嚴的塑像,也有各種風格的宣傳畫。即使在現實政治中的宣傳品中,也能看到胡爺爺的笑容。越南的街頭有很多宣傳畫,其中大部分在宣傳著5月20日將開始的國會代表選舉活動,在這些畫中,就經常出現胡志明的那縷長髯。
按照行程,4月26日上午是參觀胡志明紀念堂,采訪團原計劃在參觀時拍攝一組團員們瞻仰胡志明遺容的鏡頭。但到了巴亭廣場才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越南人把胡志明紀念堂視作聖地,別說攝像機,連手機也別想帶進去。我們采訪團在儀仗兵的帶領下,緩緩地走進安放著胡志明遺體的紀念堂,向胡志明遺體鞠躬致敬,再緩緩地走出紀念堂,那種庄嚴肅穆的氣氛,與拜祭神壇無異。當天正逢越南雄王先祖祭日,參觀胡志明紀念堂的人排起了長隊。我們采訪團的記者隨機在廣場上采訪一些群眾,發現即使是系著紅領巾的少年,也對胡爺爺充滿了景仰之情。
4月28日下午,車隊抵達越南中部的榮市。離榮市25公里處的義安省南壇縣就是胡志明出生地,那裡也有胡志明故居。對於這類故居,我可以事先想像出它的簡陋模樣,而事實上,胡志明故居的簡陋程度仍讓我感嘆了一番,僅兩所茅草屋而已,屋內的陳設,已經不能再簡化了。天氣非常熱,站在低矮的茅草屋裡聽講解,就像是被關在蒸籠里。但是,奇怪的是,據我的觀察,那位穿著越南民族服裝的漂亮女講解員居然沒出汗。姑娘在講解完後接受了國際台越南語廣播部記者羅繼成的采訪,中心意思就是,能在這里工作,為參觀者介紹胡志明主席,感到無比充實。
來這里參觀的人以年輕人居多,接受我們采訪的人,都無一例外地把胡志明視為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影響著今日越南,並將繼續影響著明日越南的人。
聽了胡志明的事跡,覺得在他身上,體現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一者是「天下為公」的無私胸懷,一者是謙謙君子的道德風范。因此,在越南人的心目中,胡志明幾乎是個完人。而對於胡志明思想的理解,現代越南人正賦予其越來越現實的因素。當記者問金蓮村胡志明紀念館館長對胡志明思想核心的理解時,他引用了胡志明的語錄,大意是「四海之內皆兄弟」,這種表述讓我有些茫然。我不知道他越南語的原話是怎樣的,但想必他是為了說明越南在胡志明思想指導下的外交政策,因為他把這個問題的答案引向了中越友誼以及越南融入國際社會的努力。在胡志明故居前,記者請一位參觀者介紹幾段胡志明語錄,他隨口而出的除了家喻戶曉的「獨立和自由最可貴」外,還有類似「有志者事竟成」之類的人生格言。
按照官方的定義,胡志明思想是馬列主義在越南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的產物,內容豐富,覆蓋諸多領域。其地位可類比於鄧小平理論在中國的地位。正因如此,我理解,胡志明思想是現實主義的理論,是在現實中不斷豐富,並不斷被現實的人群所運用的活的理論。
在胡志明的塑像前,忽然獲得了一種意象:胡志明的那縷長髯,明顯地不同於列寧的胡須,是飄然的,靈動的,可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