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呀呀呀呀越南歌叫什麼

呀呀呀呀越南歌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5-08-06 10:05:26

1. 求幾個歐美經典歌曲

歐美歌曲精選,網路網盤分享歌曲!
1、《少年》,這首歌可以說是紅遍網路。《少年》這首歌幾乎每個玩過抖音的人都知道,大家喜歡把以前的照片和現在的照片做對比發表在抖音上,然後用《少年》這首歌作為背景音樂。曾今大家都是少年,以後也是。
2、《夏天的風》,「夏天的風我永遠記得,清清楚楚的說你愛我」很多年前的一首歌了,沒想到也會成為今年的熱款。這首歌非常耐聽,我也很喜歡。
3、《好想愛這個世界啊》,原唱是華晨宇。這首專輯的銷量在2019年就已經突破千萬,這都要歸功於華晨宇堅實的高音唱功以及變化莫測鏗鏘有力的腔調唱法。華晨宇是這兩年最火的歌手,還獲得了「歌王」的稱號。
4、《往後餘生》以前馬良一直在抖音上翻唱別人的歌曲,被網友們吐槽,沒有自己的作品,但是馬良發布民謠《往後餘生》後,一炮而紅,獲得許多人的欽佩。
5、《出山》,這一首《出山》可以說在抖音火得不得了,平均十個視頻里就有一首是它,當之無愧的最火沒有之一。《出山》配武當功夫真的是絕配。
1、《嘆》是黃齡演唱的舞台劇《劍網3·曲雲傳》宣傳曲,由熊怡晴作詞,齊覬作曲,歌曲翻唱自越南神曲,聽完《嘆》這首歌,會覺得頭皮發麻,太撩人,也只有黃齡才能完美演繹出來。
2、《刪了吧》,由煙(許佳豪)演唱,陶舊作詞,楚明玉作曲,曾吳秋傑編曲,由網易雲音樂·雲上工作室聯合深聲文化出品,於2021年11月6日發行,這首歌由滄桑的煙嗓演唱,感人走心。
3、《孤勇者》是英雄聯盟動畫《英雄聯盟:雙城之戰》中文主題曲,由唐恬作詞,錢雷作曲,陳奕迅演唱,作詞人唐恬老師說道:「相比起身披戰甲的閃光之人,我更想寫在泥濘中奮力前行的人。我希望它是一首『實燃』的歌,不宣講漂亮的態度,不為了勇敢而勇敢。這首歌里致敬的英雄,是那些抬頭走夜路的人,是那些內心有殿堂的人。
4、《特別的人》是一首由中國香港流行樂男歌手方大同填詞、譜曲並演唱的一首慢板抒情歌。此曲收錄於方大同2014年4月9日發行的專輯《危險世界》中,歌詞:愛一個人或許要慷慨,若只想要被愛,最後沒有了對白,必須有你我的情真,不求計分的平等,總有幸福有心疼。
5、《秒針》是李克勤、王赫野演唱的歌曲,這首歌融合了南北兩位質感完全不同的歌手的獨特性,將一首失戀歌的節奏變得激昂歡快,編曲與歌詞中大膽採用了很多天馬行空的元素,這是新穎的嘗試,也是兩個時代的碰撞,有對復古情懷的致敬,也有當下語境的交融,試圖打破聽眾對常規粵語歌的印象,為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6、《漠河舞廳》是柳爽演唱的歌曲,由柳爽作詞作曲,收錄於《1st.星球》專輯中。這首歌曲調、歌詞都很悲傷,背後動人的愛情故事更是讓人難過,除了音樂本身的魅力,也源於這首歌背後的人物原型:一位與愛妻天人永隔30餘年仍滿懷愛意的痴情老人「張德全」。
7、《哪裡都是你》是由隊長作詞、作曲,隊長演唱的歌曲,隊長用他出色的編曲和流暢的旋律抓住了聽眾的耳朵,歌聲有著很強的代入感,在每個的難過晚上,戴上耳機,聽到的可能是隊長的故事,也可能是聽者的故事。
8、《致你》是yihuik苡慧演唱的歌曲,若想念是凋謝的雲,乘著風也飄向你,降落在你耳邊低語,總有一天,你會雲淡風輕,笑著說出這些過往。到那時,你會發現:原來當初令自己無比痛苦的事情,只是漫長人生中微不足道的一瞬。聽完這首歌,祝你幸福,也祝你一直擁有敢愛的勇氣。
9、《假面舞會》是很美味演唱的歌曲,很美味是Flowsixteen旗下的音樂人,歌曲風格都和她名字一樣甜甜的,美美的,一個人安安靜靜的去聽能會感覺到很很溫柔,原來音樂可以讓心情變好是真的。
10、《唯一》是由告五人演唱的歌曲,告五人多元的曲風加上流行音樂的元素,讓許多歌曲成了聽眾琅琅上口的作品。首張創作專輯《我肯定在幾百年前就說過愛你》在不同的編曲下,挑戰了不同的錄制方式;從打鼓的力度到麥克風的挑選,他們對於專輯的細節部分下足了工夫。

2. 古箏歷史故事

1.古箏的歷史故事

古箏是古老的民族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同名人物有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古箏培訓學校。

【古箏/漢箏】:即漢箏/古箏 是漢族箏樂器的名字 是漢族的民族傳統樂器 另外還有蒙古族的【蒙古箏/雅托葛】 朝鮮族的【朝鮮箏/伽倻琴】 而【朝鮮箏/伽倻琴】與漢箏(古箏)淵源頗深。 【蒙古箏】即雅托葛,流行在我國錫林郭勒、伊克昭盟一帶古老的民族樂器,表現力十分豐富;其結構、定弦法、演奏風格均區別於漢族古箏。

【朝鮮箏】即伽倻琴,相傳是伽倻國嘉悉王仿照中國漢箏製成。形制與箏差不多,也是一弦一柱,現使用的伽倻琴有二十一弦,音階排列有七聲及五聲兩種,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基本和漢箏基本一致。

既可以獨奏、重奏、合奏,還可以彈唱。 據《三國史記》記載:「伽倻國嘉實王制十二弦琴。

以象十二月之律。乃命於勒制其曲。」

「伽倻琴亦法中國樂部箏而為之。

伽倻琴,雖與箏制度小異,而大概似之。」

註:《三國史記》(????????)是一部記述朝鮮半島的正史 ,是朝鮮現存的最古史書 。《三國史記》主要以已失傳的《舊三國史記》和《花郎世記》為依據,同時也參考了中國的歷史典籍包括《魏書》、《三國志》、《晉書》、《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

此書是研究朝鮮三國時期和後期新羅歷史的珍貴文獻。

2.急求關於古箏的歷史故事(不是古琴),謝謝

古箏歷史 箏在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傳,於秦國尤盛,故又名秦箏。

現在各地常用箏為十三弦和十六弦兩種。五御咐銷聲音階定弦,最低音可以G或C起始,音域達三個八度。

近代民間箏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流派風格。如山東、河南 、浙江、廣東潮州和梅縣等。

箏,又叫古箏;韓國叫伽耶琴;越南叫十六弦琴。箏的出現,最晚也在公元200年(秦朝)以前,戰國時期秦國已廣范流傳,直至今日潮州箏仍叫秦箏。

中即提到:擊瓮叩缽、彈箏博髀,真秦之聲也。更早的 也記載:齊國的臨淄城,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箏。

東漢劉熙解釋說:為什麼叫作箏呢?其音高,箏箏然也。日人岡昌引 解釋箏字的起緣:秦國婉無義之兩女,爭彈瑟(二十五弦),蒙恬破為二器,各取其半(十二弦與十三弦),秦王奇之,遂命名為箏,因爭而成新器也。

但該書至今未見,且秦箏為十二弦、唐箏方為十三弦,其中不無杜撰可能。 :五弦築身、形如瑟。

箏字字頭從竹,與秦之築這個樂器,或許有關系。 描述箏說:形制與瑟相同,只是弦比較少。

古時十二弦者,叫箏;二十五弦者,叫瑟。從出土的古代樂器文物中已可獲得證實。

相傳(見 )古瑟原為五十弦、黃帝破為二十五弦。若後再破分為十二、三弦之說,果能成立,則與後代又增回為十四弦(唐)、十五弦(清)、十六弦(民初)鎮游、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四十弦、四十四弦、四十九弦。

兩相對照之下,不禁讓人興起時光倒流之想。 古琴與箏瑟兩者最大的區別,是箏、瑟有琴碼,一弦一碼一音,只能於演奏時透過左手之按、壓、放等指法於琴碼之左方奏出滑音、變化音;而琴無琴碼,可用左手按指成音。

一弦多音,且可用空弦、按弦、半按簡裂弦(泛音)成音。所以古琴只有七條弦,音域卻比古箏更寬。

兩者相同之點是原則上空弦均定為五聲音階,(一般古琴定為F調之五聲音階,古箏則定為G調之五聲音階) 可以拂弦指法奏出流水效果。且同為高音在內,低音在外。

古箏屬八音中『絲』類樂器,原與琴瑟一樣, 用蠶絲弦,音色古樸典雃;近代才改用鋼線音色鏗鏘;現代則更改用鋼絲尼龍線,可兼得兩者之長。箏之音色、與演奏特色,因地域、流派的不同,有極大的差異,不宜通論,須究各箏派,分別論述之。

箏在民間普遍流傳,但似只有潮州有二四箏譜手抄本、 一書中有古箏分譜流傳。直至民國19年梁在平始出版 一書。

山東西南部的荷澤(曹州)、鄆城、甄城一帶流傳一種 的說唱藝術,以洋琴、墜琴、古箏、(軟弓)京胡、琵琶、三弦為伴奏樂器。已有二百年以上的歷史。

逐漸演化成之古箏獨奏曲有 、 、等六首(老六門)。 演奏技巧方面,以姆指小關節搖指,最為突出。

近代鄆城趙玉齋(1923-)更創雙手彈箏(左方)法。編作箏曲 、 、 、 等。

出版有 等三書。另一鄆城箏家高自成(1918-)編作有 、 、 、 等曲,出版有 、 等。

除此之外,另有一種稱為 的古曲演奏形態,由洋琴、古箏、(軟弓)京胡或琵琶二胡(如意鉤)合奏。曲目均為由六十八小節構成之四合(段)套曲。

由四大(板)類構成,曲目有 、 、 、 等。山東西部的聊城、臨清一帶,則有 (4/4拍子)、 (2/4拍子)兩種古箏獨奏曲,亦均為六十八板體。

曲目有 、 等。 最有名的古箏代表曲目,應屬婁樹華改編之十三弦箏曲 ,原由山東聊城金灼南根據山東聊城、臨清一帶兩個民間的 箏曲(2/4拍) 、 合成,傳予婁樹華。

婁樹華再傳予其弟子曹正(1920- ),曹正與朱郁之將之合編為胡琴與古箏之重奏曲,是他的成名曲之一。其中第三段催板,描寫風雨歸舟的迴旋模進旋律,尤其膾炙人口近半世紀之久,且歷久不衰。

是古箏經典性的奏法與作品。各派均加以吸收,演奏譜僅有略微不同而已。

其後曹正又在南京從梁在平學習古箏,經常演奏 、 (河南八板)。出版有 等多種。

以上三種箏曲曲目,形成 派。 與山東相鄰的河南省,流傳一種稱為 的說唱藝術,清朝中葉以後盛行於南陽一帶,又叫 、 、 。

大調曲子中器樂(開場曲、間奏曲>部分,叫 的,多以古箏、琵琶、三弦主奏,(配以簫、四胡、八角鼓等)。約有 、 、 、 、 、 、 等四五十首六十八板體的曲目,統稱 。

中州古調全曲有三段,慢板與中板共六十八小節,快板三十四小節。演奏特色是多用中指外彈、大顫音、迴旋滑音、抖吟與微分游搖。

形成 派。 河南箏派經三大名家—王省吾、曹東扶、任清芝的努力,脫離山東箏派,成為獨立的流派。

曹東扶(1983-1970)彈箏,師承馬書章。擅演奏 、 、 、

3.古箏的來歷和故事

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今的陝西)一帶廣泛流傳,所以又叫秦箏。

計算起來,它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高山流水》,中國古琴曲,屬於中國十大古曲之一。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 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

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呀呀呀呀越南歌叫什麼擴展閱讀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

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 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箏、攜帶型古箏、迷你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

屬彈撥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稱之為箏碼)、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參考資料:網路-古箏。

4.古箏的歷史文化

古箏,原名叫箏,也叫秦箏。因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故後人冠以「古」字,稱為古箏。我國歷來對古箏很推崇,稱古箏為民族樂器中的瑰寶,雅俗共賞的奇葩,群聲之祖,萬樂之師。漢《古詩十九首》中有句:「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之神。」漢侯瑾《箏賦》有句:「苞群聲以作主,冠眾樂而為師,移風易俗,混同人倫,莫有尚於箏者矣。」魯迅有《贈人》(其二)詩:「秦女端容理玉箏,梁塵踴躍夜風輕,須臾響急冰弦絕,但見奔星勁有聲。」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對中國的古箏也非常推崇,稱古箏為神秘的樂器,稱它彈奏出的樂曲為神奇的音樂。

古箏屬於弦鳴樂器,按其演奏技巧來分,屬於彈拔類樂器。它的外形古樸典雅美觀大方,音色優美圓潤清麗明亮,音量大而不噪。它有著極強的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能充分表現民族風格濃厚的樂曲內容。用古箏彈奏出的樂曲,柔和優美,清麗和諧,餘音繞梁三日而不絕,深受人們的喜愛。

箏和箏名之由來,眾說紛紜。歷史上曾有黃帝摔瑟而有箏之說。唐代趙璘的《因話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黃帝命令宮女鼓瑟,宮女用瑟彈奏了一非常傷悲的曲調,使黃帝動了傷感,流淚不止。黃帝不能自製,把宮女的瑟舉起擲地,摔成兩截,使原來的五十根統的瑟一分為二變成兩台二十五根弦的瑟。於是後人稱二十五弦瑟為箏。歷史上還有姊妹分瑟為箏之說。《樂道集》卷二中記載:「秦女姊妹爭瑟,引破終為兩片,其一片十三弦,為姊分,其一片十二弦,為妹分。秦皇奇之,立號為箏。」後來,還有父子爭瑟一分為二而得箏名,兄弟爭瑟一分為二而得箏名之說。這些箏名由來之說有無道理,暫且不說只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箏是由瑟演變而來的。 秦箏之說源於何處?秦相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寫道:「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聲也。」意思是說,敲打瓦罐和瓦盆,邊彈箏邊拍著大腿打拍子,唱起嗚嗚呀呀的歌,使耳目歡快,這才是真正的秦國的音樂。李斯把箏看作是秦地特有的樂器,把箏聲看作是秦國音樂的重要標志。《史記??荊軻列傳》中記載:「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這段記載意思是說,太子和賓客們知道了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兒,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子送荊軻。到了易水之上,祭了路神後上路,高漸離擊築,荊軻跟著唱歌,聲調蒼涼悲哀。送行的土大夫都流下眼淚哭泣。這里說的築,根據《風俗通義》中的記載和《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可能是箏。早期箏和築極相似,文人常把箏築混為一談。由此可以看出,在戰國時期,古箏在秦國相當流行,而且在樂器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就是後人稱箏為秦箏的原因。

古箏最初是靠彈箏人自身指甲彈奏的。為了提高彈奏質量,增大彈奏力度和彈奏音量,彈箏人採取了以假甲取代指甲的辦法。古箏演奏技巧上的發展變化,較之其他樂器都大,尤以近三十年為最大。最早的古箏演奏技巧是很簡單的,兩手分工極為明確,右手彈奏,左手按弦。曲調也極為簡單,基本上是慢節奏單旋律。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箏曲目難度越來越大,彈奏技巧越來越復雜,表現力越來越強,表現內容越來越豐富,經歷了從單手簡單彈奏到雙手復雜彈奏,從簡單彈拔按弦技巧到復雜彈拔顫按推揉技巧的發展過程。

5.古箏由來的典故是什麼故事

箏乃「真秦之聲也」,故而歷來就有「秦箏」之名,但是若從行文來看,又有值得我們推敲的地方,那就是「擊瓮、叩缶」與「鄭衛桑間」對舉,而「彈箏、搏髀」又與「韶於、武象」對舉,因此接下去就有「今棄叩缶,擊瓮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

這兒的對舉顯然不是為了文采,而所對舉的乃是「樂」於「舞」的形式和內容,所謂「鄭衛之音」,就是「桑間濮上」,乃是鄭過和衛國的民間音樂,就由此可見「叩缶、擊瓮」乃是秦國當時的民間音樂,就是「韶虞」就是「韶簫」,也就是孔子聽了後贊之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據說此樂為大虞所作。

以上所指的乃是音樂;這音樂顯然不是民間音樂,而是宮廷音樂。由此可見,至遲於嬴政當政之時,秦國已用「韶簫」替代了箏,箏當時屬於宮廷所用的樂器了,它理當比缶、瓮高雅一些。

至於「搏髀」,於之想對舉的乃是「武象」。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樂舞,是周人歌頌武王伐紂的。

由此可見,「搏髀」當是秦國的宮廷樂舞。李斯所舉之例,證明秦國宮廷所用的歌、舞、樂都是別國的,為反駁政治上不用客卿張本。

其那文已經提及,李斯進呈《諫逐客書》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箏在秦國的流行當是在此之前。箏的產生就相對完善也就理當比李斯書《諫逐客書》要早一些。

關於箏的命名,有兩種說法,一說乃是有瑟分劈而來,另一說乃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集韻》就持「分瑟為箏」之說:「秦俗薄惡,父子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為箏」。

當然除了父子爭瑟的說法而外,還有兄弟爭瑟,以及姊妹爭瑟的說法。這些大同小異的傳說也正好說明這些說法的不可靠。

此外就常識而言,瑟分為二就就成了破瑟,豈能算箏?若將瑟破為二而修補成箏,恐怕遠比製作箏、瑟要難吧?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其發音的性質而得名,劉熙《釋名》中「箏,施弦高,箏箏然」,就持此說。說箏因「施弦高」而發音「箏箏然」,這音色顯然乃是對瑟的音色舒緩而言的,這就把箏與瑟聯系起來了。

確實,我們的民族樂器可以因樂器的來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製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烏),這兒的箏因音色發音「箏(錚)箏然」,而得名也未嘗不可。從後文來看,起初的箏與瑟並不密切,這就失去了箏瑟音色對比的意義,從而使此說顯得難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說箏的命名,也涉及到箏的起源。既然「分瑟為箏」之說不可信,那麼出事的箏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

那麼箏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漢.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

或曰蒙恬所造。」 從應邵的《風俗通》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弦,築身」,但是當時「並(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樂四》中說:「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

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關思哉。並有附註說:「今清樂箏並十有二弦,他樂肯十有三弦。

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余,以代指。」

以上兩條資料頗值得我們注意,應邵乃東漢末年(二世紀末,三世紀初)人,他所記的「五弦、築身」,乃是按照《禮樂記》的記載,並非親眼目睹,而他所見的「並、涼二州,箏形如瑟」,卻未提及其他地區箏形是否有異。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紀人,他在《通典》中比較詳細地說明了當時箏完全如瑟的形制,這形制也符合正統禮器的標准。

當然,杜佑同時也提出了對「蒙恬造箏」這一傳說的疑問。 箏究竟是否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認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箏也完全具有可能性。

但是根據年代來看,蒙恬造箏並不具備這種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驁,死與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時蒙恬不過是20多歲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箏的才華,製成後卻要它在短短數年內就流行秦國,並成為當時秦的宮廷樂器,看來不具有這種可能。

更有人說,箏乃蒙恬築長城時所造。這一說法就更不具備可能性。

因為蒙恬修長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齊國以後之事,這比李斯呈《諫逐客書》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說蒙恬所造為「筆」,古繁體「筆」與「箏」近似,因為記載失誤,於是以訛傳訛有此說。

6.古箏的故事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

彈弦方法

箏的基本彈弦方法有兩種:夾彈法和提彈法。

夾彈法:手指彈弦方向是從斜上方到斜下方,角度呈45度,發青厚實,音質飽滿。彈奏時往往是無名指自然依放在箏弦上,使手有所依託,保持手型自然鬆弛。夾彈法是初學彈箏的基礎彈法,也是傳統技法的基本彈法。

提彈法:手指彈弦方向是從斜下方到斜上方,角度呈45度,發音清脆,音質干凈。彈奏時往往是無依託,懸手彈。基礎訓練時切忌手型緊張,仍需保持手刑的自然鬆弛狀態。提彈法是快速練習的重要彈法。

除這兩種基本彈弦方法外,觸弦的深淺,觸弦角度的調整,觸弦速度與力度的不同都給箏的發音帶來極大的變化。在基礎訓練中要學會掌握不同的彈弦方法,學會調整觸弦的角度、力度、速度,自如地運用到樂曲表現中去。

按弦方法

左手按弦方法就是通過按抑箏弦,控制箏弦的張力和音高,變化右手彈弦後的餘音,達到「按弦取韻」、「以韻補聲」的目的。

按弦動作要領:肩臂放鬆,自然曲肘,手腕與手背平行,食指、中指自然彎曲置箏弦上,用指尖肉墊按抑箏弦,按弦意念在食、中指指尖上,切忌下壓手腕。

傳統技法

右手傳統技法主要是指大、中、食三指的運用。不論是托、劈、勾、剔、抹、挑,還是撮、輪、搖等諸多技法,其核心原則是:以大指為軸心,五聲音列八度內的勾搭技法為特點的技法規律(大指向外彈弦稱之「托',中指向里彈弦稱之「勾」,勾托配合民間稱之「勾搭」)。不論是啟蒙初學,還是典範的流派箏曲,都是以大、中指為八度的彈弦位置-以大指為演奏旋律的主要用指,食指活動范圍在大、中指八度內的四根箏弦上,這就呈傳統右手技法的主要特點。

左手傳統技法是以吟揉滑按,以韻朴聲為其主要特色,技法的種種變化又是地方流派的主要表現手段。首先是掌握吟揉滑按的基本概念的表現技法,進一步才足掌握具有地方風格特色的特殊表現技法。

現代技法

箏的技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廣泛地借鑒和吸取其它樂器的技巧來豐富自身的表現手段。從雙手彈奏到特殊音響的表現,從五聲和七聲音階的排列到特殊音階的排列都大大豐富了箏的表現能力。

根據旋律進行的規律安排用指順序的「指序彈法」,適用於特殊音列和快速多變的旋律進行。「指序彈法」使彈弦的手指不局限於右手的大、中、食二指,而是雙手的十個手指,強調指功能和手指的獨立性,彈弦方法以「提彈法」為主 。這使箏的技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以點成線的「搖指技法」,是現代樂曲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它使旋作連貫流暢,增強了力度,開闊了表現幅度,給現代樂曲的表現賦予新的意義。

7.有什麼傳說

相傳,早在兩千多年前,秦國就已經有箏了。

那麼箏又是怎麼來的呢?這可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當時,秦國有一種樂器叫瑟。有個叫宛無義的人,彈瑟的技藝非常高,他的兩個女兒也非常喜歡彈瑟。

有一天,姐妹倆都爭著到父親那裡學習彈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裡,愛撒嬌的妹妹哪裡肯讓,趕忙跑過去,雙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兩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讓。

忽然,「咔嚓」一聲,瑟被掰成了兩半。 父親聞聲急忙趕過來,不由得愣住了。

只見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又氣,忙把兩個女兒手中的瑟拿過來,唉聲嘆氣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撥,讓他吃驚的是,半邊瑟竟發出了更好聽的聲音。

宛無義早忘了責備女兒,他把半邊瑟分別做了些修繕,結果這半邊瑟比原來好彈,聲音也更好聽了!他欣喜萬分,就把這「二女相爭,引破為二」的瑟,叫做「箏」。從此以後,「箏」就在秦國流傳開了。

3. 古箏的歷史

古箏的起源
箏,又名秦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因為它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樂淳樸典雅、古色古香,所以後來人又把它稱為「古箏」。
古箏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它是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二、古箏的發展
在漫長的二千多年歷史進程中,經過歷代彈奏者和樂器製作匠的共同努力,古箏這件華夏民族的古樸樂器得以不斷改進,其發展趨勢和人類社會的事物發展規律一樣,也是由「簡」和「繁」、「彈撥樂器」。
最初的古箏體積小,只有5根弦,後來發展到十二、十三、十六、十八,直到現在最多的有五十餘根弦,目前慣用的則是二十一根弦,又稱二十一弦箏。
古箏在東南亞很多國家非常流行,在日本、朝鮮、新加坡及我國台灣、香港等地可與鋼琴並駕齊驅,由於古箏的表現力豐富,韻味深長、色音淳美、古樸典雅,彈奏起來時若玉珠落盤,時若翻江倒海,跌宕起伏,變幻莫測,氣勢磅礴,令人陶醉。
三、箏體簡介
(1)箏頭、箏尾。大的一頭稱箏頭,小的一頭稱箏尾。
(2)岳山:古箏分前岳山、後岳山,大箏頭處稱前岳山,箏尾初處稱後岳山。
(3)箏碼:也稱柱或雁柱,它是箏弦和面板的傳振支柱,箏碼可以左右移動,以調整音高低,前後移動,以調整音質。
(4)箏弦:分鋼絲弦和尼龍弦,從高音到低音依次排列為1—21弦。
(5)箏的共鳴體由面板、底板和兩個箏邊組成。
四、坐姿
1、彈箏姿式分立式、坐式及盤式(盤腿、坐地)日本、朝鮮彈奏政者多採用盤式,我國常用坐式。
2、坐式要點
(1)坐在靠箏頭一邊,身體右側與前岳山延長線對齊、人體中線對第一、第二個箏碼。
(2)箏上最高碼之頂端在彈奏者胸腰之間。
(3)坐距箏體約10—15厘米。
(4)左腳在前,右腳在後,呈「丁」字形。
(5)上體平直,放鬆自然。
3、手形要求
兩肩自然放鬆,手腕放平,手呈半握拳狀,各手指自然彎曲,各關節凸出,不能踏陷,大指要立起與中指相對,彈奏時各關節往掌心運動。
134
5評論

1條回答被折疊
古箏廠家批發哪家好?
根據文中提到的古箏為您推薦
要問古箏廠家批發哪家好?江蘇揚州找揚聲,揚聲民族古箏廠家批發我們用品質說話!
揚州市揚聲民族樂器廠廣告
1對1古箏陪練,嚴格的老師錄用標准 保障孩子練琴成果
根據文中提到的古箏為您推薦
VIP陪練採用真人老師在線1對1陪練方式,以科學陪練為准則,在線與孩子實時互動,讓孩子練琴不再枯燥!每節課都有陪練老師認真填寫的課後單,問題與演奏中的長處,讓家長放心!
上海妙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廣告
十分鍾有問必答
1211人正在問
古箏的歷史?
去提問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古箏的一般價格?聽聽古箏愛好者的分享
古箏多少錢百年傳承,手工制琴,琴廠直銷,沒有中間價,認准老字型大小,放心購買,質量保證。老財古箏天籟之音
廣告2020-10-08
古箏有哪些歷史?
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撥彈樂器之一,形成流傳於秦地(主要是陝西、甘肅一帶),盛行於隋唐。隨著歷史的變遷,流傳到全國及亞洲不少地區。史稱秦箏。對古箏的起源,說法不一,主要有三種見解:第一種認為:古箏淵源於瑟。唐趙磷《因話錄》記述:「古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古箏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韻》中載有:「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古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雲: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二人爭瑟,而產生了「箏」,僅是傳說而已。 第二種認為:古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話中,有兩處談到古箏,即「彈古箏博髀」和「退彈古箏而取韶虞」。這在時間上比蒙恬發跡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古箏的說法是靠不住的。在《舊唐書.音樂志》中,對蒙恬造古箏也持否定的看法。至於蒙恬改革箏的說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於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於木,唐以後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第三種認為:早期第三種認為:早期古箏是五弦竹箏,築身瑟弦。如:東漢應劭《風俗通》雲:「古箏五弦,築身而瑟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古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 從歷史材料看,早期古箏與築更為類似:都是築身,都是竹製,都是五弦。關於古箏的命名,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古箏,施弦高急,古箏箏然也。」這就說明古箏是由本身發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的。古箏很可能來源於一種大竹筒製作的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年代當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代。古箏、築、瑟的關系,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築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古箏築同源,古箏瑟並存。五弦竹製古箏演變為十二弦木製箏,築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古箏在我國有著古老的歷史淵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古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趙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聲」、「秦古箏」之稱。古箏流行於民間,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樂器。正如《戰國策.齊策》中一段話所述:「臨淄甚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箏。」又如西漢桑弘羊《鹽鐵論.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古箏鼓缶而已。」可見古箏在民間流行的廣泛性。古箏發展到漢代已出現了轉調。候瑾《箏賦》中記有:「於是急弦促柱,變調改曲。」是採用移動古箏柱來轉調的。 十三弦古箏,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開皇雅樂中首見載有十三弦古箏的使用。隋代古箏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轉調的方法:「促調轉移柱」(王台卿詩),「調宮商於促柱」(顧野王賦)。 古箏在唐代音樂中廣泛使用,並東傳日本。公元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日本遣唐使准判官藤原貞敏來我國從琵琶名家劉二郎學藝,二郎以女妻之,二郎之女是彈箏名手,6年後隨藤原去日本。公元889年(唐昭宗龍紀元年),唐代曾派遣彈箏博士皇孟學,率62人樂隊前往日本傳授箏藝,在日本朝中掀起彈箏熱,天皇和大臣也紛紛學習箏技。在此後的千餘年裡,箏逐漸成為日本邦樂的主要樂器,產生了許多演奏流派和箏曲。現在日本正侖院珍藏的一張經過修復的桐木箏,已成為世上罕見的唐制箏標本。 古箏在宋代也流行較廣。宋陳煬《樂書·宋史·樂志》中記載:「本朝十三弦箏,然非雅部樂也。」明代已出現十五弦箏,但仍以十三弦箏流傳最廣。據明代《敦煌實錄》雲:「索函宗伯夷成善彈箏,悲歌能使喜者墮淚;改調易謳,能使戚者起舞,時人號曰:雍門周。」 清代的箏有了新的發展,值得重視的是,清代十四弦箏已用了七聲音階的定弦。在《律呂正義合編》中記載有:「箏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宮調設柱和弦以諧律呂,通體用桐木金漆,四邊繪金夔龍,梁及尾邊用紫檀,弦孔用象牙為飾……今箏十四弦則五聲二變為七,倍之為十四也」。這里說的「五聲二變為七,倍之為十四也」,即指七聲音階定弦。另據記載,清康熙年間,曾有人用箏等四種樂器在宮廷合奏了康熙根據琴曲改編的「平沙落雁」。當時還有人用箏獨奏了變調「月風兒」。箏此時也廣泛用於民間器樂和說唱音樂中。到了清末,箏發展為16弦。在廣東,有人借鑒揚琴,將銅絲弦用於16弦箏上,替代使用了2000多年的絲弦,從而使箏的音色發生了鮮明的變化。這種幾弦箏一直延用至今,本世紀30年代,箏才使用鋼絲弦。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古箏逐漸流傳到全國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風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箏、山東古箏、潮州古箏、客家古箏等。在延邊朝鮮自治州,箏又演變發展為伽揶琴。古箏還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傳統古箏曲據記載可查到漢代的《陌上桑》及民間流傳的《天下大同》、《寒鴉戲水》、《高山流水》、《出水蓮》、《錦上花》等。在民間流傳的有手抄二四譜記錄的箏曲,但是一直沒有正式的箏譜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編著的《擬箏譜》一書出版。 古箏不僅用於獨奏,還在傳統民間器樂合奏和地方戲曲的伴奏佔有重要位置。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頭曲》廣東潮州音樂的傳統合奏中都有箏。河南曲劇中箏是不可缺少的主奏樂器之一。陝西《榆林小曲》也有箏伴奏。 近年來,古箏的演奏藝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古箏的改革也進行了多種實驗,製作了多種優質精美的箏(如四川箏、上海箏、蘇州箏);箏的轉調也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已經改革了幾種轉調箏(如營口張力轉調箏,沈陽音樂學院移碼轉調箏,蘇州截弦轉調箏,上海音樂學院蝶式箏),這些轉調箏擴大了箏的表現力,使箏更便於參加合奏和伴奏。
140瀏覽2019-07-30
古箏的歷史文化?
古箏,原名叫箏,也叫秦箏。因它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故後人冠以「古」字,稱為古箏。我國歷來對古箏很推崇,稱古箏為民族樂器中的瑰寶,雅俗共賞的奇葩,群聲之祖,萬樂之師。漢《古詩十九首》中有句:「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之神。」漢侯瑾《箏賦》有句:「苞群聲以作主,冠眾樂而為師,移風易俗,混同人倫,莫有尚於箏者矣。」魯迅有《贈人》(其二)詩:「秦女端容理玉箏,梁塵踴躍夜風輕,須臾響急冰弦絕,但見奔星勁有聲。」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對中國的古箏也非常推崇,稱古箏為神秘的樂器,稱它彈奏出的樂曲為神奇的音樂。 古箏屬於弦鳴樂器,按其演奏技巧來分,屬於彈拔類樂器。它的外形古樸典雅美觀大方,音色優美圓潤清麗明亮,音量大而不噪。它有著極強的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能充分表現民族風格濃厚的樂曲內容。用古箏彈奏出的樂曲,柔和優美,清麗和諧,餘音繞梁三日而不絕,深受人們的喜愛。 箏和箏名之由來,眾說紛紜。歷史上曾有黃帝摔瑟而有箏之說。唐代趙璘的《因話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黃帝命令宮女鼓瑟,宮女用瑟彈奏了一非常傷悲的曲調,使黃帝動了傷感,流淚不止。黃帝不能自製,把宮女的瑟舉起擲地,摔成兩截,使原來的五十根統的瑟一分為二變成兩台二十五根弦的瑟。於是後人稱二十五弦瑟為箏。歷史上還有姊妹分瑟為箏之說。《樂道集》卷二中記載:「秦女姊妹爭瑟,引破終為兩片,其一片十三弦,為姊分,其一片十二弦,為妹分。秦皇奇之,立號為箏。」後來,還有父子爭瑟一分為二而得箏名,兄弟爭瑟一分為二而得箏名之說。這些箏名由來之說有無道理,暫且不說只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箏是由瑟演變而來的。 秦箏之說源於何處?秦相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寫道:「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聲也。」意思是說,敲打瓦罐和瓦盆,邊彈箏邊拍著大腿打拍子,唱起嗚嗚呀呀的歌,使耳目歡快,這才是真正的秦國的音樂。李斯把箏看作是秦地特有的樂器,把箏聲看作是秦國音樂的重要標志。《史記??荊軻列傳》中記載:「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這段記載意思是說,太子和賓客們知道了荊軻刺秦王這件事兒,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子送荊軻。到了易水之上,祭了路神後上路,高漸離擊築,荊軻跟著唱歌,聲調蒼涼悲哀。送行的土大夫都流下眼淚哭泣。這里說的築,根據《風俗通義》中的記載和《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可能是箏。早期箏和築極相似,文人常把箏築混為一談。由此可以看出,在戰國時期,古箏在秦國相當流行,而且在樂器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就是後人稱箏為秦箏的原因。 古箏最初是靠彈箏人自身指甲彈奏的。為了提高彈奏質量,增大彈奏力度和彈奏音量,彈箏人採取了以假甲取代指甲的辦法。古箏演奏技巧上的發展變化,較之其他樂器都大,尤以近三十年為最大。最早的古箏演奏技巧是很簡單的,兩手分工極為明確,右手彈奏,左手按弦。曲調也極為簡單,基本上是慢節奏單旋律。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箏曲目難度越來越大,彈奏技巧越來越復雜,表現力越來越強,表現內容越來越豐富,經歷了從單手簡單彈奏到雙手復雜彈奏,從簡單彈拔按弦技巧到復雜彈拔顫按推揉技巧的發展過程。
100贊·6,137瀏覽2017-09-25
古箏的來歷是什麼?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漢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並附有裝飾。 漢代應劭《風俗通義》載文: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從應邵的《風俗通》2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弦,築身」,但是當時「並(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4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樂四》中說:「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7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關思哉。並有附註說:「今清樂箏並十有二弦,他樂肯十有三弦。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余,以代指。」 應劭《風俗通義》說,箏乃「五弦、築身」。但「築」是什麼樣式,歷代文獻都語焉不詳。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具漢築明器。這具築之所以說他是明器,是因為該器雖然髹以黑漆,卻是用獨木雕成。實心,不利於共鳴,若用來演奏,無法獲得足夠的音量。此外,該器通長約34厘米,用來演奏顯然太短小,而《同典》載,唐代的築長四尺三寸,漢築演變至唐代雖然有異,但相差也不至於如此懸殊。這些理由都足以證明它是明器,該器猶如有柄的小瑟,築面首位各釘以橫排竹釘,一排五個,這就與《風俗通》的記載相符。這具明器築的樣式與瑟相同,似乎又說明瑟、築、箏的樣式是極其相似的。 箏、築、瑟的關系,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築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築同源,箏瑟並存。五弦竹製箏演變為十二弦木製箏,築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根弦,弦軸裝置在與碼子平行的面板左側,弦質為金屬(鋼弦或銅弦),演奏時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調弦定音為五聲音階(即首調)三個八度音域,多用G調或D調,F調、C調或A調較少使用。[1] 發展 1965年,王昌元成功創作出了古箏曲《戰台風》,《戰台風》的出現,使古箏的演奏的技術、技巧,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結束了古箏只能輕彈慢揉的時代,此曲中的掃搖四點、密搖、扣搖、刮奏等來製造台風效果等技法,都是創新技法,提高且豐富了箏的表現能力。 70年代,趙曼琴在演奏實踐中,創造使用了雙弦過渡滑音、和弦長音、快撥及1/5泛音等新技巧。並突破傳統的八度對稱模式,創立了由輪指、彈輪、彈搖等幾十種新指序構成的「快速指序技法體系」,使箏不須改變定弦即可單手演奏五聲、七聲及變化音階的快速旋律,為箏由色彩樂器進入常奏樂器行列奠定了堅實地基礎,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岡山上太陽紅》等。 共4張 古箏 90年代以來,古箏創作迎來了百花爭艷的春天。《黔中賦》的演奏首次運用快速的左手技法而成為亮點;在這時期中,作曲家們參與箏曲創作,增強了創新力度,他們突破傳統五聲性調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調式、都節調式的色彩,借鑒了梅西安人工調式的經驗,自行設計了許多新的調式,甚至創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調式色彩,每個八度分為三個環節,每個環節是一個大三度音程,在每個環節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調的調式。新的調式色彩和多調性連環疊置的定弦方法,促進了演奏技法的變革。如《山魅》(徐曉林)、《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這些箏曲的定弦中,就為轉調准備了條件。不同音區還採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區演奏不同的調式色彩成為可能,既有對傳統調式色彩的偏離,又有對傳統調式色彩的回歸。音程的變化又為新的音樂語言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而進入21世紀,涌現出一批青年古箏演奏家,其中以王中山、翟志榮、邱霽、袁莎、蔣周健、劉樂、鮑棟、宋心馨等老師為代表。多年來,這些演奏家多次出訪了德國、奧地利、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俄羅斯、比利時、瑞士、瑞典、匈牙利、波蘭、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使箏這件樂器走向了世界。 基本構造 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古箏的面板大多數採用河南蘭考的桐木製造,框架為白松,箏首、尾、四周側板有紅木、老紅木(緬酸枝)、金絲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面板和琴弦,周邊用料對古箏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紅木、紫檀、金絲楠木為佳。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箏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箏」、「轉調箏」等。 面板 一台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面板和琴弦,面板以陽面中段為最佳,陽面是指整株桐木置於水中,露出水面的一面為陽面,去頭斬尾為中段,一般以9-12年樹齡的桐木為最佳,尤以河南蘭考的桐木為最佳,沙土地,木質疏鬆,利於音質的傳導。 專業演奏古箏的面板以通紋為最佳,中音區紋理間距5-9厘米,高音與低音區間距1.5-2.5厘米為最佳,面板厚度高中低音的厚度一般為9mm、11mm、10mm,眼下面板大多數採用弦切工藝。 琴弦 早期的琴弦以馬尾、鹿筋為原料,到了當下這段時期以尼龍鋼絲弦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韻味,琴弦以德國進口鋼絲為主,含碳量均勻,壽命長,手感好,以五音不全牌、寶泉牌、敦煌牌為代表,較受專業人士歡迎。 箏碼 一般來說紅木古箏配套紅木箏碼,楠木古箏配套雞翅木箏碼,紫檀古箏配套紫檀箏碼,亦有說法以色木為箏碼最佳材料,但是尚未有定論,箏碼要求紋理垂直向下為最佳,上嵌牛骨,擱弦槽一般為對應琴弦的1/3深度為最佳。 古箏流派 傳統的箏樂早期被分成南北兩派,即「南箏」(潮州箏)和「北箏」(河南箏和山東箏),英國出版的《辛格羅夫音樂大辭典》的「中國音樂」詞條中寫道:「中國箏北方以河南、山東學派為代表,南方主要以潮州箏學派為代表。」[2] 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又在南北箏的基礎上分別衍生出其他幾大箏派,即「潮州、山東、河南和浙江」四大流派,到當代流派的區別已經很小了,幾乎每個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長。現一般分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國」,各派的箏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陝西箏 陝西箏:陝西地區是中國箏的發源地,但眼下「真秦之聲」的箏樂卻幾乎近於絕響,這里有豐富多彩的戲曲和民間音樂,其間傳統的慣用樂器均不為少,但唯獨無箏或極少用箏;只有在榆林地區才用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現。著名秦箏理論家、教育家曹正先生說,這就是「秦箏的余緒」。箏在榆林雖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榆林地處偏僻,文化比較落後,箏的技藝還停留在古法彈奏上,右手主要用大食兩指,左手滑顫音很少,這正是箏的最早奏法。箏在陝西地區已漸漸失傳,其傳譜傳人都無資料可尋。 20世紀50年代末,陝西秦箏學會會長、著名演奏家周延甲先生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從理論研究到彈奏技藝,從伴奏地方戲曲到編制秦韻風格箏曲,做了大量的工作,使陝西人民從新熟悉了箏。1957年,榆林箏名家白葆金參加了全國的民間音樂調演和陝西省第三屆民間戲曲匯演,並獨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箏曲。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在西安召開以及會議對陝西迷胡箏曲的肯定,都對秦箏在陝西的發展起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後來涌現了象《秦桑曲》、《姜女淚》、《香山射鼓》、《三秦歡歌》、《綉金匾》等優秀的陝西風格箏曲。西安鼓樂、秦腔和迷胡清曲等史料中關於箏的記載,給陝西箏人以啟示,又有箏名家曹正、高自成、王省吾等人的巨大努力,眾多箏同仁的幫助,經過近三十年的實踐,陝西已漸漸地恢復箏奏秦聲。 陝西風格箏曲的鮮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二個變音的游移性。七聲音階中的四級音編高,七級音偏低。所謂偏,當然不是半個音。這兩個音又游移不定。一般來說,是向下滑動緊靠下一級音的;其次,在旋律進行上,一般是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第三,在彈奏時的左手按弦,使用大指較多,這是出於旋律進行需要而必然使用的技術。第四,風格細膩,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已故著名浙派箏家王巽之先生談古箏流派時說「陝西派多抒情」,說明了陝西箏曲的風格特點。
21贊·27,161瀏覽2020-04-01
古箏的起源和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戰國時期,西北三秦地區有一種古老樂器名叫瑟,當時有個叫宛無義的人,他彈瑟技藝非常高,他的兩個女兒也非常喜歡彈瑟。 有一天,姐妹倆都爭著到父親那裡學習彈瑟,姐姐快一步,先把瑟拿到手中。妹妹哪裡肯讓,趕忙跑過去,雙手抱住瑟,兩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讓,忽然,「咔嚓」一聲,完整的瑟被掰成了兩半。 這時,宛無義趕過來,他不由得愣住了,只見大女兒手中的一半瑟是13弦,小女兒手中的一半瑟是12弦。宛無義又急又氣,他忙把兩個女兒手中的瑟拿過來。宛無義唉聲嘆氣,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撥,讓他吃驚的是,半邊瑟竟然發出了更好聽的聲音。 宛無義早忘了責備兩個女兒,他把半邊瑟分別做了一些修繕,結果這半邊瑟反而比完整的瑟更加好彈,聲音也好聽多了! 宛無義欣喜萬分,因為這種新樂器的由來是兩個女兒爭瑟,於是他便把半邊瑟叫做「箏」。從此以後,「箏」就在我國流傳開了。 箏也叫「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弦樂器,它屬於八音分類中的絲類樂器。古箏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非常好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人們喜愛。 古箏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等結構組成,其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5聲音階排列,最多擁有25根弦。 古箏,是先秦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是我國獨特而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古箏是一件伴隨我國悠久文化、在這片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 古箏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期,在當時秦國一帶廣泛流傳,所以又叫「秦箏」。關於先秦古箏起源,漢代文學家應邵在他所著的《風俗通義》中記載: 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從中可知,先秦古箏形制應為「五弦,築身」,但是應邵也不知道是何人發明古箏的,他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就又為古箏起源添加了一些神秘色彩。 還有,關於先秦古箏命名,自古說法也不一致,一直以來都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古箏是先秦時期的瑟分劈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因古箏發音錚錚而得名。後來,宋代文學家丁度在他所著的《集韻》中記載了秦人「分瑟為箏」之說: 秦俗薄惡,姐妹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為箏。 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可靠,因為就常識而言,瑟被分開就成了破瑟,怎麼能算是一種新樂器呢?即便將破瑟修補成古箏,這恐怕遠比製作箏、瑟要難很多。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古箏因為其發音性質而得名,這種說法依據是漢代經學家劉熙在他所著的《釋名》中記載: 箏,施弦高,箏箏然。 這便是說,先秦古箏因為其發音「箏箏然」而得名,這音色顯然是對瑟等樂器音色舒緩而言的,這就把箏與瑟聯系起來了。 其實,我國先秦民族樂器可以因為樂器來源命名,也可以因為研製方法命名,更可以因為其音色命名。其中古箏因為音色發音「箏箏然」而得名,這也是很自然的事。 先秦古箏盛行於戰國時期的「秦」地,後來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他所著的《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件樂器: 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瓮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可見,先秦古箏是「真秦之聲也」,這也是「秦箏」之名的由來。還有,在司馬遷這篇文章中,古箏與「擊瓮、叩缶」一起被列舉出來,這顯然不是為了文采,而是古箏本來就是先秦「樂舞」中的重要形式和內容,而秦國民間樂器,也是以古箏為主的。 還有,古箏這種樂器在戰國時期是專門用於宮廷音樂中的韶樂演奏的,它最初顯然不是民間樂器,因此,古箏最早是宮廷專用樂器, 它理當比缶、瓮等古樂器高雅一些。只是後來宮廷中已經開始用「韶簫」替代了古箏,這時候古箏才不再是宮廷樂器,逐漸在先秦民間發揚光大,開花結果。 還有,漢

閱讀全文

與呀呀呀呀越南歌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當初科技為什麼那麼強 瀏覽:262
英國罵人怎麼罵 瀏覽:47
河口哪裡還有越南妹 瀏覽:610
在印尼一般給小費多少錢 瀏覽:385
比印度大的有多少個國家 瀏覽:333
去義大利留學准備什麼 瀏覽:48
印尼虎層缸怎麼辦 瀏覽:748
去印尼扒淡島帶什麼 瀏覽:411
伊朗新型冠狀病毒為什麼多 瀏覽:558
中國哪個地方學車容易 瀏覽:852
93000越南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580
義大利設計師的品牌有哪些 瀏覽:417
越南話大米飯什麼意思 瀏覽:703
中國到越南火車有多少站 瀏覽:752
英國國慶日紀念什麼 瀏覽:501
義大利著名鑲鑽師有哪些 瀏覽:725
哪些國家用中國軍訓 瀏覽:144
英國哪裡能配電子門鑰匙 瀏覽:437
義大利語二月怎麼說 瀏覽:810
香港義大利彩金和黃金哪個貴 瀏覽: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