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近代史上三次移民潮,帶走的都是什麼人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別是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這三次移民不分先後,從清朝乾隆年間,幾乎是同時開展。闖關東是以山東和直隸人為主,目的地是東三省一帶;走西口是以河南和安徽人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帶;下南洋是以廣東和福建人為主,目的地是東南亞一帶。
這三次大移民是民間的自發組織,不是官方有目的組織的,相反,一開始官方政府還是強烈反對的,如闖關東,就是因為東北是清政府的龍興之地,不許漢人居住的,怕是破壞了龍脈。所以山東河北的農民們就想方設法一闖而過,闖關東,就是山海關以東。在當時這也是一件極其凶險的事。
1、闖關東:關,指山海關。具體指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因東三省位於山海關以東,故得名。舊中國,山東人口稠密,災害頻發;關東則地廣人稀,沃野千里,史書說:「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礦,曰鹽。」歷史上兩地有緊密地緣人緣聯系,一是逃荒農民闖關東成為主流。
2、走西口:「西口」指河北張家口以西的長城沿線關隘。因為中原地區人口眾多,而且經常鬧災荒,所以,流民走過西口,過長城,就可到達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帶謀求生計。走西口流民來自華北各地,而以山西人為主流。
3、下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等地。指流民漂洋過海到東南亞謀生。下南洋的流民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福建、廣東人占絕對多數。
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都是貧苦民眾抗爭命運、艱難創業生存的歷史,都是一段段苦難與艱辛、血汗與淚水交織而成的回憶。
移民,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不鮮見的,幾乎每次王朝更替的時候,都會隨著戰亂而涌現出大批的難民,不堪忍受戰爭的蹂躝而成群結隊的,整個家族的,整個村子的,甚至是整個地區的大量外遷。如兩晉時期的客家人南遷,北宋末年的中原人南遷,還有民國末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在大陸混不下去了,被趕到幾個小島上,這也是遷,是被動的遷。因逃避戰亂而背井離鄉的人們,倍嘗了流離失所的逃亡之苦。他們往往發出了「寧做太平犬,莫做亂離人」的感嘆。
和在官方戰爭的壓力下而四散奔逃的難民相比,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是屬於民間的自發運動,因為他們不是為了逃避戰亂,所以也就沒有那種逼不得已,象驚弓之鳥一樣的哀怨情緒。沒有那種失敗、絕望,聽天由命,跑到那裡算那裡的亡命天涯心態。在這三次的大遷徙中,人們都是懷著一個美好的夢出發的。他們有理想,有目標,有勇氣,帶著開創新生活,打造新天地,追求幸福富裕生活的嚮往而走上了漫漫的遷徙之路。
滿意請採納
B. 為什麼越南人的長相特別像中國人
1. 我剛結束了在芽庄的旅行,在那裡,我遇到了兩位來自河內的越南女士,她們的外貌與越南中部的本地人截然不同。
2. 的確,我感覺北越人的長相與中國人非常相似。在河內,甚至我們中國人自己都難以分辨出誰是越南人,誰是中國人。
3. 中國人的外貌是多樣的。例如,山西人與廣東人在外貌上存在明顯差異。因此,關於「越南人長相特別像中國人」的問題並不明確。
4. 據我所知,中國北方人與南方人在外貌上有所區別。典型的越南北方人的長相與中國南方人相似,這可能是由於古代兩個地區人群的融合。
5. 這是一個消除西方人誤解的好機會。許多西方人錯誤地認為越南人與法國人有種族混雜,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6. 在法國佔領越南的不到100年時間里,越南人民對法國人充滿憎惡,並盡量避免與他們接觸。這一點反駁了西方人的一些錯誤結論。
7. 並不是所有的越南人都長得像中國人。當你向南越走,人們的外貌逐漸展現出更多的東南亞特徵。
8. 盡管越南文化和中國文化都屬於東亞文化圈,但越南南方人在外貌上更像泰國人和柬埔寨人。他們的皮膚較黑,面部特徵也更為粗糙。
9. 詢問「為什麼孟加拉人看起來像巴基斯坦人?為什麼美國人看起來像加拿大人?」是類似的問題。
10. 只有越南北部的人長相與中國人有相似之處。這主要是因為在古代,越南與中國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越南北部的一些人與中國人混居,因此兩國有很多具有相同血緣關系的人。
C. 王勃過海探父,為何被改變國籍
王勃被稱為初唐四傑,他是山西人,出生在山西龍門王氏望族。王勃從小天資過人,6歲就顯露出了過人的才華。
當時的唐高宗李治剛剛修建完乾元殿不久,正在同眾人一起觀賞,這時有侍衛送來朝中官員推薦的一篇文章《乾元殿頌》。高中開卷閱讀,連連拍案稱贊,乾元殿頌文采斐然,辭采華麗,堪稱一絕。看的高中直誇:真是我大唐奇才。
這件事王勃被官府緝拿,他的父親也被發配到了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一帶。還好趕上高宗更改年號,大赦天下,在牢中呆了一年多的王勃被釋放了。
之後王勃就准備到交趾去找自己的父親,這就相當於出國了。他經過滕王閣,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但沒成想,因中途遇風暴,王勃一代天才從此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