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戰爭我國投入了多少兵力

越南戰爭我國投入了多少兵力

發布時間:2025-07-26 00:56:42

Ⅰ 越南戰爭的戰役結果

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1176000人死亡(最高估計)、600000人受傷。
中國:參戰17萬人(1979年),1146人死亡,60000受傷。
蘇聯:參戰3000人,16人死亡。
共計死亡:1177462(最高估計)共受傷:604200人以上。 美國:參戰650000人,58220人死亡、303635人受傷、1687人失蹤。
越南共和國(南越):120萬軍隊;220357人死亡(最低估計)316000人死亡(最高估計)、1170000人受傷。
韓國:參戰53000人,5099人死亡、10962人受傷,4人失蹤。
澳大利亞:參戰7672人,521人死亡、3000人受傷。
泰國:參戰10450人,1351人死亡、5000人受傷。
紐西蘭:552人參戰、37人死亡,187人受傷。
中國台灣:參戰人數不詳;1人死亡。
寮國王國30000人死亡,受傷不明。
總計:315384人至412000人死亡,1490000人以上受傷。 越南平民死亡:200000人至2500000人(估計)
柬埔寨平民死亡:200000人至300000人(估計)
寮國平民死亡:20000人(最少)
總計平民死亡:42萬人—250萬人 越南為國家和民族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戰後,100—250萬南越公民被送進勞改營,估計有165,000名犯人死亡。還有100,000到200,000南越公民被處決。R.J. Rummel估計在被趕到「新經濟區」從事苦役的一百萬南越公民中,五萬人死於重勞動。據聯合國難民署數字,有200,000到400,000越南船民死在海上。在1945年9月2日至1975年4月30日的戰爭中造成了800萬平民的死亡。戰爭結束時給越南留下了一片滿目蒼夷的土地和100萬孤兒、200萬寡婦、50萬殘疾人、70萬妓女。但這還不是苦難的終結,越南又先後與中國和柬埔寨發生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
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盡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更積極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越南戰爭結束了美國戰後25年的經濟繁榮,使美國的經濟狀況急轉直下。盡管美國自建國以來在絕大多數戰爭中都是獲利的,但是越南戰爭卻是美國人的滑鐵盧。戰爭初期國防開支急增,到1966年增加幅度為10%以上。與此同時,1965—1966兩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均超過6%。但隨著美國在越南的軍事行動陷入困境,國防開支負擔不斷加重,美國經濟又調頭向下,1967年經濟增長率降到2%。1970年美國經濟增長則完全陷於停頓。事實上,美國從1969年12月爆發經濟危機,到1982年12月經濟才得到復甦。
大陸地區
中國是越南民主共和國最主要的支持國和援助國。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再加上社會制度的因素,中國援助越南800億元人民幣,客觀上加劇了中國經濟的負擔。統一後的越南並未成為中國可靠的盟國,出於擔心國家利益受到中國和柬埔寨民主共和國的損害,越南倒向了蘇聯。1978年12月25日越南侵略柬埔寨民主共和國,破壞了東盟國家的局勢,同時在中越邊境挑起沖突,並在其國內大肆排華。中國於1979年2月17日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教訓越南。
香港地區
1975年越南統一後,有越南難民不斷乘船來港,聯合國在同期推行第一收容港政策,指定香港須首先接收越南難民(港府稱越南船民)。1978年匯豐號事件後,殖民地政府在香港多處地方設立越南難民營,大型難民營包括望後石及深水埗軍營(今西九龍中心),此後不斷有越南人偷渡來港,當局與越南交涉,並遣返越南難民直至2000年望後石難民營關閉為止。
由於越南難民背景不同,香港政府懵然不知而讓北越及南越難民在同一難民營內生活,親共的北越人和反共的南越人曾多次在難民營內進行打鬥,更試過出動駐港英軍鎮壓。由於有部分難民營設置在居民區附近,香港人對經常生事的越南難民反感,越南人在香港的形象十分低落。至今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仍拖欠港府的越南難民處理經費。
膾炙人口的「北漏洞拉」廣播亦是越南難民潮的產物,當時殖民地政府為防止更多越南人來港,實施甄別政策以減少越南難民對香港的負擔。直到今天,因為越南難民問題,香港仍然對越南人實施嚴格的出入境管制,包括禁止他們參與專才計劃。 如同中東戰爭,越南戰爭成為了冷戰中東西兩方新武器、新戰術的試金石,並且由於美國的直接參戰,對美軍1980-90年代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越南戰爭是第一場大量投入直升機進行作戰任務的戰爭;美軍利用直升機快速起降與起降場地需求小的特性,發展出利用直升機快速移動部隊,進行敵後奇襲的空中騎兵戰術,在戰爭期間發揮出相當的效力。此後,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對直升機的倚重進一步增加,直升機空中機動作戰幾乎成為美軍的典型戰術,不過,美軍直升機在越戰後期的損失率節節高升,也顯示出直升機在戰場的脆弱性。
常久以來流行著一種說法,認為越南叢林與農田密布的地型限制了美軍裝甲、坦克部隊的運用,而大大削弱了美軍在傳統武力上的優勢。此論述再加上1973年贖罪日戰爭中以色列裝甲部隊為阿拉伯國家裝配的俄制反坦克導彈重創的戰例,成為了70年代後風行一時的「坦克無用論」的理論依據。然而在實際上,美軍裝甲部隊在越南的部屬與活動受到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的大,更甚至在某些行動中大規模的使用裝甲部隊作戰(如在1965年掃盪湄公河三角洲時,就曾大量投入新式的M113裝甲運兵車,對缺乏重武器的當地北越軍造成很大的沖擊),美軍裝甲部隊在越戰期間的缺乏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交戰對手裝甲兵力上的不足與節制性的運用;直至美軍撤出後,北越軍的裝甲力量才出現長足的成長,不但在越戰末期與南越軍發生過大規模的坦克對戰,同時也在1975年最後的攻勢中發揮舉足輕重的角色。
越南上空的空戰也對美軍戰機發展帶來影響,美國海空軍在質、量上均優於對手北越空軍,但在戰爭的頭幾年間卻無法在空戰中取得優勢,甚至付出了近乎一比一的難堪交換比。美軍戰斗機部隊的拙劣表現之原因在於,作為海空軍主力的早期型F-4幽靈式戰斗機因為當時流行的武裝全導彈化概念而未裝置機炮,而當時導彈的准確性又難以保證,導致美軍飛行員時常出現導彈失靈/脫靶後無法還手的窘境,而美國飛行員教育因全導彈概念而輕視纏斗,編隊戰術上也較為僵化,結果使重型的美軍戰機在面對北越相對輕巧的戰機時陷入苦戰。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後,美軍開始在F-4E以後的各型戰機上重新加裝機炮、加強飛行員的纏斗訓練及獲得可靠性較高的空對空導彈後,美國戰斗機部隊才得以奪回越南空戰的優勢,將敵我交換比拉大到一比三。此外,北越空軍輕型戰機在戰役期間的活躍表現,讓美軍出現了名為戰斗機黑手黨的戰術、設計概念,從而催生出F-16戰隼式戰機。
東西方的輕兵器代表AK-47和M16也在越戰中被廣泛投入(至今其衍生型仍繼續在各國部隊中服役),自動武器的參戰使單兵火力被提升到二戰時期的數倍─這對廣泛以小股部隊甚至單兵進行游擊、騷擾戰術的北越方面帶來的優勢尤其明顯。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主要是步兵)在越南被投入一場沒有決定性的正規會戰、由大量的小部隊交戰與搜索構成的「非正規」戰役,而這種戰爭模式中所需求的戰技(諸如偵搜、班─排級的戰斗教範、叢林-住民地戰斗)多是過去美軍所忽略的。同時,美軍當時大量徵招大專學生擔任尉官的制度,也產生了大量不適任的基層幹部;越戰的教訓無疑使戰後的美軍更重視相關的訓練(其中尤以特種部隊作戰方面獲得長足之發展)。此外,防彈衣也首度在越戰期間被美軍大量發配做為單兵防護裝備。
戰後創傷綜合症(PTSD)也因為越戰返國軍人所出現的問題而廣為大眾所知,因而促進了日後對戰爭心理學的研究與發展。 《越南大戰》Green Berets(1968年)
《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1976年,馬丁·斯科塞斯和羅伯特·德尼羅經典合作)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獵鹿人》The Deer Hunter(197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第一滴血2》First Blood 2(1985年)
《第一滴血4》First Blood 4
《野戰排》Platoon(198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漢堡高地》Hamburger Hill(1987年)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年)
《野狼呼叫21》Bat*21,(1988年)
《西貢小姐》Miss Saigon(1989年)
《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年)
《天與地》Heaven&Earth(1993年)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199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我們曾是戰士》We were soldiers(2002年) 《叢林之狐》系列Viet cong
《戰地風雲:越南》Battlefield Vietnam
《重返狼穴3:越南視線》
《越南地獄》
《使命召喚7:黑色行動》
《彈震症:越南67》
《彈震症2:血跡》
《戰地:叛逆連隊2-越南》
《戰爭之人:越南》
《風起雲涌2:越南》Risingstorm2 Vietnam 《進軍歌》杜友益詞 文高曲
越南軍團,
為國忠誠,
崎嶇路上奮勇前進。
槍聲伴著行軍歌,
鮮血染紅勝利旗。
敵屍鋪平光榮路,
披荊建立根據地。
永遠戰斗為人民,
飛速上前方。
向前!
齊向前!
保衛祖國固若金湯。
越南軍團,
旗標金星,
指引民族脫離火坑。
奮起建設新生活,
打破枷鎖一條心。
多年仇恨積在胸,
為了幸福不怕犧牲。
永遠戰斗為人民,
飛速上前方。
向前!
齊向前!
保衛祖國固若金湯。
《What's Going On》——Marvin Gaye
Mother mother
There's too many of you crying
Brother brother brother
There's far too many of you dying
You know we've got to find a way
To bring some lovin'here today -Ya
Father father
We don't need to escalate
You see war is not the answer
For only love can conquer hate
You know we've got to find a way
To bring some lovin'here today
Picket lines and picket signs
Don't punish me with brutality
Talk to me so you can see
Oh what's going on
What's going on
Ya what's going on
In the mean time
Ah what's going on
Right on baby
Right on
Right on
Oh but who are they to judge us
Simply because our hair is long
Oh you know we've got to find a way
To bring some understanding here today
OhPicket lines and picket signs
Don't punish me with brutality
Talk to me
So you can see
What's going on
Ya what's going on
Tell me what's going on
I'll tell you what's going on -Uh
Right on baby
Right on baby 內容簡介
越南戰爭開戰伊始在美國就備受爭議。這部饒有興味的歷史著作清晰地講述了美國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就捲入亞洲中南半島事務,並且深刻探究了美國遏制共產主義運動在亞洲蔓延的種種復雜動機,書中向我們揭示了幾個關鍵問題:為什麼艾森豪威爾總統在1954年決定向南越提供援助,而在1965年約翰遜總統卻下令發動戰爭;為什麼北越雖然在1968年的春節反擊戰中失敗但最終取得了政治上的勝利;美國到底從越南戰爭中學到了什麼。本書全面介紹了這場曾讓美國付出56000多條生命的地區沖突,有助於讀者從多個角度了解這一美國歷史上失敗的戰爭。
作者:莫里斯·艾澤曼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美國與越南:錯過的諸多良機 亞洲與太平洋,1948
第二章 美國歷時最長的戰爭的背景 北越與南越,1954—1975
第三章 美國介入越南戰爭的原因:1954—1961 湯姆·多利醫生與發生在越南的善惡之戰
第四章 肯尼迪的戰爭:1961—1963 羅伯特·S.麥克納馬拉的反思
第五章 約翰遜的戰爭:1963—1964 1964年的「和平候選人」—林登·約翰遜
第六章 騎虎難下:1964—1965 胡志明小道,1965
第七章 越南戰爭中的美國步兵鮑勃·克雷與美國的痛苦記憶
第八章 地面戰爭:1965—1967 越南共和國,美國軍事力量戰術區,1968
第九章 空中戰爭北越的防空體系,1969—1972河內希爾頓約翰·麥凱恩—廣受歡迎的戰俘政治家
第十章 大後方:辯論與抗議湯姆·海登與芝加哥大街上的善惡之戰
丹尼爾、菲利普·貝里根與天主教反戰抵抗運動「和平與愛情」:越南戰爭與反正統文化
第十一章 春節攻勢春節攻勢,1968年,越南戰爭如何削弱了民主黨
第十二章 尼克松的戰爭:1969—1973俄亥俄州立肯特大學與反戰運動的命運空中戰爭,1972年大選:「和平在望」
第十三章 戰爭結束作戰失蹤:蘭博與美國的越戰記憶「水門事件」:越南戰爭怎樣毀掉了尼克松的總統職務
南越政權的垮台,1975「越戰老兵紀念牆」
推薦閱讀 Acrossstheuniverse(2007年) 越南大閱兵紀念越戰結束40周年
閱兵式上有學生揮舞「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旗幟。西方社會認識的簡稱「越共」一般是指這支由越南共產黨指揮的游擊隊。
越南在胡志明市街頭舉行盛大閱兵式,紀念越南戰爭結束40周年。
越南人民軍副總參謀長阮國慶中將致辭時說:「430勝利是越南人民的黃金轉捩點。」

Ⅱ 對越戰爭中,雙方傷亡人數分別是多少

一、據揭秘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秘密檔案記載,中越雙方傷亡人數分別如下:

兵力:中17個師(22.5萬人);越8個師(9萬人);

死 亡:中6,000多人;越42,000人;

負 傷:中21,000人;越10,000人;

被 俘:中238人;越2,000人;

我軍與越南正規軍的交戰,包括成建制消滅越南第6師、第13師、第25師,成建制消滅包括其「英雄團」在內的13個團,及重創其316A師等多支部隊。

二、相關史料:

昆明軍區在對對越自衛反擊戰進行總結時提到:「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我軍犧牲6900餘人,傷14800餘人。2月17、18日兩天,傷亡達4000人,後勤部門措手不及,無力全部救治,傷員死亡很多。」

Ⅲ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和越南傷亡各是多少人

中國解放軍1979年2月17日動用二十萬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進攻,這就是中越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解放軍的傷亡問題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越南媒體報道說是消滅解放軍三萬多人,中國的《解放軍報》報道則說是傷亡四千人。關於越軍的傷亡,越南方面一直沒有說清楚,解放軍初期則宣傳殲敵七萬。原濟南軍區作家李存葆(小說《高山下的花環》的作者)解開了這個謎團,他查閱的資料顯示,在中越戰爭之中,解放軍傷亡2.7萬,越南傷亡十萬。
另外,美國人自己揭秘的陣亡人數:越南戰爭中陣亡45,937人,個人不認為,解放軍的實際陣亡人數會少於美軍,我軍向來靠人海戰術,基本不考慮傷亡人數,寧可人打光也要死守陣地,而美軍超過三分之一的陣亡就會撤退····或者呼叫空中火力支援,所以,解放軍的實際傷亡人數肯定是超過了美軍的,至於官方公布的數字,僅供意淫···

Ⅳ 請告訴我越南戰爭的歷史與詳情

60年代越南戰爭的起因?
越南戰爭(1961年—1975年),有時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方面稱抗美救國戰爭(越南語:Chi?n Tranh Ch?ng M? C?u N??c),是越南共和國(南越)與美國同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越南「民族解放陣線」之間的戰爭。越戰是二戰以來美國參與的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很多人也認為它也是冷戰的一部份,是冷戰中的「一次熱戰」。希望統一越南的北越領導人胡志明支持南方的游擊隊「民族解放陣線」反對南越吳庭艷政府。美國則出兵幫助南越。最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威爾;肯尼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約翰遜將戰爭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在尼克松執政時期,美國因國內的反戰浪潮,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南越政府軍隊被北越人民軍和南越解放軍消滅,越南獲得最終的統一。
背景
越南在二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即後來的「越南***」,簡稱「越共」)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扶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越共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共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艷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實行獨裁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系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嚮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步入戰爭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暴動。1960年,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艷政權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制。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面。赫魯曉夫肆意欺凌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裡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曉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復核試驗。嚴峻的形勢使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均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印度支那半島的沖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沖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只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戰線已經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專制與腐敗導致吳庭艷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戰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艷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斗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志。

逐步升級

1965年,美軍用凝固汽油彈轟炸西貢南部的一個越共游擊隊的建築。腐敗無能的南越政府軍面對被俗稱為「越共游擊隊」的民族解放陣線節節敗退。為了阻止北越對越共游擊隊的物資和人員支持,南越海軍對北越沿岸海軍基地進行襲擊。美國海軍也派出艦艇協助,進行電子戰支持。1964年8月2日,一艘執行任務的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遭到北越魚雷艇襲擊。美國隨即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復。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

「東京灣事件」是越戰的重大分水嶺。北越和美國雙方都把它看作對方的蓄意攻擊,並做出了強硬反應。越共游擊隊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了報復性攻擊。北越325師進入南越領土集結,標志著北越正規軍(越南人民軍)對南越的公開進攻。美國國會則通過了「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可以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手段對付這一挑釁行為。這事實上給予了總統林登·約翰遜在不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的權力,約翰遜隨即將戰爭大大升級。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短短數月之後,美軍在越人數已高達22萬。約翰遜還批准了「轟雷行動」(「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然而美國對北越的所有轟炸行動與目標都由華盛頓進行嚴密的控制,每日的轟炸目標的選擇由國防部和白宮來規劃,前線指揮官無法根據實際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國防部與白宮非常擔心傷及中國或是蘇聯派駐在當地的顧問而引發的正面沖突,對於轟炸目標的選擇與交戰規則有非常多的限制,而這些限制往往與美國追求的戰術或是戰略目標完全背道而馳。譬如說,美軍在未經批准下無法攻擊北越的軍用機場,即使看到地面北越空軍的戰斗機在准備起飛,美軍的飛機也不可以發動攻擊。對於北越的交通與重要設施也多半限制在可以攻擊的范圍以外。事實證明,旨在阻止北越對南方的滲透的「轟雷行動」在這種綁手綁腳的指揮下,是徹底的失敗。北越武裝司令武元甲依然將他手下的部隊以驚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團整團的北越正規軍分散進入胡志明小道,頂著空襲,進入南方集結。

1965年11月14日,美國第1騎兵師和北越66團在德浪河谷爆發第一次遭遇戰,經過3天激戰,北越死亡超過1200人,美軍死亡約200人。美軍取得了勝利,但同以後無數次的戰役一樣,戰術上的勝利無助於改變美國的困境。北越已做好准備承受巨大的傷亡,並且堅信無限制的消耗戰最終會迫使美國人撤出越南。美國駐越軍原司令官威斯特摩蘭(Westmoreland)相信更多的「德浪河谷戰役」將會迫使北越認輸,發動了一系列「搜尋並摧毀(search and destroy)」北越軍隊的行動。北越軍隊則執行武元甲的消耗戰略,在精心准備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軍進攻,激戰至傷亡達到一定程度就撤離戰場。威斯特摩蘭不斷的向國內報告美軍所取得的勝利,宣稱北越的戰鬥力正在被逐步削弱。而實際上,為了應付北越似乎無窮無盡的攻勢,駐越美軍在1967年底已達到50萬,並且威斯特摩蘭還要求更多。

1968年1月底,北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超過8萬北越軍隊和越共游擊隊對南越幾乎所有的大小城市發起了進攻,其規模和慘烈程度令習慣了威斯特摩蘭戰報的美國人大為震驚:無數的軍事設施和政府建築被破壞;戰斗最激烈的舊京順化幾乎全毀;美軍溪山基地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後不得不放棄使用。在這次攻勢中,北越損失了超過5萬人,但到了5月,他們就恢復了進攻能力。春節攻勢使約翰遜不得不承認失敗,1968年3月31日,約翰遜發表演講,終止「轟雷行動」,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1968年6月,阿布拉姆斯(Abrams)將軍接替威斯特摩蘭指揮在越美軍。

根據美國政府的邀請,韓國從1965年開始派青龍、白虎、猛虎等戰斗部隊,到1973年的九年間一共有三十萬以上的韓國士兵參加了越戰。其中4,687人戰死,射殺了四萬多名敵軍。為了支付韓國的軍事開支,美國對韓國政府提供了10億左右美元。美國以外,韓國(原名南朝鮮)是最大的派兵國家。

反戰運動
小規模的反戰運動1964年在大學的校園開始,同時發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學生行動主義。人口數量龐大的嬰兒潮一代也到了該上大學的年齡。反戰運動的成長也要部分歸因於廣泛的電視新聞報道,使得大學年齡的美國人比以前幾代能夠獲得更多的有關戰爭的信息。

到1968年,反戰示威遊行已遍及全國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發生大規模沖突,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5月,為了抗議美國入侵柬埔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10多萬學生湧入華盛頓進行抗議。

上千的年輕美國男人選擇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徵召的風險。當時,全部適齡男性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適齡男青年還沒有達到投票年齡和允許喝酒的年齡,各個地方的挑選服役系統辦公室(「兵役局」)沒有明確的兵役豁免方針,因此可以很寬松地決定誰需要服役,誰可以得到豁免。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產生了兵役彩票制度,在這一制度中,年輕男性的生日決定了他徵召的相對風險(9月14日是1970年兵役列表中處於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年輕人被強迫在軍隊中拿生命冒險,但卻沒有選舉權,不允許喝酒,這種情況成功地迫使立法者在全國范圍內降低投票年齡,在許多州降低了飲酒年齡。

1977年1月21日,美國總統吉米·卡特赦免了多數在越戰中逃避服兵役者。

「越南化」
1969年,尼克松成為美國總統,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並於當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軍。但在美越談判進行的同時,戰爭仍在繼續。1969年3月,美軍開始秘密轟炸柬埔寨境內的北越軍事基地;5月,漢堡高地戰役爆發。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親美的朗諾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的政權;5月,在朗諾的默許下,美軍入侵柬埔寨,進攻那裡的北越軍事基地。到1971年,美軍死亡人數已超過4萬。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了幾乎全部北越軍事力量,發動了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復活節攻勢」。尼克松下令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進行全面轟炸。北越的復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損失超過10萬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職,文進勇接任越南人民軍司令。復活節攻勢的失敗,美國B-52戰略轟炸的威力,以及急於同美國改善關系的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迫使北越回到談判桌前。1973年1月27日,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越南、美國、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西貢政權)在巴黎正式簽定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隨後兩個月內,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戰爭結束

1975年,南越平民登上美軍直升機撤離美軍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間的戰爭並未結束,1974年仍然是血腥的一年。游擊戰依舊在進行,北越重新控制了南方的大部分鄉村。1975年1月,北越從復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復過來,發起了最後的決定性攻勢。短短幾個月內,南越政府軍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繼陷落。四月,北越發動春祿戰役和胡志明戰役,旨在於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貢,以防南越軍隊能重新組織起新的防禦和反擊。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而一家旅館樓頂上的直升機撤退也成了美國捲入越戰的結束的標志。同日西貢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國駐西貢大使館和南越總統府,南越政權覆滅。同年,柬埔寨和寮國的***也先後奪取了政權,越南戰爭以共產主義的全面勝利告終。

1976年1月2日南北越統一,組成新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被改名胡志明市。數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處決,更多人被捕。越共取得政權並統治至今。

傷亡統計
北越正規軍和被認為是越共游擊隊的人員:110萬人死亡,60萬人受傷,33萬人失蹤。
美軍:越南戰爭期間,美軍死亡5.8萬人,受傷30.4萬人,2000多人失蹤。
南越政府軍:死亡13萬人,受傷50萬人。
韓國軍隊:死亡4500人。
澳大利亞軍隊:死亡500人,2400人受傷。
泰國軍隊:死亡350人。
紐西蘭軍隊:死亡83人。

大事記
1961年:5月,美國在越南南方發動「特種戰爭」,妄圖在18個月內「平定南越」。
1963年:11月,在美國策劃的軍事政變中,越南共和國總統吳庭艷被擊斃。軍人楊文明和阮慶先後上台。
1964年:8月,美國製造北部灣事件,開始轟炸越南北方。
1965年:3月,美軍在峴港登陸,把越南戰爭升級為以美軍為主的「局部戰爭」。6月,南越軍人阮文紹發動政變上台,成立戰時內閣,任國家領導委員會主席。
1967年:4月,南越制憲議會通過新憲法。9月,阮文紹當選越南共和國總統。
1968年:3月,美國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轟炸越南北方。5月,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雙方在巴黎開始舉行會談。10月,美國「全面停炸」越南北方,「局部戰爭」破產。
1969年:1月,越南民主共和國、美國雙方會談擴大為包括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及越南共和國在內的四方會談。美國在南越開始推行「戰爭越南化」政策。6月,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其他組織宣布成立以黃晉發為首的越南南方共和革命臨時政府。9月,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去世,孫德勝當選主席。
1973年:1月27日,美國終於被迫簽署《關於在越南戰爭結束、恢復和平的協定》。3月29日,美軍完全從南越撤出。

對越南的援助
1955年,胡志明在訪問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期間簽署了第一批向越南提供財政援助的條約。

2005年4月4日,越南解密了戰爭期間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對越南提供各種援助的相關文獻。文件顯示,1955年到1962年間,蘇聯向北越提供的財政援助總額約14億盧布,並幫助北越建設了34個大型工業企業和一系列醫療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重建了50個農業項目。越南戰爭期間,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還向北越提供了大量物資,共約240萬噸。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援助約160 萬噸,蘇聯援助約51萬噸,其他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朝鮮、古巴等)共援助約25.4萬噸。

影響和餘波
越南
越南為自己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法越戰爭在內的30年戰爭造成了500萬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戰爭給越南留下了一片滿目蒼夷的土地和88萬孤兒,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20萬*女。但這還不是苦難的終結,越南又先後與柬埔寨和與中國陷入戰爭(中越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西方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1970年代後期,超過150萬越南難民乘小船逃離越南。

美國
越戰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盡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更積極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

柬埔寨
柬埔寨戰前的西哈努克政府一直在各方之間努力維持自己脆弱的獨立地位。朗諾的政變和美軍入侵把柬埔寨徹底的捲入了戰爭。波爾布特領導的柬埔寨***「紅色高棉」乘機獲得了政權。波爾布特推行極左統治下,柬埔寨發生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一百餘萬平民死於該時期,其中包括越南僑民。由於波爾布特政權的人口滅絕政策不僅造成了地區動盪,而且也嚴重威脅越南政府的國內安全,應流亡越南的前民柬反對派的邀請,越南出兵將波爾布特驅逐出城市,並著手扶植韓桑林政權,紅色高棉則繼續在農村對新政府發動游擊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者和援助者。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也加上意識形態的因素,中國給予了越南超過二百億人民幣的援助,客觀上加劇了中國經濟的負擔。統一後的越南並未成為中國可*的盟友,出於擔心國家利益受到中國和柬埔寨極端政治勢力的損害他倒向了蘇聯。在1979年,因為越南入侵柬埔寨,破壞了地區均勢,中國出兵越南,導致中越戰爭。

Ⅳ 越南戰爭到底是怎麼回事

越南戰爭,1955-1975年,北越與南越的對立沖突,美國介入南越,中國與蘇聯支持北越。美軍先提供軍事顧問、武器,後直接參與清剿,最高時投入50萬兵力。但中國和蘇聯對北越的大力援助,使美軍無法徹底消滅北越軍隊。美國未跨過北緯17度線進行大規模地面進攻,北越得以堅持對南越的游擊戰。中國對北越提供槍支、飛機、被服、葯品等,幫助北越訓練軍隊,派部隊秘密支援。蘇聯華約顧問團也協助北越。最終,美國撤軍,北越統一全國。這場戰爭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在東南亞的勝利,美國戰略收縮。西方稱其為"越南戰爭"。

對越自衛反擊戰,1979-1989年,中越邊境沖突。越共在中蘇支持下統一國家後,與近鄰中國為敵,清洗親華幹部,掀起排華浪潮,在邊境製造沖突,入侵柬埔寨。中國決定打擊越南,挫敗其戰爭陰謀。解放軍在中越邊境投入50萬兵力,攻佔高平、老街、諒山等城市,完成既定目標後撤軍。戰爭期間繳獲大量物資,破壞越南北方工業能力。越南持續與中國軍隊交火,直至1989年,國際局勢變化,蘇聯勢力衰弱,越南從柬埔寨撤軍,與中國改善關系,沖突結束。中國稱之為"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

Ⅵ 越南戰爭性質

中越戰爭

中越戰爭是於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國方面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戰。在短暫侵入越南北部之後,中國軍隊在一個月之內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戰勝的勝利。這場戰爭使中、越兩國關系惡化,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逃亡。

起因:中-蘇分裂

在與法國開戰的越南戰爭初期,共產主義的中國也和越南有著很緊密的關系。雙方都對越南的統治者法國不信任。在戰爭期間,中國和蘇聯都為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殖民主義敵人。

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關系依然緊張,而中美關系則開始正常化。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實施「地區霸權主義」,建立「印度支那聯邦」。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侵略了與中國的盟友之一柬埔寨,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同時在越南國內進行大規模的「排華」;對中國的領海、領土提出主權要求,宣布把屬於中國領海范圍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並出兵佔領南沙群島的部分島嶼;在中越邊境集結大量軍隊,製造邊境沖突,侵犯中國領土。中國當局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但當時的國際上多數國家卻認為是中國入侵越南,當時的聯合國人權組織還對這場戰爭進行了指責。

戰爭過程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當時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分別為: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約20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在約500公里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攻擊。戰爭中一度攻佔了越南約20多個城鎮和軍事據點。越軍以6個步兵師(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師),十六個地方團及四個炮兵團,總兵力約十五萬人應戰。由於當時的解放軍戰斗素質、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與越軍相差甚遠。雖然基層指戰員驍勇善戰,但參戰部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才完成各個階段的作戰任務。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擊退了入侵中國雲南、廣西兩省邊境的越南軍隊;殲滅了以越南境內的高平、老街兩地區為據點的越南侵略軍預備隊。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攻克了越南境內的軍事要塞諒山市;殲滅了沙巴地區的越南軍隊。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政府稱:該階段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軍隊撤回中國境內。

據戰後中國軍方發表的統計:中國軍隊死6954人,傷14800多人;殲滅、擊潰越南人民軍的第3師、345師、356師,越軍死傷約52000人。越南官方沒有正式發表傷亡人數,只在官方的人民報上羅列了中國軍隊在撤退時對攻佔過的城鎮做出的大規模破壞項目。包括基建設施、廠礦等。而當時負責該項破壞任務的中國軍人透露,被中國軍方破壞的設施多數是中國在抗美援越期間為越南援助和修建的。

戰爭評述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由於邊境糾紛而引發的局部戰爭。但從其發動背景來看,應該是一場中國對內凝聚民族向心力以鞏固其政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政治決心的戰爭。

對內: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新一屆領導集體開始執政。由於文化大革命對國內人民造成的對統治階層的信任危機,中國的領導人有必要發動一場「打擊侵略者」的戰爭,以重新凝聚其國民的民族向心力。

對外:由於當時還處在冷戰時期,中國在世界上代表第三世界弱小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觀點與美國、蘇聯兩超級大國在多個領域多有不同。同時美、蘇對中國周邊國家的軍事支援形成了在戰略上合圍的態勢。為了顯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對軍隊的指揮能力;中國不對外國勢力低頭的一貫強硬態度。當時越南的「後台老闆」蘇聯發動了入侵阿富汗戰爭,暫時無暇對中國施加壓力。而美國由於剛剛與中國改善緩和了關系,也樂於袖手旁觀讓中國教訓一下蘇聯的「小嘍羅」越南,以報其侵越戰爭被打敗的「一箭之仇」。中國抓住了這個時機發動了戰爭。

按照戰後綜合各方發布的戰爭評述:「中國軍隊在戰爭發動後僅用了不到兩小時,就將越軍逐回國內」來看。越南確實是占據了中國的部分領土,只不過占據是象徵性和少量的。不然以當時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沒可能在120分鍾後就能將越軍逐出國境。而且中國在「教訓越南」的目的達到後,在越南國內沒有「占據一寸土地,留下一兵一卒」,雙方都退回到實際控制線內,不存在「侵略佔領越南領土」的情形。但是該次戰爭並沒有使中越邊境恢復到和平態勢。中國軍隊在撤軍後,越南軍隊重新回到邊界線上,中越邊境的沖突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期間兩國還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邊境戰斗(如1984年4月28日的老山戰役)。戰後中國軍方總結了戰爭帶來的經驗教訓,開始了大規模的軍隊現代化建設。

這場戰爭為中國西南地區創造了比較穩定的周邊環境。

後果

戰爭的後果仍在持續,特別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世界上最大的陸軍之一,其中的一些原因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恐懼。1980年代,在雙方的邊界上仍有小的沖突,並造成一千多人死亡。中越的雙方關系直到1990年代早期才得到改善。

這場戰爭還造成在越的華裔受到歧視並被迫移民。他們從新在一些唐人街定居,或移居到澳大利亞、歐洲或北美的其他亞裔社區。

Ⅶ 對越反擊戰中,中越雙方各傷亡多少持續時間有十年嗎

1. 關於越南戰爭中的傷亡情況,根據最高估計,北越方面(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共有1176000人死亡,600000人受傷。中國參戰人數為17萬人(1969年),其中1100人死亡,60000人受傷。蘇聯參戰人數為3000人,16人死亡。
2. 南越方面(越南共和國)的傷亡情況如下:美國參戰人數為650000人,死亡58220人,受傷303635人,失蹤1687人。越南共和國(南越南)軍隊有120萬軍隊,死亡220357人(最低估計),316000人(最高估計),受傷1170000人。其他參戰國家如韓國、澳大利亞、泰國和紐西蘭的傷亡情況也有所記錄。
3. 中越戰爭中的傷亡情況:中國方面參戰人數不詳,死亡1146人,受傷60000人。越南方面,據越南記錄,共有40000人以上死亡,60000人受傷。戰爭從1979年2月17日開始,至3月16日結束,持續了約一個月。
4. 關於1979年中越戰爭的概況,中國軍隊在戰前進行了秘密行動,並在1979年2月中旬開始動員大量兵力、坦克、火炮等武器,對越南發起全線進攻。越南北部邊境六省在戰時只有約7萬人的武裝警察部隊、當地民兵和主力部隊。
5. 在中越戰爭中,越軍特工部隊在一次伏擊行動中成功打擊了解放軍的炮兵車隊,造成了中國軍隊的傷亡。據越軍宣稱,這次伏擊共造成中國軍隊300人傷亡,並摧毀了17輛汽車及部分軍事裝備。然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統計顯示,越軍宣稱的戰績有所誇大,實際損失為4門火箭炮、數輛運輸車被破壞,中國軍隊傷亡人數少於越軍宣稱的數據。
6. 關於越南在戰爭中的隱形損失,越南在經歷多年戰爭後,企圖在東南亞地區稱霸,並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跟隨蘇聯的步伐。然而,他們沒有預料到中越戰爭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結束,導致越南門戶洞開,解放軍隨時能將裝甲車推進到他們的重要城市。這場戰爭使得越南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包括人員傷亡、經濟建設和國家聲譽等方面。

Ⅷ 越戰的介紹 我完全不知道這段歷史

戰爭背景
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揭開中美關系新的篇章。中美兩國從此開始醞釀關系正常化。這對當時仍與中國友好而與美軍交戰的越南來說,卻無疑是個壞消息,因為這將意味著中國將有可能減少甚至終止對越南的支持與援助。越南心中不滿,轉而全面投向蘇聯。
中美關系正常化對蘇聯來說,也是一大壞消息。在中美蘇大三角中,中蘇自六十年代交惡,從此成為死敵。中國也從此成為孤家寡人,環顧四周,並無一個朋友。蘇聯原本想利用越南達到對中國在戰略上實行全麵包圍,形勢對中國極其險惡。老一代中國領導人當然看到這一點,尤其是同越南關系逐漸惡化,越南投靠蘇聯傾向逐漸明顯的情況下,如何突破戰略上的不利形勢以達到對抗蘇聯的目的,就日益成為中國的迫切需要了。
另一方面,美國在越戰中日益不利,失敗已成定局,心雖不快,也屬無奈。通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了解到了新中國的力量和在地區事務的分量,美國國內開始有人主張同中國全面發展關系,以謀求在亞洲地區實現和平,同時對蘇聯在亞洲勢力擴展進行遏制。而這一點,竟然同中國的利益驚人的一致,因為中國就是需要尋求這樣的戰略「盟友」。共同利益使中美一拍即和,接下來基辛格秘密訪華,中美開始關系正常化及建交談判,不一而足。
中美接近對越、蘇無疑構成重大威脅。蘇聯加速拉攏越南,促使越南迅速投向蘇聯,並在南北統一後,立即開始了反華的舉動。對內大加迫害華僑華人,對外頻頻騷擾我邊境,打死打傷我邊民及邊防軍,入侵我國土拆毀我界碑。中國政府一向以和為貴的主觀願望對其所行盡力忍讓,更進一步強化了越南的自信和野心。然而,中國並非無能之輩,暫時忍讓僅僅是由於時機尚未成熟,不便大動干戈。當時機來到,便給與越南狠狠教訓,這是後話。總之這印證了這樣的話:在國際關繫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1979年中美建交,鄧小平隨後立即訪美,被問及對越政策時,胸有成竹地說:「小朋友不聽話,該打打屁股了!」其實大軍早就嚴陣以待,只等一聲令下了。
1979年懲越戰
人民日報關於開戰的報道 1978年11月底,廣州軍區、昆明軍區、成都軍區的參戰部隊完成一切行動准備。12月8日,中央軍委下達戰略展開命令。12月13日,下達開進命令,至12月底,中國軍隊9個軍、22.5萬人雲集廣西、雲南中越邊境,箭在弦上。
人民日報關於開戰的報道我軍戰役部署:以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0軍(缺149師)為東線兵團,由許世友指揮,從廣西方向出擊;以第11軍、第13軍、14軍和第50軍149師為西線兵團,由楊得志指揮,從雲南方向出擊。我之戰役決心:有限時間,有限縱深,集中優勢兵力,迂迴包圍,速戰速決,殲敵速回。
1979年2月17日晨, 集結在中越邊境上的中國軍隊,以9個軍的兵力,從廣西、雲南兩個方向對越南6個省11個縣發起進攻。空軍部分戰機起飛,沿邊境我方一側巡邏,海軍部分戰艦進入北部灣保衛石油平台。
東線戰場
我東線當面為越軍第一軍區,部署有陸軍11個師另9個旅/團。成兩線配置。第一線為高平、諒山、廣寧省廣大地區,部署6個師另6個團。其中,325B師位於先安對越戰爭1地區,338師位於亭立縣太平地區,3師和473師位於諒山地區,304師位於北山地區,346師位於高平地區,廣寧省43團位於芒街地區,244團位於河澮縣地區,576團位於茶靈地區,49團位於保樂地區,另外在邊境各縣各有一個獨立營。第二線為河北省和北太省地區,部署5個師另3個旅/團。其中312師位於太原地區,431師位於慈山地區,327師位於東潮地區,329師位於鴻基地區,242海島守備師位於錦普地區。河北省196團位於諒江地區,38旅位於東幕地區,98團位於陸岸地區。此外,越軍中越邊境一線有27個公安屯,我欽州地區防城當面6個,南寧方向13個,百色當面8個。公安屯小的幾十人,大的百餘人,下轄1-4個機動班及偵察組,群眾工作組,後勤組等。越戰略預備隊第一軍,第二軍在河內地區。 誓師大會
東線戰斗第一步戰斗重點為高平地區的越346師和位於諒山,同登的3師。346師又稱「高北師」,師部駐高平南俊,下轄步兵246團,611團,851團,炮兵188團。其中246團是師主力,又稱「新潮團」,抗法戰爭時期組建,當時是越軍總參直屬主力團,曾擔任越共中央警衛任務,參加過邊界戰役和9號公路戰役,擅長運動襲擊和防禦作戰。越3師又稱「金星師」,師部駐諒山及以南,下轄2團,12團,141團,炮兵68團,該師原駐南方,1976年6月調至陸難陸岸地區,隸屬第一軍區,戰前調至該地,該師及141團曾獲越南」人民武裝力量英雄」稱號,12團是該師主力,曾獲「英雄團」稱號,擅長進攻,能打近戰,夜戰,各級幹部訓練有素,實戰經驗豐富。
我東線兵團編為北集團、南集團、東集團和機動集團共4個集團,於1979年2月17日分14路進入越南境內,3小時後,北集團突破莫隆,殲敵獨立營,向通農前進,助攻部隊正在茶靈方向與敵激戰,呈膠著狀態,一線尖刀部隊陷入苦戰。南集團突破布局關,殲敵獨立營,43軍坦克團3小時(11時)進至東溪,14時48分42軍126師378團殺到,18時376團也與坦克團匯合,鞏固了東溪防禦,43軍坦克團脫離步兵掩護,單獨防禦東溪3小時,顯示我軍步坦協同問題較大,如果不是越軍處於被突破初期的混亂中,該團處境堪憂。水口方向已奪佔大橋,並架好騾馬橋。東集團突破同登。
當我主力穿插部隊通過那岡河逼近東溪時,越軍17日下午扒開東溪以東山區水庫,造成縱長800米,寬約70米,泥水深1米左右的泛濫區,這是南集團、軍區前指沒有料到的(這反映我軍對越情況了解不夠,事實上,部隊是一邊向前進攻,一邊偵察敵情)。軍區急調工兵2團三個連,兩個民兵營和700民工緊急搶修。另決定部隊改由水口大橋通過,經過復和縣城,上靠松山,進入四號公路,追趕徒步進攻的步兵部隊。但事實上水口作戰部隊並未打下復和縣城,穿插路線上的要點還控制在越軍手中,原擔任該地區作戰的部隊無法繼續攻擊上述地區和要點,一部份部隊被越軍擊退。軍區前指果斷命令19日到達龍州的機動部隊在水口、復和地區加入戰斗。我機動兵團體力充沛,戰斗作風頑強,乘汽車成兩路縱隊邊打邊進,立即攻打平江架橋地區周圍要點。舟橋84團1個營冒著敵人炮火頑強作業,先後付出20餘人的代價後架起了浮橋。此時被堵在班翁水障的部隊迅速沿水口、復和、靠松山、四號公路向高平城開進,然而臨時改變進攻路線,曲折迂迴,一路白白浪費一晝夜時間。 坦克穿插
機動兵團在打通四號公路的強攻中,部隊付出了許多無謂的代價,特別是搭乘坦克的步兵部隊,一路上更是橫遭慘禍,一些部隊為了讓搭乘步兵不被甩下坦克,竟然用背包帶將士兵固定在坦克上,結果導致穿插部隊遭襲擊時步兵不能及時下車作戰,幾乎成了鐵板上的魚肉,有些士兵至死還捆在坦克上,慘不忍睹,筆者在軍區內部記錄片上目睹了這慘烈的一幕,我軍搭乘步兵的坦克部隊在一個山口處遭敵反坦克混合部隊伏擊,狹路相縫,首車被擊毀,第二輛坦克接著上,前仆後繼,路邊一輛被擊毀的坦克上四名戰死的戰士臨死尚不瞑目,姿勢幾乎一樣,一根背包帶將他們的身體緊緊綁在坦克上。
在高平戰區執行穿插的兩個部隊展開了異常艱苦的挺進,「高山下的花環」已經非常形像的為大家展現了其中的艱苦,事實上,穿插部隊飽受的磨難有過之而無不及。原定一晝夜穿插到位,合圍高平越軍,實際上穿插四晝夜,期間穿插部隊首長為了按時穿插到位,一路不與軍區電台聯系,以至於許世友司令員大發脾氣,戰後全軍通報批評。其實許世友司令員並不了解四野部隊的戰斗作風,其實即便與軍區聯繫上了,軍區又能給他們什麼支援,為什麼戰前不仔細勘測地形,精選突破地域,為什麼戰前竟想不到敵人可能破壞道路,扒開水庫,為什麼因循守舊,拚死去強攻敵重兵守衛的水口,布局關,而不迂迴繞過,就好像西線楊得志避開老街正面從兩側插入敵後,雖然奪取時間較晚,但傷亡小,為什麼戰前對敵情的了解往往與事實不符。為什麼沒有料到敵人會在我軍迂迴穿插道路上大量佈雷,標定火力打擊諸元。事實上一些穿插部隊是被越軍火力打垮的。一句話,打仗想當然,用老經驗套新情況,參謀軍官老化,不知己知彼。 宜將勝勇追窮寇
2月18日,越軍發現我穿插部隊,急調346團,851團2營、3營9連,特工20營和一個冰雹「反坦克火箭炮兵連」進占高平以南博山之651、526、490高地,企圖阻擋我軍南集團穿插部隊,掩護主力撤退,19日我南集團先後戰穿插路線上的地雷陣、竹簽陣、人工斷壁,突破層層阻擊,殲滅了上述越精銳阻擊部隊,其中繳獲的越軍蘇製冰雹反坦克火箭彈現在還陳列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供人們參觀。
2月20日,我南集團從東、南兩個方向逼近高平市區,至此南集團穿插部隊基本到位。就在南集團穿插企圖被越軍發現的同時,我北集團的行動也同時被越戰區指揮官判定為是穿插迂迴。客觀的講,越軍對我傳統的中間突破,兩翼迂迴包抄戰術的理解決不亞於我軍。越346師急調一個連乘汽車搶占天險安樂,企圖遲滯我北集團快速穿插部隊推進速度。
我北集團快速部隊由坦克團1營及搭乘的67團2營組成,從通農出發,向河安方向前進,直插扣屯,控制扣屯要點,造成尖刀突破的有利態勢。67團主力隨後跟進,2營主力當日在安樂地區與越軍乘汽車阻擊的一個連遭遇,該營及時請示,越級上報軍區前指,許世友司令員下令殲滅之。但由於當時三軍不佳的通訊指揮系統以及業務人員缺乏訓練,傳到下面走了樣,竟成了原地組織防禦,結果尖刀部隊沒有及時完全佔領扣屯地區。
我北集團第一殲滅目標越852團,經過扣屯以南公路溜出重圍。而當時由於情報不準,以為越852團在班庄。這支部隊勞師費時,翻越重重大山,進入天奉大嶺時遭敵阻擊,道路被毀,前進受阻。至此,我北集團穿插迂迴高平敵西側後的戰術企圖歸於失敗,高平敵軍只有由南集團殲擊之。軍區前指另調機動集團龍州旅從西面避開越軍阻擊,會攻高平城,此時班翁水障經過我工兵、民兵搶修排水,終於在31小時後能夠通行,前運後調趨於正常,後勤供給重新暢通。
2月24日,龍州旅,南集團准備就緒,東西南三面會攻高平,由軍區吳忠副司令員統一指揮,前後7小時激戰,25日0時25分佔領高平省城,但殲滅之敵只是掩護部隊,越346師下落不明。25日,前指下令各部份段清剿掃盪,由南北集團組成鐵臂來回搜索清剿,機動集團尋殲346師師直及指揮所。2月26日至3月上旬,346師及地方殘余部1979.3.2解放軍攻佔越南諒山省府大樓隊基本被殲滅,但沒有發現346師指揮機關,估計已經逃出合圍圈。
東集團2月17日-23日奮戰同登,發揚我炮兵火力優勢,全殲當地越軍全部,創造東線第一個殲滅戰範例。2月27日,東集團加強部份師團,進至諒山外圍。7時50分進行10分鍾炮火急襲,8時各步兵分隊展開。29日掃清外圍,3月1日9時30分集中300門火炮,30分鍾落彈幾萬發。當時許世友已經打紅了眼,親自下令「拂曉攻擊開始後,諒山一間房子也不能留。」事實上何止許世友打紅了眼,東線飽經磨難、血染征衣的各參戰部隊早就已經是地煞星附體,怒火三萬丈了,命令被不折不扣的執行了。
越軍自河內增援最精銳之第308師向諒山展開逆襲,並使用化學武器。3月4日,308師被我軍擊退,我軍攻克諒山。諒山以南,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自古越南叛亂,若中國大軍破諒山,越南王即自縛請降。

閱讀全文

與越南戰爭我國投入了多少兵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電信上市第一天盈利多少 瀏覽:536
英國人吃雞怎麼吃 瀏覽:361
祝賀英國人康復的最好禮物是什麼 瀏覽:693
李錦記什麼時候進入印尼的 瀏覽:711
手機插入中國電信卡怎麼激活使用 瀏覽:310
我們的中國夢是什麼 瀏覽:126
中國魚類有多少種 瀏覽:176
中國疫情開始時發生了什麼 瀏覽:143
英國面料怎麼做 瀏覽:444
中國人在越南活多少歲 瀏覽:43
中國新歌聲以前叫什麼 瀏覽:869
印尼首富有多少女兒 瀏覽:574
留學英國碩士多少錢 瀏覽:388
有什麼義大利文女高可以唱 瀏覽:43
伊朗以前為什麼很富有 瀏覽:945
伊朗與印度有哪些領土 瀏覽:81
開發伊朗貨款怎麼收 瀏覽:311
越南貨運車一趟多少錢 瀏覽:553
中國從印尼進口銅關稅多少 瀏覽:952
英國uca留學怎麼樣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