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紅軍過五嶺的起因經過結果是什麼
一、起因:長征初期,紅軍在缺乏詳細地圖的情況下,本能地朝著陌生的五嶺地區前進。
二、經過:70年前,紅軍穿越的五嶺地區是一片崎嶇的山地,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較高的可達2000米。作為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五嶺既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也是湘贛兩省和「嶺南」兩廣行政區域劃分的依據。紅軍在五嶺中經歷了兩個月的曲折戰斗,而他們選擇向五嶺進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一地區遠離各省軍閥的勢力中心。至今,五嶺山地依然是湘、贛、桂、粵四省的邊緣地帶。
三、結果:在湘江之戰後,紅軍被迫撤退到深山區,翻越了老山界,進入了湘西南。老山界,作為五嶺山脈之一,是紅軍出江西後面臨的第一座高山,前往華南第一高峰貓兒山的必經之地。這里山峰陡峭,群峰林立,國民黨軍隊難以攀爬。飢寒交迫的紅軍不得不克服困難,翻越這座大山,尋找新的撤退路線。從大余到南雄的距離只有40公里,這條路開通後,梅關古驛道成為了風景。現存的8公里山道仍然完好,非常易於行走,景色也十分優美。越過梅關,便進入廣東,確實是一條輕松便捷的山道。可惜紅軍長征時並未走過這條路。在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後,紅軍根據與廣東軍閥陳濟棠的協議——盡量避免進入廣東——他們在南雄的油山地區北上,翻越大庾嶺,返回江西境內,然後經過崇義、聶都,到達廣東北部長江鎮、城口鎮,借路繼續北上。
四、意義: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中央紅軍在長征過程中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了700多座縣城,犧牲了營以上幹部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他們擊敗了國民黨軍數百個團,穿越了14個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過了24條大河,穿越了荒草地,翻過了雪山,總行程約二萬五千里。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紅軍長征經過了五嶺,即南嶺,這是相對於秦嶺而言的。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秦嶺也被稱為「北嶺」。秦嶺不僅因其地理位置,還因為它是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