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傣族的歷史
公元1180年左右,今西雙版納一帶的傣族在叭真的帶領下統一了傣族的各個部落,建立了景龍金殿國。勐泐政權的建立,標志著西雙版納傣族的主體傣泐人正式形成。
元明時期,漢、傣人民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特別是大量漢族人民遷居邊疆,內地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科學在傣族地區廣為傳播,迅速促進了傣族社會經濟的發展。
為了捍衛祖國領土,傣族和漢、景頗、佤等族人民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英、法帝國主義的侵略展開了多次武裝斗爭。
抗日戰爭期間,傣族人民又與全國人民一道,投入了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武裝斗爭,為保衛祖國邊疆神聖領土作出了貢獻。
(1)金平與越南交界叫什麼地名擴展閱讀:
傣族習俗
1、關門節、開門節,關門節,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在這兩個節日當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
2、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
3、花街節,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
❷ 雲南的地名
雲南有16個州市(地級),129個縣市區歸屬地。
❸ 滇是哪個省的簡稱
雲南省,簡稱雲或滇,中國23個省之一,位於西南地區,省會昆明。介於北緯21°8′~29°15′,東經97°31′~106°11′之間,東部與貴州、廣西為鄰,北部與四川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雲南省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4.1%,居全國第8位。雲南是全國邊境線最長的省份之一,有8個州(市)的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寮國和越南交界。
歷史沿革
地名來源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開西地南夷,置縣24,雲南為其一。取縣名為「雲南」有三種說法,一是「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二是「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縣城在雲山之南稱雲南;三是「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建制沿革
雲南省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之一。
夏、商時期,雲南屬中國九州之一的梁州。殷周時期,雲南被稱為「百濮之國」。
前3世紀,楚國大將庄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於東經97°31′至106°11′,北緯21°8′至29°15′之間,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全省東西最大橫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990千米。全省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自治區,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雲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寮國和越南交界,國境線長4060千米,其中,中緬邊界1997千米,中老邊界710千米,中越邊界1353千米。
地形地貌
雲南屬山地高原地形,其中,1000~3500米中海拔區域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87.21%,雲南省絕大部分區域均位於中海拔區域。25°坡度以下區域占國土面積的56.46%,從地貌類型看,平原、台地、丘陵、山地面積分別占國土面積的4.85%、1.55%、4.96%、88.64%。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寬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是雲貴高原的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現為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發育著各種類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西部高山峽谷相間,地勢險峻,山嶺和峽谷相對高差超過1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山頂部常年積雪,形成奇異、雄偉的山嶽冰川地貌。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海拔最高點海拔6740米,在滇藏交界處德欽縣境內怒山山脈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點海拔76.4米,在河口縣境內南溪河與紅河交匯的中越界河處,兩地直線距離約900千米,海拔相差6000多米。
全省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逐級下降,從北到南的每千米水平直線距離,海拔平均降低6米。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左右,有高黎貢山、怒山、雲嶺等巨大山系和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大河自北向南相間排列,三江並流,高山峽谷相間,地勢險峻;西北部為橫斷山脈,山地海拔不到3000米,主要有哀牢山、無量山、邦馬山等,地勢向南和西南緩降,河谷逐漸寬廣;在南部、西南部邊境,地勢漸趨和緩,山勢較矮、寬谷盆地較多,海拔在800~1000米左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主要是熱帶、亞熱帶地區。
氣候
特點
雲南氣候基本屬於亞熱帶高原季風型,立體氣候特點顯著,類型眾多、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干濕季節分明、氣溫隨地勢高低垂直變化異常明顯。
滇西北屬寒帶型氣候,長冬無夏,春秋較短;滇東、滇中屬溫帶型氣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屬低熱河谷區,有一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進入熱帶范圍,長夏無冬,一雨成秋。
在一個省區內,同時具有寒、溫、熱(包括亞熱帶)三帶氣候,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溫度平均遞降0.6~0.7℃,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景象別具特色。
氣溫
全省平均氣溫,最熱(七月)月均溫在19~22℃之間,最冷(一月)月均溫在6~8℃以上,年溫差一般只有10~12℃。同日早晚較涼,中午較熱,尤其是冬、春兩季,日溫差可達12~20℃。全省無霜期長,南部邊境全年無霜,偏南地區無霜期為300~330天,中部地區約為250天,比較寒冷的滇西北和滇東北地區也長達210~220天。
降水
全省降水在季節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極不均勻。干濕季節分明,濕季(雨季)為5~10月,集中了85%的降雨量;乾季(旱季)為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只佔全年的15%。全省降水的地域分布差異大,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可達2200~2700毫米,最少的僅有584毫米,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水文
全省河川縱橫,湖泊眾多。全省境內徑流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889條,分屬長江(金沙江)、珠江(南盤江)、元江(紅河)、瀾滄江(湄公河)、怒江(薩爾溫江)、大盈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紅河和南盤江發源於雲南境內,其餘為過境河流。除金沙江、南盤江外,均為跨國河流,這些河流分別流入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多數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湍急、水流量變化大的特點。
全省有高原湖泊40多個,多數為斷陷型湖泊,大體分布在元江谷地和東雲嶺山地以南,多數在高原區內。湖泊水域面積約1100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的0.28%,總蓄水量約1480.19億立方米。湖泊中數滇池面積最大,為306.3平方千米;洱海次之,面積約250平方千米;撫仙湖深度全省第一,最深處為151.5米;瀘沽湖次之,最深處為73.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