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南的歷史及國王世系表
據神話傳說,越南第一個國家文朗國(後改名為甌雒國)是在青銅器時代建立的,以東山文化(最早發現於清化省東山村遺址而得名)為代表,出土文物中最著名的是銅鼓。據傳說,文朗國沿襲了幾十個世紀,形成18代雄王當權的雄王時代。公元前3世紀,秦征服百越。自此,越南北部置於中國封建王朝統治長達十多個世紀。
秦朝時,秦始皇派軍隊征服嶺南,越南北部置於象郡轄下。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派兵征伐,於公元前111年擊滅南越國,在其地設置九個郡縣。自此,越南置於中國直接統治下長達1182多年,從此開始,有大量的中國人以駐軍和墾荒的形式遷居越南。南海郡尉趙佗(河北正定人)在嶺南建立南越國,首都南海(今廣州),此時越南北部實際上歸南越國統治。
公元10世紀,五代十國時,交趾叛亂,建立了國家,但一直作為中國的屬國或藩屬國,名為大越國、安南、越南。1010年遷都升龍(今河內)建立中央集權封建國家。其間間隔有中國直接郡縣統治的北屬時期。主要朝代為李朝(1010年—1225年),陳朝(1225年—1400年),黎朝(1428年—1527年),西山朝(1778年—1802年),阮朝(1802年—1945年)。
B. 越南教科書上的歷史,是如何描述中國的
越南的歷史教科書上描寫的其實是一段不斷被中國侵略的歷史。在越南的教科書中,中國就相當於一個張牙舞爪的大老虎,不斷的攻擊著他們,而越南一方則是不斷的反抗中國的侵略,最終贏得獨立的。其實從表面上來看,現如今雙方作為不同的兩個國家,這種描述或許還有點道理,畢竟在我國的歷史上,越南確實是一直被我國征服的一塊地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越南都是中國的藩屬國。
綜合而言,在如今雙方已經成為了兩個不同的國家的情況下,越南為了自身文化的獨立,為了建立屬於自身的歷史,從而對歷史的解釋有著不同的意味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C. 越南歷史的中國領土時期
越南歷史的中國領土時期可追溯至秦朝時期,當時中國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南征百越,於前214年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及象郡,推行移民實邊政策。秦末,南海郡尉趙佗割據,成立南越國,對越南北部實行統治。越南歷史中,南越國被稱為「趙朝」,部分越南史家視為正統王朝,但現代史家認為其是「外族侵略者」。
公元前111年,西漢武帝滅亡南越國,越南成為漢朝領土,設立交趾刺史,轄境橫跨中國廣東、廣西、海南及越南北、中部。西漢對越南實行「與民生息」、「因其故俗治,毋賦稅」及「諸雒將主民如故」的統治政策,對越南產生深遠影響。越南史家認為,越南地區的文化、宗教及政治制度均受到中國治亂的影響。
東漢時期,交趾郡太守錫光、九真太守任延教導越南民眾禮義、耕稼,引入華風。公元40年,交趾雒將征側及其妹征貳起義,反抗漢朝,後為東漢將領馬援所平定。
兩漢時期,越南北、中部地區是漢朝對外交通樞紐,與南海、印度洋沿岸各地有貿易往來。公元2世紀,日南郡常有起事,對抗漢朝政府,象徵著林邑國(占婆國)的建立。
東漢末年,交州成為三國時代的割據政權之一,交趾、九真、日南三郡長期受制於各割據勢力。263年,曹魏占據交趾、九真、日南三郡,265年,司馬氏代魏,成立西晉,繼續管治交州三郡。316年,中國北方被五胡各族所據,晉室南渡,是為東晉,越南局勢長期不穩。
公元602年,越南交州有李佛子稱兵割據,隋廷派劉方征討,李佛子懼而請降,越南又歸於中國統治之下。唐朝重新崛起後,消滅南方的蕭銑勢力,越南便入於唐。唐朝政府對越南地區的行政建置數有變更,例如有「安南都護府」、「靜海軍節度使」等官署。唐代越南地區受中國內地文化發展,有著名詩人杜審言、沈佺期等曾在當地任官,使其文風盛行。然而唐室治下的越南亦常常出現亂事。當地民眾曾發動數起大型叛變,如722年的梅叔鸞起事、791年的布蓋大王馮興起事等等,最終為唐室所平。在對外關繫上,唐代中晚期先後有環王國(即占婆國)、南詔國侵擾越南地區。
唐朝衰亡時,交州土豪曲氏家族掌管靜海軍節度使一職,與中國嶺南的南漢政權相爭。930年南漢滅曲氏,但交州本地將領楊廷藝等仍爭奪自主權。938年,廷藝舊將吳權控制當地,南漢出兵討伐,吳權在白藤江植入大樁,待潮漲時引南漢軍船來到,此時潮水退卻,南漢軍船因碰到大樁而擱淺,吳權乘機派舟師擊敗南漢軍隊。戰後,吳權自立為王,建立吳朝。吳權的勝利及建政,在越南獨立進程中具重要意義,後世越南史家評道:「我越之正統,庶幾乎復續矣。」中國近千年的統治,對越南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史家陳重金(即陳仲金)歸納指出:「我交州地區自漢以迄於五代仍是內屬中國之地,因而中國的治亂也影響到我們的國家」;「當儒教、老教(指道教)、佛教在中國興盛之時,我交州之地還屬於中國,因而我們的人也皈依了這些宗教。後來我國自主之後,這些宗教更形興盛,例如佛教盛於丁朝、前黎朝和李朝,而儒教盛於陳朝以降。凡風俗和政治大抵都是由學術和宗教演化而出。而我們的人已尊奉了中國的學術和宗教,則我們的一切也都完全效法中國。」
D. 越南古代史
中國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原,繼而進攻位於華南、越北的百越(又作百粵)。前214年,秦朝設置桂林郡(在今中國廣西省)、南海郡(在今中國廣東省)及象郡。秦朝對此三郡推行移民實邊的政策,將中原內地的民眾遷徙到這里,讓他們「與百粵雜處」。
趙佗
秦末,中國內亂,南海郡尉趙佗割據當地。中國史書記載他迅速擴張勢力,「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成立南越國。南越國對中原的西漢王朝入貢受封,對內實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在越北地區,「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設立官署以作統治。南越國又透過軍事壓力及財寶饋贈,增強對鄰近部族閩越、西甌、駱等的影響力。
南越國在越南歷史里又被稱為「趙朝」,封建時期史家如黎文休、吳士連等把南越國視為越南史上的正統王朝,到現代卻遭到否定,史家陶維英指出它「只能是外族侵略者」,「企圖開疆拓土,侵佔我國辟為郡縣」;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稱之為「只是中國封建集團內部的一支割據勢力」。
公元前111年,西漢武帝滅南越國,越南成為漢朝領土。漢朝實行直轄統治,設立「交趾刺史」(後又改為交州),轄境橫跨中國廣東、廣西、海南及越南的北、中部。位於越南北、中部的交趾(交趾又作交阯,在今河內一帶)、九真(今清化省、乂安省一帶)、日南(今廣平省、廣南省一帶)三郡便屬於它的管治范圍。各郡內又管轄若干縣份。西漢對越南的統治政策有三個要點,分別為「與民生息」、「因其故俗治,毋賦稅」及「諸雒將主民如故」。西漢末年,交趾郡太守錫光教導當地民眾禮義;東漢建武初年,九真太守任延教民耕稼,制定婚姻嫁娶制度。錫光和任延的政策取得一定成效,並使越南開始沾染華風。
建武年間,交趾郡轄下的一位女姓雒將(雒越人領袖)征側被太守蘇定「以法」懲治,征側不服,乃於公元40年,與其妹征貳起事反抗,史稱「二征起義」,一度攻下交趾、九真、日南等地六十五城。東漢朝廷派大將馬援率軍鎮壓,最終在43年殲滅征氏姊妹,事件遂平。[1]
第二次北屬
主詞條:前李朝
公元43年,東漢大將馬援重新平定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後,在當地推行新措施,包括修治城郭,整頓水利,又向朝廷報告越律及漢律抵觸之處,然後跟越人「申明舊制」,駱越人從此遵行馬援的措施。相傳馬援在交趾「立銅柱」,成為當時的「漢之極界」。
兩漢時期,越南北、中部地區是漢朝對外交通樞紐。自日南郡出發,可到達南海、印度洋沿岸各地。東漢時,南海及西方的葉調國(在今爪哇)、撣國(在今緬甸北)、天竺國(今印度)、大秦國(即羅馬帝國)等國人士到中國內地時,都會以日南郡為必經之道。
公元2世紀,日南郡常有「象林蠻夷」起事,對抗漢朝政府。現代學者認為,這些蠻夷起兵事件,象徵著林邑國(即占婆國)的建立。
中國在東漢晚期出現州郡割據的局面,交趾太守士燮亦於187年至226年長期控制交州全境,而九真、合浦、南海等郡的長官職務都由士氏兄弟出任。據歷史記載,士燮為人寬厚,禮賢下士,吸引了中原名士前來投靠,交州因此成為東漢末至三國初年相對安定繁榮之區。後世越南史家的高度評價士燮的統治:「我國通詩書、習禮樂,為文獻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豈特施於當時,而有以遠及於後代,豈不盛矣哉!」佛教思想家牟子便是在士燮時期投靠交趾,寫成佛教要籍《牟子理惑論》。中國江南的東吳勢力崛起後,士燮於211年投附,名義上隸屬孫氏,實質仍操有自主權。226年士燮死後,吳主孫權打算削弱士氏家族在交州的勢力,遭士燮之子士徽等人反抗,吳將呂岱遂設計誘殺士徽兄弟,奪得交州控制權。
248年,交趾、九真民眾起事反吳。據越南史籍所述,是次起事的領袖趙嫗能乘象作戰,在山中對抗吳軍。吳廷派交州刺史陸胤討伐,最終平息事件。而在全中國的局勢而言,東吳為三國時代的割據政權之一,與北方的曹魏(後被司馬氏所篡)交爭,影響到交州政局。263年,曹魏出兵占據交趾、九真、日南三郡。265年,司馬氏代魏,成立西晉,繼續管治交州三郡。268年,吳主孫晧派陶璜等率兵反擊,到271年大破晉軍,收復交州,陶璜任交州牧。東吳最終在280年被西晉所滅,交州牧陶璜亦投降,越南遂歸西晉統治。西晉朝廷聽取陶璜建議,為使交州免受南方林邑國(占婆)的威脅,維持其地方兵力。
316年,中國北方被五胡各族所據,晉室南渡,是為東晉。東晉期間,交州常有軍事將領互相攻殺或據地作亂,又有林邑國入侵,局勢長期不穩。東晉末年的大型民變孫恩盧循之亂亦蔓延至交州,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敗盧循,結束動亂。420年劉裕代晉,建立劉宋(與南齊、南梁、南陳合稱「南朝」),繼續任杜慧度為交州刺史。杜慧度任職期間,整頓風俗,改善人民生活,修建學校,使交州出現安定局面。劉宋末年至南齊初年(468年至485年),交州人李長仁及其從弟李叔獻,先後以「行州事」的名義專制一方,違抗朝廷,最終因南齊朝廷擬欲征討,李叔獻才交出權力。
南梁時期,因交州刺史蕭咨為政苛暴,引起當地人士李賁的不滿及起兵,據有交州,於544年稱帝,改年號為「天德」,越南後世稱李賁為「李南帝」,其政權為「前李朝」。南梁朝廷於545年派陳霸先率軍鎮壓,擊敗李賁,李賁終在549年被部下所殺。中國正史又提到,李賁敗死後,其兄李天寶逃到九真繼續抗爭,最終亦被陳霸先殲滅。而根據越南史家的描述,前李朝在李賁死後,其部下趙越王、兄長李天寶、族人李佛子等仍繼續領導,至602年李佛子投降隋朝,前李朝才結束。
第三次北屬
公元602年,即中國隋文帝仁壽二年,交州有李佛子稱兵割據,隋廷派劉方征討,李佛子懼而請降,越南又歸於中國統治之下。到隋朝亡後,唐朝重新崛起,消滅南方的蕭銑勢力,越南便入於唐。唐朝政府對越南地區的行政建置數有變更,例如有「安南都護府」、「靜海軍節度使」等官署。
在唐代,越南地區受中國內地文化發展,且有著名詩人杜審言、沈佺期等曾在當地任官,使其文風盛行。愛州(在今越南清化人姜公輔便為唐代越南文士的代表人物,曾在唐廷任職高官,並有作品傳世。然而唐室治下的越南亦常常出現亂事。當地民眾曾發動數起大型叛變,如722年的梅叔鸞起事、791年的布蓋大王馮興起事等等,最終為唐室所平。在對外關繫上,唐代中晚期先後有環王國(即占婆國)、南詔國侵擾越南地區。環王國在9世紀初(時為占婆第五王朝時期)入寇驩州及愛州,唐軍旋即將之擊退。南詔國為唐朝西南方的鄰國,雙方時有交戰,9世紀中期南詔數度攻打安南,863年更占據府城大羅(又稱羅城、安南城,即今河內),866年才由唐將高駢奪回。唐廷從此採行藩鎮制度統治安南,設置「靜海軍節度使」,由高駢任節度使。高駢管治時致力建設,重修大羅城,整頓河道以便航行。唐代人的河渠工程對越北有相當建樹,據《天威徑新鑿海派碑》所述,當地河流原本危險難行,「舟人所歷,毛發自寒」,經整頓後「則安流坦途,不復經斯險矣」。
唐朝衰亡時,交州土豪曲氏家族掌管靜海軍節度使一職,與中國嶺南的南漢政權相爭。930年南漢滅曲氏,但交州本地將領楊廷藝等仍爭奪自主權。938年,廷藝舊將吳權控制當地,南漢出兵討伐,吳權在白藤江植入大樁,待潮漲時引南漢軍船來到,此時潮水退卻,南漢軍船因碰到大樁而擱淺,吳權乘機派舟師擊敗南漢軍隊。戰後,吳權自立為王,建立吳朝。吳權的勝利及建政,在越南獨立進程中具重要意義,後世越南史家評道:「我越之正統,庶幾乎復續矣。」
中國近千年的統治,對越南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史家陳重金(即陳仲金)歸納指出:「我交州地區自漢以迄於五代仍是內屬中國之地,因而中國的治亂也影響到我們的國家」;「當儒教、老教(指道教)、佛教在中國興盛之時,我交州之地還屬於中國,因而我們的人也皈依了這些宗教。後來我國自主之後,這些宗教更形興盛,例如佛教盛於丁朝、前黎朝和李朝,而儒教盛於陳朝以降。凡風俗和政治大抵都是由學術和宗教演化而出。而我們的人已尊奉了中國的學術和宗教,則我們的一切也都完全效法中國。」
E. 越南對中國歷史的驚人描述
越南歷史教科書對中國歷史的描述存在顯著偏差和驚人之處。
越南歷史教科書在描述與中國相關的歷史事件時,往往採用了與中國歷史記載截然不同的視角和解讀。例如,在秦朝時期,秦始皇派遣大軍南下征服嶺南地區,這一事件在中國歷史上被視為統一大業的重要一環,象徵著中華文明的擴展與鞏固。然而,在越南歷史教科書中,這一壯舉卻被描繪成一場對“古越南”的殘酷征服,書中詳細刻畫了秦軍的殘暴行徑和對越南人民的壓迫,將越南描繪成一個無辜受害者的形象。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漢朝對南越的統治上。漢朝將南越納入直接管轄之下,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促進當地發展的政策。然而,在越南歷史教科書中,這些政策被解讀為對越南的剝削和掠奪,滿足漢朝的貪婪野心。這種描述不僅忽視了歷史事實,也扭曲了兩國之間的復雜關系。
進入唐朝後,隨著中越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儒家思想、科舉制度等中華文明的重要元素逐漸傳入越南。然而,在越南歷史教科書中,這些文化交流卻被視為“文化侵略”,認為唐朝統治者強制推行儒家文化,旨在同化越南人,抹殺越南的民族特色。這種解讀完全忽視了文化交流的互動性和互補性,將中越之間的友好交往描繪成一場充滿敵意的對抗。
到了近代,中越兩國在共同抵抗外敵入侵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然而,在越南歷史教科書中,中國對越南的援助卻被刻意淡化甚至曲解。例如,在中國援助越南抗法戰爭期間,中國軍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但在越南教科書中卻被描述為“屈指可數”、“微不足道”甚至“劣質品”。這種對歷史事實的歪曲不僅傷害了中越兩國人民的感情,也誤導了年輕一代對歷史的認知。
綜上所述,越南歷史教科書對中國歷史的描述存在顯著偏差和驚人之處。這些描述往往忽視了歷史事實的復雜性和多面性,採用片面和極端的視角來解讀歷史事件。這種歷史書寫方式不僅不利於兩國之間的友好交往和相互理解,也阻礙了年輕一代對真實歷史的認知和思考。因此,我們應該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來看待歷史,尊重彼此的文化和傳統,共同推動中越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
F. 越南人曬出「歷史版圖」,人們感嘆什麼
引子
越南作為我國的鄰國之一,其中不少城市更是聞名於世,成為了國人出國旅遊的首選,但你不知道的是,那古時候越南還曾是我國的領土。《秦史》當中記載:秦朝末年戰亂頻發,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發動了兵變,佔領了桂林郡和象郡並自封為王建立了南越國,這段歷史也被越南人視為自己的國家歷史。
《後漢書》當中記載:等到西漢時期,國內的戰亂不斷平定,我國也來到了繁榮發展的階段,這是朝廷才想起南越國,派去使臣勸降,趙佗在權衡了利弊之後,決定臣服於漢朝的統治,去帝號,常年向朝中納貢,這也是越南歷史上的北朝時期。
而在另一版本中趙佗的身份則是一個侵略者,這個觀點也出現在越南的一個神話故事中,在故事裡他們古時候真正的君主叫做駱龍君,他在趙佗之前就已經建立了南越國,而趙拓所建立的則被稱為文朗國。也是根據這個神話故事越南人才有了「劃江而分」的國土版圖,這也讓他們覺得如果廣州和廣東地區是他們的,那麼他們的發展一定會有所不同,肯定要比現在繁榮昌盛的多,自己的國家也會躋身成為世界一流國家。
結語
一味地編造只不過是痴人說夢罷了,與其活在自己的夢里,不如腳踏實地了解自己的國情,從根本上出發認清楚自己的現狀,一切的美夢都在破碎的那一天,真正將命運抓在手裡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