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中越自衛反擊戰中 越方傷亡多少
關於越軍的傷亡 由於我軍是越境作戰,關於越軍的傷亡很難准確統計。但越南方面對越軍的傷亡 一直是含糊其詞,這恰恰表明了其傷亡極其慘重。 「關於越軍的傷亡問題,對越自衛反擊戰檔案說殲滅敵人近6萬人,其中擊斃敵人42000多人,擊傷10000多 人,俘虜2000多人。這個數字主要是我軍與越南正規軍的交戰結果,包括成建制消滅越軍第6師和第13師以及第25師,成建制消滅包括其"英雄團"再內的十三個團隊。以及重創其316A師等多支部隊,其地方民兵與公安部隊與我軍的交戰記錄還沒算在內。敵被俘傷兵不治而死的數據也沒算在內。單從戰果統計看,這個數字 還是比較准確的。此外,據1979年越南勞動報公布的平民損失的數據,越南在此次戰爭中損失平民為5萬人,因此可以推算,越南在79年戰爭中的傷亡,絕對在10萬以上。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國軍方公布的遭受我軍沉重打擊的越軍主力部隊有 第3師、第345師、第346師、第316A師等部隊。
採納哦
『貳』 對越自衛反擊戰為什麼這么慘烈
從各方面的原因分析,是由以下這些原因造成的:
1、從中國軍隊方面看,文化大革(和)命時期,中國軍隊是政治掛帥,不注重科技練兵,戰鬥力很差,軍隊過分突出政治學習,使得軍事荒疏戰鬥力嚴重下降,文(和)革的動亂波動到了軍隊,一大批有能力的人才被打倒,軍隊一片混亂,只剩下表面的穩定,加上中國已經二十多年沒有打過大仗了,軍隊缺乏磨練。軍事技術不過硬,戰場上傷亡越是多。廣州軍區某軍標兵團尖兵營有一次遭遇越方9人游擊隊(屬於民兵)騷擾性伏擊,300餘人居然以密集隊形暴露在越方火力之下造成嚴重傷亡損失,這看得出軍隊的軍事素質。精神裝備畢竟硬不過實實在在的硬裝備。中國人(和)民解放軍在對越作戰中使用的是50、60年代的技術和已被實踐證明不適用的蘇式裝備。
以前為了幫助越南,中國人自己製造的新式常規武器,先前已經大部分給了越南,自己都不用或很少用,可以這樣說,越南軍隊是中國軍隊一手訓練和裝備起來的,毛XX的軍事思想和游擊戰術,越南人得到了真傳,這場戰爭,是徒弟打老師。中國軍隊後勤供應不足,機動性能差,可能與缺少運送軍需品和人員的卡車有關,還有中越邊境惡劣的地理條件大大限制後勤補給了。假如中國人裝備有進行反擊所必需的現代化自行火炮或遠程大炮,越軍火炮造成的威脅無疑會大大減小。據戰後統計,中國軍隊的傷亡80%多的敵人炮火導致的。中國人(和)民解放軍士兵平時訓練的重點是拼刺刀和投彈等基本軍事技能。他們的訓練同其他各項活動一樣,都是為適應步兵戰術和游擊戰開展的。中國軍隊訓練的目的是培養戰士而不是指揮員,當時的對指揮官的訓練側重於政治而非軍事。雖然中國在1979年以前就有軍事院校,但它們作為訓練機構的作用卻由於"文化大革(和)命"而受到嚴重削弱。
中國軍隊缺乏訓練是在這次戰爭中暴露的主要問題之一。還有,本次戰爭中,中國還大量使用了新兵參戰,有些士兵從參軍到犧牲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俺有個親人就是1979年2月19日為國光榮的,聽說當時是坐在坦克上乘搭坦克沖鋒開進時被炮彈擊中而犧牲的,他還是個新兵,參軍還不夠一個月,從廣東茂名出發,這撥那調的,去到戰場也得好幾天啊,還沒有得到怎麼訓練,槍還怎麼會用啊,瞄準、投彈、刺殺,這些戰場基本技能都不會,一個天天跟鋤頭打交道的農村青年,跟訓練有素的越軍作戰,犧牲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此外,自抗美援朝以後,中國已經二十多年沒有打大仗了,打的只是幾場小戰役,對於和平慣了的中國人來說,對這場戰爭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備,顯得很倉促。
二、、從國際形勢上看,妨礙中國打擊越南的,不是國際輿論,主要是蘇聯牽制了中國。70年代,是中蘇關系最惡化的時期,蘇聯扶越反華,牽制中國,把越南當作南北夾擊中國的一個棋子,蘇越簽訂了《蘇越合作條約》。戰爭前,蘇聯一再叫囂:"假如中國對越南動武,蘇聯決不會坐視不理",為越南人壯膽、打氣。蘇聯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不時恐嚇,隨時有入侵的可能,中國很怕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那樣的話,中國將很被動,很艱難。戰爭期間,蘇聯的航空母艦"明斯克"號以"訪問"越南港口的名義,抵達越南,並"借道"中國南海,威脅中國,艦上的飛機隨時待命起飛,准備襲擊中國的軍隊及物資集結地,艦上的導彈一度對准中國。在北部邊境,蘇聯加大了威脅的力度。所以,在對越作戰的前、戰時,中國都得把主要的精銳部隊防守北邊,畢竟這只北極熊比小越南要厲害很多,蘇聯很大程度吸引了中國軍隊的注意力,使它不能夠全副精神對付越南。中國軍隊雖然龐大,卻像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教訓一下這個搗亂的小孩子的時候,但又擔心這個孩子的父母會來幫孩子,反過來打自己。在一邊和越南開戰的同時,中央軍委命令,華北、東北、西北的軍隊進入一級戰備狀態,隨時准備抵禦蘇聯入侵。蘇聯雖然沒動手,但拖住了中國的手腳。
三、作戰策略上看,中國軍隊是各軍區派部隊輪戰,各軍區派部隊臨時組成兵團對越作戰,這有必要,但也有很多弊端。深層次地分析,這是由於中國軍隊情況、國內形勢和今後的發展需要決定的。對於中國軍隊遭受重大損失,當時高層決策者是明知如此而有意為之。除了中越一戰是無法選擇的選擇之外,鄧小平也有意要讓中國軍隊受一下挫折,碰一碰石頭,吃點苦頭。坦率地直說,當時,鄧小平對軍隊並不抱有好感。完全有理由相信,軍隊在文(和)革中所扮演的那種角色,令他當時對軍隊十分不滿。軍隊在文(和)革中的特殊地位和表現,使全軍上下有一種優越的飄然感。此外大批高幹紈絝子弟為逃避上山下鄉流入軍隊,也給軍隊造成非常不良的風氣影響,這種情況在《高山下的花環》小說中也得到了如實的再現。鄧小平是個卓越的軍事家,很年輕就開始搞革(和)命,戎馬幾十載,當然也知道,當時這樣的軍隊能有多少的戰鬥力,怕連當年他領導下的八路軍也比不上(事實證明,就是當年八路軍、新四軍這樣弱小的力量,打驍勇善戰、不怕死的日本人,傷亡比例也沒這樣大)。
四、在戰術方面,指揮高層也出現問題。1971年鄧小平向毛XX建議的為防止出現軍閥割據局面而實行的進行了八大軍區司令對調的策略,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但這種弱將強兵策略的副作用倒是漸漸充分顯露了出來。南京調來不久的許世友將軍根本不熟悉兩廣的部隊和中越邊境的地形、氣候,雖然許將軍還是有一番非同尋??方的軍區(廣東、廣西、四川或雲南)派本地的將領指揮?我們熟悉中越邊境的環境和氣候啊。不但如此,怎麼不找一個稍微年輕一點點的人來指揮?當時在軍中,的確打過仗的高級將領沒有幾個了,死的死了,老的老了,青黃不接,但一定要找一個打過仗的人才能夠打贏越南嗎?我看不見得,初生牛犢不怕虎,後生可畏,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敢打敢幹,果斷,靈活,不像一個七老八十的老人來指揮,廖錫龍就是個不錯的將才。戰場瞬息萬變,一個老人怎麼行?最後是秦基偉將軍勉強維持了局面。不過瘦死駱駝比馬大,盡管付出慘重代價,還好,最後還是算完成了任務。一開始的實行的人海戰術,死了很多人。
http://bbs.tiexue.net/post2_2913028_1.html
最主要的就是中國以前的領導就是廢物,養了一條有一條的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