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南經濟為什麼比中國發展慢
越南經濟比中國發展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基礎建設條件較差:越南的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這限制了其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率。
受到東南亞危機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末的南亞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地區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而越南作為該地區的一員,其經濟發展也受到了較大影響。相比之下,中國在這一期間未受到較大沖擊,從而得以持續發展。
工業化進程較晚且工業部門發展不均衡:越南的工業化進程相對較晚,且工業部門發展參差不齊,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在沒有強有力的支援和推動下,其工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
通貨膨脹問題嚴峻:越南長期面臨通貨膨脹問題,且匯率不斷降低,這對其經濟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
政治和經濟環境的差異:雖然中國也面臨一定的國際制裁,但中國憑借自身強大的組織能力和龐大的市場優勢,能夠吸引大量資本進入,推動經濟發展。而越南在這方面相對處於劣勢,難以充分利用外部資源來推動經濟發展。
B. 越南經濟增長那麼快,為何還是那麼窮困潦倒呢
從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來看,展現不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不斷有新興的國家經濟不斷發展。尤其是現在的越南,經濟增長極快從而被備受關注。但是越南經濟增長那麼快,為何還是那麼窮困潦倒呢?其實有以下幾個不得不承認原因而導致。
綜上所述,由於以上幾點原因可知,越南通過各個方法提高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仍然難以逃脫經濟增長的陷阱,無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越南經濟增長那麼快,卻仍然還是那麼窮困潦倒,越南仍舊需要探求一條經濟發展之路。
C. 越南經濟為什麼比中國發展慢
越南與中國在經濟發展上的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越南的基礎建設條件相對較差。相較於中國,越南在交通、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這限制了其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率。
其次,東南亞危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20世紀90年代末,南亞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地區造成了嚴重沖擊,而中國在此時並未受到較大影響,反而藉此機會得到了快速發展。這一歷史背景對越南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此外,越南的工業化進程相對較晚,工業部門參差不齊,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在沒有強力支援的情況下,其工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難以與中國等先進國家相媲美。
同時,越南面臨著嚴峻的通貨膨脹問題,匯率不斷降低,這進一步削弱了其經濟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在政治方面,中國雖然也遭遇了一定的制裁,但憑借其強大的組織能力,能夠以自己龐大的市場吸引資本進入。相比之下,越南在這方面處於劣勢,難以在吸引外資和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綜上所述,越南與中國在經濟發展上的差距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了縮小這一差距,越南需要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提升工業化水平、穩定經濟環境以及加強政治制度建設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D. 越南:成不了「世界工廠」
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推出以來,雖然中國領導人多次表示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以博大的胸懷,期待著美國的合作,但是美國卻貪得無厭,對中國發起了一波接一波的輿論戰、經濟戰、 科技 戰等,意圖逼迫中國經濟成為美國經濟的附庸。在那之後,有很多外資企業為了迎合美國政府,鼓吹東南亞的價值窪地概念,將工廠紛紛搬遷到越南等地。
西方媒體這時突然集體調研越南,認為越南擁有完美的「資本價值」,一股腦地跑去給越南站台。在國際 社會 拚命吹捧越南,直到越南即將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觀點在西方媒體的炮製下,成了經濟領域的熱點新聞。
越南政府在這種論調下,也制訂了激進的經濟發展策略,摒棄了此前學習的中國發展經濟的模式,轉而全面西化,在價值觀領域擁抱西方,加大了外資引入力度,取消了外資投資領域限制,還制定了「兩年四減半」的稅收優惠政策。在那幾年,三星、奧林巴斯、優衣庫、耐克、蘋果等國際名企紛紛把製造業中心從中國遷入越南,似乎越南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事情,眼看就要成為現實了。
越南為什麼如此迫不及待地要推行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的經濟呢?
越南在1979年與中國爆發了邊境戰爭,稱霸的野心被迫收了起來,本著打不過你就要學習你的精神,越南從1986年開始,就設置了中國政策研究辦公室。中國政府出台的相關政策,很快就會被解讀出來,隨後就會出現相應的越南版本。比如中國在1999年我們建立了股票市場,越南也在2000年照貓畫虎也建立了股票市場。我們在2001年加入了世貿組織,越南則在2006年也加入了世貿組織。越南這種摸著中國過河的辦法,讓越南的經濟一度發展十分迅速,在1996年時達到了8.41%的經濟增長率。
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太快了,越南還在按部就班地學習中國,中國卻都已經改換賽道,在國際上掌握經濟話語權了。於是,越南開始想辦法「彎道超車」,希望藉助中西對峙的時代背景,全面融入西方,借西方的資本來發展越南的經濟。在2011年時,越南改弦更張,不再學習中國經驗,轉而與西方國家打得火熱,越南經濟也因此迎來了外資注入的高漲期。
可不管怎麼吹噓越南發展潛力,越南距離「世界工廠」依舊道狹且長。中國建國後歷經數十年的工業化積累,怎麼能是越南這種只有輕工業的國家所具備的工業製造能力呢?比如說工業領域最基礎的三酸一鹼,越南是否能夠完全自給?這里其實就說到了越南的「世界工廠」的水分,就是越南缺少完善的產業供應鏈基礎。
這個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擁有最全的工業門類產業,分別是中國、美國、俄羅斯。其中,美國是最先完成工業化的,隨後在大蕭條期間大量美國工程師幫助蘇聯完成了工業化,而新中國成立後蘇聯又幫助中國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基礎。這樣的工業體系,不是像越南這樣體量的國家所能消化得了的。如大規模的電力、交通、網路、能源等基礎設施領域的建設,以及高精尖 科技 的研發,都不是一個小國體量所能承受的代價。所以,中國發展出來的完善的工業製造體系,哪怕是現如今的美國,也因為「產業空心化」嚴重,無法再現當年輝煌,何況是越南呢?
中國的供應鏈體系,使得中國的製造業具備強大的競爭優勢,那些搬遷到越南的工廠帶去的並不是產業,只是組裝廠,越南人賺的只是辛苦錢。舉個例子來說,中國擁有手機製造領域的全部零件供應,在中國每一部手機的生產過程中,所有的零件供應商和其上游的供應商都會參與其中,也就相當於工業增加值增加了不止一百倍、一千倍。而越南一部手機的生產過程中,幾乎所有的零件都要從其他國家(中國)進口,那越南的工業增加值就只有那麼一點加工費。
這點加工費好不好賺呢?坦白說,還不是很好賺。因為越南糟糕的道路系統,導致了越南糟糕的交通狀況,物流、貨運體系都受到制約,就以越南最大的港口城市胡志明市來說,一年的集裝箱吞吐量是800萬標准櫃,上海的這一數據是4000萬。物流體系的不發達,把越南的人工成本低的優勢抵消了不少。而且,近期越南的人工也開始漲了起來,工會的力量越來越大,企業的用工成本也越來越高。從未來發展趨勢看,單純靠人工成本低的優勢,也不可能走的太遠,因為智能化的到來,大量低端、可重復的勞動,都會由機器人代替。中國在5G領域早已布局,而越南還在「人口紅利」的代工廠發展階段,中國又一次開辟了新的賽道,而越南只能乾瞪眼。
與越南糟糕的基礎設施相比,越南發展經濟最大的問題,還是勞動力人口素質的問題。越南人雖然比起印度人,勤勞刻苦的優良傳統還沒丟,不過作為供應鏈體系產業工人所需要的可不是「工具人」,而是具備了現代工業素養的「專業工人」。在全世界范圍內,也就只有中國工人才能形成有規模優勢的產業工人,其他國家的工人,要麼不成規模,要麼難稱產業。這些,都有賴於中國政府多年來在教育上的持續投入,以及中國人普遍的「惟有讀書高」的文化傳統。這一點是剛剛走出戰火沒多久的越南,不可能擁有的優勢,可能再給越南20年,在這方面才可能會有進步。20年後,機器人可能都要產業化了,越南現有的4700萬的工人,到那時可就不是「人口紅利」,而是「人口負擔」了。
中國形成世界級的供應鏈體系,除了以上優勢之外,還有中國是一個廣闊的、統一的、標準的市場,在這個市場的孵化下,商品經濟藉由內需市場異常活躍,不僅僅依靠出口,從而使中國的供應鏈體系既強大又獨立,不容易被卡脖子。越南的市場容量太小,而其所背靠的東南亞市場,在傳統上也是中國商品經濟的腹地,因此越南根本就沒有機會發展內向型經濟。市場規模的限制,也導致了越南自建供應鏈體系不能攤薄成本,因而代價高昂。
現如今的國際經濟競爭環境,已經不是20世紀70年代日本成為「世界工廠」那時的情景了。世界大國紛紛搶奪下一個發展窗口,所投入的天量的資源,已經不是一個中等規模的國家所能承受得了的。在這個角度上看,也許印度的政治家的外交理論可能更符合現實:在未來是沒有小國家的發展機會的,他們要麼被並入大國,或者以大國的附庸存在。
越南,這個自稱「小中華」的東南亞國家,自從獨立以來,就一直有著一顆不甘平庸的野心。看他們全面擁抱西方的決策來說,他們也清楚時間留給他們的發展窗口,也就是這么十幾年,一旦東風壓倒西風,或者西風壓倒東風,越南都將毫無機會。可是, 歷史 會給越南機會嗎?恐怕很難。未來,美國為了應對疫情所超發貨幣,必然要通過剪世界的羊毛來彌補虧空。
以前,日本很富有,美國比較容易剪到羊毛。如今能被美國剪的羊毛已經不多了,那些不太富有的經濟體也進入了美國的視野,如烏克蘭、越南等國。可能在隨後的幾年中,我們會在越南看到類似於當年日本股災的那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