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父母的心中心有何含義起到了什麼作用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遍觀十方,皆如火色。爾時如來即噓長嘆,普視眾生都無差途。善哉眾生當何所救!
思惟已訖,一切諸佛世界及諸菩薩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其時即有過、現、未來一切諸佛,應念正思。復有諸菩薩等,住自心中而復不動。復有諸金剛領諸眷屬執金剛事,不安其座,遊行十方。復有諸天仙魔眾,怖走無處。
講解:
如是我聞
教下講經,通用「三分」,即將全經劃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經首是序分,經尾是流通分,中間的絕大部分內容是正宗分。幾乎所有的佛經,開頭和結尾全都大同小異,所以序分和流通分的格式幾乎是相同的。
序分的格式就是所謂「六種證信序」,也稱為「六成就」,那就是「信、聞、時、主、處、眾」這六種成就。時,就是說法的時間;處,就是說法的地點;主,就是說法之主,那就是佛了;眾,就是聽法之眾,就是聽佛說法的大眾。還有「信、聞」呢?信,就是「如是」;聞,就是「我聞」。幾乎所有的佛經都是從「如是我聞」開始的。
佛說法是應病與葯,根據不同的人和事,為說不同的法門。當時聽佛說法者都是依教奉行,並沒有用文字記載下來。阿難是佛的侍者,佛所說的法,阿難親耳聽到的最多。阿難的記憶力極好,過耳不忘,雖然沒有文字記錄,阿難卻把佛說的法全都記在心裡了,這是以後結集佛經的先決條件。佛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曾問佛,世尊滅度後,以什麼格式結集佛經?佛告訴阿難,經首冠以「如是我聞」。後來結集佛經,由阿難誦出,大眾筆錄,於是,每部佛經的開頭,幾乎全都是「如是我聞」。
「如是」是表「信」的,淺顯地說,「如是」的意思就是「正是這樣的」。正是什麼樣的呢?正是「我聞」的——這正是我聽佛所說的,真實不虛。「如是我聞」的意思就是:佛正是這么說的,是我親耳聽到的,絕無虛言。
教下講經,在第十門「別解文義」的開頭,須先講「如是我聞」四字。今舉交光大師《楞嚴正脈疏》里的一段話:
「如是」者,略作指法之詞;「我聞」者,略明授受之本。溫陵謂「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是也。
此緣結集時,阿難感變,相好同佛,眾疑阿難成佛,釋迦再來,諸佛降附。唱此四字,三疑頓息,故必首標。
然「六成就」中,「如是」二字,第一「信成就」也。乃是信順之詞,謂信者言「如是」,不信者言「不如是」也。若依理釋,謂聖人說法,但顯真如,唯如為是耳。若宗本經,一切事堅固為如,離無常見為是。蓋表信教信理之深,方成傳持之道,故曰「信成就」矣。
「我聞」二字。第二「聞成就」也。「我」,即結集經主也,然是隨世假我。及法身真我,非同凡夫外道所計。「聞」者,親說親聽,非展轉傳聞。所謂「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不假音聞,教體何立,故曰「聞成就」也。達耳入心,記持無毫發之遺,文殊大不思議。阿難亦能憶持沙劫諸佛清凈法藏。今一佛四十年教,何有差遺!聖人境界,非比世間。若約中道理釋,則以無我之真我,不聞而能聞也。
再舉子璇大師《楞嚴義疏》:
【如是】
若兼「我聞」合釋:即指法之辭也,如是之法我從佛聞。《佛地論》雲:謂結集時,眾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
離釋:如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亦雲:信順之辭也。信則所言之理順,順則師資之道成,故萬行中以信為首。故雲「如是」。
又,契理契機曰「如」,永離過非曰「是」。如理而說,如理而信,故言「如是」。若約今經,如來藏心,體性不動曰「如」,真實義故曰「是」。又一切諸法本無生滅,皆如來藏,故名為「如」。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稱為「是」。更有餘義,繁而不論。
【我聞】
「聞成就」也。「我」,即阿難,自指五蘊假者。然一切法,佛說「無我」,今稱我者,我有四種:一、凡夫遍計。二、外道宗計。三、諸聖隨世假立賓主。四、法身真我。經指後二,非邪慢心而有所說,故無過矣。
「聞」,謂耳根發識聽受。雖因耳處,廢別從總,故稱「我聞」。無相宗說: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從緣生故,不壞假名,即不聞聞也。若約法性,此經旨趣,傳法菩薩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異」之妙耳,聞真俗無礙之法門。
一時佛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遍觀十方,皆如火色。
先看看上述兩位大師是怎樣解釋「一時」的。子璇大師的解釋:
【一時】
「時成就」也。師資合會,說聽究竟,總言「一時」。「一」者,揀異余時,「時」者,隨世假立。如來說經,有無量時,不能別舉,一言略周,但言一時,《涅槃經》雲「一時在恆河岸」等。又諸方時分延促不定,故但言一時。若約法義釋者,即說聽之時,心境泯、理智融、凡聖如、本始會。此諸二法,皆「一」之時。
交光大師的解釋:
「一時」者,第三「時成就」也。蓋世事合會,尚待昌期,大法弘宣,豈違嘉運,故須良時,方能成就。取其師資道合,始終說聽之時。以佛說法,殊方紀歷,不可對同,故總雲「一時」。若約理,則心境、理智、凡聖、本始,一如之時也。
看來,經中的「一時」並不單單是指佛在某個地方說某法門之時,而是有無量時。世尊說法如同應病與葯,只要有某類眾生的解脫緣熟,又能會遇當機的佛法,那就是世尊說法之時。本經的「一時」是什麼時?是「遍觀十方,皆如火色」之時,下面就要說到,我們正當此機。而我們又能遇到這個法門,佛正在此時為我們說法。釋迦世尊並沒有離開我們啊!
再看看兩位大師怎樣解釋「佛在某某處……」
子璇大師:
【佛】
「主成就」也。具雲「佛陀」,此雲「覺者」。謂覺了真妄性相之者,即究竟覺也。論雲,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未覺心源,故非究竟覺。然具三義:一、自覺,覺知自心本無生滅。二、覺他,覺一切法無不是如。三、覺滿,二覺理圓,稱之為滿。《佛地論》中,具有十義,謂:具一切智,一切種智,出煩惱障,及所知障,覺了一切諸法性、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稱為佛。
【在室羅筏城祗桓精舍】
「處成就」也。處有二種:一、所化處,即伐城。二、所住處,即祇園。……
交光大師:
「佛」者,第四「主成就」也,簡略梵語,具雲「佛陀耶」,此雲「覺者」。余教不錄,惟約當宗,則始覺與本覺證齊,而成究竟覺。又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前三惟約自覺,後三兼利他。而自覺揀凡,覺他揀小,圓滿揀因也。約人,即娑婆教主,中天竺迦毗羅國凈飯王太子,出家成果,十種通號之一,別號釋迦牟尼。非此大聖,孰能演斯大法,故曰「主成就」也。
「在室」下,第五「處成就」也。……
……第六「眾成就」也。……
看來,「佛」不僅僅是對釋迦世尊的尊稱。「佛」還有「自覺」方面的三個意思——始覺、本覺、究竟覺。進而有「利他」方面的三個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更進一步,具有《佛地論》中所說的十義——①具一切智。②具一切種智。③出煩惱障。④出所知障。⑤覺了一切諸法性。⑥覺了一切諸法相。⑦能自開覺。⑧能開覺一切有情。⑨如睡夢覺。⑩如蓮華開。
「在某某處」也並非只指一個地方,而是「處有二種」——所化處、所住處。
本經的「住俱焰彌國金剛山頂」,「俱焰彌國」是所化處,「金剛山頂」是所住處。俱焰彌國金剛山頂在哪裡里呀?古時翻譯佛經,國名是音譯,古印度有個「拘睒彌國」,與「俱焰彌國」諧音。拘睒彌國在中印度,是個地處中央的大國,土地肥沃,氣候炎熱(正好契合「皆如火色」)。那麼,「金剛山」又在哪裡呀?拘睒彌國境內並沒有金剛山。金剛山,又稱金剛圍山、金剛輪山,也就是環繞世界的大鐵圍山,怎麼會在拘睒彌國境內呢!所以「俱焰彌國金剛山頂」並不局限於古印度某地。俱焰彌國是指大國,乃至是指世界各國。金剛山是指最宏大的高山。佛在最高最宏大的山頂,為世界各國廣說此經
「遍觀十方,皆如火色。」火色是什麼色?當然是紅色。火,有「熾盛」的意思。什麼熾盛啊?五蘊熾盛。
佛法四諦——苦、集、滅、道。第一諦「苦諦」,有三苦、八苦等說。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佛法是心法,法法不離心,心外取法是外道之說,「五蘊熾盛」並非離心別有。「色」就是物質,色蘊熾盛,則眾生追求物質佔有之心強烈;「受」就是領受、感受,受蘊熾盛,則眾生追求刺激之心強烈;想蘊熾盛就是眾生妄想翻騰,機謀巧算,勾心鬥角,無有寧日;行蘊熾盛就是追求立即成功,恨不得拔苗助長;還有識蘊熾盛,「識」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生死的根本,就是「去後來先做主公」的那個。人死之後他後走,人未生時它先來。如今它逢熾盛,必然導致全世界人口增長迅速。
這是什麼時候的事啊?如今正當其時!佛說本經,正是為當代眾生所說,當代眾生正是本經的當機之眾。我們理當依教奉行,受持本經,理當自己解脫這五蘊熾盛之苦,理當幫助全世界人民解脫這五蘊熾盛之苦。法不孤起,仗因緣生,此等根性的眾生解脫緣熟,正是本經所說的法門如今廣為流行的原因。
爾時如來即噓長嘆,普視眾生都無差途。善哉眾生當何所救!
這段經文容易理解,只說說其中個別詞語。
先說「爾時」,爾時的字面意思就是「這是、那時、此時」。具體到本經,「爾時」是指什麼時候啊?就是上文所說的「一時」,就是「遍觀十方,皆如火色」之時,就是十方眾生普遍「五蘊熾盛」之時。也就是如今。
再說「都無差途」。疾病痊癒了,稱為「病差」。「差途」就是「病差」的路途,也就是治療疾病的方法。眾生煩惱如病,佛法如葯,世尊對機說法如同應病與葯。十方眾生普遍「五蘊熾盛」,該用什麼方法來救度啊?都無差途!也就是說,過去的方法都不怎麼靈了,其力量都不一定能勝過當前眾生的煩惱了。
為此,如來感嘆:「善哉眾生當何所救!」——於是,佛就正念思維救度的方法。
(弟子問:為何是「善哉,眾生當何所救」呢,而不是苦哉呢?)
(老師答:佛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就象言行顛倒的醉漢,本來是正常人,只因酗酒,不能正常。眾生本來是佛,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因為本來是佛,所以「善哉眾生」。另,也可以這樣句點:善哉!眾生當何所救!這樣的話,「善哉」就成了語氣詞。)
思惟已訖。一切諸佛世界及諸菩薩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
「思惟已訖」——佛已經考慮好了,已經找到了救度此等根性眾生的方法。
此時,「一切諸佛世界及諸菩薩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
先說說「佛世界」和「菩薩境界」。
粗淺地說,「佛世界」就是佛所住之國土,有穢土,有凈土。當然這是粗淺說、方便說,因為,說佛住清凈的凈土還容易理解,說佛住不清凈的穢土就令人費解了。究竟說來,無凈無穢,凡是佛化現的地方都是凈土。佛是究竟清凈的,究竟清凈便沒有凈、穢的分別。若分別凈、穢,便非究竟清凈,說凈說穢都是塵埃,都是污染,都不是究竟清凈。那麼,還建立這分別凈穢的方便說干什麼呀?是為了度眾生啊。比如我們娑婆世界,五惡、五痛、五燒,八苦交煎,是典型的穢土。然而這里卻是釋迦世尊的化土,是世尊教導我們的課堂。娑婆世界其實是釋迦世尊教化眾生的凈土。五惡、五痛、五燒,八苦交煎,那是眾生的境界,佛的境界沒有此苦。佛在《楞嚴經》中說:「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塵勞,就是「五惡、五痛、五燒,八苦交煎」的娑婆眾生境界。佛無塵勞,佛應緣示現,救度眾生,正是海印發光。每尊佛都有自己化現的世界,這就是「佛世界」。釋迦世尊的化土就是我們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釋迦世尊的「佛世界」。娑婆世界包括六道——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若細分,更是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僅以天界為例,由下至上分為三界——欲界、****、無****(無****又稱空界),欲界天有六層,由下至上:四王天、忉利天(就是下文所說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天四禪十八層:初禪三層、二禪三層、三禪三層、四禪九層。空界天四層: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若從劃分三界(欲、色、空)的角度,不僅天道的六層欲界天屬於「欲界」,其他五道(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也都屬於欲界。這三界,都屬於釋迦世尊的「佛世界」。
大略地說,「菩薩境界」與「佛世界」相仿,只是「菩薩境界」尚未究竟。用現在的話打個比方說,「菩薩境界」雖然初具規模,但還沒有最後完工。說起來這些「三賢十地」等,也是蠻復雜的,這里就不多說了。
再說一下「震動」。說到震動,現在的人很可能聯想到地震災害。然而佛經里所說的震動,是難得的祥瑞,此時地皆柔軟,眾生和悅。就象嬰兒在搖籃中,不覺籃動,惟覺舒服,故絕不是指地震災害。佛經里所說的「震動」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見,凡夫毫不知情。「震動」種類繁多,有「動六時」「動六方」「動六相」等。「動六時」是:佛入胎時、佛出胎時、佛出家時、佛成道時、佛說法時、佛涅槃時。「動六方」是: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動六相」是:動、涌、震、擊、吼、爆。由於佛思惟已訖,已經找到了救度此等根性眾生的方法。故這里所說的「震動」,是指佛將要說法時的祥瑞之兆。
這次震動所惠及的范圍是「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剛際,及魔宮殿,悉皆震動」,
上至三十三天,是指「一切諸佛世界」里的忉利天以下的時空范圍。
下至十金剛際,是指「諸菩薩境界」里的「十金剛心」——①覺了法性、②化度眾生、③庄嚴世界、④善根迴向、⑤奉事大師、⑥實證諸法、⑦廣行忍辱、⑧長時修行、⑨自行滿足、⑩令他願滿。諸位可能會問,這里不是說這次震動所惠及的范圍么,怎麼說起「心」來了?因為心外無法,范圍也在心內。又因為
B. 印度神話中有哪些神
史詩神
梵天:創造之神。
毗濕奴:保護神。
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阿修羅:惡魔。
迦樓羅 :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
主要的神
因陀羅:天帝。
阿耆尼:火神。
伐樓那:水神。
閻摩:死神。
蘇利耶:太陽神。
八大守護神
世界守護神指的是以天神之王因陀羅為首的八位主神,他們大多數都是原來的吠陀主神,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或多或少都有所降低,和吠陀神話相比他們的力量也有所削弱,經常由於抵擋不了強大魔鬼的進攻而被迫向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位大神求救(真是有夠菜的)。
因陀羅:雷電之神,眾神之首,後成為天王。被佛教吸收後又叫「帝釋天」,為善見城城主。在很多動漫以及小說中登場,比如《天空戰記》、《聖傳》、《風雲》等等,不過好象一般都是擔任反派角色,在被吸收進了佛教以後得名帝釋天,為善見城(Sudarsana)之主,在《世界·印度篇》中雖然是以印度教中的雷神/戰神的身份登場,但是百里還是用了帝釋天這個佛教名稱(因為聽起來比較有型,也請大家不要太過計較,呵呵)。也有傳說帝釋天指的並不是一位天神,而是一個頭銜,由功德最大的人擔當,如果有其他人的功德超過了現任的帝釋天,那麼他的寶座就會發熱。其他的七位天神分別是:死神閻摩、海洋之神伐樓那、風神伐由、酒神蘇摩、太陽神蘇里耶、火神阿耆尼以及財富之神俱比羅。值得一提的是死神閻摩在被佛教吸收之後
因陀羅
變成了閻摩羅王,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又衍生出了十殿閻王(閻羅王其實是十殿閻王其中之一,只不過名氣最大)。而風神伐由的兒子就是飛將軍神猴哈奴曼,因為隨著羅摩(毗濕奴的第七化身)一起奮勇作戰而聞名,胡適先生認為他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財富之神俱比羅是個有趣的傢伙,傳說他在成為天神前是一個竊賊,因為在濕婆的神廟中行竊碰上奇遇就稀里糊塗地成為了天神,他其實就是佛教中的北方多聞天王,不過兩者的形象可相差甚遠——據說俱比羅身材矮小佝僂,渾身珠光寶氣,顯得俗陋委瑣,而北方多聞天王非但是威武的四大天王之一,而且還是大美人吉祥天的哥哥(……)。多聞天王也被稱為施財天,也就是中國人過年時人氣狂高的財神爺。
在《世界·印度篇》中八大世界守護神里主要登場的就只有帝釋天因陀羅,而由於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也會出現的緣故,俱比羅和多聞天王(昆沙門天)就被當成兩位不同的天神了。
Indra眾神之神, 天空, 暴風, 雨水之神, 騎白象
Agni 火電之神, 三腳七手三頭
Kali 黑土之女神, 破壞之神, 三眼四手
Karttikeya戰神, 六頭十二手, 騎孔雀
Lakshmi 財富之女神, Vishnu 之妻, 騎金蓮
Ratri黑夜之女神
Rudra 暴風和死亡之神
Surya 太陽神, 三眼四手
Tvashtri 技術科學之神
Ushas黎明之神
Varuna秩序和誠諾之神
Vishnu 憐憫和光明之神
Yama 死亡之神, 騎水牛
釋迦
釋迦: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相傳為印度北部小國王子,後舍棄家庭,權位,獨自出走。七年後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又被稱為釋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說的大日如來。佛教中最為崇高的神,曾降伏過中國的戰斗之神齊天大聖。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即八部眾,說法見於佛經。《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曾提到過:「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天:即帝釋天為首的天神。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因為佛家相信事事皆有無常。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
阿修羅:阿修羅是與天對立的一族。他們非常好戰,男的極丑,女的極美。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有美食而無美女。雙方常因此而互相爭斗,場面十分慘烈。「修羅場」的說法即從此來。阿修羅一族被視為戰神,他還有個化身是火神大摩尼,也就是「拜火教」和中土「明教」的最高神。
龍:龍無論在東西方神話,還是在奇幻文化中都是個非常歡迎的角色。以其獨特的外形,強大的力量備受青睞。可以說一說到奇幻,人們就會想到龍,龍幾乎成了奇幻文學的代表。東西方的龍雖然有所不同,但它們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頭部特徵,善飛翔,會從嘴中吐出物質攻擊等。這些驚人的巧合讓人忍不住懷疑是否以前有此一類生物存在。龍的記載在我國由來以久,大量詳實,准確,生動的記錄貫穿著整個古代正史,有紀可考的記錄最後見於民國初年,讓人十分迷惑。但天龍八部中的龍其實說的是一種大蟒蛇。
乾達婆:擁有黃金之翼半人半鳥的精靈。天界的音樂家。
迦樓羅:中國人很熟悉的一種大鳥,傳入中國後演變成了金翅大鵬鳥。原型是種翅有種種庄嚴寶色的神鳥,一天吞噬一條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哪來這么多龍讓它吃?),五百年自焚一次,然後又從火焰中復活,鳳凰重生的傳說即來源於此。
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摩睺羅伽:莫呼洛迦,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卷二雲∶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凈威音、勝慧庄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眾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眾妙庄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侯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卷十一雲(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雲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侯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向左。
C. 印度眾神關系圖
創造神梵天
梵天:印度教神話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世界的創造者。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稱「大梵天王」 。
創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話中的身份是祈禱神,而在印度教神話中正式得名梵天,並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聯系起來,一般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梵天,而毀滅時又重新歸於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體現,在印度教神話中被認為是宇宙的創造者,也被稱為「世界之主」。但是實際上梵天受到的崇拜遠不及其他兩位大神,鑒於世界已經為梵天所創造,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轉移到了毗濕奴和濕婆亦即維護和毀滅兩種力量對於世界權力的爭奪上,另外梵天也因為一些所作所為導致其聲譽的降低和信徒的減少——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線有直接關系。在整個印度,毗濕奴和濕婆的神廟遍布各地,而專門供奉梵天的神廟卻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廟(Brahma
Temple)。神話中的梵天為紅膚色,四首,四臂,坐騎為天鵝,在被吸收進入佛教成為護法神後被稱為大梵天。
吉祥天女
釋迦
釋迦:原名喬達摩。悉達多,佛教的創始人。相傳為印度北部小國王子,後舍棄家庭,權位,獨自出走。七年後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又被稱為釋迦世尊,但不是藏密所說的大日如來。佛教中最為崇高的神。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即八部眾,說法見於佛經。《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曾提到過:「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天:即帝釋天為首的天神。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因為佛家相信事事皆有無常。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
阿修羅:阿修羅是與天對立的一族。他們非常好戰,男的極丑,女的極美。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有美食而無美女。雙方常因此而互相爭斗,場面十分慘烈。「修羅場」的說法即從此來。阿修羅一族被視為戰神,他還有個化身是火神大摩尼,也就是「拜火教」和中土「明教」的最高神。
龍:龍無論在東西方神話,還是在奇幻文化中都是個非常歡迎的角色。以其獨特的外形,強大的力量備受喜愛。可以說一說到奇幻,人們就會想到龍,龍幾乎成了奇幻文學的代表。東西方的龍雖然有所不同,但它們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頭部特徵,善飛翔,會從嘴中吐出物質攻擊等。這些驚人的巧合讓人忍不住懷疑是否以前有此一類生物存在。龍的記載在我國由來以久,大量詳實,准確,生動的記錄貫穿著整個古代正史,有紀可考的記錄最後見於民國初年,讓人十分迷惑。但天龍八部中的龍其實說的是一種大蟒蛇。
乾達婆:擁有黃金之翼半人半鳥的精靈。天界的音樂家。
迦樓羅:中國人很熟悉的一種大鳥,傳入中國後演變成了金翅大鵬鳥。原型是種翅有種種庄嚴寶色的神鳥,一天吞噬一條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哪來這么多龍讓它吃?),五百年自焚一次,然後又從火焰中復活,鳳凰重生的傳說即來源於此。
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摩睺羅伽:莫呼洛迦,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卷二雲∶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凈威音、勝慧庄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眾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眾妙庄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侯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卷十一雲(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雲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侯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向左。
D. 印度神話愛情故事
凡是偉大的文明都有偉大的神話,紛繁復雜的印度神話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下面是我為大家准備的印度神話 愛情 故事 ,希望大家喜歡!
印度神話愛情故事篇一
夜花(Parijata tree,Nyctanthes arbor-tristis L.)為木犀科夜花屬灌木,原產印度中部,花冠白色,花管紅色,種子可榨油,香味沁人心脾,夜花香氣還有助於冥想,傣族寺廟喜 種植 。夜花通常在夜間開放,天明即凋零,白天滿地白花泛香。試想傣族寺廟中,僧人拾一把棕帚,掃去香徑佛塵。佛塔、袈裟、貝葉梵經,外加夜花滿地凋零。寺廟引種此樹,是何等清幽。
版納植物園中夜花最近盛開,每每看到此花,都深感 文化 對植物的影響較為巨大。看似花朵小巧,貌不驚人的夜花,在印度神話和佛教文化中卻隱含著極為驚人的故事。版納植物園的夜花種植於民族植物園內,不知何人所植。回溯歷史,早在1959年,版納植物園便已經引種栽培有夜花,但和夜花不起眼的花朵一樣,夜花似乎並不收人青睞。雲南最早的栽培夜花的是德宏盈江縣允燕塔,佛塔落成的1951年,一位高僧從緬甸引入夜花種植在寺廟中。
想來,這位高僧肯定是一位有故事的人,也必定是懂得夜花背後的 神話故事 之人。
在東南亞文化圈中,夜花被稱為”悲傷之樹“(Tree Of Sorrow),認為夜花紅色的花管,清晨即凋謝的特徵,如戀人的血淚。據古印度凄美的 傳說 ,一位美麗的公主愛上了月亮神,但被太陽神橫刀奪愛。月亮神打不過太陽神而逃走,公主含恨自盡。之後,公主屍體埋葬之處長出了一株樹,夜晚開花,早晨凋落,此樹即是夜花。夜花晚上盛開,釋放出一股獨特的清香,等待月亮神,但一到早春就凋落了,誓死不見太陽神。
然而,凄美的愛情故事似乎簡單了些。想必允燕塔的高僧對這種卿卿我我的愛情故事並不感興趣。夜花其實在古印度傳世神話和佛教中具有重要意義。據印度經典《往世書》中記載,夜花(Parijat)是古印度傳世神話“攪乳海”的產物之一。因此才被後世發展出來的佛教文化所青睞。
夜花是天堂花園主任帝釋天的寶貝。帝釋天(Indra),天庭上主管雷雨的神仙,天神的主宰者。 帝釋天擁有極為精美的天堂花園(Nandan Kanan),園中奇花異卉甚多,其中鎮園之寶即為Parijat(夜花)。帝釋天的妻子也很喜歡夜花,常常用線將其串起來,戴在身上,香氣彌漫,精美華貴。帝釋天將夜花視為傳家寶,獨享其美。
在印度教神話中,宇宙由梵天主管“創造”、濕婆主掌“毀滅”,毗濕奴 “維護”。維系者毗濕奴性格溫和,對信仰虔誠的信徒施予恩惠,而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的世界。其中,毗濕奴第八次化身為黑天(Krishna),為王子的軍事助其運籌帷幄(毗濕奴第九次化身即為佛陀)。黑天有多個妻子,正妻王後是溫柔的吉祥天女艷光(Rukmini),排名第二位的是能征善戰的女武神真光(Satyabhama)。一天,凡人黑天與王妃真光 拜訪 帝釋天,晚宴之後,帝釋天引路前往天堂花園暢游,真光被花園中色彩斑斕的花朵所吸引,沉醉其中。
當走到夜花樹下的時候,,皇妃真關問:這是什麼花呀?黑天答“Parjat(夜花)”。真關又問,帝釋天從哪裡搞來這么漂亮的夜花呢?黑天答到: “夜花是當年我和提婆(各路神仙)與阿修羅(魔神)為得長生不老之葯攪乳海之時,與 其它 物件一起得到的。帝釋天那時候就將其帶了回來,種在天堂園中。”(注釋:攪乳海) 真光聽了這般話,若有所思,然後說,夜花既然這是攪乳海時候所得到的,那麼就不該只是帝釋天一人所有,大家都有資格擁有,而且應該將其帶到人間,萬民均可享受。獨樂了不如眾樂樂嘛。黑天聽後,點頭表示同意。真光便將夜花拔起來,藏到迦樓羅(坐騎大鵬鳥)背後,准備偷回人間。門衛見狀,趕緊將其攔下,並及時稟告帝釋天和天後。帝釋天大怒,帥天兵天將攔下黑天,派日月、火、閃電等諸神相繼與黑天過招,最終一一落敗。之後,真光說到,黑天來訪,天後竟然不路面迎接,如此無禮,因此我才以偷夜花為由,懲罰她一下。既然你們已知錯,夜花本也是天宮之物,我們只是將其引入人間,母株以後還還給你們。夜花因此便被真關王妃引入到她的後花園中。
離奇的是,夜花雖然種植於真光王妃宮殿中,但夜花掉落之後,總是落在與之相鄰的艷光(Rukmini)王後的院子中。艷光王後乃黑天最寵愛的妻子,夜花為何如此凋落?神話又為何如此這般抒寫流傳?我們難以朔源。或許,如同神話攪乳海反映了神仙也有私心一樣,優雅郁香的夜花故事也折射出神仙們難以釐清的感情糾葛。無論故事如何演變,神話讓夜花散發出更為迷人的幽香,令人著迷,惹人愛憐。
印度神話愛情故事篇二
魚王式系列
傳說濕婆將瑜珈的秘訣教給妻子帕瓦蒂(Parwati)時,帕瓦蒂發困睡著了,於是秘訣被潛在海里的魚王(Matsyendranath)偷聽去了。帕瓦蒂醒來後勃然大怒,隨即詛咒魚王忘記一切有關瑜珈的事。但幸運的是,魚王得到了行者戈拉克納特(Gorakhnath)暗中相助。戈拉克納特化成一位跳舞的女人,載歌載舞,用她的歌聲幫魚王解除了身上的魔咒。魚王心懷感激,上岸深深鞠躬,“魚王式 ”因此產生。得到瑜珈真傳的魚王後來有把瑜珈傳授給人類。
神猴哈努曼式
神猴哈奴曼被稱為印度的“孫悟空”。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里,哈奴曼是猴子國中一員大將,具有所有的 瑜伽 神通。哈奴曼是毗濕奴第七個化身——羅摩最忠實的僕人。有一次,羅摩和妻子息達以及兄弟羅什曼那被放逐在森林裡。楞枷城(現在的斯里蘭卡)的惡魔羅瓦施計把希塔擄到錫蘭。哈奴曼施展他的神通本領,一步跨過了海峽,幫助羅摩救出妻子希塔。在戰斗中,羅摩的兄弟羅什曼那被射中一箭,不省人事。哈奴曼再顯神通,一大步跨過了大海,到達喜馬拉雅山,從山頂摘回草葯,救了羅什曼那一命。瑜珈體式神猴哈奴曼式(Hanumanasana)就是獻給哈奴曼的,來紀念他那神奇的一躍。
戰士系列
戰士系列體位的產生都源於一根頭發。瑜伽三大主神之一濕婆妻子薩蒂的父親達克剎舉行一個盛大的祭祀典禮,他邀請了所有的神,但唯獨沒有邀請自己的女兒女婿,因為濕婆主管毀滅,讓他覺得很不吉利。得知消息的薩蒂非常生氣,執意要去和父親理論,濕婆苦勸無果,剛烈的薩蒂還是去了盛典想讓父親收回成命,可是得到的卻是巨大的侮辱,憤怒的薩蒂就在這個盛典上為了尊嚴引動體內真火自焚而死。痛失愛妻的濕婆被徹底激怒了,他拔下一根頭發扔到地上,變成了強大的武士維拉巴德納,並命令他去打敗達克剎。這個濕婆頭發變成的武士不但毀滅了祭祀大典,趕走了眾神,還砍下了達克剎的頭。而濕婆痛悼愛妻也陷入深深的冥想,直到轉世的愛妻重新贏得了他的心。戰士系列體位就是源於濕婆偉大的愛情故事。
印度神話愛情故事篇三
濕婆神是瑜伽的始祖,他的妻子叫岶爾瓦緹,他們被認為是最完美的丈夫和妻子,印度的青年男女總會向他們祈禱,希望獲得像他們一樣完美的伴侶。在歷史的長河中,愛情永遠是永恆的主題。瑜伽修行者並不是禁慾主義者,美好的愛情故事,同樣也發生在他們身上。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瑜珈鼻祖,講述關於這個世界最偉大的瑜伽行者——大神濕婆的愛情傳說吧!
[傳說:仙人達剎的女兒薩蒂不顧父親的反對嫁給了毀滅和再生之神濕婆。達剎對濕婆因此記恨在心,為了報復,他舉行了一次盛大的祭典,邀請了天界的眾神卻沒有邀請濕婆。薩蒂聞訊趕往祭典,卻遭到父親的當場侮辱。薩蒂為了維護丈夫悲憤之下投火自盡。濕婆為薩蒂的死悲痛得發瘋,他暴怒地沖到現場,毀掉了祭典,殺死了達剎和數個看著薩蒂的慘劇發生而不加理睬的天神,並且想要毀滅世界。護持神毗濕奴趕到後與濕婆發生激烈戰斗,終於將其降伏。但濕婆並未由此恢復理智,他從余燼中取出薩蒂屍體,之後攜屍在世間久久游盪,跳著瘋狂的毀滅世界之舞,(濕婆是舞蹈之神,有一尊銅像就叫做“濕婆之舞”,很美。但濕婆的舞蹈象徵的是世界的毀滅,那是濕婆作為“毀滅神”最後宣布世界末日用的力量。)毗濕奴為了結束這種瘋狂的哀悼,將薩蒂的遺體分割,其所散布之地遂成為聖地,而薩蒂之魂則化為雪山下的杜鵑花。]
一 濕婆
今天晚上的月亮很圓,你看見了嗎?我親愛的薩蒂。這美麗的月光就像是我們第一次相會那天晚上的月光一樣。
你靜靜地躺在我的懷里,什麼話也不說,那麼,你是對我表示贊同吧。我想起那時你站在恆河邊的俱舍聖草叢里,眼睛像頭羞怯的小鹿;你衣著樸素,低著頭,可是月光柔和地照在你的秀發上,就好象給你戴了天然的寶石一樣。然後你抬起頭來對我微笑——你知道嗎?薩蒂,從那時我就愛上你了。為了那一笑,天帝也會把這世界視為草芥的。
可是我的愛妻啊,你已經睡了很久了,為什麼你總是不醒來呢?
我真是很想念你的微笑嗬。
啊,你衣上的珠飾掉了下來;這都怪白天那群愚蠢的村民,他們對我和你投擲石塊,有的還真的打到你身上來了——你不痛嗎?
他們沒有把你從酣夢中吵醒,這就好。可是他們竟然叫我瘋子,還說我帶著可怕的東西四處亂走,像個火葬場里的活鬼一樣令人恐怖憎惡。啊,他們都瞎了嗎?他們竟把沉睡在我懷中的、仍是這世上最美麗女子的你叫做可怕的東西——這豈不是太荒謬了嗎?
可是,薩蒂,我不明白;為什麼每一處我們走過的地方,人們都這樣對我們呢?難道梵天的法則已經有所改變,而我也無法理解了嗎?
夜起風了。我把你抱得更緊了一些。希望你不要著涼才好。
你知道嗎,薩蒂?有時侯,在那些時斷時續的夢里,我也會回想起天界,回想起我那高傲睿智而又煳塗的父親,還有總是溫和微笑著的藍蓮花眼的毗濕奴。回憶就像閃電穿過雲層般閃現而後又隨即消失;我所能回憶的只是一些模煳的片段,梵天和毗濕奴的樣子好象也有點記不清楚了。是什麼時候離開天界的呢?
雨季來了又去;我數過花朵盛開的日子。這世間竟已走過七個年頭了。
那麼,你也已經沉睡了七年了嗎,薩蒂?
我們的旅行還沒有結束。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能走到路的盡頭;所以我也猜不出來你什麼時候會醒。不過,你願意睡就睡吧,我會抱著你走完全程的。我答應你會帶你回我們的家,有著明亮雪峰的吉羅娑山下明鏡一般的瑪那莎聖湖——那裡有你最愛的杜鵑。希望我們回去時是春天,這樣你就可以一睜開眼就看到它們怒放的樣子;那時侯你就會醒來對我笑了吧,而我也會像從前那樣彈琴給你聽的。我一想到這些,就會覺得很幸福;就算沒有了梵天給我的一切——天神的崇敬,永生的生命乃至這個世界——我也不會有絲毫的遺憾。
可是有時侯我從水中窺見我們的倒影的時候,竟會覺得一種強烈的心痛,那種痛苦就好象要把我撕成兩半一樣。那些時候我就會驚恐地倍加緊緊抱住你——這是怎樣一種令人發瘋的幻覺啊——我竟會覺得我好象已經失去了你,並且已經失去了很久一樣。
不過在那之後,我往往會自失地笑起來。這種幻覺是無根無據的,就像那些掛在林中的蔓藤一樣。你好好的在我懷中,而再也不會有人把我們分開了。
你的父親一樣,梵天一樣,全天界的天神也一樣,他們不會再把我們分開了。
你和我在一起,永遠地。
永遠永遠。
二 毗濕奴
梵天,今天我終於找到濕婆了。
我看見你眼中現出痛苦的神情,我看見你背轉過身去,我知道你不想聽到這些會令你悲傷的事情;可是梵天,我將不得不說,因為你我都知道,這罪行,這再也無法彌補的驚天的傷痛,乃是要你我共同承擔的。
我還記得我多年前在天帝的花園里見到濕婆和薩蒂的情景。那時的他們是多麼美麗的一對啊,梵天;他們手挽手走在金蘇迦樹叢中,像是森林中共同歌唱的無憂鳥,像是並蒂盛開的蓮花。薩蒂真是個美麗絕倫的姑娘,梵天,如果說濕婆是人中之虎,她就是你最光輝奪目的造物。她的面龐就像皎潔的明月,眼睛就像初升的晨星。她抬起頭向她丈夫微笑——那簡直就是世界初生時太陽所放出的第一束金色的光芒。沒有人不會為這微笑打動,沒有人不會為這微笑中所包含的幸福為他們感到高興。
而今天,梵天,當我再看到他們時,除了那種痛徹心扉的感覺外,我再也感不到什麼了。
薩蒂永遠不會再向她丈夫溫柔地微笑了。她那鮮花般嬌艷的面容,夏末雨雲般烏黑的秀發,那小鳥一樣的動人嗓音,還有她的愛情,她的渴望,她的夢想,都消失了。這一切的一切,造物的精華,如今只剩下一具焦枯可怖的屍體,那猙獰的骷髏上,哪裡還有昔日那個薩蒂的影子?
你的肩頭在顫抖;梵天。是的,你應該為此悲痛,為此自責,不僅是你,還有我,還有當時所有看著薩蒂被迫跳入祭火而處於對達剎的畏懼而不敢阻攔慘劇發生的天神們——那時那麼多的天神竟沒有一個人敢看薩蒂那悲傷而憤怒的眼睛——我們都要為此內疚,終我們的一生,我們都將牢記這個悲慘的情景:
一個年輕的男子,抱著愛人枯焦的軀體在荒野中凄涼地狂笑……
是的,梵天,濕婆依舊還緊抱著薩蒂的屍體,他竟緊抱著她在世間流浪了七年啊,梵天!
我們的心應該流血啊。
濕婆已經瘋了。我們從他大鬧祭典之後從余燼中帶走薩蒂的殘軀時就應該知道的。他瘋了,這七年來他帶著她的屍體四處游盪,因為他竟從來不相信他的愛妻已經死了。
他不相信她竟再也不會對他微笑,他不相信她竟再也不會對他開口說話,他不相信她竟再也不會聽到他的琴聲,他不相信她竟會捨得離開他——他們本是發誓要廝守萬世的啊,梵天。
所以他瘋了。他沉浸在自己的美夢中,幻想著自己仍是和薩蒂手挽手地走著,走著,而世界的花園無窮無盡。
可是我知道現實是什麼樣子。梵天,你若沒有親眼看到,你絕不會相信,那個癲狂的男子,那個眼睛深陷、渾身塵土、頭發糾結、像一棵被雷擊倒已經蒙上了死亡陰影的大樹的男子,竟會是濕婆。他看起來是那樣的悲慘和邋遢,而他,他曾是你的驕傲,天界的雄獅,有著陽光般秀美笑容的青空的神祗啊!
那個在眾神的祭祀上優美舞蹈的、永遠快樂、永遠慷慨、永遠善良的濕婆啊……
我唿喚著他的名字。而他抬起頭來,目光呆滯地看著我。他的眼神中充滿了迷惑。他已經記不得我是誰了。
我抓著他的肩頭,我大聲叫他,我指著他懷中的焦屍提醒他他現在在干著多麼瘋狂的事。但他固執地不聽,他哈哈狂笑著說我才是瘋子,他因為我碰了他寶貴的妻子而怒不可遏地要和我拚命,他爭辯說,她只是睡著了……
最後我們打了起來;就像七年前那樣。但他已經無法像從前一樣揮動他的神弓;流浪毀了他的力量和身體。我打倒了他;薩蒂的屍體自他的懷中跌出,在我們力量的旋渦中化成碎片。
夢醒了。
我知道我不得不這樣做。這個世界因為他的舞蹈已經開始脫軌。他必須清醒過來,否則,這世界將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可是為什麼,梵天,為什麼我完成了這本該是神聖的任務,為什麼我拯救了瀕於毀滅的濕婆,卻一點也感不到欣慰?
為什麼我不敢看他那震驚而悲痛的眼神?
我站在那裡,拿著神輪的手因為心痛而顫抖。我問自己,難道我真的有這個權利,為了所謂的一切去剝奪他流連在幸福的幻夢中——哪怕那隻是個一碰就會破碎的水泡——的權力?我難道真的有這個資格,去告訴他必須面對真實的殘酷?
我們是殘忍的,梵天。終我們的一生,都將無法忘記這個悲慘的情景:
一個痛苦的男子,抱著愛人破碎的身軀在荒野中低聲地嗚咽……
這是你驕橫詛咒的結果。
這是我沒有勇氣挺身而出的結果。
這是眾神麻木和怯弱的結果。
所以,我們將永遠無法從這內疚中逃開,我們將永遠無法從這心痛中逃開,日日夜夜都要忍受著這強烈的、無法再挽回的負罪感,永遠地。
永遠永遠。
三、濕婆
你竟然真的已經永遠離開我了,薩蒂。
我的淚水滾滾而落,這本該是七年前就該落下的淚水啊。而一個夢,一個長長的悲傷又甜蜜的美夢,竟讓我做了七年之久,竟讓我的心碎延遲了七年。
那可是真的嗎?
你的歡笑,你的淚水,你的話語,你的一切一切,都早已消失;而我守侯了七年的,只不過是一個舊日的幻象,一個漂浮在天邊雲霞里的,你轉身時對我露出一個微笑的幻象??
你早已不在了。你留下來的所有的回憶,曾經那樣在夢中保護了我七年,現在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片段,都像正在吞噬著你最後的身軀的烈火一樣地灼燒著我,所以我的眼淚是那麼地滾燙。
淚水消失在我腳下的土地里,而你的身體消失在熊熊火焰里。青煙直沖天際,我的夢是醒了啊,可是為什麼我依然還聽得見你在輕輕地對我說,“我在這,”,為什麼我還依然好象看見你提著紗麗在月光下的俱舍草中抬頭向我微笑?
我並不責怪毗濕奴。他只是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情。可是他可曾知道,我願意用一生的代價,讓那個夢哪怕再延長一秒鍾,讓我再感覺到你的唿吸和心跳,讓我再次感覺到……你還和我在一起?
現在一切都結束了。你的身軀也只歸於我手中的這一小捧白灰了。
我沒有忘記我們的諾言,薩蒂;我仍會帶你回家,我會把你的骨灰撒在瑪那莎聖湖邊,而我也會到吉羅娑山上去修苦行——這世界對我已經沒有意義了。可是瑪那莎湖會映出雪山的倒影,這樣我們依然離的很近很近。
這樣,你仍會在我身邊。
這樣,當我午夜夢回淚濕枕邊,我仍可以感到你依稀的氣息。
這樣,當我整夜無法入眠時,我還可以把照在我額上的月光想像成你的輕吻。
我愛你啊,薩蒂,
永遠永遠……
四 尾聲
一百年過去了。
苦行的生活終於可以使我獲得心靈上的平靜。我不再會時不時地發狂,思念的痛苦也漸漸不再那樣令我難以唿吸了,大多數時候,我會思考這世界的善與惡,本塬和表象,真實和幻覺。我想,我變得堅強了。
堅強到我終於可以不再想你,薩蒂。
可是這百年來,我再也沒有去過瑪那莎湖畔;我不知道為什麼,也許那地方對我來說仍是充滿了回憶的地方——那些無論何時何地隔著億萬時空都在我耳畔輕語的回憶啊——我也許仍是害怕吧。
可是那一天,我竟會神使鬼差地走下了山峰。終年冰封的山頂上是感受不到四季的。可是山下,青草已經冒出了嫩芽;小鳥也開始在森林中婉轉地歌唱。春天來了。
自然周而復始。我無意識地走下山峰,竟覺得好象是你在約我到湖邊相會一樣,就像很早前的那個春天。
終於到了。瑪那莎湖依舊那樣明媚而美麗。而我驚訝地看著那一片從未見過的杜鵑林——那杜鵑林正盛開在昔日我撒下你骨灰的地方。
我漫步在杜鵑叢中。鮮花怒放,像是情人的鮮血,又像是戀愛中火熱的心。我好象看見你在每一朵花後微笑。每次風吹過樹叢,我都懷疑那是你的裙琚在沙沙做響;每次樹葉溫柔地擦過我的臉,我都以為那是你輕柔的撫摸。我低聲地問著,“這是你嗎,薩蒂?”
是的,這是你;是的,你就在這里,我的薩蒂;這是你所愛的杜鵑,這是你的化身!
你真的從來沒有離開我。
花朵在雪山和聖湖畔微笑,而我再次熱淚滾滾;依稀中,我好象聽到很久以前,在這里那對年輕的戀人所許下的諾言:
“你會永遠和我在一起嗎?”
“會的,我會和你在一起,永遠。”
永遠永遠。
薩蒂的轉世
自從失去了愛妻薩蒂,萬念俱灰的濕婆在喜馬拉雅山開始了漫長的苦行,成為了偉大的瑜伽行者之神。在印度的詩歌中對他有這樣的描述
“那時侯,濕婆已經在這世界上一無所執, 深深被失去愛妻的憂傷之火煎熬。”
時間過了一萬年,苦行中的濕婆始終沒有再見任何一個女人。
雪山神女
這時自焚而死的薩蒂投胎到眾神之王喜馬拉雅的妻子曼娜腹中,出生後取名為帕爾瓦蒂,即雪山神女。後來,濕婆來到恆河女神下凡的地方修行。雪山神女知道後帶著禮品來侍奉濕婆,濕婆說:“女人是男人苦修的障礙。”對於嬌艷的雪山神女和她的侍奉,濕婆無動於衷,依舊每日專心苦修。於是,愛神被派到喜馬拉雅山支援雪山神女,愛神找機會向濕婆射出花箭。一天,盛裝打扮、含情脈脈的雪山神女站在濕婆面前,向他行禮,獻上鮮花,恭敬地膜拜大神。濕婆用不同以往的目光看了一下雪山女神,“這個時候,濕婆的心有點動搖,就像月亮升起時的大海;他看向雪山神女的臉,看到了她頻婆果般的嘴唇。”美麗的神女不禁羞澀滿面。濕婆盯住她,竟然贊嘆起她的嬌美。濕婆一邊贊嘆著,一邊覺得蹊蹺:“我是怎麼了?這是多麼的奇怪,怎麼今天變得如此輕浮?”他扭頭看向左邊,發現愛神正洋洋得意地手持花箭,世尊濕婆立即怒不可赦,用第三隻眼睛將愛神化為了灰燼。隨後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父母的反對下,雪山神女毅然來到濕婆之前坐禪的地方開始苦修。炎炎夏日,她在四周堆起柴禾,點燃,自己坐在火圈中,日夜念著濕婆的贊語;雨季,她坐在光禿禿的岩石上,任憑傾盆大雨流在身上;冬天,在無數寒冷的夜晚,她愉快地浸在水中,專心致志地數著真言。第一年,她以果實為生,第二年便成了樹葉,後來則什麼也不吃了。就這樣,她苦修了3000年。
雪山神女的苦行使得三界眾生無一例外地感到灼燒般的痛苦。眾神便集體乞求濕婆同意和雪山神女的婚事。帕瓦蒂還在繼續著苦修。一天,出現了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在聽說帕瓦蒂是為了得到濕婆的愛情而苦行之後,拚命的嘲笑、羞辱濕婆,說“你簡直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要嫁就要嫁毗濕奴那樣的神(讓我想起了那首和普京有關的歌:))”等等。帕瓦蒂憤怒的反駁他,說無論濕婆怎樣自己都愛他。婆羅門的話越發的放肆,對濕婆的侮辱越發的無禮,帕瓦蒂最後只好捂住自己的耳朵,大聲叫他滾出去。就在這個時候只聽見一聲雷鳴,那個婆羅門消失了,站在帕瓦蒂面前的卻是面帶微笑的濕婆。濕婆拉住她的手,說出了一句最最浪漫的話:“從今天起,我就是你用苦行買下的奴隸。”
得知濕婆將要同雪山神女結婚,各方神、仙、人、魔和世間的一切眾生都向婚禮舉辦的方向聚集。一時間,天上、空中、地面和地下風塵滾滾、地動山搖。無數天女載歌載舞,鼓樂齊鳴地簇擁著新浪打扮的濕婆。濕婆頭戴華麗的寶冠,兩耳吊著蛇環,第三隻眼放出異樣的光彩,身上塗了檀香灰,穿著象衣皮。毗濕奴、梵天、因陀羅、緊那羅諸神緊隨其後。喜馬拉雅對濕婆說:“啊,至尊無上的大神,今天我把我的女兒交給了你,請你接受她,把她作為可愛的妻子吧。”濕婆接受了雪山神女,並且按照世俗的儀式口念咒語,手觸地面。這時,三界想起一片歡呼聲。愛神的妻子也來請求濕婆讓他的丈夫復活,濕婆朝那堆灰燼看了一眼,愛神就重新出現在了他妻子的面前。
婚禮之後,濕婆領著雪山神女來到一處僻靜迷人的地方,開始了他們的蜜月歡愛。
E. 印度神話的神話諸神
梵天:印度教神話中三大最高神之一。世界的創造者。佛教吸收其為護法神,稱「大梵天王」 。
創造神梵天(Brahma)在吠陀神話中的身份是祈禱神,而在印度教神話中正式得名梵天,並且直接和宇宙最高意志「梵」聯系起來,一般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來自於梵天,而毀滅時又重新歸於梵天,梵天就是宇宙最高意志的人格化體現,在印度教神話中被認為是宇宙的創造者,也被稱為「世界之主」。但是實際上梵天受到的崇拜遠不及其他兩位大神,鑒於世界已經為梵天所創造,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更多地轉移到了毗濕奴和濕婆亦即維護和毀滅兩種力量對於世界權力的爭奪上,另外梵天也因為一些所作所為導致其聲譽的降低和信徒的減少——這和《世界·印度篇》的故事主線有直接關系。在整個印度,毗濕奴和濕婆的神廟遍布各地,而專門供奉梵天的神廟卻只有一座,那就是普什卡的梵天廟(Brahma Temple)。神話中的梵天為紅膚色,四首,四臂,坐騎為天鵝,在被吸收進入佛教成為護法神後被稱為大梵天。 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的配偶相應地也被稱為三女神組合。梵天的妻子薩拉斯瓦蒂是詩歌和藝術,集美貌和智慧與一身的女神,傳說她是由梵天創造出來的,後來和梵天相愛並且結合,而這就犯下了亂倫之過,為此梵天付出了代價失去了一個頭(梵天為何會失去一個頭成為四首有很多種傳說,不過一般都認為這個頭是濕婆出手毀掉的),看過了《世界·印度篇·往世書》以後大家就可以知道其實整個印度篇故事的由來便是如此。不過梵天和薩拉斯瓦蒂的婚姻似乎並沒有那麼幸福,薩拉斯瓦蒂對梵天總是不夠尊敬以至梵天曾經一氣之下有重新娶妻的打算——不過也恰好因為如此,在印度的另外一個宗教耆那教中,薩拉斯瓦蒂卻很受推崇。
毗濕奴的妻子拉克希米,在佛教中被稱為吉祥天女,一說她是四大天王中北方多聞天王的妹妹,不過一般都認為她是眾神攪乳海時坐在蓮花上出現的,是幸運、財富和愛的女神。毗濕奴和拉克希米的感情很好,幾乎每次毗濕奴化身降臨拯救世界時她都會陪伴而行,當她被單獨崇拜時被認為是具有最高女性潛力的「世界之母」。
濕婆的妻子一般被認為是大女神黛維,但是和濕婆一樣,這位女神具有多種分身,被認為是所有女神中最強大和最復雜的。黛維、佩爾巴蒂、迦梨、黑地母、杜爾迦、難近母……都是她的稱號,當她以可怕的地母形態出現時,其恐怖相甚至超過了濕婆,她經常會被派去消滅一些強大的魔鬼,而杜爾迦這個名字就是在她消滅了同名的魔鬼之後得到的。在印度神話中,眾神經常會將自己的法寶和武器借給她,在這些神物的幫助下,這位女神便更是如虎添翼——不過在《世界·印度篇》中百里還是讓她主要以佩爾巴蒂的形象登場(其實是因為有受到《3X3eyes》的影響),「佩爾巴蒂」的意思就是「來自雪山」,她是雪山女神,是喜馬拉雅山山神喜馬萬的女兒。 世界守護神指的是以天神之王因陀羅為首的八位主神,他們大多數都是原來的吠陀主神,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或多或少都有所降低,和吠陀神話相比他們的力量也有所削弱,經常由於抵擋不了強大魔鬼的進攻而被迫向梵天、毗濕奴和濕婆三位大神求救(真是有夠菜的)。
因陀羅:雷電之神,眾神之首,後成為天王。被佛教吸收後又叫「帝釋天」,為善見城城主。在很多動漫以及小說中登場,比如《天空戰記》、《聖傳》、《風雲》等等,不過好象一般都是擔任反派角色,在被吸收進了佛教以後得名帝釋天,為善見城(Sudarsana)之主,在《世界·印度篇》中雖然是以印度教中的雷神/戰神的身份登場,但是百里還是用了帝釋天這個佛教名稱(因為聽起來比較有型,也請大家不要太過計較,呵呵)。也有傳說帝釋天指的並不是一位天神,而是一個頭銜,由功德最大的人擔當,如果有其他人的功德超過了現任的帝釋天,那麼他的寶座就會發熱。其他的七位天神分別是:死神閻摩、海洋之神伐樓那、風神伐由、酒神蘇摩、太陽神蘇里耶、火神阿耆尼以及財富之神俱比羅。值得一提的是死神閻摩在被佛教吸收之後變成了閻摩羅王,而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又衍生出了十殿閻王(閻羅王其實是十殿閻王其中之一,只不過名氣最大)。而風神伐由的兒子就是飛將軍神猴哈奴曼,因為隨著羅摩(毗濕奴的第七化身)一起奮勇作戰而聞名,胡適先生認為他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財富之神俱比羅是個有趣的傢伙,傳說他在成為天神前是一個竊賊,因為在濕婆的神廟中行竊碰上奇遇就稀里糊塗地成為了天神,他其實就是佛教中的北方多聞天王,不過兩者的形象可相差甚遠——據說俱比羅身材矮小佝僂,渾身珠光寶氣,顯得俗陋委瑣,而北方多聞天王非但是威武的四大天王之一,而且還是大美人吉祥天的哥哥(……)。多聞天王也被稱為施財天,也就是中國人過年時人氣狂高的財神爺。
在《世界·印度篇》中八大世界守護神里主要登場的就只有帝釋天因陀羅,而由於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也會出現的緣故,俱比羅和多聞天王(昆沙門天)就被當成兩位不同的天神了。 四大天王是佛教神話里的人物,為佛教守護神,住在欲界的四天王天,也就是最接近人界的地方,在《世界·印度篇》中和印度教神話中的天神一起出場——還是那句話,小說畢竟是小說。關於四大天王的資料比較好找,大家對他們的了解也不少,在這里就不再細說了。
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其中多聞天王的名氣最大,信徒也最多,也被稱為昆沙門天(毗沙門天),在Clamp的經典漫畫《聖傳》中四大天王都有登場(可惜最後只剩下了南方增長天王,慘哪
Indra眾神之神, 天空, 暴風, 雨水之神, 騎白象
Agni 火電之神, 三腳七手三頭
Kali 黑土之女神, 破壞之神, 三眼四手
Karttikeya戰神, 六頭十二手, 騎孔雀
Lakshmi 財富之女神, Vishnu 之妻, 騎金蓮
Ratri黑夜之女神
Rudra 暴風和死亡之神
Surya 太陽神, 三眼四手
Tvashtri 技術科學之神
Ushas黎明之神
Varuna秩序和誠諾之神
Vishnu 憐憫和光明之神
Yama 死亡之神, 騎水牛 天龍八部:即八部眾,說法見於佛經。《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曾提到過:「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
天:即帝釋天為首的天神。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這是因為佛家相信事事皆有無常。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這五種徵兆,也就是所謂的「天人五衰」。
阿修羅:阿修羅是與天對立的一族。他們非常好戰,男的極丑,女的極美。阿修羅有美女而無美食。天有美食而無美女。雙方常因此而互相爭斗,場面十分慘烈。「修羅場」的說法即從此來。阿修羅一族被視為戰神,他還有個化身是火神大摩尼,也就是「拜火教」和中土「明教」的最高神。
龍:龍無論在東西方神話,還是在奇幻文化中都是個非常歡迎的角色。以其獨特的外形,強大的力量備受青睞。可以說一說到奇幻,人們就會想到龍,龍幾乎成了奇幻文學的代表。東西方的龍雖然有所不同,但它們也有很多相似之處,頭部特徵,善飛翔,會從嘴中吐出物質攻擊等。這些驚人的巧合讓人忍不住懷疑是否以前有此一類生物存在。龍的記載在我國由來以久,大量詳實,准確,生動的記錄貫穿著整個古代正史,有紀可考的記錄最後見於民國初年,讓人十分迷惑。但天龍八部中的龍其實說的是一種大蟒蛇。
乾達婆:擁有黃金之翼半人半鳥的精靈。天界的音樂家。
迦樓羅:中國人很熟悉的一種大鳥,傳入中國後演變成了金翅大鵬鳥。原型是種翅有種種庄嚴寶色的神鳥,一天吞噬一條龍王和五百條小龍(哪來這么多龍讓它吃?),五百年自焚一次,然後又從火焰中復活,鳳凰重生的傳說即來源於此。
緊那羅:歌神,帝釋屬下,似人而有頭角。據《羅摩衍那》所述,為人軀馬首,或馬軀人首,又說為人首鳥軀。
夜叉:勇健、輕捷,如守護佛寺山門的執金剛夜叉,毗沙門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將軍。 夜叉 是梵文的音譯,在古印度神話中,夜叉是一種半神,有關其來源,說法不一。據《毗濕奴往世書》所述,夜叉與羅剎同時由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與羅剎不同,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因而被稱為「真誠者」。其形象有時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
摩睺羅伽:莫呼洛迦,譯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維摩經略疏》卷二雲∶摩侯羅伽,此是蟒神,亦雲地龍,無足腹行神,即世間廟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毀戒邪諂,多嗔少施,貪嗜酒肉,戒緩墮鬼神,多嗔蟲入其身而唼食之。此以摩侯羅伽為無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譯《華嚴經》卷一〈世主妙嚴品〉中,曾舉出善慧、清凈威音、勝慧庄嚴髻、妙目主、如燈幢為眾所歸、最光明幢、師子臆、眾妙庄嚴音、須彌堅固、可愛樂光明等無量摩侯羅伽王之名。又,《慧琳音義》卷十一雲(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樂神之類,或曰非人,或雲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中,北邊安有三尊摩侯羅伽。其中央一尊,兩手屈臂,作拳舒頭指當胸,豎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兩手吹笛,面向左。
F. 忉利天是在另一個星球嗎
是的,欲界六天就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玉皇大帝是忉利天主,此天之有情壽量達千歲。
G. 古印度的神話
印度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系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南遷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戰爭後,他們的勢力從印度河流域進入恆河流域,並大肆奴役當地的土著人,至此,印度河流域的土著文明遭到破壞以及改變。
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的組合起來。吠陀神話里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利的一種附會。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的出現是其權力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
公元前四世紀之前,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出現——《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在這里,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弱,印度神話基本上恢復了其最初的體系。
[編輯] 吠陀神話中主要的神
因陀羅:天帝。 因陀羅(梵語:इन्द्र,Indra),佛教古籍翻譯為「帝釋天」,別名是zakra,意思為「最勝、最優秀、最優越、征服」,印度教吠陀經籍所載眾神之首。此神好戰,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對它的信仰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曾一度是諸神的領袖、雷神和戰神,空界的主宰。
他的妻子在《梨俱吠陀》稱為散脂,對他的信仰在後吠陀時期逐漸地弱化。對於因陀羅是否是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人物,學術界尚有爭議。
在《梨俱吠陀》中是出現最多的神之一,出現次數僅次於阿耆尼。
[編輯] 因陀羅與弗栗多
他征服人間和魔界無數敵手,降服太陽、殺死延續季風雨的天龍弗栗多。在《梨俱吠陀》1.32記載了因陀羅最廣為人知的故事:他與弗栗多的決斗(vRtrahatya)。傳說巨蛇弗栗多阻擋了地下的水流出來,導致嚴重的旱災。因陀羅喝了三大杯祭禮中所奠蘇摩酒來提高其戰斗能力,准備與巨蛇交戰,並用金剛杵(雷電)殺死了弗栗多和它母親Danu,釋放了被堵住的水流。他的盟友有駕雲降雨的樓陀羅(或摩錄多〔Marut〕)、雙馬童以及毗濕奴。
在北歐神話和祆教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故事。神話比較學家普遍認為,在《波斯古經》的三頭龍A Dahaka被名教Thraetaona的勇士所殺的故事,與因陀羅與弗栗多的情節相結合,必是雅利安人原始文化的一部分。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1/Bangkok_Wat_Arun_Phra_Prang_Indra_Erawan.jpg
泰國鄭王寺中央塔上的因陀羅像
阿耆尼:火神。 阿耆尼,即火天,是吠陀教及印度教的火神,阿耆尼——अग्नि本身即是梵文「火焰」的名詞,與拉丁語的火焰—-「ignis」是同源詞(及與英文動詞著火「ignite」同根)。阿耆尼作為火的神格化象徵了火焰永恆不朽的奇跡,古印度人就相信供奉給阿耆尼(火)的祭品會被凈化及傳達到其他神祗, 亦令阿耆尼帶有凈化和送信者的角色。阿耆尼是典型經歷了三相神(梵天、毗濕奴及濕婆)信仰的興起,但對自然界信仰(原提婆族)仍然保留了一定知名度的神只。現今印度教還存在的火祭司—-「Agnihotr」,其職責是負責監察其崇拜者。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e/Agni_god_of_fire.jpg
阿耆尼/火天
伐樓那:水神。 早於吠陀時期,伐樓拿是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是《梨俱吠陀》中記載最突出的阿修羅神,阿迭多(Aditya)眾多神之首。他的名字可能起源於原始印歐語的詞根wer-或wel-,表示「遮蓋」(可參考另一印度教神只弗栗多)。
[編輯] 吠陀及其他角色
作為阿迭多的代表,伐樓拿具有作為太陽神的職能。但作為最重要的阿修羅神,他更傾向管理道德及社會的事務[1]。他的形象經常與另一位阿修羅神密特拉連結成對偶神合稱「密特拉伐樓拿」(或兩者前後對調),是天則梨多(rta)的最高守護神。《梨俱吠陀》中伐樓拿更曾經與因陀羅成對合稱為「因陀羅伐樓拿」。作為天空神,伐樓拿更趨向支配天空黑暗的一半如被認為降落自「天海」的雨水及因為太陽由西行進回東方做成的夜晚現象。
經典阿闥婆吠陀記載,伐樓拿是全知神,說謊的人不能逃出他的羅網,星星是他的千眼密探,監視人類的一舉一動[2]。盡管經典《梨俱吠陀》中伐樓拿的登場次數遠不如因陀羅,但這不代表他在早期的吠陀社會的重要性不及因陀羅,這是因為《梨俱吠陀》的敘述焦點是主要集中在火焰(阿耆尼)及蘇摩酒儀式上,蘇摩又與因陀羅有著緊密的關系而導致。原本《梨俱吠陀》給伐樓拿和密特拉的身分都是阿修羅神族,如5.63.3,但他們隨後又被安排進提婆族的體系中,如7.60.12,這一點很有可能是暗示了阿修羅一詞在後期是帶有負面含意的開端。在自身職能不斷被其他神只分割,伐樓拿最後下降為單純的水神(包括海洋與河流)及溺水者靈魂的守護神,伴隨著那伽族成為鎮守西方方位護法。
晚期的美術畫作中,伐樓拿被描畫成月神,長著黃皮膚穿著金色盔甲,手握蛇皮製的套索羂索,騎乘海獸摩羯。
[編輯] 瑣羅亞斯德教
伐樓拿的名字實際上並不見於祆教的波斯古經或祆教巴勒維的文獻中。自1900年代中葉以來印伊的研究員嘗試從伐樓拿與密特拉的關系尋找伐樓拿出現於祆教的可能性,但當中有許多的理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反駁。其中祛邪典(Vendidad)1.17記載了一個被稱作「Varena」4角14層的世界,當中住滿了魔鬼和非亞利安裔的野蠻人(祛邪典7.10),這些描寫都與吠陀的伐樓拿形象相差甚遠。
有一個比較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吠陀伐樓拿是產生自印伊的伏羅那(*vouruna,「光輝的海洋」之意),但伏羅那就連本身的形象都充滿爭議性。伏羅那被認為與密特拉組合成為祆教的最高善神——阿胡拉·瑪茲達,但亦有一說是根據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創作的詩歌中推論三者是各自獨立的神只。語言同系性並不一定暗示當中存在有本質上的相似點,最典型的例子有daeva(妲厄媧,祆教的「誤神」,一說為撒旦)與提婆,印度教的「天神」、後引申為「善神」)。有部分學者認為伐樓拿的職能及形象與祆教阿梅沙斯彭塔(神使)六者之一的艾霞凡許達有共通之處,都是「至高公正」的體現[3]。另一種說法是吠陀的跋伽「Bhaga」其實是伐樓拿的別名,其變形「Baga」以修飾詞在波斯古經中被提出過,兩個詞的意思都是「神」或「守護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5/Varuna.jpg
提婆族伐樓拿,女性的乳房顯示了其兩性同體的特徵。
閻摩:死神。 閻王是民間傳說中陰間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輪回。在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裡面,人死後要去陰間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1]閻王有一本生死簿,上面記錄著每一個人的壽命長短,當某人陽壽已盡的時候,閻王就會派遣下屬無常鬼去把人的魂魄押解到陰曹地府接受審判。閻王的判決取決於此人生前行事的善惡:生前積德行善立功的人,閻王會讓他成為神仙,或者給他一個好的來世;生前行凶作惡的人,閻王會讓他下地獄,接受各種懲罰,或給他安排一個不好的來世。這是因果報應、抑惡揚善等民間信仰在「閻王」觀念上的體現。
古印度神話中的閻王
閻王在古代印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當時,古代雅利安人的一支開始了在印度北部地區的統治,並在那裡創造了吠陀文化的種姓制度,開創了印度歷史上的吠陀時期。雅利安人使用比梵文更古老的語言寫成吠陀經,其中最早的是《梨俱吠陀》。在《梨俱吠陀》中,耶摩(Yama)神居住在天界的樂土,人死後的靈魂都要到那裡去見耶摩神。耶摩神有兩個使者,它們是兩條狗。這兩個使者經常在人間界巡遊,當用嗅覺發現有人快死的時候,就把他的靈魂引到天界。耶摩神就是閻王的最初來源。
雅利安人在印度發展出現代印度教的前身婆羅門教。吠陀經是婆羅門教的經典,因此耶摩神的信仰在婆羅門教中被繼承了下來,並有所變化。婆羅門教相信輪回,認為耶摩神是傳說中第一個死去的人。後來,耶摩神從天界轉入地界,被認為是專門監督死者生前的行為,並給與賞罰的神只;進而發展成為地獄中所有死神和死者的王,即地獄的主宰者,擁有眾多的下屬。隨著進一步的演變,耶摩神最後成為專門使死者受苦,凌辱死者靈魂的神只。遠古的雅利安人眼中,閻摩並不是一個可怕的神只。相反,閻摩會親率亡者穿越往地府的障礙,到達地府之後,閻摩還會與眾亡靈享用筵席。但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消滅各個原住民族的部落後,其社會結構開始愈變愈龐大,人心也開始愈來愈壞,生活在整個社會中最高層次的婆羅門為了警惕人們不要犯罪,就把閻摩從一個和善的亡者之主描繪成凶惡,會用各種酷刑折磨壞人的神只。這個做法令雅利安人對閻摩這個神只的恐懼增加,這一份對閻摩的恐懼隨著佛教和古婆羅門教文化的東來,傳到中國人的心中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4/Yama_tibet.jpg
西藏閻王畫像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9/Yamantaka_Vajrabhairav.jpg
藏於大英博物館的大威德明王(閻曼德迦)
蘇利耶:太陽神。 蘇利耶(सूर्य / Sūrya)是印度神話中主要的太陽神,他是天父神狄阿烏斯之子,宗教藝術中他被描畫成擁有金色的毛發和手臂,乘坐著由七匹馬拉動的戰車,這七匹馬象徵了所有七種查克拉。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3/Surya_chariot.jpg
騎乘七頭馬的蘇利耶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4/Surya-Konarak.jpg
科納克太陽神廟的蘇利耶雕像
太陽之神
[編輯] 史詩中的主要神
梵天:創造之神。 梵天(梵文:ब्रह्मा,Brahma)是印度教的創造之神,與毗濕奴、濕婆並稱三相神。他的坐騎為孔雀,配偶為智慧女神辯才天。由於種種原因,印度教徒對梵天的崇敬程度相對來說不高,反而較崇保護神毗濕奴以及敬畏破壞神濕婆。全印度4000多座印度教寺廟只有兩座是專門供奉梵天的,但大部分印度教徒都對梵天祈禱。
與印度不同,梵天信仰在南傳佛教的東南亞,尤其泰國,得到很大的發揮,在泰國的梵天信仰,華人稱之四面佛信仰,據說有保佑人間富貴吉祥的功能,在東南亞地區有非常多信眾。
印度教的終極思想就是要將自我與梵天合二為一,即梵我合一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0/Brahma_Halebid.jpg
一尊梵天神像雕刻在Halebi的一所寺廟中
創造之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a/Brahma_1820.jpg
手繪的梵天像
形象象徵
四隻手臂:象徵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也象徵心靈(右後方手臂)、智慧(左後方手臂)、自我(右前方手臂)、自信(左前方手臂)。
吠陀經:象徵知識。
黃金:象徵活躍在宇宙中,而金臉則代表梵天在創造宇宙時是處於活躍狀態的。
天鵝:象徵辨別力,是梵天的座騎。
王冠:象徵最高地位。
蓮花:象徵自然與宇宙中所有存在。
胡須:黑色或白色的胡須象徵智慧,而長須則象徵智慧的永恆成長。
四張臉:四部《吠陀經》。
[編輯] 坐騎
梵天的坐騎是一隻天鵝。這只天鵝天生能夠分離牛奶和水,代表每個人都要能夠學會分辨善惡,繼而揚善棄惡。
毗濕奴:保護神。 毗濕奴(梵文:विष्णु,IAST:viṣṇu),也名為維修奴、黑天、那羅延天(Narayana),佛教稱為遍入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主管「維持」。他的坐騎為迦樓羅,妻子是吉祥天,印度教的毗濕奴派(Vaishnavism)專門供奉他,全國有1000多座廟宇。
印度人傳說,毗濕奴有10個化身,分別是魚、龜、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克里希那、佛陀和卡爾吉。毗濕奴的十個化身分別對應關於毗濕奴的十個故事。在十個化身中,魚與龜參與了創世傳說;野豬、人獅、侏儒、持斧羅摩、羅摩、克里希那是毗濕奴消滅眾神的敵人時的化身;佛陀,亦即釋迦牟尼也是毗濕奴的化身;卡爾吉尚未現世,其形象為騎著白馬、手持燃燒著的火劍的英俊男子。卡爾吉現身之時就是世界終結之日,他將燒盡一切,審判世人。值得注意的是,關於毗濕奴的十個化身的故事明顯不是完成於同一時期的,在側面也表現出了印度教的內容在時間上的變化。
毗濕奴最為常見的形象為藍色皮膚,擁有四支手臂,並且坐在蓮花上。四支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金環、法螺、蓓蕾(花)以及神杵。另一常見的形象,則是毗濕奴躺在千頭巨蛇「舍沙」(阿難陀龍)之上,從肚臍生出的蓮花中創造梵天,而吉祥天則隨侍在身邊。
毗濕奴在印度神話中,常被視為保護之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f/Lightmatter_vishnu1.jpg
毗濕奴
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濕婆(梵文:शिव,Śiva),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是毀滅之神,也擔當創造的職能,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
他的教派(濕婆派)信徒奉其為最高的神,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他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c/Sivakempfort.jpg
在班加羅爾的巨大神像雕塑濕婆冥想的神韻
阿修羅:惡魔。 印度教神話的阿修羅(梵語:असुर)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有時更被稱呼為惡魔,阿修羅族及提婆族(包括那伽族)都是迦葉波頁面迦葉波 (印度教)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Kashyapa。的後代。最早期的吠陀文獻記載阿修羅族是一群司掌道德及社會的神只,如伐樓拿(佛教名:水天)掌管天則與理法梨多頁面梨多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rta。,和跋伽守護信徒的財富與婚姻;提婆族則司掌自然現象,如黎明女神烏莎斯及氣候神/雷神因陀羅等。
密特拉(佛教名:彌勒菩薩)、伐樓拿及弗栗多都是很具知名度的阿修羅神只。毗樓遮那(佛教名:大日如來)、松巴頁面松巴 (印度教)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Sumbha。和尼森巴頁面尼森巴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Nisumbha。原為阿修羅王,後被佛教吸收成為佛陀。
於後期印度教的文獻如《往世書》和《過去如是說頁面過去如是說並不存在,英語維基網路對應頁面為itihasa。》中,兩族開始被明確地二元化,阿修羅族作為提婆族的對立被描寫成邪惡的一眾。根據《薄伽梵歌》16.6章的詳細描述,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帶有daivi sampad(神聖的特質,提婆的詞根)或asuri sampad(惡魔的特質,阿修羅的詞根)。總結《薄伽梵歌》16.4章,asuri sampad代表了傲慢、自負、妄想、狂怒、嚴肅及無知。[1]部分品格正氣的原阿修羅族的神只,如伐樓拿後期就因此而被「易族」至提婆族。
迦樓羅: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以中國神話鳳凰為原形。 迦樓羅(梵文:गरुड,Garuḍa),按照《迦樓羅及諸天密言經》的說法,就是中國的金翅大鵬鳥或大鵬金翅鳥,是印度教和佛教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神鳥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4/Garudakaryatid98.jpg
迦樓羅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c/P1080102.JPG
真覺寺中刻於塔身上的金翅大鵬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