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沒空調,夏天53度高溫如何度過
每年的夏天都是大家最不想看到的,因為實在是太熱了,每年都是一樣的熱,但是今年卻不一樣,因為疫情的原因似乎也變了不少,很多地方就跟火燒一樣的熱。像我們中國還好,很多人都能吹得上空調,再不濟也有風扇。
但是印度的高溫也提醒了我們,這可能是因為大自然出了點問題,不然這個溫度怎麼會這么高呢,所以我們還是得好好保護一下大自然啊。
讀者們,你們覺得印度人還有什麼方式可以降溫呢?歡迎在下方留言。
⑵ 茅台鎮的歷史與介紹
1、歷史沿革
古代濮獠部落世居於茅台古地,此地馬桑樹漫山遍野。故得名「馬桑灣」。後來在赤水河東岸發現了一股純凈的的泉水,濮獠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來往行人飲用,深得人心,時間長了,人們便稱此地為「四方井」,代替了「馬桑灣」。
此後,沿河地帶人類活動頻繁,逐步開發,歷代濮獠人在街後築土台,立燈桿祭祀祖先,對先人開荒破草表示崇敬,慣稱「茅台」,茅台從此有了名稱。有地有名,人氣聚集,大量濮獠人在此定居。
西漢成帝年間,夜郎地區生產力進步,糧食生產有了剩餘,為釀酒業的興起提供了物質條件。
元朝以後,在縣以下分設寨、村、坪、部、才正式定名為「茅台村」(最早記載茅台茅台村這一地名的,是元末明初懷德司安氏族譜)。後來又稱「茅村」。
明朝,茅台街上修了萬壽宮,在宮外建有一座極為罕見的半邊橋,當地居民,過往客商過半邊橋去宮里進香拜佛,因此人們又叫茅台街上為「半邊橋」。
明代以後,茅台日益富裕繁榮,又在赤水河兩岸修建了九座大廟,並在其中的觀音寺,禹王宮內珍藏了三面東漢銅鼓(已經出土一面),故而又叫三鼓寺,茅台村因此又名「雲鼓鎮」。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貴州總督張廣泗奏請開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鹽經赤水河道運入,至茅台起岸,稱「仁岸」,成為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
由於水陸暢通,八方商賈雲集,運鹽馬幫和舟楫絡繹不絕,市場繁榮,成為「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台」,「家惟儲酒賣,船隻載鹽多」的繁華集鎮,是黔北物資的主要集散地。
因而一度改名「益商鎮」,簡稱「益鎮」。但終因人們習慣稱茅台,已經難以改變,因而再度改為「茅台鎮」。
2、簡介
茅台鎮是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下轄鎮,位於貴州高原西北部,大類山脈西段北側,北靠遵義,南臨川南。茅台鎮地處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要地;
在鬱郁蔥蔥的河濱地帶,建有「紅軍烈士陵園」和「紅軍渡河紀念碑」, 赤水河航運貫穿全境,仁藺、茅丹、茅習、遵茅公路匯聚於此。茅台鎮是連接川黔的重要樞紐,也是連接歷史名城遵義和國家級風景區赤水的通道。
茅台鎮歷來是黔北名鎮,古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台」的寫照。茅台鎮是中國醬酒聖地,域內白酒業興盛,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茅台四渡赤水。茅台鎮集古鹽文化、長徵文化和酒文化於一體,被譽為「中國第一酒鎮」。
(2)印度夏天53度高溫怎麼過擴展閱讀:
1、茅台酒:
茅台酒,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茅台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茅台酒是中國的傳統特產酒。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同時是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之一。也是大麴醬香型白酒的鼻祖,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貴州茅台酒的風格質量特點是「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其特殊的風格來自於歷經歲月積淀而形成的獨特傳統釀造技藝,釀造方法與其赤水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相結合,受環境的影響,季節性生產,端午踩曲、重陽投料,保留了當地一些原始的生活痕跡。
1996年,茅台酒工藝被確定為國家機密加以保護。2001年,茅台酒傳統工藝列入國家級首批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國務院又批准將「茅台酒傳統釀造工藝」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2月1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茅台酒」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2013年3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調整「茅台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名稱和保護范圍。
2、典故:
東方旋風周恩來日內瓦會議成功靠「兩台」:
一代名相周恩來總理一生最重「茅台」,最關心「茅台」,也深受茅台人民的敬重和愛戴。他一生與茅台酒有說不完的故事,這里只摘取他用茅台酒作為外交的一朵浪花。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兩個多月後,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越過三八線,中國的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中朝兩國軍隊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聯合國十六國軍隊整整打了三年,終於迫使他們坐下來在停戰協議上簽了字。
1954年4月,為了解決停戰後的朝鮮統一問題,為了和平解決印度支那問題,周恩來率代表團前往瑞士日內瓦出席國際會議。
這是新中國領導人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第一次正式亮相,引起了輿論界極大興趣。相繼到達日內瓦的有那時候世界風雲一時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其中有: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法國外交部長皮杜爾。
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國際會議,使一直不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在事實上不得不認可中國的國際地位。
對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外國記者說:這是一個年輕的紅色外交家率領著一批更為年輕的紅色外交家。不久,他們才從周恩來傳奇生涯的簡歷中,知道他是中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
周恩來在日內瓦會議上,以驚人的智慧和才能,積極靈活的展開外交。在會議召開的第二天,便以中國代表團的名義舉行了招待會,招待各國代表、新聞記者和國際友人,茅台酒以其優秀的品質,一下子成了宴會上的話題。賓主十分高興,在品評著茅台酒中頻頻舉杯溝通感情,茅台酒在與會國家的代表中出盡了風頭。
在和西方國家代表唇槍舌戰的時候,《梁山伯與祝英台》這部充滿人情味的中國戲劇片也成了日內瓦會議場外的熱門話題。
為了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感情,周恩來把片名翻譯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隨後又送給了住在萊蒙湖畔的電影藝術大師卓別林(卓別林也是在這次會上第一次喝茅台而把它稱為「真正的男子漢喝的美酒」)。
因此,雲集日內瓦的外交官們感慨地說:周恩來不僅用藝術促進了外交,同時也把外交變成了一門藝術。
回國後,周恩來總理向黨中央匯報時,感慨頗深地說:「在日內瓦會議上幫助我們成功的有『兩台',一台是『茅台',一台是戲劇《梁山伯與祝英台》。」
⑶ 急!!!求四個國家或地區的所處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徵、生產、生活方式
澳大利亞 中國 東南亞 日本
澳大利亞在地理上有兩個世界之最:她是世界上最小的陸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面積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經常長期呈乾涸狀態。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實際上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然而,澳大利亞內陸貧瘠乾旱地帶卻蘊藏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澳大利亞鐵礦儲量佔世界第二位,各種礦產為澳大利亞帶來大量的財富。
澳大利亞的平均年降雨量為465毫米,每年雨量的變化幅度很大,分布很不均勻。最乾旱的地區是艾爾湖流域盆地,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最濕潤的地方是東北熱帶地區和塔斯曼尼亞州西南地帶。澳大利亞的沿海水量充足、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沿海一帶。澳大利亞人各地的氣候很不相同。大陸北部地區是濕潤的熱帶氣候,東部中央地區和西部沿海有溫暖而不太炎熱的氣候,而大陸南海岸和塔斯曼尼亞州則較涼爽。整體而言,澳大利亞各地都有溫暖的夏季和不太冷的冬季。在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內陸的克隆卡里,1889年克隆卡里的氣溫曾高達攝氏53度;而最寒冷的地方是夏洛特隘口,1994年,科西阿科斯山附近的雪野中氣溫最低紀錄為攝氏零下23度。
澳大利亞氣候比歐洲或美洲溫和,尤其是北部,氣候與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相近。在昆士蘭州、北領地及西澳大利亞州,一月份(仲夏)的溫度白天平均為攝氏二十九度,夜間為攝氏二十度;而七月份(隆冬)的平均氣溫分別約為攝氏二十二度及攝氏十度。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曼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一月份的白天平均氣溫約攝氏二十六度,夜間為攝氏十六度,而七月份則分別為攝氏十五度及攝氏七度。
風土人情
澳大利亞人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東方人的矜持。他們興趣廣泛,喜歡體育運動,如沖浪、帆板、賽馬、釣魚、地滾球、澳式足球(Australian rules football)、橄欖球(Rugby)及游泳等都有眾多的熱衷者。
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土著人(也稱原住民),仍然保護著自己的風俗習慣。他們以狩獵為生,「飛去來器」(boomerang)是他們獨特的狩獵武器。他們很多仍居住在用樹枝和泥土搭成的窩棚里,圍一塊布或用袋鼠皮蔽體,並喜歡紋身或在身上塗抹各種顏色。平時僅在頰、肩和胸部塗上一些黃白顏色,節慶儀式或節日歌舞時彩繪全身。紋身多為粗線條,有的像雨點,有的似波紋,對經過成年禮的土著人來說紋身不僅是裝飾,而且還用以吸引異性的愛慕。在狂歡舞會上,人們頭戴五彩裝飾,身畫彩紋、圍著篝火跳集體舞。舞蹈和繪畫都很純朴,多反映狩獵生活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土著居民漸漸離開部落,搬遷到城市居住。澳大利亞有優惠土著居民的各種政策,包括在房屋、就業、福利各方面為他們投入現代生活提供各種必要的協助。在旅遊區,土著居民的藝術品和手工藝品是世界各地遊客搜羅購買的物品之一,這都是土著居民的收入來源。
無拘無束:澳大利亞人的最好概括
澳大利亞有特別濃厚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氣氛。人們日常互相直呼其名(只稱呼名,不稱呼姓),老闆和員工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都如是。在兩大城市悉尼和墨爾本的市中心,平日中午常常可看見穿筆挺西服的白領人士或白領麗人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坐在建築物門前的台階上吃簡單的午餐,如三文治或熱狗,白領人士坐在街上吃便當,同樣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同樣的場面在東京或香港這樣的地方是難以想像的。
澳大利亞人文明有禮,樂於助人。在人流稀少的街上行走的話,人們即使互不相識也會打招呼和問候。如果手拿一袋水果在街上行走,袋子不巧破了,水果滾在地上,周圍的人會馬上幫忙撿起來,送還你的手上,還會有人給你找來一個好的袋子或者盒子或者什麼可以救急的替代品,這就是澳大利亞。
周末的繁榮:澳大利亞的生活特色
在澳大利亞工作,工資一般是每周發一次(公務員或者大機構是每兩周發一次),發工資的日子通常是逢星期四或星期五。因此,澳大利亞的餐館、酒吧、百貨公司每周的星期五、六是生意特別好的日子。近年一些大型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都有逢星期四晚延長營業時間的做法(Night Shopping),迎合逢星期四領工資的人士。一些不注意安排花錢的人,就會有周末富貴,周初貧窮的現象。這都沒有關系,因為多過幾天,又是快樂的周末了。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山地,由於遠離海岸,與外界聯系接觸較少,導致經濟發展比較滯後;東部地形平坦,則因為靠近太平洋,與周圍國家聯系密切,經濟交流多,時刻與世界經濟保持較緊密的聯系,經濟發展比較快。
西部深處內陸,缺水,毗鄰國家也較落後,無法發展較好的對外貿易;東部有充足的太平洋的水,利於經濟發展,與周圍國家發展對外貿易方便。
東南亞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概況
東南亞即亞洲的東南部地區,位於中國的南面,我國習慣上稱之為南洋。處於東經93—141.5度,北緯25—南緯10度。大部分為熱帶地區。北接中國大陸、南望澳大利亞、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並與孟加拉、印度相毗鄰。連接三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全區由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總共11個國家: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上10國組成東南亞聯盟、簡稱東盟),加上東帝汶(它是近年從印尼獨立出來的國家,尚未加入東盟)。總面積407萬平方公里,占亞洲1/10;如計入印度尼西亞屬於大洋洲的一部分領土,即伊里安島的西半部,總面積則達448萬平方公里。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舊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島上有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七國。面積207萬平方公里,占東南亞面積的46%。馬來群島以其居民主要是馬來人得名,又稱南洋群島,則分布有印尼、菲律賓、東帝汶、汶萊四國。面積241萬平方公里, 占東南亞面積的54%。
中南半島東臨南海,西濱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南瀕馬六甲海峽,海岸線長1.17萬公里,多重要港灣,地理位置重要。其地形北高南低,山脈自北向南呈扇形分布,山河相間,河流源遠流長。其山地和河流是我國西南山脈和河流的向南延續。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三大山序之間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涌奔騰。河流上游多穿行於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寮國高原等。各河上游落差很大,河流侵蝕搬運能力強,下游堆積速度較快,形成許多面積廣大的三角洲平原。大河下游和河口多有肥沃平原和三角洲。一些河流的中下遊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集中區。
馬來群島散布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北起巴坦群島,南迄羅地島,西起蘇門答臘島,東達新幾內亞島以西 。南北長約3500公里,東西寬約4500公里。有大小島嶼約2萬多個。包括大巽他、小巽他、馬魯古、菲律賓和努沙登加拉等群島,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和東帝汶等國。海域面積大,除爪哇海及南海南部外,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多海峽,是東南亞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馬來群島上的地形以山地為主,且多分布在島嶼中部。平原比較狹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只有爪哇島北部和蘇門答臘島東部平原面積較大。馬來群島處於地殼運動活躍的地方,由於三大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彼此擠壓,時常引發地震。在地殼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時,地下灼熱的岩漿也順地裂縫上涌,在地面噴發形成火山。印尼和菲律賓是東南亞火山數量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有400餘座火山,其中的120座為活火山;菲律賓也有52座火山。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菲律賓的一些島嶼上。這些島嶼呈弧形自東向西延伸,因而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燈火走廊」,這里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爆發最多的地區,是東南亞「最不安定」的區域。
東南亞地處亞洲大陸和大洋洲之間,又溝通著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近代以來更發展成為世界海空運輸的一個樞紐之地。其南側的馬六甲海峽,長1185公里,最窄處寬37公里,主航道水深25~151米,可供26萬噸級船舶滿載通過,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已成為同英吉利海峽並列的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此外,位於印度尼西亞中部的龍目海峽,該海峽夾於巴厘島和龍目島之間,長60公里,最窄處寬11公里,主航道水深均在160米以上,足供任何船舶安全航行。已成為一條替代馬六甲海峽的新興國際深水航線。蘇門搭臘與抓哇間的巽他海峽亦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交通要道,它與龍目海峽、馬六甲海峽一起被稱為「東南亞的三大門戶」。
東南亞大部分在北回歸線以南,赤道的附近,緯度較低,四季如夏,終年炎熱,常年氣溫在25℃-30之間。大部地區一年只分為旱季和雨季。一般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6—10月為雨季。氣候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中南半島北部和菲律賓北部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赤道附近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有雨,沒有乾燥的時候,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
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27℃,降水豐富且集中於4—10月。南部馬來半島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
中南半島絕大部分位於北緯10°~20°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5月為熱季,冬夏季風均消退,氣候炎熱,月均溫達25~30℃;6~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充沛;11月~翌年2月為涼季,盛行東北季風,天氣乾燥少雨。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在迎風坡達5000毫米,而背風坡則不足2000毫米。個別迎風坡和馬來半島地區可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少數內部平原和河谷則形成熱帶草原。中南半島的氣候屬典型的熱帶季風類型,水熱資源豐沛,干濕季分明,特別有利於稻穀的生長,這是區內農業生產以稻穀占優勢的重要原因,但熱帶經濟作物則頗受局限。
馬來群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不包括菲律賓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炎熱多雨),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這里全年氣溫高,各月平均氣溫25~28℃。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於熱量和水分充足,植物終年茂盛,許多地方分布著茂密的熱帶雨 林。農作物隨時可以播種,四季都可以收獲。盛產椰干、蕉麻、胡椒、金雞納霜、木棉、棕油等,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群島還是南北大陸生物種的過渡地帶 ,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本節教材是國家地理部分的第一節,全節共分6個小標題,由「東亞島國」「多山的地形」、「溫濕的氣候」、「東西融合的文化」、「發達的經濟」、「主要城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再加上「日本與外來文化」、「日本的漁業」、「日本的交通運輸業」等補充資料,使學生能比較充分地了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
本節教材前4個小標題內容既能讓學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文化特點,同時又成為第5個小標題內容的鋪墊,讓學生通過對日本自然地理條件的分析,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並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鑒。第6個小標題內容介紹了日本的主要城市,也是對日本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的補充說明。
本節教材的補充資料主要包括地圖、統計圖表、景觀圖和文字四大部分。作為「第二地理語言」的地圖,分別說明日本的地形和組成、日本的礦產資源進口貿易、日本的工業部門及工業分布、日本港口的分布及世界最長的津輕海峽青函隧道,較全面地對日本各地理要素進行了定位。l幅統計圖表說明日本地狹人稠的人口和面積特點;8幅景觀圖配合課文和活動題,從擴展知識面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的風光、文化、建築和經濟;文字部分為我們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漁業、交通運輸業)狀況提供了資料。補充部分與課文互為照應,相得益彰。
教學提綱(板書)
一、東亞島國
1、位置及領土組成
2、首都、民族、語言、港口
二、多山的地形
山地丘陵眾多,火山地震頻繁
三、溫濕的氣候
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四、東西融合的文化
五、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
2.進出口貿易
3.工業和農業
4.漁業和交通運輸業
六、主要城市
東京、築波、大阪、橫濱、名古屋、神戶、廣島、京都、奈良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東亞島國」部分可由學生讀圖引入。根據教材P.66活動題,學生通過讀圖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大島嶼組成,通過比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島嶼。可由學生用顏色筆在地圖上勾畫或讓學生上講台指示掛圖找地名,有條件的學校可用多媒體點擊出要找的地名以加深學生印象。計算題除按題目要求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約為336人/平方千米、中國人口密度約為135人/平方千米外,還可以請同學迅速計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約為中國人口密度的2•5倍,從而得出思考題「人稠」的答案;至於對「地狹」的認識,可採取計算中國領土面積是日本領土面積的25倍多而獲得,也可投影中國部分省級行政區輪廓及面積數據,讓學生在對比中獲得感性的認識。而後稍作小結即可。
我國省級行政區 湖南 江西 甘肅 雲南
面積(萬平方千米) 21.2 16.7 39 39.4
「多山的地形」部分可分下列步驟:
1.在七年級上冊的「六大板塊示意圖」上找出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2.找出日本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的位置。可採用多媒體動畫形象地描繪出「板塊推移——多火山地震——山地隆起」的過程。閱讀資料「富士山」,加強學生印象,補充日本國的兩個別稱:「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最後在圖3—l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關東平原。需說明的是:日本多山的地形和狹窄的平原為其短小湍急河流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引導學生由此推斷出日本的水能資源豐富。
「溫濕的氣候」部分可用緯度相近的東京和北京的氣溫、降水資料進行比較,得出結論:東京冬季較溫和,夏季較涼爽,氣溫年較差較小,降水量較豐沛且季節分配較均勻。因此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教法上,可向學生出示統計數據並讓學生計算氣溫年較差,計算兩地年降水量差。或者投影自行設計的東京和北京的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並輔之以學生讀圖——計算——得出結論。最後補充說明:在此氣候條件下,漫山遍野的櫻花是日本的國花。
「東西融合的文化」部分可參照我國隋唐時歷史,如鑒真東渡、派遣唐使等,表明日本文化受我國文化影響大,也可適當說明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和意義。或者,找一篇日文文章或日文書籍,讓學生看看日文中的眾多漢字。
「發達的經濟」部分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可按以下步驟講述:
1.講述日本經濟概況。強調其工業產品佔世界市場的比例和世界排名,強調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激發學生探究熱情: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經濟為什麼能迅速恢復,如此發達?附日本主要工業產品佔世界市場比例和世界排名:
2.承轉:日本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更重要的是國內鐵礦、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非常貧乏,工業原料、燃料非常缺乏,大量原材料需要從國外進口。進一步說明日本發展工業和經濟的不利因素,加強學生的疑惑感,激發求知慾。附日本主要工業原料進口量占原料需求總量的所佔百分比:
3.由學生探討日本經濟發達的有利條件,採取小組討論、綜合得出:①島國多港灣,海運便利。②科技發達;③勞動力素質高;④管理效率高。強調自然地理因素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接著指導學生讀圖 3-6,點明日本「進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經濟類型及貿易對象。
4.講述日本的工業時可先由學生列舉所見到的日本生產的電子、家用電器、汽車等產品或品牌(農村地區可由老師將著名的日本工業產品直接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先有感性認識講述日本的農業時可以聯系日本的地形特點進行。
5.日本的漁業和交通運輸業作為學生一般了解的知識,可通過閱讀教材提供的補充材料獲得。
6.本部分內容的編排體例採用「總一分」式,講解時注意知識的排列特點和內在邏輯性,將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
⑷ 去愛爾蘭要中途轉機英國,如何辦理過境簽證
一丶英國的規定是,中國護照持有者如果不離開機場,就必須持有過境簽證。但是,滿足以下例外情況:
1、必須乘飛機到達和離開英國;
2、離開英國的航班必須確認,起飛時間在抵達英國後24小時內;
3、在最終目的地必須有合法入境的有效證件;
二丶必須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您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和美國持有有效簽證,並且您正從這些國家或飛往這些國家;
2、持有1998年4月21日之後簽發的有效美國I-551永久居民卡,或在同一日期之後簽發的過期美國I-551永久居民卡和I-797延期卡;
3、持有2002年6月28日以後簽發的加拿大永久居留證;
4、澳大利亞或紐西蘭簽發的有效居民簽證;
5、歐洲經濟區(包括歐盟和瑞士、冰島等非歐盟國家)簽發的D類有效統一簽證;
6、歐洲經濟區簽發的有效的統一居住證;
7、有效的英國居民卡;
8、英國簽發的有效歐洲經濟區家庭許可證;
9、中國、印度或越南簽發的外交護照。
在上述4項中,擁有「歐洲經濟區(包括歐盟、瑞士、冰島等非歐盟國家)簽發的有效統一d表簽證」。看看你的愛爾蘭簽證上的分類欄。如果是D,你不需要轉移。
此外,即使滿足上述條件,也應列印出本頁關於datav異常的部分,並隨身攜帶。
(4)印度夏天53度高溫怎麼過擴展閱讀:
主要劃分
全國分為26個郡和4個郡愛爾蘭級市,此外還有7個非郡級市,郡下設市區和鎮。
26個郡為卡爾洛(CARLOW)、卡范(CAVAN)、克萊爾(CLARE)、科克(CORK)、多內加爾(DONEGAL)、都柏林(DUBLIN)、戈爾韋(GALWAY)、凱里(KERRY)、基爾代爾(KILDARE)、基爾肯尼(KILKENNY)。
累伊斯(LAOIS)、利屈姆(LEITRIM)、利默里克(LIMERICK)、朗福德(LONGFORD)、勞思(LOUTH)、梅奧(MAYO)、米思(MEATH)、莫內根(MONAGHAN)、奧法萊(OFFALY)、羅斯科門(ROSCOMMON)。
斯來果(SLIGO)、提珀雷里(TIPPERARY)、瓦特福德(WATERFORD)、西米思(WESTMEATH)、韋克斯福德(WEXFORD)、威克洛(WICKLOW)。
4個郡級市為都柏林(DUBLIN)、科克(KORK)、利默里克(LIMERICK)和瓦特福德(WATERFORD)。
⑸ 印度夏天最熱多少度
40℃以上。
印度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明顯分旱、雨兩季:終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冬半年。
指2010年六月初發生在印度西北部的極端高溫天氣。2010年6月1日,印度西北部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高溫天氣,最高氣溫接近50攝氏度,已經導致近300人被熱死。專家警告稱,接下來幾周,死亡人數會繼續增加。
高溫天氣:
高溫不僅使人無法忍受,野生動物和家畜也飽受折磨。持續的高溫已經造成生活在印度最大邦北方邦森林地帶的蝙蝠、烏鴉和孔雀大量死亡。
經過了2009年的乾旱,等待收割小麥的印度農民早已不耐煩了。然而,持續的高溫可能會造成小麥的減產。北方邦農業廳廳長表示,因為3月到4月期間的高溫天氣影響到了小麥生長,北方邦小麥單產可能比往年減少35%。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高溫天氣
⑹ 全球天氣最熱是哪個國家
全球最熱的國家應該是印度,根據印度的新聞報道,每年那裡都熱死,很多老百姓,有些地區全年的平均溫度達到35度以上,已經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熱,而是能夠要人命的火爐
⑺ 七大洲名稱的來歷,簡答,
歐洲
歐洲的全稱是「歐羅巴洲」,意譯則為「西方日落之地」。關於其名的由來,有一些傳說。在希臘神話中,德米特(Demeter)是專管農事活動的女神,她保佑人間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在有關這位女神的畫像中,人們總是把她畫成坐在公牛背上。這位女神的另一個名字叫歐羅巴,人們出於對女神的敬意,就把歐羅巴作為大洲的名字。此外,還有一個廣泛流傳的傳 說:「萬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國王的漂亮女兒歐羅巴,想娶她作為妻子,但又怕她不 同意。一天,歐羅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邊遊玩。宙斯認為機會難得,連忙變成一匹 雄健、溫順的公牛,混入腓尼基國王的牛群中。變成公牛的宙斯來到歐羅巴的身邊蹲下來, 脈脈含情地望著她。歐羅巴看到這匹可愛的公牛伏在自己身邊,便身不由主地跨上牛背。宙 斯一看歐羅巴中計,馬上起立前行,躲開了人群,然後騰空而起,接著又跳入海中破浪前進 ,帶歐羅巴來到遠方的一塊陸地共同生活。這塊陸地以後也就以這位美麗的公主的名字命名 ,叫做歐羅巴了。
亞洲
在世界七大洲中亞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它的名字也最為古老。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思是「東方日出之地」。相傳亞細亞的名字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具有精湛的航海技術,活躍於整個地中海,甚至能穿越直布羅陀海峽駛入茫茫的大洋中。他們發展了自己的文化,創造了腓尼基字母,為世界許多民族的文字發展做出了貢獻。頻繁的海上活動 ,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一律稱之為「Asu」,英語「Asia」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而來,音譯為「亞細亞洲」。 到了公元4世紀初,人們便把烏拉爾山脈等作為兩洲的界限,分界線以東南的地區稱為亞細亞洲,簡稱亞洲;以西北的地區則稱為歐羅巴洲,簡稱歐洲。
美洲
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稱美洲,美洲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美洲的得名,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義大利佛羅倫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盡管哥倫布早在1492年就已發現了美洲,然而他卻始終認為這塊大陸是亞洲的一部分 。7年之後的1499年,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著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經過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詳細考察,確信這塊大陸是世界上另一個大洲,並編制了最新地圖。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引人入勝的敘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並對大陸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和渲染。亞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陸的概念,一下子沖垮了中世紀西方地理學的絕對權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結構體系。於是,法國幾個學者便修改和補充了普多利米的名著《宇宙學》,並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以紀念他對人類認識世界所作的傑出貢獻。新《宇宙學》一書出版後,根據書中的材料,在地圖上也加上了新大陸——亞美利哥洲。後來,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亞美利哥」 又改成「亞美利加」。起初,這一名字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麥卡托的地圖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拉丁美洲名稱的由來:拉丁美洲是美國以南,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地區的通稱。從15世紀末,這個地區的絕大部分國家先後淪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大批移民蜂擁而入。19世紀以後,這些國家才陸續獲得獨立。由於殖民統治長達300年之久,因此它們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會制度、風俗習慣、 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的影響,而且當地的印第安語逐漸被屬於拉丁語系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所取代,這兩種語言成為該地區許多國家的國語,所以人們便把這個地區稱為「拉丁美洲」。](註:美洲約有三種分類方法:①北美洲-南美洲②北美地區-拉丁美洲③北美地區-中美洲-南美洲)
非洲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簡稱。 對於阿非利加一詞的由來。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一種傳說是,古時葉門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長,於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後來人們便 把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另一種傳說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爾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這位女神是位守護神,據說早在公元前1世紀,柏柏爾人曾在一座廟里發現了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個身披象皮的年輕女子。此後,人們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為非洲大陸的名稱。還有一種傳說,侵入迦太基地區(今突尼西亞)的羅馬征服者西皮翁的別名叫「西皮翁·阿非利干」,為了紀念這位征服者,羅馬統治者就把這片地區叫做「阿非利干」。以後,羅馬人又不斷擴張,建立了新阿非利加省。當時,這個名稱只限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地區。到了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大到從直布羅陀海峽到埃及的整個東北部的廣大地區,人們把居住在這里的羅馬人或是本地人統統叫做阿非利干(Africain),意即阿非利加人,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之後,該名稱又泛指非洲大陸。
大洋洲[1]
大洋洲,意即「大洋中的陸地」。一般指太平洋的多數島嶼,狹義上指澳大利亞、紐西蘭、太平洋東部的波利尼西亞群島、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群島。 過去 ,大洋洲也曾被稱為「澳大利亞洲」,簡稱澳洲,因為澳大利亞的面積佔了大洋洲陸地面積的85% 。而大洋洲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12年前後,由丹麥地理學家馬爾特布龍命名。
南極洲
南極洲,因該大陸處在地球的最南端南極點的周圍,由此而得名。其英文名為Antarctica,源出希臘文anti(相反)加上Arctic(北極),意為北極的對面,即南極。 南極洲在1738~1739年由法國人布維發現,他航海時發現了南極大陸附近的一個島(今布維島)。英國人庫克曾於1772~1775年到達過南極大陸周圍許多島嶼。但是,一般認為南極大陸是19世紀被發現的。據說,美國人於1820年首次看見南極大陸。
共7張
七大洲地圖
按照面積巧記:「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即: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各洲人口土地面積概況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人口41.64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居世界第一位。非洲:面積約3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人口10.325億,佔世界總人口的12.3%,居世界第二位。北美洲:面積約2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5.287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1%,居世界第四位。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是世界第四大洲。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人口3.0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5.6%,居世界第五位。南極洲:面積14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總面積的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極洲僅有一些來自其它大陸的科學考察人員和捕鯨隊,無定居居民。
共5張
七大洲
歐洲:面積約10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人口7.4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0.4%,居世界第三位。大洋洲: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一個洲。共有24個國家和地區。人口29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人口最少的大洲。
亞洲
定義
亞洲的全名為亞細亞洲(Asia),佔全球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
地理分區
①東亞: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
②南亞:孟加拉國、不丹、印度、馬爾地夫、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
③西亞:巴林、科威特、阿曼、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葉門、塞普勒斯、伊拉克、以色列、約旦、黎巴嫩、巴勒斯坦、敘利亞、阿富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伊朗、土耳其
④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
⑤東南亞:汶萊、柬埔寨、東帝汶、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共4張
七大洲
⑥北亞:西伯利亞地區(即俄羅斯的亞洲部分)
西方的理解
歐美國家通常將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及外高加索等地稱為近東(Near East);將西亞東南部等地稱為中東(Middle East);將東亞、東南亞及北亞等地稱為遠東(Far East)。
大洋洲
定義
大洋洲的范圍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說法,狹義僅指太平洋三大島群,即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群。廣義的除三大島群外,還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新幾內亞島,共約1萬多個島嶼。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一個洲。大洋洲又稱為澳洲。澳洲是澳大利亞洲的簡稱。「澳大利亞」一詞來源於西班牙文,意思是「南方的陸地」。人們在南半球發現這塊大陸時,以為這是一塊一直通到南極洲的陸地,便取名「澳大利亞」。後來才知道,澳大利亞和南極洲之間還隔著遼闊的海洋。
人口
居民:居民約佔世界總人口的0. 5%。除南極洲外,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一個洲。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60%以上,是各洲中城市人口比重最大的一洲。70%以上的居民是歐洲移民的後裔;當地居民約占總人口的20%,主要是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巴布亞人、波利尼西亞人;印度人約占總人口的1%;此外還有混血種人、華裔、華僑以及日本人等。絕大部分居民信基督教,少數信天主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絕大部分居民通用英語,太平洋三大島群上的當地居民,分別用美拉尼西亞語、密克羅尼西亞語和波利尼西亞語。
環境
自然環境:大陸海岸線長約19000千米。島嶼面積約為133萬平方千米,其中新幾內亞島為最大,是世界第二大島。地形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西部為高原,海拔200-500米,也有一些海拔1000-1200米的橫斷山脈,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大陸中部為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北艾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6米,為大洋洲的最低點;大陸東部為山地,一般海拔800-1000米,東坡較陡,西坡緩斜。新幾內亞島、紐西蘭的北島和南島是大陸島,島上多高山,平原狹小,山脈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新幾內亞島最高點查亞峰,海拔5030米,是大洋洲的最高點。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沿海島嶼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組成部分。大洋洲有活火山60多座(不包括海底火山)。夏威夷島上有幾座獨特而世界聞名的火山,其中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是大洋洲中最高的活火山。多火山的這一地帶也是世界上地震頻繁和多強烈地震的地帶。外流區域約佔大洋洲總面積的48%。墨累河是外流區域中最長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佔大洋洲總面積的52%,均分布在澳大利亞中部及西部地區,主要的內流河都注入北艾爾湖。大洋洲的瀑布和湖泊均較少,最大的湖泊北艾爾湖,面積約8200平方千米;最深的湖泊是紐西蘭南島西南端的蒂阿瑙湖,深達276米。
大洋洲大部分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餘地區屬海洋性氣候。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克朗克里極端最高氣溫達攝氏53度,為大洋洲最熱的地點。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區氣候乾旱,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最少的地區。夏威夷的考愛島東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新幾內亞島北部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屬全年多雨的熱帶降水區,迎風坡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美拉尼西亞北部、新幾內亞島北部及馬紹爾群島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000-5000毫米,背風坡僅1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南沿海屬暖季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750-2000毫米,暖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80%;澳大利亞東南部及紐西蘭屬各月降水較均勻但以冬季稍多的溫帶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500-1000毫米;澳大利亞南部和西南沿海屬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40-60%。澳大利亞東部和紐西蘭1-4月受台風影響,波利尼西亞的中部和密克羅尼西亞的加羅林群島附近是台風的源地,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冬季受極地吹來的「南寒風」的影響,氣溫降低至攝氏10度以下。
資源與經濟
自然資源:除澳大利亞外,主要礦物是鎳、鋁土礦、金、鉻、磷酸鹽、鐵、銀、鉛、鋅、煤、石油、天然氣、鈾、鈦等,鎳儲量約4600萬噸,居各洲首位。各島上的鳥糞也很豐富。大洋洲的森林面積約7600萬公頃,占其總面積的9%。佔世界森林面積的2%。
經濟:經濟以農礦業為主,盛產供出口的椰子、甘蔗、菠蘿、天然橡膠等。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薯類、玉米、稻子等,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畜牧業發達,以養羊為主。綿羊頭數佔世界綿羊總頭數的20%左右,羊毛產量佔世界羊毛總產量的40%左右。工業以采礦、農畜產品加工為主。重工業較發達的有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新喀里多尼亞鎳產量居世界第二位,斐濟的金和諾魯的磷酸鹽開采較發達。
地理區域
地理區域:分為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
澳大利亞:以動植物的珍異聞名,是藍桉、大葉桉、檸檬桉、檀香、南洋杉、木麻黃、蠟菊等載培植物的原產地。
紐西蘭:是紐西蘭麻及考力代綿羊的原產地。
新幾內亞:面積約81萬多平方千米,其中新幾內亞(亦稱伊里安島或巴布亞島)的面積為78. 5萬平方千米。居民多美拉尼西亞人和巴布亞人。東部居民講美拉尼西亞語和皮欽語,西部居民通用馬來語。約一半居民信基督教。毛克山脈和馬勒山脈橫貫全島,海拔達4000米以上。南部的里古-弗萊平原為該島最大的平原,沿海多沼澤和紅樹林。東南部沿海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海拔1 000米以上地區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高山地區終年積雪。北半部年平均降水量在3000毫米以上,南部1000-2000多毫米。1-4月受熱帶颶風影響。礦物以金、石油較重要。主要產椰子、可可、咖啡、天然橡膠等。
美拉尼西亞:意為「黑人群島」。位於西太平洋,赤道同南回歸線之間。陸地總面積約155000平方千米。居民主要是美拉尼西亞人。當地居民通用美拉尼西亞語,英語為官方語言。主要有俾斯麥群島、索羅門群島、聖克魯斯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斐濟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意為「小島群島」。位於中太平洋,絕大部分位於赤道以北。陸地總面積2584平方千米。居民主要是密克羅尼西亞人。主要有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諾魯島、吉爾伯特群島等。群島分列為兩弧,中隔馬里亞納海溝。群島以珊瑚礁為主,有許多大環礁和礁湖,也有火山島。屬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加羅林群島附近是台風源地之一。主產香蕉、甘蔗、椰子和磷酸鹽等。
(1)諾魯共和國位於太平洋中西部。面積22平方千米。居民多諾魯人。諾魯為一珊瑚島,屬熱帶雨林氣候。諾魯行政管理中心為亞倫。
(2)吉里巴斯共和國位於諾魯東部,面積684平方千米。產椰干、磷酸鹽、水果、魚翅等。首都塔拉瓦。1980年6月25日同我國建交。
(3)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由600多個島嶼組成,面積722平方千米。首都科洛尼亞。198 9年9月11日同我國建交。
(4)馬紹爾群島共和國面積181平方千米。首都馬朱羅。1990年11月16日與我國建交。
(5)帛琉共和國面積488平方千米。首都科羅爾。
波利尼西亞:意為「多島群島」。位於太平洋中部。陸地總面積約20000平方千米。居民主要是波利尼西亞人,主要有夏威夷群島、中途島、威克島、吐瓦魯群島、湯加群島、社會群島、土布艾群島、土阿莫土群島、馬克薩斯群島、紐埃島、薩摩亞群島、托克勞群島、庫克群島、萊恩群島、菲尼克斯群島、約翰斯頓島、瓦利斯群島、富圖納群島、皮特凱恩群島等。由火山島和珊瑚礁組成。赤道附近各島屬熱帶草原氣候,其它各島屬熱帶雨林氣候。波利尼西亞中部是台風源地之一。礦物有磷酸鹽、鎳、鉻等。沿海產珍珠。盛產並出口椰干,還產可可、甘蔗、天然橡膠等。
(1)湯加王國位於波利尼西亞的西南部。由約170個島嶼組成。面積697平方千米。1970年6月4日宣布獨立。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並出口椰乾和香蕉。首都努庫阿洛法。
(2)法屬波利尼西亞,位於太平洋中南部,主要包括社會群島、土布艾群島、土阿莫土群島、馬克薩斯群島、甘比爾群島、刀羅蒂里群島(巴斯群島)和拉帕島等。陸地面積4000平方千米。首府帕皮提。
(3)紐埃(新),位於南太平洋中部。陸地面積2 58平方千米。首府阿洛菲。
(4)薩摩亞群島,位於斐濟東北,為南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樞紐。主要由烏波盧島、薩瓦伊島及土土伊拉島等13 個島嶼和珊瑚礁組成,陸地總面積3144平方千米。群島分東、西兩部分,西薩摩亞已經獨立,東薩摩亞仍為美國佔領。東薩摩亞陸地面積197平方千米,產並出口椰干、香蕉、水果、魚罐頭,首府帕果帕果。
(5)托克勞群島(新),又稱尤寧群島,位於薩摩亞群島以北。陸地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2000。主產椰子、可可、香蕉。
(6)吐瓦魯,位於薩摩亞群島西北。陸地總面積為26平方千米,主要為波利尼西亞人,1978年10月1日獨立。居民多從事椰子種植和捕魚。首都富納富提。
(7)庫克群島(新),位於薩摩亞群島東面,分南、北兩部分。陸地總面積240平方千米。盛產並出口柑橘、椰干、蕃茄及珍珠貝,還產香蕉、咖啡、木薯、菠蘿等。首府阿瓦魯阿。
(8)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位斐濟和薩摩亞群島間。陸地總面積153 平方千米 。產椰子、薯類、芋頭、香蕉。首府馬塔烏圖。
(9)皮特凱恩群島(英),位於土阿莫土群島東南面。面積5. 2平方千米 。主產水果、魚類,首府亞當斯敦。
非洲
定義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 Africa,赤道橫穿大陸。面積約3020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0%,是世界第二大洲。總人口約為十億(2009年)。
非洲現有54個獨立國。西撒哈拉地位未定。留尼汪為法國的「海外省」。聖海倫娜為英國的「直屬殖民地」。
①北非: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②撒哈拉以南非洲:蘇丹、南蘇丹、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塞席爾、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奈及利亞、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民主剛果、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
非洲被稱為熱帶大陸,大部分地區氣候高溫、少雨、乾燥。少數地區,如地中海沿岸、高原地區等,氣候涼爽,四季如春。
環境與地理資源
非洲海岸線平直(其海岸線不及歐洲的海岸線長),半島及海灣極少。
地勢較為平坦,為高原大陸。衣索比亞高原被稱為「非洲屋脊」,海拔在1000米以上。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峰,海拔5895米,被稱為「赤道雪山」。
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橫盤整個非洲大陸北部,面積920萬平方公里,占非洲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西南部還有納米比亞沙漠和卡拉哈力沙漠。
東非大裂谷是世界最長的裂谷,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向北越過紅海至死海北部,全長約6400公里。河流多峽谷、急流和瀑布,水力資源豐富,但不利於航行。
主要河流:注入大西洋的有尼羅河、剛果河、尼日河、塞內加爾河、沃爾特河等;注入印度洋的有贊比西河、林波波河、朱巴河等。非洲的湖泊多集中於東非高原,大湖又是大裂谷的一部分:馬拉維湖、坦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區伯特湖、維多利亞湖、圖爾卡納湖等。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此外,位於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海拔1830米,是非洲海拔最高的湖。查德湖則是內陸盆地的最大湖泊。
非洲的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石油、天然氣、鐵、錳、鉻、鈷、鎳、釩、銅、鋁、鋅、錫、鈾和磷酸鹽都有可觀的儲量,黃金和鑽石更是久負盛名。
非洲的植物達40000種以上,有不少是稀有或特有的。非洲的森林面積占總面積的21%,紅木、黑檀木、花梨木、柯巴木、烏木、樟木、栲木、胡桃木、黃漆木、栓枝櫟等貴重木材應有盡有,而且儲量豐富。非洲草原遼闊,占總面積的27%,畜牧潛力巨大。非洲的漁業資源也是十分豐富的。有許多地區已被開辟為動物保衛區。
經濟與文明
非洲經濟還相對落後,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大洲。農業是非洲經濟的支柱,工業基礎薄弱,管理和技術落後。交通運輸也處於落後狀態。
非洲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曾有不少輝煌的古代文明。近代開始,非洲國家一個個被歐洲殖民者征服;大多數國家都是1960年之後獨立的。
非洲大部分民族處於部族狀態,部族數量極多,部分相互間矛盾根源很深,時常引起流血沖突爆發戰爭。
歐洲
定義
歐洲是歐羅巴洲(Europe)的簡稱,位於東半球,亞歐大陸的西面。面積1016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洲。人口超過7億,是人口最密集的大洲。
歐洲有44個獨立國家,另有多處屬地。
①歐洲西部: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 、摩納哥、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列支敦斯登、聖馬利諾、梵蒂岡、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奧地利、波蘭、阿爾巴尼亞、波黑、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 、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希臘 、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馬爾他、冰島 、丹麥 、芬蘭 、挪威、瑞典
②歐洲東部:白俄羅斯、保加利亞、捷克、匈牙利、波蘭、摩爾多瓦、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烏克蘭
地理與環境
歐洲多半島、多島嶼和多海灣,海岸線長達3.8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海岸線最曲折的一個洲。
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次為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歐洲平原西起大西洋,東至烏拉爾山脈(Ural Mountains,歐亞分界之一),北臨北冰洋,南至地中海,橫貫歐洲大陸,綿延數千里。
阿爾卑斯山脈(Alps)橫亘南部,是歐洲最大的山脈。東南部有高加索山脈(Caucasus),其主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是歐洲最高峰。
歐洲河流網稠密。主要河流有伏爾加河(世界上最大的內流河)、多瑙河(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烏拉爾河(Ural River,亞歐分界之一)、第聶伯河、頓河、萊茵河、羅納河和泰晤士河等。湖泊眾多,多小湖群。
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氣候濕潤溫,自然資源豐富。
歐洲氣候特徵形成的元素是,.緯度位置: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5度至60度之間,為北溫帶,常年盛行西風,深受大西洋影響。
海陸分布: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支離破碎,各地距海較近,使暖濕氣流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狀況: 中部為平原,北部和南部為山地,阿爾卑斯山呈東西走向,利於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影響: 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在西風的吹拂下,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
美洲
北美-南美
美洲包括國家:
①北美洲: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巴拿馬、巴哈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米尼加、哥斯大黎加、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安地卡及巴布達、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尼加拉瓜
②南美洲: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蘇利南、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
以義大利探險家亞馬利哥·維斯普奇的名字而得名。亦稱新大陸。在西半球。位於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北瀕北冰洋,南與南極洲隔德雷克海峽相望。由北美和南美兩個大陸及其附近許多島嶼組成。巴拿馬運河一般作為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在政治地理上則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統稱為拉丁美洲,北美洲僅指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島、百慕大群島。面積4,20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6.47億(1983)。歐洲移民後代、印歐混血種人、黑白混血種人佔多數,還有黑人、日本人、華人和原居民印第安人、因紐特(愛斯基摩)人等。大陸從東向西分為三個南北縱列帶:東部是久經侵蝕的山地和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西部為年輕的高峻山地,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是全洲最高點。山脈逼近海岸,沿海平原狹窄
⑻ 印度為什麼熱
印度北部有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4000米,北方南下冷空氣一般厚度為3000米,青藏高原象一堵牆阻擋了冷空氣的侵入,所以印度酷熱難耐,而中國則幸運多了冷空氣甚至可一路殺到南海
南方許多北緯二十多度的地方一月平均氣溫約5度與北緯53度的倫敦相當,東北還比60多度的北歐寒冷;春秋舒適;夏季也挺熱,不過經常有冷空氣調節還是好過多了。
印度人多,每人的呼吸也會很熱。再說印度是熱帶季風性氣候,通常每年3月份就進入熱季,5-6月份氣溫最高,通常為45度左右,有個別地區在此期間的溫度能達到5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