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和印度的比較,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等方面闡述。
政治:我國為單一制國家,由中央對個地方進行直接管轄,全國只有一部憲法(除特區).並且是議會制共和制最高權利機構為全國人大,人大代表由各民族各職業等人民構成,體現了我國的民主.而印度是聯邦制國家由若干成員構成,全國通行有若幹部憲法,不利於中央的管理.他也是議會制共和制,但執政黨由若干黨組織成聯合黨派從而控制議會,這樣使得國家政局不穩定.
經濟:我國去年GDP達30100億美圓位居世界第四(今年位居世界第三),印度達9280億美圓位居世界第十三,並且我國的政體使得我國在經濟發生變故時可以及時進行宏觀調空,反映速度大大高於資本主義國家(今年金融危機就是例子),同樣受人口因素影響的印度人口自然增長率遠高於我國,所以其經濟並不是很樂觀.在此次金融危機時印度拿不出象我國4萬億這么大數字的錢來救市,而且他的政體大大限制了其在救市時的反映速度.
科技:這方面印度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他計劃在2015年發射載人航天飛船,2025年實現登月計劃,他的科技產品在世界得以廣泛的認可,但在去年的國家綜合國力派名中印度的科技力只有176,而我國達312,這充分證明了我國科技水平將近是印度的一倍,但其發展速度不容小視.
軍事:印度軍事力170,我國508.雙方均擁有核武器,我國擁有洲際彈道導彈可對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進行導彈攻擊,印度只擁有遠程導彈,我國擁有二次打擊能力,印度則沒有,印度有3艘航母不過都是常規動力,我國雖無航母但不會怕他,因為他的攻擊能力十分有限.我國軍費開支598.2億美圓,印度242.6億美圓.
預計2025年我國綜合國力排世界第三,印度排第八,雖然在任何方面我國均高於印度,但其發展速度也不容小視,不過印度的人口問題大大的影響了他的發展.
中國自古就是大國,是世界的強國,在未來中國會為世界的多極化產生巨大影響,僅在經濟上說2037年中國就能超越美國!
2. 印度成為農業大國是因為
印度用佔世界土地面積的2.4%,養活世界人口17%。的原因是印度擁有世界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耕地面積,約160萬-180萬平方公里。印度地處亞熱帶、熱帶地區,降水量豐富、氣候溫暖,糧食大多一年兩熟、一年三熟。養活印度13億人口沒有問題。
雖然印度耕地面積比中國多,氣候也更好但是糧食產量卻只有中國的一半。今天的印度依然有很大的糧食壓力。如印度現在是小農經濟不利於印度用更為先進的生產設備進行農業生產,還有各種社會經濟因素(如農民的保守觀點,無知,文盲,迷信等)阻礙了印度農業採用現代技術。農業基礎設施不齊全等阻礙了農業的發展。
3. 中國和印度之間在綜合國力上有什麼差距
目前印度的綜合國力還難與中國相比。
消費領域
行動電話
印度:2003年底擁有2800萬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1800萬。
中國:2003年底擁有2.7億行動電話用戶,其中2003年全年新增6000萬。
個人電腦
印度:2003年印度人只買了230萬台。
中國:2003年中國人買了1300萬台。
網際網路用戶
印度:1600萬。
中國:7800萬。
寬頻用戶
中國:1700萬。
印度:查不出來,估計是還沒有產業化。印度這個所謂的世界IT第二大國的信息化,看來也是完全沒有民眾基礎的空中樓閣——10億沒有被互聯網網羅的人民和25萬IT員工。
工農業領域
鋼鐵(反映工業基礎最重要的指標)
印度:2003年的鋼鐵產量不足2800萬噸(甚至比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的1978年還要少)。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2.25億噸的鋼鐵,並且另外進口了3500噸來滿足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
乙烯(石油化工的基礎原料,衡量一個國家化學工業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
印度:約60萬噸/年,不僅在世界、也名落亞洲排行榜的孫山之外。
中國:約500萬噸/年,世界第5位,亞洲第3位。
水泥(另一項反映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指標)
中國:世界上55%的水泥由中國生產,2003年產量為7.6億噸。
印度:無可奉告。只有兩個相關數據:印度只有不到10%的路面被水泥或柏油硬化了,只有不到3%的房子是鋼筋混凝土結構。
借用化學概念,兩種原子在一定條件下生成化學性質完全不同的化合物分子。印度這個國家主要還是處於水和泥分開的原始狀態,他們之間還沒有反應條件。
石油(命脈資源豐富程度和工業發達程度指標)
印度:2003年生產了大約3600萬噸石油,並且即將面臨資源枯竭危機。
中國:2003年生產了大約1.6億噸石油,同年進口了大約1億噸。
汽車
印度:號稱100萬輛,估計是把人力、畜力之外的三個輪子以上的車全都算上了。
中國:420萬輛,2004年預計仍然保持30%以上的增速。
高速公路
中國:中國的高速公路(最少4車道,限速100公里/小時或120公里/小時)在2003年末達到了2.7萬公里,並且以每年近5000公里的速度在增加。
印度:2003年才開始對它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進行規劃設計。
鐵路
印度:6萬多公里,世界第二位。但印度全國的鐵路體系並不統一,有寬軌和窄軌之分。同時,印度幾乎沒有對它的鐵路系統作過全面改造,現代化程度很低,很多地方還靠舉燈搖旗來指揮。
中國:不要忘記中國超過70%的國土是高原和山地,其中的成昆鐵路、青藏鐵路等均可以作為鐵路建設博物館,更有「磁懸浮」這種高精尖。
糧食
印度:是世界耕地面積排名第一的國家,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比中國多得多。2003年生產2.5億噸糧食,人均糧食只有480斤/年。
中國:不管天氣如何,通常每年生產至少4億噸糧食,人均糧食達到650斤/年。
經濟成分
中國:農業佔GDP15%,工業佔52%,製造業佔35%,服務業佔33%(2001年數據)。
印度:農業佔GDP24%,工業佔27%,製造業佔16%,服務業佔48%(2001年數據)。
中國2003年工業增長16.8%,印度增長8%。
以上數據均來自世界銀行,如果說中國是工業化中期的國家,要注意增長的質量和代價,印度的首要任務則是不顧一切惡補工業化。
科技實力
說到科技,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兩國的超級計算機,因為印度號稱世界第二大IT大國,因此這應該算是其強項。
中國國產的超級計算機名列世界第14位,而印度現在使用的最快的只排第105位,而且還是IBM生產的,印度的國產貨排第258位。中國聯想公司今年生產了一台超超級計算機,世界排名第4。
國際貿易
中國:2003年總額達到8400億美元(出口大於進口)。
印度:2003年總額為1540億美元(出口740億,進口800億,出口小於進口)。
這是中國貨(當然還只是廉價品,所以被戲稱為一億條中國褲子換一架美國飛機)橫掃世界,而中國人想見到印度貨不親自到西天(天竺)「取經」是取不來的原因。
社會發展領域
中國有13億人,印度的人口也已突破10億,並有望在40年內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上世紀80年代,兩國的人均實際收入不相上下。但到了2000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中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是3920美元,比印度高70%。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90年代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而印度只有4.1%。這種差別導致了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在10年內增長140%,而另一個國家只增長50%。
請看下面來自美國中情局2003年的資料:
印度的嬰兒死亡率:59.59‰。
中國的嬰兒死亡率:25.26‰。
印度的人均預期壽命:63.26。
中國的人均預期壽命:72.22。
在中國很少存在家庭歧視。女性有平等的權利。中國的少數民族經常比漢族人享有更多的優惠權利。在印度呢?有種姓制度,有付不起嫁妝被燒死的新娘,卻從未聽說「妻管炎」。
現在的國際媒體上充斥著太多這樣的論調:印度的未來比中國好,印度比中國更有潛力……但是,印度怎麼樣、中國怎麼樣大家可從前面的數字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