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搶灘印度現在是好時機嗎
一場印度車展,讓人看到了這片市場的吸引力,多家中國企業即便不能「出門」,也派當地代表參加——印度,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不過現在是否是進入印度市場的好時機,仍具有很大不確定性。《汽車通訊社》就印度車市采訪了分析師賈新光,他表示印度汽車市場發展的條件依然很「苛刻」:「買車的主要群體還是中產階級,當前印度並沒有那麼多中產階級,還是窮人居多;同時,印度的經濟情況也決定了目前是低端車型居多,這個情況跟別的市場都不一樣,像中國或者別的國家,各個層次的車型都有,所以說印度是一個很不好掌握的市場。此外,印度對中國企業的態度也會對中國品牌的市場表現有影響。」
至於目前電動車是否會成為新的機遇,賈新光表示不確定性很高,「新能源在印度很難說,發展新能源車不僅需要政策,也需要配套基礎設施,沒有這些基礎條件,發展新能源很難。」
——END——
《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對不遵守本聲明、惡意使用、不當轉載引用《汽車通訊社》原創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㈡ 印度車市,像極了15年前的中國市場
印度,近期成了汽車圈曝光率極高的關鍵詞。
2月5日,長城汽車亮相德里國際車展,宣布正式進軍印度市場。在此之前,長城汽車已於1月17日收購了通用汽車在印度塔里岡的工廠,預計最快將在2020年下半年開啟在印度市場的本土化製造。
以上兩個機遇,一方面,對自主車企,尤其是長城汽車來說,可謂輕車熟路,是兩個絕好的突破點。但另一方面,對比現代起亞的印度戰略可以看出,韓系在電動化與SUV兩個機遇點上都早有布局。
這個彎道,是中國自主車企與韓系共同的彎道。
中國自主車企的另一個優勢在於,針對消費能力不強的印度市場,我們有能力打好「性價比」這一張牌。但是,韓系車不正是全球范圍內玩性價比的高手嗎?
積極的一面是,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中國自主車企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強勢如大眾、「兩田一產」、通用等品牌之外也打開了新的藍海市場,並且在國內超越了現代起亞,領軍企業如長城汽車等,也找到了自己的差異化優勢,到達了100萬輛的全新起點。
自主企業要挑戰印度這個新的戰場,難度並不小,堅持長期主義,踏實踐行本土化戰略,可能是唯一的捷徑。
長城汽車在宣布進軍印度市場的同時就宣布,將紮根印度,建立涵蓋研、產、供、銷的全業務生態鏈,為本土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這值得中國自主車企學習借鑒。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觀察 | 長安汽車或將推遲一年進入印度市場 會是明智之舉嗎
2019年年底,有外媒曝出長安將進軍印度市場,稱當時長安已經與當地的經銷商集團Group Landmark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並且簽署了諒解備忘錄,當時長安並沒有對此事作出回應,截止到目前,雙方的合作仍並沒有取得重大進展。
據相關消息人士透露,在疫情襲來後,這一計劃將被暫時擱置,而長安與Group Landmark的合作也被暫停了,長安正在「重新審視獨自進入印度市場的戰略」。
在今年2月,印度德里國際車展上出現了長城、上汽MG、一汽海馬、比亞迪等中國品牌,但卻未見長安 汽車 的身影。
據消息人士透露,長安 汽車 原本計劃參與這次車展,將其首款產品CS75 PLUS推向市場,並在古賈拉特或泰米爾納德建立工廠,但兩個州政府並未與長安達成協議。
對長安來說,推遲進入印度市場或許並不是什麼壞事,畢竟對於這樣一個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市場來說,一切皆有可能發生。但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印度市場的成長潛力,而長安顯然已經落在了其他幾家中國車企後邊。
在長安 汽車 之前,上汽、長城、比亞迪等先後完成了在印度市場的布局。
2019年6月,由寶駿530換標的MG Hector在印度上市,兩個月的訂單超過了25,000輛,甚至在當地還出現了專門倒賣這款車的黃牛,二手車比新車價格還要高。
長城則是在今年年初正式進軍印度市場,收購了通用塔里岡工廠,將其打造成全產業鏈工廠。根據規劃,長城將在2021年推出兩條產品線:一是覆蓋全系SUV產品的哈弗,二是新能源 汽車 。
而比亞迪則是早在2014年就出現在了印度;2017年開始其電動大巴在印度的 旅遊 線路開始運營;在2019年,獲得了1000台電動大巴的訂單。目前比亞迪在印度金奈有一座工廠,主要生產純電動大巴K9。
就連在國內瀕臨退市,靠賣房為生的海馬,也在今年的印度車展亮相了海馬7X的右舵車版本,試圖尋找新的生機。
印度市場可能是一個極具潛力的朝陽市場,據了解,目前印度的千人 汽車 保有量僅為22輛(中國為173輛,美國為837輛),麥肯錫公司曾經預計,到2021年,印度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 汽車 市場。
人多,車少,錢可能馬上要多起來,這可能是印度市場如此吸引中國車企的原因之一。
在疫情的影響下,印度市場再次展現了其具有魔幻色彩的一面,4月份銷量數據為:0。雖然在5月份,整體銷量有所恢復,但仍然相比去年大幅下降85%。
印度車市是日、韓系車的天下,瑪魯蒂鈴木是印度最大的 汽車 廠商,現代、馬恆達、豐田、本田也都佔有很高的市場份額。與之相對的是,歐美品牌在印度並不受到太多歡迎,大眾、福特、雷諾等企業排名相對靠後。通用甚至已經退出印度市場,其塔里岡工廠也已經被長城 汽車 接手。
但問題在於,自主品牌主要戰場往往在國內,而海外作戰,其在印度本土的零部件產業鏈能否形成一個完整的低成本閉環?
在長安原本的規劃中,將投資400億盧比(約37.2億元人民幣)用於在印度建立工廠,長安 汽車 甚至已經在印度設置好了聯絡處。
問題就出在供應商身上,外媒是這樣形容的:「 長安在與多家供應商討論建立產業園區的問題,但由於供應商表示要求極難滿足 ,因此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長安 汽車 近期消息頗多,除了董事長調整以外,還在高端產品上逐漸發力,UNI-T預售開啟20天,訂單量便達到11,693輛。此外,長安蔚來也有啟動的跡象,或許將補齊其主高端品牌的一個短板。
根據中汽協數據,2019年長安 汽車 在出口銷量中排名第五,全年出口6.8萬輛 汽車 。
在國內剛剛回到正軌的長安 汽車 ,是否還要進一步加快海外市場的布局?答案似乎還不明朗,但對於中國車企來說,「走出去」的大門已經打開,而這也是躋身全球競爭的必要條件。
㈣ 疫情下的印度車展與堅持戰斗的中國玩家
文中圖片來源:Reuters、網路
?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㈤ 開辟印度新市場 中國車企找到新出路!
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下降了8.2%,2020年預計還將繼續下滑,行業競爭日益加劇。近年來,中國車企為開拓印度市場不斷努力,將以智能互聯、電動化等技術為突破口持續擴大在印影響力。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㈥ 大眾、通用都搞不定的印度市場,中國車企能行嗎
在整體綜合實力大大提高以及國內汽車市場增速逐步放緩的前提下,中國車企進一步加快國際化步伐的決心日益強烈。而在選擇海外市場時,被全球車企公認是下一片汽車投資熱土的印度,成為國內車企的熱門選項。
然而性價比恰恰是自主品牌的優勢,所以說打價格戰並不會怕。同時小型SUV也正在成為印度汽車市場的發展趨勢,2017~2018年印度市場上SUV的增長率是其他乘用車的7倍,在2019年大盤放緩的背景下,12月緊湊型SUV銷量達3.4萬輛,同比增長了70%。這對於很多以SUV發家的自主品牌來說,是大大利好的。
另外還有一點,印度政府近年來正在大力倡導「印度製造」、「數字印度」、「清潔能源印度」等戰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中國當下也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中國車企在這方面布局較早,具有一定優勢。
機遇與挑戰並存,這就是中國車企進軍印度的現狀,這也是一場持久戰,中國車企的印度行,才剛剛開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㈦ 全球車企對印度虎視眈眈,除了人口紅利,印度還有什麼優勢
最近,汽車圈內發生了兩件大事。之所以稱之為「大事」,是因為這兩件事情傳達出一個重要信號,那就是印度市場火了。
第一件事是在2月5日的第十五屆印度新德里車展上,長城、上汽和海馬三家中國車企以及300多家中國汽車零部件公司參展;第二件事則是雷克薩斯前幾日正式上市了在印度生產的ES車型,該車型由豐田在印度班加羅爾的工廠組裝生產。
再反觀美國、歐洲、日本等一些成熟的市場,無論品牌還是產品都已經非常完善了,市場也是比較穩定的,自主品牌想要擠進去並分一杯羹,想也知道並不容易。
總結:
龐大的人口紅利、低廉的勞動力優勢、難以替代的地域輻射優勢,再加上巨大的市場可挖掘潛力,都在證明印度市場將會是全球車企競相爭奪的戰略要地。
看來,新一輪的競爭,又要開始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㈧ 病毒都攻不進的印度,中國汽車砸百億南下:不走出去只有死路一條
「自主品牌要走出去,活的機會還很大,不走出去只有死路一條。」
對於中國汽車出海這件事,軍人出身的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有著一副只許打勝仗的架勢。當下,印度成為長城汽車今年重要的戰場之一。
在2月初的印度新德里車展上,中國汽車品牌占據了主導地位,總計展出了20多款車型。不僅僅是長城,海馬汽車、上汽名爵更是繼續加碼,長安也計劃今年大舉進軍。比亞迪更是在此前宣布,要在印度推出電動麵包車。
愛馳U6ion(來源:官微)
造車新勢力中,愛馳汽車旗下首款純電SUV愛馳U5,已於去年亮相;愛馳第二款車U6ion,也已於本次日內瓦車展上公布。
去年在北美車展。廣汽乘用車總經理郁俊在現場表示,受中美貿易爭端影響,廣汽傳祺進軍美國市場的計劃將從原定的2019年內推遲到2020年。
雖然廣汽傳祺進軍美國的時間節點已經多次推遲,但從廣汽高層的言論來看,其進軍美國市場的目標也不會停止。
寫在最後
海外市場是自主品牌在這場淘汰賽中的一個很有力的「外援」,但海外市場存在的不確定性一不小心就會成為導致自主品牌被淘汰出局的炸彈。
研究機構J.D.Power為自主品牌的「出海」提出了三點建議:一,要充分意識到不同市場的消費者不盡相同;二,「第一印象」至關重要,注重質量;三,在國內本土市場進行創新嘗試之後,再將成功的經驗復制到海外市場。
隨著國內汽車市場逐漸飽和,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中國品牌今後的必爭之地。而如今的印度市場,便是最好的「練兵場」。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