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面積只有中國三分之一,拿什麼養活13億多人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不僅有著遼闊的疆土以及燦爛的歷史文化,以及眾多的自然資源。除此之外,祖先們也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文物。這對我國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世界上,若是說到人口大國,那麼我國肯定是榜上有名的,其次便是印度了。要說在2019年我國的人口統計,已經達到了14億人口了,目前我國的人口排全世界第一名。雖然我國疆土遼闊,資源也比較豐富。但是畢竟14億人口壓力也是非常大的。
結語
但是他們的經濟發展並不是特別好。之後他們的壓力應該會變得更大。不管怎麼說,還是希望印度這個國家能夠制定一個良好的方案。讓自己的國家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其實印度有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就像是不浪費糧食這一方面。希望大家在平時都能夠節約糧食,不要出現鋪張浪費的行為。
參考文獻:
《白居易名人錄》
㈡ 印度是如何用2%的土地養活17%人口的
理論上,印度面積298萬平方公里,是南亞最大的國家,居世界第七位。印度雖然沒有中國土地那麼多,但是耕地面積比中國要多。據統計,印度的耕地面積為1.6億公頃,居世界耕地面積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在亞洲排名第一,高於中國的1.3億公頃耕地。
我國耕地面積普遍小於印度,但是我國的糧食產量是印度的2.5倍以上。更令人驚訝的是,印度是一個主要的糧食出口國,印度的糧食出口是主要的外匯收入來源。其實眾所周知,中國是主要的糧食進口國。但是在2017年,中國進口了多達9554萬噸的大豆,它們大部分用來進行了水產養殖。
㈢ 印度只有中國不到一半的土地,是如何養活13億多人口的
印度這個國家,它和中國稱之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他們國家的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1/3,但是人口已經逐漸超過中國,印度從不計劃生育,他們提倡多生,而中國在早些年就開始計劃生育,一家只能有一個孩子。別看印度只有我們國家的1/3大,他們也足夠養活13億人口。因為印度的耕地面積要比我過大很多,我們國家有2/3的土地是貧瘠地區,在這一點印度就強出我們很多。所以說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出生在這樣一個和平的年代,而且又是這么一個富強的國家,我認為我是非常幸福的。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㈣ 印度只有中國不到一半的土地,是如何養活13億多人口的
1. 印度,這個與中國一同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國家,國土面積僅為中國的一半左右,卻面臨著超過13億的人口挑戰。
2. 盡管印度從未實行過計劃生育政策,與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計劃生育政策形成鮮明對比,但印度依然能夠支撐起其龐大的人口。
3. 印度擁有廣闊的耕地面積,遠超中國三分之二的非肥沃土地,這為其糧食生產提供了基礎。此外,印度溫暖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農作物生長,高降雨量也有助於農業生產。
4. 得益於適宜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印度的糧食產量並不低於中國。然而,由於人口眾多,印度的人均糧食消費量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5. 盡管如此,印度的城市化水平較低,許多人仍居住在農村地區,依靠農業為生。這也導致了印度城市中存在大量擁擠的居住區,人們生活在相對原始的條件下。
6. 印度的生存方式與其古代文化的遺留有很大關系,嚴格的生育觀念和地理環境的優勢共同作用,使得這個國家能夠勉強維持其龐大的人口。
7. 對於大多數印度人來說,糧食僅能勉強滿足基本需求,生活水平普遍較低。盡管如此,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生存方式,印度在人口承載方面已經展現出了其獨特的適應性。
8. 身為中國人,我們應當珍惜身處和平年代和富強國家的幸運。對於印度而言,盡管其人口數量龐大,但如何提升生活質量仍是一個長期面臨的挑戰。以上是對原問題的分析和觀點,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想法。
㈤ 印度的國民經濟的增長主要是依靠什麼
印度的經濟主要靠部分工業產業拉動增長,例如,軟體、電子、醫葯等領域。
近幾年,印度經濟發展迅速,發展速度也一直排在世界前列。所以印度方面也普遍的保持樂觀態度,認為自己國家將會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下一個風口。那麼印度的經濟增長主要靠什麼產業來拉動的呢?
綜上所述。目前印度的經濟增長主要靠少部分工業產業來拉動。由於國內財富差距不斷拉大,所以無法形成足夠的消費人群,這就使得印度經濟的抗壓能力比較差。除了靠部分工業拉動經濟之外,前幾年世界經濟發展的強大後推力,也給到印度一定的幫助。
㈥ 只有全球土地面積2%的印度,是如何養活占據世界18%人口的
據《世界人口展望2019》人口報告描述,2019年,中國人口總數量達到了14.3億,印度人口達到了13.7億,中印兩國的人口數量分別占據全球總人口數量的19%和18%。
這份報告還指出,2027年,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然而,擁有960萬公里國土的中國養活14億人已經極為吃力,人們實在難以想像,僅占據世界陸地總面積2%的印度,究竟如何養活世界總人口的18%?
印度可耕地
第三:印度在取得獨立以後,在發展農業與糧食生產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比如在1950—1951年度,糧食總產量僅有5080萬噸,到了1977—1978年度,印度的糧食總產量已經達到了12600萬噸。
這是由於,自1968年開始,印度就對於農業技術和農業種植品種進行了“綠色革命”。這場農業改革促使印度每年糧食產量迅速增加,到了1971年,印度第1次向世界宣布,本國糧食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得出答案,印度充足的耕地面積,優越的自然環境,以及獨立以後所推出的農業政策,讓印度足以用全世界2%的土地養活全球將近18%的人。
㈦ 印度面積僅有我國三分之一,為何能養活13.9億人
1. 從古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歐洲便出現了兩頂王冠,分別歸屬於東西兩個羅馬帝國。後來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佔領,東羅馬帝國宣告覆滅,整個歐洲大陸便只留下了一頂王冠,便是西羅馬帝國的王冠,後來決定王冠落到了法蘭克王國國王的頭上。再到後來,這頂王冠又傳承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冠,被戴在了德意志君主的頭頂上。國王與皇帝之間,可是有非常大的不同。國王只是皇帝手下的一位領主而已,而皇帝對國王有著名義上的宗主權。法國國王只能稱之為國王,而神聖羅馬帝國的君主卻可以稱之為皇帝。再後來,拿破崙加冕稱帝,於是歐洲大陸便出現了第二頂皇冠。不過這些都與英國女王無關。英國女王既沒有西羅馬帝國皇室的血統,也不是其正統繼承人,因此根本沒有皇帝這一稱號。不過,英國通過海外殖民掠奪,佔領了印度,由於英國在佔領印度之前,印度正值莫窟爾王朝時期,其存在一個國王。因此當英國人佔領印度之後,便順理成章的將印度的這一頂王冠戴在了英國女王的頭上,自此英國女王便成為英國國王,印度皇帝。而印度也因為其財富和重要地位,被稱之為英國女王王冠上的寶石。
2. 印度地處亞洲南部地形狹窄,整個印度國家的面積才只有中國的1/3而已,中國在雜交水稻開始之前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糧食危機。那麼印度又是怎樣依靠如此少的土地,來供養13.9億人口的呢?實際上,根據有關專家們的研究,印度能夠以如此少的土地養活如此大的人口,主要原因有五點。
3. 一、印度可耕種土地面積十分廣闊。雖然印度的總體面積較之於中國比較少,但這並不妨礙印度的可耕種土地面積廣闊。要知道,中國的這些廣袤的土地,並不是全都能夠用來作為耕地的。山地高原丘陵都不能用來耕種。印度的地理位置可謂是得天獨厚,在整個印度境內大概有40%的土地處於熱帶平原之上,黃河流域和南部沿海的地區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溫度適宜,降水充沛,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除此以外,在印度境內幾乎沒有什麼特別復雜的地形,因此其可以用來耕地的面積非常的多。在如此之多耕地面積的加持之下,印度人能夠養活那麼多的人口也就不足為奇了。
4. 二、印度適宜的氣候。中國主要沿秦嶺淮河一線分為南方與北方,北方地區的氣溫比較低,年降水量低於400毫米。由於光熱水條條件的不足,在北方地區種植的莊稼,一年僅能在夏季有一次的收成。只有在海南和廣西福建的靠近赤道的地方,中國的農作物才能達到一年三熟。可是印度不同,印度與中國海南的氣候相似,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季風將充滿濕氣的空氣吹到了印度半島之上,從而使得這里的降水量及其分配,尤其是在雨季的時候,甚至可以接連下雨一個多月。印度的熱量條件也十分充足,這里靠近赤道地區,太陽高度角比較大,陽光充足,熱量較多。有了耕地和適宜的氣候,要想生長出足夠讓人飽腹的糧食,自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中國在袁隆平研究出雜交水稻之後,糧食問題這才逐漸得到了解決,不過主糧雖然沒有問題,但是油料作物之類還是需要大量進口。而印度則同樣是將可耕種土地的生產力發揮到了極致,從而解決人們的口糧問題。
5. 三、發達的灌溉系統。再來說印度的灌溉系統,以農業作為主要產業的國家,一般都會有著極其發達的灌溉系統,這是由農業依靠氣候條件這一不穩定因素造成的。成熟且充足的灌溉系統,能夠用來對抗惡劣的天氣,比如當旱災來臨時,便可以通過及時的灌溉,讓農作物保持生長狀態。在中國古代社會就對灌溉系統非常的重視,幾乎只要有時間,每年都會在農閑之時派出一部分人修理農田水利設施,而且這已經成為官員政績考核的一個標准。如果農田水利設施修整的不行,那麼極有可能會對農民農業的生產產生一定的影響。印度境內有一條恆河,大家都知道恆河是印度的聖河,許多人在印度河中洗澡,認為這樣可以凈化肉體和靈魂。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恆河其實也是印度的灌溉水源之一。在夏季的時候,由恆河的水便開始向農業地區輸送,讓這里的土地不受旱災的影響。而且,印度當地也非常重視對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雖然不像中國那般早就開始了系統化的修建,但他們的水利設施也頗有一番特色。而且他們成功的依靠這些水利設施,保證了農作物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