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中國佔領雲南後,為什麼沒有推進佔領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恆河平原呢
印度洋地區與中國內地的文明交通是一直存在的,主要是緬北-橫斷山區-金沙遺址-三星堆這條路線,但是目前證據不多,研究也不足。中古時代,南詔大理與印度洋的交通也持續存在。雲南地區自元朝歸化中國之後,基本上維持著古代南詔大理時期的地緣格局。真正的變局發生在清朝中期,中國對印度洋方向的文明交通實際上收縮了。
一、印度洋-南亞到中國的古代交通及歷史痕跡印度東海岸、孟加拉到緬北存在著一條上古海陸交通線,它的交匯點位於緬甸北部伊洛瓦蒂江畔。緬甸古史認為,早在公元前1000年以上,該地就出現了一個古邦,叫做「太公王國」,緬甸史料又稱之為「頂兌」。緬甸史學家波巴信認為,太公王國之所以形成,正是因為它位於「中國-羅馬」的海陸交通的匯聚點上(還有人認為該古國是印度薩迦族所建)。無論太公王國是否真實,交通交流卻是真實存在的,至少有以下幾個證據是可靠的:
元朝時,蒙古人按照以夷治夷政策,在緬北緩沖地區建立了自治屬性的緬中行省,統治模式相當鬆散,稍後又撤銷緬中行省,政務歸雲南行省統轄。在此期間,基本上一切都沿襲南詔大理時期的基本格局。由於蒙古人鼓勵貿易,這種跨境交流還會更加頻繁。明朝時期,緬北這片交通緩沖區實行土司制,由緬北宣慰司旗下諸土司自治。交通交流的開放程度於是因中原王朝的政策而變。
『貳』 中國佔領雲南,為什麼沒有繼續推進佔領印度洋出海口和肥沃的恆河平原呢
雲南是我國西南地區,也是處在雲貴高原海拔比較高的崇山峻嶺之中。在秦漢之前雲南屬於中原王朝的化外之地,漢武帝時期將西南夷納入到版圖之中,然而這一地區地形崎嶇復雜、民族眾多,長期以來一直都是少數民族發動起義,不服中原王朝統治。直到朱元璋時候才把雲南割據政權消滅,使土司歸附中原王朝,佔領了雲南,把雲南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內。
這一次戰爭的結果,緬甸堅壁清野,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慢慢等清軍的糧食全部耗盡,後撤的時候採取游擊戰的方式襲擊清軍。在加上在緬甸熱帶雨林中瘧疾橫行,以及清軍的水土不適,由於病故或因病失去戰鬥力者比戰場死傷還多。
可以看到,由於緬甸熱帶雨林的地勢險惡,使得中原王朝只能把領土擴張的范圍停止在雲南為止,沒辦法深入到印度洋出海口與恆河平原。
『叄』 中國歷史上那麼強大,為什麼從來沒有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
從地圖上看,中國距離印度洋距離並不遠,雲南省瑞麗市弄島鎮距離印度洋最近的直線距離約為600公里。這還是現在的距離。無論從氣候還是地理上來說,緬甸和雲南都是非常相似的,很多人說中國是農耕文明,事實上緬甸也是種植水稻,也是農耕文明。跟雲南沒什麼區別。況且,這個地區民族很多都是跨國的,也不存在什麼民族矛盾。緬甸漢族移民後裔多達幾百萬。但是為什麼中國一直沒有把緬甸納入管轄區呢?為什麼沒有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元朝地圖
雲南地區從元朝開始才真正成為中央管轄區,以前都是民族地方控制政權,比如南詔國,大理國。元朝向來被很多人認為是中國領土面積最大的朝代。但是元朝控制的雲南地區,距離印度洋最近約為500公里。1277年,元朝和緬甸戰爭,忽必烈率軍攻打緬甸蒲甘王朝。戰爭以元軍勝利、蒲甘王朝淪為元朝附庸國而告終。也僅僅如此,元朝統治者並沒有把緬甸納入統治區。
明朝雲南地圖
從明朝時期雲南地圖上看,明朝實際管轄區,距離印度洋只有約300公里。明朝平定雲南後,採取各種措施乃至戰爭手段,西南邊疆版圖得到極大拓展。但還是沒有到印度洋。近在咫尺,望洋興嘆了。
清朝雲南地圖
到了清朝的時候,距離又拉遠了,跟現在的距離差不多。約600公里。
1762年冬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史稱清緬戰爭。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只得了面子,並未能獲得一寸土地,且損失慘重。傷亡一萬多人。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我們應該可以看出來了,為什麼中國沒有打到印度洋出海口。原因就是打不過人家。很多人又會問了,中國古代兵力那麼多,幾十萬人參與的戰爭也不計其數,北方少數民族那麼強悍都能拿下,為何連區區的邊陲小國都打不過呢?原因還是在於對海洋意識淡薄,中國古代屢次禁海。海洋對中國統治者來說,可有可無,倒是中原土地不能丟。因此大量精兵都在西方和北方征戰,抵禦外族入侵。南方本來就是煙瘴之地,朝廷也不夠重視。如此,我們就少了一個印度洋的出海口,可惜,可嘆。如果印度洋能出海,誰還能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