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人很少得痔瘡,是真的嗎
最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印度人會得痔瘡嗎?」,有人認為印度人是一個非常講究潔凈的民族,他們上廁所從不用紙,而是在馬桶旁邊放一個水槽,用水沖洗屁股,這能夠緩解屁股處的血液流暢問題,不容易得痔瘡。
那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對。
痔瘡其實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疾病,不分人種,不分性別,也不分地域,只要是直立行走的人,都有可能得痔瘡,印度人也不例外。
直立行走的代價
不知道你注意過沒有,動物就沒有痔瘡,這是因為動物大多數四肢行走,雖然大猩猩可以偶爾直立行走,但它們大多數仍然是保持四肢行走。
最後,想要減輕痔瘡,在拉粑粑時不要太用力。如果我們太用力,會導致體內的壓力倍增,更容易導致痔瘡的形成。而且用力也會導致脫肛的發生,為了避免這種不適,在拉粑粑較為費勁時,可以使用輔助性工具,比如:開塞露。
如果是非常嚴重的痔瘡,比如:出血,或者給身體帶來不適,造成生活受影響。那麼可以請求醫生的幫助。對於特別嚴重的痔瘡,醫生會選擇切除,但這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而是以後要更加小心地「伺候」自己的臀部。
總結
痔瘡的形成和直立行走有關,而人類就是直立行走的動物,所以無論什麼人種都會患上痔瘡,只是不同的文明,演化的生活習慣不同,所以患有痔瘡概率的高低各不同。因此印度人也會患有痔瘡,只是患有痔瘡的
即使是我國,也有患痔瘡高發地區和低發地區,其中以強烈刺激性食物為食的地區更容易引發痔瘡。
B. 印度一醫生剖腹產時見胎兒不成熟又縫上,如何從醫學角度看待這一操作
這其實是一種宮內手術,主要用於治療某些胎兒重要器官的畸形,比如:膈疝、雙胎輸血綜合征
等。這種宮內手術的技術在一些發達國家相對比較成熟,國內雖然也有幾家頂尖的醫院在做,但總
體來說,還處在起步階段,完成了例數較少。相比於風險較大的宮內手術,無論是孕婦、家屬還是醫院。
大多更希望通過出生後手術或畸形引產
的方式來解決胎兒畸形。 就像臀位分娩一樣,其實產科有外倒轉術可以將臀位轉為頭位,以此增加順產機會。但和外倒轉
比,剖宮產顯然更安全。也因此,國內雖有醫院開展外倒轉術,但始終沒有普及,開展的醫院較
少。有的臀位孕婦甚至不知道還有外倒轉術這種操作。
宮內手術也是如此。需求量少,開展的就少,知道的人也越少。
四、當孕婦被推出手術室時,家屬才知道這個情況,醫生說這個事情不要聲張。只不過是肚子上先割
了一個口而已,等到孩子成熟了,在從原位置在割開,不會留下兩道疤痕,孩子還會好好的,第二次手術他給免費做,於是家屬就沒有聲張。等到孕婦出院回家後,卻感到不舒服,於是又回到醫院治療,這個時候家屬就找到這個醫生說這
是上次手術留下的後遺症,要醫生給個說法,但是醫生極力反駁,於是家屬將此事曝光,所以才有了這個新聞的發布。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個醫生的操作確實存在問題,明知道6個月的孕期的胎兒無法成活,還要進行剖
腹產手術,這是太不應該了,所以這個醫生應該要受到嚴肅處理。
C. 都說國外不要坐月子,這是怎麼回事
聽說國外不用坐月子,生完孩就可以出來浪了是嗎?
坐月子是中國民間的一種說法,科學的講是產褥期:指胎兒、胎盤娩出後的產婦身體、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調適復原的一段時間,至少需要42天。
女性的生理會有以下三個重要的變化
1、乳腺開始每天根據孩子的需要來分泌乳汁
如果媽媽母乳喂養的話,乳汁的分泌會慢慢變多,乳房成為母嬰聯系的重要紐帶。
在印度:和中國比較像。
坐月子不可以出門
產後並沒有三天或者是直到胎兒臍帶脫落前,不允許進廚房。
一般建議吃青菜粥,補水和膳食纖維,維生素。
覺得初乳太濃難消化。
中國對坐月子注重是對的,只是有些觀念可以改一改了,比較說不能洗頭洗澡,不能吃青菜,不能下床,這些一定要改。
恰恰相反為了防止感染,產後第二天就可以洗澡,第五天洗頭,只是要注意弄乾。
為了防止便秘,產後就可以吃蔬菜水果促進排便。
為了防止血栓,產後一般第二天一定要下床走動一下,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幫助產後的恢復。
祝大家的月子都不用“坐”而是科學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