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張精確地圖揭示,印度為什麼要吞並錫金
錫金處於不丹和尼泊爾之間,面積0.7萬平方公里,人口60萬左右(2011年)。錫金古稱哲孟雄,7世紀時是吐蕃(西藏)的一部分,9世紀時成為獨立的部落,文化上和西藏基本一樣,信仰藏傳佛教。17世紀建立錫金王國,臣服於西藏,是中國的藩屬國。
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以後,錫金也遭到英國侵略,1887年被英國強占。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的同時,錫金、尼泊爾、不丹也成為獨立國家。但是印度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一直在試圖控制錫金,錫金先是在50年代淪為印度的「保護國」,到1975年,印度徹底吞並錫金。
那麼,印度為什麼要吞並錫金?
從地圖上看一下錫金的戰略位置就清楚了:
印度很怕在某些時候,咽喉地帶西里古里走廊被人切斷。在「三哥」看來,佔領錫金並派重兵把守乃堆拉山口,可以緩解這一劣勢。
印巴分治後,印度本土與印度東北部只有一條狹窄的西里古里走廊相連。這條走廊最狹窄的地方只有20公里,而且是位於叢山峻嶺之間,道路交通十分艱難。
印度東北部各邦與印度文化和宗教信仰截然不同,而印度也非常歧視他們。所以印度東北諸邦歷來有大量的地方武裝,分離傾向明顯,令印度十分頭疼。
印度為了加強對東北部的控制,也為了防範中國,鑒於錫金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於是,印度逐步吞並了錫金。
橘黃色區域是中國藏南地區。
二戰後,吞並主權國家一般會受到國際社會的嚴厲斥責,尤其是歐美「道德婊」。但是在這件事上,歐美蘇聯都沉默了。因為印度與西方和蘇聯都很友好,有大量的共同利益,美蘇默認了印度吞並主權國家的惡劣行徑。
當然印度之所以有恃無恐,除了國際環境有利,就是它的軍事實力在南亞是無敵的存在。印度雖然多數人並不尚武,但是他們有幾個民族和地區是尚武的,比如錫克教徒,旁遮普邦等。印度在南亞比較好戰,加上英國殖民帶來的優越性,印度欺負小國還是不遺餘力的。相比之下,錫金太過弱小。
2. 印度諸邦的介紹
印度是聯邦制國家,一級行政區包括有29個邦、6個聯邦屬地及德里國家首都轄區。印度諸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和立法議會,立法議會的所有成員都是由本邦全體成年選舉人選出的。各邦首腦稱作邦長。邦長由總統任命,其在邦內行使的權力與總統在聯邦政府內行使的權力通常一樣。與中央政府相同,各邦也有自己的內閣,由首席部長領導,並對民選的邦立法機構負責。
3. 印度的邦是什麼意思
邦是印度劃分各個地區的行政單位,相當於中國的「省」。
現行印度行政區劃主體上為四個層次和五個層次並存的格局,大致為一級行政區、縣、鄉(市)、村(鎮)四級制與邦(一級行政區)、專區、縣、鄉(市)、村(鎮)五級制。印度城市,不論大小,絕大多數隸屬於縣,鎮與村則隸屬於鄉。
實行邦、縣、鄉、村四級制的有16個邦和國家首都轄區共計17個一級行政單位;另外,聯邦屬地絕大多數也屬於四級模式。實行邦、專區、縣、鄉、村五級制的有11個邦。
印度全國劃分為35個一級行政區,分為三類即邦、聯邦屬地、聯邦首都轄區,其中邦為主要形式共28個,另外有6個聯邦屬地和首都德里轄區。
印度首都為新德里(New Delhi),連同德里人口共1675.3萬(2011年)。德里位於印度恆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譯朱木拿河)畔,為中央直轄區,包括新、老德里和郊區鄉村在內,面積1485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446.3平方千米),是全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鐵路、航空樞紐。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4. 印度的11個人口上千萬的民族分布在那些邦
據印度政府1991年人口普查結果,近10年印度的人口增長率為23.5‰,199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1‰。80%的人口居住於農村,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27人,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區,每平方公里達400~600人,孟加拉灣三角洲平原地區,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高達1000人以上。但在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的拉賈斯坦西北部沙漠地帶、喜馬拉雅山北部高山地區,以及德干高原中部,人口少到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西部刻赤地區每平方公里也只有16人左右。獨立以來,印度人口由農村大量向加爾各答、德里、馬德拉和孟買等大城市移動。
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幾十個,「部落民」300多。各民族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4~96%,「部落民」占人口總數的4~6%。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佔全國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和比哈爾部分地區。泰盧固族,佔8.6%,主要分布在泰來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孟加拉族,佔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奧里薩邦和比哈爾邦。馬拉特族,佔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拉特邦和中央邦。(5)泰米爾族,佔7.4%,主要分布在泰米爾納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古吉拉特族,佔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納達族,佔3.9%,主要分布在卡納塔克邦及鄰近各邦。馬拉雅拉姆族,佔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及相鄰諸邦。奧里雅族,佔3.8%,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旁遮普族,佔2.3%,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
印度土著部落民人數,約為3800多萬,占人口總數的6.94%。百萬以上的土著部落有9個,最少者,如安達曼部落只有幾百人。他們主要聚居在東北地區、喜馬拉雅山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南部地區和島嶼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