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在宋朝叫什麼

印度人在宋朝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5-07-04 20:21:09

1. 中國在古代是如何稱呼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的,與哪些海上貿易

一、中國古代對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稱呼:

一)柬埔寨:Cambodia

中國古稱:扶南 / 真臘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來源:元代稱「甘孛智」,明代轉音為「柬埔寨」,為「山地之國」。

二)泰國:Thailand

中國古稱:墮羅缽底 / 暹羅

來源:公元6世紀,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墮羅缽底國。「泰國」泰語中為「自由國度」,「泰族」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國的傣族。

三)緬甸:Myanmar

中國古稱:撣國 / 驃國 / 蒲甘

來源:撣國,驃國,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對它的稱呼。公元1106年,緬使隨大理使節到宋,宋鑒於緬甸山川遙遠,道路阻隔,因此稱為「緬」,又因中緬邊區一帶稱山間谷地為「甸」,「緬甸」即其合稱。

四)馬來西亞:Malaysia

中國古稱:柔佛 / 馬六甲

來源:Malay 是亞歐大陸最南端的半島。生活在這個半島上的人,又稱為 Malay 人。後來把整個東南亞的所有群島,統稱 Malay 群島。柔佛為 Malay 半島古國。

五)新加坡:Singapore

中國古稱:淡馬錫 / 星洲

來源:公元8世紀,這個海盜猖獗的海島曾叫Temasek(淡馬錫)。Temasek,爪哇語「海市」之意,由於季節的影響,海運的船舶經常雲集在此,所以逐漸成為一個船舶停泊的商埠。

六)菲律賓:Philippines

中國古稱:呂宋

來源:菲律賓群島的主島就是呂宋島。1543年,西班牙佔領了這里,便以西班牙國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七)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中國古稱:爪哇 / 三佛齊

來源:爪哇和三佛齊都是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古國。Indonesia,希臘語中「大海上的群島」,意為「千島之國」。

八)印度:India

中國古稱:婆羅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來源: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起一個國家,於是把這個國家命名為「婆羅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這條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

後來「信度」這個地名所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印度河流域開始,又包括恆河流域,漸漸的席捲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用「印度」這個詞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

九)孟加拉國:Bengal

曾用名:East Bengal 東孟加拉 / East Pakistan 東巴基斯坦

來源:本是印度的一部分。Bengal 是印度最大的民族之一,聚居在恆河下游,於是就把這片區域稱為 Bengal,首府加爾各答。Bengal 的宗教信仰極其復雜,西邊的多信印度教,東邊的多信伊斯蘭教。於是變一分為二,東西分治。

十)尼伯爾

中國古稱:泥婆羅

來源:在當地的尼瓦爾語中,Nepal 意為「崇山之中的國家 」。

十一)不丹:Bhutan

自稱:竹域

中國古稱:主域 / 布嚕克巴

來源:不丹的梵文意思為「西丵藏終端」。自稱為「竹域」,意為「神龍之國」 。

十二)斯里蘭卡:Sri Lanka

中國古稱:錫蘭

來源:Sri 是該國的自稱,即「神聖」之意,Lanka 是「光輝燦爛」之意 。

二、中國古代海上貿易:

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早在秦漢之前,中國已同近海國家有了貿易往來。漢代商船已遠達印度東南海岸,並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貿易關系。

魏晉時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孫吳同印度支那半島諸國也經常有貿易往來。南北朝時期,中國同沿中印航線各國的貿易更為頻繁。

隋唐時期,中國商船的遠航已由印度半島延伸至波斯灣。中國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等國的貿易頗為發達。唐代同日本、朝鮮的貿易也十分活躍。宋元時期,海外貿易更加繁榮。

明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灣及其沿岸,印度半島,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個亞非國家,中國船隊直達東非海岸。這一壯舉,使中國古代官方貿易達到高峰。明中葉後至清代前期,中國海外貿易因「海禁」和「遷界」而走向衰落。

(1)印度人在宋朝叫什麼擴展閱讀: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2017年0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寧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

2. 印度在宋朝的時候是叫印度還是天竺

「婆羅多」這個名稱來歷非常遠久,印度教徒很早使用它稱呼從喜馬拉雅山脈到大海之間的南亞次大陸。波羅多為印度古籍《往事書》傳說中著名的國王,曾統治過大片的土地。印度獨立後,啟用「Bharata-Varsha」這個古老的稱呼,截取它的前半部分「Bharat」,即婆羅多作為國名,只是對外繼續用India一詞。還有一種說法:印度一詞由信度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詞表示河流,所以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後來逐漸包括恆河流域及南亞次大陸。古波斯語將「信度」轉變為「印督」;古希臘人又變「印督」為「印度伊」。在我國史書中,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又有「天竺」、「忻都」等稱。用印度這個詞始於唐朝的《大唐西域記》:「譯夫天竺之稱,異論纖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3. 印度人為什麼不信佛教

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的一個王子在菩提樹下得到神的旨意,創立了一個宗教,這個王子呢,就是佛陀釋迦牟尼,這個宗教呢,就是佛教,它教導人們,這輩子苦行清修,百年之後就能到西方的極樂世界。

打這之後佛教在印度落地生根,不斷向周邊的國家傳播,到了中國的漢朝時期,佛教傳入了中原,今天洛陽的白馬寺,就是佛教剛進中國的時候開始修建的。

說回印度,從孔雀王朝開始,佛教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嚮往外傳播。往南走的通過海路傳播,傳到了現在的泰國、緬甸、柬埔寨、斯里蘭卡這些地方。

往北走的又分為兩個支系:一個經過西域,從新疆傳到中國,也這是漢傳佛教,後來又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另外一支就紮根在我國的西藏和內蒙。也就是藏傳佛教。

這倆怎麼區分呢,廟里的念經的,漢傳佛教被叫做和尚,穿黃色或者灰色袈裟。藏傳佛教叫做喇嘛,一般穿紅色袈裟,而且會露出一個肩膀。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佛教是最熟悉的宗教。大多數人從小就聽過爺爺奶奶念誦《金剛經》或者《般若心經》,燒香念經求佛,似乎人一老就皈依佛門。

在中國歷史上,南朝的梁武帝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自稱「三寶奴」,四次進廟里當和尚,讓國家出錢把他贖回來。還親自講經說法。有句詩說得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總而言之,佛教傳入中國以來,衍生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比如龍門石窟,敦煌壁畫,少林寺。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佛教為什麼在印度發展不起來,在中國卻如魚得水,牆里開花牆外香,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公元12世紀,也就是宋朝後期,印度的佛教神秘消失了,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說明給大家科普一下,古印度的地盤和今天印度的地盤差別還挺大,釋迦牟尼的老家是在古印度不假,但是那個地方,現在是尼泊爾的。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印度河流域,現在是巴基斯坦的地盤。

佛教的衰落首先是內部因素,在釋迦牟尼去世一百年之後,佛教發生了第一次大分裂,被叫做「根本分裂」。名實相副,這次分裂確實挺根本的,從此佛教分成了兩大派別。

據說當時,東印度的比丘違犯了戒律,向人收取錢財。當時,西印度的長老知道這種情況之後,舉行了七百比丘參加的佛教集會批鬥東印度的比丘,斷人財路的事,人家肯定不幹啊,打這之後,支持東印度比丘的僧侶組成大眾部,支持長老的人組成了上座部。

之後,在根本分裂的基礎上,佛教又發生更多小的分裂,史稱「枝末分裂」,佛教被越分越細,據史料記載,部派佛教共分出十八部。教派內部四分五裂,內訌不斷,這種不團結的組織怎麼可能辦好大事兒呢?

除了內部不團結,印度的很多制度也是不適合佛教傳播的。

印度自打吠陀時代開始,就產生了種姓制度。好比中國的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印度也是四個等級,第一級是神職人員,第二級是官員武士,第三級是平民,第四級是奴隸。不同等級不能通婚,不能共同用餐,實際上就是把印度人分成四個隔離的版塊。

直到現在,印度還深受種姓制度的毒害,更別說佛教盛行的時候。釋迦牟尼不是說眾生平等嗎?那就不能人分四級啊。但是種姓制度可是印度貴族的命根子啊,要眾生平等,門都沒有。喊了這么多年平等,頂多也就是在佛教徒之間能意思一下,實際上根本沒法實現。

除了種姓制度,佛教還有兩個競爭對手,印度土生土長的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佛教起源的地方並不是印度,而是現在的尼泊爾。對印度來說,佛陀也算是外來宗教把。

婆羅門教是印度人自古就有的正統宗教,佛教興起之前,它已在印度大地上流行了數百年,早已根深蒂固了,佛教在於婆羅門教的競爭中很難撼動它的正統地位

佛教在興起之初除了不殺生、非暴力和眾生平等之外,自身並沒有提出多少新的內容:後來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爭奪信眾而形成的大乘佛教,搬出了很多神仙鬼怪來當偶像,結果與婆羅門教漸趨雷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最終被婆羅門教融合了。

佛教是作為批判婆羅門教的「異端」出現的,可是婆羅門教極善兼收並蓄,極其靈活寬容,它接受挑戰,吸收了不殺生、非暴力的觀點,放棄了繁瑣的宗教儀式。缺點一改,面目全新,自然受到人民的喜愛。而婆羅門階層在印度固若磐石,也不是佛教所能推翻的,就是後來靠武力傳入印度的伊斯蘭教、基督教也不能將其消滅。

佛教在印度不斷受到主流文化的沖擊,它內部也在不斷地變化。在佛教的發展的過程中間,一步一步變化,慢慢地發展到最後,就產生了我們常常講的密教——比較強調秘密的,神秘的。

這樣一來,它自身原來所具有的特色,慢慢開始在消退。再加上當時印度還受到其他宗教的沖擊,比如說,現在印度的錫克教,也就是伊斯蘭文化背景下面的宗教的沖擊。所以到了12世紀末、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本土就被消除了。

因為是這樣的背景,佛教不是印度文化的主流,而是異端,所以它是被排除的。

最後外部勢力的入侵也是佛教消失的一個原因。從公元10世紀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游牧民入侵印度。他們憎恨偶像崇拜,所到之處,必將原有的佛寺焚毀,焚燒經籍法器,搶奪財物,活下來的僧侶紛紛逃亡。

到了11世紀末和12世紀初,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在印度成立了王朝,大量的佛教徒被殺害,佛教遭受毀滅性打擊。在佛教寺廟被毀壞後,佛教徒失去了立足之地。

歷史總是愛跟人開玩笑,許多時候被認為理所應當發生的事情最後卻擁有出其不意的結局。

不管怎麼說,佛教最後在印度失去了立腳之地,最終漂泊到了異鄉,牆里開花牆外香;智者知幻即離,愚者以幻為真。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在宋朝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vs西班牙穿什麼色球服 瀏覽:587
英國傳統女裝叫什麼 瀏覽:199
印度炒粉怎麼炒 瀏覽:682
哪個國家對中國人收小費 瀏覽:955
中國屏幕公司有哪些 瀏覽:137
中國好古代設計如何傳播 瀏覽:436
英國人買的東西是什麼 瀏覽:910
伊朗拍腦門是什麼習俗 瀏覽:960
英國簽證在哪裡面簽 瀏覽:896
花蛇止癢丸一盒多少瓶印尼 瀏覽:587
康熙末期中國有多少人 瀏覽:751
去越南遊玩住宿上要注意些什麼呢 瀏覽:934
印尼查一次核酸多少 瀏覽:869
義大利共和國有哪些 瀏覽:507
印度都有哪些好葯 瀏覽:638
英國5萬存4年利息多少錢 瀏覽:838
什麼是印尼客家人 瀏覽:506
去印尼西加怎麼走 瀏覽:700
義大利綠碼長什麼樣 瀏覽:260
英國人喜歡做些什麼動作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