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為什麼印度教可以多神主義

為什麼印度教可以多神主義

發布時間:2022-09-04 00:26:15

㈠ 印度教是怎樣產生發展起來的!

印度教形成於8世紀,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和佛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先,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拏、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拏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拏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慾的主張,並把釋迦牟尼吸收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初無寺廟,公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印度教的簡介
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祇,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㈡ 印度信仰什麼宗教

1,印度教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也就是說多達8億以上的人口信奉該教。印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 。印度教經典繁多,教義十分繁雜,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論,也有一些無神論的思想。

2,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信奉者約有1 .2億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3,基督教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

4,錫克教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

5,佛教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

6,耆那教

耆那教創立時間與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紀前後。它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後分裂為天衣派(裸體)和白衣派,中世紀時得到廣泛傳播,一直保存至現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勝利者,是該教傳說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稱號。

(2)為什麼印度教可以多神主義擴展閱讀:

國家環境

印度是世界宗教發祥地之一。直到現代,絕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篤信宗教。宗教與印度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深入到印度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印度,不管是城鎮,還是鄉村,是工廠,還是學校,從幾歲、十幾歲的兒童,到幾十歲的老翁,他們同你交談之間,一定會問「你信什麼教?」當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時,許多人甚至青年學生都會感到驚奇,和不可思議。

在印度,可以說處處有神廟,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區,街上的行人路過一座神廟,便會停下來,轉身跨進廟門,舉手擊幾下吊著的小銅鍾,然後在一個容器里放一些錢,接著雙手合十,閉上眼睛,祈禱片刻。之後再繼續趕路。

前邊若再遇到一座神廟,又會重復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廟內或路邊的廟中,總有不少信徒赤腳盤腿席地而坐,全神貫注地聽祭司向他們講述各種神話故事。

由於印度是個宗教盛行的國家,宗教在人們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來,宗教至關重要,認為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這種思想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因此,人們信仰宗教,按宗教教義行事。絕大多數人從早到晚,從生到死,一舉一動,無不與宗教聯系起來。

㈢ 印度的絕大多數人是信仰什麼教的

信奉印度教。

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

印度教是印度的國教,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3)為什麼印度教可以多神主義擴展閱讀

印度教形成於2世紀左右,奧義書集大成,六派哲學體系漸成,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而在2世紀之前又被稱為是婆羅門教並且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

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

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奴、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

㈣ 印度信仰最多的宗教是

印度信仰最多的是印度教,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排在第二位的是伊斯蘭教,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十三;
排在第三位的是基督教,佔百分之二;
排在第四位的是錫克教,佔百分之二;
排在第五位的是佛教,過去擁有大量信眾的佛教現在只有百分之一的印度人相信;
排在第六位的是耆那教。

㈤ 印度教三大主神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印度教是以梵天、毗濕奴和濕婆為三大主神的多神教,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它神都在其下並都是他的化身。比如印度教濕婆派認為梵天和毗濕奴都是濕婆的化身。而有的傳說認為毗濕奴睡著時肚臍長出一朵蓮花,蓮花中生出梵天,毗濕奴醒來時梵天已經完成創造世界的工作。

㈥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復雜。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卧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沖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宗教,不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響的宗教,但人數稍少。 盡管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社會情況
印度是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堅持世俗主義。但是,宗教對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響。在印度,絕大多數人都信奉宗教。根據199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目前,各種宗教信徒的人口構成已發生一些變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印度教
印度教神廟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也就是說多達8億以上的人口信奉該教。印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 。印度教經典繁多,教義十分繁雜,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論,也有一些無神論的思想。它既是一種禁慾的宗教,又是一種縱欲享樂的宗教,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則變成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風俗習慣。正如馬克思所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的組織形式比較鬆散,但也有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即所謂的「種姓制度」。這種制度的典型特徵是:社會分隔、等級制度、飲食與社交限制、不同集團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權利、職業世襲以及內婚制和順婚制(即高等種姓的男子可娶較低種姓的女子,反之則被視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儀式相當繁復。一個正統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經過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種聖禮。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建築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信奉者約有1 .2億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人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不少印度教徒特別是那些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由於傾慕該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紛紛改宗信奉,當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現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80%屬於遜尼派。
基督教
基督教傳統服飾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由於基督教主張「只有一個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種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頗受歡迎,不少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該教。另外,由於傳教士的說教和教會的善舉(如在落後地區修路架橋、建立醫院、學校、孤兒院等),影響不斷擴大。
錫克教
錫克教大金廟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創立者是那納克(生活於1469—1538年間)。該教強調信仰唯一的真神,認為各種宗教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主張業報輪回,提倡修行,但反對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禮儀,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對種姓制度,反對寡婦殉葬和重婚,主張消除教派間的對立和沖突。錫克教的主要特徵可概括為「四反五K」。「四反」,即反對禁慾,反對繁瑣的祭祀禮儀,反對多神論,尚武但反對強權政治。「五K」是錫克教徒畢生實踐的五件事的印地語縮略語,即Kesh(蓄發留須);Kanga(佩戴長梳);Kachh(包裹頭帕),Kara(右手戴鋼鐲);Krpan(身配短劍)。錫克教徒男子名字後面均加「辛格」(意為獅子)二字,以勇猛彪悍著稱。
佛教
佛教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孔雀王朝時達到鼎盛。當時,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實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發展。貴霜王朝時代,佛教仍有發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開始急劇衰落。19世紀開始出現復興,20世紀50年代以來僧眾人數有所增加,但總的來講,勢力比較弱小。
耆那教
耆那教巨型石雕像
耆那教創立時間與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紀前後。它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後分裂為天衣派(裸體)和白衣派,中世紀時得到廣泛傳播,一直保存至現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勝利者,是該教傳說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稱號。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穩步發展,這一點與佛教的情況完全不同。據統計,該教在全印共有4萬多所寺廟 。近年來,它還向印度以外的地方傳播,在斯里蘭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國家均有不少信徒。[2]

㈦ 印度是無神論么

無神論者,在印度極少。
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

世界有4大宗教,第一是基督教。第二是伊教。
至於第三和第四,有2種不同的排列法。

如果按照信徒的人數排列:印度教第三,佛教第四。
如果按照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力排列:佛教第三,印度教第四。

㈧ 印度的多神信仰

印度現在多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來源於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和基督教一樣,屬於神教.
不一樣的是,婆羅門教相信宇宙不是一個神造的,而是多神造的.
把基督教中的耶和華分為了多個神.

㈨ 多神論的介紹

多神論(polytheism),其相對於一神論而言,指信仰和崇拜許多神的宗教,典型代表為印度教和古希臘宗教。中國的道教、日本的神道、非洲的伏都教和新興的威卡教都被認為是多神論的宗教。佛教的信徒大多數認為佛教不是多神論的宗教,佛教中沒有神的概念,宗教學則認為佛教屬於多神教,由於其同樣相信可以超越自然。基督教雖然有三位一體之說,但是還是屬於一神論的宗教。與一神論不同,多神論是內容(信仰體系中有眾多神),而非教條本身(要求信仰獨一真神,視為宗教義務。)。

㈩ 印度人為什麼崇拜梵天

梵天是創造神,毗濕奴是保護神,濕婆是毀滅及再生神,這三個神組成印度教最高神,但是印度教徒並沒有任何宗派是在崇拜梵天的,他只是在提到三相神時會提及,真正祭祀時,基本沒人會提到,非常邊緣的大神,在印度,梵天只有一座神廟是主祭他的;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印度教可以多神主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的螃蟹都吃什麼 瀏覽:97
越南廢除漢字歷史怎麼辦 瀏覽:142
中國最大的窗簾桿在哪裡 瀏覽:859
伊朗受美國制裁有什麼影響 瀏覽:268
印尼怎麼叫的士 瀏覽:559
伊朗的語言是不是英語怎麼說 瀏覽:868
英國高中什麼時間申請 瀏覽:792
中超和越南哪個好 瀏覽:743
印尼虎魚多少元 瀏覽:399
英國怎麼過端午節的 瀏覽:256
越南小雪茄在哪裡買 瀏覽:234
伊朗為什麼打不敗 瀏覽:691
10元人民幣兌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430
英國的農場長什麼樣描寫 瀏覽:258
印度北部冬天氣溫多少 瀏覽:442
中國統有哪些 瀏覽:721
印尼手機卡是什麼意思 瀏覽:901
印度的月亮為什麼那麼圓 瀏覽:45
越南語新手工資多少 瀏覽:447
中國哪個和尚最帥 瀏覽: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