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勒克瑙的概述
勒克瑙以前是Avadh統治者統治的城市之一,在北方邦得到了它之後,它最後成為這個邦的首府。這座城市以其耕作方式和溫文爾雅的文化而著名。即使在今天,勒克瑙仍舊是輕經典的北印度音樂和卡薩克學校舞蹈的家園。勒克瑙的生活方式稱為Nawabi Nazakat,意味著要輕輕地說話,以最優雅的姿態吃東西,穿最好的刺綉做的衣服,聽最好的薩耶瑞音樂,參加經典的音樂和卡薩克舞蹈節目。
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在神話傳說中可以追溯到Ayodhya國王,Ram神統治的時代。據說在他擊敗了Lanka的Ravan之後,他就把這座附近的小城市當作禮物送給了它的兄弟Lakshman,他幫助Ram度過了14年的放逐生涯。這個地方自從那時開始就被稱作Lakshmanpur,Lucknow是同一個名字的不同說法。
勒克瑙只在中世紀的時期在穆格爾和後來在納瓦布的統治下才變得有名,穆格爾其實是納瓦布帝國的代理人或者掌管者,但是在穆格爾的統治解體之後,Avadh的納瓦布宣布獨立,並統治了這個富饒的地區。英國人在19世紀中期在藉口下得到了這個地區的統治權,英國的暴行導致了在皇族本身內部對於英帝國的強烈反叛。這導致了納瓦布瓦茲爾埃里沙被關押,他的妻子被監禁在尼泊爾。從容的習慣,良好的禮節,美味的實物,漂亮的建築以及文雅的言談舉止,這些都成為勒克瑙人生活的一部分了。這座位於Avadh附近的小城(在傳說中它曾被作為禮物送給Lakshman)因為納瓦布而聲名遠播,被隱喻性地稱為Avadh的設拉子,印度的君士坦丁堡。
今天,勒克瑙人們生活在一個有著納瓦布文化的殘余影響的城市,生活在一個有著對於過去的回憶城市,生活在一個在藝術,音樂,舞蹈上已經取得豐碩成果和一定地位的城市,生活在一個有著體面生活和文化的城市。
2. 准備去勒克瑙,有哪些不能錯過的體驗
勒克瑙(Lucknow)是印度北方邦的首府,也是北方邦的文化、藝術中心,在勒克瑙有許多歷史文化遺跡。
3. 勒克瑙(印度北部聯合省之首府)這個城市怎麼樣經濟發展的怎麼樣人口多嗎
勒克瑙
印度文名稱:लखनऊ
英文名稱:Lucknow
北方邦首府,為北印度僅次於德里的第二大城市。居恆河平原中心、臨戈默蒂河中游右岸。人口連郊區100.6萬(1981)。直至2001年人口有 3,647,834人。 經濟、文化中心。向以金銀象牙細工、鐵鋼器皿、陶瓷和印花布等工藝品馳名。鐵路和公路樞紐。農產品集散地。有食品加工、鋸木、造紙、紡織、農機設備、化學葯品等工業和飛機、車輛修理廠,鐵路機車修配廠及精密儀器廠。市內多花園和公園,還有動物園,旅遊業重要。
經濟、文化中心。向以金銀象牙細工、鐵鋼器皿、陶瓷和印花布等工藝品馳名。鐵路和公路樞紐。農產品集散地。有食品加工、鋸木、造紙、紡織、農機設備、化學葯品等工業和飛機、車輛修理廠,鐵路機車修配廠及精密儀器廠。市內多花園和公園,還有動物園,旅遊業重要。
4. 印度有哪些城市
1、孟買
孟買,印度西部濱海城市,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面積603平方公里,人口2104萬,孟買是重要的貿易中心和港口城市。根據聯合國2014年發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報告》,孟買人口達到2100萬,是印度人口第二多的城市(僅次於人口2500萬的印度首都新德里) 。
2、德里
印度首都德里分為舊德里和新德里兩部分,根據聯合國2014年發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報告》,德里人口達到2500萬,位居世界第二,超過人口2100萬的孟買成為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所在地,城區又可分歷史悠久的舊城區及新規劃的新城區。
3、班加羅爾
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五大城市,人口約850萬人。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後,班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被譽為「亞洲的矽谷」。班加羅爾是印度科技研究的樞紐,其中的印度科學學院是印度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和研究所。
4、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英語:Kolkata / 舊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於印度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胡格利河(恆河一條支流)的東岸。屬印度第三大城市(僅次於孟買和德里)。
5、海得拉巴
海得拉巴是印度第六大城市,安得拉邦的首府,位於印度中部。以其富饒的歷史和建築、清真教寺、廟宇而著名。它擁有豐富的藝術、手工藝和舞蹈的文化遺傳。
6、巴特那
巴特那是印度的宗教聖地,位於比哈爾邦東部恆河南岸。城市已有2500年的歷史,曾為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的首府,佛經里記載,稱為「華氏城」。比哈爾曾經是一個經濟和宗教方面都很繁榮的邦,被稱為聖人之邦。有著名的宗教聖地——加雅、哈爾曼地爾寺、天花女神廟等。
印度的文化
1、語言
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復雜。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30%人口使用;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少數民族的預定官方語言。
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
2、宗教
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5. 勒克瑙的簡介
勒克瑙
印度文名稱:लखनऊ
英文名稱:Lucknow
北方邦首府,為北印度僅次於德里的第二大城市。居恆河平原中心、臨戈默蒂河中游右岸。人口連郊區100.6萬(1981)。直至2001年人口有 3,647,834人。 經濟、文化中心。向以金銀象牙細工、鐵鋼器皿、陶瓷和印花布等工藝品馳名。鐵路和公路樞紐。農產品集散地。有食品加工、鋸木、造紙、紡織、農機設備、化學葯品等工業和飛機、車輛修理廠,鐵路機車修配廠及精密儀器廠。市內多花園和公園,還有動物園,旅遊業重要。
6. 勒克瑙的歷史
據印度神話傳說,勒克瑙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英雄羅摩的弟弟拉克希曼所建。它最早時叫曲女城,公元7世紀戒日王執政時,曲女城一度曾是京城。
據說1256年時,一批穆斯林謝克人來到這里居住。他們請一位名叫勒克那·巴斯的工程師為他們修建一座城堡,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久而久之,勒克瑙成了穆斯林聚居的地方,而城市也隨城堡的名字由勒克那變成了勒克瑙。實際上,勒克瑙在歷史上出名還是莫卧兒王朝後期的事。當時,印度北部的一些軍官擁兵自立,割據稱王,勒克瑙成了阿瓦德土邦的首府。
1819年,它被英國總督說服,宣布脫離莫卧兒王朝而獨立成了阿瓦德國。由於國王昏庸無能,英國於1856年將他驅逐,並吞並了阿瓦德國。但事與願違,這一事件竟然成了印度反英大起義的導火線。
1857年,起義者在這里與英軍進行了英勇的斗爭,並圍困英國總督府達87天之久。如今,英國總督府遺址已成了觀光之處,廢墟牆上的彈孔和槍炮轟擊的痕跡依稀可辨。
寬闊的馬路,繁忙的車流,優美的公園,高聳的建築,勒克瑙無疑已經步入了現代城市的行列。
7. 686573這是印度哪個區的郵編
Kerala的郵編,喀拉拉邦位於印度的西南端,瀕臨阿拉伯海。全邦面積為3.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有2909多萬(1991年),印度人口最稠密的邦。
8. 印度的主要港口和城市有哪些
太多了。給幾個重要的港口:(從西向東)賈姆納格爾、蘇拉特、孟買、莫爾穆岡、卡利卡特、科欽、特里凡得琅、杜蒂戈林、馬德拉斯、維沙卡帕特南、傑德拉布爾、加爾各答 等。
重要城市:(從北至南)西姆拉、昌迪加爾、德里、新德里、勒克瑙、坎普爾、巴特那、比哈爾、高哈蒂、博帕爾、艾哈邁達巴德、普納、海德拉巴、班加羅爾等。
9. 在印度勒克瑙的日子
勒克瑙(Lucknow)是印度北部城市,北方邦首府,位於恆河平原中心,戈默蒂河(Gomati)從這里緩緩流過。勒克瑙是北方邦經濟和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距德里497公里。這座城市以金銀象牙細工、鐵鋼器皿、陶瓷、印花布等工藝品馳名,也是印度一座重要的 旅遊 城市。勒克瑙這座充滿了神秘色彩和文化氣息的古老城市總是讓我難以忘卻。著名的勒克瑙薩尼古植物研究所(Birbal Sahni Institute of Palaeobotany, Lucknow)就位於這里。
印度對於異國遊客來說,印度讓人眼花繚亂。無論是站在阿格拉堡還是琥珀堡,甚至就在普通的大街上,時常感覺自己被無數精緻、細膩和絢爛的圖案所包圍。印度的色彩無比艷麗,無論是天空,大地,花朵,還是女人的紗麗,或者是建築,都是濃郁,純正和飽和的顏色,是絕美的視覺感受。 如果是熱愛人類古代文明,喜歡人文 歷史 的遊客,印度將是一個令心靈盛開的地方,讓人一品文化盛宴的地方。印度最適合有較高文化內涵、能夠欣賞 歷史 滄桑之美的 旅遊 者。
印度是一個具有濃郁文化和充滿神奇色彩的國度。印度擁有無比壯麗的河山和眾多的名勝古跡。截至2021年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印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的世界遺產40項,其中最著名的是泰姬陵,有人間建築奇跡之美稱,以其宏偉壯觀、精美絕倫、舉世無雙而揚名天下。
作為印度北方邦首府的勒克瑙還擁有許多 歷史 性建築和遍布城區的博物館、寺廟、動物園、植物園、大學、名勝古跡。勒克瑙博物館(Lucknow Museum)收藏有莫卧兒王朝時期的硬幣,還有用泥燒制的建築藝術作品。其它一些藝術品、手工藝品和樂器在這里也有收藏。
1995年10月至1996年3月,我曾在印度勒克瑙薩尼古植物研究所(Birbal Sahni Institute of Palaeobotany, Lucknow of India)作為訪問學者從事科學研究。2006年,我再一次赴勒克瑙薩尼古植物研究所是為了參加一個國際會議,並受邀在大會上作主題報告, 作大會報告的有5位學者,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古植物學家David Dilcher教授,我也是其中之一。這5位學者都在主席台亮了一下相,大會主辦方就每位主題發言的學者作了簡要的學術介紹。我知道David Dilcher教授也曾在薩尼古植物研究所做過訪問學者。我此次能被大會主辦方邀請作大會報告還是令我有些意想不到,也許是我曾在薩尼古植物研究所做過訪問學者的緣故,不管怎麼說我還是挺感謝大會主辦方的。
勒克瑙薩尼古植物研究所位於勒克瑙市區戈默蒂河的右岸,與勒克瑙大學(Lucknow University)只有一牆之隔。據說印度前總理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曾在勒克瑙大學攻讀法學,因參加政治活動,中途輟學。勒克瑙是一座繁華而美麗的城市,這座古老的城市有著太多的傳奇故事。印度著名作家「普列姆·昌德在他的小說《棋友》中將瓦吉德·阿里國王在位時的勒克瑙描寫為:「政府官員沉溺於色慾,詩人們醉心於描寫愛情和離愁,工匠們熱衷於製造金銀花邊和綉花細布,工商企業家致力於經營化妝用的眼膏、香水、烏煙和油膏。所有人的眼中都呈現出一種醉態。世界上在發生什麼,沒有一個人知道。」
勒克瑙是一座具有濃郁印度風情的城市,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在這座城市競相發展。在這座城市寬闊的街道和繁忙的車流中不時可以看到牛在悠閑自得地遊逛,頑皮的猴子也經常光顧小街深巷,無序的交通讓每每初到這里的外來遊人感到膽戰心驚。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流中,穿著紗麗的印度印女人靚麗多姿,輕盈飄逸,最為引人注目。悠揚的印度歌曲不時響徹大街小巷。
在街上偶爾可以看見幾家華人開的中國餐館,這些華人都是很早以前來到印度的,他們已經融入了當地 社會 。街區分布著許多電影院,有專門放映印地語影片和放映英語影片的電影院。盡管勒克瑙是一個大都市,但與德里、阿格拉和齋浦爾這個 旅遊 「金三角」相比遊人則顯得很少。在勒克瑙周末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去寺廟和清真寺頂禮膜拜,非常虔誠。這座城市最為特徵的是擁有眾多的寺廟,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卡里寺廟(Kali Temple)。
據印度神話傳說,勒克瑙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英雄羅摩(Ram)將將這一地區交給他的弟弟拉克希曼(Lakshman)掌管,因此它先是被命名為拉克希曼芭蒂(Lakshmanbati),後來成為勒克瑙。還有的 歷史 學家認為勒克瑙的名字來自一位名叫拉克那(Lakhna)人,後來演變成勒克瑙。久而久之,勒克瑙成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聚居的地方,18世紀以來這城市得到了迅速發展。
勒克瑙最著名的古建築是巴拉·伊芒巴拉宮(Bara Imambara),建於1784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拱形建築物,具有寬敞的前庭院和一個大廳。對應伊芒巴拉宮的西面有一入口是一座宏偉的大門是魯米門(Rumi Darwaza)或稱為土耳其門(Turkish Gate),據說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一座門的翻版。附近的喬塔·伊芒巴拉宮(Chhota Imambara)建於1837年,盡管這座清真寺規模不大,但有它自己的其特色,白色的主體建築上面是一個金色的穹頂,牆壁上刻著《古蘭經》。巴拉·伊芒巴拉宮和喬塔·伊芒巴拉宮之間聳立著一座高達67.3米的鍾樓(Clock Tower),是摩爾式建築風格(Moorish architecture)的典範。巴拉·伊芒巴拉宮和喬塔·伊芒巴拉宮埋葬著幾位名聲顯赫一時的王公貴族。這一切見證了勒克瑙的文化和 歷史 。
總督府(The Residency)曾是英國大使居住的地方,建於1800年,距市區2.5公里,位於戈默蒂河(Gomati)河岸上。在這里可以目睹印度人為爭取獨立與英軍展開殊死搏鬥的遺址。英國人於1856年將瓦吉德·阿里國王(Wazed Ali)勒克瑙驅逐,控制了這個王國。這一事件激怒了他虔誠的信徒,竟然成了印度反英大起義的導火線。1857年,在印度大起義期間所有居住在勒克瑙的英國公民在亨利·勞倫斯(Henry Lawrence)的組織下被迫撤離到英國總督府。起義者在這里與英軍進行了英勇的斗爭,並圍困英國總督府達87天之久,這次戰役使大約2000名英國士兵喪生。現在,英國總督府遺址已成了觀光之處,在廢墟牆上的槍林彈雨的痕跡依稀可辨。1957年8月15日印度人在總督府的對面建立了一座烈士紀念碑(Sahid Minar)以紀念在1857年印度人為獨立反英大起義中殉難的烈士。
在勒克瑙的郊區還有一處引人注目的景點,那就是法國少將克勞德·馬丁(Claude Martin)的宅邸,稱為康斯坦提亞(Constantia)。1761年,克勞德·馬丁被監禁在彭地治利(Pondicherry),後來他參加了東印度公司。1776年,他來到勒克瑙生活。這座建築將哥特式和科林斯式(Corinthian)建築風格完美地融合為一體。現在這座建築已辟為學校。在勒克瑙郊區還有許多其它 歷史 性建築,如Shah Nazaf Imambara、Chattar Manjil等。
在印度勒克瑙薩尼古植物研究所做訪問學者期間我也曾遇到許多奇葩的事情。比如,一次我在一個偏僻鄉村的小餐館就餐,當地村民看到我是外國人,他們說這個村子從來就沒來過外國人,你是第一個,一些村民和小孩子在餐館的窗戶外和門外圍觀看我怎樣吃飯,是用餐具還是用手抓飯。還有一次一位村民要給我看手相,他一邊看一邊說,「從你的手相來看你今後會去世界上許多地方……」,我當然不會相信這位「先知」的話,20多年過去了,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了這件事,我覺得這位「先知」還是挺神奇的,因為後來我的確走遍了這個世界上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勒克瑙是一座文化之都,眾多的 歷史 遺跡和文化遺存讓人們感受到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氣息。眾多的名勝古跡、綠草如茵的園林、流光溢彩的工藝品和五彩繽紛的傳統文化展現了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在印度勒克瑙的日子裡,除了工作外,我常常去參觀博物館,游覽名勝古跡,逛書店,去電影院看印度電影,參加印度同事的婚禮,作客當地人的家中,我彷彿融入了這座城市。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
10. 什麼是印度的南北地理分界線
北饢南飯:印度食物的南北分界線
印度食物的人文地理劃分,與中國有一種迷人的類似。北方大部分是吃面的,平原和沙漠里,各種饢和餅,蘸點羊肉咖喱,就是典型的一個午間簡餐。南方則是魚米之鄉,午餐晚餐被魚飯占據不說,早餐不是米糕就是米粉。北方人吃米的例外,偏偏和中國一般都在東北,便是恆河和雅魯藏布江交匯的孟加拉和阿薩姆,那廣闊泛濫的沖擊平原,魚米的豐收,很難不讓人想起烏蘇里江上夏日的漁獲。
在印控克什米爾的首府斯里那加老城轉悠時,碰到了婚禮。幾個壯漢在當街手打著名的克什米爾羊肉丸,要確保一整天的歡愉。主人家拿出黃燦燦的香甜抓飯給我們嘗時,那感覺好像是回到了塔什干或是伊寧這樣的中亞城市;可是待醇厚咖喱汁熬出來的羊肉丸放在抓飯上時,立刻又回到了印度,盡管那柔軟而韌香的羊肉丸,咬下去竟然讓人想起了獅子頭和潮州牛肉丸的混合質感。
羊肉丸不獨克什米爾一家聞名,北方邦首府勒克瑙的羊肉丸也非常美味,更酥軟,咖喱汁則更香辣,跑到老城中央最有名的那家店時,四隻咖喱羊肉丸足足讓我下了四張香噴噴的黃油麵餅。
肉丸可能是印度咖喱世界裡最能保持原型的食物了(盡管它的「丸形」也早早跳脫了肉的原型),一般的羊肉雞肉咖喱,肉粒都很小,基本難以分辨。在稽那教的聖地阿布山,古吉拉特廚師給了我全印度最「糊糊」的一道菜:咖喱羊腦。端上來的時候,羊腦已與咖喱水乳相融,我腦中想起了在成都吃烤腦花時必放在蛋炒飯的搭配,於是毅然要了一份海德拉巴抓飯。果然,兩種香氣四溢的蛋白質和澱粉會合時,竟有了一種恢弘的、甜潤和辛辣交合的味覺快感。
與這些北方的重口味相比,南方沿海簡直就是清新的椰風了。我尤其喜歡喀拉拉邦,這里聚集了大量的十世紀就皈依的敘利亞基督教徒,因此除了魚之外,牛肉在餐廳的菜單上也隨處可見,甚至還有豬肉,大部分餐廳也供應酒,這在戒律頗多的印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科欽城堡外,海岸上那些傳說是古代中國傳來的捕魚桿下,一箱箱的漁獲擺著任人挑選。我挑了一條魚,隨便指了一個沒有嘗試過的做法,廚師端上來的竟然是神似酸湯魚的一碗。舀湯入口,青芒果和羅望子的酸甜在香葉的伴隨下,把魚香融合得淋漓盡致。
可是最難忘的,還是在一個貧民家裡的一餐。喀拉拉以與大海聯通的運河出名,水道四通八達,是椰林和稻田間最主要的交通渠道。我在旅店的幫助下,與一個黝黑的老實人在小船上漂移了一天,遇見了知道蔣介石和毛澤東的漁民(喀拉拉長久以來由共產黨和左派執政,農民識字運動轟轟烈烈,在印度算是率先掃除了文盲),進了他孤零零杵立在稻田裡的小屋。他羞澀的太太拿出香蕉葉,在兩個女兒的照片下盛上為我准備的午餐,那簡單的豆子糊糊,烤魚和腌青芒果與藍色的未知咖喱汁都格外好吃,甚至還有應該是煸炒出的青菜絲,不再像北方一樣,以面餅和糊糊打發。看來我魚米青菜的南方胃,即使到了印度,還是得一路向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