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軍事戰略經過那幾個階段
印度是南亞地區大國,也是歐亞大陸一支重要的地緣戰略力量。長期以來,印度把「立足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強國」視為國家的戰略目標,並以此作為制定和調整軍事戰略的基本依據。冷戰結束後,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國際及地區形勢的變化和國家實力的增強,印度實施了全方位的軍事戰略調整。更新軍事戰略理論突出強調積極主動
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發生重大變化,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成為各國角力的主要方式。
隨著實力不斷增強,印度在確保南亞次大陸戰略優勢的同時,積極向亞太地區拓展勢力,試圖從南亞大國逐步走向亞太大國,努力成為歐亞大陸新的政治棋盤上「主要的和積極的地緣戰略棋手」。
進入21世紀,特別是「9·11」事件後,印度將過去被動防禦的「拒止威懾」戰略調整為「懲戒威懾」戰略,提出對敵實施「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強調打贏核威懾條件下的有限戰爭,明確將作戰范圍由周邊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與以往相比,這一戰略更強調軍事行動的進攻性、主動性和先發性。為配合新戰略的實施,印軍提出所謂「冷啟動」作戰理論,即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完成軍隊的動員、集結和部署,並在第一時間率先對敵發動攻擊。2007年印軍制定頒布了第一部聯合作戰理論,並據此擬制新的陸海空軍作戰條令,突出強調區域外行動,強化軍隊以信息優勢和精確打擊為核心的聯合作戰能力。
近年來,基於對安全環境和威脅的新判斷,印度軍事戰略的關注重點已由陸地為主向陸海並重轉變——在印巴邊境繼續部署優勢兵力,保持對巴基斯坦的強大威懾;積極向中亞、西亞地區滲透軍事力量,力爭在大國角逐中搶得一席之地;提出「東方海洋戰略」,致力於建設一支既能控制印度洋又能遠征太平洋的「藍水海軍」;打破「本土防衛」傳統,擴大前沿軍事存在,加強軍事打擊恐怖主義、維護海外利益和保障能源安全的力度。國際評論認為,這些變化表明印度正努力向世界更遠的地方伸出軍事觸角。強化戰略威懾能力加快發展空間技術
在印度看來,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信心是成為地區性大國的現實基礎,而提升戰略核威懾能力和發展尖端空間技術不僅是增強實力和信心的重要步驟,更是一條捷徑。因此,核戰略和太空戰略成為印度大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8年,印度成為世界上第6個公開的有核國家。此後,印度實行「最低限度的核戰略」,不斷加強核力量建設。2003年,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准建立核戰略司令部,標志著印度「有核大國」地位完全確立。為實現在21世紀初期形成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威懾系統的目標,印度除耗費巨資租借購買核動力潛艇、航空母艦等先進武器外,還一直加緊導彈研製工作,先後成功試射射程700-3500千米、可攜帶核彈頭的「烈火」系列中程導彈,以及「布拉莫斯」地地超音速巡航導彈。2007年4月,印度成功發射「一箭十星」,表明其基本掌握導彈分導技術。目前,印軍裝備的導彈射程已能夠覆蓋東南亞、中東地區,其戰略核力量已具備一定威懾力。
為提高防核襲擊和生存能力,印度全力支持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並從以色列、俄羅斯購進反導系統,構建多層反導攔截體系。據稱,印度還准備在新德里及其附近地區修建兩座核防護地堡,以確保國家核力量指揮機構的安全。同時,印度還著手構築導彈預警衛星網,以便全天候監視印巴邊境的兵力部署以及導彈發射情況。印度主管導彈研發項目的科學家公開宣稱,印軍將在2010-2011年間同時擁有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導彈防禦系統三種能力。
在空間技術領域,印度也不甘人後。為盡快成為太空強國,印度在第11個五年計劃期間提出70項太空發展項目,較上一個五年計劃增加44項。2008年10月,首顆探月衛星「月船1號」發射成功,標志著印度成為繼俄、美、日、中之後世界上第5個掌握探月技術的國家。印度還計劃於2014年進行載人太空探測,2020年實現載人月球探測。印度媒體評價說,印度已經「自信地成為主要太空強國」。
印度國內有輿論認為,印度政府大力發展航天技術有促進軍事工業發展之意。原印度海軍准將烏代·巴斯卡更直言不諱:「像探月火箭這樣,任何可承擔巨大有效負載、精確並長距離發射的能力,都可以應用在洲際導彈技術中。」提高整體作戰水平重點加強海空力量
為適應世界軍事發展的新趨勢,印度逐步把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作為軍隊建設的主攻方向。早在2000年,印度就制定出陸海空三軍20年遠景規劃,計劃投入數百億美元提高軍隊現代化水平。目前,印度軍事實力已有很大提高,被一些評估機構稱為世界第四大軍事力量。
通過引進、研製和仿製等多種方式,提高軍隊高技術裝備比例。印度近年來不斷加大國防領域的投入,國防開支逐年攀升,其中軍備采購費上漲尤為顯著。1997-2004年間,印度一直占據世界武器進口第一大國的位置,約占同期全球武器采購支出的10%。據美國《防務新聞》報道,印度2007-2008財年的國防預算約為218億美元,占當年國家財政預算總額的14.1%,比上一財年增長7%。2008年2月印度國際防務展期間,為填補武器庫存在的「軟肋」,印度陸海空三軍展開數額驚人的采購招標。目前擁有19艘潛艇的印度海軍,在已訂購法國6艘蠍子級潛艇的基礎上,又增購6艘新型潛艇,計劃建立印度洋上最強大的「水下獵殺軍團」;空軍則提出采購126架多功能輕型戰機的招標計劃,總計約100億美元;而陸軍則考慮與他國合作生產下一代坦克,並為實現「4000輛坦克軍團」的建設目標而努力。與此同時,印度自行研發生產武器的能力也不斷提高,目前已初步建成研究水平較高的國防科研和加工製造體系。
依據現代戰爭特點和軍事任務需要,加快軍隊結構調整與轉型。近年來印軍重點突出海空軍建設,同時強化快反部隊,擴建和組建特種部隊,試驗數字化部隊。從2005年起,印度海軍的新型潛艇、隱形軍艦和遠程偵察機陸續服役,以「核武加航母」為特徵的戰略「雙箭頭」初顯雛形。按照「海軍戰略構想」,到2015年前後,印度海軍將形成一支以3艘航母為核心,145艘遠洋艦艇相配套,核常兼備、水面與水下能力兼具,勝任印度洋及以外海域作戰任務的力量。印度空軍則以提高戰略預警、遠程戰略攻防和投送能力、逐步向航空航天部隊轉型為發展目標。目前,印度已與多國簽署購進空中加油機、教練機、空中預警系統、防空導彈和「幻影」新型戰機等先進武器裝備的協議。印軍未來的發展重點是將作戰部隊按同型兵器集中編組,使之具備多種作戰能力;大力發展遠程作戰飛機,使空軍成為強大高效的戰略力量;發展激光武器和反衛星武器系統,提升太空作戰能力。印度陸軍也逐漸向戰略打擊部隊轉型,根據克什米爾地區作戰和國內維穩的任務需要,印軍專門制定了組建新型特種部隊、打造新型快反部隊和數字化部隊的計劃,重點發展立體進攻、遠程打擊和快速反應能力。擴大軍事交流合作拓寬戰略迴旋空間
進入21世紀,開展積極務實的軍事外交成為印度軍事戰略調整的重點。特別是「9·11」事件後,印度抓住全球力量格局和軍事斗爭形勢的轉變之機,積極加強同世界各國的軍事交流與合作,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編織戰略制衡關系網,營造有利的安全環境。蘇聯解體後,印度原來所依賴的戰略基礎不復存在。為此,印度一邊繼續鞏固同「傳統盟友」俄羅斯的軍事關系,一邊以「天然盟友」的身份加強同美國的聯系。印度還積極響應日本「共同平衡亞洲力量格局」的戰略意圖,2008年簽署《印日安保共同宣言》,從制度和法律層面為兩國軍事合作關系的持續深化提供了保障。此外,印度還主動緩和與巴基斯坦的緊張關系,並通過技術合作、安全對話、聯合軍演等方式加強同歐盟、中國以及東盟國家的交流,建立安全合作新機制。
加強軍事技術交流合作,促進本國軍事力量建設。近年來,印度利用美、俄、法等國的軍售競爭,全方位地開展了對外軍貿和技術轉讓合作,加速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和來源多元化。目前,印度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關系已遠遠超越軍品買賣的范疇,在信息、航天、核能、航空等高端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都取得明顯進展。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正聯手俄羅斯,加緊研製「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近日,美國宣布首次向印度出售總價值超過1.7億美元的24枚「魚叉Ⅱ」反艦導彈,標志著印美軍事外交也取得新突破。此外,法國、以色列等先進武器出口國都與印度保持著密切的軍貿關系。
積極參與國際軍事行動,樹立地區大國形象。參與國際聯合軍演是各國開展軍事外交、提升國際影響的重要平台,目前印度與美、法、新加坡等國的聯合軍演已經機制化,與俄羅斯的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也已恢復。同時,印度還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聯合反恐行動,尤其重視加強同美國、以色列及東盟國家的反恐協作。經過努力,印度逐漸擺脫了因核武器風波而造成的國際孤立和外交被動局面,國際影響逐漸提升,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戰略迴旋空間。
2. 打擊「伊斯蘭國」,印度准備好了嗎
印度16日發布了針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禁令,旨在抑制其活動。幾天前,一名工程師因在社交網路上贊揚「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而遭到印度當局扣押。
報道稱,印度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數位居全球第三,但大部分都沒有支持這些伊斯蘭運動。印度警方稱,目前僅有四名印度人加入了「伊斯蘭國」,其中一人已經返回,並被拘押。
在此之前,印度一直沒有對「伊斯蘭國」發布禁令,因為該組織在印度沒有什麼活動。而且,印度對今年在伊拉克失蹤的39名建築工人感到擔憂。有消息稱,這些印度工人被「伊斯蘭國」挾持。
印度官員此前還表示,若「伊斯蘭國」被禁,會使同情這一組織的人士轉入地下活動,這將更難追蹤他們。
印度內政部部長稱,「我們了解到了伊斯蘭國在其他國家的活動,作為第一步,我們已在印度禁止該組織。」
3. 印度現行軍事戰略是什麼
1、戰略目標:統治南亞,控制中國,統治印度洋,努力成為世界軍事強國。俄羅斯的軍事收縮嚴重,美國也在減少其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從而在南亞造成相對的權力差距。在這方面,印度正在利用與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其他國家的戰略夥伴關系來加速核軍備和軍事現代化。加快建設和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軍事力量和「一流」力量的步伐。
2、戰略方針:
(1)在確定戰爭威脅時,強調在核威懾條件下高科技局部戰爭(低強度戰爭)的威脅,並為從全面戰爭到多次局部邊界戰爭的戰爭做准備。
(2)以「有限戰爭」為主要戰爭手段。即,通過對對手施加必要的懲罰,實現了相對有限的戰爭目標。
(3)巴勒斯坦和中國是主要敵人。它有能力對巴基斯坦發動全面戰爭,並迫使其撤出被佔領土。將中國視為潛在威脅,不要放棄其在中國的「既得利益」,而是促進新的擴張和共同進食。
(4)通過外交,軍事和經濟手段,特別是核威懾力,尋求和維持對南亞國家的威懾和控制。
(5)管理從阿拉伯海到南中國海的水域,並遵守不允許外國干涉南亞和印度洋問題的政策,特別是中國與印度鄰國之間軍事關系的發展。去做。
(六)加快建立與東盟的經濟戰略聯盟和「軍事合作」關系。
3、作戰意識形態:印度軍隊現在認為戰爭的基本目的是消滅敵人的軍隊,在進攻和防禦過程中以及在核威懾條件下倡導進攻意識。基於高科技的局部戰爭。基本內容如下。
(1)著眼於進攻性行動,先發制人行動和必要的跨界行動,努力將戰爭的火焰引向敵人領土。
(2)實施全面的三維防攻作戰。
(3)專注於移動作戰,並努力掌握戰場計劃。
(4)強調各種服務和武器的協作,強調空軍的作用,強調軍隊和空軍的協調協作。
(5)強調主力方向的絕對優勢,以達到快速戰斗,快速決策的效果。
(6)強調電子戰的作用,執行電子欺騙,抑制電子干擾,隱藏戰斗意圖,並結合電子殺手和火力。
(7)強調執行有效的作戰指揮。
4. 中印邊境的軍力如何印度有什麼新動向
中國穩壓,印度要增兵100000人因為前不久南海問題時他兩駕預警機剛到貨,派了一駕到中國邊境偵察,中國直接把他打下來了,
5. 印度建國以來對外發動過幾次戰爭
四次.
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2.ZY邊境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3.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
4.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發生動亂的局勢,利用和蘇聯結盟來牽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和中國,向孟加拉地區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並成功佔領該地區並扶植自治政府,最終將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目標。
6. 克什米爾再爆戰火,5名士兵被擊斃,這暴露了哪些問題
克什米爾地區一直都是比較動盪不安的,幾十年來一直都是這樣,自從印巴分開開始,克什米爾地區就成為了雙方想要掌握的地區,在這上面已經發生了好幾次大規模沖突,而小沖突更是從來都沒有斷過,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有不少武裝反抗組織,經常跟印度警察以及軍方進行交火。
自從2019年莫迪政府單方面改變該地區的管控開始,當地的武裝反抗組織就對印方的這個決定做出激烈的回應,各種交火不斷同時還造成了許多對貧民的傷害,2021年10月11日,印度方面在該地區進行嚴密的針對性的軍事行動,在進行搜查時,印方軍隊遭到了當地武裝組織的攻擊,雙方進行了交火。
其實印度一直都想得到國際認可他們大國強國的地位,一直想證明他們強大,想恢復古印度的輝煌,同時因為自身問題太多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內部的事情讓他們頭疼,無奈只能想辦法對外進行搞事,只有這樣才能把裡面的人的愛國情緒挑起來,這樣讓國內的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對外,這樣對他們自己內部的壓力就輕鬆了,這種事情方法在歷史上世界上都是有用的。
7. 印度欲引進圖-160戰略轟炸機,這將對印度軍力產生怎樣的影響
如果印度空軍引進了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圖160,對於印度的軍事實力來說影響就是遠程攻擊方面,這樣印度的整體軍事實力就會上升。要知道圖160是俄羅斯的鎮國之寶,對於俄羅斯會不會把圖160這一款戰略轟炸機出售給印度也是一個未知數。
印度曾有三次獲得中、遠程轟炸機和戰略轟炸機的機會。1947年印巴分裂之後,印度空軍於1957年向英國訂購了100架“堪培拉”輕型戰斗機。這是印度空軍有史以來首次使用的轟炸機。同時,巴基斯坦空軍還配備有“堪培拉”型飛機。自那以後,該型號曾在1965年和1971年兩次印巴戰爭中服役。在印度空軍,“堪培拉”輕型戰斗機直到2007年才退役,並在1999年卡吉爾戰役中被一枚“毒刺”手榴彈擊中而墜落神話。
8. 土耳其進軍敘利亞,印度為何派出大批軍艦現身中東
土耳其進軍敘利亞,印度派出大批軍艦,現身中東的原因是因為土耳其在印巴問題上支持了巴基斯坦,沒有支持印度,所以印度借這個機會以打擊土耳其。並且印度還暫停了之前跟土耳其簽訂的補給艦合同。印度是為了在這個情況下殺雞儆猴警告其他國家知道在印巴問題上不站在印度這一邊會遭到什麼下場。
最後印度又開始積極接觸和土耳其關系敵對的鄰國,比如有塞普勒斯,你以為這樣印度就算了嗎?錯了,就在土耳其宣布入侵敘利亞,要打擊當地的庫爾德武裝之後,印度馬上就發聲,警告土耳其,要求他們立即從敘利亞撤兵,不然後果自負了。
9. 印度此次挑釁中國,有哪些目的
「從自身利益來講,中國在南亞的行動並沒有錯誤,但我們必須意識到此舉難以避免的負面後果,並有所准備,防範可能出現的美日印三強遏華同盟。畢竟,對於冷酷無情的現實政治邏輯來說,單方面的啜泣,從來都毫無意義。」
中印對峙事件發生後,中國媒體猛烈抨擊印度的決策者。個人認為這是對的,因為我們的國土主權的確面臨著印度人的挑釁,我們必須對外擺明我們的態度。但是,從現實政治的角度看,我們不能不全面審視印度的決策動機。因為,媒體單純將印度人視為瘋子和狂人,僅僅是一種宣傳手段,絕非現實主義者看待問題的方式。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意識到:印度政府絕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為了一片足球場大的荒地,而陷入與中國的盲目對抗,畢竟,今天的印度領袖或許殘酷無情,但卻絕不是一個盲目的蠢材。
實際上,對峙事件發生的很久之前,國內就應該意識到莫迪政府一定會有所挑釁,只要稍有俾斯麥式的外交視野,便能夠預見到今天的情況——本人此前不斷提出警示(文尾羅列文章)。
近年來,中國在海外拓展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然而需要清醒的是,與所有大規模跨國合作項目一樣,我們的拓展不可避免地附帶了一些地緣效應,並引發了外國的猜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南亞地區。
2013年之後,中國大舉加強了對巴基斯坦的援助(印巴邊境沖突多年不斷),並且在印巴爭議地區喀什米爾修建鐵路,以及在瓜達爾港設立可供軍用的港口。這些不可避免地與印度的安全利益產生一些沖突。
中巴走廊的建設,在加強經濟的聯系的同時,實際上也意味著兩國軍事互助更加便捷,這強化了巴基斯坦的戰略地位和實力,考慮到印巴邊境至今猶在持續交火,印度不可能對這一舉措漠然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