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1、印度優先發展服務業的原因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就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最後一個是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在工業革命以前都是農業為主的,工業革命後才開始有工業和製造業,而歷史上的大國幾乎都是工業強國,荷蘭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貿易立國的,這是算是服務業,優先發展工業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工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解決農業人口的轉換問題,隨後就會迎來城鎮化,城鎮化的提升帶來的是服務業的需求,這是之前很多國家走過的老路,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國內的消費能力較低,無法自行消化工業生產能力,只能出口給其他的國家,利用出口的優勢來發展過來的工業/製造業,中國走的是這樣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從1991年開始「改革開放」後實施市場經濟的政策,但是在經濟的發展策略上是優先發展服務產業的,製造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中個中原因有多種,印度是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間是聯邦的體制,要發展製造業就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但是因為中央協調的能力較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統一協調能力,導致基礎建設停滯不前。沒有基礎建設,製造業就難有大的發展。
還因為宗教信仰,比如種姓制度,導致人口的流動有很大的困難,這是就業的一個基礎,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業市場是自由交換的。土地的私有化也為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因為合約談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難做統一的徵收和規劃,私人之間的談判成本太高,盡管現在印度在努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是進展依然緩慢。
2、印度的農業增加值在經濟中的比重印度的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和中國的農業佔GDP的比重曾經是同樣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總體而言印度的農業比重還在中國之上,印度最高的時候曾經達到了42.8%的比重,這是完完全全的農業國家了。不過整體來看,農業所佔的比重是逐漸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這個比重已經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點下降了28個百分點,這個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只有4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雖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絕對值還是非常低,大概是相當於中國20年前的水平。印度單靠服務業的發展是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的,發展製造業是唯一的出路。
② 印度整體不那麼發達,為什麼感覺航天技術很發達
印度一直在努力成為第四個實現登月的國家,在2019年的「月船2號」失敗以後,印度又在2020年1月1日宣布啟動「月船3號」計劃。「月球3號」計劃預計將在2021年實施,以便印度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與我國之後,第四個登陸月球的國家。事實上,印度的經濟還很不發達,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整體工業實力也不強,但印度的航天技術能夠排在世界前5名。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印度經濟不發達,但經濟總量很大;第二,印度一直有一個世界強國夢想;第三,印度在建國以後,學習蘇聯模式,對軍工業與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投入很大。
1.印度經濟不發達,但經濟總量很大。以2018年為例,印度人均GDP只有不到2000美元,GDP總量卻有2.73萬億美元,並連續5年取得了7%以上的高速增長。航天計劃動輒就是幾百億美元的投入,能夠支撐得起的國家並不多。嚴格地講,航天技術與科學技術水平有關,更與經濟總體實力有關。盡管印度經濟不發達,但總體經濟實力不弱,有錢投資到航天領域。
4.印度航天領域發展現狀。觀察室為何認為印度航天技術發展能夠排在世界前五名?主要原因在於,印度在航天領域確實卻得了一系列成就。例如,印度建立了一個區域衛星導航系統IRNSS,共計有7顆衛星組成,能夠在印度本土及周邊1500千米范圍內進行導航與定位。此外,印度達萬航空中心在2017年4月實現了「一箭104星」,雖然有101顆衛星都是納米衛星,但這種向太空撒大豆的行為也具備一定的技術含量。
③ 印度的什麼技術最先進
核能技術、空間技術、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海洋技術等領域,印度具有很強的實力。
④ 印度沒有那麼弱了有哪三個方面已經領先世界了
如今的印度確實有所發展,他們的醫葯、文化輸出以及外資都是世界前列了。在我們的印象印度可能還是那個臟亂差的國家,其實他們在很多方面還是發展得非常不錯的,比如他們的軍事實力,就是世界前幾,尤其是自己的海軍,連航母都有了,當然肯定是他們在別的國家手上買的。
在外資投資方面,印度每年的投資就是一個恐怖的數字。印度雖然臟亂差了點,但是禁不住人口多,勞動力多,勞動力一多起來了,那麼勞動力成本就會下降,這對商人來說是他們非常想要看見的。而且對於印度政府,他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外企進入自己的市場,能夠保證市場資金的流通。
⑤ 張召忠:印度軍事哪些武器最厲害
印度武器的「萬國帽」,難摘
有事問局座
前幾天,印度媒體爆出,該國一艘核潛艇「趴窩」已長達十個月之久,卻一直瞞而不報……
「趴窩」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進水了。進水的原因是什麼?因為船員忘了關門。
不知道哪個船員忘了關閉後側推進艙的一個艙蓋門,而且,還一直都沒有人發現。於是,艙門就這樣一直開著,海水就這樣一直灌著,潛艇就這樣一直在水裡泡著。
等發現時為時已晚,只能「開膛破肚」來一次大修。所以事故發生以後,十個多月的時間里,潛艇一直都在維修和清理,沒挪過窩沒下過海。據印度海軍稱,現在已經修得差不多了。
被弄壞的這艘核潛艇,叫「殲敵者」號,是印度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核潛艇。
作為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殲敵者」號的滿載排水量6000噸,滿員差不多100人,裝載的導彈射程最遠3500公里。而同樣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美國的「俄亥俄級」排水量都快接近兩萬噸了,是「殲敵者」的3倍,還裝備了24個垂直發射管,搭載的「三叉戟」導彈射程高達12000公里。再看俄羅斯的「北風之神」級,都是「萬噸艇+萬公里彈」的配置。
可就是這樣一艘「小兒科」級別的潛艇,一造還是30年,同級別三艘潛艇大約在5億美元左右,結果最後造出來,僅這一艘「殲敵者」號,就花了超過26億美元。
面對這樣一艘潛艇,印度卻還是信心爆棚,覺得自己的核潛艇綜合作戰性能已經超越了中國,足以比肩美俄等國最新的核潛艇。可就在不久之前,印度還把向俄租的潛艇給撞了個大窟窿。
印度第一次租核潛艇是在1988年,花了巨資租到了蘇聯的670型核潛艇,主要是想摸索核潛艇的構造和操作原理,為自行設計國產核潛艇打基礎,租借期滿以後就還回去了。2012年,印度花10億美元又向俄羅斯租了一艘「阿庫拉Ⅱ」級攻擊核潛艇。
結果,去年10月的一次訓練結束後,該潛艇在進港的時候,撞海底去了。潛艇腦袋給撞了個稀爛,聲吶罩嚴重受損。據說又花了6億美元請俄羅斯來修,好像到現在還沒修好。
印度挺「執著」,有點錢就造在武器上了。就在前不久,2017年底,印度的第二艘戰略導彈核潛艇,「殲敵者」的兄弟「阿里達曼」號,也下水了。
而且印度媒體近日又報道了一條消息,說印度海軍正盤算著向國防部提交今年的首份特大號「購物清單」。據說這份清單中除了第2艘國產航母之外,還包括額外57架進口艦載機,預計總額將高達1.6萬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620億元。
莫迪在2014年的時候就信誓旦旦地提出了所謂的「印度製造」計劃,根據當時制定的這個新政策,在未來10到12年,印度全部武器裝備中的至少一半要實現國內生產。到了第二年莫迪更是誇下海口,號稱印度將不再充當世界最大武器進口國的角色,要完成在5年內實現70%武器裝備硬體由國內生產的目標。
一直以來,印度軍隊的武器裝備供給都嚴重依賴對外軍購,「萬國牌」的名頭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自打莫迪提出「印度製造」之後,這幾年印度在向美國法國以色列俄羅斯等國家購買武器的同時,都會附加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求與印度共同研發,或是在印度境內製造,不過很多時候,都會被無情地拒絕。
印度國產「光輝」戰機,本來是比照著美國的F-16那一代造的,結果一造就是三十多年,F-16都退役了,「光輝」呢?交付的數量一隻手就能數出來了。就連閱兵的時候,都不是飛過場的,而是被卡車拖著走過閱兵場的。
印度國產「阿瓊」坦克,全世界最貴的坦克,1972年就開始研製了,又是幾十年過去,還沒有達到預定的生產指標,印度陸軍也拒絕接收。而且根據印度媒體最近發布的消息,印度陸軍已經決定啟動未來新型主戰坦克的招標了,徹底放棄了「阿瓊」。不過,據說,這個招標項目要采購的200多輛坦克,還是要在印度境內生產。
印度什麼東西都想弄,什麼東西都想跟中國比著來,不顧國情,不考慮自己的國防工業實力,就急於上馬各種國產武器項目。搞到最後,就只能是問題百出。反觀我們的「中國製造」「中國配套」「中國創造」,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
⑥ 印度的支柱產業是什麼
1、【服務業】
佔印度GDP55.1%。主要部門有貿易服務、金融服務、運輸、通信和信息服務業等。2007/2008財年增長約為10%。2006年印度軟體服務業產值約396億美元,其中出口314億美。
2、【旅遊業】
旅遊業因其良好的社會和創匯效益被印政府列為發展重點,該產業已成為主要創匯部門和重要的就業創造部門。
旅遊業直接提供約5190萬個就業崗位。2006年訪印外國遊客人數約為443萬,比上年增長14.2%,創匯約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6%。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3、【交通運輸】
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是印主要運輸手段。鐵路部門實行單獨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和客運量的70%和85%,是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世界第17位。
(6)印度最強的輸出是什麼擴展閱讀:
支柱產業原則:
1、突出重點原則
「大而全」、「小而全」,觀望、攀比,這是我國區域經濟中常見的一種小生產習氣,是區域間產業結構雷同、生產效率低下、重復發展、惡性競爭的根源。
市場競爭最根本的是資源市場和產品市場的競爭,一個地區不可能所有產業都同樣具有競爭優勢,因此在支柱產業的選擇中必須堅持有所不為,突出重點的原則。
選擇一、二個具有確定優勢的產業作為突破口,形成「支柱」;再圍繞「支柱」培養一批重點產業,形成支柱產業群,支撐整個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2、技術開發原則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支柱產業必須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發展潛力,因為科學技術水平是產品的產量、質量及實現升級換代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的推廣運用還有利於節約能源,降低成本,保護環境,並且有助於提高生產管理水平,延長支柱產業的生命周期。
只有源源不斷地將新的科學技術注入支柱產業,才能使其適應市場變化,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達到投資成本利潤最大化。
3、扶持培育原則
支柱產業發展、壯大的「原動力」是市場作用,但並不等於作為市場宏觀調控主體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無為而治」。政府必須採取相應的調節、引導措施以補救市場本身的缺陷,促進支柱產業形成規模,優化結構。
尤其在我國,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市場本身的盲目性和滯後性,市場信息的屏蔽以及政治、軍事和各種非經濟因素影響客觀存在,政府更有必要通過產業政策的規范作用和行政干預來引導支柱產業發展;實施有利於支柱產業發展的投資政策來擴大和改善投資、融資機制。
加強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礎產業建設,改善基礎設施,保證生產正常運行;擴大外貿經營自主權,鼓勵企業向境外發展,盡快形成跨國大集團和公司。
⑦ 印度的經濟特點
印度從經濟上來說是世界第七大經濟的名義GDP和第三大的購買力平價(PPP)。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排名第139 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2,134美元和第122位,在經過1991年的經濟自由化,印度每年實現6-7%的平均GDP的增長。自2014年以來,除2017年外,印度經濟一直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主要經濟體。
印度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服務業之一,自2001年以來年增長率超過9%,佔2012 - 13年GDP的57%。印度已成為IT服務,業務流程外包服務和軟體服務的主要出口國,2017財年的收入為1540億美元。這是印度經濟增長最快的部分。 IT行業仍然是印度最大的私營部門僱主。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創業中心,2018 - 19年間有超過3,100家技術初創企業。印度汽車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工業之一,2013 - 14年度年產量為2148萬輛(主要是兩輪和三輪)。 2015年,印度擁有價值6000億美元的零售市場,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子商務市場之一。
⑧ 印度產業現狀
經濟: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主要農產品有稻米、小麥、油料、甘蔗、茶葉、棉花和黃麻等。全國耕地面積約1. 6億公頃,人均0. 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牛、山羊、綿羊、水牛頭數居世界第一。
印度資源豐富,擁有雲母、煤、鐵、鋁、鉻、錳、鋅、銅、鉛、磷酸鹽、黃金、石油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雲母的產量和儲量為世界之首,鋁土產量和煤產量均居世界第五位。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其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電力、礦業、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製造、軟體製造和航空等行業。
近年來,印度政府實行全面經濟改革,經濟發展速度引人注目。目前,印度在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電子技術等高科技領域都已達到較高水平。此外,印度的旅遊業和服務業也比較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珠寶製品、棉紗及棉織品、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石油製品、皮革、海產品、鐵礦砂及礦產品等。
此外,印度的旅遊業和服務業也比較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印度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鐵路是印度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80%的客運量和60%的貨運量,全國日平均客運量逾6000萬人次,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1盧比=100派士。
⑨ 印度最強洲際導彈,為什麼卻不被國際承認
印度是一個南亞地區的大國,而且實力比較強大。可以說在南亞大陸還是有一定的話語權的。更何況印度本身擁有核武器,所以印度就著手研製了屬於自己的洲際彈道導彈,之所以號稱印度最強的洲際導彈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印度的科技實力世界上並不強大,所以對於印度來說,導彈技術基本上相當於沒有進行掌握。其次就是印度並不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所以其核武器是違法擁有的。最後就是印度的洲際導彈提供的都是紙面數據,沒有經過實際驗證。
最後就是印度的洲際導彈提供的都是紙面數據,沒有經過實際驗證。一型武器裝備如果只是簡單的通過理論數據和紙面數據就可以判定這型武器的真實戰鬥力的話,那麼各個國家的武器研發專家也就不需要去收集寶貴的實戰經驗了,更不需要通過收集到的實驗數據對武器的技術細節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改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