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列舉印巴歷次戰爭
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從而,激起巴基斯坦方面嚴重不滿。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印度參戰部隊有2個師及若干土邦部隊約4000餘人,從東、南和西南三個方向巴軍發起進攻。巴基斯坦參戰的多為部落武裝約5萬人,從西、西南和北三面進軍克什米爾。印、巴軍隊經過1年多的爭奪戰,雙方傷亡慘重,勝負難分,後在聯合國干預下於1949年1月停火。印度方面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餘為巴方控制。這次戰爭沒有解決克什米爾歸屬問題。
第二次印巴戰爭
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巴方在停火線南部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雙方展開激烈的空戰,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的配合下,給印度軍隊以重創。隨後,雙方陷入僵局。最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使印、巴雙方於9月23日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在前蘇聯斡旋下,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武力而採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幹涉內政的義務」
1947年至1949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因為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發生第一次印巴戰爭;1965年,兩國又在歸屬未定的大卡奇沼澤地區發生武裝沖突,導致第二次印巴戰爭。1971年3月,東巴基斯坦宣布獨立(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政府派兵鎮壓,大批東巴難民逃往印度。印度支持東巴獨立,並准備入侵東巴。11月21日,印軍侵入東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隨即巴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於12月3日派空軍襲擊了印度8個機場。當天,印度出動500架次飛機轟炸了東巴、西巴10個機場,掌握了制空權。與此同時,印海軍封鎖東巴各港口,切斷了東、西巴的聯系。印軍以「東攻西防」的方針,在西巴以攻勢防禦牽制巴軍主力,在東巴分四路對達卡實施向心突擊。在東巴,印軍西路軍相繼攻佔傑索爾、福里德布爾;東路軍相繼攻佔錫爾赫特、庫米拉和梅克納河上3個渡口,逼近達卡;北路軍進占傑馬勒布爾,並以1個傘兵旅在達卡西北約70公里的坦蓋爾傘降,爾後奔襲達卡;西北路軍攻佔了博拉格。12月15日,印海軍在科克斯巴扎爾實施營規模兩棲登陸。翌日,印軍1個傘兵營進抵達卡市郊,迫使巴守軍當日投降,巴守軍9.3萬人被俘。17日,印度宣布在西巴邊境單方面停火。1972年3月15日,印度從孟加拉國撤軍。
❷ 印巴武裝沖突是指什麼
印巴武裝沖突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軍隊之間發生的沖突,其原因是原不列顛殖民地印度被劃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後而出現的問題造成兩國關系緊張所致。某些帝國主義國家隨後的干涉,印巴兩國反動集團奉行的大國沙文主義政策,使得兩國關系更加復雜化了。
40年代的沖突
1947~1949年沖突是印巴兩國競相為歸並查漠和克什米爾公國而斗爭的結果。
1947年10月22日巴基斯坦的普什國武裝民軍2000人進入查漠和克什米爾的領土,並開始向公國國都斯利那加城推進,從此開始了沖突。查漠和克什米爾的大君向印度求援,並宣稱願意歸屬印度。10月27日簽署了公國歸屬印度的條約,於是印軍被調往公國境內。結果普什圖人的隊伍被驅出了斯利那加。
隨後印軍對在公國領土上行動的巴基斯坦正規軍作戰。
1949年1月1日,兩國在聯合國調解下停止了戰斗行動,1949年7月27日雙方簽署了關於停火線的協定。巴基斯坦控制了查漠和克什米爾的西部和西北部,印度則控制了南部、東部和中部,含克什米爾盆地。
60年代的沖突
1965年4月間,由於有爭議的地區——庫奇蘭恩沙漠北部印巴之間的邊界沒有劃定,印巴兩軍的分隊之間發生了戰斗,
6月30日歷時兩個月,簽訂了停火協定。
1969年2月19日國際法庭在聯合國的庇護下作出裁決,對印巴有爭議的地區劃定界線。
1969年7月4日印巴兩國同意了這一裁決。
1969年8月5日,受過專門訓練的武裝分隊從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進入克什米爾盆地。截至8月中旬,印巴兩軍之間的戰斗行動實際上已在停火線一帶全面展開。
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敦促下,雙方於9月23日停火。根據蘇聯政府的倡議,巴基斯坦總統和印度總理於1966年1月4~10日在塔什干舉行了會談。會談中達成了協議:雙方武裝力量後撤到1965年8月5日前各自所佔據的陣地。
70年代的沖突
70年代的沖突和東巴基斯坦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有關。巴基斯坦發生的危機造成東巴數百萬難民湧向印度,這就導致了印巴兩國關系的激化。
1971年11月21日印巴兩國在東巴基斯坦開戰。
12月3日巴軍又在印度的西部邊境開始了軍事行動。
在東巴,印軍在當地「解放軍」游擊隊的協助下於12月中旬前出到達卡。
12月16日在東巴作戰的巴軍投降。次日西線也停止了軍事行動。東巴基斯坦獲得了獨立。
❸ 中國和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戰爭是怎麼回事
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幾乎把巴基斯坦給打滅國了,後來中國申明印度如果敢越線,中國就要考慮出兵了,並且美國也派航母參與戰爭,所以印度就沒有滅巴基斯坦。
❹ 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此後便戰爭不斷。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印巴戰爭原因
印巴戰爭原因起源於英國政府的不良意圖。在印度反殖民斗爭火熱的大環境下,英國不得不向印度人移交政權。然而英國政府人走心不死,還想要暗地裡控制印度,鼓動印度各黨派分而治之,削弱當地 政治 力量的統治權。
當時印度主要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對立的教派政黨,兩大教派本身便存有矛盾。後來英國駐印度總督臨撤走前提出“蒙巴頓方案”,企圖把整個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有王公土邦。盡管只是個提案,它卻觸發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利益沖突。激烈的斗爭中,兩黨派的矛盾日益加深,這正合英國的意圖。當然印巴戰爭原因不僅僅是這些利益沖突,分治後的印巴因為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終究還是發生了兩次戰爭。兩個國家間的怨恨越積越深,只要引火線一出現,針鋒相對的印巴兩國便會爆發大戰爭。巴基斯坦內部的不穩定恰恰是這條引火線。
第三次印巴戰爭原因是東巴不滿無權在手,掀起獨立運動,發生兵變,雖然巴基斯坦政府平息了動亂,但印度 決定 出兵支持東巴,並為此積極准備,養精蓄銳。萬事俱備的印度軍隊在1971年11月突然進攻奪占東巴,第三次印巴戰爭就此爆發。憑借兵力較巴方的明顯優勢,印度最終在東巴戰場勢如破竹,扛不住的巴方全線潰敗,東巴因此脫離出來,並建立孟加拉國。
印巴戰爭誰贏
印巴戰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後兩個國家之間發生的三次戰爭,第一次發生時間是1947年10月21日開始到1948年12月31日結束,戰爭延續了15個月,第二次是1965年,第三次是1971年,因此關於印巴戰爭誰贏的問題需要分三次分析。
第一次印巴戰爭是發生在秋季,克什米爾地區,這次印巴戰爭的顯著結果就是印度半島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分別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兩個國家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卻沒有協商一致,為後來的戰爭埋下了伏筆。第二次印巴戰爭在 歷史 上又被稱為“第二次克什米爾地區戰爭”。印度和克什米爾的軍隊在原先設定的停火線上開始交戰。1965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也開始參與斗爭。斗爭結果為繼印巴戰爭陷入僵局後,經聯合國從中調理,印巴戰爭停火。
關於印巴戰爭誰贏這個問題,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落下帷幕。1971年,印度向巴基斯坦地區發起進攻戰爭在巴基斯坦東部和西部兩個戰爭發生。印度在東巴地區取得了勝利,西巴主要兩方進行了空戰,雙方都沒有什麼戰果。巴基斯坦也接受了印度的停戰協議。這時的東巴自己形成了孟加拉共和國。三次印巴戰爭後,克什米爾失去了它的獨立性,被巴基斯坦和印度劃分。以上便是印尼戰爭誰贏的問題。
印巴戰爭的影響
1947年,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武裝隊伍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雙方損失士兵共達1500名。由於安理會插手協助兩國解決關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第一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使得克什米爾人民有機會按照自己意願決定土地主權歸屬。
1965年印巴不宣而戰,激烈交火下陷入僵局,最後由 國際 社會調停。在戰爭中,印巴美三方的關系隨著立場的不同出現了改變,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一方面使印巴之間的戰略主動權發生了變化,使兩國之間積怨更深。另一方面印美兩國關系遇冷,巴美關系更是直線下降,中巴的關系有進一步的發展。
巴基斯坦內部發生動亂,印度趁機落井下石,支持東巴獨立,兩國展開了第三次大面積對戰,因為印度萬事俱備,征戰的軍隊勢如破竹,巴方最終全線潰敗。這次印巴戰爭中,顧慮蘇聯的美國盡管沒有直接參與戰爭,採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因此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不僅使巴基斯坦一分為二後,綜合國家實力大大落後於印度,還使得印美兩國關系降到了最低點,美國在南亞的姿態也促使了蘇聯南下印度洋,以至於後來出兵阿富汗。而中國對於印度干涉巴基斯坦的內政始終持反對態度,使得巴方對中國好感日益增加。而這次印度的 軍事 奪占也使得孟加拉在建國之初始終帶有印度的印記。
猜你喜歡:
1. 巴基斯坦真的立法保護中巴友誼
2. 洞郎地區歸屬於誰
3. 新聞采訪心得體會
4. 巴基斯坦的歷史
5. 巴基斯坦有怎樣的歷史發展
❺ 印度和巴基斯坦共發生了幾次戰爭,勝負如何
影響印度和巴基斯坦關系的主要障礙是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為了該地區的歸屬問題曾打過三次大仗。
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並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並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展開激戰。這場沖突愈演愈烈,終於在同年底發展為印巴雙方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最終印軍從巴基斯坦武裝手中終於奪回了有著重要戰略價值的乍吉山口,打通了克什米爾東西的聯系。應該說第一次印巴戰爭印度取得勝利。
戰爭最終沒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不得不把該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會兩次決定克什米爾問題交由克什米爾人民自己來決定。但是,印度認為,克什米爾問題已經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與印度簽署的協議解決,而反對由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
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
第二次印巴戰爭
第二次印巴戰爭又稱作「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印巴雙方沒有正式宣戰就匆匆進入了戰爭狀態。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沖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山地展開交戰,印度軍隊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佔了巴方控制線一側的多處山嶺。雙方在戰斗中動用了空軍支援地面戰斗並展開激烈空戰。最終巴軍不僅在南部擊退了攻入巴基斯坦國境的印軍,而且乘勢推進到印度國境內6千米,共佔領了約1200平方千米的印度國土。因而第二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獲勝。
1965年9月20日,在聯合國的調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於9月23日同時宣布:接受聯合國的調停,全線停火。1966年1月4日至9日,在蘇聯政府的斡旋下,印巴兩國同意撤退到1965年8月5日前所在地區。第二次印巴戰爭就此結束。
第三次印巴戰爭
1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准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 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 所以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成為勝利方。
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此外印度還佔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❻ 印巴戰爭,科索沃戰爭是怎麼回事
印巴戰爭
Indo-Pakistani Wars
印巴分治後印巴之間發生的3次戰爭。1947年10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由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發生武裝沖突,戰火延續15個月。1949年1月,印巴雙方接受聯合國決議宣布停火,並於同年7月劃定停火線。
1965年4月,印巴之間因庫奇蘭恩地區的邊界糾紛發生沖突。此後,印度把邊界沖突擴大到克什米爾,越過1949年7月劃定的停火線,向巴占克什米爾地區挺進。9月,印度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的武裝進攻,從而導致第二次印巴戰爭。戰爭進行17天後,雙方宣布停火。1966年1月,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一致同意停火撤軍,並宣布不使用武力而是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
第3次戰爭是在印度和蘇聯簽訂《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之後不久發生的。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出兵東巴基斯坦。12月,戰爭進一步擴展到西巴基斯坦。12月17日,印巴雙方全線停火。1972年7月,雙方簽署《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雙邊關系協定》。
❼ 印巴戰爭有幾次及中國的作用
印巴戰爭有三次。
1,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
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從而,激起巴基斯坦方面嚴重不滿。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中國的作用:由於中國當時正處於內戰期間,所以在印巴戰爭中沒有扮演任何角色。
2,第二次印巴戰爭
第二次印巴戰爭是1965年8月初至1966年1月,印度、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分治問題而引發的戰爭。本次戰爭以印度敗而結束。
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
中國的作用:當時中國向巴方提供的一大批武器裝備,基本上都是從我軍正使用或庫存的裝備中直接抽調的,同時我國還免費為巴方提供這些裝備的人員操作培訓。形勢最緊張時,我國甚至還派出參謀人員加入巴方總參謀部,實際上是直接指揮了部分戰斗行動。
除提出最後通牒式照會外,更多的是軍事上的安排。印度怕受兩面夾攻,迅速按期拆除了它在中錫邊界上的一切工事。這是我國政府危機處理能力最有效的一次。
在中國的直接影響下,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握手言和。
3,第三次印巴戰爭
第三次印巴戰爭是指1971年11月21日-12月17日期間,印度、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分治問題而引發的戰爭。該次戰爭以東巴基斯坦從巴基斯坦獨立出去成為孟加拉國結束。
中國的作用: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發展到東巴被佔領,印軍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鎮拉合爾,即將突破巴軍防禦的情況下,我國政府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則中國政府保留採取一切措施的權力。
正是這道聲明迫使印度政府放棄了以武力徹底解決印巴問題的想法,挽救了盟友巴基斯坦。
(7)印度巴基斯坦沖突什麼戰爭擴展閱讀:
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後果
1,這場不到一個月的戰爭將巴基斯坦一分為二,佔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積16%的東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孟加拉國。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願望得以實現。
從此,南亞次大陸上各國力量對比發生明顯的變化,被肢解後的巴基斯坦進一步拉大了與印度的實力差距。印度成為南亞唯一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具有明顯優勢的地區大國。
2,在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美國擔心蘇聯在南亞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戰爭中採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
盡管美軍並未直接參與戰爭,但戰後印度同美國的關系還是降到了最低點。由於印度逐漸成為蘇聯推行南下戰略的前哨基地和對抗中國的戰略夥伴,印蘇關系持續升溫。
美國清楚的看到,蘇聯正在利用同印度的關系進入南亞次大陸,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影響和勢力。美國在南亞的戰略收縮態勢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蘇聯實施南下印度洋戰略,為蘇軍進入阿富汗埋下了伏筆。
3,孟印巴三國關系的曲折變化。孟加拉國建立兩年多後,1974年4月,印、巴、孟三國外長就遣返戰俘問題達成協議,三國關系趨於正常化。
1975年10月孟巴兩國正式建交。1975年,孟加拉國發生軍事政變。新政府一反對印度的親密態度,大力發展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並開始恢復與巴基斯坦的關系。
之後孟印兩國之間又相繼發生了關於法拉卡河水分配糾紛、印度停止對孟軍援、兩國邊界沖突、非法移民問題等一系列事端,孟印關系發生嚴重逆轉。
❽ 印度和巴基斯坦自獨立後發生了三次戰爭,為什麼
影響印度和巴基斯坦關系的主要障礙是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為了該地區的歸屬問題曾打過三次大仗。 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秋季,印度半島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了獨立的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雙方一直沒有商定。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500萬,其中穆斯林占總人數的77.11%,印度教徒佔20.12%,余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爾地處亞洲心臟,周圍分別與俄羅斯、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並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並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展開激戰。這場沖突愈演愈烈,終於在同年底發展為印巴雙方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 戰爭最終沒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不得不把該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會兩次決定克什米爾問題交由克什米爾人民自己來決定。但是,印度認為,克什米爾問題已經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與印度簽署的協議解決,而反對由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 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 第二次印巴戰爭 第二次印巴戰爭又稱作「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印巴雙方沒有正式宣戰就匆匆進入了戰爭狀態。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沖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山地展開交戰,印度軍隊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佔了巴方控制線一側的多處山嶺。 進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線南部地區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配合下,給印軍以重創。雙方在戰斗中動用了空軍支援地面戰斗並展開激烈空戰。隨後,印巴戰爭陷入僵局。 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印度方面於21日,巴基斯坦方面於22日先後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9月23日,印巴兩國軍隊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幹涉內政的義務」。 第三次印巴戰爭 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為了尋求國際支持,印度還於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從蘇手中獲得了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戰爭備戰,也進行了相應備戰。 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空軍兩個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印軍佔有明顯優勢,巴軍處於劣勢;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占優勢。 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 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在東部方向,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加強部隊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行動,至12月9日攻佔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部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一路遇到巴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印軍佔有兵力優勢,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里德普爾,對達卡構成威脅;西北一路印軍則幾度破壞巴軍防禦陣線,並經反復爭奪佔領了重要城鎮波格拉,但未能向北發展進攻,因而沒有完全實現作戰企圖。在北部方向,雙方在賈馬爾普爾、米門辛格與坦蓋爾進行攻防作戰,結果,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 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准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 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系,阻止巴地面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制與削弱印空軍作戰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面作戰的進行。交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空中較量的同時,雙方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行動,其中印軍以多路發動進攻,先後佔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里的領土。此時,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 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此外印度還佔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歲月悠悠,1971年的印巴戰爭已經過去快30年了。那次戰爭雖然已經從許多人的記憶中漸漸淡忘,然而,許多疑問仍在一些專家人員的腦海里縈繞。1971年底,印度因東巴基斯坦鬧獨立而出兵,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再起沖突,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於1971年12月17日實現停火,東巴基斯坦從巴國獨立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