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燒屍廟將重新開放,這一古址有怎樣的歷史
燒屍廟重開放因疫情之源,為減少與控制新冠人數,尼泊爾在三月份全國性封鎖開始一直關閉,七月份尼泊爾決定取消全國性封鎖。在印度教等多方組織提出對燒屍廟還未開放的疑問,直至今年十一月底,尼泊爾官方才決定十二月十六日把帕斯帕提納神廟重新對外開放。
帕斯為眾生、帕提為主之意。廟建於公元五世紀,至今有一千五百年歷史。六座石台,上游兩座專用於皇室貴族,餘下游四座歸平民,臨近神廟越彰顯身份貴重。
因尼泊爾人相信將骨灰撒入河可靈魂解脫,在許多人臨家人逝世,會把軀體用黃布蓋著移至河邊,用聖河水澆在屍身,放於柴堆上進行火化,且把骨灰伴隨著貼身物品與祭物冥幣撒入巴格馬蒂河內。
② 和尚為什麼剃光頭而且還要弄6個點在上面
為什麼和尚要剃光頭
凡是出家當和尚的人都要剃光頭發,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紀,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的一個釋迦族部落里,王子喬達摩·翻達多離家修行,7年後覺悟成佛,開始在恆河流域布教,廣收門徒。佛教認為世界是虛幻的,人生是苦難的,只有斷除一切煩惱修行成佛,才能達到永恆的幸福。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5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發,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發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發代表著人間的無數和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發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發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頭發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頭發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必須保護好,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掛;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其他儀式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只要剃掉頭發,披上類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當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過戒.也不是每年一個.是三個,六個,九個或十二個.
關於戒疤,請參考:
《談和尚頭頂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頭頂上有一些經香火燒灼而留下的疤痕,這是漢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種明顯的外在標志,於是很多人都誤認為凡和尚都要燒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時代故事的電影或電視片里,出現在銀幕或屏幕上的和尚們都煞有介事地「燒」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歷史知識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實,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並沒有在受教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國漢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傳戒時,規定受戒的人部必須用香火灼燒頭頂和手指,以顯示虔誠信佛的決心。這就是中國漢地僧人受戒時燒戒疤的開始。
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該決議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所謂傳戒,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願出家為僧尼的人,設立戒壇,舉行授戒,使之成為正式僧尼。
從求戒者來說,出家為僧尼是要有許多條件的,比如個人志願、家庭同意、身無債務、五官端正等等,這在實際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於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聯系,在寺院中請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師」。通過全寺僧侶了解和同意,然後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為弟子,為他剃除須發,授沙彌戒(共有十戒),這就叫做「沙彌」了。沙彌,也就是漢地一般俗稱的小和尚,其實,還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沙彌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應當勤受師父策勵,息惡行慈。沙彌的年齡一般在七歲到二十歲之間。在這期間,他的「依止師」對他有教育和撫養的責任,年滿二十歲了,經過僧侶開會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他舉行授戒儀式,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條比起沙彌戒來就復雜多了,共有250條,成為正式僧人的條件也因此算是備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從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資格。受比丘戒滿五年後,才可以離開依止師,自己單獨修道。除了沙彌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後還有一種菩薩戒,有10重戒、48輕戒,但這不是必須受的,根據自願。沙彌戒必須單獨授受,比丘戒允許三人以下同時授受。
燒戒疤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元代,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傳戒時,規定受戒者每人燃香於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為終身之誓。這樣一個小小的發明,後來居然悄悄地流傳開來,並且世代傳襲下來。這當然是一種殘害身體的陋習,是漢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產。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漢地佛教文化圈的一點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佛教發展到後期,「大眾信仰」比極少數思想家(佛學家)所構成的「精英文化」擁有強大得多的能量。發明燒香疤(俗稱「燙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個佛學家,但他的這個小發明,流傳之廣和深遠卻是慧能以後任何著名高僧的學說所不能比擬的。
和尚的戒疤就好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就是等級的表示。剛剃渡的小和尚在經過幾個月的新生訓練後,會參加一個簡單的小測驗,測驗及格後,廟里的老和尚會用線香幫他們點上僧侶生涯的第一顆戒疤,稱之為"清心"。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如果表現良好,例如看鎖碼頻道不再流口水或是默寫金剛經時不再要左顧右盼,則有資格得到第二個戒疤:"樂福"。
一般而言,如果順利的話,廟里一些年長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擁有五、六個疤;而像少林寺、清真觀或龍發堂等重要寺廟的住持,則可能是有八或九個戒疤的[高級和尚]或是[特級和尚]。然而這第十個疤卻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擁有的,除了達摩祖師、六祖禪師以外,十個疤的[上帝級和尚]不超過五個。不光是頭上有,身有也可以有,比如說:手臂。
補充:除漢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沒有燒戒疤的規矩。這可能與《梵網經菩薩戒本》燃身供養之說有關。唐朝已有煉頂以艾燃頂的習俗,這個習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據說是在元代。當時異族統治者想藉以識別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眾裡面去。
③ 印度美食「火燒檳榔葉」,冒著火苗就往嘴裡塞,為啥不怕被燙
印度現在是很多人旅遊的不二之選,因為泰國雖然說旅遊的基礎設施建設的不錯了,但是價格又不斷上升趨勢而印度旅遊的條件還是很好的。而且物價很適合國人的水平,印度有一種當地的美食叫做火燒檳榔葉,因為這種特殊的食物形式一時火爆,吸引了很多的遊客。
如果去了印度的當地,可以在街頭嘗試一下這種火爆的小吃。可能味道沒有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味,但是說也還是可以接受的,只不過不要對他有太高的期望,而且你要相信一點,這並不是一個需要勇氣的活動,這些火焰是絕對不會燙到你的,因為如果有人受傷的話,這個小吃攤顯然是不能長久做下去的。
④ 杠子頭火燒的製作食用
和面時1斤面加3兩水,揉不成團,便用棗木杠子壓。杠子頭火燒製作程序嚴謹。從和面到火燒出爐,大約需要一個小時。而火燒進爐前,要先烘十分鍾,再刮邊,這也是杠子頭火燒好吃的秘訣之一。
第一步,和硬面,
第二步,用棗木杠子壓。這是個力氣活,用的力越多燒餅越有嚼頭。
第三步,擀成中間薄,放在平底鍋里烙。
第四步,開吃,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 因面硬用火烤而成,含水分很少,既可現吃,又便於攜帶,適合旅途食用。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之方便。涼吃越嚼越香;熱吃,用菜、肉去燴,柔韌不散,非常有味。將杠子頭火燒切片或掰碎,蔥姜爆鍋,添水,加入肉絲雞蛋木耳青菜等,燒開,下入火燒或將火燒片放入碗中,澆上熱湯食用,口感柔軟筋道,老少皆宜。
⑤ 印度街頭火燒小吃怎麼做的
食材明細
麵粉
200克
開水
100毫升
植物油
10克
豬肉餡
200克
香蔥
兩棵
木耳
適量
雞蛋
一個
海米
適量
白鬍椒粉
適量
植物油
適量
生抽
適量
料酒
適量
糖
適量
澱粉
適量
鹽
適量
豬油
一大匙
咸鮮
口味
煎
工藝
一小時
耗時
簡單
難度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1 1准備材料,木耳提前泡發,雞蛋打入碗里,加一點點鹽,炒成雞蛋碎。海米加水泡10分鍾。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2 2200克麵粉倒進大一點的盆里,加100毫升開水,邊倒邊用筷子攪拌,加一點涼水和成面團。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3 3倒入10克左右的植物油,和面至油被面團完全吸收,成光滑的較軟的面團。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4 4蓋上保鮮膜醒半小時。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5 5香蔥切末,木耳切末。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6 6把切好的蔥末和木耳,海米一起加入肉餡中,加入雞蛋碎。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7 7依次倒入適量植物油,鹽,白鬍椒粉,加入生抽,料酒,白糖攪拌均勻。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8 8加入少許干澱粉攪拌均勻。放置10分鍾。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9 9一大勺豬油加熱融化,加入適量麵粉攪拌成油酥備用。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10 10案板上撒適量乾粉,把醒好的面團擀成長方形的大面片。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11 11均勻塗上酥油。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12 12從下往上捲起來,邊抻邊卷。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13 13最上邊捏緊,兩頭捏緊防止油酥流出來。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14 14均勻分成六小份。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15 15每一份都把兩頭捏緊。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16 16取一份面團豎起來放在案板上,用手輕輕按成小劑子。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17 17依次做完剩下的面團,醒十分鍾。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18 18醒好的面團用擀麵杖擀成中間厚周圍薄的餅皮。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19 19取適量肉餡放在餅皮中間。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20 20像包包子那樣包起來。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21 21收口朝下擺在面板上,依次做完剩下的面團。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22 22電餅鐺刷一層油,依次放入包好的火燒,用手輕輕的均勻向四周推,讓它稍微薄一點。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23 23一面金黃後翻面,兩面金黃出鍋即可。
酥皮火燒的做法步驟:24 24完成,外酥里嫩,香氣撲鼻。
小竅門
1.酌情放鹽,因為海米跟生抽都是鹹的。
2.最後烙火燒的時候外皮金黃即可,因為是燙面,所以很容易熟。
3.海米一點點即可,偶爾吃到一個,驚喜的感覺。
4.面一定要軟,之所以用開水和面,就是為了增加面團的含水量。
使用的廚具:電餅鐺
⑥ 大龍蝦頭燒泡飯怎麼做
大龍蝦頭燒泡飯步驟:
1.剝一個龍下頭,尾巴有其他料理方法,之後的菜譜中會有介紹。
2.去掉龍蝦的腮和嘴巴,其他部分用剪刀剪成小塊。
3.蔥姜蒜用油爆香,放入龍蝦,倒入黃酒去腥,翻炒幾下即可。
4.倒入熱水和高湯。
5.水開後,放入米飯。
6.米飯均勻化開後,放入綠葉菜。
7.攪拌均勻,一定不能把水燒干,泡飯和粥的區別是,米飯顆粒不破壞,飽滿,水多。
大龍蝦是軟甲綱(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螯龍蝦科(Homaridae, 或擬海螯蝦科〔Nephropsidae〕,真龍蝦)、龍蝦科(Palinuridae, 刺龍蝦)、蟬蝦科(Scyllaridae, 蟬蝦、西班牙龍蝦[1]、鏟龍蝦)和多螯龍蝦科(Polychelidae, 深海龍蝦)動物的統稱。某些種類龍蝦,尤其是真龍蝦及刺龍蝦,有重要的商業價值。也可用作食材,非常廣泛。
⑦ 和尚光頭上燙幾個點代表什麼
和尚頭上的是戒疤
是和尚受戒時用艾火燒上去的,戒疤越多,受的戒越多,相對而言資格也比較深。戒疤最少1個,最多9個。
燒戒疤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元代,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傳戒時,規定受戒者每人燃香於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為終身之誓。這樣一個小小的發明,後來居然悄悄地流傳開來,並且世代傳襲下來。這當然是一種殘害身體的陋習,是漢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產。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漢地佛教文化圈的一點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佛教發展到後期,「大眾信仰」比極少數思想家(佛學家)所構成的「精英文化」擁有強大得多的能量。發明燒香疤(俗稱「燙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個佛學家,但他的這個小發明,流傳之廣和深遠卻是慧能以後任何著名高僧的學說所不能比擬的。
另說
和尚的光頭上,用香火燒灼出幾個疤痕,這叫燒戒。凡願遁入空門者,剃度之後,便是燒戒,燒戒結束,即為正式的佛門弟子。奇怪的是,佛教發源地印度的和尚從不燒戒,他們進佛門時免受這皮肉之苦。
原來,中國和尚燒戒始於南朝梁代的梁武帝,梁武帝是個狂熱的佛教徒,他曾三次捨身佛寺當和尚,又三次被大臣用重金向寺廟贖回。當時,他大赦天下死囚,令其信佛當和尚。但又怕他們逃出寺院,重新犯罪,就以黔刑(在臉面刺字的一種刑法)為範本,在頭上燒上戒疤以便隨時識別,加以捕獲,此即中國佛教徒燒戒的開始。後來,燒戒被認為是入佛門苦修的開始,逐漸適用於所有的和尚,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世俗人眼中和尚的標識之一。但是,我們決不可認為各國的佛教徒都如此,同是信佛,有些東西差別甚大。如日本和尚可娶妻生子;中國和尚多看幾眼女香客,也被認為是犯戒條,甚至於逐出山門,不入輪回。
古代戒疤也是區分是不是真正的和尚的標志,只剃個光頭冒充和尚一看頭上沒有戒疤就會露餡了。
解放後這項習俗被政府廢止了,不過中國還是有某些寺廟遵守這項儀規,為新來的比丘受戒時為他們燒戒疤。
⑧ 火葬真能把人燒成灰嗎有什麼依據呢
人被推進火化爐後,火化爐會噴出一部分柴油,然後燃起大火,屍體被裹在熊熊烈火中。火葬過程中,人體組織,裹屍紙棺材等。會融化成灰燼,隨煙囪排出。不過,你也不用擔心,火葬場的煙道都裝了凈化裝置,煙霧造成的空氣污染會盡可能減少。放置屍體的箱子將被放入蒸餾罐中,然後被放入溫度為760到1150攝氏度(1400到2100華氏度)的火葬火中。
所以我們看到火化後的屍體有的甚至可以是完整的骨架,有的是小塊的,還有比較大的骨頭比如大腿或者頭骨。對於這些大骨頭,骨灰盒自然裝不下。工作人員會用工具把這些大骨頭剁碎,然後放進骨灰盒,再放入骨灰盒給家人。然而,另一個環境問題是傳統的埋葬方式會佔用很多空間。在傳統的葬禮中,屍體被放在由不同材料製成的棺材裡。在美國,棺材通常在下葬前被放入一個混凝土盒子或襯墊中。單個來說,它可能不會在很多地方使用,但與其他墳墓結合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空間問題。許多墓地,特別是在日本, 歐洲和大城市,開始有空間不足的問題。例如,在東京,傳統的墳墓極其稀缺和昂貴,而在倫敦,空間危機促使哈里特哈曼提議重新開放古老的“雙層”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