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義大利 > 台灣農業和義大利農業哪個強

台灣農業和義大利農業哪個強

發布時間:2022-05-27 21:50:21

1. 哪些國家的農業比較典型或有名

根據農牧業結構、栽培或飼養方法、農業投入、技術水平、商品率、專業化程度等,全世界可劃分為四大類型,細分為12個類型。

自給傳統農業類型 有以下五個:

游牧型 天然牧場為主要飼料基地,以飼養綿羊、山羊、牛為主,還有馬、駱駝、驢等。以放牧為中心,逐水草而居,隨季節更換牧場。經營粗放,單位面積的載畜量與單位面積產量低,且產量不穩定。投入少,設備簡陋,屬自給自足牧業,商品率低。多居住移動式房屋,如蒙古包等。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帶:①乾燥半乾燥草原地帶,包括蒙古高原、中亞、西亞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區。②高山、高原地帶,如中國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等;③北極寒冷地帶,如愛斯基摩人的狩獵、採集、漁業屬之。

綠州農業型 多以種植業為主,多種植小麥、雜糧、棉花和果菜等(如棗椰)。利用地下水或泉水發展的灌溉農業,以坎兒井為典型代表。傳統的經營方式,但較為集約化。主要分布在乾燥、半乾燥地區內的綠洲地帶,西亞的兩河流域,中國的新疆與甘肅的西北部,伊朗高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的上、中游,撒哈拉沙漠地區等。

遷移農業型 (亦稱「補釘農業」)放火燒山,辟為旱田。以種植雜糧等糧食作物為主。原始經營方式,不施肥,以木棒、刀為工具,俗稱「刀耕火種」,十分粗放,過兩年土地肥力消耗殆盡則遷移他處,易地再焚燒林木後再耕種。單位面積產量極低,且嚴重破壞生態平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東南亞各國的山區,非洲中部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區等。

亞洲傳統農業型 亞洲分為水田農業與旱田農業兩種類型。水田農業是亞洲農業最典型的代表類型。以種植水稻為主,輪作較少,多水稻專業化生產。一般經營規模較小,小農個體經營為主。從發展水平又可分兩個類型區:①集約型。主要指中國、日本、朝鮮、韓國,精耕細作,勞動力與物力投入多,現代化水平較高,一年可兩熟,多則三熟,平均每公頃水稻產量高達6~7噸;②粗放型。主要指東南亞和南亞各國,現代化水平較低,經營較粗放,每公頃產量只有2~3噸。亞洲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季風區。這里高溫多雨,雨熱同季,水田率高,開發歷史悠久,是世界稻穀的主要生產區與出口區。

旱田農業型 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有玉米、小麥、高粱、粟等,經濟作物種類多,如棉花、麻類、煙草、甘蔗、花生和大豆等。多以種植業為主,農牧結合,飼養牛、馬、豬及家禽等。經營較粗放,多為小農個體經營,產量不夠穩定,商品率低。多分布在水田區的邊緣或外圍地區,以中國的華北、東北地區,印度的德干高原,恆河中上游及日本的北海道地區為代表。

商品化農業類型 有以下四個:

混合農業型 種植業與畜牧業並重。種植穀物(以麥類為主)、薯類、甜菜和飼料作物。廣泛實行輪作,並多飼養肉牛、豬等。農業投入多,集約化經營,單位規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在西歐、北美洲的溫帶、寒溫帶地區,氣候冷涼濕潤。現代化水平較高的西歐、南歐(義大利波河流域)和北美洲,相對水平較低的巴爾干半島各國。

酪農型 (或稱產奶區)即乳用畜牧業區。種植業與畜牧業緊密結合,以種植飼料作物和養奶牛為主。發展成飼料牧草型奶牛業。農業投入多,經營規模大,現代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高,商品率發達。近年飼養品種有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增加豬、禽),是世界農業發達地區之一。主要分布在溫帶濕潤地區。以北歐丹麥,西歐的荷蘭、瑞士,北美洲五大湖沿岸,澳大利亞東南部,紐西蘭北島最為集中。在大城市近郊多以鮮乳為主,遠離消費中心的以乳製品為主。與混合農業相比,一是乳用畜牧業專業率高;二是集約化水平高。

地中海式農業型 以栽培桔柑、葡萄、油橄欖、檸檬等地中海水果馳名。夏乾季節發展灌溉,利用冬雨種植小麥。一般農業投入較多,專業化率與商品率較高。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區,以南歐最為發達,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為代表。

園藝農業型 以種植蔬菜、水果和花卉觀賞植物為主。精耕細作,經營規模不大,屬多勞、多肥、多設施、多投入、多收益農業。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大城市與城市帶的近郊區,以及運輸條件方便的遠郊區,與輸送園藝、空運農業相結合,如荷蘭花卉園藝世界聞名,日本 高冷地農業(屬遠郊區)等。

企業化大農業類型 有以下三個:

企業穀物農業型 以種植穀物為主,冬、春小麥為中心,有與玉米或其他麥類輪作的。經營規模較大,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大。二次大戰後初期,一般每戶平均擁有耕地90公頃,80年代以來,其規模擴大一倍。屬現代化水平、專業化程度、商品率、勞動生產率與收益都高的農業地域類型。產業革命後,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為解決食糧問題,而以大量生產小麥的企業化穀物大農場迅速發展起來。主要分布在中緯度的濕潤地區,以北美洲(西經100°以西)的中西部地區,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區、澳大利亞的東南部為代表。

企業畜牧業型 飼養肉牛與綿羊為主,並有少量麥類與牧草種植。經營規模大,草場放牧,在屠宰前進行飼料育肥。商品率高,效益高。在產業革命後,隨著世界肉、毛、皮市場需要量猛增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西部,拉丁美洲的巴西高原東部,阿根廷的潘帕斯和巴塔尼亞地區,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紐西蘭,以及南非等半乾燥地區,是世界牛肉、羊毛的重要生產區和出口基地。

種植園農業型 仲植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生產天然橡膠、甘蔗、咖啡、可可、椰子、油粽、茶、香蕉、棉花、煙草、西撒爾麻等。為近代出現的一種農業地域類型。在產業革命後,對工業原料、飲料、食品需要量與品種增加,在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亞非拉地區後,他們利用各地區、各國自然條件的優勢,廉價的勞動力強迫形成的。多為單一經營,以資本主義大農場為主。生產技術較高,產品基本上供出口,商品率高。還有些當地居民或華僑經營的小農場。主要分布在世界熱帶雨林區,全年高溫多雨,年均溫在20~28℃,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排水良好的山麓緩坡地帶。南北半球的20°以內區域,以東南亞、南亞、中美洲和西非洲最為集中。

合作化(集團化)農業類型 從土地佔有關系和經營組織系統劃分為獨立地域類型區。指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土地改革後,土地收歸國有,大的農業基礎設施由國家投資建設。小的由集體或個人備置。建有國營農場和各種形式的合作單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了農業生產承包制度、效益顯著

2. 世界上農業最好的國家

美國、法國、荷蘭列前三

此外還有加拿大、義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以色列……

3. 台灣島的農業有哪些產業比較發達

台灣的經濟作物有甘蔗、茶葉、煙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葉所佔比重最大,素有「東方甜島」之美譽,盛產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譽海內外。園藝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灣種植業中所佔比重不斷增加。此外,畜牧業、漁業、林業也很發達。 台灣現代農業的幾個特點:1、農會組織功能齊全且運行規范台灣的農會組織網路健全,在農業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每個角落都有農會人的身影和足跡。其主要功能有:一是農業推廣,業務主要包括推廣優質品種、生產資料和先進適用技術,組織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等。二是供銷經營,即辦理農產品運銷及批發市場業務,辦理農業生產資料及生活用品經營,興辦農業金融業務,涉及農業存貸款、農業和農民保險等等。2、農業科技的創新和運用能力較強技術改進、品種改良、結構調整、效益提高是台灣現代農業的特徵,真正實現了產學研結合。目前,在農業品種的改良、食品加工技術、自動化技術等方面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3、農產品的食品加工業較為發達 食品工業是台灣的傳統產業,對帶動台灣農業發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來,一些食品工業企業正在實施改造,逐步擴大農業經營和加工企業規模,推行共同作業及專業化經營,以食品加工帶動農業工業化、農業企業化、農業商業化,緩解產銷失衡的壓力,增加附加值,維持農業的持續經營。4、農產品運銷體系健全且運行高效台灣農產品的運銷體系十分發達健全,且運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直銷店、產銷班,幫助農業生產者解決市場方面的後顧之憂,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的順利發展。5、精緻農業頗具特色並日益發達隨著台灣農業高度市場化,發展高經濟價值作物並與休閑、生態、美化等功能相結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是精緻農業的精髓。6、休閑農業方興未艾,正發展成為新興產業台灣的休閑農業是為了解決傳統農業經營困境與轉型而發展起來的,能提供休閑服務、滿足人們的休閑需求、兼之有農產品生產經營和三產服務業於一體的新興產業。

4. 台灣農業的分布特點,原因

台灣省島內農業合作社指農民基於共同需要與合作意願,用合作經營的方式,分別辦理農業資材的供給,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運銷,農業機械設備的利用,以及農務勞動等合作業務,達成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以增進全體社員經濟利益的農民團體。據島內合作事業協會的統計資料,到2000年底,台灣省的農業合作社及合作農場數量達538個單位,其中專業性農業合作社有343個,綜合性合作農場有195個。台灣省農業合作社主要分布在中南部農業生產相對重要的縣份,從南投、彰化縣以南到屏東縣以北的地區,參加農業合作社的社員人數高達23萬人,如以每1農戶1人參加農業合作社為原則,則參加農業合作社的農戶約占總數78萬戶的29%。 農業合作社的運作及現狀 台灣省農業合作社的主要業務,隨著島內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其經營范圍和能力在不斷擴大。從最初的農產品銷售擴展到土地耕作、水果、蔬菜和牛奶的採集、儲存、銷售以及牲畜的飼養、銷售方面,農業物質和農業機械的共同利用,主要有以下5種:①果菜共同運銷業務。1979年起,台灣省農業合作社聯合社與台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和台灣省農會就承擔了傳統果菜的共同運銷業務,農聯社和青果社的運銷量增長迅速,佔台灣果菜運輸較大的比重。②軍隊蔬菜副食品供應業務。目前成立了3個主供應站和32個次供應站。③果菜直銷業務。台灣農業合作社出於減少運銷成本的考慮,引進了果菜直銷業務,將農產品直接供應到超市、大戶買家手中。④青果外銷業務。台灣的青果運銷合作歷史悠久,目前,設有8個青果運銷合作社分社及一個總社,是台灣島內規模最大的農業合作社組織。1990年辦理外銷香蕉299萬箱、柑橘1693箱,內銷青果6.3萬噸。⑤禽畜生產及運銷業務。主要業務包括家禽、家畜及其副產品生產、加工、運銷,以及飼料、種禽、種畜等生產資料的供應。 台灣省農業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台灣省農業合作社結合當地農業生產自身的特點,引入企業運行機制,組建了具有較高運行效率的組織機構。合作社的內部組織主要包括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及社務會。其中,社員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每個社員或代表只有一票表決權。理事會是合作社的執行機構,由理事會聘請經理負責合作社事務。監事會代表社員監督,理事和監事共同組成社務會,作為合作社的協商機構,商討合作社重大事項。合作社的組織體系由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社之聯合社組成。建立聯合社是為了增強合作社的力量,發揮其經營規模化的功效,聯合社也可以按業務或區域建立更加專業化的聯合社之聯合社。這種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引入企業的運行方式,能極大地提高經營效率和勞動生產力。 台灣省農業合作社的特點。農業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在促進農業發展,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和生活服務上,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業合作社在自己發展過程中形成別具一格的特點:①形成全面化、系統化的服務體系。農業合作社分為專營性合作社和兼營性合作社,其中專營性合作社包括農業生產、運銷、供給、利用、信用、保險等合作社,幾乎涵蓋了與農業生產關聯的所有領域,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全面化、系統化的服務,帶來了極大的便利。②多種合作方式,擴大了經營規模。農業生產合作社改變以往以一家一戶為農業生產單位的形式,它採用多種合作方式如「共同栽培」、「共同經營」等,使十幾戶甚至幾十戶的農戶聯合起來,擴大了生產經營規模。農戶之間團結協作,互相取長補短,提高了生產效率。③農業合作社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農業經濟合作社有自身一整套運行機制,如採取公平的分配形式,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約束社員的行為等。同時它又發揮了中介組織的作用,一方面由上而下地向農民推行政府的政策意圖;另一方面又向政府提供農民的意見和看法。④農業經濟合作社是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效率方面體現在採取公司運行機制,引入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功效,公平主要體現在對社員的分配上,以及明確規定社員的權利和義務。 台灣農業合作社的運營績效 島內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能夠有效的克服農戶產銷失衡的經營困難,達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及競爭能力的目標,在推動台灣農業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動台灣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和專業化。根據各個地區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資源的分布狀況,台灣省的各類專業性合作社有明顯的區域分布特點,如彰化縣的花卉生產合作社,高雄縣的路竹蔬菜生產合作社,嘉南羊乳運輸合作社等。這些地區所形成專業合作社有明顯的區域性,有利於集中資源和精力促進本地區優勢產業的發展,提升區域優勢和競爭力。而對於全省性的產業,則成立大規模的合作社,有效避免分散經營的低效率和相互之間的競爭。統一的經營還能有效的降低經營成本,避免資源浪費。合作社還對社員進行各方面的指導,增強共同經營的效用,提高了專業化的協作程度。 促進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合作經營是克服小農經營思想的一個極為有效的途徑。台灣農業生產產值中名列前茅的果樹業和養豬業是屬於全省性的行業,因此這類合作社規模較大,擁有社員多,在各地設立了分社,在生產中進行統籌安排,從生產資料的供給、技術指導、市場拓展、運銷等具體業務上都由合作社進行辦理。有的合作社還成立研究機構,如青果合作社就為台灣的主要出口水果香蕉設立了香蕉研究所。這類組織能夠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一系列完善的服務,逐步形成了較大規模的經營。一些區域性的合作社也可以通過不斷地完善和資源整合發展成大規模的經營體系。 提高市場競爭力。在合作社以前,農戶的農產品主要通過中間商進行銷售,產銷脫節現象嚴重,有的中間商只注重眼前利益,盡量獲取差價方面的利潤,一般沒有市場開拓方面的想法,導致農產品銷售量小,競爭力弱。而合作社通過專業化的生產和一定規模的經營,能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運銷成本,並且能使農戶直接進入市場與購買者進行面對面的談判,農民可以商議出有效維護自己利益的購買價格,減少中間商的環節,降低營運費用,同時加上大規模的運銷也能極大降低運銷成本。此外還可以依靠協會的力量,與海外市場建立較好的聯系,有效的促進農產品的出口,為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供較好的條件。 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農業合作社有利於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傳統農業是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生產效率低,且無力購買先進的機械設備。成立農業合作社,有利於農業機械的普及和推廣,社員可以通過合作社進行租借或共同利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合作社裡,農業科技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推廣,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降低生產成本,有利於建立農產品品牌,檢驗農葯殘留等,這些做法都推動台灣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靠近。 此外,合作社對轉化一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鄉村城鎮化、降低農村居民過渡中兩極分化的可能性、增強社會的團結和合作、提升人們的道德水準、培育農民企業家精神等方面都將會產生巨大的作用。 農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 合作意識薄弱。隨著島內農業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有的社員的合作意識淡薄,功利心強。有些社員的自私心太重,不關心合作社經營的好壞。有的甚至把合作社當作是自己低價傾銷的場所,因此合作社中往往會出現當價格較高時,合作社沒有貨源;當價格較低時,貨源又蜂擁而至,破壞了合作社良好的營運秩序。 資金不足。農業合作社不是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只是一個服務性的機構。因此,它的資金來源是有限的,且不具有穩定性。目前,台灣省農業合作社的資金主要來源於股金、各級政府補助款、特種資金、合作社自存積存、向金融機構的貸款、捐贈款、周轉資金和社員款等8個方面,合作社少有自己的不動產。因此,它無法取得需要有不動產進行抵押的長期大額貸款,只能通過支付高額的利息為條件取得一些短期的貸款,由於農業生產報酬低,高額利息是不符合農業生產的特點的。有的合作社只能通過借款還貸,很容易便陷入資金惡性循環之中。 經營合作社的專業人才缺乏。由於資金不足,台灣島內農業合作社沒有高的薪金引進人才,在吸引人才方面比不上一些私有企業和農會,因此合作社很難聘請到一些擅長合作社經營、主動拓展業務的人才。一些本在合作社的專業人才,由於薪資水平低也紛紛跳槽,另謀高就。 經營規模較小。島內的農業合作社的經營規模還是偏小的,由於受私有觀念的影響,社員們對於土地和其他財貨視為自己所有,即使加入合作社,也不願將自己的土地與其他社員進行合耕,再加上土地面積不一,貧富情況有別,要實行合營的難度也是很大的。因此,他們多選擇分耕合營的方式。合作社本身沒有強制性的法令和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勵社員進行合耕合營,有關部門也沒有出台相應的政策對土地產權制度進行改革和調整,在這種情況下,社員們進行經營的成本還是較高的,規模經濟還沒有真正形成。 農業合作社本身的法律體系和管理體制的落後。島內對設立合作社有明確的法規規定,農業合作社的成立是在合作法令的規范下,自行依法向主管機關申請,經有關部門核准登記而設立。成立農業合作社的一些條件諸如土地面積50公頃以上,股金50萬元以上等對於落後一些的地區顯得有些要求過高。這種規定沒有真正從實際出發,缺乏彈性,使得一些落後地區建立的合作社基礎過於薄弱。 台灣省農業合作社的成功運營對祖國大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是具有重大的啟示作用的。祖國大陸「三農」問題始終是農村發展的重大問題,不斷擴大的「剪刀差」使農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農產品價格的低廉,城鄉差距的擴大,這些都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雖然祖國大陸也組建了一批各種類型的、形式各異的農業合作組織,但是這些農業合作組織沒有相應的有關合作法規的保障,沒有政府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它所能發揮的作用是極為有限的,甚至是不正規的。因此,如何建立起真正適合祖國大陸國情的農業合作社,是值得每一位經濟學工作者深入研究的。

5. 義大利國內多是山地和丘陵,為何義大利農業技術世界一流

因為義大利在土地稀少的情況下,創新農業生產方式,深化挖掘農業的二次開發,豐富了農業的產業鏈,所以義大利依然是一流的農業國家。

相比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義大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國,就拿義大利與我國相比,它的領土面積不及我國雲南省一個省的面積。其次,義大利人口大約有6000多萬人,所以人均用地上來看,義大利的人口稠密。於此同時義大利是一個多丘陵國家,它的耕地面積只有900萬公頃左右,並且要注意的是這些耕地面積非常分散,無法形成統一的大農場管理。

三,藉助著自己的農業品牌特色,義大利政府開發了農業旅遊項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觀光遊客。這不光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更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宣傳方式。

正是由於義大利在農業上的創新意識。使得義大利在土地稀少的情況下,依然具有很高的農業地位。

6. 台灣農業分布特點及原因

農業在台灣地區經濟發展中曾經佔有重要地位,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勞動力與市場,奠定了台灣經濟起飛的基礎。60年代末期後,農業「功成身退」,逐步進入停滯期,成為三大產業中最小的部門,在整體經濟中已處於相當次要的地位。80年代以來,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調整農業發展方向,台灣農業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編輯本段]發展過程
戰後,台灣農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恢復-發展-停滯-轉型」四個階段,也反映了台灣農業的興衰史。 1945-1952年,是台灣農業的恢復階段。農業在日據時代曾獲得較大發展,尤其是20-30年代,在日本所謂「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現了台灣農業發展的一段「黃金時代」,也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為主的單一農業生產形態。1951年,台灣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稻米產量達到148.5萬噸,甘蔗產量為202.2萬噸。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3%,農業勞動生產力年增長率約為6.3%,每年土地生產力約增長9.2%。
1953-1968年,台灣農業進入較快發展時期,被稱為台灣農業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1953年開始,台灣當局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帶動農業」的經濟發展戰略。1953年1月,台灣實行「耕者有其田」的農地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這期間,台灣連續實施了四期「四年經濟建設計劃」,其中,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開發農業資源,增加農業生產,拓展農產品外銷,向工業提供廉價的勞動力與原料。在增加糧食生產方面,台灣還採取了「肥料換谷」(以化肥配銷交換稻穀)、「田賦征實」(以糧食實物上繳農業稅)、「隨賦收購」(以較市價為低的官定價格,按田賦賦額另外再加征部分稻米)等方式掌握糧源,維持低廉米價。這一期間,農業生產獲得較快發展,農業生產產值從1953年的103.9億新台幣增至1968年的488.8億新台幣,增長3.7倍;最重要穀物稻米產量從164.2萬噸增到251.8萬噸;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5.5%,土地生產力年平均增長4.6%。農業發展不僅保證了糧食的充分供應,維持較低的物價,而且農業部分剩餘資金、農產品外銷取得的外匯及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工商業,支撐了非農業部門的迅速發展。
1969年是台灣農業發展的一個分水嶺,此後農業逐漸進入停滯階段。60年代中期,台灣經濟結構開始轉型,逐漸由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向以工商業為主的經濟形態轉變,農業開始走向衰落,農村勞動力開始大量流入城市與工商業。農業就業人口比例不僅繼續下降(1969年第一次降至40%以下),而且農村勞動力的絕對數也於1970年開始下降,耕地廢耕現象日趨明顯,土地利用走向粗放經營,農作物復種指數下降,傳統出口農產品因工資成本上漲逐漸失去海外市場。農業生產於1969年出現50年代中期以來第一次負增長,農業發展進入停滯階段。農村專業農戶減少,專業農戶數占總農戶數的比例從1970年的30.2%降為1980年的8.9%;農民來自農業的收入下降,農家所得來自農業凈收入的比重從48.7%降至26.4%;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為4.1%,其中有3年為負增長。
自60年代末農業進入停滯階段後,台灣當局對農業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從過去注重農業生產與增加糧食自給轉為農業、農村與農民生活的全面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但未改變農業與農村發展所面臨的困境。80年代起,台灣當局對農業政策進行了全面調整,農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轉型期。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1980年修正公布《農業發展條例》;1982年公布「第二階段農業改革方案」與「第三期提高農民所得,加強農村建設方案」,召開第一次「農業會議」;1983年提出「培養農業八萬大軍」口號;1984年制訂「加速基層建設,增進農民福利方案」,提出發展「精緻農業」構想,並實行「稻田轉作六年計劃方案」;1985年提出「加速農業升級重要措施,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民所得方案」;1988年召開第二次「農業會議」;1990年更提出「農業零成長」口號及制訂「農業綜合調整方案」等。這些方案與措施都是將農業從「量」的發展轉向「質」的提高。
然而,80年代以來,農業生產增長速度雖迅速下降,但農業專業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到1998年間,台灣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1%,其中有7年為負增長。2000年,農業生產更大幅衰退16%。但農業專業化程度有所提高,專業農戶比例上升。在耕種農戶中,專業農戶比例從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達到15.6%;在非耕種農戶中,專業農戶比例從7.4%上升為1990年27.5%;農民收入中,農業凈收入所佔比重也開始回升,從1980年的29.6%上升為1990年的35.2%。
總體觀察,台灣農業曾經有過相當成功的發展,對整個經濟發展貢獻甚大。80年代以後,台灣農業發展則遇到許多新的問題與困難,盡管台灣當局採取許多措施進行改善,但一直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是農村勞動力老化,農地閑置嚴重,農業經營日趨粗放。依2000年的最新普查,農業就業人口中,超過50歲的佔70%以上,主要負責人的平均年齡達58歲。二是農場面積零碎狹小,阻礙現代化農業發展。到上世紀90年代末,平均每戶耕地面積為1.1公頃,每人耕地面積為0.2公頃。這樣的農場結構嚴重阻礙著農業機械化的推行與生產力的提高,大型農業機械使用率偏低。三是糧食生產結構失調,稻米過剩,雜糧生產不足,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四是農田污染嚴重。據調查,台灣土壤污染以銅、鎳、鋅、錳、砷等較為嚴重。另外,養殖漁業的發展,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土壤鹼化等。五是農業面臨貿易自由化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市場開放的沖擊。
面對整體經濟的轉型與農業發展的困局,台灣當局大幅調整農業政策,改變過去重視「量」的增加,而轉向「質」的提升,將農業發展與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環境的改善相結合,試圖實現「生產、生活與生態」的良性循環。一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產品質。1984年,台灣就提出了發展「精緻農業」的口號,即發展以「經營方式的細膩化、生產技術的科學化以及產品品質的高級化」為特徵的農業生產。1990年,台灣提出「農業零成長」口號,農業發展重點轉向發展新的優良農產品,提高農產品質,如開發與推廣優質米,開發多產期與高價值水果等。二是推動農業生產企業化、自動化與科技化,以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升級。三是發展森林、海洋游樂與休閑農業。四是培養核心農民,增加農民福利。五是將部分不具競爭力或污染性的農牧業生產移向海外與祖國大陸。
[編輯本段]農業生產結構
台灣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與林業四大部門。50餘年來,台灣農業生產結構已逐漸由以種植業為主的單一的傳統農業,逐漸轉變為農林牧漁綜合發展的多元化農業與商業性農業。80年代到90年代末,種植業產值比重保持在41-47%之間;漁業產值比重從過去的不足20%上升到80年代的28%上下,90年代保持在25%左右;畜牧業產值比重持續保持上升趨勢,1996年達到35.5%的高峰,1997年豬口蹄疫事件發生後,其產值比重下降,1999年為33.2%。林業產值比重一直很小,1995年之後一直維持在0.2%左右。
在整個農業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每一個農業部門內部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種植業內部,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與花卉等園藝作物比重迅速提高;在漁業內部,已由沿岸和養殖漁業為主向近海與遠洋漁業發展;在畜牧業中,在養豬、養雞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乳牛與肉牛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比重逐漸增大。

7. 大陸對台灣的農業技術優勢有哪些

完全贊同ming126126的說法

大陸農業真要說優勢,大概就是大規模生產、較少/沒有台風災害,造成大陸農產品就有很大的價格優勢。不用什麼特別的農業技術,大陸光是價格,就把台灣農業打得非常凄慘。

至於你說的互惠互利,是站在大路和短期上來看的。從台灣和長期來看,完全不同。

台灣的技術經過大陸大量生產,低廉回頭傾銷台灣,然後台灣農民只能選擇休耕,台灣農業走向凋零,倚賴進口的下場就是哪天全球糧價格飆高,台灣人就等著餓肚子。所以說...互惠互利...是呀...大陸和短視的台商的互惠互利。

8. 歐洲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有哪些

德國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
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產品和農業食品出口國。
荷蘭農業高度集約化,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1.6%,從業人員17.3萬,常年位居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
義大利基本農業總產值超過300億歐元(不包括食品加工,物流銷售等相關產業)位居歐洲第三僅次德法兩國,占國內生產總值份額約2%。

9. 義大利農業發達的優勢區位條件

  1. 自然條件:地中海氣候區,光照和熱量充足。灌溉條件好。土壤肥沃。

  2. 社會經濟條件:發達國家,科學技術條件好,市場廣闊,勞動素質高,政策支持。

閱讀全文

與台灣農業和義大利農業哪個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亞洲叫什麼 瀏覽:194
英國掛車怎麼開 瀏覽:433
中國總資產是多少 瀏覽:412
印尼巴士怎麼下載最新版 瀏覽:38
義大利學校什麼時候開學 瀏覽:145
義大利快遞格式是什麼 瀏覽:666
印尼慘案中回歸的華裔有多少 瀏覽:777
中國餐桌禮儀中哪個位置是主座 瀏覽:367
西方為什麼一直看好印度 瀏覽:430
伊朗進口中國的原料葯是什麼 瀏覽:183
為什麼伊朗那麼多新冠 瀏覽:658
越南電商融資怎麼樣 瀏覽:201
義大利原皮包哪個好 瀏覽:345
伊朗與伊拉克戰爭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953
中國駐什麼 瀏覽:670
中國共有多少例新冠冠肺炎 瀏覽:44
蓮花清溫怎麼寄到英國 瀏覽:501
安妮義大利哪些送餐具 瀏覽:232
伊朗為什麼不兼並阿富汗 瀏覽:847
伊朗旅遊有什麼特產 瀏覽: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