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戰義大利為何中途改變立場
總的來說是利益導致的。
義大利一直認為自己在同盟中獲利太少,在它進攻阿比西尼亞的戰爭中,德奧也沒有給予援助,在巴爾乾的擴張則遭到奧匈的抵制,與法國的經濟和關稅戰也無利可言,再上英德關系的惡化(意高層有相當強的親英情緒),法國承認了義大利對的黎波里的「權利」等,使義大利與法國最終在1902年簽訂了中立協議(此前還有經濟和殖民地協議等),極大地軟化了三國同盟。由於1908年奧匈合並波、黑兩省的刺激,1909年,俄皇和意王又簽訂《拉匡尼基協定》,由於該協定實際上表明兩國決心共同抵制奧匈在巴爾乾的擴張,這等於意進一步向協約國靠攏。
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騎牆兩端,兩頭要價,一方面表示願意支援「盟友」;另一方面又與協約國談判進攻奧匈。在協約國「邊境作戰」失利後,意曾暫停與協約國的談判,馬恩河會戰後恢復。由於奧匈不肯過多讓步,而協約國承諾取勝後把原屬奧匈的大片土地和巴爾干、東地中海一些地區給予義大利,因此促成了《倫敦密約》的簽訂,在得到英國的貸款援助後,義大利於1915年5月23日向奧匈宣戰,而到1916年8月才對德國宣戰,可見還是留了「後手」。
綜合來看,如果協約國迅速戰敗,那義大利必然站在同盟國一邊,但正因為當時相持的局勢,才給了意如此表演的機會,當然意國內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英國會勝利,這也起了作用。如果說意耍兩面派,其實也有點冤枉它,畢竟追求國家利益是不能被指責的,只不過它的手段比較不光明正大而已。
⑵ 一戰初同盟國成員義大利為什麼加入協約國作戰
1,義大利當初參加同盟國也是三心兩意的。一戰爆發後,義大利首鼠兩端,待價而沽。奧匈帝國在決定對塞爾維亞宣戰前正式征詢過德意兩個盟國。相對於德國毫無保留地對盟友的支持。義大利的回答則顯得投機而且怯懦:義大利援引使它免於軍事行動的防禦條款而讓自己置身事外,保持「中立」。當奧匈帝國在東線遭到沙俄的重創,博士德國不得不從激烈鏖戰中的西線抽調寶貴的兵力去支援奧軍,以免沙俄沖過喀爾巴阡山隘口去掃盪匈牙利平原。幾乎就在同時,奧匈帝國在巴爾戰場對塞爾維亞的又一次輕率的戰役也遭到徹頭徹尾的失敗。面對外強中干,屢戰屢敗的布頭帝國。義大利開始蠢蠢欲動,不再想保持中立了。
2,義大利要求得到奧匈帝國領土中的的里雅斯特,整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的亞得里亞海沿海區域。德國主張部分滿足義大利的要求,哪怕是把的里雅斯特割讓給它,以換取義大利至少保持「中立」。但奧匈帝國即使在德國的壓力下也拒絕了義大利的領土要求。而協約國為了爭取義大利,在給予義大利奧匈帝國領土問題要「慷慨」得多:不僅明確答應義大利可以取得的里雅斯特,阜姆,伊斯特拉和達爾馬提亞,還把主要是希臘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島也許給義大利。還同意義大利戰後可以擴大其非洲殖民地並可以參與瓜分土耳其的領土。而義大利為了重溫把地中海變成內湖的羅馬帝國迷夢,居然相信了協約國的空頭支票,把人家的這一碗米湯高高興興地喝了下去。於是在1915年4月義大利在羅馬和協約國簽署了《倫敦條約》,規定義大利在簽約後1個月對同盟國宣戰。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出於對德國的懼怕,義大利沒有對德國宣戰。只有在1916年8月28日,在義大利覺得更加安全的,不怕德國報復了,它才對德國宣戰。
當然義大利參戰後變現很水:忙沒幫上,亂倒沒少添。財政枯竭,使它成為協約國的的經濟負擔。尚未從1912年利比亞戰爭中恢復過來的義大利軍隊裝備低劣,缺乏訓練。阿爾卑斯山和波河前線一敗塗地:宣戰時義大利陸軍總兵力不過87萬。而僅到1916年底,意軍就傷亡70萬。海軍依靠英國千里迢迢運來的寶貴燃料,才勉強應付。後來要不是日本派來海軍特遣艦隊到地中海接手護航任務,再加上法國海軍幫忙,才把奧匈帝國那支小規模海軍封閉在亞得里亞海灣中。
據說當年威廉二世通報佛蘭肯豪森和魯登道夫義大利終於背盟的時候,魯登道夫說了那句名言:陛下,如果義大利作為我們的盟國參戰,我需要您給我80個師保護它,如果作為敵人和我們作戰,我只需要40個師就可以打垮它。
⑶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為什麼要轉投協約國,又是以什麼為借口背離同盟國的
義大利原本是同盟國成員,開始觀望,後見戰爭對同盟國不利,轉而加入協約國作戰.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西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義大利的倒戈,打破了力量的平衡,導致了同盟國的戰敗。
⑷ 一戰的時候,義大利為什麼要叛變
義大利是個投機主義者,一直在觀望是倒向英法,還是投靠德國.在英法擋住德國最初的進攻後,認定德國與奧匈無法贏得戰爭,而義大利同奧匈又有邊界糾紛,這時法國又與義大利達成密約,許諾戰後割讓領土給義大利,在這種情況下,義大利參戰.只不過後來巴黎和會的時候,與法國的密約成了一紙空文,義大利沒有從一戰得到多少好處.
⑸ 一戰問題
1914年,「一戰」爆發,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然而,三國同盟之一的義大利卻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原因何在?
首先,這是由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其次,這也是由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第三、一戰爆發後,協約國全部滿足了義大利領土方面的要求。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⑹ 德國和奧匈帝國都不好惹,一戰中義大利為何敢毀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展開了激烈的廝殺,戰爭席捲全球。由於雙方實力相當,因此打的難解難分,戰爭日趨白熱化,但就在雙方決戰的關鍵時刻,同盟國核心成員之一的義大利卻突然叛變,公然投靠了協約國,成為可恥的叛徒。眾所周知,德國和奧匈帝國都不好惹,那麼義大利為何敢毀約?
第一,義大利雖然和德國、奧匈帝國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但該條約屬於防禦性條約。條約規定三國如果有一國遭到其他國家的攻擊,其他兩國就有參戰的義務。不過一戰的起因是奧匈帝國入侵塞爾維亞,而非奧匈帝國遭到他國入侵。德國同樣是主動向協約國宣戰,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行為不在三國同盟保證范圍之內。此外,條約中還規定如果德奧遭到英國攻擊,義大利不負有援助的義務;奧匈帝國遭到俄國攻擊,義大利將保持善意的中立。所以嚴格來講,義大利並沒有毀約,義大利有權力不履行三國條約。不過既然三國說好一起干,義大利中途退出沒什麼,公然投敵叛變就有點不地道了。
第二,義大利是在協約國的利誘下叛變的,有英法俄撐腰,義大利所以才敢叛變。英法給了義大利巨大的援助,大大加強了義大利的軍事力量。《亮劍》中李雲龍的義大利炮就是一戰時期法國援助給義大利的。此外,義大利和德國中間隔著法國和瑞士,唯一的威脅來自奧匈帝國,不過兩國邊境線很短,而且地形復雜,奧匈帝國本就自顧不暇,所以義大利根本不怕奧匈帝國的報復。
第三,義大利雖然加入了同盟國,但並不是真心的。一戰爆發後,義大利認為自己獲利太少,尤其是奧匈帝國本就占著義大利的不少土地。所以,義大利想趁機要挾奧匈帝國,雖然奧匈帝國雖然做出讓步,但仍然無法滿足義大利人的胃口,所以義大利惱羞成怒。而此時,協約國開出誘人價碼,英法答應戰後把阜姆和達爾馬西亞交給義大利,還承認了義大利在利比亞的殖民權力,義大利對英法的條件非常滿意,所以很快就加入了協約國。義大利的舉動充分反映了義大利牆頭草的本性。事實上,雖然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但推遲了好幾個月才對同盟國宣戰,協約國失利的時候義大利還和奧匈帝國私下停戰,義大利的兩面派特性在一戰中暴露無疑。
⑺ 一戰前後的義大利為何經常「左右橫跳」啥因素
很多人喜歡說二戰中的義大利拖了德國的後腿,是“豬隊友”,不過實際上這種說法已經被證明是不靠譜的,二戰的義大利雖然很菜,但是絕對稱不上豬隊友,更不是那種“一觸即潰”的菜鳥。不過一戰中的義大利,那可不是“豬隊友”能形容的了。准確來說,是徹頭徹尾的“二五仔”,開戰之前義大利是“三頭同盟”,開戰之後直接加入協約國對著昔日盟友猛捅。
那麼這到底為什麼呢?為何義大利會直接倒戈相向背叛盟友呢?

上圖_ 一戰中的意軍
1915年4月26日協約國集團與義大利在倫敦簽署了《倫敦秘密條約》,這條約雖然規定義大利是對奧匈一國宣戰,但是這種文字游戲根本沒有意義。
當時義大利不論是對奧匈一國,還是對整個同盟國集團,都是一模一樣的。早在1906年3月,德皇威廉二世早就預測過義大利的傾向,他的結論是:“如果英國和我們還是朋友,義大利和我們就是一邊的,如果英國和我們開戰,那它一定不在我們這邊。”
德皇陛下一生愚蠢,這一點上還真的是一針見血啊。
⑻ 義大利,在一戰時為何背叛同盟國而投向協約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加入了三國同盟, 本來義大利在歐洲大陸最主要的敵人是法國和奧地利帝國———與前者在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等海外殖民地上存在著尖銳對立; 與後者在領土問題( 如特倫提諾和的里雅斯特) 、在爭奪勢力范圍如巴爾乾地區、亞得里亞海等方面也存在嚴重對抗。

義大利身份的轉變,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就義大利國內而言,民眾一直不滿政府與宿敵奧匈結盟的政策,資產階級也因沒有從與奧結盟中得到何種好處而對奧匈反感至極,因此一旦兩大集團開戰,義大利民眾很難接受義大利站在德奧一方作戰的主張,義大利最終必然倒向“協約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