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狼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方
世界性廣泛分布,但當前狼的分布區已大大縮小,特別是在北美和西歐
它們曾經的居住地遍布整個北半球,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國(夏威夷除外)和墨西哥,歐洲的大部分國家,幾乎整個俄羅斯,東亞,中東的部分地區,印度還有尼泊爾。但今天,美國除北部幾個州的大部分地區已經沒有了狼的蹤跡(由於今年來生態學者的研究表明狼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因此在美國的很多地方狼群正被重新引入),墨西哥的野生狼群已經在1960年滅絕,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同樣如此。歐洲的情況最糟,除了西班牙、義大利、波蘭、希臘和土耳其還有少量的狼群外,其他地區的幾乎都已經滅絕了。
『貳』 義大利狼的介紹
義大利狼(學名:Canis lupus italicus)是灰狼的一個亞種,屬於食物鏈上層的掠食者,通常群體行動。它們生存於義大利亞平寧山脈的森林和山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犬科家族成員。狼具有很好的耐力,適合長途遷移。它們的胸部狹窄,背部與腿強健有力,使它們具備很有效率的機動能力。它們能以約10公里的時速走十幾公里,追逐獵物時速度能提高到接近每小時65公里,沖刺時每一步的距離可以長達5米。由於它們會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紀末期前都被人類大量捕殺。
『叄』 狼在世界是怎樣分布的
狼的分布范圍:世界性廣泛分布,但當前狼的分布區已大大縮小,特別是在北美和西歐。狼在國內分布於除台灣、海南島及其它一些島嶼外的各個省區,但目前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以及西藏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生境與習性狼的適應性很強。可棲息范圍包括苔原、草原、森林、荒漠、農田等多種生境。海拔高度也不限制其分布,在青藏高原狼的分布很廣,密度也較大。在溫帶的草原地區,如蒙古草原(包括蒙古國的東方省、肯特省,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呼盟和錫盟)狼的分布很廣。狼喜歡在人類干擾少、食物豐富、有一定隱蔽條件下生存。在我國華北、華中、華南各省份狼的活動僅限於山區環境、不適應於人類開發的狹小的環境內。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的狼的分布也僅限於山區。
『肆』 哪個名族崇拜狼和仇恨狼以及原因和有關故事!
這是自然界,任何生命都是高貴的,沒有好壞之分,所謂的有益有害只是人類的主觀論斷,即只要影響到了人類的利益,就是有害的,這也是世界上基本沒有動物喜歡人類的原因。食肉動物普遍很兇殘,但是沒有任何一種食肉動物在已經吃飽的情況下還去襲擊獵物。而每天人類僅僅是為了取樂或純粹無聊就要大量殺死其他生物,就算在最兇殘的食肉動物眼裡看來也是不可理解的。
狼是動物世界中比較特殊的一類,它既有兇殘嗜血的天性,又有團結協作的特點。因此,
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狼仇恨與狼崇拜兩種觀念。
我們先來談一談人們為什麼恨他們吧。狼由於對草原人重要資產的羊產生危害性,草原人對它們不得不大力獵殺。種種記載表明,它還危害家畜甚至吃人;它是寓言故事等文學作品中傳說的惡魔,身性兇殘,陰險狡詐,常常被貫以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狼子野心等等惡名。於是人類對狼大開殺戒,將其趕緊殺絕。
接下來我們再來談一談人們對他們的崇拜。人們推崇的狼主要是因為狼有以下三個特徵,首先,嗅覺敏銳,善於捕捉機會。在大草原上,狼似乎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它們的主要目標——羊或羊群,窺視著羊的活動規律甚至牧羊者的狀況,一有機會,馬上出擊。難怪人們常常將捕獵者形容為「惡狼似的眼睛」。其次,富於進取心和攻擊性,且不輕言失敗。狼襲擊羊時,常常是死死咬住,不會輕易放棄。而且狼並不是咬死一隻飽腹而已,而是在最短的時間里,能放倒多少就放倒多少。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應該是團隊精神。狼很少單獨出沒,總是團隊作戰,所以才有「猛虎還怕群狼」之說。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人類社會,團隊精神的威力越來越受重視,這是人們尊崇狼性文化的又一個緣由。
總之,有人仇恨狼,有人崇拜狼,的確,任何事物總是兩面的。我們應該全面的看待這個極具個性的動物,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分析事物。
狼的歇後語
1、 狼吃狼 - 冷不防(比喻突然,沒有料到)
2、 狼惜豬娃 - 還不了(比喻不去無回)
3、 狼頭上長角 - 裝樣(羊)
4、 狼裝羊肥 - 不懷好意
5、 狼吃狼 - 冷不防
6、 狼裝羊笑 - 居心不良
7、 狼頭上括竹筍 - 裝羊(羊)
8、 狼行千里吃肉 - 本性難移
9、 狼窩里蕎孩子 - 性命難保
10、狼不吃死孩子 - 活人慣的
11、狼啃青草 - 裝洋(羊)
12、狼吃鬼 - 沒影幾
13、狼看羊羔 - 越看越少
14、狼借獵娃 - 還不了
15、狼狗打架 - 兩頭害怕
狼的俗語
1、 狼肚子里沒有好心肝。
2、 狼披羊皮還是狼。
3、 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4、 可憐狼的人要被狼吃掉。
5、 可憐狼的獵人,羊群不會增多。
6、 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邊吃屎。
7、 不開獵槍,打不住狼。
8、 狼給羔羊領路最危險。� �
9、 狼到天邊不改性;
10、狼窩里少不了骨頭;
11、狼是銅頭鐵腳麻桿腰;
12、狼有狼道,蛇有蛇蹤;
13、狼最喜歡離群的綿羊;
14、狼剩一口氣時,還想吃羊;
15、狼的頭伸進羊圈,決不會謙虛的把身子留在外面。
在一萬年前,世界上狼多人少,狼極多,人極少。在更早以前,想必更是如此。現在,世界上人極多,狼極少。數量上的變化也反映出狼與人在這個星球上統治力的更迭。從高山到海島,從森林到草原,曾經遍布狼跡,現在則密布人類的腳印。在狼看來,這個人類不斷開拓的世界,正是它們失落的世界。
多用狼眼看一看世界是有好處的,在它們看來,有太多的人是愚昧的。
狼的種類及分布
我們通常所說的狼多指分布於亞、歐、北美的灰狼。真正從種的概念劃分,狼主要包括灰狼、赤狼(美國紅狼)、郊狼(叢林狼)、胡狼(亞非的豺)、紅狼(亞洲豺狗)及比較接近狐狸的南極狼(福島野犬)、南美狼(鬃狼)。
狼曾經廣泛分布在北半球歐亞大陸及北美大陸。在歐亞大陸除個別島嶼外(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半島及日本)均有狼的分布。在北美,狼的分布曾到墨西哥的南部,北回歸線附近。
現在狼的分布區域已大大縮小,特別是西歐和北美。整個北美狼的分布向北退縮到北緯45度以北地區,狼在西歐和北歐的很多國家絕跡了,僅挪威、瑞典、芬蘭、土耳其、希臘、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八個國家有狼的分布。狼在東歐和亞洲還有廣泛分布。在中國,狼曾分布於除台灣、海南島及其他一些島嶼外各省區。但目前狼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內蒙以及西藏等人口密度比較小的地區。在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地區很難見到狼的蹤跡。
狼的外形與體色
狼是犬科中體型最大者,外形似狼犬,但嘴尖口寬。通常兩耳豎立,尾不上卷,尾毛蓬鬆,尾巴尖部毛色暗黑。整個頭部、背部以及四肢外側毛色黃褐、棕灰色,雜有灰黑色毛,但四肢內面以及腹部毛色較淡,毛色常因棲息環境不同和季節變化而有差異。
狼的生活習性
一般情況下,一個狼群有大約七到十隻狼。一頭公狼擔任首領,這頭公狼有一個固定的配偶,它們負責繁衍後代,但哺育幼狼卻是狼群共同的責任。母狼在產下幼狼之後,一般要在狼穴中呆上一段時間,以哺乳和保護幼狼。這段時間,公狼和其他的狼就會為母狼叼來食物,以保證母狼的身體健康和奶水充足。但母狼並不讓家族的其他成員靠近幼狼,即使是幼狼的父親也不能例外。它們一旦靠近幼狼,母狼就會發出憤怒的嚎叫,那代表了母狼對幼狼深深的愛。其他的家庭成員們只是將覓得的食物放在洞口,以備母狼食用。母狼短時離開巢穴是為了飲水和排泄。就像母親經常為嬰兒換尿布和洗澡一樣,母狼也經常用舌頭舔拭幼狼的全身,為狼仔擦洗身上的污穢。
在一個狼群中,只有頭狼和它的配偶才能有生育的權利,而其他雄狼和雌狼卻連交配的能力都沒有。這一方面是為了控制狼群的數量和狼群後代的質量,但從另一方面看,家族的所有成員都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它們沒有自己的後代,它們為了狼群共同的利益而放棄了許多利益。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它們對狼群家族的忠誠和奉獻精神。
『伍』 關於狼的一堆問題(十萬火急!!)
狼群
狼由一個或數個家族集合成一個大集團,過著群居生活。若雌雄配成對的,感情都很好,常會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終生廝守,彼此照顧極為體貼,這是動物里很少看到的。
大集團只在冬天組成;夏天多單獨生活,或過著小家族群的生活。
冬天時,由於小型動物躲起來冬眠,因此多獵食鹿類等大型動物;然而,獵殺大型動物時又非成群結隊通力合作不可,so狼在冬天要組成較大的群體。
夏天因為要養育幼仔,自然由雌雄成對過著小家族生活,棲息在濃密的森林及深山中,很難被人們發現。
因此,全年生活在南方的狼,是不太會組成大集團;只有生活於北方的狼才會組成大集團。一個狼群通常有4~8隻,但也曾發現多達36隻的大集團。
狩獵
狼群狩獵時會全體出動協力合作。在找尋獵物時多排成一縱隊,以每小時26~40公里的速度慢慢前進。
狼追趕獵物時,可一追數十公里,將獵物驅趕到很不好走的地方去;它們可以一直跟著獵物,直到獵物筋疲力盡時,才加以擊殺。因此,狼是很有智慧、強健、勇敢的一種動物。
狩獵場
狼群通常有自己狩獵的領域,並有狩獵專用的通道,這些通道有時長達100公里。
在這些通道附近,常有各種獵物出沒。狼群常在這些狩獵通道上巡邏,並在各處塗上由身體所分泌的臭液或糞便,作為自己領域的標記。這些狩獵場常會一代繼承一代。
巢穴
狼以樹洞、岩洞、草叢作為藏身和棲息的處所。在春天繁殖期,狼會再狩獵場附近築造一些巢穴。築巢多由雌狼負責,而由雄狼從旁協助。
狼如果在洞內築巢,會先在內部鋪些樹枝,然後在鋪上樹葉和由母狼身上掉落的毛。
幼仔
在北美洲,狼多在5月生產。懷孕期為63天,一次可產3~6仔,最多紀錄是14仔。
剛出生的幼狼,重400公克,眼睛要10天候才能張開。幼狼很像小狗,具有淡青色或污褐色的厚軟毛,約4~8周即可斷奶,然後由雙親為給半消化後再吐出來的肉。
2個多月大時,已經能跑出巢穴,3個月大時就能跟著狼群到處亂跑。此後,即開始學習狩獵的方法。
幼狼一歲大時,體型已長得像成狼一般大小了。2~3歲時便已成年。狼的壽命和狗差不多,約12~16年,但由人工飼養的狼可活到20年。
社會組織
在狼群里有復雜的社會組織,經過爭斗後,以最強壯的一隻雄狼當領袖,再和一隻母狼形成一對領導者,負責巡邏領域邊界,解決成員爭端,並控制隊伍的遷移。
社會秩序的最低層常是被逐出的分子,生活在隊伍的邊緣,吃狼群的剩餘食物維生。
狼群的社會系統由很復雜的信號語言建立並維持。這種信號語言包括尾、耳、口及身體的許多動作即發聲,顯示每一份子的身分及情緒。例如,強者會翹起尾巴來瞪視弱者,而弱者則伏下耳朵,示出喉嚨來。
http://www.txkd.com/printpage.asp?BoardID=54&ID=47041
狼的秘密
聞狼色變。狼真的可怕嗎?為了弄清事實真相,瑞典一們生物學家曾孤身深入狼窟,多年與狼為伍,在義大利對近百隻狼進行了觀察、試驗和研究。他常常同狼一起嚎叫,並逐步懂得了狼的語言,揭開了狼群社會的秘密。
狼的最大特點是成群結隊。狼慣於嗅探,確定鄰居的情況,知道相互之間該如何相處。狼的嗅覺極其靈敏,不易受騙。它喜歡集體行動。一旦發現可獵取的動物,它們便成群出擊。在大風呼嘯的雪原上,三、五十隻餓狼呼嘯而過,那是任何動物都難以匹敵的。有人曾親眼看到幾百公斤重的大熊被狼群追得走投無路,亂撲亂叫,最後群狼一擁而上,把它扯成碎片。在分食獵物時,狼各自貪婪地吞食,從不為爭食而撕打。
在狼群中,只有一對狼享有最高的地位,它們就是狼群的首領。處於最高地位的公狼整天忙於維持狼群的安寧,平息爭端,讓好鬥者受約束。而處於皇後地位的母狼,卻是主宰狼群一切事務的總管。王位,是經過「競選」斗爭而得來的。它們常為爭奪首領地位而血戰一場。母狼之間的奪權斗爭,甚至比公狼更為激烈。只是最有權威的「皇後」,才有做母親的特權。所以,「皇後」總是嚴密地監視著其他母狼的戀愛生活,倘若哪只母狼與公狼發生交往,它就會被咬得鼻青臉腫。
「皇後」對求婚者極其溫柔,從不挑剔,平時它同下級公狼發生曖昧關系,這是為了自己將來的子女能得到這些公狼的照顧。只有發情期,為首的母狼才同地位最高的公狼交配。
狼的幼子在出生後不久,便開始出窩嬉戲了,並很快地學會了狼的語言。狼會扮鬼臉,高聲嚎叫。狼的嚎叫聲調有高低之分,構成了不同的聯絡信號,以此與正在進行捕獵的同伴保持聯系。遠離的狼也用嚎叫來告訴同伴,自己在哪裡。狼還往往利用嚎叫顯示集體的威力。它們常常聚在一起,象舉行歌詠晚會一般的嚎叫不停。
自《廣聞博錄》(文史、科學知識小品)81頁,人民日報出版社
四、狼孩、熊孩、豹孩、鹿孩
印度「狼孩」拉穆已於1986年12月28日死去。世界上發現的「獸孩」已有50多個。有記錄在案最早被發現的,是1344年在德國深山中的一個「狼孩」。除了由狼養大的「狼孩」以外,還有由其他動物撫養的各種「獸孩」。1761年,匈牙利有幾位獵人在高山深穴里,發現了一個正在和幾只小熊嬉戲的女「熊孩」。
1923年,印度獵人打死了一隻母豹,發現豹穴里有兩只小豹和一個五歲的「豹孩」。這個「豹孩」只會用四肢爬行,全身的皮膚由於磨擦而變得很厚,並且布滿傷疤,看到雞鴨時,就猛撲過去撕爛、生吞。
1975年,一個法國探險家在非洲的一個林區里,發現了一個長滿黑發的「鹿孩」,他跟在鹿群的後面,四肢著地跑跳。
紐西蘭鹿的種類
目前,全紐西蘭的養鹿場達5000個以上。鹿的存欄數量達180萬頭,居世界第一。
紐西蘭的「鹿移民」包括歐洲赤鹿、北美赤鹿、梅花鹿、印度水鹿、東南亞黑鹿、南亞花鹿、歐洲天鹿、北美白尾鹿。歐洲赤鹿:1851年,第一批鹿被引到紐西蘭。那是來自歐洲的幾只赤鹿;1923年,1000隻歐洲赤鹿被引到紐西蘭,散放到南北兩島約50個地點。北美赤鹿:1870年,有人將北美赤鹿引到南島的達尼丁;1905年3月,又有18隻北美赤鹿引入。
梅花鹿:1885年,首批3隻梅花鹿被引到達尼丁,但不久便沒了音迅,也許被人射殺。第二批梅花鹿是1905年從英國的烏邦寺引入的。水鹿:1875年,一對水鹿從斯里蘭卡引入,放養在卡那萬,到1880年,因保護得當,達到30隻。/黑鹿:1907年11月,被引進,放到羅托魯瓦,但誤認為是水鹿。 花鹿:1867年,7隻來自默爾本的花鹿被放到南島奧塔戈,10年間發展為100隻,但1890年―1910年之間,被定居者獵殺。 天鹿:1860年―1910年期間,至少有24隻被引種紐西蘭,到1980年,還有13個野生種群。北美白尾鹿:1901年,首批白尾鹿2雄、2雌放到塔卡卡山谷,未成功;1905年,又引來9隻,來自美國新漢浦郡。
狼和鹿
狼是兇殘的,鹿是溫和的,狼是大壞蛋,鹿是人們憐愛的對象。這是我們在童話故事裡了解到的狼和鹿,那麼在現實的森林中,狼和鹿是怎樣各自地生存著呢?它們之間有著什麼聯系呢?
這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森林裡的鹿群,大量捕殺狼及鹿的其他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像的災難。狼與狗是親屬,外貌長得很像,只是狼的個兒比狗稍大些,體毛一般是灰黃色,有時產地不同,它的顏色也有差別。狼的身材較瘦,四條腿較長,尾巴拖在兩條後腿當中,很少擺動,人們叫它木頭尾巴。它的吻部較狗尖一些,嘴巴較闊,眼睛有點斜,耳朵直豎,看上去一副兇相,是畜牧業的主要害獸之一。
狼生性兇殘、機警、多疑和狡猾,加上它的聽覺、視覺和嗅覺都十分敏銳,又成群結隊地活動,所以在牧區常乘牧人疏忽的時候,竄入來咬殺或叼走羊。而且還會使用埋伏、圍攻等方式,捕殺羊、鹿、狍和家禽等,甚至傷害人命。由於狼對人的危害很大,有的國家甚至用直升飛機來消滅狼群。但也有科學家認為,狼在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中有一定作用,由於狼善於捕獵黃羊和鹿群內的不健康個體,在客觀上起著自然選擇的效果。
狼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生活在山地。平原、森林和凍原地帶,甚至高達5000米的山地都有,在開闊的原野上數量最多。平時單獨或雌雄同棲,冬季常常集合成群,一般每群10多隻在一起。
狼的毛皮可以制皮衣、褥和帽子等。
水鹿(Cervus nuicolor)Sambar
生境:中、低山山區的闊葉林、針葉林、灌 木林、林緣草坡。
捕食:用嘴啃食樹葉、青草。
食物:多種植物的莖、葉、花、果。
體型:體長1.8~2米,尾長約24厘米。體重雌鹿約120千克。雄鹿180千克。
習性:喜群棲,常成對或3~5隻結群。白天躺卧在高草叢中或林間休息,黑夜才出來活動。夜間活動時經常發出呼叫聲,雨天活動更為頻繁。生性機警,善於奔跑跳躍。喜歡在水中活動,常在在泥潭中泥浴,夏天尤其喜歡在水中活動,能輕松地游好幾公里。有舔食鹽土的習性。雲南、海南等地馴養水鹿已有較長歷史。
分類:哺乳綱偶蹄目鹿科。
分布:雲南各地山區。中國長江以南各地。
保護:中國II級重點保護動物。
赤麂(Muntiacus muntjak)Indian muntjac,Barking deer
生境:低海拔山區丘陵的森林、灌叢。
捕食:用嘴取食植物。
食物:植物嫩枝、葉、花、果實、農作物。
體型:體長約1米,尾長17~21厘米,體重25~30千克。
習性:孤獨活動的動物,膽小謹慎,多在夜間或清晨、黃昏覓食,白天隱蔽在灌叢中休息。受驚時能發出極為響亮的類似狗吠的叫聲。活動范圍很固定,被追捕逃跑時,無論跑多遠,最後又會回到自己原來的活動區域。繁殖力強,全年都能交配,孕期210天左右,每胎產一仔,一歲達到性成熟。麂皮是重要的製革原料。赤麂是中國南方主要狩獵動物。
分類:哺乳綱偶蹄目鹿科。
分布:雲南各地。中國東南、華南、西南地區。
保護:未列入保護動物名單。
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受到外力的劇烈干擾)總是平穩地進行著,與此同時生態系統的結構也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這叫做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最明顯表現就是系統中的物種數量和種群規模相對平穩。當然,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即它的各項指標,如生產量、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不是固定在某一水平,而是在某個范圍內來回變化。這同時也表明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和維持平衡狀態的能力。當生態系統的某個要素出現功能異常時,其產生的影響就會被系統作出的調節所抵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和物質循環以多種渠道進行著,如果某一渠道受阻,其他渠道就會發揮補償作用。對污染物的入侵,生態系統表現出一定的自凈能力,也是系統調節的結果。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能量流和物質循環的途徑越多,其調節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響的能力,就越強。反之,結構越簡單,生態系統維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農田和果園生態系統是脆弱生態系統的例子。
一個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的影響超出這個限度,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生態系統就會在短時間內發生結構上的變化,比如一些物種的種群規模發生劇烈變化,另一些物種則可能消失,也可能產生新的物種。但變化總的結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這種超限度的影響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是長遠性的,生態系統重新回到和原來相當的狀態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就是生態平衡的破壞。作為生物圈一分子的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力目前已經超過自然力量,而且主要是負面影響,成為破壞生態平衡的主要因素。人類對生物圈的破壞性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大規模地把自然生態系統轉變為人工生態系統,嚴重干擾和損害了生物圈的正常運轉,農業開發和城市化是這種影響的典型代表;二是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種資源,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森林砍伐、水資源過度利用是其典型例子;三是向生物圈中超量輸入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和廢物,嚴重污染和毒害了生物圈的物理環境和生物組分,包括人類自己,化肥、殺蟲劑、除草劑、工業三廢和城市三廢是其代表。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的鹿類,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體重70—100千克。它的體形勻稱,體態優美,毛色隨季節的改變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栗紅色,無絨毛,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有許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在陽光下還會發出絢麗的光澤,因而得名。冬季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差不多,藉以隱蔽自己。頸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條黑色的背中線從耳尖貫穿到尾的基部,腹部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塊,其周圍有黑色毛圈。頭部略圓,顏面部較長,鼻端裸露,眼大而圓,眶下腺呈裂縫狀,淚窩明顯,耳長且直立。頸部長。四肢細長,主蹄狹而尖,側蹄小。尾較短,背面呈黑色,腹面為白色。雌獸無角,雄獸的頭上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杈,眉杈和主幹成一個鈍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離較大,位置較高,故人們往往以為它沒有次杈,主幹在其末端再次分成兩個小枝。主幹一般向兩側彎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橫抱,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是其生存斗爭的有力武器。
梅花鹿雄獸的舊角大約在每年4月中旬脫落,再生長出新角。新角質地鬆脆,還沒有骨化,外面蒙著一層棕黃色的天鵝絨狀的皮,皮里密布著血管,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鹿茸。這時若不採茸,繼續長到8月以後,鹿茸就逐漸骨質化了,外面的茸皮逐漸脫落,整個鹿角變得又硬又光滑,一直到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自動脫落,重新長出鹿茸。
在鹿茸生長發育過程所處的不同階段,其外部形態也隨著發生變化。人們給各個生長階段都起了一些形象的俗名。野生的梅花鹿未經鋸茸而脫掉骨質角稱為脫掉「干杈子」或者脫掉「清枝」,飼養梅花鹿經過鋸茸而脫下殘留的骨質角稱為「脫花盤」或「脫盤」。花盤脫落以後角基上有凝固的血跡,這種狀態稱為「老虎眼」。以後茸芽組織由四周皮部向內生長,與中間的血痂融合在一起形成微凹的碗狀,稱為「燈碗子」。此後,角基上面由茸的分生組織形成的茸芽迅速生長,呈粉紅色,初期時稱為「拔樁」,生長至1.5—2厘米時稱為「磨臍子」,再經過10天左右,又向上生長3—4厘米時稱為「茄包」。被叫做「大挺」的鹿茸主幹分生眉枝時,形狀很象馬鞍,稱為「小鞍子」,當主幹生長到比眉枝高出時稱為「大鞍子」,再繼續向上生長到一定高度又稱為「小二杠」,當主幹比眉枝高出6—7厘米時,其外表的形狀恰似黃瓜,所以又稱為「瓜角」。主幹生出第2側枝的初期稱為「小嘴三杈」,生出第2側枝的中期稱為「大嘴三杈」,到分生第3側枝前在形態上表現出主幹、眉枝和第2側枝,共有3個杈,所以稱為「三杈」。到第3側枝分生之後則稱為「四杈」。一般認為它可以最多生長到4—5個杈,但也有「花不到五」的說法。骨質化的稚角則稱為「毛杠」,脫皮後的三杈或四杈清枝稱為「清三杈「或「清四杈」。
梅花鹿是亞洲東部的特產種類,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東部、日本和朝鮮,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河北興隆,山東,山西太原、四川紅原、江蘇太湖、鎮江、南京,上海,浙江杭州、安徽、廣西、廣東等地。
『陸』 義大利的羅馬為何稱把狼做為自己的城市標志
母狼哺嬰著名的「母狼乳嬰」故事記載了有關創建羅馬古城的傳說。公元前7、8世紀,羅馬國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奧篡位驅逐,其子被殺死,女兒西爾維婭與戰神馬爾斯結合,生下孿生兄弟羅慕洛和雷莫。阿姆利奧把這兩個孿生嬰兒拋入台伯河。落水嬰兒幸遇一隻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後被一獵人養育成人。後來,兩兄弟長大後殺死了阿姆利奧,並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贈給他們建新都。後羅慕洛私定城界,殺死了雷莫,並以自己名字命名新城為羅馬。這一天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後定為羅馬建城日,並將「母狼乳嬰」圖案定為羅馬市徽。 其他版本 羅馬歷史學家提圖斯·李維這樣描述這個神話故事:這對孿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羅馬東南部阿爾班山區阿爾巴國的國王。國王邪惡的兄弟阿穆利烏斯將國王驅逐出境,還讓國王唯一的女兒雷婭·西爾維婭做貞女以阻止她生兒育女(貞女是不準生育的),以防止國王的子孫報仇。但是雷婭·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馬耳斯相愛並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當這對雙胞胎被遺棄在台伯河畔時,一隻母狼哺育了他們,後來又被一位牧羊人發現,他的妻子將 他們撫養大。長大後,這對孿生兄弟成為了綠林首領。在瑞摩斯被俘、帶給國王阿穆利烏斯後,羅穆盧斯帶領手下救出了他,並殺死了阿穆利烏斯。此時,孿生兄弟身世大白,他們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復了王位。 但兄弟倆卻不原意留在亞爾巴龍伽城,他倆打算在昔日遇救的地方另建新城。新城建好後,兄弟二人決定讓神來決定新城以誰的名字命名及有誰來統治。勒莫首先在自己的占卜地看到6隻禿鷲飛過,宣布神選擇了他;可羅慕洛卻在這時看到了12隻禿鷲飛過自己的占卜地。兩人爭執起來,勒莫堅持說自己先見到禿鷲,羅慕洛則堅持說飛過自己占卜地的禿鷲多,兩人爭執不下,繼而發生格鬥,羅慕洛殺死了勒穆,用自己的名字將新城命了名。「羅馬(Rome)」即是「羅慕 洛(Romulus) 」這個讀音演化而來的。這樁格鬥發生在公元前574年,一般也就認為是古羅馬紀年的開始了。這個傳說廣為流傳,羅馬也因此以「母狼育嬰」的圖案作為城徽。
『柒』 狼在全世界的分布地區
狼曾經廣泛分布在北半球歐亞大陸及北美大陸。在歐亞大陸除個別島嶼外(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半島及日本)均有狼的分布。在北美,狼的分布曾到墨西哥的南部,北回歸線附近。
現在狼的分布區域已大大縮小,特別是西歐和北美。整個北美狼的分布向北退縮到北緯45度以北地區,狼在西歐和北歐的很多國家絕跡了,僅挪威、瑞典、芬蘭、土耳其、希臘、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八個國家有狼的分布。
狼在東歐和亞洲還有廣泛分布。
在中國,狼曾分布於除台灣、海南島及其他一些島嶼外各省區。但目前狼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內蒙以及西藏等人口密度比較小的地區。在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地區很難見到狼的蹤跡。
那就只好給你看看這個了:http://tieba..com/f?kz=127790674
『捌』 為什麼義大利人尊奉狼為祖先
根據羅馬神話,羅馬的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是由一對被母狼喂哺養大的雙胞胎羅穆盧斯和瑞摩斯建立的,最初建在景色秀麗的七座山丘之上,因此稱為「七丘之城」。羅馬人把這一天作為建城紀念日,至今在羅馬到處都可以見到母狼與這對雙胞胎兄弟的像。羅馬城的建立者羅穆爾和列姆是被母狼養大的,他們長大後殺死了迫害自己的叔父,繼承了王位,於公元前754年在母狼喂養自己的地方建立了羅馬城,後來人們在卡皮托利丘上的神廟里立了一座母狼紀念碑,母狼也就成了羅馬的城徽.
『玖』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狼嗎
狼的生存能力及強,只要有大森林的地方就會有狼的存在
下面是轉過來的狼的分布情況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物種特徵:犬科中體型最大者,外形似狼犬,體長1500-2050毫米,體重26-79千克。四肢矯健,適於奔跑;吻部略尖;耳廓直豎;尾毛長而蓬鬆。上體一般為淺黃、暗黃、灰棕和淺灰色,但以後兩種毛色居多,另有純黑和白色者。腹部和四肢內側白色,但四肢內面以及腹部毛色較淡,毛色常因棲息環境不同和季節變化而有差異。前足5趾,後足4趾。肩部和尾端黑毛較多棲息生境多樣,如苔草、冰原、草原、森林和荒漠等都有其足跡。北方的狼在冬季常集群活動,並有社群結構;夏季則營小家庭生活。領域范圍達160-350平方公里。性情兇殘,主要捕食野兔、大型嚙齒類、鹿類、各種野羊及鳥和魚等。2-3月交尾,妊娠60-63天,每胎平均7仔。
分布范圍:世界性廣泛分布,但當前狼的分布區已大大縮小,特別是在北美和西歐。狼在國內分布於除台灣、海南島及其它一些島嶼外的各個省區,但目前主要分布在東北、內蒙以及西藏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 生境與習性 狼的適應性很強。可棲息范圍包括苔原、草原、森林、荒漠、農田等多種生境。海拔高度也不限制其分布,在青藏高原狼的分布很廣,密度也較大。在溫帶的草原地區,如蒙古草原(包括蒙古國的東方省、肯特省,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呼盟和錫盟)狼的分布很廣。狼喜歡在人類干擾少、食物豐富、有一定隱蔽條件下生存。在我國華北、華中、華南各省份狼的活動僅限於山區環境、不適應於人類開發的狹小的環境內。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的狼的分布也僅限於山區。
主要分布省份:北京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江蘇 浙江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四川 貴州 雲南 西藏 陝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天堂寨 興隆山 白水江(甘肅) 布爾根河狸 雪嶺雲杉 托木爾峰 習水 梵凈山 董寨鳥類 濟源獼猴 雞公山 寶天曼(內鄉) 洪河 興凱湖 九宮山 神農架 後河 八面山 莫莫格 鄱陽湖 鄱陽湖 武夷山(江西) 桃紅嶺 井岡山 老禿頂子 老禿頂子 羅山 六盤山(寧夏) 青海湖鳥島 龐泉溝 太白山 佛坪 卧龍 金佛山 芒康滇金絲猴 珠穆朗瑪峰 塔里木胡楊林 甘家湖梭梭林 大圍山 怒江 高黎貢山 高黎貢山 銅壁關 清涼峰 天目山(浙江) 古田山 三江(黑龍江) 賽罕烏拉 八仙山 額濟納胡楊林 南靖南亞熱帶雨林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阿爾金山 阿爾金山 阿爾金山 中條山 大別山 關帝山 賀蘭山 喀喇昆侖山 昆侖山-西段 昆侖山-東段 昆侖山-中段 香山 五台山 六盤山 蘆牙山 太岳山 太行山 清涼峰 秦嶺 天山 准噶爾界山及其山間谷地 帕米爾高原 伏牛山 鄱陽湖 昆侖山區
生活習性:狼集群或單獨活動。在繁殖季節集成小群,冬季在北美泰加林區狼常組成較大群捕食食有蹄類。在阿拉斯加,最大狼群達36頭,但一般不超過20頭。我國最多一群達21頭。狼群的大小變化很大,常因季節和捕食的情況不同而改變。狼的食物成分很雜,凡是能捕到的動物都是其食物,包括鳥類、兩棲類和昆蟲等小型動物。狼偶爾也進食植物性食物。狼喜吃野生和家養的有蹄類。狼吃人的現象在國內外也有過報道,但是這只是在特殊情況下發生的。
種群現狀:我國是狼種群數量大的國家之一。但是對狼的種群數量從未進行過系統調查,所以很難提出一個大概的數字。近來對內蒙呼倫貝爾草原狼的准確調查表明;狼的數量不超過2000頭。在西北地區狼的種群數量尚無報道。
致危因素:狼在某些國家種群數量少,已被列為瀕危物種。但是在很多國家未被列入保護動物。在一些國家,包括我國狼分布區由於生境破壞而縮小。我國長期以來,把狼作為害獸加以消滅,並為鼓勵捕殺害獸而給予獎勵。加上其棲息的生境不斷縮小,近幾十年中,狼的數量顯然越來越小,許多過去狼的分布區已不見其蹤跡。狼的毛皮質量好,它的部分器官被入葯,也是導致被獵殺的一個因素。
人工飼養情況:狼是分布廣、常見的種類,國內及國外動物園飼養作為觀賞的不多。美國印第安納州拉斐特市的狼園曾飼養過150頭狼,這是世界上飼養狼最多的地方。我國飼養狼的數字尚不清楚。
現有保護措施:國際上目前將墨西哥的狼列為野外絕滅(EW),將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狼列為低危(LR/cd) ,將義大利的狼列為易危(VU)(IUCN,1996)。國際瀕危物種公約(CITES)將狼這一種列為附錄 II種類,且將不丹、尼泊爾、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狼的種群列為附錄 I種類。可見對狼的保護的重視。受長期以來觀念的影響,我國目前現行法律沒有對狼加以保護。相反,一般仍然認為狼是應予消滅的害獸。
保護措施建議:1) 開展科學研究,應對全國狼的種群數量、亞種分化進行全面調查,查清狼的分布和種群數量現狀,對其益害進行科學評估,從而制定一系列保護和控制措施.
2) 加強法制管理,應考慮禁止任意捕殺狼。在確有狼群危害嚴重的地區,採取必要措施對狼的種群數量加以控制,也必須在專家評估的基礎上,有領導有組織地進行.
3) 加強國際合作,特別加強與我國毗鄰的獨聯體、蒙古、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的協作.
『拾』 狼分布在世界哪些國家
世界性廣泛分布,但當前狼的分布區已大大縮小,特別是在北美和西歐 它們曾經的居住地遍布整個北半球,北美洲的加拿大、美國(夏威夷除外)和墨西哥,歐洲的大部分國家,幾乎整個俄羅斯,東亞,中東的部分地區,印度還有尼泊爾。但今天,美國除北部幾個州的大部分地區已經沒有了狼的蹤跡(由於今年來生態學者的研究表明狼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因此在美國的很多地方狼群正被重新引入),墨西哥的野生狼群已經在1960年滅絕,亞洲的大部分地區同樣如此。歐洲的情況最糟,除了西班牙、義大利、波蘭、希臘和土耳其還有少量的狼群外,其他地區的幾乎都已經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