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生代的三個時期都有什麼恐龍
霸王龍,棘龍,劍龍等等。
中生代(Mesozoic)是顯生宙的三個地質時代之一,可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紀。中生代最早是由義大利地質學家Giovanni Arino所建立,當時名為第二紀(Secondary),以相對於現代的第三紀。
在希臘文中,中生代意為「中間的」+「生物」。中生代介於古生代與新生代之間。由於這段時期的優勢動物是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因此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
中生代也是板塊、氣候、生物演化改變極大的時代。在中生代開始時,各大陸連接為一塊超大陸-盤古大陸。盤古大陸後來分裂成南北兩片,北部大陸進一步分為北美和歐亞大陸,南部大陸分裂為南美、非洲、印度與馬達加斯加、澳洲和南極洲,只有澳洲沒有和南極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氣候非常溫暖,對動物的演化產生影響。在中生代末期,已見現代類型生物群的雛形。
中生代的年代為2.52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始於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結束於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前後橫跨1.8億年。中生代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紀:
三疊紀:2.5億年前到2億年前侏羅紀:2億年前到1.45億年前白堊紀:1.45億年前到6600萬年前
中生代的下界限是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事件,滅絕了當時的90%到96%的海大洋生物,與70%的陸生生物,也是生物演化史中最嚴重的生物滅絕事件。
中生代的上界限是白堊紀-第三紀大滅絕事件,可能是由猶加敦半島的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造成,此次滅絕事件造成當時50%物種消失,包含所有的非鳥類恐龍。
B. 都有什麼恐龍
恐龍
分為兩大類:蜥臀目和鳥臀目,以骨盆結構區分。
蜥臀目
獸腳亞目
角鼻龍科(腔骨龍、原美頜龍、
雙脊龍
、阿貝力龍)
棘龍科(棘龍)
異特龍科(異特龍)
虛骨龍類
暴龍科(霸王龍、阿爾伯脫龍)
似鳥龍科(似鳥龍、似鴕龍)
偷蛋龍科(偷蛋龍)
鐮刀龍科(鐮刀龍、慢龍)
傷齒龍科(傷齒龍)
馳龍科(恐爪龍、迅猛龍)
蜥腳形
亞目
板龍科(板龍)
蜥腳類
梁龍科(迷惑龍、梁龍、馬門溪龍)
腕龍科(腕龍)
巨龍科(巨龍、薩爾塔龍)
鳥臀目
覆
盾甲龍類
劍龍亞目(劍龍)
甲龍亞目(甲龍、頭骨龍、結節龍)
角
足龍
類
鳥腳亞目(鴨嘴龍、副櫛龍、棱齒龍、禽龍)
腫頭龍亞目(腫頭龍)
角龍亞目(鸚鵡嘴龍、原角龍、三角龍)
C. 世界上都有哪些恐龍
世界上的恐龍有:
1、霸王龍:
四川龍是一屬中華盜龍科恐龍。它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亞洲。它的外表有點像小型的異特龍,體重約100-150公斤,身長約8米。
D. 恐龍的種類有哪些
恐龍的種類很多,科學家們根據它們骨胳化石的形狀,把它們分成兩大類,一類叫做鳥龍類,一類叫做蜥龍類。根據它們的牙齒化石,還可以推斷出是食肉類還是食草類。這只是大概的分類,根據恐龍骨胳化石的復原情況,我們發現,其實恐龍不僅種類很多,它們的形狀更是無奇不有。這些恐龍有在天上飛的,有在水裡游的,有在陸上爬的。
比如:
1、翼手龍生活在白堊紀,它們的骨胳在歐洲被發現。翼手龍並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過22厘米左右。但是風神翼龍的翅膀卻長達12米,像公共汽車那麼大。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種翼龍,它的翅膀長達15米以上,如果我們今天能看到它,說不定會以為是飛機在天上飛呢。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一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於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一大特點。有人認為,後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
2、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一種,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6層樓那麼高。它們都是食草或樹葉的動物。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的一些恐龍化石,大多就是這種恐龍。
3、霸王龍就是非常兇猛的肉食恐龍。它大腦袋,短身子,牙齒就像鋒利無比的匕首。
恐龍是出現於中生代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恐龍」一詞是生物學家對英文Dinosauria即「恐怖的蜥蜴」的翻譯,並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恐龍曾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在大滅絕中脫穎而出,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 ,這顯示鳥類可能是恐龍的後代。
E. 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龍是什麼
本來是暴龍的,就是《侏羅紀公園》里的那隻,但是:
科學家發現已知最大食肉恐龍高度超雙層巴士
據國外媒體報道,英格蘭一位研究人員通過鑒定化石,發現了迄今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恐龍。史蒂夫·布魯薩特是英格蘭布里斯托爾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他確定這個由奈及利亞探險隊發現的化石是食肉恐龍鯊齒龍屬的新種。
這種直立行走的恐龍,口中長滿香蕉大小的牙齒,站立起來後比一輛雙層巴士還高,體重比兩輛標准尺寸的轎車還重。布魯薩特表示,9500萬年前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的證據極其難得。他說:「20世紀20年代發現第一個鯊齒龍化石,但是僅有兩顆牙齒,而且現在也已經丟失。據說20世紀30年代在埃及發現了這個龍屬的化石碎片,但是它們在1944年慕尼黑的炮轟中被毀掉。」
這個新頭骨和脖子化石來自尼日共和國,11日的《古脊椎動物學》雜志對這些化石進行了詳細描述。布魯薩特表示,事實上,這些化石與在摩洛哥附近的撒哈拉沙漠發現的其他化石之間存在的顯著不同,這證明它是個新龍種。布魯薩特說:「9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是地球史上海平面最高,氣候最溫暖的時期。好像淺海將摩洛哥和尼日分開,這促使生活在兩個區域的生物產生不同的進化過程。」他表示,這個進化的證據可能非常古老,但是它完全與當代的全球變暖有關。他說:「這暗示了當今世界的溫度和海平面正在不斷上升。通過研究這些生態系統,我們才能更好的了解當今世界可能發生怎樣的改變。」
成年的鯊齒龍屬恐龍重3.2噸,體長可超過44英尺(14米),但是它們並不是我們已經發現的最大的陸地食肉恐龍。目前最大的恐龍要數埃及棘龍,它體重達8噸,體長可達55英尺(17米),體形很長,長著船帆一樣的背。
也有的是:
北京科技報2006年2月22日報道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日報道,義大利科學家近日確定一種有著類似鱷魚大嘴的巨型恐龍頂替了暴龍,成為地球上曾經生存過的最大食肉動物。
義大利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克里斯蒂諾·戴爾·薩索和他的同事們檢測了一個在摩洛哥發現的恐龍嘴化石,經過測量竟長達1米。另外,他們還分析了以前一塊未經確認的恐龍頭骨化石。研究人員推測,這個頭骨至少有2米左右長。
新發現的恐龍遺骨表明,這種恐龍從鼻子到尾部長達19米,超過8噸重,它的競爭對手暴龍在它面前就像侏儒一樣。這種超級巨獸生活在一億年前的白堊紀,主要分布在撒哈拉附近的沼澤或者河流中。化石顯示這種超級食肉動物的主要食物是各種魚類。這種恐龍也是用後肢行走,在它的背部有兩米多長的脊骨,支撐起它有力的前肢,使它能更有效地捕食獵物。
科學家們在對其頭骨碎片的分析發現,即使《侏羅紀公園3》中的龐然大物——高達44尺的棘龍,比最大的霸王龍還要大也不及它的高大兇悍,怕是只有日本怪獸「哥斯拉」跟它有的一拼。
義大利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恐龍研究員保羅·巴拉特博士說:「經過研究我們發現,這種新型恐龍可能比暴龍還要大,從而成為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肉食動物」。
還有:
玫瑰馬普龍(Mapusaurus roseae)體長40英尺,體重大約6噸,它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恐龍物種。由於考古學家在遺址處同時發現幾具玫瑰馬普龍骨骼殘骸,認為可能數只玫瑰馬普龍圍攻捕殺了一隻體型最大的食草性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其體長100英尺,當玫瑰馬普龍一起向阿根廷龍進攻時,龐大的阿根廷龍倒下還未斷氣時肢體就被這些殘忍的掠食者撒碎。
玫瑰馬普龍生活在1億年前,它比霸王龍要大,甚至體型還超過了其較年長的同胞物種——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它們的牙齒窄而鋒利像刀片一樣,有利於撕咬獵物。其骨骼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
F. 關於恐龍的資料和歷史
恐龍是出現在中生代時期(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一類爬行動物的統稱,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雙腔龍可能超過50米,而最小的蜂鳥可能還不到10厘米。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說明恐龍很適應於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大氣環境。也許只有在那種大氣環境中,它們才能很好的生活。
當時,盡管哺乳動物也已經出現,但是它們始終沒有得到大發展,也許這正是由於大氣成分以及其它環境對它們並不十分有利,因此它們在中生代一直處於弱小的地位,發展緩慢。
隨著時間推移,到了白堊紀之末,大氣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氣的含量增加,這種對恐龍不利的環境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恐龍的身體發生了不適,在新的環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會像瘟疫一樣蔓延。
二是新的大氣環境更適於哺乳動物的生存,哺乳動物成為更先進、適應性更強的競爭者。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恐龍最終滅絕了。
(6)義大利恐龍有哪些擴展閱讀:
恐龍的生活習性:
1、覓食
草食性恐龍能夠吃到的植物受限於它們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龍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葉子,會用後肢站立。肉食性恐龍以草食性恐龍和其他動物為食。各種恐龍不同的覓食方式也會在它們的牙齒上體現出來。
2、斗爭
銳利的牙齒和爪子是肉食類恐龍獵食的武器。暴龍類恐龍會尋找落單的草食性恐龍,因此常常單獨行動。而有些恐龍則會群體行動,鎖定獵物後蜂擁而上,並用第二根趾頭的腳爪割開獵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龍一般會有一些特殊的「裝備」來對付肉食性恐龍的攻擊,這些裝備有時是堅韌的皮甲、骨棒或骨釘,有時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龍等。大型草食性恐龍會集體行動,一旦受到威脅,就會集體堅守陣地並反擊。
G. 冰河世紀3里的恐龍什麼種類
暴龍(學名:Tyrannosaurus)又名霸王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臀部高度約4公尺,體重約6.8公噸。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暴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暴君蜥蜴」,種小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bataar)是暴龍屬的第二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二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小。長久以來,暴龍被認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現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顯示它們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龍可能是種頂級掠食者,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有科學家認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或大於暴龍,暴龍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過30個雷克斯暴龍的標本被確認,包含數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龍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學家們有足夠的資料研究暴龍生理的各個層面,包括生長模式與生物力學。有些研究人員還在標本上發現了軟組織與蛋白質。但暴龍的食性、生理機能以及移動速度仍在爭論中。
H. 恐龍的資料
基本屬性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的、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大部分恐龍已經滅絕,但是恐龍的後代——鳥類存活下來,並繁衍至今。 恐龍500萬年至6595萬年前的、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一類陸生動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大多數屬於陸生(棲息在陸地上的)爬行動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一億六千萬年之久。說是脊椎動物而不說是爬行動物的原因是,恐龍曾經被歸為爬行動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動物的基本特徵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現在一直被質疑的冷血動物一說。
出現滅亡時間
恐龍最早出現在約兩億四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六千五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所發生的中生代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恐龍最終滅絕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古新世。
名稱由來
實際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發現禽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 直到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1842年,英國古生學家查理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意思是恐怖的)Saurosc(意思是蜥蜴或爬行動物)。對於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則不是)。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並不多。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後,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跡。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至700多種(生物學上的物種)。 後來,中國、日本等國的學者把他譯為恐龍,原因是這些國家一向有關於龍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蛇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與鳥類關系
在1862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其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明顯的羽毛痕跡(美頜龍雖然也有羽毛,但它們很原始),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食肉恐龍具有原始羽毛,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以來,許多研究報告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現在,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唯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認為它們在生物學中應該分 美學者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海平面忽然上升
[1]類於同一綱(即現未建成的恐龍綱)之內。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系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晚二疊紀,並在中三疊紀成為優勢動物群。 從發現恐龍到20世紀前60年,由於對恐龍了解不足,科學家與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慵懶、緩慢的冷血動物。但是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的觀點。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系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是溫血動物的觀點。但事實究竟如何,還需進一步的考證。
多樣性發展
恐龍
從早侏羅紀到晚白堊紀,恐龍家族適應環境因而發展迅速,使得恐龍向著多樣性方向發展,恐龍的種群數目增加,使恐龍這一類具有優勢,恐龍由此得以支配地球陸地生態系統。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恐龍有溫馴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龍)和凶暴的肉食者(吃動物的恐龍),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生物習性
最古老的爬行類化石可追溯至古生代之『賓夕法尼亞紀』(約3億2000萬年前—2億8000萬年前)。追本溯源,當系由兩棲類演化而來。兩棲類的卵需在水中才能開始發育。爬行類演化出卵殼,可阻止卵中水分的散發。此一重大改革,使爬行類可以離開水生活。 從2億45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爬行類成了地球生態的支配者,故中生代又被稱為爬行類時代。大型爬行類恐龍即出現於中生代早期。植食性的迷惑龍,是體形與體重最大的陸棲動物。棘龍是迄今為止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另有生活在海中的魚龍與蛇頸龍及生活於空中的翼龍等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完善的生態體系。 爬行類在地球上繁榮了約1億8千萬年左右。這個時代的動物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恐龍。人們一提到恐龍,眼前就會浮現出一隻巨大而凶暴的動物,其實恐龍中亦有小巧且溫馴的小恐龍。 恐龍屬脊椎動物爬行類,曾生存在中生代的陸地上的沼澤及灌木叢里,後肢比前肢長且有尾。其中有許多種好食肉,許多種好食草。其中發展較緩慢的種類,類似最古之鱷及喙頭類,發展較完善的種類與鳥類相似。
研究方法
恐龍
因為恐龍已經滅絕,所以,不能用研究現生動物的方法去研究,只能憑借其在地球上遺留下來的物質---化石進行研究。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推測恐龍的形態及習性。根據他們的研究,恐龍就像現生的動物一樣:有大的,有小的;有的以兩條腿走路,有的以四條腿走路;有的吃植物,有的吃動物,有的既吃植物也吃動物;有的皮膚光滑,有的皮膚上有鱗或骨板,更多的有羽毛。其共同相似之處是:所有的恐龍,腦子都很小(除了鳥及部分肉食恐龍),蛋下在陸地上(所有的恐龍都是如此)。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居住著一群奇特的生物---恐龍。它們稱霸地球,生存了近1億7千萬年之久,最後卻神秘地滅絕了。今天我們所知有關恐龍的一切,都是由恐龍化石得來的。
編輯本段恐龍時代
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億7千萬年的時光,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地球 恐龍
的環境也發生了許多變化。原本連成一整片的盤古大陸逐漸漂移,分裂成為如今我們熟知的形態。這些地球板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後,由於光照不再均勻,熱量的傳導也被海洋阻斷,氣候環境也跟著發生了改變。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板塊漂移,再加上氣候變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由於這些變遷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發生的,因此生長其中的動物依然能夠很好地適應。但是由於恐龍時代中期,地殼運動加劇,使得地質活動頻繁,造成了陸地氣候變化。到了恐龍時代晚期,由於氣候變得乾冷,地球上出現了沙漠,由於地球板塊的漂移,造成高山隆起,深谷下沉,板塊攜帶大陸向不同的方向運動,使得環境發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化。
編輯本段化石發現
化石出土
恐龍
在歷史上,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由來已久。只不過是當時由於知識水平有限,還無法對這些化石進行正確的解釋而已。 相傳早在1700多年前晉朝時代的我國,四川省(當時被稱為巴蜀之蜀郡)武城縣就發現過恐龍化石。但是,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那是恐龍的遺骸,而是把它們當作是傳說中的龍所遺留下來的骨頭。 早在曼特爾夫婦發現禽龍(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的動物骨骼化石。但是,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們的確切歸屬,因此一直誤認為是「巨人的遺骸」。
普洛特-加龍省
里丁大學的一位名叫哈士爾特德的研究人員根據從一部歷史小說《米爾根先生的妻子》中發現的線索,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宣布他終於發現了如下的研究結果:1677年,一個叫普洛 恐龍
特-加龍省的英國人編寫了一本關於牛津郡的自然歷史書。在這本書里,普洛特-加龍省描述了一件發現於卡羅維拉教區的一個採石場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普洛特-加龍省為這塊化石畫了一張插圖,並指出這個大腿骨既不是牛的,也不是馬或大象的,而是屬於一種比它們還大的巨人的。 雖然普洛特-加龍省沒有認識到這塊化石是恐龍的,甚至也沒有把它與爬行動物聯系起來,但是他用文字記載和用插圖描繪的這塊標本已經被後來的古生物學家鑒定是一種叫做巨齒龍(現名斑龍)的恐龍的大腿骨,而這塊化石的發現比曼特爾夫婦發現第一種被命名的恐龍---禽龍早出145年。因此,哈士爾特德認為,普洛特-加龍省-加龍省應該是有記錄以來恐龍化石的第一個發現者和記錄者。
編輯本段恐龍類別
分類
其在在生物學上被列為一個總目。 恐龍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和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其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其他各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 鳥是恐龍的後代。
蜥臀目(Saurischia)、 鳥臀目(Ornithischia)。 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其腰帶結構: 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十分難看。 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區別。) 蜥臀目分為蜥腳類(Sauropoda)和獸腳類(Theropoda)。 蜥腳類又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 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一類雜食--素食性的中等體型的恐龍,例如生活在地球上的第一種巨型恐龍--------板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安琪龍。 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龍。頭小,脖子長,尾巴長,牙齒成小匙狀。蜥腳亞目的著名代表有產於我國四川、甘肅晚侏羅紀由19節頸椎組成的脖子長度約等於體長的一半的馬門溪龍,世界上已知體形最大的動物-----地震龍或易碎雙腔龍等。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龍,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頭部很發達,為最聰明的一類。嘴裡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霸王龍是著名代表,其餘如異特龍,南方巨獸龍等也頗具名氣。 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Ornthopoda)、劍龍類(Stegosauria)、甲龍類(Ankylosauria),角龍類(Ceratopsia)和腫頭龍類(Pachycephalosauria)。 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群。它 恐龍
們兩足或四足行走,下頜骨有單獨的前齒骨,牙齒僅生長在頰部,上頜牙齒齒冠向內彎曲,下頜牙齒齒冠向外彎曲。它們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如:鴨嘴龍、禽龍等。 劍龍類,四足行走背部具有直立的骨板,尾部有骨質刺棒兩對或多對,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其代表有被認為居住在平原上的劍龍,被發現於坦尚尼亞的肯氏龍。 甲龍類的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於白堊紀早期。例如生活在歐洲大陸的海拉爾龍,生活在英國的多刺甲龍,以及在美國的包頭龍和蒙古的愛得蒙托龍。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我國北方發現的鸚鵡嘴龍即屬角龍類的祖先類型。其中有與霸王龍齊名的三角龍,溫順的食草動物原角龍等等。 腫頭龍類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顬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 不論是蜥臀目還是鳥臀目,它們的腰帶在腸骨、坐骨、恥骨之間留下了一個小孔,這個孔在其它各目的爬行動物中是沒有的。正是這個孔表明,與所有其它各目的爬行動物相比,被稱為恐龍的這兩個目的動物之間有著最近的親緣關系。
截至2010年6月31日 最大和最小的恐龍 目前已知最長的肉食性恐龍棘龍,身長16到19米,質量16~26.5噸。 不計現代鳥類(如:吸蜜蜂鳥)的話,最小的恐龍體型相當於鴿子。獸腳亞目的近鳥龍和耀龍體長都在35厘米以下。目前已知最小型的成年恐龍標本屬於近鳥,體重估計為110公克左右。而已知最小型的草食性恐龍則是微角龍與皖南龍,身長約60厘米。 最早的恐龍 恐龍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硅化木公園發現距今2億2千5百萬年鴕鳥大小質量約90千克的恐龍化石。 最遲出現的恐龍 角龍類恐龍在白堊紀距今1億3千5百萬年前以後最盛。 體形最大的恐龍(陸生動物) 易碎雙腔龍(體長58米,重約122噸) 體重最大的恐龍(陸生動物) 巨體龍(體長約40米,重約140噸) 體形及體重最小的成年恐龍 近鳥(體長30厘米,重350克) 牙齒最重的恐龍 霸王龍,牙齒超過15厘米。
參考資料:網路
I. 恐龍百科
恐龍 (Dinosaur)這個詞字面上的意義是「可怕的蜥蜴」。這個詞是由英國解剖學家理查歐恩爵士(1804-1892)所創造,用來描述不符合現今生物的化石遺骸。其中多數肉食恐龍長有羽毛。
曼特爾恐龍是出現於二億四千五百萬年前,並繁榮於六千五百萬年前結束的中生代爬行動物。或為恐龍和與它同一時代的蛇頸龍、翼龍等的模糊總稱。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至今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有溫順的 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最早的恐龍
美亞里桑那州硅化木公園發現一條距今2億2千5百萬年鴕鳥大小200磅的恐龍化石。
最遲出現的恐龍
角類恐龍在白堊紀距今1億3千5百萬年以後最盛
最大的恐龍
據美國阿而伯克基地區發現的震龍全長30米重達80噸。
[編輯本段]滅絕原因
中生代末大絕滅
現在我們知道,恐龍滅絕的時間是在距今6500萬年前。而且在那個時候,不僅統治了地球達一億多年的各種恐龍全部絕滅了,同樣悲慘的命運還同時降臨到了地球上的陸地、海洋和天空中生活的很多種其它的生物。在這次災難中絕滅的還有蛇頸龍等海洋爬行動物,有翼龍等會飛的爬行動物,有彩蜥等恐龍的陸生爬行動物親戚,有菊石、箭石等海洋無脊椎動物;至於海洋中的微型浮游動植物,鈣質浮游有孔蟲和鈣質微型浮游植物也幾乎被一掃而光。經過這場大劫難,當時地球上大約50%的生物屬和幾乎75%的生物種從地球上永遠地消失了。
這真是一場大絕滅、大災難。大絕滅的結果使得在距今6500萬年這個時間的前後,地球上生物世界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巨變。這場大絕滅標志著中生代的結束,地球的地質歷史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生代。
科學家們經過不懈的努力,分析研究了到目前為止可以發現的所有線索,提出了解釋這一大絕滅現象的各種理論。但是至今,關於這場大絕滅的原因仍然沒有找到一個百分之百正確的答案。
也許,這樣的答案等待著你來尋找。
關於恐龍絕種的真正原因,自古以來即眾說紛紜,但都沒有一個一定的論點,因此到目前為止仍究是一個未解的謎題,在此僅將一些較為人所知的說法分述如下:被餓死,被互相殘殺等等。
一.隕石碰撞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於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現在,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___ 科學家們開始為我們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並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涌的巨浪席捲地球表面後會合於撞擊點的背面一端,在那裡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德干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那是一場多麼可怕的災難啊.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二.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候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三.氣候變動說:
由於板塊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恐龍缺乏食物而導致了滅亡。
四.火山爆發說:
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安東尼奧-齊基基最近提出,造成恐龍大絕滅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規模的海底火山爆發。
齊基基教授認為,白堊紀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從而,影響了海水的熱平衡,並進而引起了陸地氣候的變化,因此影響了需要大量食物維生的恐龍等動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現代海底火山爆發對海洋和大氣產生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只是其影響程度比起6500萬年前發生的海底火山爆發的程度小多了。
齊基基教授認為,過去,科學界對海底火山爆發的情況了解得很少,現在需要對這種嚴重影響地球環境的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他舉例說,格陵蘭過去曾經生長著茂密的植被,但是當全球性的海洋水溫平衡變化以後,寒冷的洋流改變流向後經過了格陵蘭,從此把這個大大的島嶼變成了冰雪覆蓋的大地。這是海洋水溫平衡變化對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一個典型實例。海底火山活動是影響海洋水溫平衡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齊基基教授認為應該將海底火山的大規模爆發引起的海洋水溫平衡變化作為研究恐龍絕滅問題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五.海洋潮退說:
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六.溫血動物說:
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懶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它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范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七.自相殘殺說:
因為氣候問題,使花草大量滅絕,從而使以食草為生的食草龍漸漸死亡,而肉食者,也因為沒有了食物,而滅絕。
八.壓迫學說:
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疑點: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九.哺乳類犯人說:
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它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
十.種的老化說:
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
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
(本人意見: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十一.生物鹼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
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除了上述的十二種說法之外,還有「傳染病」、「來自宇宙的放射線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諾亞方舟」、「太陽系震動說」等較鮮為人知的說法,至於那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畢竟恐龍滅亡之謎還沒有真正解開呀!
小行星撞擊理論
1980年在一個科學討論會上,美國地質學家阿爾瓦雷茨等人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形象生動地宣講了一段發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烈日照耀下的熱帶灌木林中,許多不同種類和形態的恐龍平靜地像往常一樣或在湖邊漫步,或在水中覓食;在森林的邊緣,一隻剛剛孵完卵的鴨嘴龍正在蛋巢邊來回踱步;在一片開闊的原野上,一隻霸王龍正准備撲向一隻巨大的三角龍……
突然,一聲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巨響打破了這個寧靜的世界。一個直徑幾公里大的流星猛烈地撞到地球上。這一撞可不得了,相當於幾萬個原子彈威力的爆炸在頃刻間發生。這是一顆不期而至的小行星,與地球碰撞後產生的撞擊力可達1015噸TNT炸葯爆炸所產生的能量。卷著塵埃的一個巨大的蘑菇雲迅速升起,直沖天空,而後彌散開來,最後把整個地球都籠罩在裡面。很快,恐龍就彼此看不見了,因為黑雲遮天蔽日,白天也沒有了陽光。這種恐怖的狀況持續了一兩年。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斷了,因而大量枯萎、死亡。吃植物的素食恐龍因此相繼死去。以後,吃肉的恐龍也由於失去了食物而滅絕了。
這段故事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大絕滅學說的精華。後來不斷地被許多科學家給予支持。有些科學家甚至認為地球在這個時期不僅經歷了一次較大的行星撞擊,而且還接連受到了許多次小一些、但是依然嚴重威脅生命的小行星撞擊,其中可以證實的在加勒比海和美國的衣阿華州發現的行星撞擊的痕跡。
這一假說的證據還來自於在世界各地發現的6500萬年前的沉積物中存在的一種氨基酸。這種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銥元素,大量地存在於某些天體里,在地球上卻根本不應該存在。這層富含銥元素的地層在北美洲、歐洲和澳大利亞的許多地區都被先後發現,在我國西藏的岡巴地區幾年前也發現了這層含銥層。
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次爆炸使所有恐龍都滅絕了。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只有70%的恐龍在當時滅絕,其它的一些恐龍種類則勉強地躲過了劫難,可是在隨後的幾百萬年裡又逐漸絕滅了。這後一種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6500萬年前的這次事件以後形成的地層里,仍有一些恐龍骨骼被發現。例如,美國新墨西哥州6000萬年前上下的地層中就曾經發現了恐龍的殘骸。在阿拉斯加新生代的凍土帶里,也發現過三角龍的化石。這些現象似乎說明,在這次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大爆炸以後,仍然有一些恐龍掙扎著生活了幾百萬年的時間,最後才因為不適應新的氣候和新的環境而最終相繼滅絕。
繁殖受挫理論
目前已經在世界上許多地方陸續發現了古老爬行類的蛋化石,尤其是恐龍的蛋化石。按照形態結構,可以把恐龍蛋分為短圓蛋、橢圓蛋和長形蛋等種類。恐龍蛋的大小變化范圍很大,蛋殼厚度及其內外部「紋飾」、蛋殼結構及其殼層中的椎狀層和柱狀層比例變化范圍都存在不同的差異。為了深入開展恐龍蛋內部特徵的研究,科學家已經採用了很新的技術和多種方法,如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偏光顯微鏡,CT掃描儀等等。近年來,我國科學家首次採用醫療CT技術對山東萊陽出土的恐龍蛋化石進行了無損傷內部結構特徵的研究,發現了山東萊陽的一些恐龍蛋化石具有其它方法無法觀察到的恐龍胚胎。
氣候驟變理論
根據深海地質鑽探得到的資料,一些科學家認為在6500萬年前的地球上的氣候發生了異常的變化,溫度忽然升高。這種變化使恐龍等散熱能力較弱的變溫動物無法很好地適應環境,引起其身體中的內分泌系統紊亂,尤其是造成雄性個體的生殖系統嚴重損壞。結果,恐龍無法繁殖後代,從而走向了最終的絕滅。
還有一種理論,雖然同樣是認為氣候驟變引起恐龍絕滅,但是推測的過程卻不一樣。這一派學者認為,在距今大約7000萬年前,北冰洋與其它大洋之間被陸地完全隔開,並在最後的日子裡那咸鹹的海水因各種因素的作用漸漸地變成了淡水。到了距今6500萬年前,分隔北冰洋與其它大洋的「堤岸」突然發生了決口。大量因淡化而變輕的北冰洋的水流入其它大洋。由於北冰洋的水溫度很低,這些「外溢」的冷水形成了一層冷流,使得地球大洋的海水溫度迅速地下降了大約20度。海洋溫度的下降又嚴重影響了大陸氣候,使大陸上空的空氣變冷。同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含量也迅速減少,引起了陸地上普遍的乾旱。陸地上的這些氣候變化產生的綜合結構就是,恐龍滅絕了。
氣候驟變造成恐龍絕滅的一條可能的途徑是嚴重影響恐龍的卵。一些科學家發現,在恐龍滅絕之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蛋的蛋殼有變薄的趨勢,說明在恐龍大絕滅之前有氣候急劇變化造成的作用。我國的一些古生物學家也發現,在一些化石地點產出的恐龍蛋中,臨近絕滅時期的那些恐龍蛋蛋殼上的氣孔比其它時期的恐龍蛋蛋殼中的氣孔要少,這很可能與氣候變得寒冷乾燥有關。
大氣成分變化論
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絕滅是生物歷史上的一個千古之謎,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理論來試圖解釋其原因,但是至今沒有一個讓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定論。較為流行的的說法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引起的災難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是這一理論並不完善。因為恐龍是當時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其豐富的多樣性更是表現得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生活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如果是小行星撞擊造成的災難引起了恐龍的滅絕,那麼為什麼烏龜、鱷魚和蜥蜴這些與恐龍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的爬行動物能夠度過劫難而一直生存的現在呢?這不能不促使人們再去尋找其它的思路來分析恐龍絕滅的原因。
現代科學分析使我們了解到,在地球剛剛形成的遙遠年代裡,空氣中基本上沒有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卻很高。後來,隨著自養生物的出現,光合作用開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製造氧氣的過程,從而改變了地球上的大氣環境。同時,二氧化碳一方面通過生物的固定以煤、石油沉積在地層里,另一方面也通過有機或無機的過程以各類碳酸鹽的形式沉積下來。這種沉積是一直進行的。
有證據表明,恐龍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而其後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卻較低。這種大氣成分的變化是否與恐龍滅絕有關呢?
眾所周知,每種生物都需要在適當的環境里才能夠正常地生活,環境的變化常常能夠導致一個物種的興衰。當環境有利於這一物種時,它就會興旺發展;反之,則會衰落甚至絕滅。環境因素包括溫度、水等因素,還包括大氣的成份。那麼,大氣成份的變化會不會影響生物的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人處在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環境下會有生命危險,而有些動物甚至比人對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更為敏感。
恐龍生活的中生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說明恐龍很適應於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大氣環境。也許只有在那種大氣環境中,它們才能很好的生活。當時,盡管哺乳動物也已經出現,但是它們始終沒有得到大發展,也許這正是由於大氣成分以及其它環境對它們並不十分有利,因此它們在中生代一直處於弱小的地位,發展緩慢。隨著時間推移,到了白堊紀之末,大氣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氣的含量增加,這種對恐龍不利的環境可能體現在兩個方面:1、恐龍的身體發生了不適,在新的環境下,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會象瘟疫一樣蔓延。2、新的大氣環境更適於哺乳動物的生存,哺乳動物成為更先進、適應性更強的競爭者。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恐龍最終滅絕了。而那些孑遺的爬行動物則是少數既能適應舊環境,又能適應新環境的少數爬行動物物種。
因此,對於恐龍絕滅來說,小行星的撞擊也許起了一定作用,但看來並非是最關鍵的因素。
大氣成分變化造成恐龍滅絕這一理論有兩個出發點,一個是中生代的大氣成份與現代不同。現代科學已能證明這一點。另一個是每種生物需要合適的大氣環境才能生存。現代科學也不難對此進行驗證。
遠古時代的大氣中幾乎沒有氧氣,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後來由於生物的出現,在光合作用下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漸減少、氧的含量逐漸增加的這一過程也許可以解釋生物進化史中的很多現象。例如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這也是進化史中的一個難解之謎。大氣成份變化也可以對此作出解釋,因為動物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進行光合作用,它的起源落後於植物的起源,必須發生於大氣中的氧含量達到相當的程度時。因此,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必須以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做保障,而這一點已經被科學所證明。
《美國地質學會通報》最新報道
恐龍滅絕是科學家難解的世紀之謎,許多科學家推測,宇宙物質多次撞擊地球是導致恐龍滅亡的原因。然而,美國一個科研小組在分析大西洋底部沉積岩後卻認為,單次小行星撞擊地球才是真正誘因。
在《美國地質學會通報》網站11月30日的報道上,這項發現被詳細刊載。
■發現
研究負責人、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地質學家肯?麥克勞德說:「我們的發現有力地支持單次撞擊假設。」
科學家26年前發現罕見化學元素銥在白堊紀時代已存在於地球,而銥是小行星常見的化學組成元素,這讓科學家推測白堊紀時小行星撞擊地球,把銥帶到地球。後來,科學家鑒定出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發現的直徑約180千米的奇克魯伯隕石坑也形成於白堊紀,這讓科學家認為,隕石坑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產物。
研究人員為取證,在距離尤卡坦半島撞擊點約2800英里(約4500千米)的大西洋水面下的德梅拉拉海丘鑽出5塊沉積岩樣本進行分析。
德梅拉拉海丘是研究人員心中理想的考察地點,因為它距離隕石坑位置適中。如果采樣地點太過靠近隕石坑,採得樣品可能因撞擊後海嘯、地震和塌方等原因無法真實反映當時情況;而如果太遠,岩石中含有的撞擊證據又會太少。
研究人員說,僅在距今約6500萬年的岩層中存在與撞擊相關的物質,這些物質在年份更長和較輕的岩層中均不存在。這說明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僅發生過一次。麥克勞德說:「這是一次非常清楚的單次撞擊事件。」
研究人員認為,面寬約6英里(約10千米)的一顆小行星在655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撞擊地球,形成奇克魯伯隕石坑,導致恐龍滅絕。
■解釋
對於小行星撞擊地球如何造成恐龍滅絕,科學家做了如下解釋。
小行星快速砸入地球造成地球環境劇變,巨大撞擊力把大量岩石和塵土拋入空中,大地發生地震,海洋發生海嘯,火山噴發頻繁,多處森林被大火吞噬。
塵土飄浮空中數十載,使大地難以接受充足的陽光照射,植物數量因此銳減,造成食物鏈從底層崩潰。與此同時,陽光照射減弱使地球日益寒冷,雨水因混有火山噴發物變成熾熱的酸雨落到地表,導致動植物生存環境面臨極大挑戰。
已經主宰地球1.6億年的恐龍適應不了環境的改變,遭到自然淘汰。從生活在海洋中的滄龍和蛇頸龍、飛行於空中的翼龍到各種陸地生活恐龍均無一倖免。此外,許多古生物,包括遍布海洋的菊石和海洋浮游生物也在這場浩劫中滅絕。
鳥類和哺乳動物遭到重創,但存活下來。體表長毛的熱血動物最終取代恐龍成為地球主宰,為人類誕生奠定基礎。
補充:
過去,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恐龍像所有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或變溫動物,但是隨著化石資料的不斷增多,人們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龍可能是溫血動物。首先,他們認為有些恐龍行動極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樣在地上爬行,而是靠兩條後腿在地面上跑動,其速度可達每小時20至90多公里。這就需要有強壯的心臟並且維持較高的新陳代謝,這些顯然冷血動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龍的食量都相當大,據推測,一頭30噸重的蜥龍類恐龍,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噸食物,只有溫血動物才需要這么多的能量。從食肉恐龍遠遠於少於食草恐龍來看,這一點也是合理的。另外,還有一些身體較小的恐龍,它們身上很可能覆蓋著一層羽毛或毛發,這也是為了防止體溫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龍是溫血動物。溫血恐龍的說法一提出,就受到強烈抨擊,但倒底結論如何,目前還難下定論。
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著一群奇特生物---恐龍。它們稱霸地球,生存了近一萬五千年之久,最後確神奇地滅絕了。今天我們所知有關恐龍的一切,都是由恐龍化石得來的。
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恐龍有溫馴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
此外,始祖鳥也是和恐龍一起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