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曾經真的是唐朝的宗主國嗎
首先,我們要清楚「宗主國」是什麼意思,宗主國是指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統治,可以在其附屬國進行政權統治,這么說大家對於問題的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了,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雖然後面經歷了「安史之亂」導致國家衰弱,但這也僅限於唐朝內部,和印度是沒有任何關系的,所以印度不可能是唐朝的宗主國。
玄奘西天取經,不僅是個人信仰也是傳播兩國文化,為唐朝和印度建立一種良好的外交關系,後來唐朝就和印度開始文化交流,印度學習了中國的種植和瓷器,中國學習了印度的佛教文化。
B. 唐朝強盛時期,印度陷入混亂,為何唐朝沒有選擇征服印度
在唐朝強盛時期,印度確實陷入了混亂和分裂狀態,但是唐朝並沒有選擇直接征服印度。這一決策背後的原因涉及到多個方面,包括唐朝的內部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以及中印間的外交關系等。
首先,從唐朝的內部情況來看,盡管其國力強盛,但在其鼎盛時期,國內也存在著不少內憂外患。比如,唐朝的北部邊疆經常遭受突厥、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南方則存在著不少尚未完全平定的民族和地方勢力。此外,唐朝內部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也較為嚴重,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資源進行治理。因此,唐朝並沒有足夠的軍力和資源向印度擴張。
其次,從唐朝與印度的外交關系來看,唐朝一直秉持著和平相處的外交政策。在唐朝初期,印度的一些小國就主動向唐朝朝貢,而唐朝也對其採取了友好的態度,與印度保持了良好的外交關系。在這種背景下,唐朝並沒有選擇征服印度,而是通過外交手段維護了兩國的和平關系。
另外,唐朝沒有選擇征服印度還與其對印度的認知有關。在當時,唐朝對印度的了解還比較有限,對其文化和歷史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唐朝並沒有像對待一些鄰近國家那樣將其視為潛在的威脅或競爭對手,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相對較遠的國家,沒有將其納入擴張計劃中。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沒有徵服印度並不意味著兩國之間沒有沖突和競爭。事實上,在唐朝後期和宋朝時期,中國與印度之間發生過多次的戰爭和爭端。但是,這些沖突和爭端並非源於唐朝沒有選擇征服印度,而是由於兩國之間的地緣政治、貿易和文化等方面的復雜關系所致。
總之,唐朝沒有選擇征服印度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唐朝的內部政治、經濟和社會情況以及與印度的外交關系都限制了其向印度擴張的可能性。此外,唐朝對印度的認知和文化差異也影響了其決策。這一歷史事件不僅展示了唐朝的外交政策和國策,也反映了當時中印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情況。
唐朝與印度的關系在整個古代歷史中都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雖然在唐朝初期的時候,印度的一些小國向唐朝朝貢,但唐朝並沒有像對待一些鄰近國家那樣將其視為潛在的威脅或競爭對手。相反,唐朝對印度保持了友好的態度,並通過外交手段維護了兩國的和平關系。這種友好關系在後來的歷史中也得到了延續和發展。
在唐朝後期和宋朝時期,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逐漸增多。兩國之間的商人和文化交流團隊不僅促進了雙方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雖然在這個時期也發生過一些沖突和爭端,但這些沖突並不是源於唐朝沒有徵服印度,而是由於兩國之間的地緣政治、貿易和文化等方面的復雜關系所致。
總的來說,唐朝沒有選擇征服印度是歷史和文化的產物。雖然在這個時期中印之間存在著一些沖突和爭端,但整個歷史進程中更多的是友好交流和互相學習的過程。這種友好關系不僅展示了中印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互相學習的情況,也為今天的友好合作關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C. 唐朝滅了印度是什麼情況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兵戈之爭,發生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朝太宗年間。當時中國派往印度的一個小小特使,沒費唐朝一兵一卒,便大敗印度軍隊,滅了中印度古國,令東印度國王折服,聲勢威震整個印度次大陸,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這事還得從玄奘「西天取經」說起。
玄奘法師歷盡艱險到達天竺(也就是現在的印度),歷謁名賢,求法講經,行蹤遍布整個印度次大陸,其中就曾到訪了摩揭陀國。摩揭陀國是當時統治中印度的一個強國。那時的印度,按方位共分成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亦即《舊唐書》中說的「五天竺」,「地各數千里,城邑數百」,國內王邦林立,其中大的國邦有十六個,摩揭陀國即為十六個大邦之一,位於恆河中游南岸地區。摩揭陀一直被印度人視為佛教聖地,因為相傳佛陀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摩揭陀國內度過的。所以玄焋西遊,必到摩揭陀。在摩揭陀,玄奘受到國王屍羅逸多(即戒日王)的優渥禮遇,玄奘開壇講經,舉辦了一場持續十八天的大型辯論會,從此名震五印。
D. 唐朝對古印度交往頻繁的原因
安西四鎮的那個將軍高仙芝曾帶2萬人掃盪大小勃律
(今巴基斯坦和克矢米爾)就是為斬斷吐蕃與他們的聯系,
當時唐朝最鼎盛時期安西都護府(今新疆輪台)
有20萬軍隊以控制西至裏海的廣袤勢力范圍,但有阿拉伯在前,
吐蕃在後搗亂,
唐朝經南北朝以來民族大融合民風開放屬外向形政治。
臣服於唐庭的大小數百國家能相安無事,
與唐庭對外政策的成功分不開的,
對印度的頻繁交往主要還是考慮軍事上的需要,
既不留後援給吐蕃。唐庭本以道教為尊(李淵說老子是他祖先)
以佛教道教等宗教來禁錮思想維護統治也是其原因!
尊佛以武則天為最(佛教故事裡有一個彌勒下山為女王的故事使她的女皇當得明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