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是怎麼分裂為印巴和孟加拉三國
印度的最後一個王朝莫卧兒王朝戰敗後,三國作為英國的殖民地被英屬東印度公司所統治。1947年6月3日英國的蒙巴頓勛爵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47年8月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別獨立,1971年印度通過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了巴基斯坦,使得東巴基斯坦獨立,即為現在的孟加拉國。
1、從統一到分裂
1947年,巴基斯坦獨立時,巴基斯坦的領土由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部分組成。東巴與西巴相距兩千多公里,中間還隔著一個印度,而且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也不盡相同。
雖然東巴的面積比西巴小得多,可人口卻比西巴多。由於中央政府的大權長期控制在西巴人手中,東巴人憤憤不平,東巴與西巴之間的隔閡日漸加深。
1970年12月,巴基斯坦舉行首次全國大選。以拉赫曼為首的人民聯盟主張東西巴完全平等,得到大多數東巴人的擁護。仰仗東巴人口上的優勢,人民聯盟在選舉中獲得了國民議會的多數席位,成為議會第一大黨。面對大選結果,東巴人欣喜若狂,西巴人則憂心忡忡。拉赫曼與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商討東巴自治問題,以期改變東巴長期遭受的不平等的對待。可是雙方分歧太大,會談最終破裂。
第二年的3月初,東巴各地掀起罷工和示威的浪潮,紛紛要求實行東巴自治,局勢一片混亂。3月25日,駐守吉大港的軍隊嘩變,佔領了全城。3月26日,人民聯盟宣布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為了阻止分裂,葉海亞總統急忙宣布取締人民聯盟,並且派遣大批軍隊開赴東巴,鎮壓人民聯盟的獨立運動。一時間,東巴火光沖天,槍聲震耳,拉赫曼和其他獨立運動領導人紛紛被捕。從此,東巴基斯坦的民族自治運動變為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斗爭。經過幾個月的戰斗,西巴軍隊雖然控制了東巴的局勢,但造成一百萬孟加拉人喪生,一千萬孟加拉難民逃往印度。
印度與巴基斯坦為了爭奪克什米爾的領土主權,已經在1947年、1965年兩次刀兵相見。現在削弱和分裂巴基斯坦的機會來了,印度哪肯放過。就在此時,印度與蘇聯簽訂了合作友好條約,得到了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更助長了印度對巴基斯坦大動干戈的決心。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宣布全力支持孟加拉獨立,好讓「不斷逃亡印度的難民重返家園」。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策劃,11月21日,印度軍隊向東巴發動了海陸空全方位的攻擊,一輛輛印軍坦克越過國界,旋風般殺向巴軍陣地;一架架印軍戰機騰空而起,呼嘯著撲向預定目標。印度陸軍迅速向前推進,直逼東巴首府達卡。12月3日,印軍又越過克什米爾軍事分界線,猛攻西巴,試圖牽制巴軍主力,不讓他們騰出手來支援東巴戰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了。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立刻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全力抗擊印軍的入侵。
印巴兩軍出動戰機你轟我炸,並發生了激烈的空戰。12月8日,印度的兩架蘇-7戰斗轟炸機企圖偷襲西巴的空軍基地,不料,被高度戒備的巴軍發現了。隨著三顆信號彈騰空升起,兩架中國製造的殲-6戰斗機沖入天空朝敵機撲去。駕駛殲-6的哈斯米中校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巴軍飛行員,當飛機爬升到兩千米的高空時,根據地面通報的情況,他立刻在機頭左方發現了敵機。哈斯米隨即來了個大坡度轉彎,繞到敵機後方,占據了有利的攻擊位置。印軍飛行員猛地發現自己被殲-6盯上了,慌亂之下,企圖加速甩掉殲-6。哈斯米十分沉著,死死咬住蘇-7,隨後按下導彈發射按鈕,一枚響尾蛇導彈直沖敵機而去,蘇-7躲閃不及,頓時凌空炸得四分五裂。另一架蘇-7見勢不妙,剛想掉頭逃走,這時另一架殲-6趕到,做了幾個漂亮的空中動作,迅速把敵機鎖定在射擊光環中。炮彈像雨點一樣射向敵機,第二架蘇-7戰斗轟炸機應聲落地。
雖然巴空軍的表現十分出色,但是巴陸軍卻不爭氣,在印軍的猛攻下,接連敗下陣來。葉海亞總統心煩意亂,趕緊派外交部長布托前往聯合國,要求安理會制止印度對巴基斯坦的侵略。12月7日,聯合國大會以一百零四票的壓倒優勢通過了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和撤軍的決議。可是印度在蘇聯的支持下,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宣布印度將「打到孟加拉國獲得解放為止」。
孤軍奮戰的東巴守軍雖然從戰爭一開始就在數量上和武器上處於劣勢,但是他們頑強地抵抗著。印軍速戰速決的意圖受到了挫折後,立刻使出了撒手鐧,出動無數飛機,在達卡周圍空投了大批傘兵,使東巴守軍首尾不能相顧,順利完成了對達卡的合圍。與此同時,印度的海軍和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卡斷了東巴與西巴的任何聯系。
決戰在即,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十分清楚,失敗是不可避免了,他授權東巴指揮官尼亞茲中將「有權最後決定是否向印軍投降」。12月16日,印軍向達卡發起總攻。尼亞茲見大勢已去,決定無條件投降。他在達卡的賽馬場向印軍遞交了投降書,然後交出了軍旗和手槍。印軍攻佔達卡的消息傳來,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欣喜若狂,她趕到新德里的議會大廳,激動地宣布:「現在達卡已是一個自由國家的自由首都了。」12月17日,印度在西線宣布停火。葉海亞總統無可奈何,只得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議。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巴基斯坦的失敗而告終。
1972年1月,孟加拉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得到釋放的拉赫曼就任孟加拉國第一任總統。
2. 英屬印度為什麼分裂成了三個國家
本來因為印度人的獨立運動,英國人准備留下一個完整的印度。
但是尼赫魯和伊斯蘭教的真納堅決要求分治。
甚至英國留下的財產都被一分為二。
根據民眾投票決定各邦的歸屬,但是印度方面也在其中搞了不少小九九。
分治以後的民族大遷徙造成了相當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和後遺症。
雙方更是因此反目成仇,印度通過幾次印巴戰爭,肢解了巴基斯坦。
因此目前巴基斯坦和印度基本上是水火不相容。
孟加拉(東巴基斯坦)因為本身經濟基礎比較差,在三者之中基本上最沒話語權,也沒有與印度叫板的實力。
不過話說回來,本來印度也不是一個國家名稱,二戰前一直是一個地理名稱......
3. 中代印度為何經常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或者被外族長期統治
1. 印度歷史上的地理環境使其易受外敵侵擾。位於印度半島的印度,缺乏自然屏障,尤其是西北部地形上的「缺陷」,使得來自中亞的入侵者能夠輕易進入印度次大陸,導致歷史上印度多次被外族統治。
2. 印度的文化多樣性雖然豐富,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其國家凝聚力。印度的歷史記載相對缺乏,且宗教影響力過大,導致民眾對歷史的認識不足,缺乏民族認同感。這種文化上的分散性,使得印度在面臨外敵入侵時,難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
3. 歷史上,入侵印度的侵略者實力強大,而印度的地方城邦戰鬥力較弱,分裂的狀態使得侵略者能夠輕易地征服印度。這些侵略者,如雅利安人、亞歷山大大帝、蒙古人等,都曾沿著印度西北部的地理缺口進入印度,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綜上所述,印度歷史上頻繁遭受外敵入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地理上的「缺陷」,使得印度易受來自中亞的入侵;二是文化上的多樣性,導致國家凝聚力不足;三是地方城邦的分裂狀態,使得印度在面臨外敵時難以形成統一的抵抗力量。
4. 印度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為何許多人說它其實已經「四分五裂」
歷史上印度一直是四分五裂的國家,也一直被入侵,直至英國殖民後,英國不斷入侵殖民其他國家,給印度國土開疆擴土,一直被擴充至現在的版圖,待殖民者撤出印度土地後,印度又分裂成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國。
可以說,印度的歷史十分精彩且跌宕起伏,其文化內涵和文明底蘊絲毫不輸給中國,只是多年顛沛流離,戰亂紛呈,流失嚴重,但好在印度這個神奇的國家還在,我們還來得及感受這個國家的歷史並從中獲取些許吉光片羽。
5. 印度是怎麼獨立的
1. 1947年8月15日,印度在印巴分治的背景下獲得了獨立,標志著英國對其長達幾個世紀的統治正式結束。
2.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取代了之前的印度自治領,但仍然保留了英聯邦成員國的地位。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勢力逐漸衰退,印度民族主義的崛起以及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廣泛開展,迫使英國同意印度獨立。
4. 與此同時,印度的穆斯林群體提出了建立一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的主張。面對印度社會的分裂,英國政府和甘地都無法改變這一現實,最終同意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國家。
5. 1947年,英國政府提出了蒙巴頓方案,這一方案奠定了印巴分治的基礎。按照這一方案,印度在同年8月15日實現了獨立,並在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繼續留在英聯邦之中。
6.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國,這一新生的國家依舊保持著英聯邦成員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