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英國人「群體免疫」成功了
英國抗擊新冠病毒的進展似乎朝著群體免疫的目標邁進。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新冠病毒感染率已降至去年夏末水平,每1000人中有1人感染,且各地區感染率均有明顯下降。盡管極少數接種疫苗後的人因感染住院,但整體趨勢顯示出積極信號。超過半數英國人已完成第一針疫苗接種,部分地區甚至實現4月份零新冠死亡的零感染區域。UCL團隊的研究預測,到4月12日,群體免疫的比例可能達到73.4%,這與帝國理工學院的數據形成對比,顯示出疫苗接種對群體免疫的貢獻。
群體免疫是指群體中大部分人具有某種病毒抗體後,群體整體獲得免疫效應。實現群體免疫的關鍵在於人群中有足夠多的免疫者。英國政府在去年3月的「群體免疫」策略引起了廣泛爭議,但目前的疫苗接種速度加快,R值已降至0.8到1.1之間,這表明疫苗接種是實現群體免疫的有效手段。據估計,若將英國總人口看作群體,大約3300萬至4400萬人需要產生抗體以實現全國范圍的群體免疫。
目前,英國的疫苗接種計劃進展順利,成為全球疫苗接種的典範。疫苗的快速推進使得群體免疫的概念在今日顯得更為可行。然而,群體免疫策略並非無條件可行,需要綜合考慮病毒特性、醫療資源和公眾健康。英國的疫情歷史表明,過度依賴群體免疫可能導致悲劇,因此疫苗接種仍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總的來說,英國的疫苗接種行動正在朝著群體免疫的目標邁進,但最終的效果還需結合疫苗接種率、R值等多方面數據來評估。隨著疫苗接種的加速和疫情的好轉,英國正朝著解封和安全的夏季邁進。
B. 為什麼有些人因COVID-19而生病,而另一些人卻沒有
英國《鏡報》報道稱,截至本周三,由冠狀病毒引發的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已經奪去了全世界82000多人的生命。目前已有超過144萬確診病例,30.8萬人已經康復。
雖然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科學家們正在找出更多關於這種新的、高度傳染性疾病的信息,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即COVID-19可以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影響人們。
從英國71歲的查爾斯王子只表現出輕微的症狀,而其他方面都很健康」,到英國47歲的演員伊德瑞斯·艾爾巴,他的病毒檢測呈陽性,但沒有任何症狀。
然而,在英國,這個我們看不見的敵人也帶走了6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包括一名5歲的兒童,至今還有許多人在病房裡為生存而戰,或有更嚴重的在重症監護中,包括55歲的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也住進了重症監護室。
這兩位科學家說,「低劑量的感染甚至可以產生免疫力,在未來避免高劑量的感染。」
澳大利亞新聞網還報道說,COVID-19可能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因為病毒能深入人體。他們聲稱,這種病毒通常是通過攜帶病毒的飛沫進入鼻子或口腔而找到傳播途徑的。
他們報告說,如果能在咽喉處阻止病毒的傳播,患者很可能會很快康復。然而,如果病毒從氣管向下傳播得更遠,它到達肺部的旅程就會突然變得容易得多,這才是它真正能造成一些損害的地方。
美國傳染病專家Jeffrey Taubenberger在《財富》雜志上寫道,如果病毒被攔截在上呼吸道,通常只會導致一種不太嚴重的疾病。
C. 「除非老人,否則無法在英國檢測」,英國新冠病毒檢測情況是怎樣的
並非除了老人,無法在英國檢測,准確的說,除了重症患者,均無法在英國檢測。
只檢測重症患者這個行為可能讓很多人感到迷惑,畢竟 檢測不應該是預防么?不應該是為了防止病毒進行傳播么?
但是,這並非是英國最奇葩的想法。
1,建停屍房。
這個事情網上早就流傳,我國應對疫情是建醫院,英國應對疫情是建停屍房。
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真相的確如此,
有議員提出,如果可以,就把公園改造,建成停屍房,並且,如果教堂人滿為患的話 也可以在酒吧舉行葬禮。
英國首相在醫院和每位病人都友好的握了握手,英國的馬拉松因為設施都准備完畢,哪怕在疫情期間也不得不召開。
密密麻麻的人在觀看馬拉松盛宴,英國簡直就是在身體力行“群體免疫”。
綜上所述,英國對於檢測恐怕並不上心,一個全國進行群體免疫的國家(也有一些英國人強烈反對)恐怕根本不需要病毒檢測。
D. 噬菌體是什麼生物
噬菌體:
大約在1915年。英國人弗雷德里克●特沃特和加拿大人菲力克斯.德赫雷爾通過各自獨立的研究,分別發現了細菌之間也會有瘟疫流行的事實,這種導致細菌害病的因素被命名為「噬菌體」。
這句話聽上去可能有些別扭,因為我們通常會覺得細菌本身才是導致瘟疫流行的罪魁禍首,但寄生蟲學里有一-句老話:「人被大虱子咬,大虱子被小虱子咬。」再小的生物也會被更小的生物寄生。
噬菌體是一-種在細菌體內繁殖的病毒,它們的本質與其他寄生在動植物體內的病毒並沒有什麼不同,它們具備病毒具有的所有典型特徵。
首先,病毒不是生物。所有生物都由單細胞或者多細胞構成,而病毒僅僅是- -種微小的顆粒結構,我們稱之為「病毒體" ( virion)
它們比最小的細胞還要小許多,病毒的本體幾乎就是--段赤條條的核酸片段(有的是DNA,也有的是RNA),只不過外面多包了一層保護性的蛋白質外殼(見圖7-3)。
絕大多數的病毒體呈微小的球形或者桿形。動物病毒侵入宿主細胞的方式通常是先黏附到細胞表面,然後再被細胞內吞,就像細胞在捕食--樣;而植物病毒通常會利用昆蟲或蠕蟲造成的傷口侵入宿主細胞。
許多噬菌體都通過尾部附著在細菌的表面。在電子顯微鏡剛被發明出來的1945年,人們就觀察到了這種吸附行為。另外,我們也已經知道噬菌體的組成成分大致為蛋白質與DNA各佔一半。盡管當時的人們還不那麼了解噬菌體,但是這並不妨礙它們成為遺傳學實驗里的關鍵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