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義大利統一運動的歷史背景
19世紀上半期,義大利仍然處於分裂狀態,大多數地區被外國勢力控制。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義大利和地要求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運動日益高漲。
當時,奧地利統治著義大利的中部和北部的大部分邦國;西班牙的波旁王室仍控制著南部的西西里王國;法國於1848年派兵幫助教皇國鎮壓革命後,軍隊賴在羅馬不走。
撒丁王國是義大利唯一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他位於義大利北部,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義大利力量最強、經濟最發達的邦國。撒丁王國政治比較開明,是義大利資產階級自由派的中心。同時,資產階級民主派發動的旨在自下而上完成統一的多次武裝起義連連受挫。越來越多的義大利人希望在撒丁王國來領導義大利的統一大業。
『貳』 求沒統一前的義大利分別為幾個國家,統一後的義大利最後哪些國家的君主呢結果怎麼樣了
有威尼斯共和國,撒丁王國,米蘭公國,熱那亞共和國,教皇國,兩西西里王國(那不勒斯王國,西西里王國),帕爾馬公國,托斯卡納大公國,摩地納
『叄』 義大利統一的背景
由拿破崙統治的義大利共和國及其後義大利王國的成立令國內人民產生民族主義的思想。當拿破崙的君主政權開始衰落,他之前確立的其他君主嘗試透過滿足民族主義者來鞏固他們的政權,為革命製造良好的時機。這些君主中包括向奧地利爭取在義大利王國繼任的義大利殖民統治者Eugène de Beau,以及要求義大利愛國者協助在其統治下統一義大利的若阿尚·繆拉(參閱 Proclama di Rimini)。
隨著拿破崙統治下的法國戰敗,維也納會議正式召開以重新畫定歐洲大陸。在義大利,會議恢復拿破崙時代前的各國獨立政府,當中一些是直接統治的,一些則受歐洲列強的強大影響。不過,多個義大利國家內都有團體再次推動一個統一的義大利國家的意念,令早已在民眾間點燃了的民族主義的火焰燃燒起來。當時,爭取義大利統一被認定是與奧地利帝國及哈布斯堡王朝對抗,因為它們直接控制著現時的義大利東北部以義大利文為母語的部分,同時亦是對抗統一的最強大的單一力量。奧地利帝國頑抗義大利半島(以及帝國內其他地方)的民族主義思維——當時,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指「義大利」這個詞語是單純的「地理名詞」(Geographical Expression)。藝術和文學思維亦轉向民族主義,其中最著名的也許是亞歷山大·曼佐尼的《約婚夫婦》I Promessi Sposi(The Betrothed)。有些人將這本小說當作對奧地利的統治的批評。無論如何,這本小說在1822年出版,並在其後數年作出大幅修改;1840年版使用標准化的托斯卡納方言,這是作者深思熟慮後為了提供一種所有義大利人都可使用的標准語言而作出的努力。
支持統一的人亦面對教廷的反對,尤其在與給他們某程度上的自治權的教皇國建立邦聯制失敗後。當時的教宗庇護九世恐怕放棄當地的勢力會令義大利天主教徒受迫害(Hales, 1958)。
即使是希望見到半島統一成一個國家的人,很多不同的團體亦不能就統一國家的應實行的制度達成共識。其中一個建議(約1847年—1848年)認為應在教宗的統治下建立邦聯制。很多主要的革命團體希望建立一個共和國。但最後卻由一個國王維托里奧·埃曼努埃萊二世及其首相加富爾掌握了統一義大利為君主政體的權力。
其中一個最具影響力的革命組織是燒炭黨(Carbonari),這秘密組織於十九世紀初在義大利南部成立。組織的意念來自法國大革命,成員主要來自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維也納會議將義大利半島分給歐洲列強後,燒炭黨分子分散到教皇國、薩丁尼亞王國、托斯卡納大公國、摩德納公國以及倫巴第-威尼斯王國。這些國家對該組織非常恐懼,因而通過一個條例,對參與燒炭黨會議的人判以死刑。但組織仍繼續存在,並由1820年起發起多次暴動。燒炭黨因拿破崙三世統一義大利失敗而將他判處死刑,更差點成功以此為由刺殺他。統一運動的領袖大多是這組織的成員。
『肆』 義大利是什麼時候開始統一的
義大利於1870年實現統一。
義大利共和國,主要由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及兩個位於地中海中的島嶼西西里島與薩丁島所組成。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
14世紀的義大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15世紀末,法國和西班牙爭奪亞平寧半島斗爭激化,導致了持續數十年的義大利戰爭。18世紀民族主義開始覺醒。19世紀義大利復興運動興起。1861年撒丁王國改國號為義大利王國。並逐步統一南北,1870年攻克教皇國首都羅馬,完成義大利統一,二戰戰敗後廢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國。
義大利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也是歐盟和北約的創始會員國,義大利共擁有48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義大利在藝術和時尚領域也處於世界領導地位,米蘭是義大利的經濟及工業中心,也是世界時尚之都。
『伍』 關於南義大利和北義大利
義大利在十九世紀中期統一之前,是一大堆小國家,較大的是北部的撒丁王國,還有南部的兩西西里。1852年,加富爾出任撒丁王國的首相,推行了富國強兵政策:改革財稅制度,增加國家收入;資助鐵路、港口建設,發展工商業;降低關稅,實行自由貿易;等等。撒丁王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大為增強。加富爾深知,單靠撒丁王國的力量,無法趕走外國勢力,統一義大利。他決定先設法取得法國的支持,打擊主要敵人奧地利。
加富爾先是在國際上痛陳奧地利對義大利的專橫統治,取得國際輿論的支持。1858年夏,加爾與拿破崙三世秘密會晤,達成協議:法國參加對奧作戰,幫助撒丁王國收得倫巴底和威尼斯地區;義大利允諾把薩伏依和尼斯兩地割讓給法國作為酬謝。
1858年,對奧戰爭爆發。法、撒軍隊連戰連捷,義大利北部各地人民紛紛起來響應。拿破崙三世擔心義大利革命運動高漲會危及法國利益,單獨同奧地得議和,中止戰爭。但是,統一大勢不可逆轉,第二年,義大利北部基本完成了統一。
1860年,兩西西里人民受北方形勢的影響,紛紛起義。富有傳奇色彩的加里波第聞訊,率領一支千餘人的志願軍南下,遠征兩西西里,所向披靡很快佔領了兩西西里王國首府那不勒斯。不久,加里波第將政權移交給撒丁王國。1861年,義大利王國成立,撒丁王國國王成為義大利國王。後來,義大利借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之機,把奧地利和法國勢力趕出義大利,70年代初,最終完成了統一。
『陸』 統一前的義大利分成哪些國家
西西里王國,撒丁王國其餘的部分都是以獨立城市的形式存在的出名的有熱那亞,那不勒斯等羅馬等義大利北部城市是教皇國或者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