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兩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分別發動過什麼戰爭
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國內經濟困難,軍事准備不足,
擔心參戰後會招致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法國的打擊,因此,義大利採取了
中立的立場,宣布自己是非交戰國。後來在希特勒的煽動下 先是首戰法國,然後是希臘 ,再死非洲 ,無一不以失敗而告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也是一直是隨風倒的國家。【如需詳細可以追問 ,拒絕ctrlc+v 包您滿意!】
❷ 義大利在一戰中到底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
先是和德國、奧匈帝國結盟成同盟國,又先後對奧匈帝國、德國宣戰加入了協約國一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不折不扣的投機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的簽字國,當時同盟國有三個國家: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1914年奧匈帝國在東線的挫折,使德國不得不去支撐其盟國,以對付即將沖過喀爾巴阡山山口和掃盪匈牙利平原的俄國人。由於奧匈帝國屢戰屢敗,義大利人顯得不大想再持中立了,義大利本身就對奧匈帝國懷有仇恨,奧匈帝國曾多次侵略義大利,佔領了部分義大利領土,義大利人對奧匈帝國宣戰有合適的理由。此時的德國極力主張要求義大利中立,以歸還領土為誘餌,而奧匈帝國堅決不歸還它佔領的義大利領土,與此同時,義大利正在秘密同協約國談判。義大利人發現,他們在奧地利垮台之前正式加入協約國,就能參與對它的瓜分。義大利人於1915年5月22日對奧匈帝國開戰。由於懼怕德國,暫時沒有對德宣戰,到了1916年8月28日,德國的戰敗已成定局,義大利人覺得安全了,不怕報復了,義大利落井下石,對德宣戰。
綜上,我們看出義大利是明顯的重利益、輕盟友,為了得到領土背信盟約,它的臨陣倒戈直接導致了奧匈帝國的滅亡,德國只能腹背受敵,加速了一戰結束的進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等少數國傢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的正義性質外,其他都是非正義的。在這場非正義的戰爭中,不應過多譴責義大利的「背信棄義」。
❸ 在一戰之後,為什麼義大利人開始討厭同盟國(協約國)
一戰」中義大利加入協約國作戰的原因
義大利原是德奧的同盟國,地處地中海,不僅戰略地位重要,而且擁有同法國不相上下的人力和一支較強的陸海軍,它的直接參戰將對西區戰場發生一定影響。大戰一開始,義大利政府舉棋不定,各交戰集團為爭取義大利展開了緊張的外交爭奪,最後義大利背信棄義參加到協約國一方作戰。
一、兩大集團爭奪的過程
義大利在1912年的意土戰爭後,義大利脫離三國同盟的傾向表現更明顯。
1914年,一戰爆發後,8月3日,義大利國王通知威廉二世,說這次戰爭爆發的情況與三國同盟條約文本中的參戰理由的涵義不相一致,並於當天公布了中立宣言。在發布這個宣言的同時,意外交大臣迪•桑•朱良諾秘密告訴德國大使,如果得到足夠的報酬,它將准備「考慮援助的方法」。第二天,義大利駐俄大使對俄外交大臣薩佐諾夫說,義大利很難「從德奧方面獲得所期望的東西」,因而「可以與協約國談判」,共同對付奧匈帝國。就這樣,義大利一面向中歐列強敲詐勒索,一面又同協約國談判摸底,進行討價還價。在英國的壓力下,沙皇俄國也作了讓步,同意將達爾馬提亞大部土地割讓給義大利。至此協約國幾乎全部滿足了義大利的要求。1915年 4月26日,義大利終於同英、法、俄簽訂了倫敦秘密條約。由於義大利所希望獲得的領土大多屬於德奧集團或中立國,與協約國不存在直接沖突。1915年4月,協約國同義大利簽訂《倫敦密約》,同意了義大利的領土要求,英國還答應給義大利貸款5億英鎊作為參戰費用。5月,義大利撕毀三國同盟條約,加入協約國作戰,在背後捅了同盟國一刀。幾天之後,義大利正式退出德、奧、意三國同盟,於 5月23日正式向奧匈宣戰,次日宣布與德國斷交。
二、義大利外交的舉棋不定到背信棄義原因
1、義大利的孱弱和對外擴張政策所決定的。1871年,長期四分五裂的義大利實現了統一,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統一是自上而下完成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這又嚴重阻礙了義大利經濟進一步發展,造成義大利的落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農業落後,糧食產量極低,每年三分之一的糧食靠進口。第二、重工業不發達,遠遠落後於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第三、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大量貧民逃往外國謀生。因此,義大利有「貧窮的帝國主義」之稱。和其它帝國主義國家一樣,義大利也積極對外殖民擴張,但由於本身力量的薄弱,其擴張企圖只能利用大國爭霸來實現,這就註定了義大利外交政策的動搖不定,誰對它爭霸擴張有利,它就靠向誰。
2、義大利的國家利益所決定的。義大利和英、法、俄三國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表現在:義大利對英國得罪不起,因為其漫長的海岸線經不起英國強大海軍的攻擊,所以一開始就表示不參加任何對抗英國的行動。義大利這個「貧窮的帝國主義」在財政上對「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有所依賴,特別是1887年和1895年兩次對衣索比亞的都以失敗而告終,被迫無條件承認其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這使義大利財政經濟出現嚴重困難,這時,法國乘機以貸款為條件,並施展靈活的外交手腕,使義大利與法國簽定條約,雙方對各自在非洲擴張范圍和已取得的利益達成一致。義大利為了順利地在非洲擴張,也與俄國達成協議,雙方簽約表示,共同抵抗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擴張,意對俄在黑海海峽的擴張持「善意態度」,俄對意在北非的擴張表示理解。由以上事實可以看出,一戰爆發前,義大利由於利害關系,實際上已經從三國同盟中分化出來,靠向了協約國一方。
3、協約國對義大利領土方面要求的許諾。一戰爆發後,義大利借口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沒有同義大利磋商,宣布「中立」,企圖以參戰為條件,與交戰雙方討價還價,以便獲得更多的好處。後來,協約國滿足了義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別是答應給義大利的土地比德國許諾給義大利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國還借給義大利一大筆債款,於是,1915年5月,義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正式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❹ 歐洲有名的戰五渣,各國明知道它是個累贅,為何還爭相拉攏
在「一戰」前,義大利是「三國同盟」中的一員,「三國同盟」是一個包括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內的共同防禦公約組織。「一戰」剛開始,德國最高統帥部就對義大利放心不下,擔心其加入協約國一方,從而改變戰局,使奧匈帝國遭受打擊。所以德國人對義大利不抱什麼幻想,不過在「一戰」爆發前,德國為了讓義大利在奧匈帝國侵略塞爾維亞的戰爭中保持中立,還是征詢了這個盟國的態度。
伊松佐河防區的指揮權表面上由德奧聯軍大公歐根·馮·哈普斯堡掌握,但實際上掌握在斯拉夫將軍博羅耶菲茨·馮·博伊納手中,他的部隊包括有經驗的山地部隊在內。卡多爾納用2個義大利集團軍來對付這些山地部隊,力求佔領特蘭提諾突出部。意軍經過代價高昂的戰斗,於1915年攻佔了突出部的邊緣,但在其他地方,意軍則都失敗了。
沿伊松佐河的戰斗於6月23日開始,盡管戰斗的劇烈程度時常變化,但結果依然不變。的里雅斯特就在義大利軍隊眼前,然而對於卡多爾納來說,他永遠無法獲得這塊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