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義大利會允許梵蒂岡獨立成為一個國家
梵蒂岡盡管很小,它仍然是一個國家,在聯合國派有觀察員,具有一個國家的地位,是歷史上教皇國的延續,是一個特殊形態的政教合一的國家。早在公元756年,法蘭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的區域送給教皇(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成為西歐教會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在義大利境內成立了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以上。教皇國是個神權國家,1870年8月,羅馬爆發了反抗教皇政權的人民起義,義大利國王進駐羅馬,義大利完成統一,教皇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羅馬城內西北角梵蒂岡。1929年2月11日簽訂了《拉特蘭條約》,義大利認為梵蒂岡這塊地方屬於教皇,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 梵蒂岡是一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教皇是國家元首,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領袖。教皇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於一身。梵蒂岡的國徽集中說明了教皇在城國的地位。國徽的圖案是:兩把交叉著的天國鑰匙,托著教皇登基時的帽子。這種稱作「三重冠」的帽子,有上中下三層,象徵著教皇擁有的神權、立法權和司法權。關於「神權」,當時在西方是封建專制的靈魂,和東方的「皇帝」起一樣的作用。 在梵蒂岡,一切權力集中於教皇,迷信教皇,把他奉若神明,也要迷信神職人員。教皇任職是終身的,但不能世襲。教皇死後,有紅衣主教團以三分之二的多數選票選出新教皇。屆時,各國紅衣主教都奔赴梵蒂岡,聚集在西斯廷小教堂,在與外界隔絕的情況下進行選舉。如264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是1978年10月16日當選的。他原是波蘭人,原名卡羅爾·沃依蒂瓦,他是四個半世紀以來第一個非義大利人教皇,登基後不久,他便為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平反昭雪,指出17世紀30年代宗教裁判所對伽利略的審判「不公正」
『貳』 義大利獨立戰爭是怎麼回事
義大利是古羅馬帝國的核心,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歐洲資本主義的搖籃。但是,自從中世紀以來,它曾長期陷入四分五裂、內亂不息的局面。從16世紀起,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先後入侵義大利。義大利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經歷了幾個世紀的英勇斗爭。到19世紀中葉,席捲義大利全境的民族解放戰爭即將來臨。
第一次獨立戰爭(1848—1849)。這次戰爭是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1848年1—8月,革命形勢不斷高漲,各邦國在人民運動推動下被迫對奧地利宣戰。但是各邦國君主作戰不堅決,甚至千方百計阻撓和破壞,導致對奧戰爭失敗。1848年1月,西西里島首府首先爆發人民起義,揭開義大利獨立戰爭序幕。3月,米蘭人民發動起義,解放米蘭;威尼斯人民起義,宣布建立獨立的威尼斯共和國。在各地人民起義浪潮沖擊下,各邦君主被迫對奧作戰。但是,戰至4月底,羅馬教皇呼籲停止反奧戰爭,並從前線撤回軍隊。5月,西西里起義被鎮壓,各邦君主的叛變使奧地利獲得了喘息之機。6月,奧軍得到增援後轉入反攻。7月,奧軍重占米蘭並圍攻威尼斯城。8月9日,撒丁王國同奧地利簽訂停戰協定,將倫巴底、威尼斯、帕爾馬和莫德納等地割讓給奧地利。反奧戰爭失敗,獨立戰爭進入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領導權的新階段。
1848年8月—1849年8月,對奧戰爭的失敗激起義大利人民的憤怒,資產階級民主派掌握獨立運動領導權,將獨立戰爭推向高潮。威尼斯城人民堅守城池,托斯坎納人民發動起義,成立共和國。1849年初,羅馬共和國建立。1849年3月,撒丁王國國王決定重新對奧作戰,但奧軍7萬人重創撒丁軍隊,撒丁王國的對奧戰爭徹底失敗。奧軍乘勝長驅直入。羅馬教皇向歐洲天主教國家求援,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聚會加埃塔,制定聯合干涉羅馬共和國計劃。4月,法軍1萬人向羅馬進逼,奧軍侵佔博洛尼亞,西軍逼近羅馬以南,對羅馬形成圍殲態勢。加里波第率共和國軍多次挫敗敵軍進攻,遲滯敵軍推進。羅馬共和國暫時轉危為安。6月,法軍得到增援後,雙方在羅馬城外激戰。6月23日,法軍發起總攻,共和國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戰。7月1日,議會決定停止戰斗,撤出羅馬;3日,法軍開進羅馬城。1849年8月22日,威尼斯城被奧軍攻陷。至此,第一次獨立戰爭結束。
第二次獨立戰爭(1859—1860年)。第一次獨立戰爭的失利,資產階級民主派受到沉重打擊。19世紀50年代,民主派不斷分化、瓦解,資產階級自由派應運而生。1859年4月初,撒丁軍隊開始動員,月底,奧軍開始出擊,戰爭爆發。5月底,雙方進行首次交戰,聯軍獲勝,加里波第率志願軍深入敵後,連戰皆捷,解放大片地區,廣大群眾揭竿而起,紛紛加入志願軍,加里波第力量不斷壯大,有力地牽制奧軍作戰行動。6月戰事,聯軍損失慘重,其中奧軍被逐出倫巴底。對奧戰爭的勝利,推動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人民起義席捲義大利北部和中部。7月,加里波第解放西西里島全部,為進軍義大利本土做了准備。8月初,加里波第開始進軍那不勒斯;8月19日拂曉,在卡拉布里亞登陸;20日發起勒佐之戰;勒佐之戰後,加里波第揮師北上,直取那不勒斯;9月,進入那不勒斯城,王國守軍不戰而降;10月,加里波第與西西里島守軍展開激戰,由於敵軍兵力占絕對優勢,加里波第付出重大傷亡後重創守軍,守軍退卻,死守陣地;11月初,南部地區宣布並入撒丁省。戰至1861年3月,義大利基本實現統一。
第三次獨立戰爭(1866—1870年)。義大利王國成立後,企圖通過王朝戰爭,奪取威尼斯。1866年4月,時值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統一的領導權而發生尖銳矛盾。1866年4月,普意結成反奧軍事同盟,6月,普奧戰爭爆發,義大利乘機對奧宣戰,第三次獨立戰爭爆發。6月24日,奧意兩軍在庫斯托扎進行大規模會戰,意軍遭重創,被迫撤至明喬河。同時,奧軍主力撤回本土,意軍免遭打擊。加里波第協助政府軍作戰,深入敵後,連戰皆捷。但義大利政府迫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壓力,強令加里波第撤出奧軍戰略據點南提羅爾,致使該地重歸奧軍之手。同時,奧意海軍在亞得里亞海附近海域進行一場殊死海戰,意軍損失慘重,3艘裝甲艦沉沒,其餘艦只撤出戰斗。奧軍損失甚微。奧意戰爭結束後,加里波第為解放羅馬奔走呼號。1866年10月,加里波第率軍打敗一支教皇部隊,攻佔蒙特羅頓多要塞。法國拿破崙三世為阻止加里波第進攻羅馬,派遠征軍經海路在奇維塔維基亞登陸,於10月26日進駐羅馬。11月3日,加里波第率部進至門塔納,遭法軍和教皇軍隊阻擊。由於法軍裝備新式步槍,火力密集,加里波第部遭重創,進軍羅馬行動再次受阻。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被迫撤回駐羅馬法軍。9月2日,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大敗,拿破崙三世成為階下囚。義大利王國政府不再擔心法國的干涉,遂派6萬大軍日夜兼程,趕在加里波第部之前奪占羅馬。9月20日,政府軍和加里波第部同時開進羅馬城。羅馬教皇庇護九世下令停止抵抗,避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統一大業終於完成。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義大利的獨立和統一,經歷了長期、艱苦而又曲折的斗爭過程,喚起了義大利民族的覺醒。1848—1870年的獨立戰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使義大利擺脫長期受外族壓迫和分裂割據的局面,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大大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在義大利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民主派和自由派之間始終存在著矛盾和斗爭。民主派主張「自下而上」的道路,自由派主張「自上而下」的道路。由於民主派勢單力薄,加之內部不團結,「自下而上」道路行不通。然而,自由派力量雄厚,政治上比較成熟,因而成為獨立戰爭的領導力量。
義大利獨立戰爭造就了傑出代表人物,其中首推加里波第。加里波第在戰前通過一系列軍事實踐活動,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在三次獨立戰爭中,他指揮若定,多次打敗兵力上占優勢的敵軍,取得輝煌戰績。他善於發揚革命軍隊的政治優勢,深入敵後開展游擊戰,積小勝為大勝,為義大利統一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人稱他為「現代游擊戰之父」是當之無愧的。他在軍事實踐中創立的一整套戰略戰術,是義大利乃至全世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叄』 義大利獨立戰爭的戰爭經過
第一次獨立戰爭是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1848年1月,西西里首府巴勒莫人民起義,趕走那不勒斯王國軍隊,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揭開義大利獨立戰爭序幕。
起義迅速發展到倫巴第、威尼斯、托斯卡納等其他邦國和地區。3月18日,米蘭爆發反奧起義,宣布成立共和國;威尼斯人民起義,宣布建立獨立的威尼斯共和國。在23日,撒丁國王查理·阿爾伯特在全國反奧運動推動下對奧宣戰。4月,其他邦國相繼參戰。但是,戰至4月底,羅馬教皇呼籲停止反奧戰爭,並從前線撤回軍隊。
初期,意軍在倫巴第取得一些勝利,但人民武裝斗爭的發展引起各邦君主恐懼,一些邦國從前線撤軍。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二世發動政變,推翻自由派內閣,屠殺愛國者,從而削弱了反奧力量。
5月,西西里起義被鎮壓,各邦君主的叛變使奧地利獲得了喘息之機。6月,奧軍得到增援後轉入反攻。6月底重占米蘭並圍攻威尼斯。7月23~25日,奧軍約7萬人在J.拉德斯基指揮下在庫斯托扎與撒丁王國軍隊4.3萬人決戰。撒軍大敗,損失約9000人。
8月9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撒丁王國將倫巴底、威尼斯、帕爾馬和莫德納等地割讓給奧地利。反奧戰爭失敗激起各階層人民憤慨,以G.馬志尼為首的資產階級共和派再次起義。8月11日和23日,威尼斯和托斯卡納人民相繼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11月15日,羅馬爆發大規模起義,翌年2月宣布成立共和國,建立以馬志尼等三人為執政官的共和政府。
在日益高漲的反奧浪潮推動下,撒丁於1849年3月12日再次對奧宣戰。23日,撒軍10萬人與奧軍7萬人在諾瓦拉再戰,又遭慘敗。查理·阿爾伯特被迫退位,其子埃馬努埃爾二世即位後與奧停戰議和。
羅馬教皇向歐洲天主教國家求援,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聚會加埃塔,制定聯合干涉羅馬共和國計劃。4月托斯卡納共和國被顛覆後,法國、奧地利、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王國軍隊聯合進攻羅馬共和國。法軍1萬人向羅馬進逼,奧軍侵佔博洛尼亞,西軍逼近羅馬以南,對羅馬形成圍殲態勢。義大利民族英雄G.加里波第率共和國軍多次挫敗敵軍進攻,遲滯敵軍推進,羅馬共和國暫時轉危為安。
6月,法軍得到增援後,雙方在羅馬城外激戰。6月23日,法軍發起總攻,共和國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戰。7月1日,議會決定停止戰斗,撤出羅馬;3日,法軍開進羅馬城,教皇政權復辟。8月22日,威尼斯被奧軍攻佔。至此,首次義大利獨立戰爭失敗。 第一次獨立戰爭的失利,資產階級民主派受到沉重打擊。50年代,民主派不斷分化、瓦解,資產階級自由派應運而生。
進入50年代後,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再度高漲,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企圖藉助法國收復被奧佔領的領土,以實現國家統一。法皇拿破崙三世則以「解放」義大利為借口,企圖實現其領土野心。1858年6月,撒丁首相C.B.加富爾和拿破崙三世在普隆比耶爾締結反奧軍事同盟,法國應允出兵協助撒丁,把奧地利勢力逐出倫巴第和威尼斯,條件是撒丁將薩伏依和尼斯割讓給法國。
1859年4月26日,奧地利向撒丁宣戰。29日,奧軍約17萬人(由F.吉烏萊任總司令)越過提契諾河,進入皮埃蒙特,戰爭爆發。初期,撒軍約5.6萬人被迫後退。5月中,法軍11.6萬人(由拿破崙三世指揮)與撒軍在亞歷山德里亞和卡薩列蒙菲拉托地域會合。5—6月,撒法聯軍先後在蒙特貝洛和馬真塔擊敗奧軍,迫其退守明喬河一線。吉烏萊被撤職,奧皇弗蘭茨·約瑟夫親任統帥。6月24日,雙方各投入約16萬人,在維羅納附近的索爾費里諾村決戰。奧軍再敗,損失2.2萬人,撒法聯軍損失1.7萬人。奧軍被逐出倫巴第,敗局已定。對奧戰爭推動了義大利民族解放運動,人民起義浪潮席捲義大利北部和中部。4~6月間,托斯卡納、帕爾馬、摩德納和教皇國等邦國先後爆發起義,推翻君主政權。加里波第率「阿爾卑斯獵人兵團」在敵後開展游擊戰,尋機打擊奧軍。
拿破崙三世對義大利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感到震驚,7月11日單獨同奧地利締結停戰協定。奧地利同意將倫巴第交由法國轉讓給撒丁,但仍占威尼斯,並從法國得到恢復托斯卡納等邦君主政權的保證。11月10日,撒丁迫於法國壓力與奧地利簽訂和約,承認法奧協定條款。義大利人民對此極為憤慨,義大利中部諸邦人民紛紛開展武裝斗爭,抵制君主政權復辟,推進國家統一。1860年3月,中部各邦舉行公民投票,正式並入撒丁王國。4月,西西里首府巴勒莫爆發起義。加里波第率紅衫軍增援西西里,至7月解放全島,為進軍義大利本土做了准備。8月開始進軍那不勒斯,回師義大利本土。8月19日拂曉,在卡拉布里亞登陸;20日發起勒佐之戰;勒佐之戰後,加里波第揮師北上,直取那不勒斯。9月解放那不勒斯。10月,南義大利舉行公民投票,並入撒丁王國。
1861年3月,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至此,除威尼斯仍由奧地利統治、羅馬處於依附法國的教皇統治之下外,義大利基本實現了統一。
義大利王國成立後,企圖通過王朝戰爭,奪取威尼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爭奪德意志統一的領導權而發生尖銳矛盾。
1866年4月,為收復威尼斯並獲得普魯士1.2億馬克的援助,義大利與普魯士結成反奧聯盟。6月17日,普奧戰爭爆發。20日,義大利對奧宣戰。意軍主力12萬人在明喬河一線展開,實施正面進攻:部分兵力從博洛尼亞和費拉拉地域攻擊奧軍翼側和後方。23日,意軍發起進攻,次日在維羅納西南庫斯托扎與阿爾貝特大公指揮的奧軍8萬人激戰,因指揮有誤遭慘敗,損失8000餘人,余部越過米蘭平原向西敗退。奧軍雖獲勝,但因對普作戰失利,無力追擊意軍。7月20日,意海軍在利薩海戰中也遭失敗。與此同時,加里波第指揮的志願軍在亞平寧山區連戰皆捷,解放南蒂羅爾。但義大利政府迫於普魯士俾斯麥政府壓力令其撤軍,南蒂羅爾再度為奧軍所佔。奧軍在普奧戰爭中戰敗,決定了奧意戰爭的結局。8月10日,意、奧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簽訂《維也納和約》,威尼斯地區歸並義大利。
1866年10月,加里波第率軍打敗一支教皇部隊,攻佔蒙特羅頓多要塞。法國拿破崙三世為阻止加里波第進攻羅馬,派遠征軍經海路在奇維塔維基亞登陸,於10月26日進駐羅馬。11月3日,加里波第率部進至門塔納,遭法軍和教皇軍隊阻擊。由於法軍裝備新式步槍,火力密集,加里波第部遭重創,進軍羅馬行動再次受阻。
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被迫撤回駐羅馬法軍。9月2日,法軍在色當之戰中大敗,拿破崙三世成為階下囚。義大利王國政府不再擔心法國的干涉,遂派6萬大軍日夜兼程,趕在加里波第部之前奪占羅馬。9月20日,政府軍和加里波第部同時開進羅馬城。
羅馬教皇庇護九世下令停止抵抗,避居梵蒂岡。義大利王國政府同意教皇避居梵蒂岡,每年撥款12.9萬英鎊作為教皇的經費。
至此,義大利最後完成統一,結束了異族壓迫和封建割據局面,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歐洲民族民主運動的開展。義大利獨立戰爭雖然是在自由派貴族領導下進行的,但以加里波第、馬志尼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派發揮了重要作用。
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至羅馬。
『肆』 義大利國王哪去了,是怎麼從王國到共和國的,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兒子翁貝托二世於1946年被迫退位,義大利在1946年6月2日舉行的公民投票後正式成為現時的義大利共和國。
1861年撒丁王國統一義大利成立新的義大利王國。
在墨索里尼的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掌權的1922-1943年這段時間里,義大利王國也通常被歷史學家稱做「法西斯義大利」。在二戰結束前的兩年中,義大利王國轉投同盟國陣營,墨索里尼及其狂熱法西斯主義追隨者曾在義大利北部成立過一個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義大利社會共和國。
1946年戰後民怨四起,公民投票中人民一致選擇放棄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即今天的義大利共和國。
(4)義大利通過什麼贏得國家獨立擴展閱讀
義大利王國的歷任君主: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Victor Emmanuel II of Italy) (1861年至1878年):義大利王國第一位國王。
翁貝托一世(Umberto I of Italy)(1878年至1900年):批准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同盟。在1900年被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暗殺。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1900年至1946年) :經歷義大利國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
翁貝托二世(1946年) :義大利的最後一位國王,呼籲義大利公民投票是否將保留君主制,贊成義大利共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王國
『伍』 義大利獨立戰爭戰爭經過
義大利獨立戰爭經歷了三次激烈的戰役,以下是戰爭的主要經過:
第一次戰爭(1848-1849年)於1848年1月在巴勒莫爆發,人民起義推翻了那不勒斯王國的統治,成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起義迅速擴展到其他邦國,如米蘭和威尼斯。3月,米蘭宣布成立共和國。撒丁國王查理·阿爾伯特響應反奧運動宣戰。初期,意軍在倫巴第取得勝利,但因內部矛盾和君主的背叛,戰爭局勢逆轉。最終,第一次獨立戰爭以失敗告終,羅馬共和國被顛覆,教皇政權復辟。
第二次戰爭(1859-1861年)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撒丁王國與法國結盟,對抗奧地利。1859年4月,戰爭爆發,撒丁與法國聯軍取得關鍵的勝利,如索爾費里諾戰役,迫使奧地利退出倫巴第。隨後,義大利各地爆發起義,許多邦國宣布獨立。1861年,義大利王國成立,除威尼斯和羅馬外,大部分地區實現了統一。
第三次戰爭(1866年)義大利與普魯士結盟,目標是收復威尼斯。戰爭中,義大利雖在庫斯托扎戰役失利,但加里波第領導的志願軍在山區取得勝利。1866年8月,義大利與奧地利簽訂和約,威尼斯地區並入義大利。1870年,普法戰爭後,義大利佔領羅馬,教皇遷居梵蒂岡,義大利完成了最終統一。
義大利獨立戰爭(The Wars of Italian Independence )是指1848~1870年間義大利人民反抗奧地利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三次戰爭。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義大利被肢解為八個封建邦國和地區,除撒丁王國外,均直接或間接受奧地利統治。為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義大利人民進行了長期的武裝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