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義大利習俗
1、在義大利人心目中,自由是最重要的,義大利人的守時和集體觀念相對就差一點,宴會遲到20分鍾左右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義大利人有早晨喝咖啡、吃燴水果、喝酸牛奶的習慣。酒特別是葡萄酒是義大利人離不開的飲料,不論男女幾乎每餐都要喝酒,甚至在喝咖啡時,也要摻上一些酒。
2、義大利人忌諱菊花。義大利的婚喪嫁娶習俗,與歐洲其他國家相似,儀式多與宗教儀式相關。義大利人的嫁娶需要經過訂婚(交換訂婚戒指)、結婚(分為民政和教堂婚禮)兩道儀式,3月、4月是義大利青年選擇結婚高峰期。
義大利人在1974年5月以前是不允許離婚的,在1974年5月16日全民公決後,義大利人的離婚率一直居高不下。
3、義大利人的埋葬方式多為土葬,多葬在大型公墓內。
4、義大利人完全以家庭為中心,祖母(nonna)非常受人尊重——每年甚至還有一個「最酷奶奶」的評選(最近的優勝者因赤腳跳快速旋轉的塔蘭台拉舞而擊敗了其他競爭者,在比賽中勝出)。
(1)義大利明天有什麼大事擴展閱讀:
義大利忌諱「十三」和「星期五」,認為「十三」這一數字象徵著「厄兆」,「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象徵。
現代人對「十三」和「星期五」的不祥預兆據說起源於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這一天羅馬教廷的教皇和法國國王聯合執行了一條對聖殿騎士團的秘密處決令。
聖殿騎士們因為被說成是異教徒而被判處死刑,失去了他們長期以來所擁有的權利。基督教大長老雅克德沐萊被捕,他死前受盡了折磨,最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也有傳說認為是起源於基督教徒的信仰,即「十三」是最後晚餐中聚會的人數,餐桌上第「十三」位弟子是叛徒猶大。
2. 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意義
1861年的義大利統一,是世界近代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件大事。從此,義大利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政治逐步穩定、經濟走向繁榮,向世界強國之林邁進。這不僅改變了歐洲乃至全球的政治格局,而且促進了世界現代化的進程,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由於那時的中國外有殖民主義的入侵,內有太平天國和清朝的戰爭,外患內憂,加之洋務運動還沒有啟動,世界意識淡薄,中外交流不廣,中國人對義大利統一復興運動的了解很少,對其重大意義更不甚了了。直至41年後的1902年,流亡日本的梁啟超發表了《義大利建國三傑傳》,義大利復興運動的真正意義,尤其是對中國的借鑒功用,才逐步被先進的中國人所認可,並慢慢融為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富強的一種精神力量。
3. 喪葬訃告要貼在政府門口,義大利為何如此重視喪葬訃告
在著名的歐洲國家義大利,特別是亞平寧山脈南部,發表葬禮訃告是一件大事,受到高度重視。在郊區或農村城鎮,死者的訃告將張貼在公共公告板的政府辦公室,通常選擇在地方,離死不遠,靠近市中心,教堂,和頻繁的位置。如市場和郵局比報紙上的訃告,更快和更有效的,其目的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有人死了,盡量爭取更多的人參加葬禮。
看到連教堂都用來擺放逝者的棺木的時候,不經讓人黯然神傷。而感染者死亡後的屍體是一定要經過火化的,如果不是很妥當的處理的話,將會引來大規模的感染,這還會擴大病情,所以在處理屍體方面,政府都是極其嚴謹的進行了火化。
4. 義大利在二戰期間都幹了什麼
http://hi..com/007cn/blog/item/2a760ad1dac0d4d3572c84f8.html
二戰中的義大利的作用
「假使戰爭爆發,義大利最好能守中立,這樣或許可以牽制敵方10個師,假使它投入對方,則德國只要用5個師可以將其擊敗,但假如加入德國方面作戰,則德國反而要用20個師去保護它」這是在戰前德國有一個流行的笑話。
我把這個笑話寫在了開頭,這在當時或許正是一個笑話,可從二戰的結果看來此預言真是不幸言中,假使義大利能善守中立,則對德國貢獻比參戰遠較巨大。
當1939年5月21日德意締結所謂「鋼鐵條約「時,墨索里尼由於在1936年才結束在衣索比亞的戰爭,在1936年參加西班牙內戰,同年4月又侵入阿爾巴尼亞,連年戰爭需要休息,他便提出歐洲的和平應堅持到1942年,可惜他並沒有堅持到底。由於眼看德國軍隊在歐洲大陸上的勢如破竹,墨索里尼感到此時不參戰就喪失了分享戰果的機會,於是在1940年6月10日終於向法國宣戰,當20日發動義大利在二戰中的第一次進攻且輕松地被法國微弱的守軍擊退,此時德國已與法國簽訂了停戰協定,義大利的第一次進攻就不了了之。
而後其發動的兩次攻勢(對希臘和北非的)就簡直是在拉德國的後腿。
希特勒嚴令禁止義大利在巴爾干採取任何行動,以保證對侵俄戰爭計劃的實行,可1940年10月28日意軍入希臘把希特勒的戰略計劃完全打亂,於是無能的意軍給了英國人暫時翻本的機會。希特勒不得不丟下「巴巴羅薩」來收拾這巴爾乾的爛攤子,接著有碰上了南斯拉夫政變又增加成本,1941年4月6日德軍發起進攻,4月17日征服南斯拉夫,4月27日德軍進入雅典,看起來是一場漂亮的勝利(尤其是對克里特的奇襲),但事實上是得不償失,義大利造成了兩個對德國不利的後果:
1)發動侵俄戰爭的時間受到了延緩。
2)一部分的德軍(克萊斯特部)在巴爾干戰役後又立即加入侵俄的南線,來不及休整,作戰受到影響。
同樣在北非戰場上的失敗,使得希特勒將隆美爾派到北非,但相信失去了「沙漠之狐」雅號而在蘇德戰場上的隆美爾其價值應遠遠大於在沙漠中的作用。
反而義大利有對同盟國作了間接的貢獻:
1)破壞了希特勒用間接路線孤立英國的計劃。
2)使英國慘敗之後獲得重整士氣的機會。
3)北非戰役使聯軍有了用武之地並為未來奠定基礎。
為什麼意軍的表現如此糟糕,甚至有令人作嘔之感,凱塞林元帥在其回憶錄中有著詳細的解釋,概括如下:
1)義大利全國上下從來不對戰爭採取認真的態度,這與其民族性有關。
2)墨索里尼本人的政績都是虛有其表,經不起考驗。
3)義大利無意充分利用起戰爭潛力,造成許多浪費。
4)義大利軍官缺乏職業精神,不務正業。
綜上所述,義大利的參戰對德國來講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在二戰中它的作用是常「幫倒忙」,孫子曰「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敵戰」墨索里尼正相反,感情用事得狠,可國家大事的決定不可意氣用事,必須冷靜合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說的就是義大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