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義大利有多少年歷史
義大利有3000年歷史。義大利是歐洲歷史古國,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人類在這篇土地上生活,伊特魯里亞,大希臘是歐洲文明古國,公元前8世紀左右誕生古羅馬文明,也是義大利君主制度的開始,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三個大一統時期。
義大利歷史的特點
羅馬帝國之後的義大利長期處於分裂局面,境內國家林立朝代更替非常頻繁,直到公元19世紀中期才進入義大利歷史的第二次大一統時期,第二次統一義大利的朝代史稱薩伏依王朝,也是義大利歷史最後一個朝代。
義大利為羅馬帝國的發祥地,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曾經統治世界的一部分達數個世紀,2至3世紀為古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版圖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為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的貢獻。經過了長期的分裂後義大利被外族入侵,1861年成立王國1870年實現統一,建成義大利王國1946年6月2日正式命名為義大利共和國。
② 義大利的歷史
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義大利這片領土上就有人類居住的痕跡。在眾多的舊石器時代的遺跡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弗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的波喬洛山,英塞勒尼亞的松林。
在這個考古遺址里,發現人類使用火的痕跡(美國的SCIENCE雜志里曾有提到這一發現),還有巴勒莫的阿道拉洞穴,在洞穴的牆壁上發現大量石器時代的人物和動物的雕刻畫。
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逐漸從獵人演化為農民或牧人,這一時期的典型是卡穆尼人(在卡莫尼卡山谷)。義大利半島史前就有人類活動跡象,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早期。
公元前9世紀伊特魯里亞人曾創造燦爛的文明。公元前754年羅馬建城。古羅馬先後經歷羅馬王政時代(前753~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前509~前 27年)、羅馬帝國(前27~476年)三個階段。
存在長達一千年。羅馬共和時代基本完成疆域擴張,帝國時期,成為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395年1月1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346—395)逝世。
他在臨終前,將帝國分與兩個兒子繼承。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又稱拜占庭帝國。
起初其疆域包括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又將北非以西、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東南並入版圖。
最後在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滅亡。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里克率領下,進入義大利,圍攻羅馬城。在城內奴隸的配合下打開城門,掠奪而去。
此後在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西哥特王國。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後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遂告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奴隸制度在西歐的崩潰。公元962年至11世紀,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成為「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而南部則為拜占庭領土。
直至11世紀諾曼人入侵意南部並建立兩西西里王國。12~13世紀在義大利的神聖羅馬帝國統治瓦解,分裂成許多王國、公國、自治城市和小封建 領地。
隨著經濟實力增強,文化藝術空前繁榮。15世紀,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運動在義大利應運而生,16世紀在歐洲廣泛傳播。15世紀末,法國和西班牙爭奪亞平寧半島斗爭激化。
導致了持續數十年的義大利戰爭。16世紀起,大部分領土先後被法、西、奧佔領。18世紀民族精神覺醒。19世紀義大利復興運動興起。 1861年3月建立義大利王國。
1870年攻克羅馬,完成領土統一。此後,意同其他歐洲列強進行殖民擴張競爭,曾先後佔領了厄利垂亞(1885~1896 年)、索馬里(1889~1905年)、利比亞和愛琴群島(1911~1912年)。
並在中國天津取得一塊商業租界(1902年)。一戰時獲得了東北部特 倫蒂諾、上阿迪傑、威尼斯·朱利亞和多德卡尼索斯等地區。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執政。
實行長達20餘年的法西斯統治;其間包括入侵衣索比亞(1930~1936年)、幫助佛朗哥在西班牙內戰和與德國結成羅馬—柏林軸心(1938年)、隨後捲入二戰(1939~1945年)並淪為戰敗國。
1946年6月2日全民公投,廢除君主立憲,同年7月12日組成共和國第一屆政府。二戰後,參加馬歇爾計劃、簽署「大西洋公約」並積極參加歐洲一體化進程,系歐盟創始國之一。
(2)義大利的歷史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人類文明歷程中義大利一直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古羅馬帝國曾經對西方世界文明進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從公元六世紀開始,作為拜占庭(Bisanzio)在義大利首府的拉文納也被認為是基督教早期建築的發源,這里有著眾多裝潢精美的馬賽克教堂。從西羅馬帝國覆滅到神聖羅馬帝國成立。
說到義大利,就不得不提到藝術與文化,可以說義大利的藝術文化史就是西方藝術文化的縮影。其中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期間涌現出了許多大師級別的人物。文壇三傑與畫壇三傑便是最好的代表之一。
1、文壇三傑:
但丁(Dante):義大利中世紀詩人,現代義大利語奠基人。他的史詩巨作《神曲(Divina Commedia)》被認為是歐洲最偉大的文學作品。在佛羅倫薩能看到他的故居。
弗拉西斯科·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義大利詩人,也被認為是早期的人文主義之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拉丁文撰寫,其中包括最流行的拉丁散文集《De Remediis Utriusque Fortunae》。
喬萬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文藝復興時期才華橫溢的作家,人文主義者。《十日談》這本寫實的短篇小說集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批判宗教守舊思想,主張「幸福在人間」,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
2、畫壇三傑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無法用一個身份來定義達芬奇,他在藝術、科學、醫學、工程學都有頗高的造詣。他的代表作品有《最後的晚餐》(現存米蘭一座教堂中)和《蒙娜麗莎》(現存法國巴黎盧浮宮)。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文藝復興時期著名雕塑家、畫家、建築師、詩人。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可謂是數不勝數,比如說他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驚艷世人,西斯廷禮拜堂的穹頂壁畫《最後的審判》讓人嘆為觀止,大衛像栩栩如生。在義大利歷史上,米開朗基羅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拉斐爾(Raffaelo):他的畫作以清純秀美著稱,用色彩鮮明的圖畫講述著不一樣的宗教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是《雅典學院》,仔細看看畫作,還能發現許多熟悉的面孔。多以宗教故事為背景的畫作,內容飽滿,色彩濃厚。
③ 義大利王國的歷史沿革
查理曼第三子,義大利的丕平,在781年由教皇哈德里安一世加冕為義大利國王。統治義大利北部,奠定義大利的基本版圖。810年義大利的丕平逝世後,由其子伯納德繼承義大利國王稱號。818年伯納德去世,無後,查理曼四子虔誠者路易(路易一世)的長子洛泰爾一世,繼承義大利國王稱號。
843年《凡爾登和約》將查理曼帝國分為三個部分,洛泰爾一世成為中法蘭克國王,並繼承皇帝稱號。855年,洛泰爾一世逝世前將王國分為三個部分:義大利王國、洛林(洛泰爾尼亞)王國、普羅旺斯(勃艮第)王國。長子路易二世正式獲得義大利國王及羅馬皇帝稱號。普羅旺斯王國在864年被義大利王國和洛林王國瓜分,而洛林王國則在869年被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瓜分。887年,胖子查理被廢黜。義大利王國從此由外姓把持。 1796年,拿破崙率領法軍進攻北義大利,滅亡由奧地利控制的米蘭公國。1798年,2個共和國合並建立奇薩爾皮尼共和國(Cisalpine Republic),作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旗下的傀儡國,仍都米蘭。1802年,更名為義大利共和國,由拿破崙本人當任元首。
1805年又改制為義大利王國,作為法蘭西第一帝國旗下的傀儡國,由拿破崙本人當任國王。同年,法蘭西帝國在奧斯特利茨大捷後,於12月27日與奧地利簽署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將威尼斯割讓給法國,拿破崙將威尼斯並入義大利王國。1814年,拿破崙宣布退位,第一帝國滅亡,王國一同滅亡。 隨後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原王國領地建立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仍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國王。1859年倫巴德部分割讓與撒丁王國。1866年,威尼斯部分割讓與新成立的義大利王國。
19世紀50年代,撒丁王國首相加富爾積極推行「自上而下」的統一政策,經他和加里波第的等人努力,1861年3月撒丁王國改號為義大利王國,定都佛羅倫薩。義大利王國繼續謀求統一。1866年,義大利起普奧戰爭之機會,收回了威尼斯地區。但羅馬及其附近教皇國還依傳法軍勢力割據一方。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義大利乘拿破崙三世調回駐羅馬法軍的機會發起攻擊,於9月20日佔領羅馬。義大利與羅馬合並,教皇庇護九世只得退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統一大業完成,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前景,但也仍然保留了不少封建殘余。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由佛羅倫薩遷到羅馬。 統一後的義大利和整個社會最自由時期是對立著階級,語言等分歧。 義大利共同的文化特徵,社會保守,和重男輕女的價值觀。在其他領域,義大利文化有分歧。貴族和上層中產階級的家庭在這個時候是高度的傳統性的。義大利社會,往往有相互爭斗的歷史。
除此之外,識字是在這個時代的問題,1871年人口普查表示,百分之61.9的人是文盲,義大利有百分之75.7的婦女是文盲。文盲率遠高於同一時間的西歐國家。一些歷史學家稱,政府在這個時候對識字都非常寬松。義大利政府試圖在自由時期減少文盲,為建立國家資助的學校教授義大利語。公共教育最差的地方在義大利南部,因為當時獲得最少的資金。
生活水平低,在自由時期,特別是在義大利南部,經常爆發各種疾病,如瘧疾和流行病發生。最初是在1871年,每1000名就有30人死亡人的高死亡率,在1890年減少到每1000名就有24.2人死亡。此外,兒童出生後一年死亡率,1871年為百分之22.7,而兒童五歲前死亡率非常高,達百分之五十。在1891年至1900年,兒童每出生一年,生存率就會低百分之17.6。經濟與基建
義大利統一後,新王國面臨嚴重的經濟,政治,社會等問題。在自由時期,義大利經濟仍然高度依賴外貿和煤炭和糧食的國際價格。 統一後,義大利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從事農業活動。隨著技術進步,外國競爭以及出口機會的迅速轉變,農業迅速發展。然而,這些發展並沒有惠及所有義大利人民,義大利南部的遭受夏季的炎熱和乾旱,破壞農作物。義大利是葡萄酒在歐洲最大的出口國。
義大利政府於19世紀70年代投入巨資發展鐵路,從1870年到1890年,建造超過兩倍長度的鐵路。 1881年的人口普查發現,超過1百萬勞動者長期就業不足。
1901年,義大利的一部分部隊參加了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的義和團。1901年9月7日,清朝特許權割讓天津給義大利。 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王國面短期和長期的問題,確定其盟國和目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盡管義大利的正式加入同盟國聯盟,但只保持中立,聲稱三國同盟只用於防禦目的。後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轉投向協約國一方,並 於1915年5月對同盟國宣戰。
義大利參戰後,軍隊在邊境沿線男性人數超過40萬。然而,奧地利防禦很強,即使他們是人員不足,但仍然成功地擋住了義大利的攻勢。義大利軍官訓練相比起奧匈和德國的軍隊明顯不足,另外,義大利部隊彈葯供應嚴重不足,這問題持續阻礙佔領奧地利領土。在第一年的戰爭,戰場上條件差導致爆發霍亂造成大量的義大利士兵死亡。義大利士兵的士氣低落,他們即使在休假,仍被禁止進入電影院或酒吧。但是,當戰爭即將發生,酒精免費提供給士兵,以緩和緊張心情。為了保持士氣,義大利軍隊開了一些講座。
1916年後,義大利的情況更糟。同時義大利面臨短缺的軍艦,被潛艇攻擊增加,運費飛漲,糧食供給士兵的問題,缺乏原材料和設備,義大利以高稅收來維持戰爭。1917年,法國、英國和美國表示願意派軍隊到義大利幫助抵禦同盟國,但遭義大利政府拒絕。
1917年,俄國因俄國革命退出戰爭。東方戰線戰爭結束,更多的匈牙利和德國軍隊正面對抗義大利。義大利內部異議反戰日益增加,經濟惡劣加上為了維持戰爭經費,政府使用大量農村地區的收入,使農民無法維生,可供農業工作已經從480萬降到220萬。左翼婦女在義大利北部城市領導發起抗議行動,要求結束戰爭。在米蘭,示威者抗議,最終義大利軍隊被迫進入米蘭,用坦克和機槍面鎮壓,鎮壓造成近五十人死亡,其中包括三個義大利士兵,超過800人被捕。 隨著奧匈帝國戰斗結束,並於1918年11月11日對義大利下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墨索里尼曾反對徵兵制,抗議義大利佔領利比亞。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只是呼籲革命,不提階級斗爭。在戰爭期間,墨索里尼曾在義大利軍隊,並在一次戰爭中受傷。盡管他聲稱已在戰斗中受傷,他受傷原因仍廣泛被認為是手榴彈意外爆炸而受傷。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利用工人罷工,並宣布了他要求向義大利政府給予法西斯政治權力,否則就會發動軍事政變。由於政府沒有立即作出反應,法西斯支持者向羅馬進軍,自稱是法西斯打算恢復義大利法律和秩序。法西斯的領導下,墨索里尼被命名為義大利總理。
1922年10月28日,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命墨索里尼成為義大利總理,讓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追求自己的政治野心,只要他們支持君主制和利益。墨索里尼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政治領導人,成為39歲義大利總理。 極權社會 法西斯主義的文化與社會里,只有法西斯將被視為「真正的義大利」,誰沒有宣誓效忠法西斯就會被放逐,不能獲得就業。法西斯政權宣傳手法,是在新聞片,廣播,電影中故意贊同法西斯主義。1926年通過法案,要求電影院要播放宣傳新聞片。墨索里尼借羅馬天主教穩定政權,縱然他之前反對教會。 警察國家 出於安全的制度,完整的國家權力,墨索里尼於1923年成立志願民兵,他們通常穿黑色的制服。墨索里尼主張打擊有組織犯罪,特別是在西西里黑手黨和義大利南部其他地區,法西斯在這些地方有很大的權力,這些權力使他能夠起訴黑手黨,迫使許多黑手黨逃往國外(例如美國)或被捕監禁。 國家主義 國家主義(Statism)是一種提倡以國家力量達至經濟或社會目標的意識形態。由於國家意識的凝聚,使一國認為其國力凌駕於其他國家之上,並且將主要重心放在宣揚自身文化及追求自身利益,而非其他國家或超國家組織的文化與利益。如果是指一人對國家的熱愛以及為國家利益所付出的奉獻,則稱為「愛國主義」。經濟國家主義,鼓吹國家在經濟運行中佔有主要和指揮地位,其方式包括通過國有企業或其他政府機構直接參與,或通過經濟計劃間接實現。
國家主義的兩個高潮是採行中央計劃的法西斯主義,(納粹德國)和共產主義(原蘇聯),但在世界各國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從二戰結束至原蘇聯解體,許多西歐國家採用了混合經濟體制(10—45%的公有制)。在新加坡,60%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自於政府相關企業。 1923年,義大利士兵佔領了希臘科孚島的一部分,最終接管希臘。在1936年在西班牙的法西斯政權做出了最重要的戰前軍事干預。義大利支持佛朗哥領導的運動。義大利派出飛機,武器,總兵力超過 60000人援助西班牙民族主義者。1939年4月7日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速戰速決後佔領阿爾巴尼亞。
當德國於1933年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黨)取得權力,墨索里尼說:「這次勝利,希特勒就是我們的勝利」。雖然納粹不贊成墨索里尼和法西斯義大利,但希特勒早就崇拜墨索里尼的口才和能力。繼佔領衣索比亞,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企圖改善各自國家的關系,但在私人,個人和政治緊張局勢仍然存在。這兩個意識形態有顯著的相似之處,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1934年6月第一次見面,商討奧地利的獨立危機問題。私下,墨索里尼說希特勒只是「一個愚蠢的小猴子」。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始入侵波蘭,墨索里尼於9月24日公開宣布,義大利有權選擇進入戰爭或保持中立,這將導致國家失去其國家的尊嚴。墨索里尼告訴他的女婿,他嫉妒希特勒的成就,並希望希特勒的實力將會減慢盟軍反攻。在制定戰爭計劃,墨索里尼和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決定吞並大部分非洲和中東,以納入其殖民地,但軍隊司令曾警告說,義大利缺少坦克,裝甲車和飛機提供以進行長期戰爭,並警告墨索里尼 「這是自殺」最終,墨索里尼採取了建議,在一定程度上,等待著德國入侵法國,然後才決定參與戰爭。由於德國以閃電戰打敗法國,義大利對法國宣戰。1940年,英國皇家海軍突然向義大利發動空襲,結果削弱了義大利的主要戰艦。但對義大利沒有造成嚴重損害。1941年12月,義大利潛水員放置了炸彈成功擊沉兩列英國戰艦。 1942年,義大利海軍嚴重打擊英國護航編隊的行動,令英國海軍多列船隻沉沒。隨著時間的過去,盟軍海軍開始反攻,並把義大利的優勢奪去。
到了1943年,已經失去義大利政府及民眾支持的墨索里尼,對於世界來說,墨索里尼被看作他的國家沒有能力和缺乏訓練的軍隊在戰斗中失敗。尷尬的墨索里尼被國王奪去權力。法西斯成員投票以廢除墨索里尼作為黨的領袖。幾天後,即1943年7月26日,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正式取消墨索里尼總理職位,墨索里尼被立即逮捕。義大利簽署了停戰協議,然後與同盟國共同對抗納粹德國的戰爭。
希特勒在得知墨索里尼被罷免後,立即派遣隆美爾率領德軍進入義大利北部,與已經在義大利的阿爾貝特·凱塞林部隊對義大利軍隊強行繳械。9月3日,義大利王國向盟軍秘密投降,當日,英國將領蒙哥馬利率軍渡過墨西拿海峽,在義大利本土登陸。9月8日,義大利和盟軍停戰。9月10日,隆美爾攻佔義大利首都羅馬,控制了南至那不勒斯的義大利全境。9月13日,希特勒派遣奧托·斯科爾茲內率領傘兵突擊隊奇襲墨索里尼的關押地,用滑翔機將其救出。9月23日,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北部小城薩羅宣布成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自任領袖兼外長,同南部的義大利王國政府分庭抗禮。義大利社會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就被迫同德國簽訂協議,割讓南蒂羅爾和的里雅斯特,並同意德國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佔領威尼斯。1944年1月11日,墨索里尼在維羅納槍決了齊亞諾以及其他曾投票反對他的法西斯黨領導,這使得他進一步喪失支持,在此之後,他幾乎完全依靠德軍。 6月4日,盟軍佔領羅馬,此後,由於准備登陸諾曼底,盟軍在義大利暫時停止了大規模的進攻,使得墨索里尼的政府得以苟延殘喘。在此期間,墨索里尼政權在北義大利大肆屠掠,據戰後統計,在此期間內,超過72000人遭到屠殺,約40000人被截肢,大量的猶太人被送入集中營,一大批婦女和男孩被強奸或雞奸。瘋狂的統治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抗,游擊隊紛紛建立。1945年4月,盟軍在義大利戰場發動大規模攻勢。4月23日,盟軍進抵波河,俘虜3萬名德軍,墨索里尼的統治瓦解,共和國政府宣告解散,領導紛紛逃亡。4月26日,盟軍佔領維羅納,4月27日,又佔領熱那亞。4月28日,墨索里尼夫婦在科莫湖畔被游擊隊抓獲並槍決,屍體隨即被運回米蘭示眾。 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的兒子翁貝托二世於1946年被迫退位,義大利在1946年6月2日舉行的公民投票後正式成為現時的義大利共和國。
④ 義大利有多少年歷史
1. 義大利的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大約3000年前。
2. 它是歐洲的古老國家,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
3. 伊特魯里亞和古希臘是歐洲的文明古國,它們在義大利的發展歷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 大約公元前8世紀,古羅馬文明誕生,標志著義大利君主制度的起始。
5. 羅馬的歷史分為王政時代、共和國和帝國三個階段,它們共同構成了義大利早期歷史的主線。
6. 羅馬帝國衰落之後,義大利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境內國家眾多,朝代更迭頻繁。
7. 直到19世紀中葉,義大利才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二次統一,當時的統治家族是薩伏依王朝,這也是義大利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
8. 義大利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其共和國和帝國曾統治世界達數個世紀之久,尤其是在2至3世紀達到鼎盛。
9. 羅馬帝國的版圖曾遍及整個地中海沿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0. 在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和外族入侵之後,義大利於1861年成立了王國,1870年實現了統一,1946年6月2日宣布成立義大利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