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義大利序曲和法國序曲的異同
義大利序曲和法國序曲的異同主要在於節奏的快慢。具體如下:
所謂法國序曲,是法國民族歌劇的奠基者呂里Lul1y(1632—1687)所創立的。這種序曲從一段宏偉、壯嚴、緩慢,而且往往是進行曲式的引子開始,當中接上快速、活躍的一段音樂,多半用復調的風格寫成,最後重復開頭那段慢速度的音樂,或用慢速度的小步舞曲作為結束。法國的這種歌劇序曲具有「慢-快-慢」的結構。
義大利序曲則相反,它也可以分成明顯的三段,但是它的開頭一段速度疾快、活躍而有力,當中則插入一段緩慢如歌的旋律,最後又是快速度的舞曲性段落,而且時常運用義大利民間的塔蘭台拉舞曲或基格舞曲的節奏。這樣,義大利序曲構成的是「快-慢-快」的結構。
這種義大利的歌劇序曲主要是由義大利作曲家阿·斯卡拉蒂(A.Scarlatti,1660-1725)創立的,這種序曲可以說就是在一個世紀之後出現的多樂章交響曲的雛型。
與序曲相對的——序言
除了歌劇序曲之外,十九世紀許多作曲家還熱衷於創作一種並非起「序言」作用的新型序曲,這種序曲並不從屬於任何戲劇作品,但它往往帶有標題,同一定的詩意內容、如古典文學或民間創作的形象和情節以及民間生活的畫面有聯系。
這種獨立的標題性序曲叫做音樂會序曲,它的創始者是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第一首專為音樂會演奏而寫的這種序曲,便是他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標題性音樂會序曲的數量很多,如門德爾松的《芬格爾的岩穴》序曲、格林卡的《西班牙序曲》。
❷ 序曲是什麼
文章內容主要探討了序曲在音樂中的角色和演變。序曲,最初是歌劇和舞劇開幕前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當於"開場音樂",通過管弦樂隊演奏,它精煉地概括了劇中的關鍵情節,甚至能展現出主角的旋律特徵,如同劇情的濃縮版本。
在早期,序曲主要有兩種類型:法國式序曲,由呂里創立,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而義大利式序曲,由斯卡拉蒂發展,其結構為快板-慢板-快板,與法國式序曲的順序相反。這兩種序曲形式在十八世紀占據主導。
到了十九世紀初,序曲的定義開始擴展,不再局限於歌劇或器樂作品的開場,而是發展出獨立的音樂會序曲,專為音樂會創作。這些作品既可以是有標題的音樂,通過文字或標題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比如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日序曲》;也可能是紀念性的,如為了特定的榮譽事件創作。在形式上,這些音樂會序曲通常採用單樂章的奏鳴曲式結構,展現出豐富的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