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蠶的品種與對應的顏色有哪些
蠶的品種與對應的顏色如下:
1、桑蠶,為白色。
以蓖麻蠶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屬鱗翅目,大蠶蛾科,蓖麻蠶原產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18世紀開始從印度傳出,中國、美國、斯里蘭卡、馬爾他、義大利、菲律賓、埃及、日本、朝鮮等國先後引種飼養。蓖麻蠶一個世代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發育階段。卵期經過約10d,幼蟲4眠5齡期為20d,蛹期約為20d,完成一個世代經過約為45~50d。卵期在16.5℃以下或32℃以上時均難孵化,適宜溫度為25℃左右;幼蟲期在飼養適溫在24℃左右;蛹期的保護溫度以25℃左右為宜,相對濕度為75%~90%。至生長極度時,體重7g上下,約比蟻蠶增加5400倍。 蓖麻蠶繭不能繅絲,只能作絹紡原料,紡制蓖麻絹絲。也有與桑蠶廢絲、柞廢絲、薴麻、化纖等混紡的蓖麻混紡絹絲。
2. 科莫絲綢之鄉
科莫,這座位於義大利的絲綢之城,以其豐富的絲綢歷史和卓越的工藝聞名於世。在科莫市的拉蒂基金會,收藏了4000萬片絲綢片樣,其中包括大量來自中國的絲綢,堪稱一部完整的絲綢編年史。自13世紀起,科莫的絲綢就出口到歐洲其他國家,至今仍是歐洲最大的絲綢中心。盡管現在大部分絲綢出自中國,但科莫本地生產的絲綢以其卓越的質地、材料和精美的工藝,傲視全球。這些絲綢被奢侈品品牌如阿曼尼、Zara等高端品牌青睞,銷往米蘭、巴黎、倫敦和紐約等地,成為華美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科莫的絲綢工業規模驚人,盡管養蠶業曾一度轉移到中國,但設計和生產高端產品的能力卻被保留下來,這里有800多家絲綢公司,包括生產、印花、染色、設計和銷售等環節,其中23000名本地人在此工作,2007年科莫生產的絲綢製品達到4400噸。
莫利茲·曼特羅,義大利ManteroSetaSpA公司的第三代繼承人,揭示了科莫絲綢業的精髓:「蠶是世界上最勢利的生物,只有在吃桑葉時才吐絲。」絲綢產業在科莫從14世紀就開始發展,即使養蠶業轉移,但精尖的絲綢織造工藝得以保留。如今,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科莫主要專注於高端設計和產品,每年需為范思哲、普拉達、羅夫·洛倫等頂級品牌提供快速、全方位的服務。這些品牌對品質和響應速度有極高要求,而中國的生產商難以滿足。科莫的供應商不僅提供產品,更是理解設計師的文化,參與其中進行設計。
科莫成為絲綢之都,得益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里有歐洲最深的科莫湖,以及在波河河谷廣泛分布的桑葉種植農庄,桑樹原產自義大利,成為農場間的天然隔斷。此外,科莫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如地中海式的宜人氣候,以及16至19世紀的美麗別墅和庄園,使其被譽為人間仙境。絲綢業與這座城市的美麗建築共同構成了獨特的文化氛圍,科莫的文化就如同絲綢般細膩、優雅。
科莫 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山南麓城市。在科莫湖西南端,米蘭以北40公里處。人口9.5萬(1981)。絲綢工業歷史悠久(始於1510年),負有世界盛名,另有電器、銀器與搪瓷等工業。是通向瑞士的鐵路交點與旅遊中心。有建於1215年的市政廳、十四世紀的大理石教堂等哥特式與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國立絲綢學院與絲綢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