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印度跟尼泊爾也有領土爭端
我們知道印度幾乎和所有鄰國都有領土爭端。近期,我們看到尼泊爾把和印度爭議地區劃入本國地圖,宣稱自己是收復失地,而印方指責尼泊爾單方面改變地區現狀。本文我們來看看印度和尼泊爾的領土爭議問題和背後的歷史原因。
B. 印度和鄰國以及南亞周邊國家也是很不好
還可以吧,比如緬甸、柬埔寨,相處最好的還是巴鐵。近幾年中國和周邊國家(包括印度等南亞國家)在國家關繫上基本處於良性水平,這與我國的互利共贏,互不幹涉內政 ,以及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有關。隨著國力的大幅提升,我國的國際擔當更加自信,我國在國際社會上表現出的正能量有目共睹,獲得普遍贊賞,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認可。
C. 中國與印度緬甸的關系
和中國關系更好些。
1,緬甸和印度在歷史上有積怨和嫌隙。英國殖民印度後,以印度為基地對緬甸進行滲透和侵略。在吞並緬甸後,把緬甸並入英屬印度,成為其一個省。印度人大量遷入緬甸成為僅次於英國人的二當家。特別讓緬甸痛恨的是大量印度人在緬甸從事高利貸行業,對緬甸人大肆欺壓盤剝。
2,緬甸和印度存在邊境糾紛。印度東北部地區,特別是和緬甸接壤的阿薩姆邦,米佐拉姆邦,曼尼普爾邦和那加蘭邦,這些民族長期從事反抗印度政府的民族獨立武裝活動。印度軍隊在作戰中經常越界追擊到緬甸境內,為此兩國經常發生沖突。印度都緬甸還有領土要求。
3,印度對周邊國家搞大國沙文主義,赤裸裸地干涉鄰國的內政和外交事務。在安達曼海河緬甸也是屢起爭端。每年都舉行所謂封閉安達曼的海空演戲,對緬甸耀武揚威,大肆威脅和挑釁。
4,印度人民黨和國大黨兩黨都對緬甸敵視。人民黨是激進地推行與鄰為壑的大國外交,國大黨則是以南亞盟主自居,追隨西方推行對緬甸的人權外交,對緬甸內政橫加干涉,支持其國內反對派。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和緬甸之間的關系。
5、中國和緬甸歷史上就鮮有爭端,除了清朝順治和乾隆兩朝對緬甸發動過短期戰爭外,兩國長達千年的交往史始終是和平友好相處。上世紀50年代即劃分了兩國邊界,並在邊界談判中共同創造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6、中緬兩國人民互稱胞波情意,彼此以兄弟相論。中國長期對緬甸提供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是緬甸最大的援助國和貿易對象。而且中國始終在國際上為緬甸撐腰,有效地舒緩了歐美西方和印度隊緬甸的強大壓力。緬甸也始終把中國視為最可信賴和真心依靠的對象。
所以說緬甸和印度是橫眉冷對,和中國是情深意切。
D. 與印度沖突的地方是緊鄰緬甸還是巴基斯坦
親您好
這個問題有點混淆。目前,印度與鄰國巴基斯坦之間存在長期的領土爭端,也曾經多次導致軍事沖突。然而,如果你在問的是最近印度發生沖突的地方,則是位於印度東北部的阿魯早返納恰爾邦,該邦與中國和緬甸接壤鉛睜仿。2019年,印度與緬甸邊境地區發生了一些小規模的軍事沖突,但並沒有升槐纖級為全面戰爭。
E. 印度軍隊疫情嚴重,為什麼印度還是有底氣和周邊國家發生沖突
印度最近捅的簍子可不算少,不僅國內疫情不出所料的沒有控制住。而且對外也是大打出手,但是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反而在三個方向被暴打。其實如果翻看印度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印度自從建國之後,經常對周邊國家發起騷擾,製造沖突。雖然印度軍隊內部都出現了疫情蔓延,但是印度軍隊仍然不停的對外騷擾。這個中原因,我總結了一下。
上一個民族主義國家是二戰時期的德國,但是德國的下場我們都看到了。其實民族主義本來就是雙刃劍,莫迪因為民族主義而上台,所以他必須做出一副對外非常強硬的態度,不然民族主義就會反噬莫迪自己。但是莫迪心裡明白,打仗打不過的,所以只能通過不斷的挑事,轉移矛盾維持住印度不崩潰。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印度軍隊內部明明有那麼多的疫情感染的例子,但是印度軍隊仍然不斷的和周邊的國家發生沖突。
F. 從地理原因分析引起印度與巴基斯坦沖突的直接原因
民族並不相同.
第一,印度更多的是印度斯枯答坦族和錫金族,是印度本土民族,信仰印度教和錫金教.巴基斯坦更多的是中亞血統,包括最早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和中亞人,他們是外來民族,信仰伊斯蘭卜扮教.
第二,沒弊慧在歷史上,從蒙古後裔巴布爾的入侵印度以及後來強迫許多印度本土人改信伊斯蘭教開始,兩種民族和宗教已經結下很深的仇恨.
第三,英國入侵印度,採取的手段就是分而擊之,個個擊破,加深了兩者之間的仇恨.面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兩種民族尚可一直對外,後來印度獨立運動的興起,英國深感維持統治已經不成,所以採取分而治之並同時挑撥相互之間的關系導致印度獨立之初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大規模遷移,這就是兩國的來源.不過當時的巴基斯坦包括現在的孟加拉國,又叫東巴基斯坦,只不過印度實在覺得夾在巴基斯坦中間戰略上實在被動,就一勞永逸的肢解了巴基斯坦,形成了現在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奠定了巴弱印強的局面,當然也是巴基斯坦不的不親近中國的原因.
第四,談兩國之間的關系就不的不談克什米爾問題,這也是英國殖民統治遺留的毒瘤.克什米爾以穆斯林而主,卻是印度教徒官員為主.英國退出印度,並未明確克什米爾的歸屬導致兩國之間為爭端這個戰略要地發生了幾次印巴戰爭,相互之間對峙到今天.
第五,古代印度的領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所以你就不難理解現在印度雄心勃勃的原因了
G. 印巴分治是陰謀嗎兩國剛分家為什麼大打出手
對國際局勢有所了解的讀者想必都很清楚,印度與巴基斯坦雖為鄰國,但卻完全不存在睦鄰友好關系。兩國長期處於戰備狀態,時不時還會爆發軍事沖突。造成印巴兩國劍拔弩張的直接原因是一塊叫克什米爾的爭議領土,但問題根源卻產生在距今70多年前的印巴分治事件。
在雷德克里夫的分家工作完成後,尼赫魯與真納第一時間看到了答案。果不其然,兩人都怒氣沖沖,感覺自己這邊吃了大虧。然而按照事先約定,誰也不能在劃界完成後反悔,因此雙方都只好很郁悶地接受,但這又為不久後的大規模流血沖突埋下了伏筆。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獨立。15日,印度宣布獨立。從表面來看,印巴分治似乎已不太圓滿地完成。可事實上,兩國的亂局才剛剛拉開序幕。許多被劃分到印度的穆斯林舉家逃往巴基斯坦,而被劃分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則要跑到印度。短時間大規模人口流動造成了混亂、暴動、仇殺。據後來的統計,印巴分治導致至少50萬人在沖突中喪生,1200萬人無家可歸。
H. 印度和鄰國以及南亞周邊國家也是很不好
隨著實力的不斷增強,印度在國際舞台的發聲也越來越頻繁,甚至想通過其他國家的幫助,獲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那麼,除了中國人所熟知的印度與中國關系,印度與其他國家的關系如何呢?為此,小編來到所在城市的某座高校,與一些印度留學生探討了這個問題。
印度在國際上吃得開。就目前的三個超級大國來說,不僅與中國關系不錯,而且與美國和俄羅斯都是朋友,這從美國和俄羅斯爭相將先進的軍事裝備賣給印度就可以看出來。從上世紀50年代起,印度就與多個非洲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在中東,以色列是我們最好的支持者;在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是印度文化的追隨者;在歐洲,英國總是在國際問題上與我們站在一起……這樣的清單我還可以繼續下去。
除了中國,印度文化一直主導著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因此,這些地區的國家幾乎都堅定地跟隨著印度。這些國家包括尼泊爾、緬甸、不丹、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孟加拉……
盡管印度奉行「不結盟」的理念,但是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試圖成為世界的和事佬,並在世界舞台上改變對任何事情都持中立的態度。印度外交的改變,為它圈了一大批的粉,尤其與一些諸如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打得火熱。
印度向來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朋友,包括與中國,也有著悠久的友誼。作為金磚五國之一,印度應該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加大與非洲和南美洲各國的援助和聯系,以獲得他們在國際上對印度的支持。
在當今世界上,能夠同時與中美俄三個大國保持友誼的國家,只有印度。此外,我們向很多欠發達地區援助食品,並在聯合國的授權下派遣維和部隊。印度與其他國家相處不僅僅是以印度的利益為基礎,還有著人道主義、做負責任國家的考慮。因此,印度在世界上的口碑非常好,與很多國家關系融洽。
I. 印度為何四處樹敵,他們就那麼不珍惜鄰國關系嗎
在印度人看來,槍桿子底下出政策,要想稱霸南亞,首先要學會怎麼去欺負人,要讓這些人習慣被自己欺負。無論現在有沒有制霸南亞的實力,至少得先把“老大哥”的姿態擺好。
因此,珍惜鄰居關系?不存在的……
不過印度人從來不長記性,他們總覺得自己站在南亞、甚至亞洲的“最高峰”,對周圍的一群小國家指手畫腳、耀武揚威,擺出一副“老大哥”的架勢,向他們收取“保護費”。
誰要是不聽話,就恨的咬牙切齒……
搞得周邊的小國家也越發不滿,開始組團跟印度翻臉,擺脫他們的控制。印度用“槍桿子”制定的持續多年的南亞秩序,如今已經搖搖欲墜。
在他們的政策中,沒有珍惜鄰國關系的先例,像中國與巴基斯坦這樣的友誼,永遠不會發生在印度人身上。即便那些曾經依附過印度的國家,也時常享受的是被欺壓的待遇。
這群人天生就有好戰、欺凌弱小秉性……
不過在我看來,印度是野心大過實力,典型的眼高手低……頻繁與多國交惡,只會讓他們偏離“稱霸南亞”的夢想越來越遠。